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陸、結論:績效困境與中國體制正當性的基礎

基於第三波民主化的轉型經驗,杭廷頓認為以追求績效作為統治 正當性的威權政體,將無可避免走向正當性衰退的後果。從當前社會 及經濟發展現況來看,本文或許不能武斷預期中國必然走向績效衰退 與政權正當性下降的命運,但這項觀點應有助於從比較視野解釋中國 政治支持的樣態。透過與民主社會的對照,本文能對理解中國政治支 持屬性與體制正當性基礎,提出不同於既有文獻的研究意涵。

本文的經驗基礎主要來自世界價值調查第六波資料。在各項政治 支持的內在關聯性上,中國社會代表性機關信心對體制運作評價的正

低。這也顯示黨國動員與宣傳效應、傳統文化傾向對個人民主相關價值理念 的負向影響。

向影響與民主社會相似,且由於明顯較高的代表性機構信心,使得其 體制運作評價高於其他民主社會,符合杭廷頓對晚近威權政體訴求績 效正當性的觀察。此外,先進民主社會(日本、美國)的體制運作評 價除了來自代表性機構信心外,也來自大眾認可拒絕威權理念。如績 效困境觀點所預期的,缺少正當性更新機制的威權政體將不具有可區 隔於執政當局支持的政體支持,大眾對統治集團表現的評價連帶決定 他們如何看待政體運作。至於民主政體,基於對體制彰顯的相關價值 認可,大眾對執政當局的不滿應不至於全面性地削弱民主社會的體制 運作評價。再者,中共官方強調中國特色體制與近期的民族主義宣 傳,也促使國家社群情感得以較民主社會更強化體制運作評價。

就政治支持的來源上,本文也發現相較於黨國動員與宣傳、傳統 文化傾向等解釋途徑,個人對經濟、生活滿意度等主觀上對政府施政 績效認知變項,對體制運作評價有較大程度解釋力。這些個人因素對

「國家社群情感」、「代表性機構信心」、「體制評價」等不同標的 政治支持也大多具有正向的影響,象徵中國社會不同標的政治支持的 高度相似性質。即使「體制動員」、「宣傳」及「傳統文化傾向」有 助於強化民眾對黨國體制的正面評價,但當政府無法產出令大眾滿意 的各項政策產出(特別是經濟成長明顯停滯),則對體制的負面評價 也將大幅提升。總的來說,本文按績效困境觀點建構的一系列經驗分 析,證實中國社會各項政治支持高度「績效取向」(performance-orien-ted)性質。

從中國社會政治支持的高度績效取向來看,便不難理解為何新一 代中共領導人著力「打貪」、宣傳「中國夢」作為。這些作為一方面 凸顯當前黨國體制具高度「績效正當性」的本質,另一方面則反映中 共試圖從民族情感注入體制正當性養分。在績效正當性部分,1980 年 代以降,鄧小平及江澤民等前領導人多強調經濟成長與發展,顯見其 訴求經濟發展之績效正當性。而習近平上臺後推廣「反腐倡廉」、頒 布「禁奢令」等,則凸顯中共試圖拓展不同方面的績效產出,特別是

透過改善治理品質(quality of governance)來強化統治正當性。53從中 國政治支持的績效取向性質,便可解釋為何當前中共領導人嘗試在各 個面向持續產出「有感績效」。雖然「績效困境」觀點預期績效正當 性不利中共統治的「長治久安」,但以這項觀點來論斷中共政權正當 性的衰敗前景也將淪為武斷。無論如何,可以確定地是當中國政府無 法產出令大眾滿意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政策,則對體制運作否定的不 滿情緒將一併大幅提升。其次,習上臺後大力宣揚「中國夢」,反映 中共嘗試從民族情感方面強化黨國體制統治基礎。儘管這與傳統馬列 毛意識形態相當不同,但「黨是實現中華復興的保證」、「在兩個一 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論述,顯示黨仍試圖從實現未來及理想來 訴諸民眾支持。本文的比較分析也證實中國社會政治社群支持(國家 社群情感)與政體支持(體制運作評價)存有較高的正向關聯性。從 這個角度來看,或可預期未來中共將出現更多訴諸民族情感的政策作 為,並連結未來世界觀的描繪,來強化統治正當性。

本文從民主化理論的績效困境觀點,解析中國社會各項政治支持 的內在關聯性,並結合既有解釋途徑分析大眾政治支持之來源。儘管 理論預期已獲得證實,但在概念測量與分析上本文仍存有根本研究限 制。首先,政治支持概念基本上來自西方民主社會,相關測量運用在 中國社會有其局限。除了政治社群、政體與執政當局等各標的評價態 度外,學者也關注體制相關價值理念。然而,既有的調查工具並無發 展適用中國黨國體制價值理念的測量。以本文的「拒絕威權理念」為 例,其彰顯地是一方面支持民主,另一方面拒絕各項威權體制的理

至 2014 年 3 月為止,中共十八大後已有 22 名省部級以上高官落馬。根據媒 體報導,這些落馬高官多曾在同一省份或系統工作 10 年以上,但也大多是 擔任副職者,單位一把手較少。請見徐霄桐,〈十八大後 22 名落馬高官同 地任職平均 31 年〉,《人民網》,2014 年 3 月 5 日,<http://politics.people.

com.cn/BIG5/n/2014/0305/c1001-24532058.html>。

念,但這無法被簡化為反對中國黨國體制之傾向。儘管實證分析顯 示,這項價值理念具有一定跨社會效度(對體制運作評價,在中國社 會的負向影響,以及在美、日等民主社會的正向影響),但這畢竟屬 民主化脈絡意義下的討論。關於各種威權體制的體制價值理念測量,

仍需往後研究持續發展。其次,就經驗分析部分,除了各項政治支持 內在關聯性的跨社會比較,在政治支持的來源上本文僅關注中國社 會,並無進行跨社會的比較分析。由於民主與非民主社會政治支持的 比較研究至今仍相當缺乏,個人因素在不同社會的影響機制與方向仍 有待進一步釐清。本文的經驗分析也或可作為未來擴展跨國比較的參 考。待相關研究的累積與測量工具的改進,結合國家/社會因素與個 人因素的比較政治支持多層分析(Multilevel analysis)應是可發展的研 究方向。

(收件:2014 年 8 月 28 日,修正:2015 年 3 月 18 日,採用:2015 年 4 月 1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