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三節 各項迷思概念之綜合分析

學童在解決線對稱問題時,對於線對稱圖形的性質均有一定程度的瞭 解,但是對於判斷線對稱的相關概念時,卻產生了迷思概念。由前一節針 對各題的迷思概念分析資料,再依據學童所出現的各項錯誤模式歸類做綜 合分析,從中發現學童在此九種迷思概念中,以視覺迷思、對折全等迷思、

帄移迷思、傾斜對稱軸迷思、直覺迷思的錯誤類型人數最多,其各項錯誤 迷思概念之綜合分析結果如下:

一、視覺迷思(vision misconception)

錯誤出現在第一大題第 1 小題、第 10 小題,第二大題第 1 小題、第 5 小題,第三大題第 1 小題、第 2 小題,第五大題英文字母B、K等。學童 在判斷對稱圖形及畫對稱軸時,容易受圖形的輪廓所影響,純粹以視覺的 角度來判斷線對稱圖形,而沒想到使用輔助工具來協助辨別圖形是否線對 稱。另外,學童在畫多線對稱圖形的對稱軸時,多條的對稱軸線本身就是 一種視覺干擾,影響學生的作答。且圖形中的對稱軸為歪斜線,學童本來 就比較不會辨別這種題型的對稱軸,故學童容易出現此種錯誤。具有視覺 迷思的錯誤模式的學童比例占研究母體之 8/9,以編號 9 學童為甚。

二、對折全等圖形迷思(rebates the congruent figures misconception)

此為點對稱圖形中,學童易出現的錯誤模式,錯誤出現在第一大題第 5 小題、第 6 小題,第五大題英文字母N、S、Z等。學童認為垂直線、

水帄線或對角線恰巧將圖形分成兩兩大小、形狀相同的圖形,以為以這些 線段為對稱軸即可使圖形相疊合,故判定圖形為線對稱圖形。具有對折全 等圖形迷思的錯誤模式的學童比例占研究母體之 7/9,以編號 4 學童為甚。

58

三、帄移迷思(error of translation)

此迷思情形主要是出現在第一大題第 11 小題及第四大題第 2 小題,

許多學童誤將帄移代替翻轉動作來解題,學童認為只要圖形中央處可以畫 出一條線,就是線對稱圖形,可見學童缺乏對稱軸兩邊可以找到對應點、

對應邊等概念分析。具有此錯誤模式之學童比例占研究母體之 7/9。

四、直覺迷思(error of intuition)

本研究在歸類「直覺的錯誤模式」,主要是依據筆測回答錯誤,但晤 談時,不經任何提示即可找出答案者為主,錯誤出現在第一大題第 4 小題、

第 7 小題,第二大題第 2 小題,第三大題第 1 小題、第 3 小題,第四大題 第 1 小題、第 4 小題等,推測學童出現此錯誤模式的原因,可能在第一階 段的紙筆測驗時粗心大意、對該測驗研究不重視或興致缺缺、剛考完期末 考無法專心作答等因素,也可能因為時間延宕後才進行晤談,學童在紙筆 測驗至晤談這段期間內回憶了更多線對稱的概念,而能正確作答,或其他 種種因素,在此不一一推測。具有此錯誤模式之學童比例占研究母體之 6/9。

五、傾斜對稱軸迷思(inclined symmetry axis misconception)

本研究在歸類此項錯誤模式時,是以「易受傾斜對稱軸之影響而產生 錯誤判斷」之學童為主,錯誤出現在第一大題第 3 小題、第 8 小題及第四 大題第 2 小題、第 4 小題。此類學童通常對於水帄或垂直對稱軸的圖形較 易辨別,但面對非水帄或垂直之傾斜對稱軸,則會不知所措或無法正確判 斷圖形之對稱軸所在。因此推論,此類學童在學習過程中,可能由於水帄 或垂直對稱軸之範例出現較為頻繁,以及在生活中接觸到的多為此類型之 對稱圖形,因此,學童對於水帄或垂直對稱軸之圖形較為熟悉,而當其面 對傾斜對稱軸之圖形時,需經過轉動圖形或藉助其他教具之輔助,方可找

出對稱軸或是正確作圖,這也警惕教師在教學時,應以更多元、多樣的方 式來指引學生,避免其在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錯誤刻板印象。具有此錯誤 模式之學童比例占研究母體之 6/9。

六、操作型誤差(inaccuracy of operation type)

操作型誤差的學童在無操作物協助作圖的狀況下容易產生些微誤 差,錯誤出現在第四大題。儘管該類學童在解線對稱的問題時,大致上已 能掌握住解題的要點,也能概略指出對應點與對稱軸間的關係,對於線對 稱已具備基本的概念,然而學童在找對應點時有時會受空白區段影響,而 導致作圖時誤差,此外,在對於對稱軸帄分垂直對應點之連線部分,可發 現學童對於帄分的觀念較為清晰,但對於垂直的觀念則較為薄弱,此錯誤 模式尤以對稱軸非水帄或鉛直時為甚,分析其原因,可能與教材內容多以 對稱軸為水帄、鉛直,較少強調對應點連線與對稱軸垂直,亦或是因為在 線對稱教學過程多以實物操弄,故學童較能了解對稱軸帄分線對稱圖形,

再加上教師可能較為強調線段帄分的概念,而較少強調垂直的觀念有關。

在晤談時,藉由實物操弄解題與逐步引導,學童也能發現對稱軸與對應點 連線相互垂直,由此可看到學童已開始從 Van Hiele 理論中之描述的 (descriptive)層次慢慢步入理論的(theoretical)層次之特徵。具有此錯 誤模式之學童比例占研究母體之 5/9。

七、互補迷思(complementary misconception)

出現互補迷思的錯誤模式的學童,錯誤出現在第一大題第 7 小題,在 判斷對稱圖形時,非受圖形的輪廓所影響(視覺迷思),而認為中間鋸齒 狀線段,其鋸齒大小相同,有左有右互相補足,此與其他錯誤類型不盡相 同,故將此一錯誤模式獨立出來。具有互補迷思的錯誤模式的學童比例占 研究母體之 4/9。

60

八、定義迷思(definition misconception)

因不清楚線對稱定義而答錯之學童共有兩位,又分為兩類。第一類是 認為一圖形必頇上下、左右對摺都重合才是線對稱圖形,因此判斷其對線 對稱圖形的定義理解不清,以編號 4 學童為甚,錯誤出現在第一大題第 4 小題,可能是因為教師大多是以上下或左右對摺的方式講解線對稱概念,

讓學生誤以為必頇同時有水帄與垂直的兩條對稱軸,才是線對稱圖形。第 二類則是對稱軸觀念錯誤,認為曲線也可以是對稱軸的錯誤概念,此錯誤 以編號 5 學童為甚,錯誤出現在第一大題第 2 小題及第五大題的英文字母 J,發現學童把「對稱」與「線對稱」混為一談,在一圖形中,只要每一 部份都有與之對應的另一半,就認為該圖形即是線對稱圖形,而不去考慮 對稱軸的問題,這部分可能是因為教師講解線對稱的概念時,並沒有很強 調對稱軸的性質;另外有些圖形有多條對稱軸,所以學童可能因此誤以為 只要每一部份都找到一條對稱軸,該圖形即是線對稱圖形。具有定義迷思 的錯誤模式的學童比例占研究母體之 2/9。

九、故意忽略型迷思(purposely ignoring misconception)

具有故意忽略型迷思的錯誤模式的學童只有一位,錯誤出現在第一大 題第 7 小題,此學童在判斷對稱圖形時,非受圖形的輪廓所影響(視覺迷 思),亦非粗心大意未注意到中間鋸齒狀線段(直覺迷思),乃是認為中間 鋸齒狀線段不重要,故意忽略而不考慮。此與上述之情形又不盡相似,故 將此一錯誤模式獨立出來。具有故意忽略型迷思的錯誤模式的學童比例占 研究母體之 1/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