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X 頻帶頻率合成器的前端電路設計

4.8 量測結果

一 個 雙 頻 段 變 壓 器 回 授 之 壓 控 振 盪 器 已 經 被 實 現 在 製 程 廠 標 準 0.18-μm 1P6M CMOS 製程上。本次量測採用 On wafer 方式量測,射頻訊 號採用 G-S-G RF 探針。供應電壓與控制偏壓則是採用 6-pin 直流探針。量 測儀器部分,使用電源供應器Agilent E3617A 提供直流電壓;使用頻譜分 析儀Agilent E4440A 量測頻譜;使用訊號分析儀(Signal Source Analyzer,

SSA)Agilent E5052B 量測相位雜訊及調變範圍,量測架設如圖 4-36。

Power Supply 頻率範圍為 9.24~9.55GHz,低頻頻段輸出頻率範圍為 8.805~9.08GHz,如 圖 4-37。高頻頻段的相位雜訊在載波偏移 1MHz 處為-102.95 dBc/Hz,

10MHz 處為-131.92dBc/Hz,如圖 4-38(a);低頻頻段的相位雜訊在載波偏 移 1MHz 處為-92.199dBc/Hz,10MHz 處為-128.73dBc/Hz,如圖 4-38(b)。

圖 4-39(a) 為高頻頻段,控制電壓(Vctrl)為 0.5V 時,振盪器輸出端(RFout)頻 譜圖。而圖 4-39(b) 為高頻頻段,控制電壓(Vctrl)為 0.5V 時,CML 輸出端 (RFout2)頻譜圖。透過頻譜圖的量測結果可知 CML 預除頻電路可正常操作。

X 頻帶頻率合成器前端電路的晶片微影圖,如圖 4-40。晶片面積為晶片總 面積為 0.675×0.725 mm2。表一為本次量測功率消耗模擬量測比較表,發

現 VCO 實際的消耗功率比原先還要大。表 4-2 為壓控振盪器模擬與量測數

Measurement KVCO=201 MHz/V Simulation KVCO=600 MHz/V

Measurement KVCO= 205 MHz/V Simulation KVCO= 480 MHz/V

圖 4-37(b) 低頻頻段輸出頻率範圍

圖 4-38(a) 相位雜訊圖 (高頻頻段 9.42GHz)

圖 4-38(b) 相位雜訊圖 (低頻頻段 8.835GHz)

圖 4-39(a) 振盪器輸出端(RFout)頻譜圖

圖 4-39(b) CML 輸出端(RFout2)頻譜圖

圖 4-40 頻率合成器前端電路晶片微影圖 表 4-1 功率消耗模擬量測比較表

Post-sim 量測

壓控振盪器功耗 (mW) 8.25 10.5

緩衝器(mW) 3.6 4

預除頻器功耗(mW) 13.5 14

表 4-2 頻率合成器前端電路模擬與量測數據比較表

Post-sim 量測

輸出頻率範圍 (GHz) 10.45~10.85 (高頻段) 9.24~9.55 (高頻段) 9.65~9.95(低頻段) 8.805~9.08 (低頻段) 相位雜訊(dBc/Hz) @1MHz -101(高頻段) -102.95(高頻段)

-101(低頻段) -92(低頻段)

KVCO (MHz/V) 600 201

480 205

功率消耗(VCO+CML) (mW) 25.35 28.5

4.9 結果與討論

由上一節的量測結果來看,本節討論重點會著重於壓控振盪器的設 計上。首先在功率方面,這次晶片的量測在 VDD 為 0.75V,VCO 的電流 都約在 14mA,與模擬(約 11mA)有差距。筆者認為應該是在模擬的時候都 只注意到靜態功率消耗,而忽略了振盪時的動態功率消耗。再者為相位雜 訊方面,在高頻模式時量測跟模擬模擬大致差不多,不過在低頻模態都偏 低,估計應是高低頻段的寄生效應不同,而導致了共振腔 Q 值在高頻段及 低頻段的差異。最後要特別注意的是這次量測的調變範圍及 KVCO 與模擬 數據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輸出頻率範圍往低頻飄移約 1GHz 多。初步評 估應該是在模擬電壓控制振盪器時,只有模擬 LC-Tank 的部分,忽略了主 電路到緩衝器(Buffer)及 CML 的走線線段,使其寄生效應無法精準的模擬 到,故導致這次頻率的飄移。由這次量測可以猜測本次設計的壓控振盪器,

在輸出端的走線線段上有一些寄生電容效應並未考慮到。為了修正這個頻 飄問題,以下將提出方法解決。

首先,在原先的主電路輸出端及緩衝器間加入一組接地電容,代表 之前未考慮到的寄生電容,如圖 4-41 所示的 C3、C4

圖 4-41 線段的寄生電容

M1 M2 LD

LS

C1 C2

Vctrl

LD

Buffer Buffer

Switch Circuit Vswitch

First Stage CML Divider

LS

C3 C4

圖 4-42 代入線段寄生電容模擬

接著開始預估線段的寄生電容值。透過量測數據,我們在輸出端代 入寄生電容 C3、C4 進行模擬,如圖 4-42。目的在測出代入何種電容值後,

可以使電路的 KVCO及輸出頻率範圍與量測數據(即圖 4-37)一致,藉此預估 線段寄生電容值。經 ADS 測試後,在高頻頻段 C3、C4代入約 214 fF 的電 容值,可以符合圖 4-37(a)的輸出頻率範圍,結果如圖 4-43(a);在低頻頻 段時,C3、C4代入約 180 fF 的電容值,可以符合圖 4-37(b)的輸出頻率範 圍 ,結 果 如圖 4-43(b)。所以我們大致可以知道少估算的電容值約在 180~214fF 之間。

0.2 0.4 0.6 0.8 1.0 1.2

0.0 0.2 0.4 0.6 0.8 1.0 1.2

Post-sim after Modification KVCO= 590 MHz/V Post-sim before Modification KVCO= 600 MHz/V

圖 4-44(a) 輸出頻率範圍 Post-sim 與修正後比較圖(高頻頻段)

Post-sim after Modification KVCO=450 MHz/V Post-sim before Modification KVCO=450 MHz/V

圖 4-44(b) 輸出頻率範圍 Post-sim 與修正後比較圖(低頻頻段)

最後,調整電晶體的參數,使其符合原先設定的 9.75/10.6GHz 頻段(即 圖 4-30)。經過測試後,發現將電晶體的尺寸(寬度、finger 數)調小,則頻 率就會向上修正,如圖 4-44。這個修正方法將在下一個章節的頻率合成器 中得到驗證。

表 4-3 為文獻比較表。本次實作了一個 X 頻帶雙頻段的壓控振盪器。

在相位雜訊方面,與其他文獻表比較起來是較為不足(大部分 X 頻帶壓控 震盪器的相位雜訊再載波偏移 1MHz 處都以-110dBc/Hz 為目標)。原因可 能在於在輸出端多加了一個開關電路,開關電路中的電晶體 Filcker Noise 影響了相位雜訊的表現。在功率消耗方面,與其他文獻表比較起來也算較

Phase Noise (dBc/Hz)

-102.95@1MHz -110@1MHz -127@3MHz -101@1MHz -116 @1MHz

Supply Voltage(V) 0.75 0.4 2.5 1.2 2

KVCO(MHz/Hz) 600(High Mode) 480(Low Mode)

N/A 1391 N/A N/A

Power (mW) 10.5 1.08 50 4.8 72

FOM -172 -187 -180 -176 -178

*FOM=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