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的獵人所造成之家庭問題,以泰雅族陳宏志〈哈勇來看我〉、黃聰明〈與孤邁共 舞〉及排灣族朱克遠之〈Tequiero 我愛你怎麼說〉為相關代表作。再者,「盜獵、

貧窮」的課題早年雖被田雅各寫過,但泰雅族葉賢能的〈山老鼠〉及李永松之〈泰 雅爾巴萊〉則以黑色幽默、魔幻寫實的諷喻老調新談;這些文本中的獵人形象幽 默,或與山地警察大玩鬥智遊戲,或化為鬼魂,談出當代獵人課題的全面性,甚 至論及基督信仰進入部落後,對獵人造成的「信仰矛盾」;但其諷喻之筆相對書 寫類似題材的文學獎老將根阿盛之〈夾縫中的生存〉,卻可見他們創意十足,卻 仍有精進的空間。此外,獵人重返山林狩獵的主題在文學獎的徵文裡也常與1/2血 統原住民的認同問題、年輕一輩對狩獵傳統的疏遠、當代族人的信任議題相結合;

可見今日的原住民獵人小說已展現與過往不同的新面向。

第五章次節、女性眼中的獵人。首先透過泰雅族里慕伊.阿紀及鄒族伐依絲.

牟固那那筆下令人敬重的父輩獵人及排灣族利格拉樂.阿 筆下,忽視婦女力量 的原住民知青指出獵人側寫的兩種面向。再

裳》及《Mulidan 穆莉淡》中之受暴婦女進行對泰雅族獵人作為「男人」的角色 進行反思。另於文學獎徵獎作品中,也有不少女性從社會關懷角度書寫病態、酒 醉、頹廢獵人的作品,她們溫暖、清新的筆觸及對「不完美、受挫」獵人的包容 可說為「唇槍筆劍、文化防禦」的獵人小說領域注入溫暖的人性光輝。

第六章結論,將指出獵人敘事仍生生不息的文學現象,包括:原住民作家 們的創作不輟,及原住民電影、紀錄片的風行、與經濟、法律、環境保育議題的 結合等。接著提及每年文學獎應運而生的新人作家創作質量雖仍不定,但從那展 現創意及誠意的書寫仍可見其生命力。故即使血緣日益稀薄,傳統、語言持續流 失,留學、打工使原住民離開獵場、山林,卻不代表獵人精神已然流逝。如今,

「獵人」的日益符號、抽象化或令人遺憾,但當他們歸返部落、山海、習得傳統 的宇宙觀、生命觀,並以文學、文本、影像再現所學、所感,或也將召喚、邀請 更多族人一起找回尊嚴、維持住文化的能動性及想像力,宣揚「獵人」生命哲學 的同時,也實踐那關乎敬畏天地、感知、共享、身體力行的生命智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第二章 傳統的獵人形象

前言:何謂「獵人」與「狩獵」?

從現代人的觀點來看,獵人、傳統獵人或可直指「勞動山海獵場的原住民男 性」;但原住民過去雖以狩獵維生,其族語卻不一定有「獵人」這個詞彙,甚至

「狩獵」一詞所指,常不只是單純地獵捕動物為食而已,而具有深奧的宗教與文 化意涵。以太魯閣族語為例,據「台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網路版」的 資料,可見族人以「mrmun」一詞特指獵得敵首的「勇士、英雄」,事實上,此語 亦等同於神話中之「seejiq bi truku」(真正的人):

傳統上,mrmun 特指獵得敵族人頭的獵首者,但有時候也泛指臉部紋面者,

以及擅於編織的婦女。換言之,mrmun 可以說是在太魯閣族傳統社會中,最 能表示太魯閣族群傳統社會之理想人格典型,此詞亦等同於太魯閣族語 seejiq bi Truku(真正的人)的語詞內涵。

mrmun 亦具有神話關連性。太魯閣族神話中,提到人死後需經過靈魂之橋,

回到祖靈故鄉的「靈魂之家」。是否可以通過靈魂之橋,乃是以族人有沒有 紅色的手,來驗證男子擅獵與女子擅織的證明。……在現代社會中,mrmun 一詞仍被族人廣泛使用於對一個人的稱譽,不過,不再專指男獵和女織,而 泛指生活場域中在體能上與精神上勤奮認真而有過人表現者,或指團體中言 行傑出者。6F7

可見,太魯閣族語以「mrmun」作為對「善獵、理想的傳統男性」之稱譽;在撒 奇萊雅語中,「miadop」為打獵,「miadopay」則是「獵人」;於魯凱族「狩獵」(wa alupu)的辭條中,則能讀到關於「獵人藉由狩獵取得榮耀」的描寫:

就社會意義上說,傳統狩獵對魯凱族男子而言,是取得榮耀的管道之一,男 子要有過獵獲才算是真正的成年人,獵獲五隻公山豬以上,就可以享有配戴 象徵的百合花,成為部落人的英雄;更重要的是他所捕獲的獵物都有公開給 部落人知道、分享,這就是獵人的意義和配戴百合花的真正價值。狩獵在原 始社會中被當作一種神聖的行為……7F8

由以見得,「獵人」不僅與榮耀高度相關,指向「勇士、英雄」,也是「真正的人」; 而「台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網路版」中各族對「狩獵」的解釋,彰顯

7 旮日羿‧吉宏,辭條「勇士」,《台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教育部、原民會)。

8 賴阿忠,辭條「狩獵」,同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了他們對狩獵的神聖認知,也展現了各族傳統狩獵方式與文化的異同:

1. 魯凱族

(1)集體圍獵(wa lringulu):通常在距部落最近的獵區進行,可以一天 來回。在一個區域各守在可能出入之地形埋伏,用獵狗追蹤獸跡,驅趕獵物。

(2)焚獵(mwariabase):與圍獵的方式相同,設定據點與埋伏,用火圍燒 整個芒草區。

(3)犬獵(pwa tawpungu / wa lalape):以獵犬追逐的方式打獵。

(4)多人狩獵(marededele):一組二人以上一起出獵,大致用武器獵捕或 設陷阱捕獵。

(5)個人行獵(vaevaeva):個人自行狩獵,通常是一位狩獵技巧很好的獵 人,他有固定的獵區,不受任何季節、時間的限制。

2. 泰雅族

(一)圍獵(’malup / qmalup / mesbu)

泰雅社會重要的組織─獵團,就是用圍獵的方式進行狩獵的行動。圍獵是一 種大型的狩獵活動,有時人數會有二、三十人以上,適用於結婚娶親或豐年 節時之活動,通常由好幾個獵團聯合舉行,競爭與娛樂意味濃厚。這是運用 戰術圍捕獵物,這種戰術也常在和敵方作戰時使用,而且戰無不克。由於大 都是到較遠的獵場,圍捕高山水鹿、山豬、山羊等大型動物,因此大都須要 住宿三到五個夜晚。……

(二)機陷之一:pswahiy / smtiyaw(mrusa)

這是單獨個人或二、三個獵人常用的狩獵方法。利用山坳、山溝或山脊之兩 側,在明顯有動物腳跡的路徑,進行 pswahiy 或 mrusa 的陷阱。在動物路徑 上挖一個小坑,並在上面放木板,裝設繫蹄的麻或鐵線,將一端綁在小木條 上。獸類經過此處,踏到木板而落入陷阱中,其腳就會被繫套住。這是最傳 統捕獲動物的機陷方法。

(三)機陷之二:teyap / tjap(捕獸夾)

除了 pswahiy / mrusa 的捕獸法之外,與漢人接觸之後,才開始使用捕獸夾

(teyap)。設置捕獸夾之處也是在動物的路徑上裝設,俟野獸踏上鐵夾板之 後,其腳就會緊緊被夾住,等待獵人到來捕殺。

(四)機陷之三:tlnga

這是用苧麻繩捕鳥或捕獸的陷阱,在麻繩的一端做小環,將另一端穿過小環,

做一圈套,放置在樹上或獸類通過的路上,而鳥獸陷入圈套時,自然綁住牠 的脖子或腳。山雞、飛鼠的捕捉,就常用此法。

(五)機陷之四:rangay

這是用陷阱壓死獵物的機陷,在鹿、豬或小動物等會通過的路線上,以樹枝 或扁平大石板或方形厚木板搭棚架,以機關支撐,棚架上放重石。當獸類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到機關時,棚架會倒塌重壓,獸類因此被壓死。

(六)機陷之五:rapic

這是夾老鼠及小鳥常用的陷阱,在地上設置立體井字形的活動機關,機關內 放置活動彈力套繩,小鳥或老鼠通過時,觸動腳下的機關,一瞬間就會被絞 殺或夾殺。

3. 布農族

一、輕裝狩獵(mathazam):

mathazam 原意為捕捉鳥禽,延伸為個人近郊不遠處當日往返的狩獵行 為。在動物覓食期間,邊走邊尋覓獵物,一有動靜就舉槍。狙獵

(hunmul / miata)是指暗中埋伏或是趁獵物在下午三點到天黑的時 間,埋伏在動物行進路線,趁機襲擊獵物的打獵方式。

二、重裝狩獵(mapu asu):

是相對於輕裝受獵的行獵方式,一般多在 8 人以上,甚至整個家族男子 組成的獵團。行獵時日,少則 7 天、8 天,多則個把月。狩獵方式,一 般採圍獵的方式,首先,設定某個區域為目標,然後設置幾個埋伏點,

再採取驅趕的方式至埋伏點予以獵殺。攜帶獵犬追逐野獸而圍擊之為 pu asu;一人攜槍入山,追尋獸而獵時稱 mas kasang;另一人攜槍,

另一人率犬共獵者稱 kanunup;組成獵隊,一部分獵人守候要路,一部 分攜犬追逐時稱 kannul。

三、陷機獵(ahu):

利用各種捕獵陷阱機,放置陷阱野生動物必經的路徑,並根據動物的足 跡、食痕、掘痕、排泄物、殘骸等特徵判別野生動物的種類,決定使用那 一種陷機。布農族的陷機種類可以分為下:

(一)鐵製陷阱:這種陷機是將它埋伏在動物必經之路,先挖坑洞,將

「陷機」埋入,把挖出來的土,放置較遠的地方,表面再用枯葉加以掩 藏,野獸的足踏進陷機裡,即被縛足而不得脫身。

(二)索套:透過環套的理論,加上對獵物習性的瞭解和食物的需求,而 採守株待兔的原理研發的狩獵方式。又分鳥索套和陸地索套。鳥索套以 細麻繩為材料,又可分為環頸索套(ahu mushut)、縛足索套(ahu bantas)

兩大類。又因捕追的對象和材料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鳥索套(ahu hazam)、雉雞索套(ahu linas)、草莓索套(ahu mumulas)、山芋索 套(ahu baial,學自於鄒族)。大型的動物,大都只有環頸索套(ahu mushut)和縛足索套(ahu bantas)兩種。

(三)自然物陷阱:(1)路槍(palasun busul 或 kunul busul)(2)

陷阱(haiplav)(3)落石陷阱(ka-dangal)(4)刺槍陷機(liun)(5)

重壓陷阱(hatub)(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四)焚獵(maladavun / masnud):焚獵是布農族人在秋冬乾旱之際 實施的狩獵方式,以菅芒草叢生的山坡地為焚獵地點,須於上方設置防 火巷,將動物往下方逃,獵隊先布置於山林多處獸路口,各持弓矢刀槍 等候,然後在山的四周放火燒,當野獸逃出則予以獵殺或攜犬追逐圍擊。

(四)焚獵(maladavun / masnud):焚獵是布農族人在秋冬乾旱之際 實施的狩獵方式,以菅芒草叢生的山坡地為焚獵地點,須於上方設置防 火巷,將動物往下方逃,獵隊先布置於山林多處獸路口,各持弓矢刀槍 等候,然後在山的四周放火燒,當野獸逃出則予以獵殺或攜犬追逐圍擊。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