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980 年代中期以來重要的文學史觀

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從 1980 年代中期開始進入蓬勃發展期,在近 10 年間,出版了五、

六十部現代文學史著作,不僅適應高等院校本科的需要,還適應專科、函授、自學、

廣播電視大學,甚至老年大學的各種類型教育的需要。這些著作質量均有所提升,也 拓寬了視野,有的試圖和二十世紀打通,如張毓茂主編的《二十世紀中國兩岸文學史》

(1988),有的和當代文學銜接起來,如李計謀、王居瑞主編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等。

表現在文學史的體例、分期也有新的嘗試與框架,打破了以往的革命史的分期慣例,

轉移到注意文學本身發展規律的分期。更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中國現代文學通史之外,

又有斷代文學史、專題文學史、少數民族文學史、思潮流派史、理論批評史等,同時 各種文體,如小說史、戲劇史、散文史等也不斷湧現,包括台灣、港澳文學史的研究 也有不少成績。

此一時期的研究,也注意從文化學的角度觀照現代文學現象,和邊緣學科結合,如和 心理學、社會學、民俗學、宗教學等聯繫。通過對「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及「重寫文 學史」的討論,不僅對文學史理論、方法論有深入的探討,也在 1990 年代出版了一批 對文學史研究的論著,如吉平平、黃曉靜編著的《中國文學史著版本概覽》(1992)、

黃修己編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論集》(1994)、馮光廉、譚桂林的《中國現代文學史 研究概論》(1995)、黃修己的《中國新文學史編纂史》(1995)、許懷中的《中國現代 文學史研究史論》(1997)、王瑤的《中國現代文學史論集》(1998,北大版)等。

1. 第一部個人編撰的文學史著作——黃修己的《中國現代文學簡史》

大約從 1950 年代末期,大陸文學史走上集體編寫的模式,個人編寫的中國現代文學史 便絕跡了。1984 年初,吳福輝曾倡議個人編寫文學史,他說:「當人們今天再來翻檢

『文革』前的現代文學史書籍時,一個殘酷的事實是,幾十本興師動眾撰寫出來的東 西,居然抵不過統共三部半的個人著述(王瑤、丁易、劉綬松之外,還有張畢來的《新 文學史綱》(第一卷)」。黃修己的《中國現代文學簡史》(下簡稱《簡史》)適時彌補了 這個缺憾。

《簡史》為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文科教材,是中斷了二十餘年後第一部個人編著的現代 文學史。全書共分四編,二十六章,在體例上,打破了歷來流行的作家作品論匯編的 模式,試圖以不同階段的文學現象來安排篇章。《簡史》將 1917 年文學革命開展後至 1920 年定為新文學的「發生期」,1921 年至 1949 年則分為三個發展期。作者以為 1921 年文學研究會與創造社兩大社團的成立,《女神》、《沉淪》的出版,《阿 Q 正傳》的發 表等史實,標誌了新文學運動已進入了發展期。1928 年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倡導,1937 年抗日戰爭的爆發,則成了第二、第三個發展期開始的標誌。在第三個發展期,不再 以 1942 年的延安文藝座談會來劃分抗戰前期與後期,因為這樣做雖可以說明解放區文 藝的發展狀況,卻不能概括國統區文藝。《簡史》認為,發展第三期中,國統區文藝如 果要分前後段落,則應以 1941 年的皖南事變為界,因為這之前與之後,國統區文藝面 貌確有較大變化。

《簡史》另一個特色,在於擴展了新文學史的內容。它給過去不入史的胡適、周作人、

陳銓、徐訏、無名氏等一定的篇幅;給徐志摩、沈從文等一定的地位。對現代主義文 學做了較完整的描述,肯定李金髮、戴望舒的成就,分析了卞之琳、何其芳的詩與現 代派藝術的關係;增寫了新感覺派小說、九葉詩人等。此外,對幻滅小說、憤激小說、

評書體小說、新英雄傳奇等現象進行了理論概括,使現代文學史的內容更豐富、也更 切合實際。

《簡史》還加入了台灣文學的相關內容,表現了將這部分文學列入新文學史的認識與 願望。作者從「五四」文學革命起,便注意其對台灣的影響,列舉了台灣留日學生以 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同聲相應」之意成立的「聲應會」,介紹了賴和、楊逵、吳濁 流、鍾理和等作家不同時期的創作,還特闢了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的部分。

1988 年 11 月,黃修己又出版了《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這部書在體例上保持了《簡 史》的總格局和特點,但做了些調整,重點的作家作品作了更為突出的評價。許懷中 對本書有正面的評價:「作者有意以『歷史的反思』的態度來寫史,提出了現代文學史 發展中『回旋運動』的觀點,並以此來統攝全書,同時作者提出將現代文學史止於 1949 年,不利於從宏觀上把握現代文學的發展全貌,在寫法上,力求以客觀的事實說明問 題,這也是文學史寫作上的有益嘗試。」42不過,本書的編排錯誤之處不少,連作者 都十分痛心。

2. 錢理群等著《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

1987 年 8 月,由錢理群、吳福輝、溫儒敏、王超冰合著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以 下簡稱《三十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前三位作者,皆出於王瑤門下,王瑤並應 邀擔任本書顧問,並撰寫序言。王瑤在〈序〉中充分肯定他的幾位高足:「吸收並反映 了近年來的研究成果與發展趨勢,打破狹窄格局,擴大研究領域,除盡可能地揭示現 代文學發展的歷史主流外,同時也注意到展示其發展中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力圖真實 地寫出歷史的全貌。他們注意從文學發展的歷史過程與歷史聯繫中去分析各種重要的 文學現象,重視文學本身的規律和特點,重視作品的實際藝術成就,以及藝術個性與 風格的特點;注意對文學思潮和流派的歷史考察,努力揭示各種文體發展和內在線索。

他們還研究了中國現代文學受外國文學的影響,並注意探討現代文學民族風格與特色 的形成過程。」43

本書第一章「緒論」,開宗明義即點出:「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1917-1949),是二 十世紀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章執筆人錢理群就是不久前「二十世紀中國文學」

觀念的提出者之一,他很自然地把自己的觀點寫到這部新文學史著作中。他把二十世 紀中國文學暫時作這樣的劃分:從戊戌政變前後至「五四」新文化運動二十年是現代 意義上的中國新文學的醞釀期、準備時期;從「五四」新文化運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 成立三十年文學的發展,構成了二十世紀中國現代文學的「上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 立以後的文學,則可以看作是它的「下篇」。「整個二十世紀中國文學都是社會大變動,

民族大覺醒、大奮起的產物,同時又是東西方文化互相撞擊、影響的產物,因而形成 了共同的整體性特徵。但由於社會變動的性質、民族覺醒興奮起的內容的不同,以及 東西方文化撞擊、影響的特點的不同,而形成各具特色的不同發展階段。」44

錢理群將周氏兄弟在二十世紀初所提出的「改造民族靈魂」的文學觀,概括了中國現 代文學的基本文學觀念。作為「改造民族靈魂」的文學,其所特具的啟蒙性質,是現 代文學的一個帶有根本性的特徵,它不但決定著現代文學的基本面貌,而且引發出現 代文學的基本矛盾,推動著現代文學的發展,並由此形成了現代文學在文學題材、主

42 許懷中:《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史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7 年 10 月),頁 86。

43 王瑤:〈序〉,錢理群等著《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 年 8 月),頁 3。

44 同注 11,頁 1。

題、創作方法、文學形式、文學風格上的基本特點。

由於要求「改造民族靈魂」,因此形成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兩大主題:表現「理想的人性」

與揭示、批判國民性的弱點及病根。前者有革命文學家寫「無產階級新人」,沈從文在 古樸的農村社會去挖掘「理想人性」,老舍在市民文化傳統中找到「理想人物」,巴金 按照上升時期的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規範建造自己理想中的「英雄」;後者如無產 階級作家及一部分民主主義作家,逐漸轉向對造成民族性格的病態社會及病態傳統文 化的批判,並且具有越來越尖銳的政治批判色彩;一部分民主主義、自由主義作家則 繼續堅持「五四」時期「改造國民性」的主題的深入開掘。現代文學「改造民族靈魂」

的啟蒙性質,對文學內容與形式提出了兩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求通俗性,要讓廣大 的群眾能夠接受,另一方面要求現代性,要把思想蒙昧的讀者,提高到現代水平。這 就構成了現代文學發展中的一個基本矛盾,在文學形式上表現尤為突出。1998 年 7 月,

《三十年》出修訂本時,將「緒論」刪去,並在〈後記〉中說明:「本書的重點放在對 作家(特別是足以顯示現代文學已經達到的水平的高峰性作家)的文學成就的論述,

以及各文體代表性作品的分析、自身演變的歷史線索的梳理。我們的目的與任務是為 現代文學史的教學提供基本的事實與發展線索,更進一步的理論總結與概括則留給本 教材的使用者在教學的研究過程中繼續完成。」45

第二章開始,共分三編,三十一章,從文學發展的歷史過程與歷史聯繫中分析了各種 重要的文學現象。文學本身的發展規律,重視作品的實際藝術成就,以及藝術個性與 風格的特點,特別是對文學思潮和流派的歷史考察,揭示了各種文體發展的內在線索。

作者在論述中,理論概括的角度新穎,富有創意,如對第一個十年(1917-1927)的 概括是:「第一個十年,特別是『五四』時期,是歷史大變動大轉折時期,新舊思潮的

作者在論述中,理論概括的角度新穎,富有創意,如對第一個十年(1917-1927)的 概括是:「第一個十年,特別是『五四』時期,是歷史大變動大轉折時期,新舊思潮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