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在文檔中 内容提要 (頁 36-53)

第一节对物理概念和规律要真正理解 一、以实验为基础,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在 物理教学中,任何一个概念和规律都不能生硬地端出来,更不能从抽象 的定义出发,而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可能从观察 实验出发,以实验为基础。

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演示实验做的好,可 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理论铺平 道路。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以及老师的示范作用,可以使 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实验技能、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总之,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 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不但要尽量利用实验室现有设备条件,还要 自己动手创作适用的教具。

演示实验,必须经过充分的准备,要不惜化费时间。演示实验的装 置应尽可能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演示内容。所有 的演示实验,都应该直观醒目、重点突出。实验不直观醒目,没有足够 的可见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重点不突出,过多的兴奋,也会分散 学生的注意力。

物理教学必须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 念,一个概念的引入,必须通过提出问题,观察实验,联系实际,启发 思维,使学生认识到引入每个新的物理概念的必要性。

物理概念中有许多是物理量,也有的不是物理量。以电场强度为例,

我们在研究电场的物理性质时,为什么要引入电场强度的概念呢?由于 学生缺乏感性认识,观察实验就更为重要了。

如图 10 所示,用一个固定的带电球(Q)作为场电荷,它的周围存 在着电场。再用丝线拴一个带电小球(q)作为检验电荷。实验证明,带 电小球放在电场中距场电荷较近的 A 点时,丝线偏角较大;放在距场电 荷较远的 B 点时,丝线偏角较小。即同一带电小球在 A 点受的电场力较 大,在 B 点时受的电场力较小。

由于同一检验电荷在电场中各点受电场力的大小一般是不相同的,

可见电场本身有强弱的不同,这是客观的物理事实。如上述情况,则 A 点电场较强,B 点电场较弱。为了表明电场的强弱,所以需要引入一个新 的物理概念电场强度,它是表明电场强弱的一个物理量。

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一个物理规律的引入和得 出,特别是重要的物理定律的引入和得出,都应该以实验为基础。通过

观察演示实验或进行分组实验,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总结出有关的物理 规律,这是很重要的教学过程。

例如,电场一章中的“静电平衡条件”,如果机械地按着课本上甲、

乙、丙的顺序讲解,最后,学生可能也明白了所要得出的结论,但是,

直到结论出来之前,学生只能听老师讲不能像在观察实验的教学过程中 独立的发现问,思考问题这样就使学生陷于被动听讲的地位,不利于调 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把顺序颠倒一下,先让学生观察一 个静电屏蔽的实验。学生就会发现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

这样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然后通过学生的读书和讨论,老师的 分析和讲解,最后会使学生获得深刻的印象,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分析问 题的能力。

再如,讲半导体的导电特性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导体和绝缘体 的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通过实验可以看出,金属物体在温 度升高对电阻变大,而绝缘体在温度升高时电阻变小。实验可以这样做:

对于金属导体,是在两根互相平行的玻璃棒上密绕一根长金属丝。

金属丝的选择很关键,一是电阻率要大,铜丝不行;二是温度系数要大,

电阻丝也不行。可以选用电话背复线中的钢丝,把它串接在电池和小灯 泡的电路中,制成一块示教板。闭合开关,小灯泡发光。当用酒精棉花 火焰去烧金属丝时,发现小灯泡立即变暗,以至熄灭。移走火焰,小灯 泡重新发光。可见金属导体当温度升高时,电阻变大。

对于绝缘体,是在玻璃上绕两个铜丝环,两环相距约半个厘米。把 两铜丝环串接在 220 伏交流电源和白炽灯的电路中。因玻璃是绝缘体,

白炽灯不亮。再用酒精灯火焰去烧两铜环间的玻璃棒时,过不多会儿,

电灯逐渐变亮。可见绝缘体跟金属导体正相反,当温度升高时,电阻变 小了。

那么,半导体当温度升高时电阻如何变化呢?再来做半导体热敏性 的实验。由实验知,半导体跟绝缘体类似,当温度升高时电阻也是变小 的。但是,不同的是绝缘体温度升得很高,电阻才有明显减小;而半导 体温度不需升得太高,电阻就有明显减小,导电能力大大增加,所以才 叫热敏性。

由这些感性认识出发,通过对比来研究半导体的导电特性,就比较 自然。当然,在讲完半导体的导电原理之后,还应该回过来,讲明导体 和绝缘导电情况的不同。金属导体的电阻主要来源于自由电子和原子的 碰撞。温度升高时,碰撞机会增多,所以电阻增大。而绝缘体中自由电 子极少,所以导电能力很差。当温度升得相当高时,部分束缚电子变为 自由电子参与导电,所以电阻变小。

最后再从理论上进行对比,学生就好懂了。

二、通过科学的抽象,概括归纳出概念和规律

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这是 十分必要的。但是,感性认识如果不经过理性加工,就不可能抽象出物 理本质,感性认识是不可能自然而然地上升到理性认识的。

一个物理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提出问题、观察实验、联系实际、

启发思维,使学生认识到有什么必要性,为什么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概 念。在认识了引入新概念的必要性之后,还需要通过分析、综合等思维 活动,才能进一步认识概念的物理意义和实质,形成比较完整的概念。

还以电场强度为例,在学生认识到引入电场强度这一物理量的必要 性,进一步讲电场强度的定义时,学生往往不明白为什么要讨论 F 与 q 的的比值,而不讨论 q 与 F 的比值?为什么说 F 与 q 的比值是与 q 无关、

与 F 无关的恒量?为使学生有个清晰的理解,必须进一步通过演示和分 析,使学生认识到:在电场较强处(如本节图10中的 点),Α E的比值

q

较大;在电场较弱处(如本节图10中的 点),Β F的比值也较小。所以 q

可用F来表示电场的强弱,从而得出定义和定义式 = ,它适用于一

q E F

q 切带所形成的电场,式中 q 是检验电荷的电量。

既然电场强度 E 与 q 无关、与 F 无关,而是属于电场本身的一种物 理性质,当然就不能说 E 与 F 成正比,与 q 成反比。那么电场强度 E 的 大小决定于什么呢?应用库仑定律可以得出

E KQ

= r2 ,这是场电荷为点电荷的电场强度的计算式(或叫决定式),

它只适用于场电荷是点电荷的情况,式中 Q 是形成电场的点电荷的电量 对于任何一个物理量,都必须使学生正确理解以下几个方面:

(1)有什么必要性,为什么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它是表示什么物 理性质或特征的物理量?

(2)它的定义式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这样定义?怎样叙述它的物理 意义?

(3)决定这一物理量大小的条件是什么?这一条件如有计算式,计算 式是什么?它与定义式有何区别和联系?

此外,还应该明确此物理量是矢量还是标量?如果是矢量,它的方 向是怎样规定的?它的单位是什么?单位是怎样规定的等等。

一个物理定律,也是人脑对观察和实验所取得的感性材料进行思维 加工的产物。对于物理现象和实验事实,为了分析研究的需要,往往要 忽略其次要因素,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做出高度的抽象,建立起一种 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例如,质点、单摆、点电荷、电力线、点光源等等。

建立物理模型是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但学生往往感到不好接受,或有 误解。原因是他们的科学抽象能力、辩证唯物观点和空间想象能力都是

比较差的,这就必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逐步进行培养。

例如关于质点,质点是不计大小、形状只计质量的一种物理模型。

学生对此难以想象,往往认为质点就是很小很小的物体,如果物体大了 就不可以看作质点。例如,把一颗飞行的子弹看作质点,学生容易接受;

把绕太阳运动的地球也能看作质点,学生就不好想象。这就要求培养学 生分析、概括的能力。由于地球半径远远小于地球中心到太阳中心的距 离,当我们讨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有关问题时,忽略了地球的大小,对 它们的相互作用和运动情况,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把地 球看作一个没有大小和形状,其质量集中于一点的质点,是可以的。

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理想化物理模型,这是发现物 理规律的一条重要的途径。例如,我们也可以通过作平动的物体的分析,

来抽象出质点的概念。当物体平动时,物体上各点运动的情况完全一致,

所以考虑物体运动情况时,只要考虑其中的一点就行了用不着考虑整个 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所以研究物体平动时,也可以用一个点来代替整个 物体,这种用来代替物体的点也就是质点。

建立理想化模型,对研究一些问题极为方便,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 法,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现实意义。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抽象和想象能 力,使学生学会这种思维方法。

物理学中,大部分规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抽象,概括 归纳出来的。例如牛顿第二定律,在学习力的概念之后,明确了力是物 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后,明确了加速度是表 示物体运动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又明确了加速度的定义式

Α = △Τ Α Α

△V,但不能说 决定于△ ,跟△ 成正比;也不能说 决定于△

V V

T,跟△T 成反比。那么加速度的大小究竟决定于什么呢?既然力是物体 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显然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的大小有密切的 关系。究竟有何关系,这就需要通过实验进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知道,

在忽略了其它次要因素的情况下,当物体的质量一定时,所受外力越大,

加速度越大,而且是正比关系;当物体所受作用力一定时,物体质量越 大,加速度越小,而且是反比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取得的数量关系,

从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与此类似,欧姆定律是通过实验研究导体中的电流强度跟哪些因素 有关,有何关系?从而总结出来这一重要定律的。其它如气体实验定律、

楞次定律、光的反射定律等等,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的。我们在教 学中,要使学生养成由物理实验取得的数据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的思维 习惯和能力。

三、通过分析对比使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 为了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除要求理解这一物理概念和规律的

在文檔中 内容提要 (頁 36-5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