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生計:社會整合與都市遷移

第一節 都市遷移與職業分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生計:社會整合與都市遷移

台灣原住民族歷經不同國家統治,國家力量介入施以隔離、同化政策,不斷 的在原住民族傳統領域推移,導致原住民族改變其傳統生活方式。近半世紀以來,

社會整合(social integration)與都市遷移(migration)可以說是當代台灣原住 民族共同生活寫照與生命經驗。

社會整合概念常用以指社會體系的狀態,團體內實行整合者稱為團體整合

(group integration)。團體整合是團體構成員間順應的結果,社會整合則各階級、

各種族或各社團順應的結果〔范珍輝 1999,頁 112〕。社會不同的因素、部分結合為 一個統一、協調整體的過程及結果,亦稱社會一體化〔百度百科 2012〕。

此變遷的動力或關鍵正是現代化(Modernization)過程。現代化過程由 傳統社會轉化為現代社會的一種過程,而其涵蓋的面向有社會結構性的、社 會互動性的,以及個人觀念與行為態度等層次。構成現代工業社會共同特徵 或特性,則稱為之為現代性〔陳秉璋 陳信木 1993,頁 17〕。

1970 年代 U.N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ocial Development 所出版的《發展 指標彙編》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容與測量》強調跟現代相關的指標,包 括了都市化、識字率、報紙發行及流通量、政治民主化、自由企業、世俗化、

社會流動性、職業異化、結社、減少種族/宗派之爭、核心或小家庭,以及司 法獨立等〔陳秉璋 陳信木 1993,頁 38-39〕。原住民族為了追求現代化,必須進入 並適應主流社會,轉變為貨幣市場的經濟生活。雖然原住民族在國家政策及整 體社會結構與文化接觸產生現代化的動力;但嚴酷的是,也因此承受各種生存的 壓力及傳統文化消失的危機。

第一節 都市遷移與職業分化 一、原住民族都市遷移與分布

台灣社會經濟結構改變,從自主自足的農業經濟轉變為 70 年代的出口導向 的工業經濟;而台灣農業與工業的互為消長,發生於 60-70 年代期間。特別是在 1975 年以後,工業部門無論是在產值或勞力需求方面,都遠超過農業部門〔黃美 英 1987,頁 220〕。這樣的轉型直接衝擊的是農業生產,也使得影響農業勞力大量 流向工業部門。1963 年工業部門產值比例已超過農業產值比例;1968 年起製造 業部門產值比例已超過農業產值比例。台灣已由農業經濟型態轉為工業經濟型態

〔林鍾雄 1987,頁 66-67〕。

17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由此瞭解,歷經 50 年代貨幣改革與土地改革來維持台灣經濟穩定,從「三 七五減租」、「公地放領」,以及「耕者有其田」政策改變了農村土地分配不均的 結構〔彭懷恩 2005,頁 237-263〕。又 70 年代末期的農業生產成長率已呈現負值,人 口外移情況持續惡化。80 年代開始,強調「策略性工業」與朝向經濟國際化與 自由化,90 年代始終能維持經濟成長,一方面面臨社會多元化與經濟自由化潮 流的挑戰,另一方面更直接面臨政體轉型的衝擊〔朱雲漢 2000,頁 1〕。直到 2001 年台灣經濟出現負成長及高失業率,時值政黨輪替的民進黨政府卻遭遇到國際經 濟變化最不利於台灣經濟的階段,加上中國經濟成長,吸引台商移往中國設廠,

使得台灣經濟產業空洞化造成嚴重的失業問題。

原住民族社會變遷與台灣政治經濟環境變革有極密切關係,很難不捲入整體 台灣社會經濟變革的漩渦裡。1950 年代以後,原住民族從原居地遷移到都市的 現象〔黃美英 1987,頁 217〕。由於台灣社會經濟環境快速變遷,台灣山地社會與外 界之接觸日益頻繁,再加以大眾傳播工具之普遍化,山地社會與山胞文化都產生 很大的變化〔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1991,頁 7〕。

伴隨工業化入侵,在過去三十年裡,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全面席捲傳統原住民 地區,導致原住民人口大量從原鄉外移進入都市地區。雖然原住民經濟政策也試 圖改變原住民族社會經濟問題,卻仍不敵台灣整體社會經濟快速的變遷,遠遠落 後在整體社會之後。伴隨工業化,在過去三十年裡,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全面席捲 傳統原住民族地區,導致原住民族人口大量從原鄉外移進入都市地區〔陳木信 2010〕。

人口遷移(human migration)涉及個人居住處所在地理空間上的改變。遷移 至少意味著:(1)其為人在地理空間上的改變;(2)個人永久性住處的改變;(3)

通常其所持續之時間不會太短。另還有學者強調,遷移不只是時間、空間上永久 住處的改變,遷移更意味著社會環境的改變〔謝高橋 1991,頁 17〕。

原住民族的遷移從早期被迫(forced)或強迫性(impelled)遷移,至現代,

即使是自由性遷徙(free migration),其背景仍是基於被迫的情況下,不得不離 開及改變其傳統生活空間與生活。而看似為個人因素的遷徙,其實背後呈現的是 民族社會變遷下被迫遷移的結果〔蔡友月 2009,頁 98〕。

原住民族人口分佈的與時推移及發展至今,1997 年平地原住民鄉鎮市有 31.19%;山地原住民鄉尚有 38.7%;都會區(非原住民族鄉鎮市、台北市及 高雄市)有 30.73%〔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1998,頁 9〕。此時期人口分布大致形成 三分天下的局面,都會區也仍然比山地原住民及平原住民鄉鎮市還稍低的情 況。

17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根據「原住民族經濟狀況調查報告」顯示,2006 年 10 月底,原住民總戶數 為 16.9 萬戶,其中以居住在非原住民鄉鎮市的戶數最多,占四成(39.1%);居 住在山地鄉與平地原住民鄉鎮市各占約三成(27.5%及 27.4%),再其次為居住在 台北市(3.3%)及高雄市(2.6%);而金馬地區的原住民只占 0.1%〔陳木信 2007,

頁 5〕。經過十年後,明顯看出,原住民族人口居住在非原住民鄉鎮市的戶數(都 會區)已經後來居上,均已超過居住在山地鄉與平地原住民鄉鎮市的戶數。

進一步分析 2002-2012 年期間,山地鄉、平地鄉及都會區三大區塊人口 分布的變化,請參見下圖:

圖 3-1 (2002-2012 年)山地鄉、平地鄉及都會區人口分佈趨勢

資料來源: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人口數統計資料-台閩縣市鄉鎮市區原住民族人口數」

(2002-2012)http://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940F9579765AC6A0

(2013/2/2)。

由趨勢圖來看,很明顯的都會區原住民族人口逐年增加;山地及平地原 住民鄉鎮都有下降的趨勢。原鄉原住民族人遷徙都會區的現象已是整體趨 勢。

山地鄉人口顯示,於 2002 也為 36.99%,至 2012 年已降為 30%同樣也 是逐年遞減;平地鄉人口顯示,於 2002 年為 28%,到 2012 年更低,只有 24

%,且逐年遞減。比較兩者,山地鄉人口比平地鄉多一些,但整體原鄉(山 地鄉、平地鄉)人口數,則呈現逐年遞減的情形。

反觀都會區人口趨勢,明顯呈現逐年攀升的情形。2002 年佔 34%,較 1997 年增加 4%,且比山地鄉及平地鄉的比率高。至 2012 年已達原住民族總 人口數約 44%。

0 50000 100000 150000 200000 250000

2002 年 2003 年 2004 年 2005 年 2006 年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 2010 年 2011 年 2012 年

山地鄉 平地鄉 都會區

17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與 2000 年調查,居住非都會區原住民人口數為 68.1%,居住於都會區為 31.9%情形來看〔行政院主計處 2002,頁2〕,這 10 年期間,原住民族人口已有將 近一半的人口已經不在原鄉,都會區成為人口分佈最多的地區。呈現都市原 住民族人口外移的趨勢。

進一步看 2002-2012 年期間,原住民族遷徙至五都204的趨勢,以及各族人 口的基本分布概況,請參見下圖:

圖 3-2 (2002-2012 年)遷徙於五都原住民族人口數趨勢圖

資料來源: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人口數統計資料-都市比例」(2002-2012)

http://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940F9579765AC6A0(2013/2/2)。

遷至五都的原住民族人口,以新北市最多,有 48,939 人。即使在 2010 年改 制前,台北縣時期原住民族人口數都是最多地區。其次為台中市,未改制為直轄 市之前,人口數有 15,559 人;與台中縣合併為直轄市以後,人口數增加為 25,555 人。再者為高雄市,未與高雄縣合併之前,人口數有 11,452 人;經與高雄縣合 併後,原住民人口數增加為 22,237 人。居四為台北市,人口數有 14,678 人。居 五為台南市,未改制前,人口有 2,002 人;與台南縣合併為直轄市後,人口增加 為 6,359 人。

截至 2011 年底,原住民各族遷徙分佈於各縣市的情況。阿美族總人口數為 191,186 人,各族人口數最多的民族,主要分佈在花蓮縣,約佔其總人口數約 27

%;其次是台東縣,約佔 19.5%;再者為新北市及桃園縣,約各佔 15%。台中 市、高雄市、基隆市及台北市人數也相當多且集中。

排灣族總人口數為 92,008 人,主要分佈在屏東縣,佔其總人口數的 51%;

204 除台北市之外,其他有新北市(台北縣改制)、高雄市(高雄縣市合併)、台南市(台南縣市 合併),以及台中市(台中縣市合併)為五都。

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新北市 臺中市 臺南市 台北市 高雄市

17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其次是在台東縣,約佔 17.8%;再者為高雄市,約佔 7.7%。台中市、桃園縣及 新北市都也都算不少,且集中的縣市。

泰雅族總人口數為 82,564 人。其主要分佈在桃園縣,約佔其總人口數的 22

%;其次是在新竹縣,約佔 18.5%;再者為宜蘭縣,約佔 14%。台中市、新北 市、苗栗縣及南投縣都算不少,且較為集中的縣市。

布農族總人口數為 53,516 人,主要分佈在南投縣,約佔其總人口數的 25.7

%;其次是在高雄市,約佔 16%;再者為台東縣,約佔 15%。分佈在花蓮縣的 人口也不少,約佔 14%;而台中市、桃園縣及新北市人口平均各佔約 6%。

太魯閣族總人口數為 27,664 人,主要分佈在花蓮縣,約佔其總人口數的 77

%;其次是新北市,約佔 6%;再者為桃園縣,約佔 5%。台中市及高雄市也都 算是較集中的縣市。

魯凱族總人口數為 12,311 人,主要分佈在屏東縣,約佔其總人口數的 46%,

其次是在高雄市,約佔 20%;再者是台東縣,約佔 16%。桃園縣、新北市及台 中市也都算是較集中的縣市。

卑南族總人口數為 12,564 人,主要分佈在台東縣,約佔其總人口數的 59%;

其次是在新北市,約佔 8.7%;再者是桃園縣,約佔 6.5%。高雄市及台中縣等,

也都算是較集中的縣市。

賽德克族總人口數為 7,712 人,主要分佈在南投縣,約佔其總人口數的 77

%;其次在花蓮縣,約佔其人口的 9%;再者為台中市,約佔 4.5%。桃園縣及 新北市人數較少。

鄒族總人口為 6,891 人,主要分佈在嘉義縣,約佔鄒族總人口數的 58%;其

鄒族總人口為 6,891 人,主要分佈在嘉義縣,約佔鄒族總人口數的 58%;其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