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Viktor Lowenfeld 的繪畫發展理論

自十八世紀以來,包括從社會學家、歷史學家、心理學家、美術家、美術評 論家、美術教育家等等研究者都進行過有關幼兒繪畫發展的研究,而其中尤以 Viktor Lowenfeld 發表的「創造與心智的成長」最為著名;Viktor Lowenfeld 畢生研 究兒童畫與智力發展之間的關係因而發展了有系統的繪畫發展階段論,而其美術 教育之主張,受到歐洲美育教育的影響,接觸到許多而建立了自己的美術教育理 論以及哲學。(黃壬來、陳芬美,1993)

Viktor Lowenfeld 提倡「透過藝術的教育」,強調透過美術教育來提供兒童自我 表現的機會,藉以培養兒童的創造性。Lowenfeld 藝術教育的理念如下:(1)自我 表現與創造性(2)對材料直接的經驗(3)心理健康(4)個性教育。其特質如下:

(1)採兒童為中心的教育理念(2)強調藝術活動過程及表現等本身的教育價值

(3)反對人為的因素介入兒童的正常藝術活動之中(4)學校是一個兒童學習藉 著感覺經驗及自我體驗來適應社會的一個場所(5)學習過程中認知的發展和知覺 的發展密不可分(6)實地參與各種創作的過程,是實現兒童創作能力最佳的方法。

從其中的第四點以及第六點我們可以發現 Lowenfeld 亦注意到了「環境因素」對於 幼兒繪畫發展的影響。

在 Viktor Lowenfeld 其繪畫理論中共將繪畫發展分為塗鴉階段、樣式化前階 段、樣式化階段、寫實萌芽期、似寫實期、決定階段與青年期等七期,在每一個 階段 Viktor Lowenfeld 都描述出其發展重點以及特徵,下表簡單整理 Viktor Lowenfeld 理論中與學齡前幼兒年齡相仿的前三期來做簡單之說明,之所以取至學齡後 9 歲 的樣式化階段,是因為現代幼兒的繪畫發展都有提早的趨勢。

表 2-2 Viktor Lowenfeld 的繪畫理論分期(王德育,1983)

Viktor Lowenfeld 認為,樣式(schema)僅是形體概念,是創造經驗的基 礎,其概念越豐富,表現的可能性越大。若是以「人」來做例子,幼兒在畫

而熊本高工、福井昭雄(1996)則是參照 Viktor Lowenfeld 的繪畫發 展分期模式,提出了以下的幼兒繪畫的發展階段:(李英輔,1996)

表 2-3 幼兒的繪畫發展階段

年齡 學年 繪畫的發展階段

0 玩耍期(0~1.2 歲)

1 塗鴉期(1.2~2.5 歲)

2 (搔畫期、錯畫期、亂畫期)

3 象徵期(2~3 歲)(命名期)

4 前圖示期(3~6 歲)(型錄期)

5 6

7 圖示期(5~9 歲)(知覺寫實主義)

8 9

10 寫實前期(9~13 歲)(視覺寫實主義)

11 12

13 寫實期(14~歲)(現實主義)

14 15

而對照不同的繪畫發展階段,熊本高工(1989)亦提出了各年齡時在繪

(一) ㄧ到兩歲:塗鴉—是一種本能的運動。

(二) 兩歲:會邊自言自語、邊畫畫。

(三) 兩歲到三歲:臉上突然長出手腳來(頭足人)、圖畫中帶著寓意。

(四) 三歲:喜歡圖畫書和童話。

(五) 三歲到四歲:型錄期(前圖示期)--此時期尚未能把握物體與物 題之間的正確關係。

(六) 四歲:男幼兒與女幼兒關心的事物有所不同。

(七) 四歲到五歲:由型錄期畫法進而畫出分開天空與地面的基底線 來。

(八) 五歲:男女的差別逐漸明顯,裝飾性的事物在女幼兒身上表示 的比較強烈。

(九) 五歲到六歲:繪畫的內容以生活體驗為主,以自己玩過的、看 過的、想像過的描繪出來,這時期會出現基底線(地平線)、透 視的畫法(X 光)、空間與時間的同時表現以及將遠處的物體表 現在畫面上的堆積式畫法。男幼兒會有強而有力的表現。

(十) 六歲:開始有個性的展現,幼兒本身的個性逐漸展現於繪畫當中。

熊本高工認為,幼兒畫中的內容,是說故事,亦是幼兒的自我表現,並 非所有孩子的發展都是一樣的。「有快有慢」在孩子繪畫的發展中才是理所 當然的,表 2-3 之所以成為曲線的原因就在於此。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進入不 同的繪畫發展階段,孩子的畫會漸漸的呈現出多樣性。

第三節 Vygotsky 社會文化理論對幼兒繪 畫發展的影響

Vygotsky 認為人的低級與高級心智活動是由帶著意義的「記號」來作為 媒介的,特別是語言。關於高級心智行為的功能的傳統論述,在其結構、發 生和發展上存在有兩種傾向,一種是把他歸解成比較簡單程度的過程,而另 外一種將其分解為單個的組成成分;前者為客觀心理學,後者為主觀心理 學,其差異在於客觀心理學在發展中不承認高級功能以及 低級 功能的差別,

但 Vygotsky 提出了與客觀心理學相反的論點,也就是理解發展的文化-歷史 原則:心理的發展應該是由歷史的觀點而非抽象的觀點來出發,並非是與社 會環境毫無關的,個體與環境之間的聯繫是不可分割的。就好像幼兒從生下 來的第一天便處於他的週遭社會環境的一定影響之下。由於這種影響,便使 人產生以及形成著新的行為模式以及系統。這種新的行為系統是在具備一定 的生物成熟的情況下形成起來的,它並不要求改變人的生物類型,但由此組 成的高級機能包括:言語思維、邏輯記憶、概念形式等等,在人類的歷史發 展過程發生著深遠以及富影響力的變化(李維,1998)。

而在人類文化發展的另外一個重點,心理機能的發展包含著能在質上改 變低級心智功能的「心理工具」,Vygotsky 稱這些心理工具為「記號」。可以 作為記號的例子有:語言、形形色色的號碼以及計數、各種記憶裝置、圖表、

信以及藝術作品等等(李維,1998),除此之外,記號還表明了另外一種區 別人與動物不同的地方,它帶著「意義」。

幼兒繪畫的意念和成人繪畫完全不同,它是個性的表現,思想情感的表 達,而不是美的創作。所以李文斯坦(Levinsteins)說:「繪畫非幼兒之藝術,

週遭環境與社會文化深深的影響著人,當然也影響著人使用的「記 號」 ,圖畫也是其中的一種「記號」,而畫圖是一種圖畫式的語言,它藉由 口語語言的基礎而生,我們可以從兒童用畫圖的方式呈現他記憶中的事情的 時候,看到他是用描述來做到這一件事情的。(李維,1998;蔡敏鈴、陳正 乾,1997)

在研究文獻中我們也可以發現社會文化影響幼兒的繪畫之處,大眾 文化與電視卡通節目的確影響了幼兒的繪畫表現以及內容,而繪畫也是幼兒 生活經驗的投射。(陳育淳,1999;吳慧亞,2004;童 玉娟,2004;張明慧,

912002)。

第四節 環境因素與繪畫內容相關文獻

以目前國內與繪畫相關之研究,以學齡以上之兒童佔多數,以幼兒為研 究對象的繪畫相關研究仍在少數,而研究環境影響繪畫內容的文獻更是少數 中的少數,以致於在文獻的收集整理以及分析上無法十分完整。研究者就國 內之現有文獻歸納出繪畫內容與環境因素可能有相關之原因。

一、 大眾文化與傳媒的影響

現今社會傳播媒體不斷的進步,彩色電視早已是每個家庭的基本電 器,收看兒童節目早已是大多現代兒童每日的功課之一,更有研究指出兒童 最喜歡的兒童節目並沒有因為學校、年級、性別的不同而有相當顯著之差 異。兒童心中最喜歡的兒童電視節目還是卡通片的天下(吳知賢,1985)。

這些卡通片在幼兒之中形成了一股卡通文化,舉凡食衣住行在其日常生活中 所佔之比重可見一般。

而盧素碧(1995)提到:現代由於兒童身心急速的發展,繪畫的順序也 跟著提早,在其提出的四項原因中,有一項即為彩色電視 大眾 傳播的影響。

在陳育淳(1999)「大眾文化對兒童繪畫發展的影響」中他便指出了五歲至 十四歲的兒童所呈現的繪畫作品中皆有受大眾文化的影響,且隨著年齡的增 長受影響的比率就越大,但他指出兒童受大眾文化影響變化最顯著的是介於 學齡前的五歲至八歲之間,且無論在課堂或是其他課餘時間,大眾文化的圖 像都是兒童喜歡繪製、仿畫的題材。而在其研究中也兒童的生活經驗常是學 生畫中的題材。雖然不是以幼兒為研究對象,在吳慧亞(2004)「國小中年 級兒童繪畫中受電視卡通影響之藝術表現模式個案研究」中,也指出了兒童 不只是根據其自身的發展來學習繪畫,同時還參照外界各種的視覺圖象,形 成其創作時的靈感泉源。

所以我們可以推論,我們環境中的大眾文化確實的影響了兒童的生活經 驗進而呈現在其繪畫作品上。

二、 幼兒教育受到重視

近代的社會環境變遷伴隨社會型態改變,幼兒教育已經是近年來備受社 會大眾關注的問題。其中邱志鵬(1985)也提出幼兒教育受到關注的原因有 三:一是父母親們越來越關注子女的教育;二是變遷社會中幼兒教育有其獨 特的角色;三為幼兒乃是國家的幼苗,幼兒的素質優異將會影響國家的興衰。

而在 21 世紀的今天,「少子化」成為社會環境的一個新現象,依據內政 部統計資料指出,民國八十五年至八十九年間 0 至未滿 12 歲兒童每年平均 遞減三萬名兒童,民國九十二年兒童人口數為 3611,832,民國九十一年兒童

人口數為 3413,894。九十三年與九十二年相較之下更減少了,凸顯我國人口 結構趨向少子化,而在在少子化現象下,幼兒教育的內容以及保育園所的品 質當下成為現代父母關注的焦點。

依據教育部全國幼教普查專案計畫成果,我國幼兒入學率(含進入立案 與未立案機構的幼兒)已達 96%,幼兒的入學率逐年增加,除了家庭以外,

學校便是另一個幼兒學習以及成長的地方。

就教育的發展來看,幼兒教育是在各類教育中起步較晚的一種。我們所 熟知的幼兒教育之父福祿貝爾(F.Froebel)在 1842 年將學校比喻為花園,教 師比喻為園丁,幼兒比喻為幼苗,創辦了第一所幼兒學園(kindergarten)。

從其中我們可以看得出來,當時福祿貝爾就認為在幼兒成長時期如同幼苗 般,需給予適當的養分以及灌溉才能成長,才能有完整的發展。在福祿貝爾

從其中我們可以看得出來,當時福祿貝爾就認為在幼兒成長時期如同幼苗 般,需給予適當的養分以及灌溉才能成長,才能有完整的發展。在福祿貝爾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