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黑白概念在西方繪畫藝術中的應用分析

第二章 黑白概念在傳統繪畫中的結構思惟

第五節 黑白概念在西方繪畫藝術中的應用分析

第五節 黑白概念在西方繪畫藝術中的應用分析

一、東西方色彩觀思維的差異

與中國繪畫在黑白概念的傑出表現成果相比,顯然的西方繪畫藝術在此觀念 上的經營並不顯著。而這主要的原因則應體現於東西方在面對問題的處理思維之 差異,我們不妨簡單的分析比較一下兩者的差異性原因。

首先,與西方人相比,東方在思考問題時,通常是從總體的角度對問題加以 分析,强調事物的普遍聯繫和關係,主體和客體相融合。中國魏晉玄學所謂「玄 冥之境」、「玄同彼我」、「與物冥合」,即是要消解我與物、主觀與客觀之間的對 立,打破「主客二分」。西方傾向於把主體和客體看成是獨立存在,主體和客體 相分離,在處理客體時,會把客體從所處的背景中分離出来,專注於事物本身具 有的特徵和功能。即便講整體,也是二者合併,而不是二者融為一體。在分析問 題時强調化整為零,從局部入手,通過對局部的認識達到對整體的把握。

圖 2-3 八大山人《魚圗》雜畫册頁 開之八) 21cm×26.3cm 紙本墨筆 ,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圖 2-4 牧豀《六柿圖》29cm ×31.1 cm 水 墨紙本,大德寺龍光院,京都,日本

圖 2-5 梁楷《李白行吟圖》

81.2cm×30.4cm 紙本水 墨,日本東京博物館

30

31

截了當。同時,提倡和推崇將解決問題的方案結構化,對問題的處理追求制式化、

格式化、編碼化、規範化、標準化和流程化,注重實證。東方則屬非線性思維,

崇尚含蓄婉致,以曲為美。思考問題時,往往不是基於寫實的具象,也不是形而 上的抽象,而更多的是依靠需参悟的意象和心象。東方鮮有結構化、體系化、範 式化的知識系統,甚或「述而不著」,相當一部分知識屬「隱性知識」(如果把條 理化、結構化的知識叫「顯性知識」的話),多靠體悟,不假言說,甚至不可言 說。與素樸的整體觀念和求統一的思維方式相聯繫,東方思維還有一種重頓悟、

輕實證的傾向。

最後,西方在分析問題時,盡量拿事實、數據和報表說話;在制定目標時,

强調目標的可度量性,注重將目標细化、量化、節點化,注重把握事物推進的節 奏。東方更傾向於從事物的性質上加以把握和判斷,注重「定調」和弘揚主旋律,

把定性放在首要和優先的地位。西方强調績效和結果,倡導績效導向,由數字說 話。因此反映在東西兩方繪畫色彩的觀念表現上,亦形成不同觀點。就中國人的 色彩觀而言,無論是五行中先祖把時—空體悟和色彩相連,或是儒家色彩觀中以 正德正色的合「禮」之色彩,文質兼備的合「度」之色彩把人倫尊卑同色彩相連,

還是莊禪思想中以素淡—虛空之黑白概念意義的色彩承擔了本體論,並具體落實 到青綠畫色彩樣式和文人水墨畫色彩樣式上,都能看出中國人及其重視色彩的觀 念性、倫理象徵性和哲學價值,不僅上升到宇宙秩序的高度,也深入古老的人生 哲學,進而形成了哲學色彩論的中國人色彩觀。而西方的色彩觀卻呈現出不同的 面貌。從古希臘先哲們進行世界起源與始基的追問起,西哲們由此發展出了兩條 思路,當他們把始基元素當作實體研究的時候,發展出了形而下科學;又當他們 認為這一切都是上帝所造的時候,則發展成了形而上的神學—思辨哲學。而其色 彩觀便隨著這兩種哲學向度的發展具有了兩種基礎和兩種色彩表徵,即當隨著形 而上神學發展的時候,就是基督教的神學所表徵的色彩觀,走的是色彩宗教象徵

32

http;//www.eywedu.com/Renwenzazhi/rwzz2006/rwzz20060619.html,2011/03/10 瀏覽

33 卷的先驅。十五世紀德國古登堡(Johannes Gensfleisch zur Laden zum

Gutenberg,1398~1468)所創作的《四十二行聖書》(圖 2-9)、丟勒(Albrecht Durer,

34

(Peter Paul Rubens 1577~1640)的《四學者》﹙《The Four Philosophers》﹚(圖 2-16)

以象徵性的意義表現羅馬帕拉丁山﹙Palatine﹚的廢墟,以提醒人們對古典文學 的崇敬。牆上插著鬱金香的玻璃花瓶象徵著死亡,斯多葛哲學的代表者辛尼加 (Lucius Annaeus Seneca,約公元前 4~公元 65)的胸像和桌上的幾本字典,則暗 示利普休斯( Justus Lipsius ,一作 Joose Lips 或 Josse Lips ,1547~1606)是

林布蘭特(Rembrandt van Rijn 1606~1669)的《夜巡》(圖 2-17),隊伍以歡笑的態 度亂紛紛地湧上街來,給人一種也要將你裹袱進去的感覺。但細心察看,則畫上 的所有人與物都是圍繞著兩個身著獨特服裝﹝即畫面中央前頭的兩個,一位穿黑 軍服配紅披巾,另一位著明亮的朱黃色軍服配白披巾﹞的中心人物精心安排的。

49 張敏杰編著,《黑白畫的高度》,浙江: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頁 11–12。

35

上尉華麗的軍服呈黑色,在雪白的皺摺領的襯托之下顯得格外醒目。從投影的方 向判斷,光源來自左側,照亮和突出了一些人物,同時也將另一些人物隱入暗影 中,留待觀賞者去發現,增添了觀賞的情趣。

圖 2-9 古登堡《四十二行聖書》尺寸不詳,1456 年 圖 2-10 丟勒《猶大啟示錄—四 騎士》39.4cm×28.1cm,1498 年,德勒斯登國立美術館

圖 2-11 丟勒《祈禱的手》

29cm×19.7cm,1508 年,阿爾 貝提那畫廊,維也納,奧地利 圖 2-6 古希臘《伊阿宋尋找金羊

毛》陶器紋飾

圖 2-7 古希臘《普羅米修斯和阿 特拉斯》瓶畫

圖 2-8 古代埃及《箱蓋中 央的象牙版裝飾》

圖 2-12 丟勒《騎士、死神、惡魔》

30cm×19cm,1513 年

36

此後,隨著時代的變遷,黑白藝術的表現在西方世界亦屢現成果,其中特 別是十八世紀,在新古典主義和洛可可風格的影響下,黑白藝術尤其是版畫的表 現呈現出一股新的趨勢,作為建築師的畢拉內及(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 1745-1761)的《古代羅馬》(圖 2-18、2-19)、《監獄》(圖 2-20),還有提埃波羅

圖 2-17 林布蘭特《夜巡》363cm×437 cm 油彩.

畫布 1642 年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 Rijksmuseum, Amsterdam

圖 2-16 魯本斯四學者 167cm

×l48 cm 油彩.畫布 1602 年義大 利佛羅倫斯比提皇宮 Galleria

Palatina (Palazzo Pitti), Florence

圖 2-13 達文西《安吉里戰役》45.2cm× 63.7 cm 黑色粉 筆.鋼筆.墨水.水彩.紙 1503 - 05 年法國巴黎羅浮 宮 Musee du Louvre, Paris

圖 2-14 葛雷柯《十字架 的基督》82.55cm × 51.59 cm 油彩.畫布 1600 - 10 年美國加州 保羅蓋茲美術館 J.

Paul Getty Museum, Los Angeles

圖 2-15 葛雷柯《聖傑羅姆》

168cm×110.5 cm 油彩.畫 布 1610 - 14 年美國華盛 頓區國家畫廊

37

(G.Tiepolo,1696-1770)的《安東尼與克羅巴特拉的宴會》(圖 2-21)等作品,通過 黑與白的精心設計,清晰地表述了一種不可思議和深不可測的空間感,尤其是畢 拉內及二十五歲時創作的十四幅銅版畫《監獄》,以奔放粗獷的線條,黑白中呈 現諸多怪異的建築樓梯及眾多的繩索滑輪所造成的監獄中陰森、恐怖意境,以超 越現實的氣勢深深地打動了欣賞者的內心。至十九世紀時,一種呈黑白調的、自 由的繪畫語言在西方世界範圍內普遍應用。當中有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的《穿土耳其服裝者》(圖 2-22),席里柯(Thedore Gericault 1791- 1824)的《灰白色的阿拉伯馬》(圖 2-23),巴比松畫派的代表庫爾貝(Gustave Courbet 1819- 1877)與米勒( Jean-François Millet,1814- 1875)的作品,以夢幻、

諷刺、風趣、個性著稱的杜米埃(Honore Daumier,l808 -1879)作品《特郎斯諾 寧街的屠殺》(圖 2-24)、則將社會暴力與藝術家對腐敗社會政府的忿怒融入作品 邊走向夢幻的世界。馬奈(Edouard Manet 1832 - 1883)的《奧林比亞》(圖 2-26)

大量的塗色和黑白深淺色彩的對比運用,以及性惑的輪廓線條,使豐滿的裸體女 人更加突出,打亂了傳統上對於維納斯所設定的審美標準。惠斯特(Whistler James Abbott McNeill,1834 - 1903)的《梅克斯小姐》(圖 2-27)則以接近絕對 性的黑白,簡化了作品中所有的配景元素,強而有力地凸顯出主題人物的存在。

古斯塔夫·克林姆(Gustav Klimt,1862-1918)的三幅畫:《哲學》(圖 2-28)、《醫 學》(圖 2-29)與《法學》(圖 2-30)捨棄了傳統的寓言與象徵手法,而使用了 更公然表達性慾的新穎表達方式,其激進的主題與取材在當時雖然遭到排山倒海

50 同上註,張敏杰編著《黑白畫的高度》,頁 13。

38 無束的世界。蒙得里安(Mondrian Piet ,1872-1944)的《構成第一號》(圖 2-33)

則以絕對理性的黑白塊面構成了作品畫面的絕對平衡。康丁斯基的《紅色斑塊》

(圖 2-34)以底色留白的方式,於畫面中置入大小、形狀各異的圖形塊面,呈現 活潑又穩定的視覺效果,其中特別是黑色塊面和留白底色形成鮮明的對比,強化 了整個作品的視覺張力。而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1881- 1973)則以非凡 的創造力在世界造型領域影響甚遠,他一生創作了近兩千張黑白作品,其中《格 茲.卡特( Kollwitz Kathe,1867-1945)的《織工的反抗Ⅱ:死亡 》(圖 2-38)

39

石版畫,以強烈的黑白明暗對比描寫悲慘的眾生相,關懷人類最深處的人性,並 藉著描繪苦難中的人性尊嚴緩和自身的創作激情,同時提升了自我在藝術表現中 的命定生命。盧奧(Georges Rouault 1871-1958)的《上帝憐我系列》(圖 2-39)則 以濃重的黑線勾勒、渲染,構成深沉畫風。以限制性色彩及形體描繪為主要特徵 的布拉克( Braque,1882-1963 )的《黑色魚》(圖 2-40),將對象簡化成幾何圖形,

強烈的黑、白對比,凸顯了主體圖像魚的鮮明形象。包浩斯藝術家奧斯卡.史勒 瑪(Oskar Schlemmer,1888-1943)的作品《三人芭蕾》習作(圖 2-41),以簡 潔流暢的直線和曲弧線結構,運用近似平塗的黑、灰、白色塊構成了奇妙的空間。

貝 納. 畢費 (Bernard Buffet,1928-1999)的作品《Mon Cirque》(圖 2-42),則 以粗黑 色線 條 交錯 勾 勒的 描 繪 和鬱 鬱 寡歡的 調性 , 韻律簡 潔著稱, 具有 強烈的個人風格,向來能撼動人心。敏銳強韌的黑色輪廓線條,灰色的畫面,

單一的色調是畢費描繪肖像、靜物、城鎮風光的特有的風格。畢費以敏銳的寫實 手法透視世界,繪畫中透露的孤獨、冷酷意象,深刻描繪了本世紀戰後青年的苦 悶與憤怒,及隨之而來的哀愁與悲愴 。勒澤(Fernand Leger,1885-1955)《三個 女人》(圖 2-43)以黑白色塊的幾何形體將人物和道具重組成立體機械型態,這 裡語言的視覺表現無疑將簡約的黑白藝術推向了新的境界。

圖 2-18 畢拉內及《古代羅馬Ⅰ》銅版畫,尺寸、

年代不詳

圖 2-19 畢拉內及《古代羅馬Ⅱ》銅版畫,尺寸、

年代不詳

40 Collection, Washington, D.C.

圖 2-20 畢拉內及《監獄》 術學院 Hololulu Academy of Arts, Hawaii

圖 2-26 馬奈《奧林比亞》

130.5cm×190cm,油彩、畫布,1863 年,

法國巴黎奧賽博物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