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所使用教學理論為鷹架理論,它源自於認知學派,經由維諾斯基

(Vygotsky)奠定基礎,後來在網路教學中廣泛被使用,所以本節將鷹架理論的 概念、鷹架理論的背景、鷹架理論在網路上的研究,依序說明如下:

壹、鷹架理論的概念

「鷹架」的基本概念是源自於蘇俄心理學家維諾斯基(Vygotsky)的學 習理論,強調人類高層次的心理活動在社會互動過程中,起初是由透過他人 的調整(other-regulation),即社會協商(social negotiation),而漸漸內化為 自我調整(self-regulation)的過程,在教學上主張由教師採取一個暫時性的 支持架構以協助學習者學習能力的發展,此種導引稱為「鷹架」。Vygotsky

(1962)認為人類的認知發展過程是經由「內化」或「行動的遷移」,將社 會意義及經驗轉變成個人內在的意義。他又將認知的發展分成二個層次:

一、實際的發展層次(real level of development):指個體能夠獨立解決問題 的層次。二、潛在的發展層次(potential level of development),指需要他人

(教師、同儕中較優秀者)引導或合作下才能解決問題的層次,在這兩個層 次間的差距,則稱之為「近側發展區」(Vygotsky ,1978)。

如圖 2-2-1所示,Vygotsky(1962)認為兒童原本具有學習潛在的發展層 次,透過與人的互動在其近側發展區搭起鷹架,促進其潛在的能力發展到實 際的發展層次,甚至達到更高的表現水準。此過程需經兒童與成人、或較優 秀的同儕間,在環境互動中一起合作才能產生效果,此一理論到了七○年代 才受到歐美教育與心理學者的重視,並在九○年代達到巔峰。

圖 2-2-1 近側發展區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鷹架理論」是奠定於 Vygotsky 貼近發展區的概念,它具有三個重要概 念:一、在貼近發展區裡,鷹架提供者(教師)和接受者(學生)之間的關 係是互惠的,所謂互惠是指教師所提供的學習支持和學習者的互動回饋,應 該是經由彼此協商所決定。二、學習責任應在過程中逐漸由教師轉移至學習 者,而其轉移時機則視學習的實際狀況而定。 三、在教師與學生間的溝通 語言,是促進學習者反思與認知的橋樑(張菀珍,1997)。

Wood et al.(1976)也整理出六種鷹架在學習上所能提供的支援:一、 引 起學生參與。二、指出所學習事物的關鍵特徵。三、提供課程範例供學生觀 摩學習。四、減輕學習時的負擔。五、進行學習活動管理方向。六、 掌控 學習過程的挫折。Bruner(1976)以「鷹架」的概念詮釋成人與兒童的互動 中,由成人設計並採用有組織的對話,來刺激與引導兒童進行思考,使兒童 思考能力及心理能力得以增長發揮,隨著學習活動持續,孩子能夠獲得較多

的控制時,成人的參與就會從明確的指導,轉變成模糊的暗示或建議,直到 最後孩子自己能夠在沒有任何幫忙的情況下,獨自完成學習活動。

貳、鷹架理論的背景

任何教學方法的發展都有其理論背景,鷹架理論乃由認知學派中衍生出 的一種理論,在1970年代以後,建構主義的學習觀漸漸獲得重視,這與鷹架 的形成也有關係,所以我們就認知理論與建構主義兩個方向來簡述:

一、認知理論主要源自Piaget(1970)和Vygotsky(1962)等人的看法。他們 認為學生在同儕合作互動的情境中,會有社會認知衝突的出現而導致認 知不平衡的現象,在解決認知衝突的過程中,論證會被提出和修正,進 而激發個人認知上的發展,也就是個人在環境中與人共同合作,在社會 認知發生衝突時,會導致個人本身認知上的和諧,而這種狀況會使個人 產生不同的觀點和另類思考,促使個人重新建構自己的知識(黃政傑,

1996)。

二、有意義的社會建構則是Vygotsky所界定的高層次思考發展的中心理論,

強調學習者的認知和社會發展背景相關的學習互動概念。Vygotsky提出

「社會協商的辯證性對話」,其主要在於引導學習者發展語言是如何被 反思或語言是如何與認知產生關聯。換句話說,只有在社會互動的情境 中,學習才會發生。指導者的任務就是讓他們有充分的機會接觸各種資 訊,提供豐富的教學情境與脈絡,使學習者能在學習中建立新知識並與 舊觀念連結(楊振嘉,2000)。

Piaget與Vygotsky的理論,整理如下列的比較:(一)Piaget注重個體如何 調適外在,藉此來建構知識,Vygotsky強調社會環境對個體所提供的發展。

(二)Vygotsky強調社會過程對個體發展的影響,Piaget注重個體與社會環境

互動和發展建構的過程。(三)Piaget認為認知的發展是經由「同化」、「調 適」和「平衡」三個過程產生,Vygotsky則認為認知的發展是經由「內化」

或「行動的遷移」將社會意義轉變為個人意義的過程。(四)Piaget與Vygotsky 的教與學概念架構在相同問題裡,但兩人的著重點不同,Piaget較偏向學習 者的觀點,而Vygotsky則較偏向教學者的觀點(Vygotsky ,1962 ;Wertsch ,1985)。

李岱芳(2001)指出在網路學習環境中,知識與概念是以文字、聲音、

影像、圖形等多元化的內容呈現,利用超連結的技術,形成一個網狀的知識 結構,學習者在知識結構中形成新的知識基模。而一個具有超連結架構的教 學情境,不僅能讓學生在教師的協助下掌握學習進度,進而適當的調整其學 習行為,並更能因個別差異,獲得教師不同的協助。學生透過瀏覽器自主的 查閱自己想看的內容,主動的組織所學的知識,符合知識建構理論主動學習 的精神(曾明勤,2002)。

參、應用鷹架理論在網路學習的研究

學者在近年來網路教學的文獻,運用鷹架理論融入網路教學中,針對不 同的對象以及方法所得的結果,皆有不錯的學習成效,說明如下:

一、李金龍和蘇育任(2005)以國小六年級為對象,利用鷹架理論在網路上 進行「簡單機械」教學的教學,研究結果顯示鷹架理論運用於國小自然 科「簡單機械」單元,在槓桿、輪軸、滑輪與動力傳送四部份皆具有成 效。

二、邱富宏和陳錦章(2001)以6位五專三年級學生為樣本,使用鷹架搭配 融入認知策略學習,發現在學習後,學生在ASP語言課程的測驗分數獲 得顯著進步;且訪談資料及各種學習歷程電腦記錄都顯示,此研究對學 生學習程式語言確實有正面的影響。

三、石如玉(2002)以「Web導向教學環境應用於國小六年級學童的研究」,

利用訪談、意見調查表、網路系統記錄以及實際教學實施攝影中進行資 料的蒐集,結果發現教師扮演輔助鷹架角色,配合多樣化的網路學習活 動有助學生學習,並能增進師生互動。

四、曾明勤(2002)以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資管碩士班的一般生、資管碩專班 的在職生為教學實驗樣本,研究網際網路輔助建構式鷹架教學,採用實 驗法,分析網際網路輔助之建構式鷹架教學模式,研究中發現建構式鷹 架教學模式更能強化師生互動程度對學習效果的影響。

五、李曉嵐(2004)以國北師多媒體導論碩士學分班 A、B 兩班為研究對象 ,以非同步遠距教學進行鷹架學習互動模式的研究,實施結果發現鷹架 學習互動模式優於一般互動模式。

由以上李金龍和蘇育任、邱富宏和陳錦章、石如玉、曾明勤、李曉 嵐的研究中得知,鷹架理論在網路的運用上有很好的成效,值得本研究 進行國小奈米科技課程上的參考。曾明勤(2002)也認為教師在網路學 習環境中,可根據學習者的學習狀況來適時提供支撐學習的鷹架,這方 式包括直接呈現相同的學習個案以供觀摩,或提供相關訊息以供分析歸 納,讓學習者積極參與學習。

邱富宏、陳錦章(2001)認為鷹架理論在電腦輔助學習的策略中的方式,可 以在學習者解決問題時,開始以電腦例子示範解題方法,並呈現問題前面部份的 步驟,最後保留一個步驟讓學習者練習,以提高學習的成就感和學習動機,之後 漸漸減少電腦教學的工作負擔,慢慢讓學習者完全負起解題責任。

本研究的教學設計理念是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師扮演教學輔助者的角色,參 照以上前人的看法,採用鷹架的步驟如下:一、在學生學習中一開始除了老師親 自課程示範外,並以教師影音教學互動網頁給予引導依序各單元課程教學流程範 例。二、呈現各單元課程中所配合的模組的解題及回應範例,並以網頁呈現學習 部份的步驟。三、最後保留的學習讓學童練習。四、在上述操作過程中當學生發

問時老師給予操作上的詢問與輔導,讓學童自主性學習,慢慢減少對在學習過程 中,對電腦教學者不斷提問的負擔,讓學童慢慢完全負起學習課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