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內容主要在探討顧客滿意度的理論。首先就滿意度的定義來做說明,第二,說明 滿意度的理論、最後再針對顧客滿意度尺度來加以說明

一. 顧客滿意度的定義

1965 年 Cardozo 首次提出顧客滿意(customer satisfaction)的觀念,他認為在一特定的場 合、時機或特定使用情境下,顧客對購買產品所犧牲的成本以及獲得產品報酬後的認 知狀態,當認知到報酬比犧牲的成本高,則會形成滿意,反之則不滿意。滿意是顧客 與公司建立良好關係的開始,滿意會影響其再次購買的意願,並衍生其他購買行為。

由於每個人有不同的個人特質、社經背景,對同一事物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態度、偏好 及動機,加上各種產業的特性差異,因此,近年來世界各主要先進國家,莫不致力於建 立顧客滿意評量制度,做為產業競爭力的評量指標。(郭德賓、周泰華、 黃俊英,2000) 滿意度可由「心理層面」與「經濟層面」兩方面討論,從顧客「心理層面」 探討,若顧 客感受的「實際結果」較「事前預期」為佳,顧客就會產生滿意的感覺,反之會感到不滿 意(Hempel,1977);從經濟層面探討,若顧客購買時花的時間成本及金錢成本,能由使用產 品或服務所獲得的效益得到滿意的補償,即為滿意的結果,反之則不滿意(Howard,1969)。

由以下表2-3-1 來說明過去學者對顧客滿意度的定義。

2-3-1 顧客滿意度定義彙整表

學者 對顧客滿意度的定義

Howard & Sheth(1969) 首先將滿意度應用於消費者理論上,他們認為顧客 滿意度是購買者對於其因購買某一產品而做的犧牲

(如時間、金錢⋯)所得到的補償是否適當的一種認 知狀態。

Kotler(1996) 所謂的滿意度,乃是一個人所感覺的愉悅或失望的 程度,源自對產品功能特性或結果的知覺,以及個

(一)期望—績效失驗理論(Expectancy Disconfirmation Theory)

期望失驗理論(Oliver &Desarbo, 1988)源自於社會心理學與組織行為學,此模型經由兩 個過程構成:首先欲消費之前以先形成期望,經由期望與知覺績效的比較產生不一致 的結果,此不一致的結果即稱為“失驗"(disconfirmation)。因此期望水平成為顧客 的比較標準,而與知覺績效比較後的差距之大小與方向而形成滿意與否的評價。

期望失驗理論指出消費者會將產品的實際績效與事前期望作一比較,當實際績效小於 事前期望時,將產生負向期望失驗,並導致不滿意。

Bearden 和 Teel(1983)認為顧客不滿意是造成抱怨行為主要因素,並且發現期望失驗導 致不滿意,不滿意導致抱怨行為的因果關係。再者,廠商為提升消費者在參觀、試吃、

試用的過程中,對其商品的滿意與期望,以精心設計的展場佈置、產品訊息與促銷活 動所塑造的購買情境,來影響消費者知覺,進而購買其所促銷的產品,然而購買之後 消費者比較商品實際績效與事先期望,更容易產生期望失驗,進而導致抱怨行為。

以期望失驗理論為基礎來發展,Anderson(1973)整理出四種理論: 類化理論

(assimilation)、對比理論(contrast)、類化—對比理論(assimilation-contrast)、概推 性否定觀點(generalized negativity)。

1.類化理論(assimilation)

Festinger(1957)提出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理論,顧客的實際認知與先前 評價有所差距就會產生認知失調,發生認知失調之後,顧客會 調整其對產品績效的感 受,減少認知失調的程度。

2.對比理論(contrast theory)

此理論源於心理學領域,Hovland(1957)、Cardozo(1965)認為顧客的期望與服務績 效間有差距與對比關係存在,若顧客有高度期望與低度績效時,顧客將擴大此差距。

Oliver &Desarbo(1988)指出當產品的績效低於期望時,消費者對於產品評價將較實 際情形更差,當產品績效高於預期時,消費者對產品評價將較實際情形更佳,此擴大 情況發生於連續滿意帶兩端。

3.類化—對比理論(assimilation-contrast)

Hovland(1957)結合類化理論與對比理論,提出類化對比理論,認為顧客心裡存有接 受區域與拒絕區域,當發生先驗時,若差距落在接受區域, 顧客會採類化行為以縮減 差距;若差距落在拒絕區域,顧客會採對比行為以 擴大差距。

4.概推性否定觀點

由Carlsmith& Aronson(1963)提出,認為如果預期與績效表現之間有任何差異,皆導 致顧客對該產品一致性地否定。

(二) 公平理論(equity theory)

公平理論原本是屬於社會學領域,認為顧客在消費的過程中獲得產品價值或服務品質 與投入的價格,與交易中的其他伙伴相互比較,得出滿意程度的判斷,當顧客覺得自 身的獲得投入比與交易中其他伙伴相等時,才會感到公平,此時消費者滿意產生;當 顧客覺得自身的獲得投入比高於其他伙伴時,此時消費者滿意度提升;反之亦然。

(三)歸因理論

Weiner(1985) 將歸因理論引進顧客滿意度的架構,認為顧客滿意度是一些歸因的函 數,歸因理論認為顧客會依照三個面向來尋找結果成功或失敗的原因,(1) 內部或外 部歸因、(2)原因發生的穩定性、(3)原因的可控制性。

(四)績效理論(performance theory)

績效通常指顧客所獲得的產品效用的總和。績效理論認為,產品的屬性為顧客帶來的 利益,即滿足顧客需要的程度,直接決定了顧客的滿意水平。因此,產品績效越高,

顧客就越滿意,反之顧客則越不滿意。

三. 顧客滿意度的尺度

滿意度衡量尺度方面,綜觀學者所用的衡量尺度多不盡相同 ,而較常使用的尺度如下:

(一)簡單滿意尺度

此尺度隱含的假設為沒有滿意發生,或很少滿意發生,就是表示不滿意。而其尺度依 完全滿意到沒有滿意分為 3-7 個不等的尺度。

(二)情感尺度

此尺度在衡量消費者對於產品之情感面反應,而正面情感之反映象徵消費者對於產品 的滿意,對於負面情感反應象徵消費者對於產品

的不滿意。

(三)態度尺度

此尺度隱含的假設為如果消費者越喜歡某一種產品,就表示對此產品之滿意度越高。

而其尺度依非常喜歡到非常不喜歡分為 3-7 個不等的尺度。

(四)混合尺度

此尺度隱含的假設為非常滿意和非常不滿意是一個連續的兩個極端。而其尺度依非常 滿意到非常不滿意分為 2-7 個不等的尺度。

(五)期望尺度

衡量產品的績效,以了解消費者預期之好與壞。此衡量尺度隱含的觀念為消費者對產 品的績效高於預期,則感到滿意;反之,消費者預期高於對產品的績效,則感到不滿 意。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