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4:《英雄變奏曲》,主題,1-16 小節

第三章 變奏曲概論

譜例 3- 14:《英雄變奏曲》,主題,1-16 小節

繼《英雄變奏曲》之後出現的低音旋律變奏就是 1806 年貝多芬的《C 小調 三十二段鋼琴變奏曲》,此曲也是貝多芬唯一使用夏康舞曲形式所寫的,具有相 當的獨特性。第三時期也是貝多芬的晚年,作曲家雖已不再把心力放在變奏曲上,

但最後仍創作出他鋼琴變奏曲最後的代表作《迪亞貝里三十三段鋼琴變奏曲》(33

Variations, “Diabelli”, Op. 120)

。此曲是貝多芬一生中最長也是最偉大的一部變

35   Stolba, K. Marie,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Music, A History. (Dubuque: Wm. C. Brown Press, 1990), 553.  

(The Surprise Symphony, No.94 in g Major)中戲謔的詼諧感。(譜例 3-13)

譜例 3-15:《G 大調第十號奏鳴曲》86-90 小節

貝多芬 1800 年後的音樂進入其創作中期,這時的作品更為奔放,音樂內容 也具變化,比如:奏鳴曲《降 A 大調第十二號奏鳴曲》的變奏樂章出現在第一 樂章,共有五段變奏,調性統一,除了第三段變奏(譜例 3-14)為降 A 小調外,

全曲皆保持在降 A 大調,特別之處在於作曲家不以關係大小調轉調,而以平行 小調─這種在當時少見的轉調方式處理。此外,第三變奏的主題以切分音的音型 變奏,第四與第五段變奏以連貫性的掛留音型變奏至樂曲結尾的創作手法,也頗 具特色。

譜例 3-16:《降 A 大調第十二號奏鳴曲》,變奏 III,1-4 小節

第三首使用的變奏樂章,就是貝多芬創作中期高峰時所做的《F 小調第二十

譜例 3-17:《C 小調第三十二號奏鳴曲》變奏 II,1-3 小節

譜例 3-18:《C 小調第三十二號奏鳴曲》,變奏 III,1-4 小節

第四章 《C 小調三十二段鋼琴變奏曲》分析及演奏詮釋

ne&search=quick&pos=1&_start=1#firsthit (accessed Octorber, 2011.)  

37 同註30,215。

但筆者亦在分析時,發現部分變奏夏康舞曲的特質並不明顯,此點將在第二節另 芬也寫了偉大的弦樂四重奏《拉茲莫夫斯基,作品 59》(Rasumovsky Quarters,

Op.59)

,許多浪漫作曲家受到此曲創作架構的影響,如孟德爾頌‧菲利克斯

(Mendelssohn Felix, 1809-1847)、法蘭茲‧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

和約翰尼斯‧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就以此曲作為創作的典範。

1804-1806 年這段期間是貝多芬墜入愛河的關鍵時期,一封「永恆的戀人」

B flat major)

第二節 演奏詮釋與樂曲分析

在三十二段變奏中,並非每一段變奏都保持夏康舞曲第二拍重拍的特質,以

第三部分 XVII XVIII、XIX、XX、XXI、XXII、

XXIII、XIV、XV、XXVI、

尾。在表 2 中,低音線條下行 C-B-B-A-A-G-F 與右手高音部上行 C

-D-E-F-F-G-A,雙手以反向進行,延展了主題的張力。

表 4-3《C 小調三十二段變奏曲》旋律線條表

右手上行 C D E F F G A 左手下行 C B B A A G F

譜例 4-1:貝多芬《C 小調三十二段變奏曲》主題,1-8 小節

(二)演奏詮釋:

3/4 拍,C 小調,Allegretto,作曲家將速度定為稍快板,主題第一小節應充 分保持著氣勢莊嚴,建議彈奏者速度保持在每分鐘八十的速度,不宜過快,較能 表達樂曲莊嚴的氣氛。彈奏力度要清楚地表現出夏康舞曲的特性,右手長音與重 拍落在第二拍,另應須注意每個小節第一拍和絃的整齊沉穩,與第二拍旋律重音 的強度。彈奏第二小節三十二分音符的快速經過音音群時,宜用圓滑奏,速度雖 快但每個音符以清楚乾淨的觸鍵彈奏。此外,也要注意力度的控制,第一小節雖 有強度記號 f,但建議勿彈得太重,將力度慢慢釋放、加強,經過五個小節的堆 疊,最後於第六小節爆發至情緒高點。關於踏瓣的使用,應在每個小節的第二拍 踩下,下一個小節第一拍放掉,以此類推以第二拍踩,下一個第一拍放開的模式,

仔細使用制音踏瓣。曲中許多八分休止符處,需要迅速更換踏瓣,以為第二拍的

重音踏瓣做準備,最後兩個小節建議不踩踏瓣,醞釀 p 的結尾。

第一部分- G1 變奏 I-III:

此三個變奏主要是以十六分音符的分散和絃作節奏的變奏,原先音階式線條 的主題轉變成琶音式的旋律。由於變奏二和變奏三之間旋律及和聲的關連性,是 故以下將兩個變奏一起討論比較。

二、變奏 I、II (一)樂曲分析:

變奏 I 與 II 使用聲部倒置的手法(譜例 4-2、4-3)。和聲分析上,變奏I 與 變奏II 除了第三小節的 Vo9(譜例4-­‐2),使用減和絃增加旋律色彩,與主題的 V2/IV 級和絃不一樣外,其他各小節的和聲進行與結構和主題並無不同。這兩個 變奏的音型只是左右手(上下聲部)的互換,變奏 I 的旋律是建立在右手的分散 和絃,變奏 II 則在左手的分散和絃,儘管這兩段變奏是以分散和絃的方式呈現,

樂句的進行與主題相同,第六小節亦為情緒最高點,最後兩小節則漸弱結尾。

譜例 4-2:貝多芬《C 小調三十二段變奏曲》變奏 I,1-8 小節

譜例 4-3:貝多芬《C 小調三十二段變奏曲》變奏 II,1-4 小節

    (二)演奏詮釋:

作曲家在變奏 I 和變奏 II 開頭標示 Leggiermente 輕巧地,故彈奏此兩段變奏 時,十六音符的觸鍵力度建議不能太重、宜保持輕巧,長度亦不能變成過短的跳 音,應彈奏成(non legato),彈奏比主題再輕快一些。在力度控制上,當音型向 上走時,力度跟著漸強,反之音型向下走時,力度也要漸弱。到了第六小節的

sf 突強時,彈奏要非常明顯;稍有爭議的是貝多芬在記譜上 sf 後寫了 p(譜例

4-2),但音型還要向上爬升,所以力度不會馬上弱下來,因此應當合理地詮釋為

─彈奏到第七小節音型向下時再漸弱。對於此矛盾處,許多學者認為,應當是當 時作曲者的筆誤39

變奏 II 的彈奏重點與變奏 I 一樣(譜例 4-3),但左手比起右手來,在節奏平 均的控制力上較薄弱,所以左手十六分音符的彈奏要更為專注,加強重複音的快 速平均,筆者建議在平時的左手練習上,同音反覆應至少維持一分鐘來鍛鍊手指 耐力。同時,為確實達到手指平均的目標,彈奏時要注意手腕的放鬆,手指觸鍵 維持同樣高度彈奏,勿乎快或乎慢,並仔細聆聽所奏音響。踏瓣在這兩段變奏使 用不多,僅在八分音符的和絃上短踩,長度與八分音符實質一樣即可,建議勿太 長,以避免聲響吵雜。

                                                                                                               

39   董學渝,《貝多芬狄亞貝里33 與 c 小調 32 鋼琴變奏曲》(台北:全音樂譜出版,1993),224。

三、變奏 III

(一)樂曲分析:

變奏 III 的和聲在第五小節出現減七和絃,後接到五級至結尾(譜例 4-4)。 此段織度是前兩段的結合,故不再以輕巧地方式呈現,力度強勁有力,音型架構 以分散和絃反向進行,不斷地反覆此型態。樂句分句上,前四小節為兩個小節一 句,五到八小節則一氣呵成至結尾。

譜例 4-4:貝多芬《C 小調三十二段變奏曲》變奏 III,1-8 小節

    (二)演奏詮釋:

樂句的呈現,在彈奏前三個變奏時可將其視為一段音樂,而非三段,因此變 奏不需停頓,彈奏速度也應保持一致,變奏 III 是此群組堆疊的最高點,整段的 表情可更為霸氣。為將變奏三超過四個八度、左右手十六分音符的琶音彈奏整齊,

樂句的清晰劃分非常重要,例如:以兩個小節為一組的前四小節樂句中,前兩小 節彈完後,一定要有足夠的呼吸,方可進行到第三小節,避免讓音樂聽起來倉促 忙亂,五到八小節則一氣呵成至結尾。另外,變奏 III 的力度不能從頭到尾都一

樣大聲,而應像主題一樣,音型往下走到同音時,力度就順著漸弱,至第六小節

踏瓣即可,避免因採太深或太長,使整段聲響吵雜,失去了音樂所需要的沉穩內 斂的氣息。

五、變奏 V

(一)樂曲分析:

和聲在第五小節將主題原有的德國增六和絃,變為 V7/V 和絃,亦使用許多 和聲外音增加音樂色彩(見譜例 4-5 框起部分)。每一個小節的右手八分音符利 用級進到根音、三音、五音、七音(譜例 4-5),到了第七、八小節則運用銜接式

的級進至結尾。此變奏特別的地方是沒有使用三連音,而是利用 音型,產 生一個十六分休止符與三個十六分音符的堆疊,造成聲響上三連音的感覺。旋律 音型的快慢節奏變化,讓音樂從急促立即轉緩和,增添此變奏戲劇性的情緒變化。

左手在變奏一到變奏四還存在半音級進的線條,但到了變奏五開始不再強調半音 下行低音,但仍藏身在和弦聲部內。

譜例 4-5:貝多芬《C 小調三十二段變奏曲》變奏 V,1-8 小節

    (二)演奏詮釋:

譜例 4-6:貝多芬《C 小調三十二段變奏曲》變奏 VI,1-8 小節

第一部分 - G3變奏 VII-VIII:

以八度雙音為主要變奏音型。

七、變奏 VII

(一)樂曲分析:

變奏 VII 與 VIII 使用曲調變奏手法,變奏 VII 基本上左手的伴奏是十六分音 符的三度和八度分散和絃,右手是五個下行的八度音主旋律(譜例 4-7)。第六小 節的旋律音型是依據主題第六小節的動機,加上主題最後兩小節的降 A、F、G、

C 四個音,擴充成十一個音而來的。

譜例 4-7:貝多芬《C 小調三十二段變奏曲》變奏 VII,1-4 小節

       

    (二)演奏詮釋:

此段在寂靜的氣氛中帶有悲傷痛苦的情緒,樂句分句上,以一小節為一句,

直至第六小節才一氣呵成至結尾。力度表現上應保持柔和 p,右手彈奏如小提琴 音色般滑順的圓滑奏,左手的低音分散和絃則宛如顫動的大提琴。伴奏除要小心 控制力度,注意與右手旋律的聲部平衡外,左手三度音接八度音時,也要加強平 均,尤其三度音接跨小節的大跳低音時,更要注意其準確度,宜小心翼翼且沉穩 的銜接。

此段變奏使用長踏瓣,左手分解和弦在微弱的彈奏下,踏瓣於前五小節可以 從第一拍踩下維持至下小節的第一拍再更換,但倘使彈奏者的左手伴奏過重,則 應視情況到第三拍就將踏瓣慢慢放掉,以免右手八分音符的八度鄰音旋律太過模 糊。第六小節是此變奏最高亢的地方,和弦改變迅速,踏瓣也應跟著每八分音符 更換,直到第七、八小節漸弱收尾。指法的使用,若給小手彈奏,建議八度音的 外聲部都用五指即可,以盡量貼著琴鍵搭配踏瓣的方式,達到圓滑的目的。

八、變奏 VIII

(一)樂曲分析:

左手音型與變奏 VII 相似(譜例 4-8),但右手的織度增加,將原本的八度音

左手音型與變奏 VII 相似(譜例 4-8),但右手的織度增加,將原本的八度音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