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養殖業─「草蝦王國」的起落

在文檔中 第五章 生計活動的變遷 (頁 36-45)

(八)、巾著網:

第二節 養殖業─「草蝦王國」的起落

民國 60 年代世界石油能源危機,造成船業成本增加以及漁獲量 減少,而使紅毛港盛及一時的卡越仔文化成為沒落的夕陽產業。再加 上民國 61 年(1972)紅毛港人最賴以維生的潟湖,因高雄擴建第二港口 的計畫而被填埋,當地民眾的靠海維生的生計受到嚴重影響,紅毛港 人最耀眼的漁業文化亦漸隨著大環境變遷迅速地衰退。

老天爺賞賜的天然漁獲走到了盡頭,紅毛港的漁業並沒有消失。

有些人不再捕烏,也不再捕魚,但是長久以來的討海天賦並未消失,

傳承先民與海博鬥堅毅不拔的精神,以及日治時代養殖魚溫的經驗,

盡心盡力研究草蝦苗的繁殖。雖然草蝦養殖是日治時期日本人引進台 灣的,但是紅毛港人將之發揮到淋漓盡致。當地人可以從一隻草蝦蝦 苗養殖、繁殖到六十六隻,台灣當時被稱為世界級的「草蝦王國」。

而這個王國之中,紅毛港的草蝦生產輸出量就佔了全國總量的 74%左 右。全盛時期的紅毛港草蝦街甚至有 268 座養殖池,全部日以繼夜不 停地繁養著價格昂貴的草蝦。紅毛港人再度發揮他們的智慧及海洋人 不服輸的堅毅精神,從養殖業中再創另一次的產業高峰。76

76朱晨,〈380 年的海洋文化傳承〉,《紅毛港開門》,高雄:高雄市政府新聞處,

2002 年,頁 42-43。

至於紅毛港養殖業的發展,可追溯到清領時期,至於荷蘭和鄭氏 時期是否具有養殖業,因缺乏文獻資料,無可查證,但確定的是紅毛 港在清代即是有名的魚塭養殖區。根據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記載:

「鳳山里魚堰俱在縣之西港內。紅毛港堰(受曹公舊圳下石橋溝,周 八里許,距縣十八里)」77說明了鳳山里魚塭俱在西港內(打鼓港之別 稱,與東港遙遙相對而名)。78

另外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還有以下幾段記載也是說明紅毛港 在清朝時已是台灣南部漁塭養殖區:

下石橋溝,在鳳山里大林蒲莊北,縣東南二十里,源受石牛椆 圳,西行里許,下注紅毛港堰。 79

丹鳳澳(一名朱雀池,俗呼內海仔),在大竹里西港內,縣南十 里,源受六港(鹽埕、三塊厝、前金、前鎮、竹仔、鳳山)、十 四堰(紅毛港…… )80

曹公舊圳,在小竹、鳳山二里(上游在小竹,中游、下游俱在 鳳山),縣東三里,源引九曲塘(說見新圳條下)南支水入圳,

77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光緒 20 年(1894 年),台灣文獻叢刊第 73 種,台 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年,頁。

78曾玉昆,《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下)》,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5 年,

頁 1428。

79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光緒 20 年(1894 年),台灣文獻叢刊第 73 種,台 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年,頁 60。

80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光緒 20 年(1894 年),台灣文獻叢刊第 73 種,台 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年,頁 64。

兼納四陂(總舍、考史、小草、大湖)及龜仔潭等流,西南行遞 分十五支(左五支、右十支),入一塘(武洛)、十四圳(中莊、

山仔頂、二十四甲、青埔、塗庫、三台瓣、大人宮瓣、大橋頭 瓣、外曠地、沙濫、中西、二橋、石尖仔、石牛椆),本支 徑注紅毛港堰,81

上述史料記載可知養殖業在紅毛港地區清領時期即已盛行。而日 治時期養殖業有鹹水養殖及淡水養殖兩種,多數為鹹水養殖。鹹水養 殖有牡蠣、蝦、蟹等;淡水養殖有鰱、鯉、鰻、鯇、鯽等。但鹹水養 殖及淡水養殖,圴以虱目魚為主,其餘僅是附帶或混養而已。82因此 草蝦養殖在台灣早期是與虱目魚進行混養,多為養殖場副產物。

戰後,少數埔頭仔地區,仍以混養魚蝦、虱目魚、螃蟹為主,向 東望去今火力發電廠、中鋼、中油部份百餘公頃,全為漁塭養殖地。

當時皆以低密度混合養殖,其種苗的來源皆靠人力捕捉海中自然的繁 殖物,其中蝦苗的取得更是不易。當地人早期草蝦靠沿海捕撈,當深 秋來臨時,漁民在水流交會處種植水草,以利蝦苗俗稱「紅筋仔」在 冬季時來此棲息捕食。寒冷的天氣中,捉蝦苗人吃足了苦頭,收穫雖 不多,卻是村民一項重要的生活補貼。83

81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光緒 20 年(1894 年),台灣文獻叢刊第 73 種,台 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年,頁 78。

82曾玉昆,《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下)》,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5 年,

頁 1385。

83洪串,〈蝦苗的故鄉〉《紅毛港 黃昏的故鄉》,高雄:一串鈴文藝工作室,1997

民國 50 至 60 年代在工業廢水的衝擊下,海洋資源逐漸枯竭,漁 業式微,漁民沿襲傳統在沿海捕捉天然蝦苗的方式已出現瓶頸,市場 上更是供不應求。民國 57 年(1968),草蝦之父「廖一久」博士首次完 成蝦苗的人工繁殖試臉,為蝦苗養殖帶來了突破性的發展,自此打開 了紅毛港人以人工養殖蝦苗的瓶頸,奠定日後草蝦王國的美譽。84

民國 57 年人工育苗成功後,由於飼料開發及其他相關產業的開 發迅速,此外其種苗來源及養殖技術確立,南台灣業者紛紛進行養 殖,成為主要養殖蝦類。每年至少可分收成及放養兩期,為南部海濱 地區帶來可觀的外匯。台灣地區蝦類養殖,多半集中在高屏地區,初 期選定高雄紅毛港地區作為發展中心,乃基於高雄地區地理位置得天 獨厚,不僅為繁榮海運轉運中心,更有便捷的空運,距離小港國際機 場僅數十分鐘的車程,提供許多內外銷業者快速方便的運輸管道,無 形中掌握了最佳商機。85

年,頁 68。

84李億勳,〈蝦苗的故鄉〉《紅毛港文化故事》,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6 年,

頁 91。

85黃貴民,〈打狗沿近海、養殖與遠洋漁業史〉《海洋傳奇─見證打狗的海洋歷史》,

高雄:高雄市政府海洋局,2005 年,頁 44。

民國 64 年(1975),東港水產試驗所開始推展草蝦苗養殖。初期少 部分的紅毛港漁民放棄傳統的漁業捕撈而積極投入,先是自外海抓天 然的草蝦來研究繁養殖,成功地改變了草蝦的生態,這些人就這樣靠 草蝦苗養殖賺了不少錢。草蝦苗因數量少,價格曾經飆超過一元,這 大大的帶動了更多的紅毛港漁民們積極投入。許多漁民放棄載浮載 沈、乘風破浪的出海抓魚,幾個人合資經營草蝦苗場,土生土長的紅 毛港,個個抓得準而賺大錢。草蝦苗繁養殖業就這樣迅速地擴展開 來,在民國 73 年至 75 年(1984-1986)間達到最高峰。86

蝦苗繁養殖業逐漸蓬勃,沿海種蝦供不應求,業者漸有進口種蝦 的計畫,所需種蝦來源自馬來西亞、檳城等區域,每尾種蝦價高達 7 萬元。民國 70 年(1981)高雄市開放貿易商自由進口數量增加,打亂了 原本的高價位,使其下跌至 4 萬元一尾。貿易商與養蝦業者各自為政,

供需無法平衡,雜亂無章的交易方式使蝦價跌入谷底,一直延續到民 國 73 年(1984),養殖業者吳新興等人發起成立高雄市蝦業繁養殖協 會,隔年正式成立,扛起了輔導養蝦業的重任。87

那時紅筋仔每尾售價 5 角,市場一片繁榮,沿海的養殖場如雨後 春筍般的擴增。養蝦技術由種蝦自然生產逐漸精進,將蝦母單眼柄切 除,蝦母被剪掉一眼後,由原需五個月才產卵者,縮短成只要四天即

86林慧青,〈風起雲湧的紅毛港養蝦王國:專訪高雄市蝦業繁養殖協會〉,《海洋 高雄》第 5 期,1995 年 6 月,頁 34。

87吳連賞,《紅毛港小區域地理與鄉土地理教學活動編撰的實證研究》,高雄: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1998 年,頁 38。

可完成。草蝦一次下卵約一百萬粒,約 36 小時可以孵化完成,20 天 後即可出售。在漁池放養四個月就可變為成蝦,蝦母 2–3 天即產卵,

其終生產卵,直至死亡為止。草蝦供應量在紅毛港一年約有 64 億元 的獲利,一年繁殖成功率 30 %,早期每隻蝦苗為 1 元,現今降為 0.05 元,白蝦苗原為 0.7 元,今僅 0.03 元。每一蝦母所生產之蝦苗,

估價約 20 萬元。養殖工作需 24 小時駐守及悉心照顧,稍有疏忽,則 血本無歸。所需水約 60 噸,溫度在攝氏 30 度左右,鹹度在千分之三 十左右。蝦母產卵時,需在旁守候三天三夜,控制其溫度維持在攝氏 33 度,因此,蝦母繁殖是一種高利潤,但亦高風險的行業。88

民國 57 年(1968)以後,因水車的引進以及草蝦人工繁殖成功,帶 動草蝦的養殖風氣,民國 65 年至 76 年(1976-1987)草蝦養殖帶給漁 民極大的利潤。民國 73 年(1984)可說是養蝦業的黃金時期,74 年(1985) 時蝦苗場由原先數十處,增加至一百二十多處,根據高雄市蝦業繁養 殖協會資料記載,最多時曾有兩百六十多個養蝦場的設立,是紅毛港 養蝦業的高峰期。養殖技術的精進,使蝦母再創每尾 600 元低價,尤 以洪筋仔更有 3 尾 1 角的超便宜價錢的交易紀錄。沿海養殖場遍佈汕 尾、中坑門、中洲、大林蒲,而其中半數以上更是設於紅毛港外海路。

養殖業為當地帶來了財富,也帶來居民的就業機會。89

88李億勳,〈蝦苗的故鄉〉《紅毛港文化故事》,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6 年,

頁 92-93。

89吳連賞,《紅毛港小區域地理與鄉土地理教學活動編撰的實證研究》,高雄: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1998,頁 38。

然而富貴十年的草蝦苗繁養殖業,在民國 76 年(1987)不幸發 生了白點病毒病變,草蝦苗終究無法抵擋病毒的侵襲,從此一落千 丈。草蝦因發生不明病變,養殖戶損失慘重。直到民國 86 年(1997),

業者又引進中南美洲的白蝦,紅毛港人再次嘗試,原本吃綠藻的白蝦 苗,居然也吃起紅毛港當地培養的汐藻,又成功地帶動白蝦苗繁養殖 業的盛行。因此業者開始轉向多元化的養殖,以草蝦、班結蝦、和白 蝦苗為主。90

近幾年,當地養殖業已經大不如昔,其沒落的原因不外乎蝦苗價 格攀升、養蝦成本大幅上揚和人工難求,再加上蝦價下跌,過去養殖 業盛及一時的盛況已不復見。許多養蝦池已經荒廢乾涸,一個個水乾 見底的的養殖池景觀,除了再度顯現紅毛港的衰退面貌外,也可看出 當地居民所處的困境。

從《鳳山縣采訪冊》記載,可知「紅毛港塭」於清代即為打狗(高 雄)澳內著名的內海養殖漁塭。高雄港開闢後,養殖業於是沒落。民

從《鳳山縣采訪冊》記載,可知「紅毛港塭」於清代即為打狗(高 雄)澳內著名的內海養殖漁塭。高雄港開闢後,養殖業於是沒落。民

在文檔中 第五章 生計活動的變遷 (頁 36-4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