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電動代步車動力模組測試的初步結論

三、 電動代步車動力模組的測試系統規劃與建立

3.4 實驗規劃與結果

3.4.2 電動代步車動力模組測試的初步結論

實驗 9 470 14 100 320 3.0 16.3 30.6~

實驗 11 為 9M(470W)馬達+26:1 變速箱+3.00-4(260mm)輪胎+5kg 座椅底板+重心 位置 0mm,成本為 NTD 4,238 元,而實驗 16 為 10M(500W)馬達+30:1 變速箱 +4.00-4(290mm)輪胎+3kg 座椅底板+重心位置 0mm,成本為 NTD 4,615 元。最後,

依據成本考量實驗 11 比實驗 16 更具競爭力。若再針對座椅底板的重量進行輕量 化,在不影響結構強度之下,成本還可以降低。

表 15 L16

 

45 直交表的實驗數據(部分)

第四章 電動代步車座椅底板的設計改良

在第三章的初步結論中,L16

 

45 直交表的實驗數據顯示,四輪電動代步車(如 圖 68)的座椅底板重量更輕,就能讓電動代步車的速度更快,消耗電流小使得續 航力增加。在以往的實際測試中,電動代步車的座椅底板強度,往往關係著墜落 測試(Drop Test)是否成功,如圖 69 所示。座椅底板上承使用者 93%的重量,

其下接車架的座管與龍骨(主樑),如圖 70、圖 71 所示。

圖 68 四輪電動代步車 圖 69 電動代步車的墜落測試

圖 70 電動代步車車架結構 圖 71 電動代步車車架龍骨與座管處結構

4.1 電動代步車座管的分析

4.1.2 電動代步車座管的分析定義 元素、截面特性、及材料定義:

(1) 元素型式(Element Type)

包含 (a) 零維(0–D)之質點及空隙等元素。

(b) 一維(1-D)之樑及柱等元素。

(c) 二維(2–D)之板及殼等元素,此分析過程採用shell 63。

(d) 三維(3–D)之四面體及六面體等元素。

(2) 實體常數(Real Constants)

因為一般在分析時取其簡便及縮短時間,都將模型簡化以加快分析,所 以此部分在定義模型的截面特性,依元素型式可分為:

(a)一維(1-D):以線代表中性軸,須定義截面尺寸及慣性矩等特性。

(b)二維(2–D):以薄板代替體,需定義厚度。此專案之板材厚度分別為2, 2.5及3 mm。

(c)三維(3–D):直接繪製出實體,不用定義截面特性。

(3) 材料性質(Material Properties)

必須定義的主要參數包括剛性係數EX及EY、剪彈性模數GXY和蒲松比 NUXY等,依材料性質而定。可分:

(a) 等向材料(Isotropic):須定義楊式係數E,蒲松比。此case於查詢相 關文件資料後,定義楊氏係數= 2e11,蒲松比= 0.3。

(b) 正交材料(Orthotropic):須定義EX及EY。

(c) 非等向材料(Anisotropic):因每個方向的材料參數均不同,必須輸入 所有方向的數值。

4.1.3 電動代步車座管分析的幾何圖形繪製

此步驟在於繪出所要分析的物體經簡化而得之模型,也可經由其它CAD系統 輸入,但是因為結構外形必須定義清楚且正確,而經由輸入轉檔而來的模型,常 會有破裂不完整的情形發生,例如接合不佳及尺寸的誤差等情形,均會影響分析 結果,因此本次分析皆在ANSYS環境中直接繪製,所得的結果也較準確。

結構外形的分格將定義好的結構外型,在此步驟分成小網格產生節點供後續 分析計算。網格的粗細及元素的種類,和計算結果的誤差有很大的關係,本次分 析主要以mapped的方式進行mesh,對於無法以mapped完成部份改以 free mesh模 式彌補,如圖72為圓形座管的幾何模型,如圖73為方形座管的幾何模型。

負載及夾持的定義依題目要求來設定,在結構分析方面,主要定義以下兩部 份:

(1) 邊界條件(Boundary Conditions) T型主樑結構底座三端設定位移為零。

(2) 施以 136kg 負載之軸向力於座管。

圖 72 圓形座管的幾何模型

圖 73 方形座管的幾何模型

4.1.4 電動代步車座管分析的結果

電動代步車座管的分析,以ANSYS求解後之結果如圖 74(von-Mises stress) 所示。ANSYS建構幾何模型、鋪設網格、加載邊界條件及求解的程序,如圖 75 所示。

圖 74 座管分析的von-Mises stress 圖形

圖 75 電動代步車座管的 ANSYS 分析流程

電動代步車座管以 ANSYS 求解後之結果,得到以下 8 種座管模型之最大位移 與最大應力值,如表 18、表 19 所示。

表 18 8 種座管模型於 ANSYS 求解後的最大位移與最大應力值表

表 19 8 種座管模型於 ANSYS 求解後的最大位移與最大應力值表

經過有限元素分析軟體 ANSYS 的模擬分析後,初步可以判斷電動代步車的座 管,若僅考慮垂直的軸向負載時,圓形座管穿刺焊接加左、右斜邊補強,應為最 佳化設計。但若考慮成本,直接以圓形座管穿刺焊接,亦可達所需的補強效果,

而且與業界使用採用的設計相同,如圖 76 與圖 77 所示。

圖 76 圓形座管左、右斜邊補強 圖 77 圓形座管的穿刺焊接

4.2 電動代步車座椅底板的設計 4.2.1 電動代步車座椅底板的設計簡介

電動代步車零件的重量,直接影響車輛的續航力、成本、爬坡能力…等。

其中,座椅底板由於直接承受騎乘者的體重,必須能支撐至少 115kg 的重量 且儘可能的輕量化。所以,選取電動代步車上最直接承受重量的零件-座椅 底板來進行輕量化的設計,以了解座椅底板的重量對車輛速度、爬坡能力…

等的影響。

由於,3D 模型使用 Solid Works 軟體建構,為避免轉存檔案而造成圖檔 的破壞與遺失。所以,座椅底板有限元素的分析採用 Solid Works COSMOS X-Press 分析。Solid Works COSMOS X-Press 的分析相當容易使用,在 3D 模型建構完成並加入現制條件後,即可進行有限元素的分析。而且求解的速 度相當快速。所以,本章節與 4.1 章節採用不同的有限元素分析軟體,進行 代步車座椅底板的設計分析。

4.2.2 電動代步車座椅底板的設計流程

電動代步車進行座椅底板的設計時,座椅底板輕量化的設計,使用 Solid Works 建構 3D 模型與 Solid Works COSMOS X-Press 分析應力、

應變、位移與安全係數。其設計流程如圖 78 所示。

建構 3D 模型

與現有座椅底板進行 COSMOS Xpress 分析

資料整理與結果分析

論文撰寫 FS>1.5

FS<1.5 以 COSMOS Xpress

比較安全係數 FS。

收集座椅底板相關資料

圖 78 座椅底板的設計流程圖

4.2.3 電動代步車座椅底板的設計方法

車輛零件的重量直接影響車輛的續航力、成本、爬坡能力…等。本文選取電 動代步車上最直接承受重量的零件-座椅底板來進行設計,以了解座椅底板的重 量與車輛整體表現的影響。目前舊設計的座椅底板,如圖 79、圖 80、圖 81 與圖 82。另外,再設計一款新的座椅底板,在能符合最小安全係數 1.5 的要求下,將 座椅底板的重量最小化,新設計的座椅底板如圖 83 與圖 84 所示。

圖 79 舊設計 XL4 座椅底板(正面) 圖 80 舊設計 XL4 座椅底板(背面)

圖 81 舊設計 ML4 座椅底板(正面) 圖 82 舊設計 ML4 座椅底板(背面)

圖 83 新設計座椅底板(正面) 圖 84 新設計座椅底板(背面)

新設計的座椅底板,係依據舊設計的座椅底板改良而來,如圖 85 所示舊設 計 XL4 座椅底板,主板使用折床加工成型,心軸以實心棒設計。如圖 86 所示舊 設計 ML4 座椅底板,主板使用沖床加工成型,心軸以厚管材料設計。而新設計 的座椅底板如圖 87 所示,加強沖床加工成型的深度(增加 I 值慣性矩),改以主 板與副板均使用沖床加工成型,整體結構強度增加重量也得以減輕。

圖 85 舊設計座椅底板(XL4)剖視圖

圖 86 舊設計座椅底板(ML4)剖視圖

圖 87 新設計座椅底板剖視圖

4.2.4 電動代步車座椅底板的設計模擬

新設計的座椅底板使用低碳鋼板製作,分為主板與副板兩塊,以 CO 焊接加 工。並考慮使用的低碳鋼板厚度的限制,與成型沖模的要求,所以在此部份不進 行田口實驗設計,也不進行最佳化的設計,僅以 11 個簡易的主板與副板厚度的 排列、組合進行模擬分析。

2

新設計的座椅,設定承受 550LB(250kg)的正向力,位置於座椅底板的中央,

如圖 88 所示。

F=550 lb

圖 88 座椅底板承受 550LB(250kg)的正向力

再考慮座椅底板會有承受彎矩(M)的情形,在 Solid Works Xpress 設定中,

將承受的彎矩(M)改以正向力(F)乘以位移(S)代替。預設座椅底板承受彎矩(M) 的方向分為三種形式:第一種形式為前、後方向的彎矩(前壓,後拉),如圖 89。

第二種形式為左、右方向的彎矩(左壓,右拉),如圖 90。第三種形式為斜角方 向的彎矩(左前、左後與右前壓,右後拉),如圖 91。

M

圖 89 前後方向的彎矩 (前壓,後拉)

M

圖 90 左右方向的彎矩 (左壓,右拉)

M

圖 91 斜角方向的彎矩 (左前、左後與右前壓,右後拉)

預設座椅底板承受彎矩(M)的三種形式,在 Solid Works Xpress 的邊界條件 設定為:座椅底板底部心軸 FX、FY 與 FZ 三軸向固定,如圖 92 所示。力量的施 與為每點 68.75lb,如圖 93 與 94 所示。第三種形式斜角方向的彎矩(左前壓右 後拉),其力量的施與為每點 137.5lb,如圖 95 所示,此設定為加嚴設定。

圖 92 座椅底板底部心軸固定

圖 93 前壓(68.75lbx4 點)後拉(68.75lbx4 點)

圖 94 左壓(68.75lbx4 點)右拉(68.75lbx4 點)

圖 95 左前、左後與右前壓(68.75lbx6 點)右後拉(68.75lbx2 點)

4.2.5 電動代步車座椅底板設計的初步結論

座椅底板輕量化的設計,首先,針對新、舊設計的座椅底板承受正向力的負 載,藉由 Solid Works COSMOS X-Press 分析應力、應變、位移與安全係數,並 擷取其座椅底板重量(kg)與最小安全係數兩項,彙整如表 20 所示。

表 20 新、舊設計的座椅底板承受正向力後的強度比較表

座椅底板編號 座椅底板重量 kg 最小安全係數 底板的板厚 mm NO.1(舊設計 XL4)

4.7 kg FS=2.3 主板 4.0/副板 4.0

NO.2(舊設計 ML4)

2.4 kg FS=1.5 主板 3.5/副板 3.0

NO.3(新設計一)

(新設計一~新設計十一的外 型皆一致)

2.8 kg FS=2.9 主板 3.5/副板 3.5

NO.4(新設計二) 2.5 kg FS=1.4 主板 3.0/副板 3.0 NO.5(新設計三) 2.4 kg FS=1.9 主板 3.0/副板 2.5 NO.6(新設計四) 2.3 kg FS=1.6 主板 3.0/副板 2.0 NO.7(新設計五) 2.2 kg FS=1.8 主板 3.0/副板 1.5 NO.8(新設計六) 1.9 kg FS=1.1 主板 2.5/副板 1.5 NO.9(新設計七) 2.0 kg FS=1.0 主板 2.5/副板 2.0 NO.10(新設計八) 2.1 kg FS=1.2 主板 2.5/副板 2.5 NO.11(新設計九) 2.5 kg FS=1.4 主板 3.5/副板 3.0 NO.12(新設計十) 2.4 kg FS=1.9 主板 3.5/副板 2.5 NO.13(新設計十一) 2.3 kg FS=1.6 主板 3.5/副板 2.0

座椅底板承受正向力的強度分析結果:

新設計的座椅底板使用低碳鋼板製作,分為主板與副板兩塊,以 CO

2

焊接加工。設定座椅底板承受 550LB(250kg)的正向力,位置於座椅底板 的中央。分析的結果如表 20 所示,編號 NO.1 與 NO.2 為舊有的設計。NO.3~

NO.13 共 11 款為新設計,其差異為主板與副板的厚度調整不同。

承受 550LB(250kg)的正向力,設定座椅底板上的最小安全係數不得 低於 1.5,低於 1.5 視為失敗。由表 20 中發現 NO.3、NO.5、NO.6、NO.7、

NO.12 與 NO.13 符合最小安全係數不得低於 1.5 的要求。但基於成本考量,需 選擇重量最輕的座椅底板 NO.7(主板 3.0mm/副板 1.5mm)。

再將舊設計座椅底板 NO.1、NO.2,與新設計座椅底板 NO.7(主板 3.0mm/

副板 1.5mm)比較,如表 21 所示。座椅底板重量方面,舊設計座椅底板

(XL4)NO.1 為 4.7 kg,舊設計座椅底板 NO.2(ML4)為 2.4 kg,而新設計座椅底 板 NO.7(新設計五)僅 2.2 kg。

安全係數方面,舊設計座椅底板(XL4)NO.1 的安全係數為 2.3,舊設計座 椅底板 NO.2(ML4)的安全係數為 1.5,而新設計座椅底板 NO.7(新設計五)雖只 有 1.8,不及舊設計座椅底板(XL4)的 2.3,但已達本文設定的安全係數 1.5,

承受正向力的強度已經足夠。

表 21 新、舊設計的座椅底板的重量比較表

座椅底板編號 座椅底板重量 kg 最小安全係數 底板的板厚 mm NO.1(舊設計 XL4)

4.7 kg FS=2.3 主板 4.0/副板 4.0

NO.2(舊設計 ML4)

2.4 kg FS=1.5 主板 3.5/副板 3.0

2.4 kg FS=1.5 主板 3.5/副板 3.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