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Tau(τ)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在文檔中 排球跳躍發球之時宜探討 (頁 25-37)

我們常有看得到球卻打不到球的經驗,究竟我們是如何利用視覺 來判斷、預期何時該開始動作?隨著不同知覺理論中的時宜問題探 討,直接知覺的 τ 理論給予了動作時宜較具體的內容依據。本節將 Tau (τ) 的理論與相關研究,分為 Tau 的理論基礎與相關文獻探討、

Tau 的檢驗與其他可能的動作時宜訊息、TTC1 vs. TTC2 與小結四個 部份來敘述:

一、Tau 的理論基礎與相關文獻探討

Lee在 1976 年發展出的τ理論是以等速度為基礎,為了改善τ 僅 適用於等速度的限制,Lee and Reddish (1981) 藉由觀察塘鵝俯衝覓食 進行了一連串的公式推演,假設塘鵝以自由落體方式(等加速度)由 速度為零自某高度落下且不受空氣阻力影響,從落下至接觸到物體的 時間為Td,而動作啟動(開始俯衝覓食)至接觸到物體的時間為TTC

(time-to-contact),若塘鵝是在達一定高度時啟動,則當Td越大(由越 高處落下),達一定高度時的速度就越快,所剩下之TTC就越少,因 此Td與TTC呈負相關;若是在達一定速度時啟動,則當Td越高,達一 定速度時就越早,TTC亦越多,兩者呈正相關;若每當τ達臨界值τ margin時便啟動,則所剩餘之TTC維持不變(詳見圖 2-4)。

TTC

Td

圖 2-4 不同啟動策略的 Td 與 TTC 關係示意圖。圖中粗 線代表達同一速度時啟動,虛線代表達同一高度時啟動,

細線代表達τ margin 時啟動。

最後,倘若當塘鵝偵測到τ margin時,會經過一段視覺動作延遲 時間ti (visual-motor delay) 後才開始動作,則兩者關係應會符合其演 算出的公式:

公式(三) TTC= m

τ

+Td -

τ

2m +T2d -ti Lee and Reddish根據觀察塘鵝俯衝覓食的影片結果發現,Td與TTC之 間的關係較符合最後一個假設,證實了在等加速度的情況之中,仍可 運用τ來做為啟動動作的訊息。

在優秀的跳遠選手控制起跳踩板的研究中 (Lee, Lishman, &

Thomson, 1982),學者發現其最後一兩步的飛程時間與步幅的相關很 高,且標準差很小,相信受試者是透過環境中的視覺訊息來偵測 TTC,藉由保持現在步伐的飛程時間與剩下之 TTC 的比率相同,來 達到成功踩板的動作;徐明偉與劉有德(2006)發現桌球的大專甲組 選手在不同拋高發球時的τ 值,較大專乙組或一般人來的穩定;Lee, Young, Reddish, Loungh, and Clayton (1983) 探討自不同高度落下排 球的向上跳起擊球時機時,將物體距截斷處之距離與當時該物體之移 動速率的比稱為τ 函數,認為其具有預測接觸時間的作用,並在視覺 -動作延遲 (visual-motor delay) 時間的前提下,發現即使運動呈非等 速率的情況進行,仍可以 τ 函數作為預測之指標;而 Bootsma and Van Wierigen (1990) 探討桌球正手回擊的研究中,以啟動揮拍動作時,眼 與球距離除以當時球瞬時速度之商為τ margin,作為預估時間的依 據,雖然計算出來的τ margin 值與實際 TTC 有些差距,但其高相關 的結果,仍支持τ 作為啟動動作時機、預測時宜的存在性與應用性,

這些研究佐證了τ 可以運用於等加速度的情形中。

另外,Bootsma and Van Wierigen (1990) 發現 τ margin 與揮拍動 作的平均加速度呈負相關,意即動作開始的越晚,越會加快動作的速 度,因此知覺 (τ) 與動作(加速度)之間有相互補償 (compensatory)

的作用,符合了Gibson (1979) 提出的「知覺動作聯結 (perception -action coupling)」一說,意即動作與知覺會在過程中互相調節,此外,

Bootsma and Van Wierigen 也提到了最後調整點的概念,指物體在相 對放大率 (relative rate of dilation, RRD) 變異性最小的時候,即為最 後做減加速度的時候,而過了此時 (110ms),動作就不可能再調整了。

目前的研究大致上皆認同τ 為啟動動作的訊息,但是啟動之後動作 如何控制調整則有兩種看法:

(一)間斷策略 (intermittent strategy)

在整個動作過程中,只利用特殊時段的訊息來對動作進行調 整。例如,Tresilian (1993) 的研究中提出,有關 Lee and Reddish (1981) 的塘鵝俯衝覓食研究中,認為在整個過程中只在某一時段利用τ 的訊 息來進行收翅膀的動作。

(二)連續策略(continuous-constant-velocity strategy, CCV strategy) 在整個動作的過程中,一直都有利用視覺的訊息對動作進行調 整。例如,Lee, Young, Reddish, Loungh, and Clayton (1983) 探討自不 同高度落下排球的擊球時機之研究中,其手肘的角度是隨著時間一直 在調整的,這樣的策略,似乎與我們在運動情境中的狀況較符合。

是否不同層級選手在τ 的穩定度上會有差異呢?從徐明偉與劉有 德(2006)所作的研究中發現,優秀的選手對於不同高度的發球具有

穩定的動作時間,同時在以啟動發球動作時之球與手距離對當時球落 下之瞬時速度之比 (τ margin) 進行檢驗,亦有穩定一致的結果;但非 優秀選手則不見此特質,表示優秀的選手在不同高度發球時的確有運 用τ的策略進行擊球的現象。事實上,無論是 Lee, Lishman, and Thomson (1982) 或是 Bootsma and Van Wierigen (1990),都是以優秀 選手作為研究對象,這些研究能夠發現穩定的 τ 值,都是支持直接知 覺的「環境賦使」概念。

以物體距離對移動瞬時速率的比率 (τ margin) 作為預估截斷時 間的指標雖然有相當多支持的實證結果,但不論是以視覺-動作延遲 的觀點或是物體進行非等速率運動的情境,預估的τ值與實際動作時

間有差距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預估值與實際動作時間差距的範圍自 70 ms 到 200 ms 不等 (e.g., Lee, Young, Reddish, Loungh, & Clayton, 1983;Bootsma & Van Wierigen, 1990;徐明偉與劉有德,2006; 徐明 偉,2006),這引發了學者探究其它動作時宜訊息的動機。

二、Tau 的檢驗與其他可能的動作時宜訊息

在τ 的理論探究中,不僅許多支持的文獻增加,亦有學者針對其 理論基礎與限制進行檢驗,亦設法探究是否有其他的動作時宜訊息。

Lee, Young, and Rewt (1992) 針對優秀的兩位跳水選手操弄其開眼及

閉眼的前空翻,結果發現無論是否有視覺皆能夠完成動作,但有視覺 時的表現較佳,而其控制落地的策略,符合Lee (1976) 所描述的控 制碰撞程序 (controlled-collision procedure),意即控制 τ 的一次微分值 τ& (tau-dot) 保持在 0.5~1.0 之間,使用增加減速度的方式來煞車,此 研究再次強調了視覺對控制運動時宜的重要性,並說明了動作的控制 可由τ 的改變率τ&來觀察。既然視覺對τ 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程度,那 麼,若改變了物體的放大率 (Savelsbergh, Whiting, & Bootma, 1991),

是否會影響實驗參與者的辨識呢?結果發現,一個會隨著時間而消氣 的球,雖然參與者仍可在過程中隨著球體大小而調整其手的開合程 度,但手抓球的時間,明顯慢於正常的大球與小球,因此物體的放大 率確實可以影響我們產生動作的時宜。

既然物體的放大率會改變我們對時宜的判斷,那麼球的大小是否 會造成影響呢?單眼對平面的訊息較為敏感、雙眼的視差是視覺深度 的主要來源,那麼單眼及雙眼視覺又是否會造成影響呢?等速度中的 TTC 與 τ 是相等的且成等比例改變;等加速度中的 TTC,則會隨落 下高度的不同,造成TTC 與計算值 τ 之間不成比例性的改變,但是 當球接近至剩下200 毫秒後,球的落下高度便不會形成影響,然而此 種τ 策略的假設只考慮到落下高度(等加速度)的影響 (Lee & Reddish, 1981; Lee, Young, Reddish, Loungh, & Clayton, 1983),卻忽略了其他可

能影響的因素,因此 Michaels, Zeinstra, and Oudejans (2001) 便以不同 情境(落下高度、球體大小、單雙眼)的向上擊球時機做檢驗,發現 在手臂伸展時(擊球)的單眼視覺情境中,球體大小會造成啟動時機 的差異,這動搖了僅受物體高度影響的 τ 理論,雖然其削弱了 τ 是唯 一影響觸擊時間訊息的理論,但仍不能排除參與者在過程中不是利用 其他形式的τ 的可能性,例如像是物體放大速率 (r&,讀為 r-dot);另 外,在手臂彎曲時(預備擊球),雖然每人啟動時機的標準值 (criterial value) 不同,但其僅受到球落下高度影響的情形,推測的確是運用 τ 的策略,而且Michaels 等人 (2001),亦發現在不同情境下,物體放 大率 (r&) 在手臂彎曲啟動前某一時刻有相當穩定的值,相信應該是 這一個特殊的τ 值(稱為 τ function),使得動作的啟動只會受到高度 的影響,而這段在啟動前大約 200 到 250 毫秒的時間,也相信反應出 了Lee and Reddish (1981) 所推測的視覺動作延遲情形。徐明偉

(2006)針對國內甲組桌球選手不同拋球高度的發球作研究,也在球 拍向前揮拍啟動前175 到 200 毫秒,找到一個變異性很小的 τ 值,亦 支持了τ function 存在的可能性。

三、TTC1 vs. TTC2

Tau 理論自發展至今,已有許多文獻支持其為動作啟動的訊息來 源,隨著理論的發展、驗證以及其他相關於τ 的訊息探索,近期對於

驗證τ 存在的熱潮已減,學者們致力於釐清人類使用時宜訊息的優先 順序,究竟是以τ 為主還是有其他什麼樣的訊息呢?

學者們為了方便彼此進行討論,已將TTC、τ 與τ&等,轉以另一 種方式來描述,以TTC 為基礎,根據物體到碰觸點(目標終點)的 距離對時間微分的情形分為零次 (zero-order)、一次 (first-order) 與二 次 (second-order) 的 TTC 估算策略 (e.g., Bootsma, Fayt, Zaal, &

Laurent, 1997; Michaels, Zeinstra, & Oudejans, 2001; Senot, Prévost, &

McIntyre, 2003)。

(一) 零次策略 (zero-order strategies)

表示觀察者可以不透過任何與時間有關的參數,僅透過物體至 目標的距離來估計TTC,但 TTC 的前提是物體需要「有」速度,也 就是必須要有與「時間」相關的參數,人類才得以從中估算出觸及時 間 (TTC),因此這種零次策略並不符合其前提;倘若先不考慮這點,

那麼當物體的速度與人類的動作速度差異極小,且隨著試作改變,物 體與終點的距離以及其速度並不會有所變異時,人類可以透過偵測試 作的開始,透過其基礎的反應時間成功地預測TTC 攔截住物體。但 事實上,這種零次策略並不會出現在真實的運動情境中,僅是為了探 討策略的完整性,所以一併提出 (Senot, Prévost, & McIntyre, 2003)。

(二)一次策略 (first-order strategies)

一次策略指的是以距離對時間的一次微分內容來估算TTC,我 們用TTC1 來表示:

= − = τ ) (

) ) (

(

1 V t

t t D

TTC

公式(四)

公式(四)中,

D

(t)代表隨時間而改變的物體距離,而

V

(t)是

D

(t)的 一次微分,也就是隨時間而改變的物體速度,從這樣的公式內容,我

公式(四)中,

D

(t)代表隨時間而改變的物體距離,而

V

(t)是

D

(t)的 一次微分,也就是隨時間而改變的物體速度,從這樣的公式內容,我

在文檔中 排球跳躍發球之時宜探討 (頁 25-3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