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當進入數位紀元後,各種科技進入大匯流時代。文學和圖象、動畫、多向文 本乃至於互動界面也開始整合,文學、藝術、科技也進入一個界線模糊的空間,

打破了學科間的分際,進入了科際整合的時代。本研究中的「閱讀學習」指的是 以奈米科技教材為文本的教師導讀活動,讓學童能理解奈米科技,所使用的閱讀 方法。以下針對閱讀的基礎概念、閱讀的相關研究分說明。

壹、 閱讀的基礎概念

閱讀是一種複雜的歷程,包括識字、理解兩大部分。為了瞭解讀的整個 歷程,因此我們首先就閱讀的意義、認知歷程來分析。

一、閱讀的意義

Goodman(1998) 認為「閱讀」是指「個體重新建構作者以印刷 文字編碼訊息的歷程」。Hayes(1991)認為閱讀是一種對作者訊息的再

建(reconstructing)及利用書頁上印刷的字以建構(constructing),Sawyer

(1991)認為閱讀是讀者自身有意義的活動,會受到閱讀目的、讀者的 先備知識、興趣以及能力的影響(引自鄭宇樑,1998)。目前普遍被接 受的定義乃將閱讀視為互動的歷程-閱讀者的知識與文章的訊息產生互 動,詳細的定義如下:「閱讀是一種發展性的、互動的整體過程,它是 一種合併個人語言知識的過程,而且非語言的內外在因素會對其產生正 面與負面的影響。」,其中內在因素包括:普通智力、特定的發展性障 礙、對閱讀的興趣或態度;外在因素包括教學和情境的因素,例如:閱 讀者的物理環境、教學計畫、師生互動(吳麗寬,2000)。

綜合以上學者的論點,我們可以歸納出閱讀是閱讀者自身主動的運 用先備知識及個人經驗,透過字義理解、預測推論、監控及檢視自己對 文章內容的理解,是一種努力追求意義的過程。

二、閱讀的認知歷程

除了可以從定義上了解什麼是閱讀之外,部分學者從認知歷程來說 明閱讀。曾世傑(1996)分為:字形處理、聽覺詞彙、聲母判斷、韻母 判斷、聲調判斷、音碼提取效率、短期記憶中的聲韻轉錄、工作記憶及 詞界處理等九個成分。Hyde & Bizer(1989)認為歷程有四個特徵分別為:

閱讀是整體的歷程(holistic process)、閱讀是互動的歷程(interaction process)、閱讀是建構的歷程(constructive process)、閱讀是策略的歷程

(strategic process)。Gagne, E. D, Yekovich & Yekovich(1993)指出閱讀 歷程有四個階段為:解碼(decoding)、字義的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 推論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理解監控(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四個階段。

認知歷程中的閱讀是一種主動且複雜的技能,在此過程中需要閱讀

者本身的先備知識,和文章的訊息等相互統整及互動,才能建構出文章 的意義。

貳、 閱讀的相關研究

閱讀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了解文章的意義,所以閱讀就是要獲得理解,與 教育上又息息相關,所以基於本研究中與閱讀與有相關的部份,可分為閱讀 與性別、閱讀與數位學習二方面來說明:

一、閱讀與性別的相關研究

近年來有關學童閱讀與性別相關的研究,下列學者針對國小高年級 學童,研究其閱讀學習中不同性別間的閱讀理解能力、閱讀態度、閱讀 動機等等的角度,其結果如下:

(一)陳美鳳(2004)在探究台北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科學普及讀物教學對 閱讀理解能力與自然科學習成就之影響中發現,閱讀科學普及讀物 對男童的閱讀理解能力、自然科學習成就有顯著提昇的作用;而閱 讀策略教學能提升女童之自然科學習成就,但是在閱讀理解能力則 未達顯著差異。此外,在科普讀物閱讀態度上,閱讀教學對男童閱 讀科學普及讀物的態度有提昇的作用,在經過教學之後,男童與女 童在閱讀態度上並無顯著差異。

(二)謝美寶(2002)以高雄縣公立國小六年級的學生為對象,採用問卷 調查法,研究學生閱讀態度、家庭閱讀環境與閱讀理解能力關係,

發現女生的閱讀態度優於男生;就地區而言,都市地區為最佳,山 地地區則最差,而不同性別之國小學生其閱讀理解能力沒有顯著差 異。

(三)陳明彥(2002)研究國小四年級與六年級學童的語言能力、閱讀理 解能力與寫作表現關係,發現以研究者自編「閱讀理解測驗」及「國

民小國語文成就測驗」施測後所得結果,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 優於四年級學童;女生優於男生。

(四)方子華(2003)以高雄市公立國小六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用 問卷調查法,研究學生家庭閱讀活動、學校閱讀環境與閱讀動機,

發現女生的家庭閱讀活動較男生為佳,且女生的閱讀動機是高於男 生的。

綜合上述,以閱讀理解能力來說,陳美鳳認為對男童有顯著提昇的 作用,但謝美寶認為並無差異,陳明彥則是認為女生優於男生。在閱讀 態度來看,陳美鳳認為對男童閱讀態度有提昇的作用,謝美寶則認為女 生的閱讀態度是優於男生的。在閱讀動機來說女生的閱讀動機是高於男 生的。

由於閱讀理解、閱讀動機、閱讀態度等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

又因為本研究的奈米科技課程是屬於新興的科技,所以我們也將研究性 別是否會影響在奈米科技課程中的閱讀學習組之學習成效。

二、閱讀與數位學習的相關研究

數位化的閱讀文本是一種整合多種媒材的「新文類」,這種新文類相 對於傳統不論從創作形式、呈現及表達方式、閱讀、傳播方面,都發生 了突破性的影響,以下就以數位媒材的閱讀方式、電子書的音訊媒體特 質、電子化媒材的教育價值來說明:

(一)數位媒材的閱讀方式:必須在電視、電腦、光碟機或利用網路來進 行閱讀,因此電子媒材得仰賴硬體設備,一旦硬體設備不足或使用 者不會操作便會造成閱讀困擾。但電子媒材與紙本書相比,其具有 高容量、易保存的特質(李心緻、鍾孰捐,2000)。不像紙本書易 受水漬、蟲咬等損害,不易保存。電子媒材同時提供讀者更大的便

利性,也節省了保存書籍所需空間。

(二)電子書的音訊媒體特質:李心緻等(2000)認為:音訊媒體包括配 樂、旁白、音效等,適當的使用可加強劇情的衝擊力與真實感。曾 愛玲(2004)以為:音訊媒體在電子書上的呈現效果不止可加強劇 情的衝擊力與真實感,在教學的領域裡,練習旁白發音的正確性,

配合劇情聲調的練習,背景音樂在情境效果的提升,更能增加學習 的張力。

(三)電子化媒材的教育價值:這幾年教育單位大量提倡資訊化的教材教 法,各類相關研究結果紛紛支持數位化學習的優勢,列舉以下:

1.洪文瓊(1999)認為,電子化媒材的教育價值有以下幾點:(1)

可促進學童「右腦革命」。(2)能滿足兒童的多元閱讀探索。(3)

有助於兒童改變傳統的學習型態。(4)能增進兒童的邏輯思考。(5)

網路傳輸互動,從而活絡自己的思考,強化自己的表達能力。(6)

使教師有更豐富的教學資源。

2.根據吳淑琴(1999)指出電子童書的優點具有下列四項:(1)友 善的使用介面,使兒童自如的進行閱讀活動。(2)原本靜態的文字 因多媒體效果鮮活豐富起來。(3)隱藏於物件內的動畫、聲光為閱 讀添增探索的樂趣。(4)人際互動模式允許兒童實際參與,進而更 能投入閱讀活動。

3.王美蓉(2005)以網路後設進行英語後設認知閱讀策略訓練,肯定 網路輔助後設認知訓練能增加閱讀策略之成效。

4.曾愛玲(2004)以指導學童製作電子書的研究結果顯示:(1)在閱 讀能力方面,資訊科技能提供較快捷而豐富的資源,教師較容易實 施全班共讀及深入閱讀活動。(2)藉由資訊科技的協助,學童可以

在活動中透過聽與說的反覆練習及錄音及放音的立即回饋,提升聆 聽及說話的能力。(3)在寫作方面,對於故事的後設語言與故事的 後設認知知覺提升,透過教學的設計及延伸活動,學童的寫作能力 提高,也對故作較有興趣。(4)學童喜歡使用電腦與網路學習,能 將自己的作品作成多媒體,透過網路及光碟的方便性,擴大分享層 面,刺激學童學習意願。

由以上可知,利用電子或光學媒介為載體,並且以動畫、影像、聲 音重現書籍內容或知識,必須使用特殊的電子機器才能閱讀;利用多種 感官的閱讀方式等特性與學習功效,是紙本書所無法比擬的,但是無法 像紙本書一樣,可以瀏覽書本的內容。一旦進入新的傳播時期,舊的媒 介並不會因此被消滅,反而提供兩者之間彼此合作的機會(張錦華等譯,

1995;郭明志,1999;張子樟,1999)。

從文獻閱讀中我們了解,資訊科技對未來世界的解構與建構正在進行中,一 個人文、科技與自然交互影響的時代,電腦、網際網路已經全盤改變我們的生活 面貌,利用網路查詢的習慣可能超過向傳統工具書或圖書館查詢的習慣,購物商 店可能一半實體一半虛擬,人的接觸可能是只剩網路介面。但數位科技是工具與 媒體,科技與各種學科的整合要能產生意義,必須仰賴學習內容的充實。在數位 科技的衝擊下,整個知識學習似乎正在面臨一場巨變,不過無論如何,學習內容 的本質是不變的。其中的價值評斷,恐怕不是目前電腦科技可代勞的。跟上國際 化數位科技的腳步,同時把握學科的文本本身所欲表達的內容,謹慎面對學科本 身學習的內涵,在突破過去平面的限制同時,建立網路上的多變與多元。

綜合以上論述,本研究所採行的閱讀學習方式與上述學者所研究不同的地 方,為本研究的閱讀學習方式是為了與數位學習方式的作為學習上的比較,而以

綜合以上論述,本研究所採行的閱讀學習方式與上述學者所研究不同的地 方,為本研究的閱讀學習方式是為了與數位學習方式的作為學習上的比較,而以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