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文部份:

王雪紛 (1995)。國小高年級學生光合作用學習困難之探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王彩芬 (2004) 。我國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之內容分析。台北市立師 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良志、貝子勝、黎偉權、黃麗卿等人(民80)。以剖析為導向的中文斷詞法。

吳麗娟(2002)。國小五年級學童光合作用迷思概念之探討。屏東師範學院數理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李哲迪(2006)。高中物理教科書與學生關於力的話語與合法化的語言策略。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寶貴、錡寶香等人(2000)。中文閱讀理解測驗之編製。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19,79-104。

林家平(2001)。國小學童光合作用概念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文杰(2006)。「科學語言遊戲」融入教學對物理文本的語意理解與語法應用之 探討-以「生活中的力」單元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俊智 (2002)。以系統功能語言學觀點探討不同課文結構對科學文章的理解─以 溫度與熱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市。

林芬遠(1997)。國中生物課教室口語之探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

周婉綺(2007)。教學對七年級學生理解科學文本語意的影響-以「植物的基本構 造及功能」單元為例。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市。

洪文東(1997)。科學文章的閱讀理解。屏師科學教育,5,14-25。

邱美虹(2000)。概念改變研究的省思與啟示。科學教育學刊,8(1),1-34 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1987)。系統功能語法概論。湖南教育出版社

洪蘭(1999)。科學資優生語文能力研究的規劃與推動。科學發展月刊,27(9),

1066-1073。

洪緯玲(2006)。國一生之科學文本斷詞能力與其閱讀理解作答表現間關係之探 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萬居 (1985)。中學化學科電腦輔助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和李戰子(2005)。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

北京:北京 大學出版社。

陳世文、楊文金(2006)。以系統功能語言學探討學生對不同科學文本之閱讀理 解。師大學報,51(1,2),107-124。

陳世文(2007)。科學文本之級位分體論述與師生對其語意理解之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黛琪(2004)。零代詞的診斷式測驗與評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翁育誠 (2003)。以蘊含序列與詞彙密度兩種結構探討科學課文結構與閱讀理解 的關係-以溫度與熱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北市。

許慶堂(2007)。科學課文中零代詞對學生閱讀理解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惠芳(2002)。國小四年級學童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概念改變情形之個案研究。

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程琪龍(1994)。系統功能語法導論。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葉佳承、楊文金、廖斌吟、賴廷倫、林芯聿(已接受)。光合作用文本對學生概 念學習的影響。科學教育學刊。

15(2),195-214。

廖彩良(2006)。運用 4MAT 系統於國中光合作用單元的成效。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趙元任(1968)。漢語口語語法 (呂叔湘譯)。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廖焜熙(2001)。理化科學概念及過程技能之研究回顧與分析。科學教育月刊,

238,2-11。

連啟舜 (2002)。國內閱讀理解教學研究成效之統合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蓋允萍 ( 2002) 。跨領域個案班級中師生互動的話語類型與過程技能教學的分析 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裘維鈺 ( 1994)。 國小學童植物概念極其相關迷思概念之探究。國立台中師範學 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賴妙理, 涂志銘, 鄭湧涇(2003)。國一學生光合作用概念改變之研究。中華民 國第十九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

Glynn,S.M,Yeany,R.H.&Britton,B.K.著,熊召第等譯。(1996):《科學學習心理學》, 台北,心理出版社。p.276。

蔡佩君(2009)。師生對教科書中使用「產生」表述概念關係論述之語意理解研 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盧秀琴(2005)。探討教科書與中小學學生學習細胞相關概念的關係。科學教育 學刊,13(4),367-386。

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一上(2008)。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

英文部分:

Fang, Z. (2006). The language demands of science reading in middle scho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8(5), 491-520.

Halliday, M. A. K. (1993). The analysis of scientific text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n M. A. K. Halliday (Ed.), Writing science: Literacy and discursive power.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Halliday, M. A. K. (2004). The language of science. London: Continuum.

Lemke, J. L. (1990). Talking science: Language, learning, and values. New York: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Unsworth, L. (2001). Teaching multiliteracies across the curriculum: Changing

contexts of text and image in classroom practice.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Huang, C.-T.J.(1984) .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reference of empty pronouns.

Linguistic Inquiry 15, 531-574

Sun, F.C. & Stark, L.W. (1986). The analysis of reading eye movements in Chinese and English:An approach to study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hanghai Symposium on

Neuroscience,Shanghai.

Yore, L.D, & Shymansky J.A.(1991). Reading in science : Developing and aperational conception to guide instruction. Journal of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 2(2) ,29-3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