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什麼是口譯

在文檔中 2.1 推廣教育相關理論 (頁 29-33)

2.6 口譯相關理論

2.6.1 什麼是口譯

口譯是翻譯活動的一種。翻譯指的是用口語將一種自然語言轉換成 另一種自然語言,並忠實表達原文傳遞的訊息(行政院新聞局,2004)。

口譯則側重透過口語表達的方式,使用另一種語言表達與原文訊息相同的 意涵。口譯的歷史相當悠久,甚至可說是人類最古老的行業之一(李佩芝,

2000; 周兆祥 & 陳育沾,1988),甚至可以追溯到聖經的《創世紀》,

就已經提及口譯員這項工作了(Taylor-Bouladon,2007),由此可見人類 對口譯的需求自古皆然。

除了基本的定義外,尚可根據口譯的模式和口譯的職業分類來區分 不同種類的口譯。以口譯的模式而言,口譯可分為同步口譯(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逐步口譯(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耳語口譯(whispering interpretation)。同步口譯指的是口譯員透過耳機聽到講者的聲音,在口譯 箱內用同時口述的方式,將翻譯使用麥克風與其他通訊設備把聲音傳送出 去,聽眾可透過耳機或紅外線接收器聽到口譯員的翻譯。由於口譯員必須 同時聽說,而且要抓到講者的邏輯、概念後才能翻譯,因此相當耗費精力,

因此同步口譯通常需要二到三名口譯員一同合作,每二十到三十分鐘就需 要休息,換手給另一位口譯員接力翻譯,以保障譯文的品質(行政院新聞 局,2004)。

根據資料顯示,現代口譯的發展經歷兩次重要的里程碑。其一為 1919 年巴黎和會首次使用同步口譯,其二為二次世界戰後的紐倫堡大審,由於 使用同步口譯,加速了審判的速度,此後同步口譯逐漸受到重視(周兆祥

& 陳育沾,1988)。

逐步口譯是講者說話時,口譯員在旁作筆記,或靠記憶將講者所說的 內容記下,等到講者講到一個段落,可能是幾句話,或是幾分鐘,再換手 由口譯員將聽到的內容用另一種語言翻譯出來,講者和口譯員重複此一過 程,至於講者原文的長度,則需事前與譯者溝通好。逐步口譯的優點是由 於口譯員產出的譯文內容較為精準,也無須特別器材輔助,缺點則是講者 和口譯員重複說話,耗時雙倍(行政院新聞局,2004)。

在某些特殊情況下,若需要口譯服務的聽眾只有二到三人,則使用口 語翻譯,此時不需特殊器材,口譯員坐在聽眾旁,小聲的將聽到的訊息翻 譯出來,讓聽眾同步接收訊息(行政院新聞局,2004; 崔建章,2004)。

除了上述三種口譯模式外,視譯(sight translation)是另一種近似於 口譯的翻譯形式。口譯員是以書面文字,而非講者聲音作為翻譯的根據,

邊看書面文字,邊用口語將內容翻譯成另一種語言。

若以口譯的職業分類來區分,則可將口譯分為導覽口譯(escort interpreting )、 企 業 內 口 譯 ( in-house interpreting )、 法 庭 口 譯 ( court interpreting)、會議口譯(conference interpreting)、電視口譯(broadcast interpreting)。導覽口譯指的是協助介紹觀光景點、商業參訪、或是展場 導覽等,通常是非正式的場合。企業內口譯則是在某特定的企業或組織 內,專司業務相關的口譯。法庭口譯主要是口譯員在法庭內協助不同語言

的當事人溝通,此時口譯員需對法律詞彙與司法體系相當瞭解,以免因為 不精確的譯文影響判決結果。會議口譯是為協助會議進行而使用的口譯,

可根據不同的需求進行同步或逐步口譯。電視口譯是新聞報導時,口譯員 電視影像與聲音進行同步口譯(楊承淑,2000)。

口譯在台灣仍屬新興的行業,甚至但是由於口譯除了要達到語言的 轉換,譯者還必須具備與翻譯主題相關的背景知識,針對收到的訊息分 析、理解後,用另一種語言適切的表達出講者的意思,而由於不同語言的 結構、文法或多或少有些差異,在翻譯時需要特殊的技巧。另外,不同的 文化、講者的口音、主題的專業程度、翻譯時的突發狀況等,都有可能對 口譯員的翻譯品質產生影響。由此可知,口譯是一項高度專業的活動,譯 者必須達到「語言、知識、技巧三方面的結合」(崔建章,2004,引自楊 承淑,2002),方可算是專業的口譯員。

由於口譯員必須在短時間內吸收、消化講者的訊息後,再翻譯給聽 眾,口譯員身心都承受極大的壓力,同時也需要長年累積的經驗,才能夠 熟練的應付不同形式的口譯需求與主題,滿足客戶與聽眾的需要。因此,

專業口譯人員的培養與訓練,便成為了極為重要的課題。台灣目前培養口 譯人才的管道有三種,將於以下逐一介紹。

在文檔中 2.1 推廣教育相關理論 (頁 29-3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