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古孔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也就是今日教育學者所說的「適性化教學」,係指對於 不同程度的學生,應該給予不同程度的教材,才能讓學生學到自己能力所及的內容,然 而在現在大班級的教育環境中,教師為了顧及整班或整學年級的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及 進度的壓力下,似乎很難做到理想中的適性化教學。而精熟學習的精神係指相同的教材

,只要給予不同程度的學生不同的學習時間,學生就可以學得很好。絕大部分老師授課 時,均希望將自己所學的精華全部傳授給學生,但無奈的可能會遭遇各種程度不一的問 題,致使在教學的功能打了折扣,學生也在主客觀因素下無法獲致原有的學習目標〈林 進益,民93〉。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在相同的上課時間條件下,教師無法給予學生不 同的時間去學習,而必須利用課餘時間進行「補救教學」,這使得教學成果一直存在漏 洞。

藉由網際網路的發達,學習可以不分時間、地點、年齡、性別。根據以往的文獻以

及現今網路學習的發展,從早期將教材以電子化的方式在網路上呈現以供學習者閱讀之 外,多媒體教學以及遠距教學亦發展到日趨成熟,網路上教師和學習者的互動技術也逐 漸提升,而藉由網路學習的設計,學習者可以將知識「建構」,進而內化成為自己的知 識。隨著學習時間、地點的彈性,可以完全改善傳統精熟學習的限制,教師也更願意參 予精熟學習的活動設計。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活動實施已久,從早期的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CAI)電 腦輔助教學,以單機電腦,將教材以電子式多媒體呈現,一直到後來的computer-aided learning電腦輔助學習(CAL),藉由「網路教學」,以網路來輔助一個教學活動,使教 學活動能即時性的進行,參與者的互動性更高,資源可共享,以達到個別化的學習效果

,甚至可以達到適性化的教學目標。

Jonassen(2000)將電腦與學習分成三個階段:

(一)從電腦學知識(learning from computer):CAI 1. 訓練與練習軟體(drill and practice)

2. 指導式軟體(tutoring system)

3. 智慧指導式軟體(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

(二)學電腦知識(learning about computer):電腦識讀能力(computer literacy)

(三)用電腦學知識(learning with computer):心智工具(Mindtools)

Jonassen 指出 Mindtools 是鼓勵與幫助學習者批判性思考與高層次學習的心智夥伴

(intellectual partners)。他認為電腦輔助學習應用來完成下列事項:

(一)電腦支援知識建構(knowledge construction)

(二)電腦支援探索活動(explorations)

(三)電腦支援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

(四)電腦支援對話學習(learning by conversing)

(五)電腦是支援反思學習(learning by reflecting)的心智夥伴。

電腦輔助學習不再像早期CAI 的模式,僅僅將傳統教材以電子式的多媒體呈現而 已,而是要讓學習者用電腦學知識,進而建構及內化成自己有用的知識。依現今的網路 技術,學習系統可以設計成不同的登入者,可以有不同的教材環境界面,以實施個別化 的教學。採納網路的目的,除了因為其各項優勢外,主要為其內涵豐富資源的巨大資料

庫,以及具有眾多的網路工具,例如:留言版、線上討論區、公佈欄、檔案上傳下載、

(四) 便利性:學習教材可在任何時間,從任何地方取得。

(五) 鼓勵更多的後續學習:通常是以超連結方式,導向全球資訊網上其他進一 步的資訊來源。

(六) 專注性:允許學習者只選適合本身所需教材。

(七) 提升技術能力:參與e-learning 課程後,學習者會更加熟悉電腦和網際網 路的使用。

從教師的觀點來看,e-Learning 也有許多潛在好處:

(一)產生龐大知識庫:易於提供過去討論記錄給未來不同世代的學員使用。

(二)提高教師滿意度:可和學生產生高品質互動,不必年復一年講授相同課程的 教材。

(三)鼓勵教師追求新知:因為學生擁有了必要工具,可以取得任何領域的最新資 訊。

(四)能引起學員興趣:教師擁有各項展示個人知識的工具,可以運用使學生激賞 的呈現方式,傾囊相授。

(五)集中管理知識:所有課程資訊都集中在一起,易於複製修改與傳遞。

(六) 易於追蹤學生的學習進度:因為所有相關學習記錄資訊都能輕易從電腦中 查詢。

由於網際網路所帶來的便利,剛好可以解決傳統精熟學習的「重覆學習」所產生時 間不足的困擾。透過網站設計的技術,學習者可以輕易的從學習網站上得到相關的教材 進行精熟學習,並藉由形成性的測驗,而瞭解到自己精熟的程度,學習的時間、地點也 不再侷限於傳統的上課時間及教室中;而教師也可以透過學習網站所提供的記錄,更進 一步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況,在予以適當的介入,進而達到精熟學習的目的,也讓 不同程度的學生隨著自己不同的學習時間,而達到「一定效果」的學習機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