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第三節 AHP 研究方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AHP 研究方法

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為1971年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Thomas L. Saaty所發展出來,主要應用在不確定(Uncertainty)情況下及具有多數個評估準則的決 策問題上,依據評估準則分析求出的權重比值,按優先順序找出解決問題的最適宜方案

一、 假設條件

依照Saaty(1980)發展AHP方法的基本假設,鄧振源、曾國雄(1989)32將其分為九項

(一) 一個系統可被分解成許多種類(Classes)或成份(Components),並形成有 像網路的層級結構。

(二) 層級結構中每一層級的要素均假設具獨立性(Independence)。

(三) 每一層級內的要素,可以用上一層級內某些或所有要素作為評準,進行 評估。

(四) 比較評估時,可將絕對數值尺度轉換成比例尺度(Ratio Scale)。

(五) 各層級要素進行成對比較後,可使用正倒值矩陣(Positive Reciprocal Matrix)處理。

(六) 偏好關係滿足遞移性(Transitivity);不僅優劣關係滿足遞移性(A 優於 B 優於C 則 A 優於 C),同時強度關係也滿足遞移性(A 優於 B 二倍 B 優於 C 三倍則 A 優於 C 六倍)。

(七) 完全具遞移性不容易,因此容許不具遞移性的存在,但需測試其一致性

(Consistency)的程度。

(八) 要素的優勢程度經由加權法則(Weighting Principle)而求得。

(九) 任何要素只要出現在階層結構中,不論其優勢程度是如何小,均被認為與 整個評估架構有關,而並非檢核階層結構的獨立性。

32 鄧振源、曾國雄(1989),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與運用(上),中國統計學報,27 卷 6 期,13709 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分析整體層級架構 時,應注意以下各點:

(一) 第一階層代表評估的最終目標(如圖3-7)。

(二) 儘可能將重要性接近的評估因素放在同一層級。

(三) 層級內的評估因素不宜過多,依Saaty 的建議最好不要超過 7 個,超出者再 分層解決,以免影響層級的一致性。

(四) 層級內的評估因素,需具獨立性,若有相依性(Dependence)存在時,可先 將獨立性與相依性各自分析,再將二者合併分析。

(五) 最低層級的評估因素即為替代方案。

36鄧振源、曾國雄(1989) ,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與運用(上),頁 1371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7

四、 AHP評估尺度意義及說明37

AHP 評估尺度的基本劃分包括五項,及同等重要、稍重要、頗重要、極重要及絕對 重要等,並定義尺度 1、3、5、7、9 的衡量值;另有四項介於五個基本尺度之間,並賦 予 2、4、6、8 的衡量值。有關各尺度所代表的意義,如表3-1所述。

表3-1 AHP 評估尺度意義及說明

評估尺度 定義 說明

1 同等重要(Equal Importance) 兩比較方案的貢獻程度據同等重要性

• 等強(Equally)

3 稍重要(Weak Importance) 經驗與判斷稍微傾向喜好某一方案

• 稍強(Moderately)

5 頗重要(Essential Importance) 經驗與判斷強列傾向喜好某一方案

• 頗強(Strongly)

7 極重要(Very Strong Importance)

實際顯示非常強烈傾向喜好某一方案

• 極強(Very Strong )

9 絕對重要(Absolute Importance)

有足夠證據肯定絕對喜好某一方案

• 絕強(Extremely)

2,4,6,8 相鄰尺度之中間值

(Intermediate Values) 需要折衷值時

資料來源:鄧振源、曾國雄(1989) ,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與運用(上)

37鄧振源、曾國雄(1989) ,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與運用(上),頁 1371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五、

AHP層級分析法之流程說明

(一) 建立層級結構

每一階層的評估因素不宜超過7個,倘若有m個評估因素,利用兩兩成 對比較而獲得的比例尺度,總共做成m(m-1)/2個判斷,在最大評估因素個 數7個以下,可進行合理的比較,並求一致性。

(二) 建立成對比較矩陣

當有m個評估因素時,則需進行m(m-1)/2 個成對比較,兩兩成對比較 時之評估數值分別為9、8、……、2、1、1/2、……、1/8、1/9(參照表3-1 尺 度意義及說明),將m個評估因素比較之結果,置於成對比較矩陣A的上三 角形部分(主對角線評估因素自身的比較,故均為1),而下三角形部分的數 值,為上三角形相對位置數值的倒數。即aji = 1/aij。有關成對比較矩陣的元 素,如下所示:

(三) 計算特徵值與特徵向量

使用數值分析中常用的特徵值(Eigenvalue)解法,找出特徵向量 (Priority Vector)。

(四) 層級一致性檢核

成對比較矩陣內的數值,為受訪者依主觀判斷勾選回覆,但因對問卷題 意認知解讀不同,倘若未經訪問者詳加說明,會使得受訪者在答題時較可能 產生前後矛盾之處,結果未達一致性。所以,必需對該矩陣進行一致性檢核

38鄧振源、曾國雄(1989) ,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與運用(上),頁 13717-1372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9

,求出一致性指數(Consistency Index,C.I.),檢查受訪者勾選所構成的成 對比較矩陣,是否為一致性矩陣。

C.I. =λmax− n

𝑛−1 , λmax為最大特徵值

C.I.=0表示前後判斷完全具一致性,而C.I.>0則表示前後判斷不連貫,

Saaty建議C.I.≤0.1為可容許的誤差範圍。

一致性檢核除用於評量決策者的判斷外,尚可用於整個層級結構。由於 各階層間的重要性不同,所以要測試整個層級結構是否具一致性。一致性指 標值,不論在決策者判斷的衡量或是整個層級結構的評估,Saaty建議宜在 0.1左右(一般採C.R.<0.1)。

根據D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與Wharton School進行的研究,從評估 尺度1~9所產生的正倒值矩陣,在不同的階數下,產生不同的C.I.值,稱為 隨機指數(Random Index; R.I.)。其中矩陣階數為1~11的R.I.值,係以500個 樣本所求得的平均值;階數為12~15的R.I.值,係以100個樣本所求得的平均 值。其結果如下表所示。

表 3-2 R.I.(隨機指標表) 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R.I. 0.00 0.00 0.58 0.90 1.12 1.24 1.32 1.41 1.45 1.49 1.51 1.48 1.56 1.57 1.58

資料來源:鄧振源、曾國雄(1989),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與運用(上)

CR<0.1

求取各層級 C.I.綜合

求取 H.C.R.值

H.C.R.<0.1

問卷設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