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二十世紀前半期臺灣西北部之海岸地形特徵

第三節 鳳山溪至中港溪

鳳山溪至中港溪海岸長約 32 公里,藉由 1947 年美軍老航照(圖 3-15(II))判 釋可見,本區段主要地形特徵為海灘,從頭前溪向南延伸至南港一帶範圍最大(圖 3-15(I)紅框 A 處),長約 13 公里,最寬處約 2.1 公里。濱海沙丘主要分布於南寮 延伸約 3.3 公里至南油車港,以及清天泉向南至中港溪口,寬度皆偏窄,惟冷水 坑溪至中港溪一帶稍寬,上無植被覆蓋。內陸沙丘方面,中港西方可見沙丘群,

但澎湖厝旁的丘體較明顯,從 1921 年以來即為墓地,中港溪北岸則有 6 座較小型、

上覆植被的新月丘,最寬者約 120 公尺(圖 3-16(B))。

與 1921 年臺灣地形圖(圖 3-15(I))相比對,本區段海灘形態大致相同,濱 海沙丘分布範圍較小且零碎,如南寮西方、崎頂西方以及冷水坑溪至中港溪間。

中港西方可見內陸沙丘群,面積約為 1.9 平方公里,同時有泥地分布於沙丘之間,

面積約 6.8 平方公尺(圖 3-16(A)),但於美軍老航照中,原本為荒地的丘間低地 與內陸幾座沙丘已被劃為田地,泥地範圍部分被闢為田地,其餘較靠近中港溪河 岸處僅能分辨為較低濕的區域。人為活動方面,兩期圖資的聚落分布並無差異,

南油車港至南港一帶,聚落進逼海濱,開發較早,於臺灣堡圖上可見此處已有鹽 田分布,集中於南油車港與浸水一帶(圖 3-13、圖 3-14)。

圖 3-13 南油車港一帶 1904 年鹽田分布 圖 3-14 南油車港一帶 1921 年鹽田分布

55

整體而言,此段海岸於二十世紀前半期的地形特徵以海灘為主。1921-1949 年的聚落多分布於海岸地形單元之後,南港以北幾乎無濱海沙丘發育,聚落與土 地利用直接濱臨滿潮界。

圖 3-15 鳳山溪至中港溪 1921-1947 年之地形分類圖。(I)為 1921 年臺灣地形圖,

(II)為 1947 年美軍老航照。

(A) (B)

圖 3-16 中港一帶之海岸地形特徵。(A)為 1921 年臺灣地形圖,(B)為 1947 年美軍 老航照。此圖之範圍如圖 3-14 紅色方框 B 所示。

(I) (II)

56

57

圖 3-17 西北海岸二十世紀前期之海岸地形特徵分類圖

圖 3-18 西北海岸地形單元剖面圖

58

各區段近自然情況下的海岸地形特徵如下:

一、南崁溪北岸至大堀溪:內陸沙丘範圍廣,位於頂湖東南方、沙崙西北方以及 草漯北方,丘間低地於 1947 年已被闢為田地。濱海沙丘寬度不一,富林溪左 岸最寬,且有經人工整地而部分被剷除。埔心溪與新街溪河口處有沙丘與沙 嘴發育,使其成潮曲流形態後出海。

二、大堀溪至鳳山溪:海灘與濱海沙丘寬度窄,但完整延續於此區段中,僅福興 溪、新豐溪與鳳山溪河口有較寬廣且向西南延伸之海灘。部分地區之濱海沙 丘早在 1921 年已被人為開墾,寬度因而較窄。觀音溪至新屋溪一帶,於老航 照中可看出為藻礁分布,但於 1921 年臺灣地形圖中並未呈現。

三、鳳山溪至中港溪:海灘分布範圍寬廣,濱海沙丘分布於南寮至南油車港西北 方,以及清天泉西方至中港溪口,無濱海沙丘分布處,聚落與人為利用早在 1921 年已直接逼近滿潮界處。中港聚落西方有小範圍的內陸沙丘群,中港溪 北岸則為低濕地。

5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