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原住民族政策的發展:透過身份、語言、生計的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灣原住民族政策的發展:透過身份、語言、生計的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4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博士論文. 政 治 大. ‧. ‧ 國. 學. 立 台灣原住民族政策的發展: 透過身份、語言、生計的分析.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老師. 林修澈 教授. 研 究 生. 伊萬納威. 2014 年 4 月.

(2) 台灣原住民族政策的發展: 透過身份、語言、生計的分析 摘要 本文探討台灣原住民政策的發展,透過原住民/族身份、語言、生計三條線 索,評析原住民族現況與現行政策的發展。 原住民族及政策發展,深受台灣政治社會變革及原運之影響,1996 年國會 「二月政改」運動,促使原民會成立,原住民族政策邁入新的里程碑;2000 年 民進黨執政期間,更是原住民族政策法制化的關鍵時期。諸項政策裡,原住民/ 族身份、語言及生計等政策,攸關著當代原住民族發展的核心議題。. 治 政 身份,係指國家認定原住民個人和民族身份,個人身份必然是民族的一份子 。 大 立 是國家作為行政的第一步,亦是政策給付的依據。為確保原住民身份邊界,採用 ‧. ‧ 國. 學. 血緣主義及「從姓或傳統名字」的家族主義原則認定。民族認定政策,以民族學 理為基礎,尋找或分辨不同群體之間的差異,以維繫民族身份邊界。在此進程裡, 提案修訂刪除「家族主義」與平埔族問題;以及民族認定,主觀認同凌駕客觀條 件,均是挑戰原住民/族身份邊界的關鍵因素。. Nat. y. sit. n. al. er. io. 語言,為民族邊界的首要客觀條件,區辨我族與他族的重要依據,是原住民 族社會整合過程的最後一道防線。主流社會輿論壓力,成為原住民族重新檢視核 民族發展的核心價值,進而制訂族語振興計畫。自 2001 年首屆辦理族語認證、 族語納入教育體制、九年一貫族語教材、頒佈書寫系統、原生族語考試,編纂辭 典,以及搶救瀕危族語等計畫,帶動原住民族社會對族語的重視。為鼓勵以族語 書寫創作及開拓族語發展途徑,國家辦理「族語文學獎」,意義深遠。. Ch. engchi. i n U. v. 生計,為原住民族社會整合過程的生計變遷,牽涉人口遷徙、職別及生計方 式等變遷。受到國內外勞工及產業政策等之衝擊,致原住民族失業情況,歷年均 高於一般國民。為能保障在原鄉就業機會,制訂並修訂相關法令之外,並提出原 鄉部落產業經濟發展的政策,以吸引族人回流,舒緩人口持續外流;發展原鄉部 落經濟;以達族語文化傳承之目的。 綜觀原住民族政策是為保護原住民族生計,惟具原住民/族身份者始可享有 各項政策資源;而語言,則是維繫民族身份邊界的重要條件。因此,身份、語言、 生計政策,是攸關當代原住民族發展的重要條件。 關鍵詞 原住民族發展 原住民族政策 身份認定 民族認定 族語振興 部落產業.

(3) The Evolvement of Taiwan’s Policy Toward Aboriginal Peoples: An Analysis Based on Ethnicity, Languages and Livelihood Abstract The dissertation explores the evolvement of Taiwan’s policy towards aboriginal people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tate of Taiwanese aboriginal peoples and the current polic y in the th ree asp ects of ethnicit y, l anguages, and l ivelihood.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aboriginal peoples and the evolvement of Taiwan’s policy toward aboriginal peoples have been profoundly influenced by political and social reforms in Taiwan and the Indigenous Rights Movement. The “February political reform” in the parliament in 1996 resulted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uncil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s (CIP), setting a new milestone to Taiwan’s policy toward aboriginal peoples. In 2000, the DPP came to rule an began a critical period for the policy toward aboriginal peoples to become institutionalized. Among the established policies, the policies relating aboriginal ethnicity either personal or ethnic, languages, and livelihood are highly related to the key issues for the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a i w a n e s e s a b o r i g i n a l p e o p l e s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at. y. sit. n. al. er. io. Ethnicity specifically refers to an officially certified status both for a person and for one’s own ethnic group. A certified aborigine must be a member of a certified aboriginal people. It is the first step of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and also where the policy-related payments are based on. To maintain ethnic boundries among individuals, consanguinity and familism (adopting the surname of the aboriginal parent or using an aboriginal name) are the principles for ethnicity certification. As to the policy for ethnic certification, it is based on ethnological theories and tries to find or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ces among ethnic groups to maintain ethnic boundries among aboriginal peoples. Along the way, abolishing the “familism” principle and discussing the issue on Pingpu aborigines have been proposed. Also, the trend of ethnic certification goes that subjective identity overrides objective criteria, which is a key factor impacting the boundries of aboriginal individuals and ethnic groups.. Ch. engchi. i n U. v. Language is the top objective criterion to define ethnic boundries, serving as a crucial basis to distinguish one’s own ethnic group and the other peoples, and as the last line of defense in increasingly integrated aboriginal society. Pressures from mainstream society made aborigines re-examine the core value of.

(4) aboriginal development, further drawing up plans for revitalizing aborignal languages. The following has made people pay close attention to aboriginal languages in aboriginal society: that the Accreditation Test of Aboriginal Language Proficiency for Adults began in 2001, aboriginal languages are taught at school, the 9-Year Integrated textbooks for aboriginal languages have been edited, the writing systems of Taiwanese aboriginal languages have been announced, the Accreditation Test of Aboriginal Language Proficiency for Students has been held, and the plans for editing several aboriginal language dictionaries and revitalizing endangered aboriginal languages have been implemented. To encourage creative writing in aboriginal languages and broaden the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aboriginal languages, the government established the Awards for Creative Writing in Aboriginal Languages, which has been meaningful.. 政 治 大. Livelihood traces the changes of the economic life in increasingly integrated aboriginal society, covering the aspects of immigration, jobs and ways of earning a living. Impacted by other domestic workers, foreign workers and the industrial policy, the unemployment rate of aborigines has been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Taiwanese citizens. To promote employment in aboriginal communities, the government not only makes new laws and revises related regulations, but also puts forth policies with the aim to spu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boriginal communities. It might attract aborigines back home and slow the rate of outward migration. Further, aboriginal languages and cultures could be passed down.. 立.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Overall, the policy toward aboriginal peoples aims to protect aboriginal peoples’ livelihoods. Only certified aborigines enjoy various resources provided by the policy. On the other hand, language is a crucial criterion for maintaining ethnic boundries. Thus, policies of aboriginal ethnicity, languages, and livelihood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aboriginal peoples.. n. al. Ch. engchi. i n U. v. Keywords: development of aboriginal peoples, policy toward aboriginal peoples, personal ethnicity certification, ethnic certification, aboriginal language revitalization, industries in aboriginal communities.

(5) 目錄 緒 論 ....................................................................................................... 1 一、本議題的時代背景 ........................................................................................ 1 二、原住民族在當時的情況 ................................................................................ 4 三、三條線索:身份、語言、生計 .................................................................... 7 四、原住民族的要求和原民會的執行 .............................................................. 23 五、政策資源分配的基礎 .................................................................................. 25 六、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 .................................................................................. 26 七、章節結構與各章提要 .................................................................................. 27. 原住民身份認定 ...................................................................................... 31. 學. 第一節. ‧ 國. 第一章. 政 治 大 身份:作為原住民與原住民族 ............................................ 31 立. 一、原住民身份界定的變動:通婚與遷移的挑戰 .......................................... 32. ‧. 二、民族發展論點的攻防:反應在〈原住民身份法〉的立法過程 .............. 42 第二節 民族分類與民族認定 ................................................................................ 58. y. Nat. sit. 一、日治時期民族分類 ...................................................................................... 58. n. al. er. io. 二、民族主體性的追求與政策推展 .................................................................. 60. i n U. v. 三、民族學理與民族認定政策 .......................................................................... 64. Ch. engchi. 第三節 2000 年以來的民族認定 ........................................................................... 75 一、民族學理為基礎的民族認定 ...................................................................... 75 二、成功案例:邵族、噶瑪蘭族、撒奇萊雅等族 .......................................... 79 三、有爭議案例:太魯閣族、賽德克族 .......................................................... 88. 第二章 語言:民族邊界的指標 ........................................................ 99 第一節 升學優待政策的正當性 ............................................................................ 99 第二節 族語政策的攻防與形成 .......................................................................... 105 一、〈原住民教育法〉附帶決議:族語條款 ................................................ 108 二、修訂〈升學優待辦法〉行政與立法的政策攻防 .................................... 111 三、〈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草案到〈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 ................ 117 i.

(6) 第三節 族語文字化與傳播 .................................................................................. 123 一、族語書寫系統的創建與歷程 .................................................................... 123 二、族語認證與各語別復振 ............................................................................ 130 三、族語文學獎 ................................................................................................ 147 四、原住民族傳播主體性 ................................................................................ 153. 第三章 生計:社會整合與都市遷移 .............................................. 173 第一節 都市遷移與職業分化 .............................................................................. 173 一、原住民族都市遷移與分布 ........................................................................ 173 二、原住民就業職別及其困境 ........................................................................ 178. 政 治 大. 三、監察院提糾正案:原住民失業率 ............................................................ 187. 立. 第二節 原鄉回流的契機 ...................................................................................... 188. ‧ 國. 學. 一、原住民族公務人員的進用 ........................................................................ 189 二、原住民族教師 ............................................................................................ 191. ‧. 三、公務體系的就業機會 ................................................................................ 197. sit. y. Nat. 第三節 原鄉部落產業發展 .................................................................................. 201. io. al. er. 一、原鄉部落觀光產業 .................................................................................... 202. n. 二、民宿與溫泉產業 ........................................................................................ 208. i n U. C. v. hengchi 結論 ..................................................................................................... 211 一、原住民族政策發展與背景 ........................................................................ 211 二、原住民身份 ................................................................................................ 212 三、民族認定 .................................................................................................... 214 四、語言:民族邊界的指標 ............................................................................ 215 五、生計與回流原鄉 ........................................................................................ 218 六、維繫原住民族及其發展的前提 ................................................................ 223. 參考書目 ............................................................................................. 225. ii.

(7) 表目錄 緒論 表 0-1 表 0-2 表 0-3 表 0-4. 原住民族享有的各項權益一覽表............................................................. 9 原民會現行各項教育補助政策一覽表................................................... 13 原民會現行有關生計經濟土地政策一覽表........................................... 15 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政策發展三階段................................................... 19. 第一章 身份:作為原住民與原住民族 表 1-1 原住民身份範圍及認定政策階段........................................................... 33 表 1-2 省府階段:原住民身份問題釋示案例................................................... 36 表 1-3 內政部針對第 3 條增列與修訂條文內容............................................... 40 表 1-4 通婚子女身份認定 質詢內容................................................................. 43 表 1-5 「原住民身份法」各版本提要一覽表................................................... 45 表 1-6 通婚家庭子女身份歸屬問題 歷次認定標準比較................................. 47 表 1-7 「行政院版」依循前期以「家族主義」和「姓氏繼嗣」原則條文... 48 表 1-8 〈原住民身份法草案〉第一次併案審查會議....................................... 51 表 1-9 歷次原住民立委提出「原住民身份法」修正草案 一覽表................. 52 表 1-10 日治時期台灣原住民的民族分類表..................................................... 59 表 1-11 民族認定的問題基本面 ......................................................................... 62 表 1-12 原民會民族認定議題之回應................................................................. 67 表 1-13 研擬〈台灣原住民族認定法草案〉座談會......................................... 69 表 1-14 〈台灣原住民族認定法草案〉條文說明............................................. 70 表 1-15 「巴燕版」與「瓦歷斯版」民族身份取得比較................................. 71 表 1-16 巴燕版與瓦歷斯版的「民族身份法」比較表..................................... 72 表 1-17 原住民族正名案與認定案 一覽表....................................................... 75 表 1-18 認定民族原歸類的民族......................................................................... 76 表 1-19 五族的人口及其分佈............................................................................. 76 表 1-20 各族正名運動的組織 一覽表............................................................... 77 表 1-21 五族正名運動發展進程與認定一覽表................................................. 78 表 1-22 各族語言使用情況................................................................................. 80 表 1-23 阿美族考生族語認證考試情形............................................................. 81 表 1-24 五族的傳統信仰與祭儀......................................................................... 82 表 1-25 五族的婚姻(通婚)概況表................................................................. 83 表 1-26 噶瑪蘭族聚居的三個鄉六個村............................................................. 86 表 1-27 賽德克族 南投與花蓮的三支群........................................................... 88 表 1-28 太魯閣族(Truku)和賽德克族(Sediq)語比較 .............................. 8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i n U. v.

(8) 表 1-29 花蓮、南投兩地 Truku 語教材內容的比較 ......................................... 90 表 1-30 婚姻(通婚)概況................................................................................. 92. 第二章 語言:民族邊界的指標 表 2-1 蔣偉寧部長針對管碧玲等擬具〈國家語言發展法〉之說明與建議 120 表 2-2 族語政策發展情形 ................................................................................ 121 表 2-3 各族認證委員關於語音符號系統的決議 ............................................ 125 表 2-4 認證形式與評分標準 ............................................................................ 131 表 2-5 歷次原住民族語能力認證 報考/合格數及比率 ................................. 131 表 2-6 各族語通過人數分佈 ............................................................................ 133 表 2-7 歷次原生族語能力認證統計數及比率表 ............................................ 135 表 2-8 歷次(96-98)原生族語考試總成績、聽力及口說平均成績 ........... 136 表 2-9 歷次(96-98)原生各語別合格人數統計表 ....................................... 138 表 2-10 原生族語能力考試 原鄉與非原鄉合格率 ........................................ 139 表 2-11 歷年(92-100)原住民族國高中族語能力調查 ............................... 140 表 2-12 原生國中高「平時與家人說話主要使用的語言」調查 .................. 141 表 2-13 97-101 年度原住民學生取得專業證照統計 ....................................... 143 表 2-14 三屆族語文學創作獎之參賽情形及獲獎成果 .................................. 149 表 2-15 各語別得獎文類分佈 .......................................................................... 150 表 2-16 原民台歷年(2007-2011)族語新聞時數 ......................................... 163 表 2-17 原民台族語節目改善方案 .................................................................. 165 表 2-18 原民台(2008-2009)製播 入圍/得獎族語節目 .............................. 165 表 2-19 推展原住民族文化、語言、藝術及傳播事項 .................................. 168 表 2-20 各類有關族語內容 .............................................................................. 16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第三章 生計:社會整合與都市遷移 e. ngchi. i n U. v. 表 3-1 (2002-2012)原住民就業的職業比率 ............................................... 179 表 3-2 (91-101)原住民就業職別發展趨勢 ................................................. 180 表 3-3 〈工作保障法〉立法過程爭議條文..................................................... 182 表 3-4 制訂〈工作保障法〉具爭議的條文..................................................... 183 表 3-5 原住民失業率與全體失業率之比較..................................................... 185 表 3-6 (2008)有酬之原住民與一般民眾每月收入比較表......................... 186 表 3-7 (2011)年底 全國原住民任公務員概況 ........................................... 189 表 3-8 (2009-2013)政府機關(構)進用原住民公務員統計 ................... 190 表 3-9 (99 年度)各級原師人數統計............................................................ 193 表 3-10 各級學校原師的性別分佈表............................................................... 194 表 3-11 (99 年度)原住民族重點學校 .......................................................... 196 表 3-12 (2009-2013)政府機關(構)僱用約僱五類人員統計 ................. 198 ii.

(9) 國家森林永續經營計畫績效指標及評估基準................................... 199 歷年(2002-2012)原民會設計原鄉觀光旅遊遊程路線 ................. 205 原民會設計原鄉觀光旅遊遊程路線一覽表....................................... 205 台灣原住民各族歲時祭儀名稱........................................................... 207. 立. 政 治 大. 學 ‧. ‧ 國 io. sit. y. Nat. n. al. er. 表 3-13 表 3-14 表 3-15 表 3-16. Ch. engchi. iii. i n U. v.

(10) 圖目錄 緒論 圖 0-1 原民會歷年(93-102 年度)總預算編列趨勢圖 .................................. 10 圖 0-2 原民會歷年(93-102)各業務單位別預算比例圖 ............................... 10 圖 0-3 原民會歷年(93-102)各業務單位預算趨勢圖 ................................... 11. 第二章 語言:民族邊界的指標 圖 2-1 原生取得證照類別及人數..................................................................... 143 圖 2-2 三屆族語文學創作類型 得獎篇數....................................................... 150 圖 2-3 族語新聞與族語節目時數比較............................................................. 164. 政 治 大 圖 3-1 (2002-2012 年)山地鄉、平地鄉及都會區人口分佈趨勢 .......... 175 立 圖 3-2 (2002-2012 年)遷徙於五都原住民族人口數趨勢圖 ...................... 176. 第三章 生計:社會整合與都市遷移. ‧. ‧ 國. 學. 圖 3-3 (2011)原住民族各族別任公務人員統計 ......................................... 190 圖 3-4 (87-99 學年度)原住民族教師人數趨勢圖 ...................................... 193 圖 3-5 原住民各族教師人數............................................................................. 194.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i n U. v.

(11) 緒 論 一、本議題的時代背景 台灣自 80 年代以來,台灣社會集體抗爭運動蔚為風潮,展現空前的社會力, 在本土化、全球民主化的進程,逐步推促台灣政治的改革。1987 年的解嚴就是 一個重要指標。從社會運動角度來看,不論學者分析角度,多數學者均認為台灣 社會運動的興起,與當時台灣政治結構鬆動,以及經濟與社會結構改變等交互作 用,有極密切關係。 台灣各類的社會運動於解嚴前,即已陸續展開,蕭新煌稱 80 年代的 10 年間 為「台灣社會力運動黃金十年」時期;90 年代為「防堵威權主義的反撲」時期。 並從四個脈絡解釋促成台灣解嚴,一是政治反對勢力的壯大以及對解嚴訴求的升 高;二是來自國外,尤其美國的壓力(其中還涉及海外台灣人政治團體之影響力) ; 三是執政黨內部若干菁英對儘早結束戒嚴體制逐漸形成試探性的嘗試;四是民間 社會自 80 年代以來已儼然形成的求變心態〔蕭新煌 徐正光 1995,頁 355〕。.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創刊於 1979 年的《美麗島》雜誌,展現 70 年代黨外運動的大團結,朝向組 黨發展,1986 年成立台灣政治史第一個在野政黨「民主進步黨」 。展開多黨政治 的新頁,結束長期以來「一黨獨大」的政治局面。1987 年解嚴、開放大陸探親、 解除黨禁和報禁等措施;改革萬年國會聲浪及各種團體發起的街頭抗爭運動,展 現了台灣前所未有的社會力。台灣解嚴之後,更有助於新的和既有的社會運動持 續運作,促使 1993 年的國會全面改選;以及 4 次修憲,促使台灣逐漸走向自由 化(liberalization)、民主化(democratization)的國家發展。.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在此基礎上,2000 年創下台灣政治史上首度政黨輪替──民進黨執政。對 此趨勢發展,深受國際政治學者塞繆爾‧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的關注 與肯定。其檢視一個民主國家能否從「民主轉型」邁向「民主鞏固」的關鍵因素。 台灣政治民主化正跨過此一門檻。其觀察台灣在民主化進程裡,仍維持經濟發展 與社會安定,可能為本世紀晚期最重要的政治趨勢,因而對台灣有很高的評價。 顯示,台灣的政治改革基礎,建基於 20 年以來各類社運努力不懈所集結的力量 所致。 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興起,也深受多數興起於解嚴前的各類政治社會運動刺 激而孕育而生。1983 年代,在北區原住民族知青以手稿發行《高山青》刊物, 開始反省原住民社會發展進程所面臨的各種困境,亦是原住民族覺醒運動思潮的 發端。適時地與黨外組織政治運動連結並相互支援,並進而組織化,試圖建立原 住民族運動的主體性。 1.

(12) 原運既是社會運動,也是民族運動的路徑來看,1987 年具體把「原住民」 個人權利意識,擴及為「原住民族」民族集體權概念,凸顯原住民族社會發展的 困境與根本的解決途徑,必須從民族集體處境著手的事實。此一調整在更廣泛吸 納國際人權理論、第三代人權觀念及第四世界運動等理念,更進一步建構台灣原 住民族集體權利的理論基礎。 第三代人權是一種集體權利概念,台灣原住民族運動所提倡的「民族集體權」, 即是此一理念所發展並進一步建構的權利主體。而其核心概念即在於以民族、集 體的連帶關係為基礎;以集體形式取得權利主體之地位。此亦象徵台灣原住民族 運動的訴求,已從個人權轉向民族權方向發展。 雖然〈公民與政治權利公約〉(1966)已有保障國家境內的各民族、宗教、 語言,享有「不受干預」的文化、信仰及語言使用的權利之相關規定,但國際原 住民族運動仍持續爭取日後〈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有關土地權、資源權、 。顯示, 文化發展權及自決權,以及要求國家積極保障的權利〔林淑雅 2000,頁 26〕 原住民族運動追求的除了個人權益的實踐與保障之外,還與其所屬的民族有關。 換言之,若所屬民族文化無法得到發展,那麼個人也無從得到彰顯。因此,對原 住民族而言,文化發展權利的實踐無疑是最重要的指標。也是原住民族以集體方 式行使土地權、發展權、自治權及決策權的思考起點。.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固然國內〈憲法〉學者對民族集體做為權利主體還有許多討論;民族權在國 際法人權上也引發不少爭議,尤其表現在民族權所涉及的內涵。但 2007 年 9 月 13 日終獲聯合國通過的〈原住民族權利宣言〉 ,顯示國際間對原住民族集體權的 重視;也都是國內原住民族集體權益政策的重要指標。. Ch. engchi. i n U. v. 從 1988、1989 大規模的「原住民族還我土地運動聯盟」抗議訴求可得知, 除了向國家追討原住民族傳統土地之外;持續要求成立中央原住民族專責機構等。 到 90 年代初展開原住民族憲法運動伊始,則再進一步要求主張「民族權入憲」 之訴求,包括〈憲法〉正名為「原住民族」;取消山原及平原之區分;中央應保 障各民族代表;主張原住民族自治權及宣布成立「原住民族自治區議會籌備會」; 並廢除蒙藏委員會等,可以說是追求民族權的具體行動。 1993 年適逢「國際原住民年」 ,原運發起較以往更大規模的「反侵佔、爭生 存、還我土地運動」,企圖把原住民族問題拉高至與國家之間的層次。第 3 次修 憲(1994) ,雖然把「山胞」一詞正名為「原住民」 ,但「台灣原住民族憲法運動 聯盟」仍持續發動「原住民族條款入憲」運動,以及未竟的「原住民族」正名運 動,為第 4 次修憲運動,確立原住民族在〈憲法〉層次的目標,把原運推向最高 峰階段。 2.

(13) 向來與街頭抗爭運動互動極少,甚至是對立關係的原住民立委,在「憲法原 住民族運動」的推促與壓力下,希冀也能在國會立法過程找到自己的施力點。經 1993-1995 年期間,與在野民進黨立委合作,藉由審查蒙藏委員會預算聯席會時, 做成附帶決議:「成立蒙藏及少數民族委員會」、「一年內改制成立少數民族委員 會」 ;且經由蔡中涵召開原住民委員會 vs 蒙藏委員會公聽會;以及原住民立委更 集體退出行政院召開之「蒙藏委員會組織及員額調整會議」,向行政院抗議行動 等。在黨國體制下,這些舉動並未形成對行政院的壓力,反而凸顯國會為行政院 橡皮圖章的關係。 同時深感體認到原住民立委在國會生態裡不僅勢單力薄,也常處於不甚團結 及效忠所屬政黨,只有極少數原住民立委於在野黨立委主動協助下,最多以「附 帶決議」杯葛其預算通過,以達「對抗」之效。1而「附帶決議」僅能當「花瓶」 擺放,毫無效力可言;甚或在國會與蒙藏委員會官員大打出手,也印證到國會仍 有少數原住民立委在「夾縫中求生存」的歷史一頁。無非是為積極回應「憲法原 住民族運動」,也是原運國會路線的具體呈現。.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國會原住民立委長期處在邊緣的窘境,1995 年底國會選舉結果有了新的契 機。致 1996 年的國會呈現三黨(國民黨、民進黨及新黨)不過半的政治生態, 原住民立委有機會扮演關鍵少數。在正副院長選舉與閣揆同意權等二次的政治攻 防過程,有其積極的角色。原住民立委蔡中涵與瓦歷斯貝林二位率先掌握了「關 鍵少數」的機會,回應在野兩黨(新黨及民進黨)提倡的「大和解」;並以「成 立中央部會原民會」作為同意及支持國民黨,史稱「二月政改」 〔黃鈴華(伊萬納威) 2004,頁 203〕。在國會成功運用關鍵少數角色下,終於成立行政院原民會,把原 住民族政策邁向新的里程碑。創下原住民族政治史上的創舉,並確立原運國會路 線的地位。此舉,成為街頭抗爭與國會路線首度分進合擊的一戰,也緩和不少長 期以來原住民立委與原運之間互不信任及對立的關係。.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此一戰,更加提振原運人士的士氣,持續爭取「原住民族條款入憲」運動, 在第 4 次修憲(1997) ,回應了原住民族條款正名為「原住民族」 ,以及「發展權」 2 的入憲。 並確立原住民族在〈憲法〉的地位。據此,〈憲法〉增修條文第 10 條 第 9、10 項之「原住民族條款」,即成為原住民族集體權的基礎與依據,同時也 確立了以原住民族為權利主體。整體來看,雖然原住民族政策在不到一年的時間, 極富戲劇性轉折,從公共政策層次進階至〈憲法〉層次,一直是客家運動學者所 津津樂道的成果,並期能效尤。但事實上,此局面是經歷 20 多年匯聚各方社會 力等之基礎,才有此進展。. 1 2. 早期黨國體制時期, 「附帶決議」僅作為行政院參考之用,並無強制執行的效力。 其他部分,包括參政權、土地權及自決權等,並未納入〈憲法原住民族條款〉 。 3.

(14) 原運除了為爭取集體利益之外,最根本的追求是對各個民族文化傳承的維繫 與發展。 〈憲法〉 「原住民族條款」規定國家保障原住民族各項集體權益,並且明 確指出國家對於原住民族保障的各項政策,以及「肯定多元文化及應依民族意願」 之立法方向。原住民族政策即在〈憲法〉委託下,必須在體制內逐步建置。自此, 原住民族政策正式從個人權轉向民族集體權方向發展。確立了原住民族權利主體 地位後,如何確保原住民族集體權利的實踐,則又是另一個新的起點。. 二、原住民族在當時的情況 原運最為激烈的階段,也正是原住民族社會整合最快速且變動劇烈的階段。 從 80 年代原運組織「原權會」接受並處理都會區原住民族的各類案件,及其訴 諸於主流社會與國家之抗爭議題,便可得知。顯示原住民族人口普遍在都會區的 趨勢,而相對的原鄉部落,也受到人口外流的影響,也無以避免的捲入大社會經 濟及文化。出外求學、就業日漸增加,原住民族社會捲進整體台灣社會與經濟體 系,導致內部結構的巨變。國家的社會整合,使用國語及跨族通婚,成為趨勢。.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遷移都會區的原住民族人口,從 70 年代的 2 千多人;至 80 年代中期已有 83,000 人(佔總人口數的 26.4%) ;至 2001 年達 147,365 人(約佔總人口數的 34 %)。2010 年調查指出,「整體原住民家庭戶數在都市及非都市地區皆成長,但 從各地區的成長比例仍能發現山地鄉、平地原鄉的原住民家庭有向非原住民鄉鎮 市區移動的現象」3〔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0〕;至 2014 年已達 240,482 人(約佔 總人口數的 45.03%)。顯示原住民族人口遷移都會區的趨勢一直持續攀升。. er. io. sit. y. Nat. al. n. 原住民族通婚現象也越來越普遍,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根據 1999 年 6 月 底統計,原住民族總人口數是 393,611 人,已婚人口佔 152,587 人(39%) 。屬於 原住民內部結婚者為 3/4(115,784 人,75.88%) ,屬於原住民對外同平地人結婚 組成通婚家庭者為 1/4(36,803 人,24.12%)。再看從戶數來看,家中有已婚原 住民的 94,695 戶裡,有 61%(57,892 戶)是內婚家庭,有 39%(36,803 戶)。 原住民戶有逼近 4 成比例為通婚戶,從趨勢來看,這個百分比還在持續增長〔林 修澈 1999,頁 11〕。非原鄉,原住民與非原住民(習慣用語為「原漢通婚」 )通婚 的比例明顯高於其他原住民族通婚的比例。這樣的情形,在非原鄉更為突出:與 漢人通婚的超過四成(41.1%),與其他原住民族通婚的還不到一成。大部分的 原住民族,在非原鄉與漢人通婚的比例,一般而言都高於原鄉〔章英華 林季平 劉 千嘉 2008,頁 96〕。. Ch. engchi. i n U. v. 原住民族生計也隨著台灣社會經濟結構發展而有改變。70 年代末期,原住 民族農業收入已小於非農業收入的現象,非農業所得為主要收入來源。尤其至 3. 一般提到的都原係以常住人口(包含設籍和不設籍)為準去思考。 4.

(15) 80 年代中期拉距越來越大,已有 7 成多為非農業收入來源,農業來源僅剩下不 及 3 成。顯示原住民族生計產生了基礎性改變。不過,非農業所從事的工作,大 多只能從事低階、收入偏低的職業,如工廠、建築、運輸工人,司機及船員等非 技術性勞力的工作。80 年代,山地原住民從事農業較高;為生計而遠離原鄉部 落的都市原住民族,仍以非農業,如製造、運輸、商務、社團及個人服務等業〔行 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1990,頁 89-90〕。原住民族生計方式很明顯從傳統農業經濟 轉變為非農業經濟。而此更印證了原住民族人口大量遷移都市的現象。 根據原民會的歷次調查顯示,2001 年原住民仍高達 43%從事以技術工、機 械設備操作工、非技術及體力工等工作;2007 年,以營造業(33%) 、製造業(21 %)以及公共與個人服務業(25%)為主;至 2010 年,主要調查原住民經濟戶 長的行業,以非技術工及體力工 20.5%最多,其次是技術工及有關技術人員(17.7 %) ,再者為服務工作人員及售貨員(15.9%)與機械設備操作工及組裝工(15.5 %) ,總計上述四類型職業的比例近 7 成(69.6%) ,為原住民經濟戶長最賴以維 生的職業〔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0;立法院公報 2012,頁 6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進一步分析比較與主體民族(一般國民)在各項的發展。原住民家戶平均所 得,山地原住民方面,在 70 年代末期為 11 萬 2 千元;到 80 年代中期為 26 萬 7 千元。平地原住民方面,在 70 年代末期為 11 萬 4 千元;到 80 年代中期為 27 萬 2 千元〔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1992,頁 21-22〕。2001 年根據原民會調查顯示,原 住民家庭總收入平均每月 3 萬以下,約佔 74%。 「2002 年台灣原住民經濟狀況調 查報告」顯示,原住民家庭平均每戶每月收入 3.9 萬元,台灣地區全體家庭平均 水準為 8.9 萬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0〕 。2006 年調查整體原住民家庭年 平均收入為 51.0 萬元/戶;家庭每月平均收入 3 萬元以下仍有 6 成 5〔章英華 林季 平 劉千嘉 2010,頁 88〕。至 2012 年整體原住民家庭年平均收入為 49.7 萬元,收入 來源以薪資(受雇人員報酬及產業主所得)收入為主,比重占 92.6%(平均 46 萬元);與我國全體家庭年平均年收入 107.4 萬相差約 57.7 萬元。.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原住民教育程度方面,自 2001 年主要以小學及以下學歷者佔 40.1%。在都 會區的原住民教育程度,也以小學及以下學歷者最多(佔 49.3%)。這意味著大 量外移的原住民族人所從事行業或職業,大多數以勞動力非技術性工作,且收入 低的現象。雖然 2007 年起至今(2013)明顯提升以「中等教育」教育程度為主 (約佔 38.6%)。而至 2010 年調查顯示,原住民高中職以上教育程度約佔 56.86 %;一般國民是 69.7%,相差 12.84%。但經過半世紀以來努力適應主流教育價 值觀的結果,仍然遠遠落後於一般民眾的「高等教育」程度。 2012 年調查顯示,原住民失業率為 5.02%,一般國民是 4.12%。衝擊原住 民勞工就業的外勞政策,在 2000 年 12 月外勞有 22 萬人;至 2011 年 12 月則有 5.

(16) 22 萬 7 千人,顯示 10 年期間,政府管制產業外勞的結果。但是至 2012 年 8 月 則又增加外勞 1 萬 2 千人。國家為了拼經濟,提出台商回台新增投資案和國內新 增投資案,還要增加外勞 8 萬人。尤以對原住民族的行業別,以製造業和營造業 為主,可是說佔原住民就業別的 34%〔立法院公報 2010,頁 65〕。明顯對原住民就 業機會造成衝擊,對原本已高於一般民眾失業率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整體而言,對照原住民與一般民眾的各項發展情況,原住民族不論教育、經 濟、就業、社會等,都有明顯差距。從教育方面來看,雖然原住民從國小及以下 程度提升至高中職教育程度,其仍與一般民眾的教育程度以高等教育程度落差甚 大;經濟方面,以從事行業及職業別來看,原住民族仍多從事營造業、製造業, 且以非技術工及體力工者最多;一般民眾則以批發零售、製造業最多。原住民的 各項情況與處境,收入的缺乏、低技術或失業或沒有工作,這也正是貧窮文化的 特徵。這些落差又以家庭年平均總收入最明顯,原住民家庭年平均收入的原住民 家庭年平均年收入與一般民眾家庭年平均年收入相較,僅是全體家庭的 0.463 倍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0,頁Ⅸ〕。.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立法院於 2010 年 12 月 10 日三讀通過「社會救助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調 高的「貧窮線」計算,原住民家庭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低於我國貧窮線以下,有 近六成(58.2%)。至 2012 年,在貧窮線以下比率,更高達 78.4%〔行政院原住民 族委員會 2010;立法院公報 2012,頁 128〕。顯示原住民族生計困境的嚴重性。. y. Nat. sit. n. al. er. io. 我們也由此瞭解,原住民族就業不足、所得偏低,以及教育水準低落等都是 貧窮產生的重要原因。這些現象不得不讓原住民族必須重新思考及面對未來發展 的方向。現階段的原住民族社會仍然需要全面性政策支持,固然相關資料與臺灣 省民政廳 1985 年左右的調查明顯有成長現象,但終究仍與一般民眾之間拉距甚 大。. Ch. engchi. i n U. v. 政策發展與屬性,影響民族發展深遠。以現行原住民族政策而言,主要以社 福資源為主,其次為文教及經建資源,綜合及土地資源方面較少。過去我國對於 原住民族政策之推動,多偏向福利政策及補助措施」,並未針對原住民族文化及 生活特性,採多元文化的觀點來推動族群政策。原住民族政策應從尊重多元文化 差異,促進民族發展著手〔許介麟 1999,頁 1〕。提供我們重新反思原住民族政策的 發展方向及立足點。 由上述瞭解,在快速的社會變遷過程,從各項發展指標來看,不僅與一般國 民落差大;自身民族文化也同樣面臨式微的命運。整體均不利於原住民族發展。 雖然 1980 年代初相關研究即已指出此現象,但經過將近 30 年政策,卻仍未獲改 善,對原住民族命脈存續極為不利。 6.

(17) 三、三條線索:身份、語言、生計 (一)身份保護及權益政策 一般學理指出,國家是一定範圍內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體形式。一般國家行 政管理當局是國家的象徵,它是一種擁有治理一個社會的權力的國家機構,在一 定的領土內擁有外部和內部的主權。國家,是一種聯合組織或合成機構,這種聯 合組織或合成機構可以對一定的領土及其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居民行使最高權 利〔Feliks Gross 著(王建娥等 譯)2003,頁 30〕。 國家或統治者的政策思維,影響日後原住民/族對自身民族文化的價值觀。 文化差異在台灣歷代統治政權的殖民主義(Colonialism)的思維下,無不存在於 原住民族政策裡,形塑原住民族負面的刻板印象。身份註記政策也在不同政權統 治的思維下,產生不同的作用〔謝世忠 1986,頁 14-25〕。現代社會科學中所稱之身 份(status)係指個人在某一社會制度中之地位(position) ,係指對同一社會制度 中之聲望及地位,亦即暗示此人在此制度中,涉及權利、義務、力量及權威所被 認可之地位〔唐美君 1989,頁 142〕。.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歷代政權對原住民族依不同標準進行分類,主要是在「我族」與「他族」之 間,設限並使之制度化〔寧騷 1995,頁 378〕。國家行政則是政府組織(行政機關) 進行日常的管理並施行法律政策等相關活動。歷代政權為能有效統治所轄領土內 的人群,進行空間劃設與身份註記,加以區隔及分類,可以說是統治者行政管理 工作的第一步。從國家角度來看,主要立基於文化差異區別於主流族體,而施以 行政政策特殊性所建立,其本質在於掌握所轄境內人民進行有效統治與管理。.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臺灣省政府也考慮原住民社會文化的特殊性,參照日本時代的各種行政措施, 擬定種種地方自治方案〔中研院民族學所 1989,頁 39〕。Pasuya Poiconu(浦忠成)也 認為,原住民族擁有的歷史經驗與語言文化差異,迥異於漢系族群的文化環境 〔Pasuya Poiconu(浦忠成)2005,頁 134〕 。顯示原住民族語言及其文化有其特殊性獨 特性。在此基礎上,以註記原住民族身份,形成原住民身份認定政策。 原住民身份,係指官方(或國家)對個人是否具有「民族的」屬性的檢定工 作。原住民身份認定是屬於「個人權」,一個有民族身份的人,必然是原住民各 民族內某一民族的成員,是「雙重歸屬」 〔林修澈 1999,頁 27〕 。原住民身份註記政 策形成,正象徵著原住民族被納入國家的一部分,作為行政政策給付的依據。 原住民身份認定政策歷經省府時期〈臺灣省山胞身份認定標準〉 (1980) 、內. 7.

(18) 政部時期〈山胞身份認定辦法〉(1990), 4乃至行政院原民會制訂〈原住民身份 法〉(2001)等三個不同時期,也是政策由行政命令提升為法律位階的歷程。從 林修澈《原住民的身份認定》研究,彙整三個不同時期的認定原則及概念,省府 時期依循「家族主義」、「血緣主義」原則認定。 家族主義,係指高度的家庭統一(family unity)。人與人的一切關係,都套 進家庭關係之中,含有懷著一種強烈的「一家人」的感覺;力求家庭永續,承先 啟後;珍視各種家庭價值,祖先遺訓;全家同心協力,以實現家庭的目的;土地 財產均為家庭公有等〔朱岑樓 1999,頁 134〕。血緣主義,指以自然人的血統關係為 標準確定其原始身份,是由親子遺傳而取得身份的法律原則。又分為兩系血統主 義和單系血統主義。自此,〈原住民身份法〉認定,即採「家族主義」、「血緣主 義」原則。. 政 治 大. 延續其研究指出,採「家族主義」其背後另有經濟利益的考量,根據〈原住 民保留地開發管理辦法〉規定,原住民保留地移轉繼承以原住民為限,而原住民 女子嫁平地男子,仍保有原住民身份,恐有平地丈夫利用原住民妻子身份搜購保 留地的疑慮。因此整體而言除了血緣主義與家族主義考量之外,也涉及經濟利益 的考量〔林修澈 1999,頁 101〕。早期原住民身份飽受歧視的年代,常被指涉落後、 非文明、貧窮與無知。「山胞」身份充其量是政府界定行使給付行政的邊界。為 避免浮濫、採限縮、從嚴作為思考〔林江義 2011,頁 7〕。. 立. ‧. ‧ 國. 學. y. Nat. sit. n. al. er. io. 自內政部時期以來,包括 3 次修訂版本,則均採「血緣主義」原則認定。顯 示「血緣主義」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至〈原住民身份法〉研擬及立法過程,正 是吸納國際人權思潮、原運理念與男女平等觀念;以及為因應原住民族社會變遷 等時空環境背景等進行考量,經過原民會與原住民立委數次協商折衝後,依循「家 族主義」、「血緣主義」原則訂定條文,以利維繫原住民身份邊界。. Ch. engchi. i n U. v. 原住民身份的重要性,與其背後所連結的各項政策權益極密切相關。因此, 在原住民族社會結構快速變遷下,保護原住民/族身份邊界,亦即保護其享有的 各項政策權益,是當今原住民族社會及其發展的重要課題。彙整現行原住民族各 項政策,請參見下表:. 4. 內政部時期前後經 3 次修訂,依序為 1991、1992 及 1994 年。 8.

(19) 表 0-1 原住民族享有的各項權益一覽表 個人. 團體. 個人+團體. 基本權利及自治事務補 助. 綜合 教育. 幼兒托教 幼稚園 國民中小學 高中、大學 升學加分 公/自費留學補助. 社福. 技術士證照獎勵 法律扶助 職訓津貼 急難救助 就醫交通費 結核病患 意外險. 國際交流獎補助 原住民族教育補助. 社會福利團體補助 衛生保健服務補助. 土地. 獎勵原住民族土地研 究優良博碩士論文. 創業育成補助 工藝師及工藝精品獎勵 經濟產業補助. ‧. 住宅重建獎勵 天然災害住宅重建 中低收入戶原住民建 購、修繕住宅 微型經濟活動貸款. sit. io. 溫泉輔導及獎勵. n. al. y. Nat. 經建. 政 治 大. 社會工作專業人力獎 勵. 學. ‧ 國. 立. 就業歧視勞資糾紛法 律扶助. er. 資源. Ch. i n U. v. 資 料 來 源 : 「 行 政 院 原 住 民 族 委 員 會 - 法 律 體 系 」 http://law.apc.gov.tw/LawCategoryMain.aspx (2014/2/1)。. engchi. 由上表瞭解,原住民身份享有舉凡教育、社福、經建及土地等各項政策,且 以「補助」 、 「獎勵」等優惠政策居多。政策權益可謂相當多面,正凸顯原住民族 的困境多而廣泛。近十年不斷擴大原住民族政策面向,也反應在挹注的總預算額 度,也較以往充裕。請參見下圖:. 9.

(20) 7,231,942. 7,102,367 6,187,999. 7,098,464. 6,856,471. 6,839,350. 102年度. 101年度. 99年度. 98年度. 97年度. 6,224,419. 96年度. 95年度. 6,017,618. 94年度. 93年度. 5,760,262. 100年度. 5,930,005. 圖 0-1 原民會歷年(93-102 年度)總預算編列趨勢圖 資料來源: 「行政院主計處中央政府總預算」http://www.dgbas.gov.tw/np.asp?ctNode=1189〔2013/4〕 ;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單位預算》 (93-102 年度)。. 由上圖顯示,原民會歷年(93-102 年度)總預算,以 101 年度最高,約 7,231,942 元;其次為 99 年度,約有 7,102,367 元;再者為 100 年度,約有 7,098,464 元。 而最低為 93 年度,約 5,760,262 元(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從原民會各機關包括綜合企劃、經濟建設、土地管理、教育文化以及社會福 利等分別看所編列的預算概況,以理解原民會各項政策所挹注的經費。比較各項 機關別十年來的預算,請參見下圖:. io. er. 社福 35%. 經建 35%. n. al. sit. y. Nat. 綜合 3%. Ch. engchi. i n U. v. 土管 5%. 教文 22%. 圖 0-2 原民會歷年(93-102)各業務單位別預算比例圖 資料來源: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單位預算》(93-102 年度) 。. 以經建的預算最高,約 19,804,227 元,約佔 10 年總預算的 35%。其次是社 福預算約 17,239,121 元,也約佔 10 年總預算的 35%。再者為教文預算,約 11,303,255 元,約佔 10 年總預算的 22%。與前三者低的兩個機關別為土管及綜 合企劃預算,土管約有 2,259,259 元,僅約佔 10 年總預算的 5%。最低的綜合企 劃預算約有 1,252,940 元,僅約佔 10 年總預算的 3%。 10.

(21) 若分別來看原民會各業務單位別的 10 年期間的預算編列概況,各個單位的 預算成長幅度及趨勢不盡相同。請參見下圖:. 2,500,000 2,000,000. 綜合. 1,500,000. 經建 土管. 1,000,000. 教文. 500,000. 社福 102年度. 101年度. 100年度. 99年度. 98年度. 97年度. 96年度. 95年度. 94年度. 93年度. 0. 圖 0-3 原民會歷年(93-102)各業務單位預算趨勢圖. 政 治 大. 資料來源: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單位預算》(93-102 年度) 。. 立. 首先看經建預算趨勢圖,相較於其他機關別預算,明顯逐年降低的機關。以. ‧. ‧ 國. 學. 98 年度漲幅最多,約 2,312,292 元;其次是 99 年度約 2,127,605 元;再者為 94 年度,都約佔 2,115,206 元,三個年度皆約佔該機關別總預算的 11%。最低則以 102 年度,約有 1,627,209 元,僅佔約 8%,是近十年最低。. n. al. er. io. sit. y. Nat. 其次,社福預算趨勢圖,相較於其他機關別預算逐年穩定漲幅的機關。其中 以 101 年度最高,約有 2,349,542 元,約佔社福總預算的 15%。其次為 102 年度 約有 2,364,746 元,約佔社福總預算的 14%。再者為 100 年度約有 2,241,243 元。 預算較低的年度以 93-95 年度,約 1,233,347 元,僅佔社福總預算的 7%。顯示國 家或政府相當重視社福政策。. Ch. engchi. i n U. v. 再者為文教預算趨勢圖,雖然相較於其他機關別,其總平均編列預算並不高, 但卻是相對穩定成長的機關別。從 93 年度約 883,470 元(8%),至 102 年度約 1,361,696 元(13%) 。顯示國家或政府在這項政策越來越重視而逐年挹注相關預 算。 土管預算一直以來都是偏低的預算,且相較於其他機關別預算概況也較不穩 定,幅度約在 4%-17%之間,落差比較大。近十年平均編列預算約 225,926 元。 其中以 101 年度約 380,712 元(17%),其次是 100 年度約 349,251 元(15%), 再者為 97 年度約 300,247 元(13%) 。土地政策對原住民族社會而言是攸關生計 的重要政策,從近十年預算趨勢來看明顯不穩定,亦顯示了國家或政府對這項政 策手足無措之虞,必然直間接影響原住民族生計經濟甚巨的關鍵原因。 相對預算編列偏低的綜合企劃,近十年平均總預算約 125,294 元,相較於其 11.

(22) 他機關別預算概況也較不穩定,幅度約在 4%-16%之間,落差較大。期間以 97 年度較高約有 196,469 元(16%) ,其次是 98 年度約有 188,166 元(15%) ,再者 為 100 年度約有 173,454 元(13%)。編列之預算有逐年降低的趨勢。 整體來看,現行原住民族政策著重於經建及社福兩項,固然兩項政策也很重 要,但終究側重於個人方面的發展。對於攸關原住民族發展的教文及土地等相關 政策則明顯不及經建及社福政策,尤其土地政策至今仍是原住民族生計發展的關 鍵所在。 在國家或政府每年挹注相關預算的基礎上,原住民族各項發展相較於 80-90 年代相關調查數據確有一定程度的發展。整體來看,原民會所編列預算,儘管內 部存在所謂的「過路財神」,如健保、老人津貼等,但均應屬原住民族政策預算 之部分。因此整體來看,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各項政策補助優惠政策,對原住民 個人生活,確有一定程度的幫助。由此顯示,原住民身份的重要性。.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由於原住民身份連結各種權益政策,誘使「有心人士」的覬覦,或只想要取 得原住民身份,卻不認同原住民族的人士,不斷衝撞認定原則,捨家族主義,只 要血緣主義;甚至利用原住民身份獲取其利益後,再放棄原住民身份,近年仍有 不肖份子的案例發生。. n. al. er. io. sit. y. Nat. 因此,如何防堵類似事件,以及保護與防堵機制的健全,則更要格外謹慎, 避免輕易取得或放棄,或遭人利用,是主管機關原民會以及原住民族社會每一份 子,都應加以防範。. Ch. i n U. v. 原住民身份政策,國家行政的第一步。也是對原住民身份邊界的維繫,更是 保護原住民族政策重要基礎。家族主義是維繫並凝聚一家人,也是擴及對民族的 認同的基礎;血緣主義則是以血統關係判准其原始身份。二者相輔相成,以利原 住民身份邊界的維繫。. engchi. (二)教育補助 原住民教育補助政策,從幼兒托教、幼稚園、國民中小學、高中與大學及升 學加分,乃至公自費留學等,均納入補助的範圍。而其條件即具原住民身份,可 享有上述各項補助權益。請參見下表:. 12.

(23) 表 0-2 原民會現行各項教育補助政策一覽表 項目. 對象. 獎補助額度及內容. 立案公、私 滿 3 歲至未滿 5 歲 就讀公立幼兒園者,每學期最高補助就讀費 立幼兒園. 具原住民身份之 幼兒. 國民中小學. 具低收入戶身份 每學年助學金金額: (一)國民小學原住民學 之原住民學生(家 生每名新台幣 2 千元。 (二)國民中學原住民 戶年所得總額在 學生每名新台幣 4 千元。 40 萬元以下者。). 大專院校. 具原住民身份. 獎學金金額每名每學期為新台幣(以下同) 二萬二千元,一般工讀助學金金額每名每學 期為一萬七千元,低收入戶工讀助學金每名 每學期為二萬七千元。. 治 政 大 (一)深造教育: (1)入學階段:就讀國內. 原住民傑出 具原住民身份. 立. 專門人才. 大學校院碩士班(含碩士專班)者,碩士生 獎勵新台幣 1 萬元;博士班者,獎勵新台幣 3 萬元。 (2)獲得學位階段:獲得碩士學位者, 獎勵新台幣 3 萬元;博士學位者獎勵新台幣 8 萬元。 (二)學術專門著作: (1)期刊論文:特優 3 萬元;優等 2 萬元;甲等 1 萬 5 千元;佳作 5 千元。 (2)專書:特優 6 萬元;優等 4 萬元; 甲等 3 萬元;佳作 1 萬元。 (三)發明:經登記取得經濟部專利權者, 獎勵新台幣 3 萬元。 (四)專業考試:獎勵新台幣 1 萬元。.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自費留學. 用新台幣 8 千 5 百元。就讀私立幼兒園者, 每學期最高補助就讀費用新台幣 1 萬元。. Ch. 凡具原住民身份. engchi. v. 每月補助美金 4 百元整,每 6 個月申請核發 一次。 補助期限:(一)前往歐洲(英國除外)、日 本留學者,補助期限最長為四年。 (二)前往 美國、英國及太平洋、東南亞地區等其他國 家者,補助期限最長為 3 年。. 推展原住民 (1)個人。 (2) 族教育. i n U. (一)第 3 點第 1 款至第 3 款規定之項目最 原住民團體。(3) 高補助新台幣 30 萬元。 各級公、私立學 (二)第 3 點第 4 款規定之藝術展演或競賽 校、幼兒園。(4) 活動最高補助新台幣 30 萬元。文學及體育競 地方政府。 技活動,亞洲地區每人補助新台幣 5 千元, 最高補助 15 人;亞洲以外地區,每人補助新 13.

(24) 台幣 1 萬元,最高補助 10 人。 (三)第 3 點第 5 款規定之項目最高補助新 台幣 5 萬元。 (四)第 3 點第 6 款規定之項目最高補助新 台幣 3 萬元。 原住民族電 (1)導演之一具 影、電視及 原住民身份。 (2) 音樂文化創 主要演員(主角及 意產業.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配角)三分之一以 上具原住民身 份。 (3)參加該電 影或電視節目製 作人員四分之一 以上具原住民身 份。 (4)原住民族 地區拍攝內容至 少占全片時間長 度百分之三十以 上。. (一)原住民族電影長片製作:每案以新台 幣1 千 5 百萬元為上限,並不得超過總經 費 50%。 (二)原住民族電視節目新製:每案以新台 幣 1 千萬元為上限,並不得超過總經費之 70 %。 (三)原住民族音樂製作:每案以新台幣 2 百萬元為上限,並不得超過總經費之 80%。 (四)現有電視節目新增原住民族相關單 元:以每一單元新台幣 20 萬為上限,並不得 超過總經費 70%。. n. al. er. io. sit. y. Nat. 資料來源: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管法規查詢系統-教文處」法律、法規命令及行政規則內 容。http://law.apc.gov.tw/LawCategoryContentList.aspx?id=06&CategoryList=06 (2013/1/15) ;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10 週年施政成果專輯》 (2006) ; 《原動十五: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15 週年施政成果專刊》(2012) 。. (三)生計補助及土地權. Ch. engchi. i n U. v. 伴隨著工業化,在過去三十年期間,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全面席捲傳統原住民 地區,導致原住民人口大量從原鄉外移進入都市地區〔陳木信 2010〕 。而原居地 的困難主要在於農耕生涯艱辛、收成現金難以支付現實生活所需,幾乎無法從其 他工作賺取工資〔蔡明哲 2001,頁 4〕。 早期都市原住民多從生計和就業機會來解釋離鄉背井的動機。因此,多以推 拉(push-pull)理論的交互影響,來解釋原住民族社會快速變遷的關鍵性因素。 進一步指出在 60 年代以前主要是「推出」大於「拉入」 ;之後的發展則是「拉入」 大於「推出」的趨勢,顯示原住民族在生計經濟的困境及面臨嚴酷的考驗。 近十年社會深受現代化與全球化風潮的影響,原住民族社會同樣受到此影響, 因就業、就學及通婚等因素逐年從原鄉移出,成為都會原住民族,而改變了原住 民族生態樣貌〔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1〕。使得從原住民族社會生計經濟的困境 14.

(25) 更為嚴酷。政府制訂相關政策,期能保障及照顧已遷居都會區就業創業,以及原 鄉部落產業及土地等之發展,請參見下表: 表 0-3 原民會現行有關生計經濟土地政策一覽表 項目. 對象. 補助額度及內容. 推 展 原 住 (1)各級地方政府。 (2) (一)原住民族相關之觀光產業活動以新 民 族 經 濟 依法設立登記之原住民 產業. 台幣 20 萬元為上限。 機構、法人或團體。 (3) (二)原住民族相關之生活、生產、生態 依法設立之儲蓄互助 產業活動以新台幣 20 萬元為上限。 社。(4)學術或研究機 (三)有關設施(備)改善經其他機關(構) 關(構) 。 (5)原住民族 補助者,尚不足支應時,得就不足經費部 地區依法設立之人民團 分補助以新台幣 50 萬元為上限。 體。 (四)原住民族相關之經濟活動以新台幣 10 萬元為上限。 (五)舉辦原住民產業相關研討、研習或 其他經濟產業相關活動以新台幣 10 萬元 為上限。 (六)計畫內容涉及行銷宣傳之經費,不 得逾總計畫經費 1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原 住 民 族 (1)經濟產業貸款:從 (一)經濟產業貸款。. Nat. sit. io. n. al. er. 基金貸款. (二)青年創業貸款。 人、原住民公司行號、 (三)其他依行政院核定之貸款項目。 原住民組成之合作社及 核貸金額新台幣(以下同)3 百萬元(含) 其他相關機構等者。 (2) 以下者,其貸款年息為 2%。核貸金額超 青年創業貸款:原住民 過 3 百萬元者,其貸款年息為 2.5%。上 個人或公司行號負責人 述利率必要時檢討調整之。 年齡在 20 歲以上 45 歲 本基金貸款最高額度:擔保貸款額度最高 以下,並參加政府職業 以 1 千萬元為限。 訓練取得結業證書或技 無擔保貸款部分,最高以 3 百萬元為限。 術檢定合格證書或相關 職業執照者。. y. 綜 合 發 展 事經濟事業之原住民個. Ch. engchi. 微 型 經 濟 年滿 20 歲至 65 歲具有 活動貸款. 行為能力之原住民,並 無信用不良紀錄者。. i n U. v. 生產用途:從事農林、漁牧或工商業之個 人經營,其資格應符合附表之規定。 (二) 消費用途:1 從事農林、漁牧或工商業之 受僱人,於同一雇主受雇達半年以上者。 2 軍公教人員。 (一)生產用途:最高新台幣 30 萬元。 (二)消費用途:最高新台幣 20 萬元。 15.

(26) (三)具軍公教人員身份者:最高新台幣 15 萬元。 同一申請人,以獲貸一次為限。申請人及 其配偶申請本貸款之獲貸金額應合併計 算,最高以新台幣 30 萬元為限。 五、本貸款免擔保品及保證人。 六、本貸款利率為年息 2%,但本會得視 需要公告調整。 天 然 災 害 原住民身份. 貸款期限最長 20 年,貸款利率以核定貸 款時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定期儲金 2 年期機動利率」減百分之一計息,寬減後 最低利率不低於百分之 0.625,並自貸款 匯撥至主辦機關於銀行所設立之專戶時 起算。 展期加計原貸款期限,最長不得超過 30 年。. 原住民住 宅重建專 案貸款. 天 然 災 害 補助金額以受災戶每月 原 住 民 住 每人平均收入與內政部.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一)4.5 倍以下者,每戶補助新台幣 50 萬元。 (二)6 倍以下,超過 4.5 倍者,每戶補 助新台幣 35 萬元。 (三)超過 6 倍者,每戶補助新台幣 20 萬元。前項補助金額不得超過住宅興建成 本之 50%。. 創業育成. (1)年滿二十歲之原住 補助項目範圍:(一)原住民族文化創意 民。 產業。(二)原住民族有機農產業。 (2)原住民營利法人。 (3)原住民合作社。. n. al. er. io. sit. y. ‧. 公布該地區最低生活費 之一定乘數比較定之。. Nat. 宅重建. Ch. engchi. i n U. v. 工 藝 與 工 (1)獲本會甄選為原住 (1)每一名獲選工藝師限申請獎勵輔導 藝精品. 民族工藝師之原住民個 人。 (2)產品獲本會認證為 原住民族工藝精品之原 住民個人、機構、法人 或團體。. 經費一次,最高獎勵輔導總經費為 2 萬 5 千元整。 (2)每一件認證工藝精品限申請 獎勵輔導經費一次,最高獎勵輔導總經費 為 7 萬 5 千元整。. 中 低 收 入 (1)年滿二十歲,具有 (一)建購住宅:每戶補助 20 萬元。 戶 原 住 民 行為能力之原住民。. (二)修繕住宅:每戶最多補助 10 萬元。. 建購、修繕 (2)申請建購、修繕住 住宅補助. 宅者係房屋所有權人或 16.

(27) 由具原住民身份之配偶 申請。 土地權 原 住 民 族 獎勵對象為在原住民族 地 區 溫 泉 地區經營溫泉之當地原 輔 導 及 獎 住民個人或團體。 勵. 原 住 民 族 具原住民身份者,優先 土 地 研 究 獎勵。. 立. 優良博碩 士論文. io. n. al. Ch. y. 原住民保留地,指為保障原住民生計,推 行原住民行政所保留之原有山地保留地 及經依規定劃編,增編供原住民使用之保 留地。 〈原住民保留地開發管理辦法〉與原住民 身份有關的條文: 第 15 條 原住民取得原住民保留地之耕 作權、地上權、承租權或無償使用權,除 繼承或贈與於得為繼承之原住民、原受配 戶內之原住民或三親等內之原住民外,不 得轉讓或出租。 第 17 條 依本辦法取得之耕作權或地上 權登記後繼續自行經營或自用滿五年,經 查明屬實者,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耕作權 人或地上權人,向當地登記機關申請辦理. sit. (1)山地行 政區的原住 民使用的土 地為國家所 有。 (2)1948 年 以國有土地 為基礎設置 山地保留地。 (3)1958 年 進行保留地 測量與編查。 (4)1965 年 依照保留地 測量結果,開 始發放保留 地所有權與 山地原住民。. er. 住民. ‧. ‧ 國. 學. 留地. (一)博士論文組: (1)優等一名,獎金 新台幣十五萬元整。 (2)甲等二名,獎金 各新台幣十二萬元整。 (3)佳作三名,獎 金各新台幣九萬元整。 (二)碩士論文組: (1)優等一名,獎金 新台幣十萬元整。 (2)甲等二名,獎金各 新台幣七萬元整。 (3)佳作三名,獎金各 新台幣四萬元整。. 政 治 大. Nat. 原 住 民 保 山地原.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以下簡稱本會) 得委託專業團體或學術機構在原住民族 地區辦理溫泉資源調查及評估其經營可 行性,並輔導當地原住民個人或團體經 營。 原住民個人或團體為經營溫泉取供事業 或溫泉使用事業向銀行貸款,得申請百分 之一貸款利率之利息補貼。前項利息補貼 同一申請人得申請一次,並以 3 年為限。. engchi. i n U. v. 所有權移轉登記。 第 18 條 原住民取得原住民保留地所有 權後,除政府指定之特定用途外,其移轉 17.

(28) 平地原 住民. (1)原來只 有私有地,無 保留地。 (2)1988 年 內政部工作 會報決議辦 理增劃編保 留地工作。 (3)實施對 象包括山原/ 平原。 (4)此為國 民政府首次 對平原提供 保留地。. 立. 之承受人以原住民為限。 第 19 條 原住民取得耕作權、地上權、 承租權或無償使用權之原住民保留地,因 死亡無人繼承、無力自任耕作、遷徙或轉 業致不能繼續使用者,經原住民保留地土 地權利審查委員會通過後,由鄉(鎮、市、 區)公所收回之。. 政 治 大. ‧. ‧ 國. 學. 資料來源: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管法規查詢系統-經濟及公共建設處/土地管理處」法律、 法規命令及行政規則內容。 http://law.apc.gov.tw/LawCategoryContentList.aspx?id=08&CategoryList=08(2013/1/15) ;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10 週年施政成果專輯》 (2006);《原動十五 行政院原住民 族委員會 15 週年施政成果專刊》(2012) 。. sit. y. Nat. (四)升學加分政策. n. al. er. io. 揆諸各項政策裡,加分優惠政策對原住民族影響最具全面性。政府奠基於原 住民族語言及文化迥異於主體民族,透過特殊政策來拉近與主體民族之間的落 差。. Ch. engchi. i n U. v. 其中又以「升學加分」政策最受原住民族的重視,在社會整合過程影響最深 遠的政策。社會普遍存在升學主義的情況下,原住民家長也不例外,關心子女順 利升學並能考取理想學校,希冀透過教育之提升,達其個人理想與發展的目標, 且有較多向上流動的機會。 根據相關研究,原生升學優待政策發展主要有三個時期, (一)1987 年解嚴 以前:教育機會均等;(二)解嚴後至 2001 年:尊重原住民族主體文化;(三) 2001 年以後至今:實施多元入學方案等三個時期的發展〔高淑芳等 2008,頁 11〕。 請參見下表:. 18.

(29) 表 0-4 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政策發展三階段 政策發展. 升學學校. 優待內容. 年. 省立中等學校. 免費免試. 1946. 屏東師範學校. 考選保送. 1951. 師範學校. 考選保送. 1959. 1987 年 解 嚴 專科以上. 降低錄取分標準 25%. 1951. 以前:教育機 高中(職). 降低錄取分標準 10%. 1952. 會均等. 增加總分 20 分. 1954. 增加總分 20 分. 1968. 降低錄取分標準 25%. 1961. 五專 師專. 師範大學 師範學院 甄試保送. 1966-1979. 專科以上. 降低錄取分標準 25%. 1987. 降低錄取分標準 25%. 1995. 治35 分 政增加總分 大. 高中 專科. 立. 高中. 增加總分 35 分 學校推薦 甄試保送. 重原住民族. 設籍台北市 台北市公立高 職保障名額. Nat. 專科. 錄取標準降低總分 25%. er. n. al. Ch. 2001-迄今:實 方案 5. sit. 外加錄取 不佔聯考名額. io. 各優待加分考生 高中. 施多元入學. 增加總分 35 分 提高為增加 1998 總分 20%. y. ‧ 國. 台北市高中聯考. 1996. ‧. 主體文化. 學. 1987-2001:尊 職業學校. 專科學校 5 年制. 申請及登記分發入學者,國 2001 民中學學測成績,以加總分 25%。 音樂及美術班甄選者,國民 中學學測成績及術科或其他 非學科成績,以加總分 10 %。. engchi. i n U. v. 各類方式入學者,國民中學 學測成績,以加總分 25%。. 技術校院 4 年制 技 參加登記分發入學者,以加 術校院 2 年制或專 總分 25%。 科學校 2 年制 參加登記分發入學者以外之 其他各類方式入學者,由各 校酌予考量優待。 5. 90 及 91 年度起,廢除高中職學校、技專校院及大學校院聯考制度,改為實施多元入學方案。 19.

(30) 大學. 立. (一)參加考試分發入學 者,其指定科目考試,以加 原始總分 25%計算。(二) 參加考試分發入學以外之其 他各類方式入學者,由各校 酌予考量優待。 前項各款第一目優待方式, 取得原住民文化及語言能力 證明者,以加總分(原始總 分)35%計算,取得證明之 相關規定,由中央原住民主 管機關會同中央主管教育行 政機關定之。 前三項優待方式,自 96 學年 度各招生考試適用。但第一 項各款第一目優待方式,於 未取得原住民文化及語言能 力證明者,自 99 學年度招生 考試起,其加分比率逐年遞 減 5%,並減至 10%為止。. 政 治 大. ‧. ‧ 國. 學. Nat. y. sit. er. io. 資料來源: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台灣原住民史料彙編 台灣省政府公報中有關原住民法規政 令彙編(1) (2) (3) 》 ;國家教育研究院編印《我國百年教育回顧與展望》 ;陳美如《台 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 ;高淑芳等《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政策評估研究》 。. al. n. v i n Ch 化認同,以及落實尊重差異教育等之理論,探討原生升學加分政策制訂的依據。 engchi U. 原生升學優待政策研究,也多從社會公平正義、肯定多元主義、強調民族文. 自升學優待政策實施以來至今,從「免費免試」、「考選保送」、「降低錄取標準 25%」、「增加總分 35 分」等不同階段、學制等所實施的升學優惠措施政策,確 實嘉惠不少原生,提升教育程度。研究也指出,依據人口教育程度統計,從解嚴 前後,乃至於 90 學年度,在 76-84 學年度期間,原生升高中比例由 12.70%提高 至 18.35%。依據大學聯招招生委員會工作報告資料,81-90 年度,原生升大學錄 取率由 21.54%升至 40.27%〔高淑芳等 2008,頁 14〕。 至 1998 年〈原住民教育法〉頒佈實施,更確立了原住民族教育政策的法源 依據。其中第 2 條明訂原住民族教育之主體,以多元、平等及尊重之精神推展原 住民民族教育;維護及延續民族命脈為目的。第 16 條,保障原生入學及就學機 會;得提供公費留學名額,保障培育原住民人才等。奠定國家對原住民族教育政 策的基礎及依據。 2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Guiding students to analyse the language features and the rhetorical structure of the text in relation to its purpose along the genre egg model for content

In fact, his teachers believe that it is his good ear for music that has helped him with the precise pronunciation of different languages – especially with a tonal language like

Rebecca Oxford (1990) 將語言學習策略分為兩大類:直接性 學習策略 (directed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及間接性學 習策略 (in-directed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ing Chinese Buddhism,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has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spread of Buddhism in the West. His efforts and achievements

Teachers can design short practice tasks to help students focus on one learning target at a time Inferencing task – to help students infer meaning while reading. Skimming tas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