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PIRLS 的緣起、目的及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PIRLS 的緣起、目的及相關研究

閱讀的目的是為了從文本中蒐集資料,了解意義。而閱讀測驗則是檢測學生

的解碼和理解技巧,以探查學生是否能在文本中找尋特定資訊,或對文本形成較 廣泛且整體的理解,甚至能跳脫文本,以客觀角度針對文本內容和型式加以評 鑑。學習者在閱讀後實施測驗是為了對強化理解力的監控,並透過重新回視

(review)此一調整行為重讀某部分的文本內容。由此可見,透過考試得以協助 學習者進行監控並調整其閱讀行為,進而改善其學習;唯有個體接受閱讀測驗後 並進行評估時,學習者似乎才能意識到所閱讀的內容為何,進而產生自我覺察與 監控之行為。

為了了解國際間學生的閱讀表現,國際教育成就評鑑協會(IEA)主導的「促 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IRLS),每五年一次,針對國小四年級學生的閱讀進行 國際性評量,希望藉由評比結果,作為各國改善閱讀教學及促進閱讀能力的參考

(柯華葳、詹益綾、張建妤、游婷雅,2009)。

壹、PIRLS 的背景

IEA 於 1967 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正式成立,其理念希望藉由在世界的教育實 驗系統中獲得調查數據,並進行變項資料分析,使參與評比的國家可以看到各國 閱讀教育之面貌,對於自己的國家在閱讀教育政策、課程改革或是教學改進上有 所借鏡。因此 IEA 成立的目標乃提供國際基準,協助教育決策者確定其教育系 統之相對優勢和弱點;提供數據供分析理解學校和非學校性的影響教學之因素;

提供數據作為教育改革之參考與評鑑;發展和改善各國教育計畫監測與改進的能 力;致力於發展教育評鑑的全球性研究社群(彭湘婷,2009)。

貳、PIRLS 的目的

PIRLS 研究調查的資料收集主要目的有以下幾項:

一、使各國在與國際學生相比下,了解本國學生的閱讀成就情形。

二、提供週期性調查資料,以了解各國閱讀成就趨勢。

三、理解各國四年級學生的閱讀習慣和態度。

四、了解學生學前的家庭閱讀環境與閱讀經驗。

五、學校性早期讀寫教學之依據。

參、PIRLS 閱讀素養的定義

根據 PIRLS 的定義,閱讀素養是指學生能理解並運用書寫語言的能力,而 這些書寫語言的形式是社會所規範出來的。換言之,閱讀素養即:

一、能夠理解並運用書寫語言的能力。

二、能夠從各式各樣的文章中建構出意義。

三、能從閱讀中學習。

四、參與學校及生活中閱讀社群的活動。

五、由閱讀獲得樂趣。

肆、PIRLS 的研究工具

PIRLS在研究工具上包括閱讀理解歷程評量及閱讀環境評估兩部分。

一、PIRLS閱讀理解歷程評量

閱讀理解歷程評量主要是用選擇題及問答題方式測驗資訊類(說明文五篇)

與文學類(故事體五篇)等閱讀材料,藉以檢視閱讀理解歷程。閱讀歷程包括「直 接理解歷程」和「詮釋理解歷程」兩部份,「直接理解歷程」又分為提取訊息以 及推論分析;「詮釋理解歷程」則分別為詮釋整合、比較評估。

(一)提取訊息(找出文中明確寫出的訊息)。

(二)推論訊息(需要連結段落內或段落間的訊息,推斷出訊息間的關係)。

(三)詮釋整合(讀者需要運用自己的知識去理解與建構文章中的細節及更完整 的意思)。

(四)比較評估(讀者需批判性考量文章中的訊息)。

前兩者直接由書面取得訊息;後兩者則需要讀者在較不明顯的敘述中推理。

閱讀理解測驗之發展,主要是藉由說明文與故事體兩種文體的閱讀材料來檢視閱 讀理解歷程。

二、閱讀環境評估

除了學童所閱讀的兩篇文章及所需回答的理解題目外,PIRLS還設計評估閱 讀環境的五種問卷,用來瞭解基本人口資料、學生閱讀態度,以及學生的閱讀環 境,包括家中教育資源、父母閱讀習慣、教師閱讀教學、學校閱讀教育政策、整 體閱讀課程安排等(柯華葳等,2009)。分別是:

(一)學生問卷(由學生填寫)。

(二)學習閱讀調查(由學生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填寫)。

(三)教師問卷(由國語科教師填寫)。

(四)學校問卷(由學校校長填寫)。

(五)課程問卷(由各國/地區主持PIRLS的研究者填寫)。

伍、試題設計與評分

PIRLS每篇文章的長度約在1200~1600個字之間,並以40分鐘完成測驗為 限。但若由一位學生讀完10篇,至少約需7小時,故考量測驗之可行性,PIRLS 採用「矩陣抽樣技術」(matrix sampling technique)來規劃每位學童的題本,最 後,每位學童都有包含1篇故事體及1篇說明文文本的題本。而測驗使用的兩種題 型為:選擇題與問答題。其中,選擇題為四選一的單選題,每題一分;問答題則 有一分、兩分以及三分的設計,根據答案所需的理解深度而給予不同的分數。基 於學生接受的題本不同,因此PIRLS的成就分數是採IEA加權過的分數,以平均 500分為基準。此外,更進一步將閱讀分數分為五個等級:625分以上、551~625 分(550分以上)、476~550(475分以上)、401~475(400分以上)和400分以下(柯 華葳等,2009)。閱讀分數的分級即代表在兩種文章類型中,理解能力的層次與

551分

資料來源:柯華葳等(2009)。臺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PIRLS 2006報告)第 二版。 PIRLS於2001年的第一輪調查。

PIRLS 2006是第二輪的測驗。臺灣在國科會的資助下於2004年加入此次IEA

主持的PIRLS 2006,由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柯華葳主持。這次有45個國家 與地區參與測驗,而成績表現最優異的五個國家(地區)依序是:俄羅斯、香港、

加拿大亞伯特省、新加坡、加拿大卑詩省;比較特別的是,這次華人國家(地區)

中的香港及新加坡從第一輪測驗中的15、17名,進步到2、4名,而第一次參加 PIRLS測驗的臺灣僅排名22。

PIRLS 2006全體學生閱讀平均分數為500分,臺灣學生平均為535分;就通過 率來說,臺灣學生有61%的通過率,國際平均是54%;以故事體而言,臺灣學生 平均為530分,通過率為62%,高於國際水準55%,在說明文上,臺灣學生的平 均為538分,通過率為60%,亦高於國際水準的52%;在「直接理解歷程」方面,

臺灣學生的平均得分為541分,通過率是73%,在「詮釋理解歷程」方面平均530 分,通過率是49%;皆高於國際整體通過率的64%和44%;臺灣學生成績達最高 指標者(625分以上)有7%,但也有3%學生未達最低400分的指標。

藉由統計閱讀測驗中的資料內容可知,臺灣學生雖然在各方面成績皆略高於 國際平均,但在華語地區中的成績卻與香港、新加坡差異頗大,因此臺灣PIRLS 研究團隊商得香港團隊同意,借用他們的資料為參照,探討在學生、父母、教師 及學校等方面與臺灣的異同以為借鏡,並在臺灣報告書的第七章做完整探討,希 望藉由此對照結果,作為改善閱讀教學及促進學童閱讀能力的參考。

第四節 數位學習與網路閱讀認證

壹、數位學習

二十世紀,資訊科技的興起,使人類的知識與資訊傳播方式完全改變,它改 變了人類的生活習慣,也改變了知識獲取和學習的方式。當人們利用電腦連接上 網的那一刻起,多元訊息的即時分享:各大網頁訊息、國內外新聞、E-MAIL、

電子佈告欄(Bulletin Board System, BBS)、部落格,以及影音資訊的YouTube等

等,隨時google一下,要的資料馬上成千上萬筆的出現在眼前,讓人一指走遍天 下。

而在電腦化、數位化時代全面來臨的今天,對學習者而言,他們面對的可能 是一個全新的學習環境,透過網際網路,讓他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場合都能進行 學習,這也符合教育學者所提倡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模式(鄒景平,2003)。

網際網路是引領下一代進入資訊時代的必要工具,數位學習將造成全球性教育制 度的重大改革。

所謂數位學習係指學習者以數位工具,透過網路取得數位教材,進行線上的 學習活動(鄒景平,2003)。目前學生擷取資訊的方式主要就是透過網際網路存 取全球資訊網。全球資訊網是一個由許多互相鏈結的超文字文檔組成的系統,它 除了能建構具有類似語意網路架構的知識外,尚能透過節點與節點間無限延伸距 離的特性以達到資源共享的功能。

而根據網際網路的特性,數位學習相較於傳統教學,大致有下列優勢(王順 興,2001;黃朝恭,2000;蔡世宏,2007):

一、超越時空的特性

以往傳統的資訊交流和學習,常常受限於時間及空間的因素,造成許多學習 和交流上的不便,而網際網路的便利,讓使用者不管身在何處,沒有時間的限制,

當有學習需求時,只要能連上網際網路,即可藉由瀏覽器來進行學習。

二、豐富資源

網際網路可說是地球最大的資料庫,它包含了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學習資源,

舉凡,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商業、娛樂等,而全球資訊網所具備的 超連結特性可將這些資源加以連結,供學習者閱覽。

三、即時性

只要網頁內容有更新,就可以立即取得最新的資訊,這對於資訊時代的學習 者而言十分重要。

四、多元化的呈現

全球資訊網具有文字、圖形、聲音、影片及動畫等多種形態,且學習資訊將 不限於單一來源,可供學習者做更多的比較。

五、個別化學習

數位學習環境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習者提供不同的學習內容、學習進度和學習 方法,並可紀錄下學習者的每一個動作,教師可根據學習者的反應來提供幫助。

六、合作式學習

傳統的教學多半是孤立式的學習方式,缺乏學習同伴,容易喪失學習興趣與 動機,或是面對較艱深的課程時,缺乏即時討論的機會與對象。而網際網路的出 現,可以使學習透過電腦網路做即時或留言式的討論。學生可以在網路上互相討

傳統的教學多半是孤立式的學習方式,缺乏學習同伴,容易喪失學習興趣與 動機,或是面對較艱深的課程時,缺乏即時討論的機會與對象。而網際網路的出 現,可以使學習透過電腦網路做即時或留言式的討論。學生可以在網路上互相討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