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1 生質柴油製備之研究

4.1.4 鹼催化中反應時間對反應的影響

我們在進行鹼催化前均先進行酸催化,酸催化的條件是:硫酸 9.0 wt.%;甲醇 30 wt.%;反應時間 1 小時。圖 4-4 為酸、鹼兩步催化後甲酯濃度與反應時間的關 係圖,在這個系列的實驗中,甲醇濃度固定為 20 wt.%。時間 0 的數據是僅進行 酸催化後的數據。鹼催化所進行的反應不同於酸催化的酯化反應,是進行斷 C-O 鍵的轉酯化反應(transesterification),植物油轉酯化反應產生生質柴油係一三步驟 反應,即:

(1) 三酸甘油脂 + 甲醇 →雙酸甘油脂 + 脂肪酸甲酯 eq 1

(2) 雙酸甘油脂+甲醇→單酸甘油脂 + 脂肪酸甲酯 eq 2

(3) 單酸甘油脂+甲醇→甘油 + 脂肪酸甲酯 eq 3

這裏的脂肪酸甲酯即是俗稱的生質柴油。加總上列三個反應步驟可以得到總 反應方程式:

三酸甘油脂+3 甲醇→ 甘油 + 3 脂肪酸甲酯 eq 4

由圖 4-4 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添加 0.3 、0.6、0.9 wt.%的氫氧化鈉,經過十五 分鐘的反應後甲酯濃度就可以達到穩定狀態。而在最初的五分鐘,三個反應的反 應速率都相當的快,因此甲酯濃度上升的很快;同時,在添加 0.3-0.9 wt.%的甲醇 這個範圍內,鹼量越多越有助於甲酯的產出並且反應速率會越高。我們嚐試以 1.2 wt.%的氫氧化鈉進行催化一小時,期待可以得到更好的結果,卻發現產物經靜置 後並不能分離成油相及水相,此點可能是氫氧化鈉的量過高造成了皂的形成,進 而導致乳化現象的產生,使得兩相無法分離。我們持續對此樣品靜置觀察,經過 兩天後,樣品變成果凍狀,而僅剩下上層有少量液體,通常在製造手工液體皂時,

樣品經長時間的加熱後再經降溫靜置,樣品會逐漸變成液明且極濃稠的果凍狀,

在我們的實驗中,氫氧化鈉的添加量僅 1.2 wt.%,大概僅是製造液體皂所使用氫氧 化鈉量(22.9 wt.%)的廿分之一。棕櫚油的皂化反應如下所示:

棕櫚油(三酸甘油脂) + 氫氧化鈉 → 脂肪酸鈉 + 甘油 eq. 5

在我們的反應系統中,一開始的反應物包括:棕櫚油、脂肪酸甲酯、氫氧化鈉、

甲醇、硫酸(少量)、水(少量)。因此可能的反應除了 eq. 4 及 eq.5 外,尚有下列 反應可能發生:

脂肪酸甲酯 + 氫氧化鈉 → 脂肪酸鈉 + 甲醇 eq.6

以 eq.5 及 eq.6 來看,氫氧化鈉在整個系統中,不僅是催化三酸甘油脂變成脂肪酸 甲酯的觸媒,它也有可能變成反應物進行反應。為了考慮 eq.6 的可能性,我們以 1.2 wt.%的氫氧化鈉、20 wt.%的甲醇及 0.2 wt.%的蒸餾水加入 98.2 wt.%的脂肪酸 甲酯中(由可食用棕櫚油製備),以相同的條件反應一小時,再進行去鹼處理,最後 以氣相層析儀測量,發現脂肪酸甲酯的濃度為 98.1 wt.%,由此可知 eq.6 在我們現 有的系統中並不會發生。因此很明顯的,皂化反應(即 eq. 5)在添加 1.2 wt.%的樣品 中會進行,因此才會產生如果凍般的產物。而在文獻中[39,40]也有提到,如果以橡 膠籽油或菸草籽油當原料時,再進行鹼催化過程中其 NaOH 用量分別超過 0.5%及 1.4%時皆會因為皂化,進而導致形成乳狀結構而使黏度增加變成 gels 的狀態。因 此我們可以得知,以酸催化後之 SPO 樣品進行鹼催化,氫氧化鈉的量不宜過高,

產物會變成果凍狀,無法製備生質柴油。

時間(min)

0 10 20 30 40 50 60

甲 酯 濃 度 ( w t. % )

50 60 70 80 90 100

0.3 wt.% NaOH 0.6 wt.% NaOH 0.9 wt.% NaOH

圖 4-4 SPO 經酸、鹼兩步驟催化後甲酯濃度與反應時間的關係

我們取果凍物上層的液體進行去鹼及去水處理後測量甲酯濃度,並與其它樣品 比較後結果繪於圖 4-5。由圖中很明顯的可以看出,隨著鹼觸媒(氫氧化鈉)量的增 加,甲酯濃度(轉化率)會越高,此點符合一般植物油藉著鹼進行轉酯化反應的理論 趨式。樣品在經過酸催化後,由於有部份的硫酸會殘留在油相中,因此低量的 NaOH(0.5wt.%)進行第二步催化時,大部份的鹼會與油中殘留的酸進行中和反應,

因此實際作用於催化的鹼並不多,此點也造成產物中的甲酯濃度會較低。但添加 1.2 wt.%的氫氧化鈉,催化效果甚至比 0.5 wt.%的效果還差,這可能是因為果凍狀 物較容易吸收脂肪酸甲酯,造成殘餘液體中甲酯的濃度變低,由此可知鹼量太多 時所產生的皂化反應,會嚴重的影響到製程的進行。

圖 4-5 鹼催化一小時後產物甲酯濃度與氫氧化鈉添加量的關係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