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知覺理論中的時宜問題

在文檔中 排球跳躍發球之時宜探討 (頁 21-25)

當環境中的訊息透過感覺器官接收並產生知覺後,人類如何運用 知覺來產生動作,尤其在運動的情境中,往往需要準確的啟動時宜,

運動員又是如何能夠穩定地完成動作要求呢?雖然有不同的知覺理 論,但如何產生精準的動作時宜卻是相同的問題。本節將不同知覺理 論中的時宜問題做一簡略介紹,分為一致性預測時宜、視覺訊息τ 理

論與小結:

一、一致性預測時宜

一致性預期時宜 (CAT),是一種精確的預測外來刺激的到達位置 與時間,將動作與外在目標在預定的時空位置上,做一致性配合的運 動表現能力 (Belisle, 1963),其測驗方式通常是利用不同速度水平移 動的跑燈,來觀察受試者能否在跑燈達到終點時將手水平移動按下結 束鍵,使按鍵動作與跑燈的到達時間一致;亦有利用甩盤工作配合跑 燈時宜,觀察甩盤到達目標區與跑燈達終點的時宜差距(陳秀惠、林 清和,1997)。陳秀惠(1997)的研究結果認為,經過足球訓練的兒 童,其訓練經驗改善了CAT 的表現,反應在對接近物的時間性判斷 與動作的策略上,而此種動作似乎符合Keele, Pokorny, Corcos and Ivery (1985) 等人提出的共同時宜假說,認為動作器間可能是共用同 一種時宜結構,而後續亦有操弄不同的前刺激速度來觀察兒童CAT 的表現(陳秀惠,2000)。這些 CAT 的研究,多是以基模理論或訊息 處理的觀點著手解釋CAT 穩定的情形 (Schmidt, 1988; Fayt, Bootsma, Marteniuk, Christne, & Laurent, 1997)。從基模理論的觀點,學者認為 大腦內含有動作程式,學習可以產生回饋訊息使程式趨近準確,爾後 動作者能夠透過大腦中的記憶來做訊息處理,編譯環境中的訊息,進 而啟動相關動作程式來達到準確時宜的目標。

二、視覺訊息τ理論

Lee 在 1976 年藉由探討如何控制煞車速度以停在目標點的工 作,衍生出何時該踩煞車的視覺控制理論τ (讀音為 tau),即為還有 多少時間會接觸到的意思,其理論由直接知覺出發,為了強調不需大 腦的編碼處理,因此理論的假設是根據視網膜上影像放大的比率來推 估,主要目的在提供生理上的依據。Lee (1976) 假設當時間 t 的時候,

物體的高度為R、距離為 Z (t),並以 V (t)的速度接近時(圖 2-3),

其所見的物體P 經過瞳孔會產生倒影 P’在視網膜上,設瞳孔到影像 的距離為1,從相似三角形得知:

Z (t) / R = 1 / r (t) ---- (1) 同時對時間微分得: V (t) / R = v (t) / r (t)2 ---- (2)

由 (1) 及 (2) 把 R 消除得:Z (t) / V (t) = r (t) / v (t)= τ --- (3) P 視網膜成像

的焦點 R

Z (t) r (t)

理論示意圖。 為目標所在,高度為 ,眼睛相對 P’

2-3 τ P R

距離為 Z(t),而在視網膜內與 P 對應的點為 P’,會與實際的 距離成比例的放大或縮小。

因此τ = 公式(一) τ 的理論 (Lee, Lishman, & Thomson, 1982; Lee, Young, Reddish,

Loungh, & Clayton, 1983; Bootsma & Van Wierigen, 1990),其相關研究 將在下一節做較完整的探討。

察者可以透過視覺,藉由觀察環境中物體的移動,在其視網膜上「直 接」反應出物體的放大率,進而從中知覺到觸及時間。τ 的理論給予 動作時宜的訊息內容有了較為具體的形式,正因為如此,便引發了許 多學者進行相關探討與理論的驗證。

在文檔中 排球跳躍發球之時宜探討 (頁 21-2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