•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5 5 5 5

第四節 部分給分 S-P 表分析理論

日本學者佐藤隆博(Takahiro Sato)於 1970 年代創 S-P 表分析,是利用「表」的 總分高低分割方法,形成學生曲線和試題曲線的「圖」,再透過差異係數(disparity coefficient)和注意係數(caution index)為指標的「數」,分析每個學生和每道試題的作 答反應組型,最後進行診斷或偵測學生學習訊息的一種分析方法(佐藤隆博,1975)。

18

測驗之D*>0.6,而非形成性測驗之D*>0.5,表示學習者對測驗之表徵含有異質成份,

應檢討過程並做適當的修改(佐藤隆博,1985;勘久保広一,1988)。

三、注意係數判斷標準

S-P 表是對個別學生和試題所使用的係數,可分為學生注意係數(caution index for students)和試題注意係數(caution index for items),做為判斷學生或試題之反應組 型有否異質的指標,分別闡述如下。

(一)學生注意係數

我們以學生注意係數為橫軸,學生得分百分比為縱軸,再依每個學生的此二項 數值,將其標示在座標圖中,得到學生診斷分析圖,進而幫助診斷學生的學習類型。

學生診斷分析圖將學生的學習類型分成六類,如圖 2-4-1 之六個區堿,各個區域的 特性如下。

A 學習穩定型:表示學生學習狀況十分穩定、良好,穩定性高。

A'粗心大意型:表示學生學習狀況稍微不穩定,學力足夠但常因粗心大意造成 失誤。

B 努力不足型:表示學生學習狀況尚稱穩定,但努力不足須再多用功。

B'缺乏充分型:表示學生學習狀況漸趨不穩定,準備不足,努力不夠且會粗心 犯錯。

C 學力不足型:表示學生基本學力不足,學習不充分,努力亦不足,過去沒有 奠定良好的基礎,須更加努力。

C'學習異常型:表示學生學習狀況極不穩定,隨興讀書,對考試沒有充分準備。

20

100%

75%

50%

A 學習穩定型 A'粗心大意型

B 努力不足型 B'缺乏充分型

C 學力不足型 C'學習異常型

0 0.5 1.0 圖 2-4-1 學生診斷分析圖 (余民寧,2002) (二)試題注意係數

我們以試題注意係數為橫軸,試題答對人數百分比為縱軸,繪製成一個座標圖,

稱為試題診斷分析圖,可用來診斷試題的良窳,篩選優良試題,刪除不良試題。試 題診斷分析圖將試題屬性分成六類,如圖 2-4-2 之六個區域。

100%

75%

50%

A 試題難度低差異性小,

適合用來區別低成就者

A'試題難度低差異性大,試題 含異質成份,須做局部修正 B 試題難度適中差異性小,

適合用來區別高成就者

B'試題難度適中差異性大,試 題拙劣,含相當異質成份 C 試題難度高差異性小,

適合用來區別高成就者

C'試題難度高異質性大,應檢 討命題內容,加以修改 0 0.5 1.0 圖 2-4-2 試題診斷分析圖 (余民寧,2002)

四、部分給分 S-P 表範例

22

分界線。

24

五、S-P 表分析法使用特性

S-P 表分析法具有以下五項使用特性(陳騰祥,1986):

(一)適合用於形成性評量之資料的診斷與分析。

(二)適合用於班級人數 30-40 人,試題數 20-30 題評量之資料的診斷與分析。

(三)適合用於使用視覺模式來判斷的分析法。

(四)適合用於只具有初等統計學的教師。

(五)適合用於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及學習類型。

本研究利用 S-P 表的使用特點,擴展佐藤隆博的 S-P 表分析理論,採用雲林縣 某所國小的二年級五個班級,進行 20 題單步驟加減文字題的數學測驗,透過部分給 分 S-P 表分析法,診斷學生的學習狀況及學習類型,發現學生的學習困難,結果可 供教師教學改進的參考,以提升學習成效。

第五節 加減文字題相關研究之回顧

蔣治邦 (1991) 探討一到三年級學童在加減法文字題的發展,其研究發現,學 生較易掌握的題型是改變/結果量未知/添加型、改變/改變量未知/添加型、改變/結果 量未知/拿走型和合併/全體量未知;其次則是比較/差異量未知/比多型和比較/差異量 未知/比少型;學生較難掌握的題型是比較/比較量未知/比多型、比較/比較量未知/

比少型和合併/部分量未知。

簡敏娥 (2006) 以屏東縣和臺東縣國小二年級學童漢族 25 人、原住民 29 人為 研究對象,進行加減運算施測,其研究發現,漢族和原住民學生分別在改變/結果量 未知/拿走型和合併/全體量未知表現最好;兩族學生均在改變/改變量未知/拿走型最 不理想;漢族學生的學習表現明顯優於原住民學生。兩族學生在加減運算之錯誤類

26

型和成因方面為:1.因缺乏耐心而粗心大意或隨便作答。2.因粗心大意而使用不正確 的條件、顛倒被減數和減數之位置、看錯運算符號、某位數計算錯誤、忘記十位數 已借 1、答案寫錯。3.因概念不足而缺乏表徵題意或單位轉換的能力、自創計算規則 而胡亂計算。4.因閱讀能力不足而不了解題意或使用錯誤的決策。

吳秀美 (2011) 以臺南市某國小一年級一個班,十位學童為研究對象,採質旳 研究,以自編 14 種加減文字題「解題歷程分析學習單」為研究工具,以教學錄影、

錄音、學習單、學習日記、個別訪談等方式,收集資料進行轉錄和分析,探討學童 在加減文字題的解題表現。研究結果發現,國小一年級學童解題情形為改變/結果量 未知/添加型和改變/結果量未知/拿走型相對難度最低;比較/參照量未知/比少型相對 難度最高;題目數字愈大,愈易計算錯誤。學童解題的錯誤類型及迷思概念方面,

問題轉譯階段正確性受題目敍述方式影響,問題整合階段因誤用關鍵字而選擇錯誤 策略,解題計畫及監控階段因策略性知識無法前後連貫,解題執行階段出自計算的 錯誤。

劉順興 (2008) 以圖畫語詞測驗、因果式語句理解測驗、數學文字題測驗共三 部分,編製出一份「數學語文能力」的測驗工具,探討數學語文理解與數學文字題 解題的相關性,並進一步探討男、女生在數學語文理解能力和數學文字題解題的表 現上是否有顯著差異。研究以中部三縣市 9 所國小 261 名一年級學童為施測對象,

發現學童在數學語文理解能力與解題表現之間有顯著正相關;男、女生在數學語文 理解能力的表現有顯著差異,女生優於男生;男、女生在數學文字題解題表現沒有 顯著差異。

王彩芝 (2010) 透過閱讀理解和數學診斷測驗,篩選出有數學解題困難的三位 二年級學生,進行個案研究,觀察學生解文字題的過程,再統整現行二上教科書教 材,將加減法文字題分成 11 種算式填充題題型,設計教學計畫,實施八週補救教學。

研究結果發現,學童解題困難原因是基模、陳述和程序知識的缺乏;產生解題錯誤 的個別原因複雜;改變/改變量未知/添加型、比較/差異量未知、比較/較多量未知和 比較/比少量未知是主要學習困難的題型;學生解題策略由原來方式直接以直式加減 法計算答案,經解題五步驟策略教學後,提升解題的正確性;學生口頭敍述 11 種類 型的文字題解題過程成效顯著。

謝佳珍 (2011) 以國小一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將加減文字題類型細分為:「合」

、「分」、「比先後」、「比多少」和「位移」五大型式,其研究發現,學童在加減文字 題解題表現以「合」概念最精熟,「位移」概念較不精熟;「合」和「分」適合列算 式解題,「比先後」和「比多少」適合不限使用算式之作答方式解題。

綜上所述,從相關研究可看出各種影響文字題解題正確率的因素,本研究採用 改變、合併、比較和等化四大類型,編製一份國小二年級學童 20 種單步驟加減文字 題題型之測驗,探究學生在試題上的作答反應和解題表現,再採用部分給分 S-P 表 分析法,診斷試題並分析學童的學習狀況和學習類型,進而探究其對概念的理解情 形,以作為教師教學之參考。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以自編測驗之筆試的方式收集學生解題表現 之資料,第二部分以部分給分 S-P 表分析法進行試題和學生學習狀況之診斷,了解 試題良窳和學生的學習類型,第三部分探討學生對加減文字題的錯誤類型。本章主 要說明研究設計與實施方式,內容分成六節,各節主題依序為研究架構、研究設計 與流程、研究對象、研究工具、資料處理與分析方法、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待答問題與文獻探討,提出研究架構,以呈現研究之過 程,如圖 3-1-1。

圖 3-1-1 研究架構 閱讀加減文字題

之相關文獻

國小二年級學童 加減文字題之學習

探討學童在不同題 型的解題表現

資料分析

探討學童對加減文 字題的錯誤類型 以部分給分 S-P 表分析法

診斷試題與分析學生的 學習狀況和學習類型

撰寫研究結果 編製一份國小二年級 20 種 加減文字題題型之測驗

進行施測

30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流程

研究者根據研究目的,確定研究主題與分析方法後,安排研究設計與流程,如 下所述。

一、編製研究工具

1. 蒐集參考與研究主題相關之加減文字題題型文獻後,編製「20 種單步驟加 減文字題題型測驗」。

2. 諮詢指導教授、5 位現職擔任國小二年級之教師及二位學者,檢視測驗試題 的適切性,並提供修改建議。

3. 選擇雲林縣一所國小二年級五個班級,合計 123 位學童,於民國 101 年 11 月進行施測。

二、撰寫研究結果

1. 將施測後之資料,探討學童在不同題型之解題表現。

2. 使用部分給分 S-P 表分析法診斷試題與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學習類型。

3. 探究學童對加減法文字題的錯誤類型。

4. 最後撰寫研究結果,完成研究報告。

茲以圖 3-2-1 所示說明研究流程如下。

圖 3-2-1 研究流程

第三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國小二年級學童為對象,選擇雲林縣一所國小五個班級,合計 123 位學童,施行「20 種單步驟加減法文字題題型之測驗」筆試,剔除無效樣本 8 人,共得有效樣本 115 人,其中男生 58 人,女生 57 人,茲將研究之施測樣本人 數整理如表 3-3-1。

確定研究主題與研究目的

編製一份國小二年級 20 種

編製一份國小二年級 20 種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