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題組題型

Ebel(1951)提出編寫測驗試題的建議,他認為情境依賴的題組(context-dependent item set)可以測量到較為高階的學習成果。即使發展情境依賴的題組較為困難,但此種 題 型 卻 使 得 客 觀 式 試 題 也 能 測 量 到 高 階 思 考 的 能 力(Crehan, Sireci, Haladyna &

Henderson, 1993)。Haladyna(1992)也曾針對不同的學科領域,如:閱讀理解、數學問 題解決、科學問題解決和統計推理,提出題組(item sets)得以測量到高層次思考的說 明;另外,他也認為題組的測驗形式,可以讓測驗發展者獲得更多有關學習者的學習 資訊。簡言之,情境依賴的題組,使得受試者得以應用其分析思考和問題解決的知識 和能力(Allen & Sudweeks, 2001)。

所謂情境依賴的題組,指的是一組共享一個刺激或共同訊息來源的相關試題 (Haladyna, 1992; Lee, 2000; Allen & Sudweeks, 2001),因此一個情境依賴的題組必然包 含一個刺激(stimulus)或題幹,和一組需以該刺激或題幹作為答題依據的試題。雖然不 同 學 者 使 用 不 同 名 稱 來 指 稱 此 種 題 型 , 如 Ebel(1951) 的 解 釋 性 作 業 (interpretive exercises)、Cureton(1965)的超級試題(superitems)、Wainer & Kiely(1987)的題組(testlet) 或Yen( 1993)的段落( passages) 等,但無論使用何種名稱,這些學者皆認為情境依賴 的題型,提供評量受試者應用分析思考和問題解決能力的方法(Wainer & Lewis, 1990;

Allen & Sudweeks, 2001)。

隨著電腦化適性測驗的發展,有學者( Wainer & Kiely, 1987; Wainer & Lewis,1990) 提出以題組的測驗形式來解決電腦化適性測驗所產生的問題。這些學者發現,電腦化 適性測驗的試題結構會導致情境效應(context effects)和內容平衡(content balancing)的 問題。當某一特定試題的呈現對次一試題的難度有所影響時,就會產生情境效應,此 時,若測驗建構的規則未考慮試題的內容,試題間就會產生依賴性(dependency)。內容 平衡問題係指電腦化適性測驗在挑選試題時,可能會選擇到相同主題,如水、運動、

氣象等,但偏重某一主題對於某些受試者來說,可能是不公平的。為了解決上述電腦 化適性測驗所產生的問題,這些學者便提出以題組(testlets)的方式來組織試題。他們認 為題組不僅可使測驗發展者重拾測驗結構的控制力,對於受試者來說,試題的內容主

題也會較為公平。無論題組的測驗形式是為了評量高層次思考,或解決電腦化適性測 驗的問題,題組的使用是越來越重要了(Lee, Brennan& Frisbie, 2000)。

由於題組形式可以測量高層次思考,並應用於多種題型上,因此,目前許多大型 的標準化成就測驗或國家證照考試,皆採用此種測驗類型來評量學生的成就。例如:

美國國家教育進展評量(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 NAEP)、國際閱讀 素養進展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 PIRLS)、國際學生評量計 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等大型評量;我國的國中基本 學力測驗和大學入學考試;托福測驗或英語檢定測驗等,皆使用了題組的測驗形式。

題組的結構發展出來後,不同的學者也給予題組不同的名稱,如:早先的解釋作 業(interpretive exercises)(Ebel, 1951; Wesman, 1971)、超級試題(superitems)(Cureton, 1965) 和 應 用 測 驗 (application test)(Szeberenyi & Tigyi, 1987); 段 落 (passages)(Yen, 1993);題束(item bundles)(Wilson & Adams, 1995);或題集(item clusters)(Ferrara, Huynh

& Baghi, 1997;Allen & Sudweeks, 2001; Haladyna, 1992);以及最近的題組(testlets)( Lee, 2000; Lee, 2002; Lee & Frisbie, 1999; Wainer & Kiely, 1987; Wainer & Lewis, 1990)等。依 據最近的研究文獻,則歸納出題組(testlets)這一個名詞是目前最廣受學者所接受與使用 的。

除了名稱之外,題組的定義也隨著不同學者的觀點而有所不同,例如Wainer&

Kiely(1987)所提出的題組概念,是為了解決適性測驗所產生的選題問題,因此,他們 將題組(testlets)定義為,將一群和單一內容領域有關的試題組合成一個單位,此一單位 包含固定數量的預定路徑(predetermined paths),受試者便可依照此預定的路徑來進行 測驗。

Wainer &Lewis(1990)更進一步將題組(testlets)定義為小測驗(small tests),它們小 到讓試題編製者得以操控,卻又大到足以涵蓋該題組本身的內容。Lee、Brennan 和 Frisbie(2000)則將題組(testlets)定義為某一測驗題本(test form)中的試題次組合(subset of items),此種組合在測驗結構(test construction)、實施(administration)和計分(scoring)時 被視為測量的單位。無論學者對題組(testlet)所下的定義為何,就試題的結構而言,所

謂題組(testlet)必然包含一個段落、圖表、或其他刺激(stimulus)材料,並在刺激之後跟 隨一些試題。這些試題的應答,都必須依賴相同的刺激(Lee, 2000)。換言之,題組型 的試題主要包含兩個部分,一為訊息來源;另外則為一組彼此之間有所關聯的測驗試 題(Allen & Sudweeks, 2001; Haladyna, 1992)。和某特定主題或內容領域有關的題組形 式,不僅在教育測驗的場合中應用甚多,在國家的證照考試中也是相當普遍,其中最 為典型的即為閱讀理解測驗(Gessaroli & Folske, 2002; Haladyna, 199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