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音樂會變奏曲》創作背景

第二章 作曲家生平簡介、 《音樂會變奏曲》創作背景

第二節 《音樂會變奏曲》創作背景

《音樂會變奏曲》這首曲子為委託創作,由 T.U.B.A.26於1977 年夏天委託楊巴赫 創作,於隔年1978 年 6 月 15 日首演於洛杉磯,為第三屆國際上低音號暨低音號研討座 談會,演奏者為美國知名上低音號演奏家布萊恩包曼(Brian Bowman, b. 1946)以及鋼琴 演奏家史蒂芬哈洛斯(Steven Harlos, b. 1953),雖然曲子中有一些手法需要轉換喇叭口 來改變音色,會讓演奏者懷疑是否要使用雙喇叭口(double-bell)上低音號演奏,但是當時 包曼使用的樂器為Wilson 2900,並非雙喇叭口上低音號;而提到在首演時是否有留影音記 錄下來,包曼說道:" I believe there is a recording on reel to reel tape."(我想應該有錄音帶的 紀錄),但是他本人沒有留下紀錄;在問到他覺得這首曲子所占的地位以及重要性時,他回

答:"This is probably one of the best works for euphonium and piano that we have in the repertoire. It is very substantial and should be a part of every serious euphonium player’s repertoire."(這首曲子是給上低音號與鋼琴曲重要曲單中,最傑出的作品之一,任何一個 專業的演奏者都該把這首曲子列入口袋曲目),最後問道,他是否也在 T.U.B.A.首演過 其他曲子,包曼回答" I don’t believe that I premiered other commissions but I did record Samuel Adler’s Four Dialogues for euphonium and marimba which was the 1st commission of T.U.B.A. for euphonium."(我不記得我有單獨首演其他委託曲,但是我有錄過的,是塞謬

26 T.U.B.A.為 Tubists Universal Brotherhood Association 之縮寫,1973 年成立於美國紐約,是第一個低 音號協會,在這之前都是不正式的會議,討論低音號相關事宜。

爾 · 阿德勒(Samuel Adler, b. 1928)寫給一支上低音號以及馬林巴琴的二重奏,為 T.U.B.A.第一首跟上低音號有關的委託作品)。27

在 1979 年 T.U.B.A.冬季刊裡有對《音樂會變奏曲》的評論,而美國陸軍樂隊上低 音號演奏家肯尼斯舒姆(Kenneth E. Shrum, b. 1958)的博士論文 An Analytical

Commentary on the Euphonium and Tuba Music of Jan Bach 有對此作品做詳細分析。

雖然這是楊巴赫為上低音號做的第一首曲子,但是可以看得出來他對上低音號之 特性有相當的研究與理解,曲長一共十五分鐘,期間他竭盡所能地想讓聽眾聽到上低音 號演奏技巧的各種可能性,包含按鍵滑音(valve glissandi)、替換指法(alternate fingerings)、

雙音(multiphonics)…等,而就如同曲名所示:《音樂會變奏曲》(Concert Variations),他 包含了一個主題與多組變奏,有些變奏是整個根據主題,有些是擷取一小部分做發展,

而最後一個變奏為賦格,是把主題加以裝飾,並以兩個不同速度同步進行。他在1994 年為上低音號做了與交響樂團的協奏曲,為第二首也是目前最後一首上低音號作品,架 構亦截然不同,可以知道他創意源源不絕以及富嘗試的精神。

T.U.B.A.這個委託機構是這首曲子的催生者,在低音號以及上低音號的世界占有相 當重要的地位,由低音號演奏家羅伯特羅克(Robert Rÿker, b. 1938) 於 1973 年發起,並 馬上獲得Conn28以及Miraphone29的贊助,正式成立T.U.B.A.,哈維菲利普斯(Harvey

Philips, 1929-2010)30、阿諾德雅各布斯(Arnold Jacobs, 1915-1998)31、威廉貝爾 (William Bell, 1902-1971)32三人為最開始的榮譽會員,羅伯特成為第一任主席,並於同年 開始出版T.U.B.A. Journal協會刊物,把蛇號33拿來當協會的象徵。在第一次研討會的重點 是接洽作曲家,增加低音號新作品,哈維之後搜集了150 餘首,在 1974 年上低音號演奏者

提出是否可以把T.U.B.A.中 Tubists 的部分改成"tuba-euphonium"字樣,於 1975 年通過納 入。

30 美國低音號演奏家,也是 Oktubafest、Tuba Christmas 活動創始人。

31 前芝加哥交響樂團(CSO)低音號演奏家。

32 前紐約愛樂管弦樂團(NYPO) 低音號演奏家。

協會於2000 年改名為 International Tuba Euphonium Association (I.T.E.A.)讓上低音 號以及女性成員更有歸屬感(原本名字中的 B 是 brotherhood 的縮寫,為兄弟會的意思,

偏向男性意味)。發展至今,協會中超過 50 個國家,擁有 2500 多名會員,並累積 27 首 委託創作作品,可以看見歷屆會員非常積極以及有計畫地推動這兩樣低音樂器,使其壯 大並普及。

本曲就是在此協會積極發展低音號、上低音號這兩項樂器下的產物,而楊巴赫也 願意嘗試寫上低音號的曲子,對之後上低音號世界的巨大影響,或許超出作曲家原本的 預期。

第三章 《音樂會變奏曲》之樂曲分析

主奏動機以及伴奏動機見【表 3-0-2】:

【表3-0-2】動機編號以及說明

動機1 本動機特色為向上開展,從一

開始的兩度到最後的四度音 程。

動機2

動機特色為加快後瞬停,有些 微動機一的影子。

動機3 本動機為抒情旋律,以重複的

兩度八分音符為骨架,加上裝 飾音。

動機4

以不同指法來演奏同一個音,

節奏型通常為多連音。

動機5 反附點動機,以急促的兩個三

十二分音符開始。

第一節 主題

加一條連結線接上同一種節奏型(B♭3-F3-G♭3-E♭3-E♮3),開頭四小節組成第一個樂句,同時 也是把所有動機展現出來的前奏(introduction)。

第二個樂句有五個小節,前兩個小節出現主奏第二動機:後半拍開始接三連音 (E3-G3-F♯3-F3),在前面加上兩個裝飾音(F3-F♯3),後面跟著兩個八分音符以及結尾音 (E3-F♯3-E♭3),後面三個小節以連續三次緊密重複的方式,呈現同一個動機的變形,鋼琴 部分繼續以第五動機做應和。第三個樂句上低音號都是第一動機的變形,以D3-C♯3-F♯3-E3 四個音做一句一句不同節奏的重複,鋼琴部分以從後半拍開始至下一拍正半拍的八連音 做變形,參雜著九連音,連接一小節的第五動機,在第14 小節,第四動機第一次出現 在鋼琴上,節奏型一樣,音改成D4

第四樂句上低音號整體來說都是第四以及第五動機,但是每小節有一些差異,在第 15 小節使用以 D4開始的第四動機,接D4-B3-C4第五動機,第17 小節延續上個音,以 C4開始的第四動機,接C4-A3-B♭3/ B♭3- G3- A♭3兩個第五動機,第18 小節則是第五動機 的緊接重複,在第19、20 小節則是使用雙音手法,吹奏 F♯2,唱D♯3-C♯3,這時會在上方 產生兩個音B3-A♯3,歸納這部分為特殊句尾延伸。第五個樂句由上低音號重現開頭的第 一動機,下一小節接給鋼琴,第二次使用第四動機,最後兩小節以第五動機收尾,重複 兩次,第二次縮短。

第二節 第一變奏

以D4開始,下一小節為第二動機的倒影,接第三同音的動機,重複A3,第47、48 小 節上低音號跟鋼琴第一次一起進行同一個動機,由鋼琴先進第三動機,上低音號一拍後 像卡農般跟進,互相應和堆疊至延長和弦。第五個樂句上低音號再一次使用第一、二動 機,以B4開始,以連續十六分音符快速下行消失,第53 小節鋼琴繼續第三動機,加 上兩小節的句尾延長,以成串十六分音符接到E3-G4-B3-D4的延長和弦。第六樂句上低 音號以B3當第一動機的起音,一樣用連續十六分音符下行至長音F♯2交給鋼琴,第62、

63 小節跟前一次一樣,鋼琴與上低音號以卡農方式呼應,但是這次是上低音號先開始,

鋼琴一拍後進來,一起接到下一段變奏。

第三節 第二變奏

但第75 到 78 小節是以 G4開始一路下行,跟第一句同一部分一路上行形成倒影,第79 小節使用G3演奏第四動機。

第三樂句由上低音號開始,第一動機以四個音上行方式重複三次,分別是

A3-A3-B3-B3/ G3-G♯3-A3- B3/ A3-A3-B3-B3,在第87 小節交換角色由鋼琴接手擔 任旋律,上低音號變伴奏,繼承同樣的伴奏音型,連續四個小節一模一樣,後面變化兩 次和弦後停在E3上;鋼琴以D3開啟旋律,架構一樣,使用E4以及E5八度加強第四 動機,堆疊後進入第五動機,但是比第一樂句高一個八度,從E5開始一路釋放接到第 四樂句,變回伴奏角色。上低音號恢復旋律角色,兩小節的第一動機上行至長音F♯4, 這時鋼琴除了左手繼續維持伴奏,右手加入了第四動機,連續下行停在A2C3E3G3和弦,

這時上低音號使用F♯4演奏第四動機,第二次使用E4,鋼琴以第一動機變形穿插其間,

最後一小節以三十二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三連音、八分音符連續下行兩個音把節奏慢 下來,緩緩接到第三變奏。

第四節 第三變奏 間flutter valves(模仿長號滑管,換音時中間保留經過的音,不把聲音換乾淨的效果),造 成一種朦朧模糊感的手法,在本曲第一次出現,在第108 小節以 G2-G3-G2這三個音做效 果,下一小節仍以G2為基音演奏G2-A3-G2,第110 小節則是 G2-B3-G2-C♯4-G2-E4上下 滑行。

第三樂句上低音號再次使用 flutter valves,但是改 D3為基音,D3-D4-D3-E4,第四樂 句的118 小節 B2-B3-B2、第119 小節 A2-A3-A2、第120 小節 B2-B3-C♯2-C♯3;鋼琴第

音號在用連續十六分音符做句尾延長停在E3,主題在第五樂句回到上低音號身上,整 句與主題段最後四小節幾乎一樣,但是記譜法不同:主題(Tema)第 21 小節為

F♯2-G♯2-A♯2-D♯3-B♯2-C♯3-F♯3-E3、本變奏第123 小節為 G♭2-A♭2-B♭3-E♭3-C3-D♭3-G♭3-E3,鋼琴 也全部以相同節奏,低一個八度演奏。

第五節 第四變奏

上低音號則是四個第二動機級進,每個動機第一個音以小三度往下降,分別是G4、E4、 C♯4、B♭3,再接四個小節的句尾延長。在第六樂句,上低音號第一次將動機二以節奏一 拍二連音呈現,速度一樣但是旋律感覺變慢,第二次回來八分音符(一拍三個音),速度 相對感覺變快,鋼琴也是回歸開始的單純八分音符,固定在A3音,在第七樂句時出現 和弦音(E♭3G3B♭3/ E3G♯3B3)夾雜在頑固低音中,上低音號在不斷堆積第二動機上行後,到 達長音A4,維持三個小節的句尾延長接到第八樂句。第180 小節主奏動機從 A♭4開始,

整串高了前面第155 小節一個半音。

第九樂句主旋律擴張音的長度,一小節當成一單位甚至一拍來使用,鋼琴這時都是 以正拍和弦音(第一拍 E4B♭4、第二拍B♭4C4)帶動後兩顆音(A4-D5)到新樂句換和弦,第十 樂句則是加快旋律線條,每個音長度縮一半,第十一樂句變成兩小節大三連音的長度,

並在第216 小節用兩個小節,以一小節三連音向上衝,停在 B♭4的長音上,第十二樂句 使用B♭4音帶出第四動機,兩小節後鋼琴右手也彈出同音應和,第224 小節鋼琴換 D♭4 音,鋼琴繼續應和也伴隨著第三動機,第十三樂句上低音號兩句半音下行為第二動機的 變形,分別從D♭4以及G3開始。

從第234 小節開始為過門,可分為兩句,每一段皆慢快交錯:第一句由上低音號先 以一拍為單位帶出第一前半動機D♭3-E♭3-F3-B♭4,鋼琴以伴奏音型緊接在後,第238 小節 鋼琴G3-A♭3-D♭4-B3,鋼琴一樣接上,下了長音G3D4進入第二句,鋼琴改變音的長度以

第六節 第五變奏、第六變奏

始,在第276 小節從 F♯3使用bending(使用嘴唇的鬆緊改變音高)以及按四分之一活塞滑

始,在第276 小節從 F♯3使用bending(使用嘴唇的鬆緊改變音高)以及按四分之一活塞滑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