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為學校的靈魂人物,更肩負培育國家未來人才的使命,值此十二國教之 濫觴,中小學學生學習成果良窳關鍵就在教師的教學品質因此全體教師必須深 刻體認以一潮流與趨勢,不斷追求教師專業的成長與精進。近年來,我國亦將教 師專業學習社群之組織、運作與推廣視為當前重要教育政策,藉以提昇教師專業 成長,有鑒於一議題之此重要性,本研究透過相關文獻之探究試圖釐清教師專業 學習社群之意涵與特性,進而根據其特徵、相關理論基礎及實證文獻,分析歸納 出三個層面、九個可以促進專業學習社群有效運作之建議,藉以鼓勵教師積極透 過社群的團隊合作、分享、省思及對話,型塑學校成為學習型組織,建立校本特 色,以追求卓越的教育品質為終極目標。

唯囿於時間之限制,本研究屬前導性研究,上述研究成果尚未進行實證,後 續研究者或可以本研究成果為基礎,規劃適切之研究方法進行實證或行動研究,

俾能釐清與確認九項具體建議對於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之成效。

參考文獻

 丁一顧(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集體效能感關係模式驗證之研究。

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7,3-19。

 丁一顧(2014)。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調查研究:關注學生學習成效為焦點。

課程與教學季刊,17(1),226-227。

 丁琴芳(2008)。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4,3(9),頁 145-162

專論文章

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 周啟葶(2006)。以「學習社群」處進教師專業發展之分析。中等教育,57(5),

94-113。

 林思伶、蔡進雄 (2004)。從科層體制到學習社群:建構活躍的學習社群。第 三屆教育領導與發展學術研討會,34-35。

 林思伶、蔡進雄 (2005)。論凝聚教師學習社群的有效途徑。教育研究,132,

99-109。

 林海清(2006)。全球化對本土化的衝擊與省思。現代教育論壇,14,421-428。

 林瑞昌 (2007)。以專業社群概念內涵為核心的教師專業發展策略。載於歐用 生(主編),熱情卓越新典範(67-76)。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 林新發、黃秋鑾(2014)。推動校長教學領導以提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 之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1),46-58。

 倪惠軒(201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個案研究-以彩虹國小為例。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 孫國華(2008)。UNESCO 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啟示。師友,497。

 張明輝(2002)。學校經營與管理研究:前瞻、整合、學習與革新。臺北:

學富。

 張淑宜、辛俊德(2011)。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表現關係之研究。臺中教育 大學學報,25(1),83-103。

 張淑珠(2008)。輔導員學習社群專業發展之研究:以彰化縣九年一貫課程 與教學輔導團為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 張德銳、王淑珍(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中的發展 與實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1),61-89。

 教育部(2009)。中小學教師學習社群手冊(張新仁編輯小組主持人)。臺 北市:教育部。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4,3(9),頁 145-162

專論文章

 教育部(2013)。第二期技職教育再造計畫。臺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

2014年4月18日。網址:h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

 教育部(2014)。高職優質化輔助方案。臺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4 年 4月20日。網址:http://203.71.198.10/index2.php?inpage=1

 陳佩英(2009)。一起學習、一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的建構與實踐。中等 教育,60(3)。

 陳佩英、高嘉徽、應尹甄(2012)。促進高中優質化的專業學習社群發展。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1),36-42。

 馮莉雅、林惠儀、張翠倫(2012)。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協助國小教師增進十 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教學知能之研究。國民教育學報,9,192-193。

 黃建翔、吳清山(2013)。提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可行性策略探究:資料 導向決定觀點。國立臺南教育大學教育研究學報,47(1),39-58。

 黃秋鑾(2009)。臺灣地區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 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 楊淙富(2012)。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校效能之研究。

臺中教育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 潘慧玲、張素真、沈靜濤(2013)。專業學習社群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中介 下的發展:一所國中個案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9(2),145-174。

 蔡進雄(2009)。學校經營的新典範:論教師學習社群的建立與發展。教育 研究,188,48-59。

 簡妙娟(2003)。合作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 教學新趨勢(頁403-463)。臺北市:遠見。

 Borrero, N. (2010). Urban school connection: A university K-8 partnership. Cathic Education: A Journal of Inquiry and Practice, 14(1), 47-66.

 Bruner, I. (1997). Accelerated schools as learning organization :Case from the ㎏ University of New Orleans accelerated school network.(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4,3(9),頁 145-162

專論文章

Service No. ED404761).

 Dufour, R. (2004). What i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1(8), 6-11.

 Hipp, K. K., Huffman, J. B., Pankake, A. M., & Olivier, D. F. (2008). Sustain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ase studi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hange, 9(2), 173-195.

 Hord, S. M. & Sommers, W. A. (2008). Lead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Voices from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 Hord, S. M. (1997).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ommunities ofcontinuous inquiry and improvement. Austin, TX: 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 Hord, S. M. (2004). Learning together, leading together: Changing schools through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Press.

 Hord, S. M. (2009).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Educators work together toward a shared purpose-improved student learning. National Staff Development Council, 30(1), 40-43.

 Hord, S. M., & Sommers W. A. (2008). Lead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Voices from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 Hord, S. M., Roussin, J. L., & Sommers, W. A. (2010).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Inspiration, challenge, surprise, and meaning.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 Khasawneh, S. (2011). Learning organization discipline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 approach to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in Jordon. 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 36(4), 273-285.

 Lieberman, A., & Miller, L. (2011). Learning community:The start point for professional learning is in schools and classrooms. Standard for Profession Learning, 32(4), 16-20.

 Nelson, T. H., & Slavit, D. (2007). Collaborative inquiry among science and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4,3(9),頁 145-162

專論文章

mathematics teachers in the USA: Professional learning experiences through cross-grade, cross-discipline dialogue. Journal of In-service Education, 33(1), 223-239.

 Senge, P. M. (1990) .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Y: Currency Doubleday.

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Boston Allyn & amp; Bacon.

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Edited by M. Cole, V. John-Stiener, Scribner, S. and E. Souberma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