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基礎

第二節 電離層

二、 電離層特性及變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伸至約 GPS 衛星的軌道高度。H+層在白天 F2 層電子密度很高時,

影響量約占總電離層延遲之 10%;夜晚 F2 層電子密度低時,H+層之 影響量約占總電離層延遲之 50%。

圖 2- 4 電離層分層圖 (Petrie et al., 2011)

二、 電離層特性及變化

由 於 電 離 層 延 遲 誤 差 的 計 算 與 電 子 密 度 (Ne) 、 總 電 子 含 量 (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有關(將於本章第三節說明),故探討電離層的特性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變化對本研究是必要的。根據前人之研究,電離層電子密度大小會隨著太 陽活動、地理位置(緯度與高度)以及時間的不同產生變化,以下將分別針對 電子含量之週期變化、地理位置的時間季節變化以及單日異常變化做說 明。

(一) 太陽活動週期變化

當大氣中的分子和原子被來自太陽的輻射和高能帶電粒子電離化時,

電離層就形成了。雖然,從太陽到地球表面的可見光光通量變化不大(<0.5

%),但是在較短的波長部分(如 X 射線),會依太陽活動和太陽上的太陽黑 子的數量而變化幾個數量級(Davies, 1990)。如前所述,由於中性氣體是 在太陽光的照射下電離化,故太陽活動與太陽黑子的週期變化會影響電離 層的週期變化,當太陽黑子數目越多,代表太陽活動程度劇烈;黑子數目 越少,太陽活動程度平緩,以下說明太陽活動與太陽黑子的週期變化。

1. 11 年週期變化

太陽活動主要的週期性為 11 年的太陽黑子週期,圖 2-5 所示。圖中 X 軸為西元年,Y 軸為太陽黑子數量,紅點表示一個月份中缺少 20 日以上的 資料,黃點表示一個月中缺少 11 至 20 日資料,綠點表示一個月中缺少 1 至 10 日資料,黑點則表示有完整資料。波峰底下的數字為週期數,從圖中 可以看出太陽黑子數量的周期約為 11 年,今年(2018 年)已邁入第 24 個太 陽黑子週期 (Hathaway, 2015a)。

由上述可知電離層總電子含量會隨著太陽黑子數量變化而改變,這可 能導致電離層高階項誤差亦產生變化,因此本研究將太陽黑子數量週期納 入考量,以作為分析之依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2- 5 1750 年至 2016 年的月平均太陽黑子數目變化圖

https://solarscience.msfc.nasa.gov/images/Zurich_Color_Small.jpg

2. 27 日週期變化

電離層總電子含量除了會受到太陽黑子影響產生 11 年的周期變化之外,

另外還受到了太陽自轉週期所產生的 27 日週期變化;Liang 等人在 2008 年,

利用兩年的 FORMOSAT-3/COSMIC 無線電掩星觀測資料,研究太陽自轉所 引起的態樣輻射變化對電離層產生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電子密度變化與 太陽 27 日的自轉週期有高度相關(Liang et al., 2008)。Min 等人的研究成果 亦指出電離層之總電子含量變化與太陽自轉有關(Min et al., 2009)。

(二) 地區、高度與季節變化

電離層電子含量變化除了與上述的太陽活動有關,也與其測站所在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度地區稍小。

(6) 半年變化,在赤道和低緯度地區影響大於周年變化。

(三) 單日異常變化

Chapman 提出電離層是中性大氣被太陽輻射照射離化成由帶電粒子組 成的大氣層,其內部粒子是以層狀結構存在的,並依此建立了 Chapman 理 論。Chapman 假設電離層僅由 E 層與 F 層構成,且 E、F 層的電子密度隨 高度變化均遵守 Chapman 理論。

然而當電離層 F2 層之電離層電子含量變化,與 Chapman 理論預測不 同時,就被視為異常。在 Mendillo 等人的研究中提到 3 種有名的異常類型,

分別為季節性異常(seasonal anomaly)、夜間異常(evening anomaly)及赤 道異常(equatorial anomaly)(Mendillo et al., 2005)。以下分別說明:

1. 季節異常:中緯度地區,午間之𝑁𝑁𝑚𝑚𝐹𝐹2值,在冬季會大於夏季。

2. 夜間異常:中緯度地區,夏季之𝑁𝑁𝑚𝑚𝐹𝐹2值,在中午過後幾個小時會達極 大值。

3. 赤道異常:低緯度地區,中午及晚間的𝑁𝑁𝑚𝑚𝐹𝐹2值在地磁緯度約15°𝑁𝑁和 15°𝑆𝑆處,會比磁赤道區附近之值更大。

由於台灣位於磁赤道異常區,會受到電離層電子含量赤道異常現象影 響,故本研究採用台灣地區的觀測資料進行研究;另外由於中緯度地區,

會受到季節異常以及夜間異常的影響,故本研究亦採用亞洲地區 IGS 衛星 追蹤站進行研究。

由於電離層之電子含量具週期變化、地區、高度與季節變化和單日異 常變化,本研究將採用不同地區、不同時間的衛星觀測資料進行研究,以 比較電離層高階項誤差對相對定位之影響。

傾向被對流層參數吸收,故誤差量級較小(Petrie et al., 2011)。由於電離層高 階項誤差所造成的誤差不大,因此,在精度要求不高的 GPS 測量應用中,

時常忽略此誤差並不予改正。然而,隨著近年來對於 GPS 資料及其產品的 精度要求越來越高,電離層高階項誤差對定位之影響逐漸受到重視。

在 Bassiri and Hajj (1993),Odijk (2002),Kedar 等人(2003)和 Herna´

ndez-Pajares 等人 (2007)以及其他作者的論文中,可以找到計算 GNSS 觀測 值中的二階和三階項電離層誤差方程式的發展,以及關於這個問題的進一 步討論 。Li(i=1,2) 載波 的相位 (ΦLi)和 虛擬 距 離 (PLi)的 觀測 方程 式如下 (Marques et al., 2011):

Φ𝐿𝐿𝑖𝑖= 𝜌𝜌− 𝐼𝐼1 −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