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郭德堡變奏曲》第一部分分析與詮釋

Var.

Var.

Var.

Var.

29

3/4 G 32 2 1~2 技巧變奏

Var.

30

4/4 G 32 4 1 雜曲

Aria(詠嘆調)

三、裝飾音的彈奏法分析

16、17 世紀的鍵盤樂主要是在英、法、德以及義大利等四個地區發展,各國對於 裝飾音的寫法及演奏法也各有見解,也由於當時資訊傳播速度較緩慢,各地區也發展了 各自的裝飾音彈奏特色。

當時論述裝飾音演奏法的作曲家有:英國的普賽爾、法國的尚柏尼耶(Jacques

Champion Chambonnieres, 1601- 1672)、安格貝特(Jean Henry d‘Anglebert, 1635-1691)、庫 普蘭(Francςis Couperin, 1668-1733)、拉摩(Jean-Philippe Rameau, 1683-1764)、安德魯(Jean-

Francςis d‘Andrieu, 1682-1738)以及德國的巴赫及艾曼紐・巴赫。30雖然他們都希望並嘗 試將裝飾音的彈奏法完全紀錄下來,但仍有些不成文的規定是無法被寫在這些著作中,

演奏者大可參照原作曲者的論述資料,以及當代同一地區其他音樂家的論述,作為詮釋 憑據。

30 Purcell: A Choice Collection of Lessons, 1696. Chambonnières: Les Pièces de clavessin, 1670.

Couperin: L‘art de toucher le clavecin, 1717. Rameau: Pieces de clavecin, 1724.

D‘Andrieu: Premier livre de pièces de clavecin contenant plusieurs divertissements don‘t les principaux sont Les caractères de la guerre, ceux de la chasse et La fête de village, 1724.

C. P. E. Bach: Versuch über die wahre Art das clavier zu spielen, 1762.

J. S. Bach: Klavierbüchlein vor Wilhelm Friedemann Bach, 1720.

在《郭德堡變奏曲》中,出現最多且複雜裝飾音的片段首推Aria(譜例 15),關於 裝飾音應彈在拍點前、還是拍點上,裝飾音時值占多少,和彈多少個音。這些都是演奏 巴赫音樂中會面對的問題,而為了要呈現完整巴赫以及巴洛克音樂風格,勢必得將這些 裝飾音列入考量中。

譜例 15 巴赫:郭德堡變奏曲,Aria,使用的裝飾音

根據佛格森(Howard Ferguson)所說,巴赫將他慣用的裝飾音演奏法記錄於《為威 廉‧弗利德曼‧巴赫的鍵盤小冊》中(圖二),筆者建議在彈奏時可參考當中的彈奏法。

(圖二) 巴赫:《為威廉・弗利德曼・巴赫的鍵盤小冊》前言的裝飾音演奏法手稿31

1. 漣音(Modrent )(譜例 16)

巴赫在此使用的漣音與記載於《為威廉・弗利德曼・巴赫的鍵盤小冊》前言所提到 的漣音記號不同(第二個圖示)。筆者認為,此曲所用的漣音 彈奏法應與 同義,

也就是自本音向下二度再回到主音來回彈奏。

譜例 16 巴赫:郭德堡變奏曲,Aria,第 1 小節原譜與彈奏法

(原譜) (彈奏法)

2. 長倚音(Appogiatura)

在演奏的時值上,為使裝飾音在和聲上產生不同音響的效果,當倚音的長度與主要

而 則是由上方二度音開始,並將第一個裝飾音拉長彈奏,向下與主要音來回彈奏,

最後停留在主要音上 (譜例 19)。

譜例 19 巴赫:郭德堡變奏曲,Aria,第 12 小節原譜與彈奏法

(原譜) (彈奏法)

4. 迴音(Cadence )

自上方二度音開始,向下演奏經過主要音到下二度音,最後回到主要音,演奏法是

或是 (譜例 20)。

譜例 20 巴赫:郭德堡變奏曲,Aria,第 6 小節原譜與彈奏法

(原譜) (彈奏法)

5. 逆漣音(interted mordent )

與漣音的彈奏法相似,但是改以自本音上二度音向下到主音來回彈奏(譜例 21)。

譜例 21 巴赫:郭德堡變奏曲,Aria,第 10 小節原譜與彈奏法

6. 琶音(Arppeggio)

建議由下而上彈奏(譜例 22)

譜例 22 巴赫:郭德堡變奏曲,Aria,第 10 小節原譜與彈奏法

(原譜) (彈奏法)

第三十變奏結束後,Aria 再度出現,這種作法在曲式結構和聽覺意義上,均給予聽 眾不一樣的聽覺感受,也啟發後世音樂家對變奏曲不同的創作觀。

第一變奏

3/4 拍子 G 大調 性格變奏 一、樂曲分析:

原以單層鍵盤演奏,為兩聲部創意曲風,原主題低音旋律在Bass聲部清楚呈現(譜 例 23)。

譜例 23 巴赫:郭德堡變奏曲,第 1 變奏,第 1~8 小節,原主題低音旋律。

主題動機建立在下行二度來回的 音型節奏(譜例 24),此音型先在右手出現,

4 小節後,左右手音型互換(此音型在第四變奏也有出現)。第一段結尾處高低聲部交 錯,雙手交叉彈奏,為要顯現樂曲活潑有朝氣的氛圍。

譜例 24 巴赫:郭德堡變奏曲,第 1 變奏,第 1~7 小節。

二、樂曲詮釋:

1. 本曲為三拍子舞蹈性強烈的曲子,原主題低音會出現在1、3拍上,故彈奏時可稍加 重音,以展現舞蹈律動,但注意仍應遵守三拍子-強-弱-弱的律動(譜例 25)。

譜例 25 巴赫:郭德堡變奏曲,第 1 變奏,第 1~3 小節。

2. 左手大跳的音程觸鍵應事先準備,避免造成突兀的重音(譜例 26)。

譜例 26 巴赫:郭德堡變奏曲,第 1 變奏,第 1~3 小節。

3. 快速音群應以圓滑彈奏,每個音色要平均;唯左右手交錯彈奏時,注意音色的平衡,

右手勿有突兀的重音(譜例 27)。

譜例 27 巴赫:郭德堡變奏曲,第 1 變奏,第 12~15 小節。

4. 第21、22小結的附點節奏,要注意左右手銜接的順暢度,切勿愈彈愈快(譜例 28)。

譜例 28 巴赫:郭德堡變奏曲,第 1 變奏,第 21、22 小節。

第二變奏

3/4 拍子 G 大調 性格變奏 一、樂曲分析:

原是為單層鍵盤演奏的簡易的三聲部創意曲,曲風輕快簡潔,以流暢的級進音型為

主,為自由模仿變奏;高音聲部的音域較窄,常在第二拍加上裝飾音或掛留音(

或 ),產生切分音效果;此外高音聲部也以大量的十六分音符音群增強了音樂的 流動性,並與低音聲部的八分音符相互制衡。

高聲部旋律採四分音符四度跳進,並以掛留音接入十六分音符的音群;高音的兩聲 部,是以先後出現間隔六度的音程,作相互模仿(譜例 29);低音聲部的八分音符除 了提供穩固的支撐之外,並適時地加入十六分音符與高音二聲部相互對唱。

譜例 29 巴赫:郭德堡變奏曲,第 2 變奏,第 1~5 小節。

四度跳進動機 四度跳進動機

二、樂曲詮釋:

1. 高音聲部為流暢的音階式音群,建議以指腹彈奏掛留音與級進音型,強調切分節奏 的律動,並以清亮的音色彈奏。

2. 框出的素材為右手高音聲部的主題及節奏動機,在曲中多次出現(譜例 30);建議 將樂曲中出現的高音聲部旋律以指腹觸鍵,如此更能清楚彈出主題。

譜例 30 巴赫:郭德堡變奏曲,第 2 變奏,第 1~5 小節。

3. 原主題低音旋律隱藏在低聲部第一拍,故彈奏時可加一些手臂的重量增加厚度,並 符合二拍子的節奏律動(譜例 31)。

譜例 31 巴赫:郭德堡變奏曲,第 2 變奏,第 1~11 小節,原主題低音旋律。

5. 第 24~27 小節要強調四分音符的出現,以凸顯五度循環的音(譜例 32)。

譜例 32 巴赫:郭德堡變奏曲,第 2 變奏,第 24~27 小節,五度循環音。

第三變奏

12/8 拍子 G 大調 同度卡農 一、樂曲分析:

原為單層鍵盤演奏,為《郭德堡變奏曲》的第一首卡農曲,本曲只有 16 個小節,

與其他變奏多為32小節極為不同。低聲部以八分音符分解和絃開始,繼而接入十六分音 符的音群旋律;聲部安排類似於三重奏鳴曲(Trio Sonata)32的形式。節奏動機來自於高音 聲部,以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及掛留音為主,但值得注意的是,原低音主題旋律,在 此變奏中並不明顯。

二、樂曲詮釋:

1. 本曲曲風輕鬆愉悅,同度卡農的特性應強調動機主題的開頭,以便聽眾能迅速聽見 動機(譜例33)。

譜例 33 巴赫:郭德堡變奏曲,第 3 變奏,第 1~2 小節,動機主題開頭。

2. 以12/8 拍來看,左手的分解和弦音型與右手旋律的導向,似乎都在暗示一個小節應 為兩大拍的節奏律動,在弱拍上的設計實為兩個聲部間的三對二(Hemiola)(譜例

34),此時應稍加強調掛流音後的左手正拍音。

譜例 34 巴赫:郭德堡變奏曲,第 3 變奏,第 1~2 小節,Hemiola 部分。

3. 為讓單手演奏的二聲部卡農能清楚分出二聲部的旋律線條,建議採分聲部練習,增 加手指獨立性。

第四變奏

3/8 拍子 G 大調 性格變奏 一、樂曲分析:

原為單層鍵盤演奏,高音聲部的弱起拍採用同向及反向音型於上三聲部自由模仿,

第一段以三度接反向五度跳進為主要動機(譜例 35)在四聲部間分別出現,原主題低 音則清楚地呈現於低音聲部(譜例 36)。

譜例 35 巴赫:郭德堡變奏曲,第 4 變奏,第 1~ 16 小節,三度接反向五度動機。

譜例 36 巴赫:郭德堡變奏曲,第 4 變奏,第 1~ 16 小節,原低音主題。

此變奏帶有舞蹈性格,因此Jorg Ewald Dahler將此變奏風格分類為巴瑟比舞曲

(Passepied)33,但也有因為橫向對位線條及弱起拍的特色而歸類為法式庫朗舞曲風格

(Courante Style)。

二、樂曲詮釋:

1. 八分音符以斷奏彈奏,凸顯三拍子的舞蹈特性,展現本變奏活潑的曲風。

2. 各聲部應彈奏出完整的樂句,注意手指獨立性。

3. 強調樂曲的趣味性,但四聲部間的平衡亦需注意。

33 十六、十八世紀間盛行於法國宮廷,在字義上,pass 是通過的意思,因此其舞蹈中重視腳步移動的動

第五變奏

3/4 拍子 G 大調 技巧變奏 一、樂曲分析:

原以單層或雙層鍵盤演奏,左手彈奏的低音主題在兩個八度間來回跳動,與高音聲 部的十六分音符音階式音群相互形成對比,聽起來輕快活潑。原主題低音旋律出現在第 一與第三拍,以八分和四分音符組成,讓原本都出現在正拍上的旋律,加強了音樂行進 方向性 (譜例 37)。

譜例 37 巴赫:郭德堡變奏曲,第 5 變奏,第 1~ 4 小節,原低音主題。

二、樂曲詮釋:

1. 本變奏有許多長距離雙手交錯(hand-crossing)的技巧(譜例 38、譜例 39),彈奏 時注意手臂與手指力量的控制,以避免突兀的重音。

譜例 38 巴赫:郭德堡變奏曲,第 5 變奏,第 1~ 4 小節。

譜例 39 巴赫:郭德堡變奏曲,第 5 變奏,第 17 ~ 20 小節。

2. 左右手在相同音域快速交錯彈奏時,必須顧慮到線條的流動性及方向性,部分樂段

可用斷奏處理,避免手指相互牽絆(譜例 40)。

譜例 40 巴赫:郭德堡變奏曲,第 5 變奏,第 13 ~ 16 小節。

3. 用圓滑奏流暢地彈出十六分音符的音群,勿太過大聲以致干擾八分音符與四分音符 的旋律線。

第六變奏

3/8 拍子 G 大調 二度卡農 一、樂曲分析:

原以單層鍵盤演奏,為田園風格的二度卡農。開頭與其後的模仿線條起始音階成二 度關係,主要動機為附點四分音符的長音掛留及十六分音符下行音群。全曲幾乎以級進 音型為主,上二聲部互相模仿,原主題的低音則穿梭在快速的音群間。

二、樂曲詮釋:

1. 田園風格卡農,彈奏時需注意三拍子律動,並注意輕鬆愉悅的曲風,控制低音聲部 音群的音量,避免影響曲子的氛圍。

1. 田園風格卡農,彈奏時需注意三拍子律動,並注意輕鬆愉悅的曲風,控制低音聲部 音群的音量,避免影響曲子的氛圍。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