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John Carroll 於 1963 提出新的教學觀念。他的教學觀念建議,教學應該注重於不同 的學生學習相同的教材,是需要不同的時間的。這個建議與傳統上,對於所有的學生給 予相同的學習時間的模式是對立的,傳統的模式是專注於能力的不同上。事實上,Carroll

(1989)主張性向(Aptitute)是學習所需時間的主要度量。在他所提出學校學習模式中

,以一個稱為學習率的公式LR (learning rate),來代表學習程度:

LR = f ( 學習所花的時間 / 學習所需要的時間)

如果再依據其他相關因素加以細分,學習程度等於 LR = f ( c + d / e + f + g)

c:學習的機會

d:毅力(願意去學所花的時間)

e:性向(學習的速度)

f:教學的品質 g:教學的了解能力

Carroll 的觀點是基於所有的學習者都具有學會任何所教導之內容的潛力,但是是 需要不同的時間來達成。因此當學習者的性向是視為學習率的內容時,則學生不是分為 好的或壞的學習者,而是快的或慢的學習者(Guskey, 1997)。Carroll 指出兩個影響學 生學習率的因素,「學生的毅力」是由學生自己所控制,也就是他們花多少時間於學習 上,「學習的機會」是在教室中配置多少學習時間,或是取得學習資料。

精熟學習是Benjamin S.Bloom(1968, 1981)所提出來的觀念。Bloom 於 1960 年代 1968; Levine, 1985)。精熟學習很早便已經廣泛的應用在學校教學與訓練上,而且研究 結果也已經證實這種方式可以改進教學的有效性 (Block, Efthim, & Burns, 1989; Slavin, 1979)。Kulik,J. ,&Kulik, Chen-Lin指出凡是能產生較大學習效果的精熟學習方案,都是 設定了95~100%的精熟標準,學生達到這個標準才可以繼續學習下一個單元。精熟學習 對於原本成就較低的學生有比較大的效果,根據他們的實驗,能縮小與控制組的差距達 82%之多。(李咏吟、單文經,民84)

同樣的,精熟學習也有某些理論與實際的缺失,包含學習者的確是有能力上的差異

,且傾向會達到不同的成就(Cox, & Dunn, 1979)。此外,精熟學習教學的內容需要投 入可觀的時間與精力來建構,使得絕大多數的老師與學校都不願意投入,因而使原本成 就比較低的同學失去了「學習成功」的機會。

有關於如何實施精熟教學方面,Warren(2003)提出實施精熟學習的方法如下:

(一)能夠清楚地描述課程的學習內容與目標

(二)將課程切割成比較小的教學單元,每一個單元有其各自的目標與評量

(三)確認學習材料與教學策略,包含教學、建立模型、授課、形成性評量、補救 教學、強化、以及總結性評量等

(四)每一個單元開始前,先進行簡單的診斷性評量,或形成性評量

(五)形成性評量的結果是用來提供補充的教學,或是改正的教學活動,以協助學 習者克服困難

所需要的學習時間必須調整為符合性向,在現階段的學習尚未達到精熟階段之際,不可 以進入新的學習內容

Guskey 指出精熟學習關鍵要素在於個別化的校正教學。在圖 2-1 中,教師在進行完 一個單元的教學後,立即針對此一單元進行形成性的評量,已達精熟者則可以進行其他 充實的活動;未達精熟者,透過校正活動,進行第二次的形成性測驗,此一校正活動,

可以是自行學習或是由教師再做補救教學,重複此一校正活動,直到學習者達到精熟為 止,才可以進入下一個單元的學習。

充 實 活 動 第二單元

教學

第一單元 第一次形 校正活動 第二次形 教學 成性測驗 成性測驗

圖2-1 Guskey 個別化的校正教學

J. D. McNeil 歸納精熟學習的要素如下(黃光雄,民 85):

(一)學生需了解學習工作的性質及學習程序。

(二)教師需擬定特定的教學目標。

(三)教師需將教材分成較小的學習單元,並在每一單元結束後加以 測驗。

(四)教師應提供回饋,以了解學生在測驗後,顯示的錯誤及困難。

(五)教師需尋求各種方法,以改變某些學生方便學習的時間。

(六)教師應安排學生各種不同的學習機會,以益學生的學習。

在精熟學習的過程中,用來判斷學生是否達到精熟,一般採用下列二種方式:

(一) 總結性評量(summative assessment):用來了解受試者到目前為止學到什麼程 度,根據既定的標準而加以解釋,讓受試者了解自己是否已達精熟學習,通常 是用在大單元結束的測驗。

(二) 形成性評量(formative assessment):在教學的過程中,評量學生學習進步的情 形,可提供教學回饋,評量結果不必給等級,但應告知『精熟』或『不精熟』

,通常是用在小單元學習過程的測驗。

測驗並非教學的最終目的,而是一個有系統的過程與工具,用來有效的評量學習成 果。藉由測驗可了解學生是否已具備學習的基本知識、技能或能力經驗背景、了解學生 的行為起點以設定適當的教學目標,評量學生的學習困難所在。線上測驗主要是評量學 生的學習狀況,其最終目的不僅在於作老師評分的一個工具,如何教導學生,達到學習 目標,才是測驗的主要目的〈林敏慧等,民92〉。在本實驗的設計規劃上,即是以形成 性評量作為輔助學習網站單元評量的標準,最後的學科檢定成績則作為總結性評量的成 績,藉由形成性評量的要求,以達到最後通過學科檢定的目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