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運用科學史傳達科學本質之教學實務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運用科學史傳達科學本質之教學實務探討"

Copied!
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運用科學史傳達科學本質之教學實務探討--以簡單機械單元為例

林淑梤

1

* 劉聖忠

2

黃茂在

3

陳素芬

4

張文華

5 1國立交通大學 教育研究所暨師資培育中心 2國立東華大學 科學教育研究所 3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4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技職及教育研究所 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科學教育研究所

摘 要

本 文 旨 在 藉 由 科 學 史 探 討 科 學 本 質 之 教 學 實 務 。 首 先 , 從 檢 視 學 生 對 科 學 的 迷 思 與 課 程 改 革 趨 勢 , 說 明 科 學 本 質 融 入 教 學 的 重 要 性 。 而 後 , 介 紹 國 內 外 科 學 教 育 學 者 對 中 小 學 教 學 應 傳 達 哪 些 科 學 本 質 概 念 , 以 及 運 用 科 學 史 之 教 學 模 式 。 最 後 , 以 國 小 簡 單 機 械 單 元 為 例 , 說 明 如 何 蒐 集 和 使 用 科 學 史 料 傳 達 科 學 本 質 。 關 鍵 詞 : 科 學 本 質 , 科 學 史

壹、背景

國 內 科 學 教 育 學 者 從 TIMSS 國 際 比 較 研 究 中 , 發 現 我 國 學 生 雖 在 科 學 學 習 成 就 方 面 表 現 頗 佳 , 但 科 學 學 習 自 信 卻 明 顯 不 足 (邱 美 虹 , 2003)。 加 上 近 年 來 的 學 術 及 商 業 活 動 中 , 合 作 已 是 明 顯 趨 勢 (Johnson & Johnson, 1994),因 此『 區 塊 研 究 — 促 進 學 生 3C 素 養 科 學 課 程 發 展 與 實 施 計 畫 』(簡 稱 3C 課 程 區 塊 研 究 計 畫 )希 望 透 過 五 種 科 學 教 學 取 向 , 培 養 中 小 學 生 的 3C 素 養 — 科 學 能 力 (Competency) 、 合 作 (Cooperation)與 自 信 (Confidence)。欲 達 成 此 目 標 , 需 從 課 程 目 標 、 教 學 理 念 、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 教 學 與 評 鑑 材 料 發 展 、 到 整 個 * 為 本 文 通 訊 作 者 課 程 實 施,進 行 整 體 檢 視 及 系 統 探 討。3C 課 程 區 塊 研 究 計 畫 中 包 括 六 個 整 合 型 計 畫 , 其 中 五 個 為 課 程 發 展 的 整 合 型 計 畫 , 另 一 個 是 評 量 類 的 整 合 型 計 畫 。 各 課 程 發 展 計 畫 皆 針 對 培 養 學 生 特 定 的 3C 內 涵 為 目 標 來 研 發 課 程 教 材 。 其 中 , 科 學 本 質 計 畫 即 是 透 過 研 發 彰 顯 科 學 本 質 的 教 材 與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的 方 式 , 提 升 教 師 融 入 科 學 本 質 的 教 學 能 力 , 使 學 生 發 展 適 切 之 科 學 本 質 觀 。 彰 顯 科 學 本 質 的 教 學 方 式 有 很 多 種,例 如 透 過 探 究 活 動、科 學 對 話 和 科 學 史 等。其 中,科 學 史 濃 縮 了 科 學 知 識 發 展 的 歷 程,它 不 僅 能 呈 現 醞 釀 科 學 家 創 造 新 知 識 的 社 會 背 景,也 能 獲 得 當 時 科 技 發 展 與 需 求 的 資 料。教 師 運 用 科 學 史 能 有 效 展

(2)

現 科 學 本 質 的 內 涵,矯 正 學 生 既 有 的 科 學 迷 思 (註 1), 亦 能 提 供 學 生 情 意 面 向 的 學 習。因 此,科 學 史 可 作 為 傳 達 科 學 本 質 的 重 要 媒 介 。 本 文 先 闡 述 學 生 對 科 學 的 迷 思,說 明 科 學 本 質 融 入 教 學 的 重 要 性。而 後,指 出 國 內 外 科 教 學 者 建 議 中 小 學 教 學 應 傳 達 的 科 學 本 質 觀 與 運 用 科 學 史 的 教 學 模 式 。 最 後 , 以 國 小 簡 單 機 械 單 元 為 例,說 明 如 何 蒐 集 和 使 用 科 學 史 料 傳 達 科 學 本 質 。

貳、學生對科學的迷思

由 於 目 前 的 科 學 教 學 偏 重 於 知 識 的 傳 輸 , 而 科 學 實 驗 課 則 傾 向 程 序 性 、 不 可 犯 錯 的 實 驗 活 動 , 主 要 功 能 為 確 認 概 念 的 正 確 性 , 學 生 從 中 較 難 獲 得 想 像 與 發 現 的 樂 趣 。 因 此 , 常 導 致 學 生 對 科 學 的 瞭 解 與 真 實 科 學 不 符 , 甚 至 減 低 科 學 學 習 的 興 趣 。 巫 俊 明 (2002)指 出 學 生 對 科 學 有 三 類 的 迷 思 概 念 , 第 一 類 的 科 學 迷 思 是 與 科 學 家 形 象 和 科 學 方 法 的 特 質 有 關 , 第 二 類 的 科 學 迷 思 是 與 科 學 知 識 的 本 質 有 關 , 第 三 類 科 學 迷 思 是 與 科 學 、 社 會 間 的 交 互 作 用 有 關 。 以 下 說 明 此 三 類 迷 思 , 並 逐 一 舉 例 闡 述 。

一 、 與 科 學 家 、 科 學 方 法 有 關 的 迷

科 學 家 常 被 認 為 是 公 正 、 客 觀 及 理 性 的 人 , 能 運 用 可 靠 的 方 法 解 決 問 題 , 探 索 大 自 然 的 奧 秘 。 若 將 科 學 史 融 入 教 學 , 有 助 於 學 生 了 解 科 學 家 並 非 理 性 、 公 正 、 毫 無 偏 見 的 天 才 , 他 們 也 曾 被 自 己 所 堅 持 的 理 論 所 引 導 或 誤 導 , 影 響 他 們 在 實 驗 數 據 上 的 取 捨 與 詮 釋 。 例 如 孟 德 爾 (Gregor Johann Mendel, 1822 - 1884) 從 豌 豆 交 配 的 實 驗 中 歸 納 出 古 典 遺 傳 定 律 。 然 而 , 他 將 豌 豆 交 配 的 數 據 與 他 預 期 互 相 比 較 , 發 現 有 不 符 之 處 , 而 將 其 視 為 誤 差 。 後 來 莫 爾 根 (Thomas Hunt Morgan, 1866- 1945) 探 討 這 些 誤 差 造 成 的 原 因 , 發 現 誤 差 是 染 色 體 在 減 數 分 裂 時 , 染 色 體 交 叉 , 交 換 了 基 因 造 成 的 結 果 。 換 言 之 , 孟 德 爾 所 捨 去 的 數 據 其 實 具 有 重 大 的 科 學 意 義 。 莫 爾 根 就 是 據 此 推 算 出 基 因 在 染 色 體 上 的 位 置 , 而 繪 出 染 色 體 的 基 因 圖 譜 。 另 外 , 科 學 家 也 可 能 提 出 錯 誤 的 理 論 , 例 如 拉 馬 克 的 用 進 廢 退 說 , 湯 姆 生 以 葡 萄 乾 土 司 說 明 電 子 在 原 子 中 的 排 列 。 這 些 事 例 可 使 原 先 對 科 學 不 感 興 趣 的 學 生 激 起 學 習 的 動 機 , 去 除 科 學 缺 乏 人 性 的 迷 思( dehumanity)(巫 俊 明 , 2002)。 另 外 , 目 前 的 實 驗 課 常 讓 學 生 認 為 科 學 方 法 就 如 同 食 譜 般 , 有 一 定 的 流 程 步 驟 , 輕 忽 了 提 出 假 設 、 實 驗 設 計 等 創 造 的 歷 程 。 殊 不 知 真 實 的 科 學 研 究 未 必 只 有 一 種 方 法 解 決 問 題 , 甚 至 也 沒 有 固 定 的 研 究 流 程 。 科 學 的 方 法 不 僅 止 於 觀 察 、 分 類 、 測 量 … 等 過 程 技 能 , 這 些 僅 呈 現 了 科 學 家 有 系 統 地 收 集 所 觀 察 現 象 的 一 部 份 工 作 , 並 不 能 代 表 獲 得 知 識 的 所 有 方 法 ( 例 如 邏 輯 推 論 、 創 造 力 等 ) ( 許 良 榮 和 李 田 英 , 1995)。 舉 例 而 言 , 伽 利 略 (Galileo Galilei, 1564 - 1642) 對 當 時 信 奉 亞 里 斯 多 德 學 說

(3)

(受 外 力 越 大 的 物 質 , 運 動 速 度 越 快 )的 學 者 們 提 出 一 個 問 題 : 大 石 頭 、 小 石 頭 、 和 大 小 石 頭 用 線 綁 在 一 起 , 三 者 同 時 自 由 落 下 , 何 者 先 落 下 ? 他 們 依 據 亞 里 斯 多 德 學 說 進 行 推 論 , 卻 產 生 兩 種 答 案 , 無 法 說 明 大 小 石 頭 綁 在 一 起 應 先 於 大 石 落 下 , 或 是 介 於 大 、 小 石 頭 之 間 落 下 。 伽 利 略 便 是 藉 由 論 證 的 方 式 說 明 自 由 落 體 的 速 度 與 質 量 無 關 , 而 非 基 於 實 驗 數 據 。 歷 史 上 許 多 科 學 革 命 是 經 過 數 學 推 演 及 分 析 所 致 , 未 必 是 以 觀 察 為 根 據 的 經 驗 論 觀 點 (Matthews, 1992)。換 句 話 說,僅 強 調 過 程 技 能 的 科 學 課 程 未 必 有 助 於 學 生 建 構 這 部 分 的 科 學 知 識 , 科 學 史 反 而 能 補 其 不 足 之 處 。

二 、 與 科 學 知 識 的 本 質 有 關 的 科 學

迷思

學 生 常 認 為 科 學 的 事 實 、 定 律 和 理 論 是 科 學 家 偉 大 的 發 現 。 這 些 科 學 知 識 是 不 會 改 變 的 (巫 俊 明 , 2002)。 這 類 的 迷 思 主 要 是 受 到 當 今 科 學 教 育 強 調 驗 證 知 識 所 致 , 而 忽 視 了 科 學 知 識 如 何 產 生 的 歷 程 。 因 為 如 果 沒 有 說 明 科 學 家 如 何 產 生 科 學 理 論 / 知 識 的 情 境 , 學 生 容 易 誤 以 為 科 學 知 識 是 常 態 、 線 性 累 積 的 歷 程 。 事 實 上 , 知 識 亦 具 有 跳 躍 性 、 革 命 性 的 發 展 特 性 。 例 如 由 牛 頓 力 學 跳 到 量 子 力 學 或 相 對 論 。 科 學 史 具 有 濃 縮 科 學 知 識 發 展 過 程 的 功 能 , 將 科 學 史 融 入 教 學 可 協 助 學 生 了 解 科 學 如 何 發 展 , 以 及 科 學 家 是 如 何 思 考 問 題 (Duschl, 1990)。總 之, 學 生 需 從 科 學 史 上 了 解 科 學 概 念 及 方 法 學 的 改 變 , 才 能 真 正 了 解 科 學 知 識 的 本 質 ( 許 良 榮 和 李 田 英 , 1995)。

三 、 與 科 學 、 社 會 間 的 交 互 作 用 有

關的科學迷思

學 生 常 以 為 科 學 是 與 社 會 、 人 群 獨 立 發 展 的 , 殊 不 知 社 會 、 文 化 、 宗 教 與 政 治 常 常 影 響 著 科 學 研 究 , 而 科 學 研 究 結 果 也 會 對 社 會 造 成 深 遠 的 影 響 。 例 如 哥 白 尼 提 出 的 日 心 說 , 造 成 以 地 心 說 為 思 考 主 軸 的 宗 教 理 念 , 對 創 新 知 識 產 生 矛 盾 與 衝 突 。 反 之 , 社 會 政 治 亦 會 藉 由 經 費 補 助 和 立 法 等 因 素 , 主 導 著 科 學 研 究 的 方 向 。 除 此 之 外 , 科 學 史 也 可 提 供 學 生 有 關 科 學 家 如 何 透 過 直 覺 或 想 像 力 的 過 程 , 協 助 學 生 了 解 科 學 家 如 何 突 破 科 學 研 究 的 困 境 , 有 助 於 培 養 學 生 科 學 研 究 的 態 度 。 透 過 科 學 史 , 學 生 可 瞭 解 科 學 家 所 處 的 文 化 與 政 治 氣 氛 , 如 此 才 能 瞭 解 科 學 與 社 會 文 化 是 不 可 分 割 的 。 許 多 教 師 誤 以 為 科 學 史 只 是 提 供 學 生 一 個 故 事 , 講 述 科 學 家 的 生 平 、 年 代 、 與 歷 史 事 件 。 事 實 上 , 融 入 科 學 史 的 教 學 需 教 師 對 科 學 史 有 深 入 認 識 , 並 經 歷 科 學 思 考 。 研 究 發 現 科 學 史 上 曾 出 現 的 許 多 想 法 , 正 是 學 生 所 持 的 迷 思 概 念 (Clement, 1983; McCloskey, 1983), 科 學 知 識 的 發 展 歷 程 常 與 學 生 科 學 概 念 的 學 習 歷 程 很 相 似 。 學 生 概 念 的 重 建 也 與 科 學 革 命 相 似 (Carey, 1985)。 因 此 , 教 師 可 以 藉 由 科 學 知 識 的 發 展 了 解 學 生 可 能 的 困 難 , 及 可 能 有 的 另 有 概 念 , 運 用 合 適 的 課 程 規 劃 , 引

(4)

導 學 生 做 正 確 的 思 考 與 概 念 改 變 。 所 以 , 科 學 史 不 僅 幫 助 我 們 了 解 科 學 概 念 產 生 的 情 境 , 也 提 供 我 們 科 學 概 念 學 習 順 序 的 判 準 (Sanchez, 1989)。總 之,在 教 學 實 務 上 , 科 學 史 有 助 於 預 測 學 生 的 迷 思 概 念 , 協 助 教 師 設 計 教 學 。

參 、 中 小 學 科 學 教 學 應 傳 達 之 科 學

本質觀

教 師 應 如 何 教 科 學 才 能 適 切 反 映 科 學 的 面 貌 , 破 除 學 生 對 科 學 的 迷 思 , 是 二 十 餘 年 來 科 學 教 育 領 域 專 注 的 問 題 之 一 。 McComas 和 Olson(1998)分 析 歐 美 國 家 主 要 的 科 學 課 程 文 件 , 了 解 各 國 如 何 描 述 科 學 , 及 各 年 段 的 科 學 學 習 目 標 。 分 析 結 果 顯 示 美 國 科 學 素 養 基 準 (Benchmarks for Science Literacy)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1993) 、 加 拿 大 教 育 部 提 出 的 共 同 架 構 (Common Framework) (Council of Ministers of Education, 1996),以 及 澳 洲 課 程 協 會 提 出 科 學 上 的 聲 明 (A Statement on Science) (Curriculum Cooperation, 1994)均 闢 一 個 章 節 說 明 科 學 本 質。我 國 也 於 2000 年 將 科 學 本 質 列 為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 學 習 領 域 中 的 一 項 科 學 素 養 。 而 紐 西 蘭 的 國 家 科 學 課 程 標 準 中 , 雖 無 一 個 章 節 專 門 討 論 科 學 本 質 , 但 是 , 他 們 和 美 國 科 學 教 育 標 準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6)一 樣,都 是 將 科 學 本 質 內 含 於 課 程 標 準 的 內 文 中 。 英 國 的 科 教 改 革 文 件 中 , 也 指 出 需 將 科 學 本 質 納 入 科 學 課 程 中 (Lederman, 2007)。這 些 主 要 的 課 程 改 革 都 特 別 涵 蓋 科 學 本 質 , 其 共 同 原 因 是 承 認 未 來 公 民 應 具 備 科 學 素 養 。 而 要 有 科 學 素 養 就 一 定 要 瞭 解 什 麼 是 科 學 、 如 何 形 成 科 學 知 識 、 科 學 的 限 制 、 科 學 與 社 會 的 關 係 等 等 。 換 言 之 , 科 學 本 質 是 培 養 學 生 科 學 素 養 的 要 素 。 然 而 , 過 去 的 研 究 顯 示 國 內 外 科 學 教 師 對 科 學 本 質 的 了 解 是 有 待 加 強 的 (郭 博 嵐,2005;Lederman, 1992)。教 師 的 科 學 教 學 是 影 響 學 生 理 解 科 學 面 貌 的 重 要 來 源 , 協 助 教 師 在 科 學 教 學 中 展 現 科 學 本 質 , 是 科 學 教 育 者 值 得 努 力 的 方 向 。 那 麼 到 底 國 中 小 階 段 應 該 涵 蓋 哪 些 科 學 本 質 概 念 呢 ? Abd-El-Khalick(2005) 認 為 科 學 本 質 具 有 多 重 面 向 、 複 雜 性 , 以 及 動 態 性 的 特 質 。 科 學 哲 學 家 、 科 學 史 學 家 、 科 學 社 會 學 家 、 和 科 學 教 育 者 亦 認 為 無 法 給 予 科 學 本 質 特 定 的 定 義 。 但 是 , 應 提 供 中 小 學 生 了 解 專 家 們 有 一 致 共 識 的 部 分 (Osborne, Collins, Ratcliffe, Millar, & Duschl, 2003)。 所 以 , 有 些 科 教 學 者 提 出 七 項 與 日 常 生 活 相 關 、 適 合 中 小 學 生 學 習 、 應 在 科 學 課 程 中 多 強 調 的 科 學 本 質 觀 點 。 這 些 觀 點 為 (一 )科 學 知 識 的 暫 時 性 , 意 即 科 學 知 識 可 能 會 改 變 , 簡 稱 暫 時 性 。 (二 )科 學 知 識 具 有 實 徵 性 (科 學 知 識 基 於 自 然 世 界 的 觀 察 ,簡 稱 實 徵 性 )。(三 )科 學 知 識 是 主 觀 的 (理 論 蘊 含 的 )。(四 )科 學 知 識 大 部 分 是 人 類 推 論 、 想 像 、 創 造 出 來 的 產 物 , 包 括 對 解 釋 的 創 造 (簡 稱 想 像 力 與 創 造 力 )。 (五 )科 學 知 識 受 社 會 與 文 化 影 響 。 (六 )觀 察 與 推 論 的 區 別。(七 )理 論 與 定 律 的

(5)

功 能 及 關 係 (Abd-El-Khalick, Bell, & Lederman, 1998; Akerson, Abd-El-Khalick, & Lederman, 2000)。 除 此 之 外 , 郭 博 嵐 和 劉 聖 忠 (2005)分 析 國 內 外 文 獻 中 科 學 本 質 的 內 涵 , 歸 納 出 「 大 自 然 現 象 」 和 「 科 學 知 識 」 兩 大 類 的 科 學 本 質 關 鍵 概 念 (tenet)。 例 如 大 自 然 現 象 具 有 一 致 性 、 可 預 測 性、和 因 果 關 係。科 學 知 識 不 是 真 理, 科 學 知 識 具 有 可 驗 證 性 、 持 久 性 、 和 可 複 製 性 , 以 及 科 學 知 識 追 求 最 大 普 遍 性 等 。 劉 聖 忠 (2007)將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學 習 領 域 科 學 本 質 能 力 指 標 進 行 詮 釋 後 , 發 現 在 國 小 階 段 的 科 學 本 質 能 力 指 標 , 含 括 科 教 學 者 們 常 強 調 的 科 學 本 質 關 鍵 概 念 , 包 括 觀 察 是 理 論 蘊 含 的 , 追 求 最 大 普 遍 性、一 致 性、因 果 關 係、可 驗 證 性 、 可 複 製 性 、 可 預 測 性 、 持 久 性 和 暫 時 性 。 相 較 於 國 外 學 者 所 建 議 中 小 學 課 程 應 涵 蓋 的 科 學 本 質 概 念 , 九 年 一 貫 課 綱 中 的 科 學 本 質 能 力 指 標 似 乎 較 著 重 於 科 學 知 識 的 特 性,對 於 科 學 知 識 形 成 的 過 程( 包 括 人 類、 社 會 、 與 文 化 等 的 相 關 性 、 觀 察 與 推 論 的 區 別 、 理 論 與 定 律 的 功 能 及 關 係 ) 較 為 缺 乏 。 這 可 能 是 國 內 長 久 以 來 , 科 學 課 程 著 重 於 科 學 內 容 知 識 與 科 學 過 程 技 能 所 致 。 值 得 未 來 課 程 發 展 者 思 考 , 如 何 兼 重 科 學 知 識 的 特 性 與 科 學 知 識 形 成 的 過 程 兩 大 部 分 。

肆、運用科學史的科學本質教學

科 教 學 者 曾 提 出 一 些 科 學 史 融 入 科 學 教 學 的 策 略 , 其 中 以 互 動 式 歷 史 小 故 事

(interactive historical vignettes) 與 歷 史 個 案 研 究 (historical case study) 最 常 被 用 來 傳 達 科 學 本 質 。 互 動 式 歷 史 小 故 事 能 透 過 科 學 與 科 技 的 傳 記 , 促 進 學 生 對 科 學 與 科 技 領 域 的 了 解 , 明 白 專 有 名 詞 的 由 來 , 以 及 了 解 科 學 本 質 的 複 雜 性 (Wandersee & Roach, 1998)。互 動 性 歷 史 小 故 事 也 常 設 計 成 對 立 的 雙 方 (binary opposite) , 引 發 衝 突 , 以 誘 導 學 生 產 生 問 題 和 解 釋 , 增 進 學 生 概 念 的 理 解 (洪 振 方 , 1998)。 然 而 , 互 動 式 歷 史 小 故 事 常 由 少 部 分 學 生 閱 讀 科 學 史 故 事 , 以 劇 本 方 式 發 表 於 班 級 中 , 可 能 塑 造 其 他 學 生 對 科 學 家 的 刻 板 印 象 。 此 種 策 略 對 於 科 學 態 度 的 養 成 、 個 人 與 社 會 在 科 學 知 識 形 成 過 程 的 理 解 , 可 能 產 生 概 括 的 理 解 。 但 是 , 對 於 科 學 知 識 的 特 色 卻 較 難 呈 現 。 另 外 , 教 學 設 計 所 創 造 出 來 對 立 的 雙 方 , 也 可 能 造 成 學 生 對 科 學 發 展 史 的 誤 導 , 教 師 在 教 學 宜 特 別 說 明 。 而 歷 史 個 案 研 究 特 別 是 指 某 一 個 事 件、某 一 個 發 現、或 某 一 個 科 學 家 的 成 就, 說 明 事 件 發 生 的 前 因 後 果 。 教 師 在 教 學 時 特 別 需 要 聚 焦 於 科 學 發 展 的 歷 程 , 在 關 鍵 處 以 6W (What, Why, Where, Who, When, How) 的 問 題 提 醒 學 生 思 考 ( 邱 明 富 和 高 慧 蓮,2006; 高 慧 蓮,2006)。歷 史 個 案 研 究 著 重 於 科 學 家 如 何 取 得 證 據 與 解 釋 的 過 程 , 特 別 能 呈 現 科 學 知 識 形 成 的 過 程 (Irwin, 2000)。相 較 於 互 動 式 歷 史 小 故 事 , 歷 史 個 案 研 究 缺 乏 戲 劇 所 營 造 的 生 動 情 境 , 需 要 教 師 運 用 多 元 的 教 學 策 略 , 引 發 學 生 學 習 興 趣 。

(6)

然 而 , 許 多 的 證 據 顯 示 , 有 效 的 科 學 本 質 教 學 並 非 由 於 科 學 史 的 教 學 策 略 , 而 是 在 教 學 中 需 有 明 示 (explicit)和 反 思 的 特 徵 (Abd-El-Khalick & Lederman, 2000; Khishfe & Abd-El-Khalick, 2002)。 明 示 是 指 在 教 學 設 計 著 重 於 特 定 的 科 學 本 質 概 念 , 將 其 當 作 教 學 目 標 ( 劉 聖 忠 , 2007 ; Clough, 2006)。 反 思 則 是 協 助 學 生 將 所 經 歷 的 活 動 與 教 學 目 標 的 科 學 本 質 概 念 做 連 結 。 而 Clough(2006)更 強 調 在 探 究 情 境 中 理 解 科 學 本 質 的 重 要 性 。 也 就 是 學 生 需 有 與 科 學 史 相 關 現 象 的 探 究 活 動 , 輔 以 科 學 史 的 例 子 , 能 使 學 生 將 自 己 的 探 究 經 驗 類 比 於 科 學 家 的 經 驗 , 進 而 認 同 其 過 程 所 意 識 到 的 科 學 本 質 觀。其 中,Monk 和 Osborne (1998) 所 提 出 的 科 學 史 融 入 教 學 的 模 式 (圖 一 ), 不 僅 著 重 於 歷 史 個 案 的 研 究 , 也 兼 重 探 究 活 動 。 因 此 , 本 文 特 別 介 紹 此 模 式 。 Monk 和 Osborne (1998)認 為 科 學 史 融 入 課 程 教 材 必 須 能 與 教 師 的 教 學 目 標 一 致 , 並 且 科 學 史 的 融 入 需 直 接 有 助 於 學 生 的 概 念 學 習 。 教 材 設 計 需 著 重 於 學 生 的 另 有 概 念 和 科 學 發 現 的 歷 史 及 文 化 情 境 。 科 階 段 教 師 學 生 成 果 1.現 象 的 呈 現 2.學 生 想 法 的 引 出 3.歷 史 研 究 4.設 計 實 驗 5.實 驗 測 試 科 學 想 法 6.複 習 與 評 量 教 師 呈 現 歷 史 情 境 或 閱 讀 / 研 究 歷 史 的 想 法 教 師 呈 現 科 學 的 想 法 現 象 的 呈 現 學 生 想 法 的 引 出 想 法 1 想 法 2 想 法 n 設 計 實 驗 測 試 從 事 實 驗 證 據 的 討 論 對 已 知 現 象 的 想 法 , 包 括 科 學 想 法 可 能 採 用 哪 些 方 法 來 測 試 這 些 想 法 詮 釋 實 驗 資 料 對 科 學 概 念 的 理 解,有 限 證 據 的 呈 現 概 念 和 不 同 型 式 的 資 料 詮 釋 圖 一 : 科 學 史 融 入 教 學 的 模 式 (Monk & Osborne, 1998)

(7)

學 史 故 事 的 品 質 也 常 影 響 教 學 目 標 能 否 順 利 達 成 。 好 的 科 學 史 故 事 常 常 是 與 人 物 、 他 們 的 勇 氣 、 發 明 才 能 、 和 希 望 有 關 。 所 以 , 故 事 需 以 社 會 歷 史 情 境 為 主 軸 , 介 紹 主 角 當 時 發 生 之 事 , 包 括 在 介 紹 科 學 家 的 想 法 時 , 先 說 明 他 所 面 臨 的 困 難 , 發 生 什 麼 事 讓 他 有 新 的 想 法 ? 例 如 哈 維 (William Harvey, 1578 - 1657) 為 何 會 提 出 循 環 理 論 ? 幫 浦 最 早 是 何 時 發 明 ? 如 果 你 從 未 看 過 幫 浦 , 你 有 可 能 會 這 樣 想 嗎 ? 為 何 當 時 的 科 學 家 接 受 怎 樣 的 想 法 呢 ? 為 何 人 們 會 轉 而 相 信 哈 維 創 新 的 想 法 呢 ? Monk 和 Osborne (1998)提 出 運 用 科 學 史 哲 進 行 教 學 的 六 個 階 段 (圖 一 )。他 認 為 每 一 階 段 教 學 應 著 重 於 不 同 的 細 節 上 , 例 如 第 一 階 段 需 吸 引 學 生 專 注 於 現 象 的 問 題 上 。 第 二 階 段 著 重 在 收 集 學 生 的 想 法 , 可 運 用 簡 單 的 問 題 、 概 念 圖 、 語 詞 聯 想 、 繪 圖 、 事 例 討 論 等 方 法 。 另 外 , 鼓 勵 運 用 小 組 討 論,讓 學 生 更 投 入,引 出 他 們 的 概 念。 第 三 階 段 應 呈 現 過 去 對 此 現 象 的 想 法 , 當 時 經 濟 、 社 會 、 政 治 的 情 況 , 提 供 背 景 資 訊 。 藉 由 提 供 不 同 科 學 家 互 相 競 爭 的 資 料 (沒 有 必 要 提 出 教 科 書 的 現 代 版 本 ), 對 歷 史 資 料 做 一 些 討 論 和 探 索 , 增 加 歷 史 觀 點 的 了 解 。 或 者 , 依 時 間 和 事 件 分 類 提 供 精 簡 年 表 。 教 師 可 以 口 頭 呈 現 或 提 供 文 本 、 多 媒 體 教 材 , 讓 學 生 小 組 合 作 , 甚 至 讓 學 生 做 簡 短 的 發 表 。 第 四 階 段 教 師 應 呈 現 歷 史 和 當 代 的 兩 種 想 法 , 由 每 一 組 學 生 決 定 它 們 接 受 哪 一 種 想 法 , 並 想 辦 法 設 計 實 驗 , 驗 證 他 們 所 支 持 的 想 法 。 在 此 階 段 , 教 師 須 知 五 項 要 點 : (一 )現 象 是 可 被 研 究 的 。 (二 )當 班 上 不 同 學 生 對 現 象 怎 麼 發 生 和 為 何 發 生 想 法 不 一 時 , 應 適 時 彙 整 學 生 不 同 的 想 法 。 (三 )過 去 人 們 也 有 與 學 生 相 同 的 想 法 。 (四 )過 去 的 歷 史 情 境 中 , 人 們 怎 麼 面 對 這 個 現 象 。 (五 )學 生 習 慣 用 哪 些 實 驗 驗 證 他 們 的 想 法 。 第 五 階 段 則 需 引 入 教 科 書 中 的 現 代 觀 點 。 需 由 教 師 以 較 短 、 正 式 的 上 課 方 式 , 呈 現 一 個 觀 點 如 何 演 進 到 另 一 個 觀 點 。 而 不 是 強 調 單 一 、 無 疑 問 的 觀 點 。 並 且 著 重 於 證 據 的 詮 釋 , 讓 學 生 了 解 同 一 現 象 而 有 不 同 解 釋 的 原 因 。 第 六 階 段 需 考 量 證 據 的 影 響 , 可 藉 由 小 組 討 論 或 報 告 。 著 重 於 科 學 家 做 了 什 麼 , 為 他 所 提 出 的 想 法 提 供 證 據 , 以 作 為 科 學 史 的 結 尾 。 六 階 段 式 的 教 學 模 式 雖 然 內 含 許 多 科 學 本 質 概 念 , 但 教 學 過 程 中 並 未 指 出 這 些 概 念 。 根 據 Akerson, et al. (2000) 和 Clough (2006)的 研 究 , 科 學 本 質 在 教 學 中 倘 以 暗 示 的 方 式 呈 現 , 學 生 未 必 能 了 解 科 學 本 質 在 教 學 中 的 內 涵 。 所 以 , Monk 和 Osborne 的 教 學 模 式 若 能 進 一 步 明 確 地 說 明 科 學 史 中 有 關 科 學 本 質 的 概 念 , 將 可 幫 助 學 生 將 史 料 與 科 學 本 質 連 結 。 以 下 將 以 國 小 簡 單 機 械 單 元 , 說 明 如 何 使 用 科 學 史 , 明 確 地 傳 達 科 學 本 質 的 關 鍵 概 念 。

伍 、 科 學 史 融 入 教 學 的 範 例 — 以 簡

單機械單元為例

關 於 科 學 史 融 入 教 學 , 教 師 在 實 務 上 遇 到 的 第 一 個 問 題 是 如 何 選 擇 材 料 。 科 學

(8)

史 既 多 又 廣 , 本 範 例 所 依 據 的 原 則 , 或 可 供 教 師 參 考 。 首 先 , 在 對 應 的 科 學 理 論 發 展 之 前 , 人 們 就 可 能 發 現 自 然 界 中 有 一 些 規 律 性 , 或 是 在 科 技 應 用 上 已 經 有 一 些 發 展 。 這 些 很 適 合 用 來 說 明 科 學 本 質 中 的 一 致 性 、 可 複 製 性 等 概 念 。 本 範 例 就 是 大 量 用 簡 單 機 械 的 古 代 科 技 史 料 , 傳 達 科 學 本 質 中 科 學 知 識 的 特 性 。 第 二 , 科 學 原 理 被 提 出 來 的 過 程 和 背 景 , 可 呈 現 可 驗 證 性 、 可 預 測 性 、 科 學 假 設 、 理 論 蘊 含 的 (theory laden) , 以 及 科 學 、 科 技 與 社 會 相 互 影 響 的 關 係 。 第 三 , 一 個 小 活 動 中 不 宜 融 入 過 多 的 科 學 本 質 概 念 , 避 免 認 知 負 荷 過 重 。 最 後 , 需 讓 教 師 注 意 運 用 科 學 史 進 行 教 學 也 有 些 限 制 與 問 題 。 許 多 史 料 在 編 寫 過 程 嚴 重 被 過 濾 , 所 呈 現 的 樣 貌 可 能 已 經 被 賦 予 某 些 刻 板 印 象 , 科 學 故 事 的 真 實 性 令 人 質 疑 。 尤 其 為 兒 童 編 寫 的 科 學 史 故 事 最 為 嚴 重 , 宜 謹 慎 選 用 。 以 下 我 們 先 就 科 學 本 質 關 鍵 概 念 進 行 說 明 。 之 後 , 利 用 簡 單 機 械 的 範 例 , 提 出 如 何 運 用 科 學 史 教 材 傳 達 科 學 本 質 的 關 鍵 概 念 。 劉 聖 忠 (2007)指 出 由 於 大 自 然 現 象 有 著 統 一 的 秩 序 , 這 種 秩 序 並 不 隨 著 時 間 、 空 間 、 人 類 文 化 的 不 同 而 改 變 , 具 有 重 複 出 現 的 一 致 性 。 另 外 , 大 自 然 現 象 的 呈 現 具 有 因 果 關 係 。 當 我 們 在 觀 察 或 實 驗 時 , 研 究 結 果 可 被 預 測 、 可 被 驗 證 、 甚 至 不 斷 地 被 複 製 。 這 些 均 說 明 科 學 知 識 具 有 可 預 測 性 、 可 複 製 性 , 以 及 可 驗 證 性 。 然 而 , 科 學 知 識 是 由 科 學 社 群 對 大 自 然 現 象 觀 察 的 詮 釋 , 科 學 家 受 到 個 人 經 驗 的 影 響 所 做 的 觀 察 是 理 論 蘊 含 的 , 也 是 科 學 家 想 像 力 與 創 造 力 的 結 晶 。 由 此 可 知 , 科 學 知 識 的 形 成 過 程 多 少 有 科 學 家 主 觀 的 想 法 。 為 了 降 低 人 為 主 觀 想 法 所 造 成 的 偏 執 , 科 學 家 所 提 出 的 知 識 , 需 有 可 信 、 有 效 的 研 究 設 計 , 支 持 的 證 據 , 與 合 理 的 解 釋 , 以 提 升 科 學 知 識 的 客 觀 性 。 因 此 , 科 學 家 所 提 出 的 知 識 , 需 要 經 過 科 學 社 群 的 檢 驗 , 甚 至 討 論 而 得 共 識 。 因 為 是 共 識 , 不 是 絕 對 的 真 理 , 所 以 科 學 知 識 具 有 暫 時 性 的 特 質 。 由 此 可 知 , 科 學 本 質 的 「 客 觀 性 」 與 「 主 觀 性 」 應 被 視 為 一 種 平 衡 , 而 非 衝 突 。 同 時 , 科 學 家 對 現 象 所 提 出 的 理 論 / 知 識 , 是 期 望 能 涵 蓋 更 廣 的 範 圍 , 也 就 是 在 追 求 最 大 的 普 遍 性 。 所 以 , 從 科 學 史 的 角 度 觀 之 , 科 學 知 識 可 維 持 一 段 相 當 長 的 時 間 , 具 有 持 久 性 。 通 常 我 們 在 運 用 科 學 史 料 時 , 可 將 提 出 理 論 的 科 學 家 當 作 教 學 設 計 的 主 軸 。 以 人 物 故 事 呈 現 較 能 吸 引 學 生 的 學 習 。 在 本 範 例 中 , 我 們 選 擇 阿 基 米 德 發 現 槓 桿 原 理 的 歷 史 故 事 。 基 於 「 科 學 史 融 入 課 程 需 以 直 接 有 助 於 學 生 概 念 學 習 」 之 理 念 , 在 設 計 課 程 時 , 可 先 畫 出 單 元 的 概 念 圖 , 依 據 選 定 的 科 學 史 主 題 , 展 現 科 學 本 質 中 特 定 的 關 鍵 概 念 。 教 師 亦 可 依 據 時 間 的 長 短 , 選 擇 符 合 特 定 教 學 目 標 的 科 學 史 進 行 教 學 。 其 中 , 科 學 史 融 入 教 學 的 方 式 非 常 多 種 , 例 如 歷 史 個 案 研 究 、 歷 史 調 查 研 究 、 互 動 式 歷 史 小 品 、 角 色 扮 演 、 歷 史 對 話 、 探 訪 科 學 古 蹟 或 參 觀 博 物 館 、 重 複 科 學 史 上 的 重 要 實 驗 等 方 式 。 選 擇 融 入 科 學 史 的

(9)

方 式 則 需 考 量 教 學 目 標 、 學 生 程 度 、 上 課 時 數 與 考 試 壓 力 (洪 振 方,1998)。教 師 需 依 其 特 定 的 教 學 目 標 選 擇 合 適 的 科 學 史 融 入 方 式 。 若 欲 使 學 生 經 驗 知 識 的 發 展 過 程 , 瞭 解 科 學 家 是 如 何 經 過 一 番 爭 辯 , 才 獲 得 現 代 所 接 受 的 理 論 , 歷 史 個 案 研 究 、 互 動 式 歷 史 小 故 事 、 或 歷 史 對 話 方 式 便 較 為 合 適 , 例 如 拉 馬 克 和 達 爾 文 的 演 化 理 論 , 哥 白 尼 的 日 心 說 與 當 時 大 眾 接 受 的 地 心 說 即 屬 此 類 。 如 果 單 元 內 容 主 要 介 紹 某 一 個 重 大 科 學 發 現 、 科 學 家 特 殊 的 實 驗 設 計 、 科 學 思 考 等 , 利 用 歷 史 個 案 研 究 , 歷 史 調 查 研 究 , 重 複 科 學 史 上 重 要 的 實 驗 , 及 傳 記 閱 讀 等 都 是 值 得 推 薦 的 方 式 。 在 選 定 主 題 後 , 需 多 方 收 集 資 料 。 科 學 與 科 技 百 科 全 書 、 博 物 館 展 示 品 、 簡 介 手 冊 、 書 籍 、 影 片 、 科 學 家 故 事 、 及 網 路 資 源 等 , 都 是 協 助 教 師 在 課 程 規 劃 時 期 進 行 歷 史 調 查 。 教 師 可 依 據 學 生 的 程 度 選 擇 合 適 的 資 料 , 編 制 學 生 課 後 閱 讀 或 歷 史 調 查 的 活 動 。 甚 至 可 結 合 部 落 格 或 網 頁 設 計 , 提 供 學 生 另 類 的 科 學 探 究 活 動 。 以 國 小 簡 單 機 械 單 元 為 例 , 教 師 可 先 畫 出 簡 單 機 械 單 元 概 念 圖 (圖 二 )作 為 規 劃 科 學 概 念 與 科 學 本 質 教 學 的 藍 圖 。 圖 二 : 簡 單 機 械 單 元 之 概 念 圖

(10)

畫 出 概 念 圖 , 有 助 於 教 師 規 劃 課 程 。 例 如 圖 二 中 ① ~ ⑤ 標 示 五 個 課 程 主 題 與 建 議 的 課 程 順 序 。 課 程 順 序 是 由 淺 入 深 的 概 念 逐 漸 建 構 , 後 面 的 概 念 是 奠 基 於 前 面 的 基 礎 概 念 。 學 生 可 依 據 此 概 念 圖 逐 漸 建 立 簡 單 機 械 的 整 體 概 念 , 而 非 片 段 知 識 。 在 簡 單 機 械 單 元 中 , 以 發 現 槓 桿 定 理 的 阿 基 米 德 (Archimedes, 287 BC – 212 BC)為 本 單 元 的 主 角 , 他 的 名 言 可 引 發 學 生 的 好 奇 、 思 考 這 句 話 的 合 理 性 , 瞭 解 科 學 的 假 設 。 選 擇 與 槓 桿 原 理 相 關 事 例 和 科 技 器 具 設 計 為 概 念 引 入 、 概 念 探 索 、 和 概 念 應 用 的 內 容。在 教 學 時,鋪 陳 當 時 的 歷 史 背 景、 社 會 、 和 科 技 的 狀 況 , 其 中 展 現 阿 基 米 德 所 提 出 的 槓 桿 原 理 , 並 驗 證 此 原 理 的 經 過 。 透 過 歷 史 個 案 研 究 古 代 器 具 的 過 程 中 , 運 用 6W 的 關 鍵 問 題 和 探 究 活 動 傳 達 科 學 本 質 中 的 可 驗 證 性 、 一 致 性 、 可 預 測 性 。 同 時 , 也 能 窺 探 將 問 題 數 學 化 的 思 考 過 程 , 強 調 數 學 在 歸 納 推 論 思 考 過 程 中 扮 演 著 簡 化 問 題 的 重 要 性 。 以 下 則 一 一 說 明 如 何 運 用 科 學 史 素 材 傳 達 科 學 本 質 的 關 鍵 概 念 (表 一 )。 例 如,教 師 可 藉 由 阿 基 米 德 的 名 言「 給 我 一 個 立 足 點 , 我 就 能 移 動 地 球 。 」 配 合 圖 片 (圖 三 )可 引 發 學 生 思 辨 這 句 話 的 合 理 性 , 進 而 理 解 科 學 的 假 設 。 此 階 段 則 為 第 一 階 段 : 現 象 的 呈 現 。 並 藉 此 進 入 第 二 階 段 , 引 出 學 生 的 想 法 。 學 生 可 利 用 隨 手 可 得 的 文 具 , 驗 證 阿 基 米 德 的 假 設 。 例 如 長 尺 (槓 桿 )、鉛 筆 盒 (重 物 ),和 支 點 (橡 皮 擦 )進 行 測 試。此 為 設 計 實 驗 與 驗 證 想 法 的 階 段 。 最 後 , 透 過 歷 史 研 究 的 階 段 , 探 討 阿 基 米 德 發 展 科 學 知 識 的 過 程 。 阿 基 米 德 當 時 曾 在 世 人 面 前 挑 起 一 艘 大 船 , 驗 證 了 他 的 槓 桿 原 理 。 可 藉 由 這 段 科 學 史 事 例 傳 達「 可 驗 證 性 」和「 可 預 測 性 」。史 料 中 甚 至 有 繪 製 「 阿 基 米 德 的 爪 」 (圖 四 )記 錄 此 事 例 (Hakim, 2004)。然 而,後 人 並 沒 有 人 知 道 當 時 阿 基 米 德 如 何 提 起 一 艘 大 船 。 於 是 , 現 代 的 工 程 師 想 像 阿 基 米 德 利 用 槓 桿 與 滑 輪 組 抬 起 大 船 所 繪 製 的 圖 片 ( 圖 五 ) (Hakim, 2004), 提 供 這 張 圖 片 有 助 於 營 造 出 當 時 阿 基 米 德 驗 證 槓 桿 原 理 的 歷 史 場 景 。 表 一 : 簡 單 機 械 科 學 史 素 材 與 科 學 本 質 關 鍵 概 念 之 參 考 表 科 學 史 素 材 科 學 本 質 關 鍵 概 念 「 給 我 一 個 立 足 點 , 我 就 能 移 動 地 球 。 」 可 驗 證 性 ( 科 學 的 假 設 ) 阿 基 米 德 的 爪 可 驗 證 性 , 可 預 測 性 古 代 器 具 一 致 性 , 可 複 製 性 古 代 器 具 與 現 代 器 具 的 比 較 一 致 性 , 可 複 製 性 阿 基 米 德 從 古 代 器 具 發 展 槓 桿 原 理 觀 察 與 推 論 , 可 預 測 性 , 科 學 、 科 技 與 社 會 的 相 互 影 響 中 西 文 化 的 古 代 器 具 的 相 似 性 (水 運 儀 象 台 ) 一 致 性 , 可 複 製 性

(11)

圖 五 : 現 代 工 程 師 想 像 阿 基 米 德 的 實 驗 此 範 例 欲 營 造 阿 基 米 德 如 何 從 生 活 器 具 的 使 用,發 展 出 槓 桿 原 理 的 過 程。因 此, 從 科 學 類 與 科 技 類 百 科 全 書 ( 袁 淑 娟 譯 , 2004; 劉 京 勝 等 譯 , 2003; 特 雷 弗 I. 威 廉 斯, 1991) (註 2)、 網 路 上 中 、 英 文 版 的 維 基 百 科 、 國 立 自 然 科 學 博 物 館 中 國 科 學 廳 所 出 版 的 各 種 簡 介 等 , 可 蒐 集 到 許 多 古 代 各 式 各 樣 的 生 活 器 具 , 這 些 圖 片 可 提 供 學 生 辨 識 支 點 、 施 力 點 、 抗 力 點 等 在 器 具 使 用 上 意 義 , 作 為 評 量 他 們 對 槓 桿 定 理 的 理 解 。 教 師 可 引 導 學 生 藉 著 觀 察 支 點 與 施 力 點 、 抗 力 點 相 對 的 位 置 , 將 這 些 器 具 分 成 三 類 , 並 體 驗 各 類 器 具 使 用 上 的 一 致 性 (例 如 屬 於 第 二 類 槓 桿 的 器 具 較 費 力,屬 於 第 三 類 槓 桿 的 器 具 則 較 省 力 )。而 同 一 類 槓 桿 原 理 運 用 於 製 作 成 不 同 的 器 具 , 也 可 得 到 相 同 的 效 果 , 由 此 可 解 釋 概 念 的 「 一 致 性 」與「 可 複 製 性 」。而 且,學 生 也 可 從 過 去 與 現 代 器 具 的 相 似 性 , 瞭 解 現 象 「 一 致 性 」 之 意 涵 。 在 阿 基 米 德 時 代 , 人 們 除 了 有 上 述 三 類 槓 桿 的 器 具 外 , 他 們 還 運 用 定 滑 輪 和 動 滑 輪 協 助 他 們 工 作 。 這 些 簡 單 機 械 是 因 為 阿 基 米 德 發 現 槓 桿 原 理 後 , 才 有 這 些 器 具 的 發 明 , 抑 或 先 有 這 些 器 具 , 阿 基 米 德 才 發 現 槓 桿 原 理 呢 ? 此 時 , 提 供 學 生 進 行 歷 史 調 查 , 有 助 於 破 除 學 生 的 迷 思 概 念 — 先 有 科 學 原 理 的 發 現 , 才 有 科 技 的 發 明 。 學 生 常 誤 以 為 科 技 是 應 用 科 學 知 識 的 產 物 。 事 實 上 , 阿 基 米 德 觀 察 人 們 使 用 簡 單 機 械 的 現 象 後 , 發 現 這 些 現 象 所 呈 現 的 一 致 性—這些現象都具有不動的點(支點),以及 圖 四 : 阿 基 米 德 的 爪 圖 三 : 阿 基 米 德 名 言 之 示 意 圖

(12)

施 力 處 、 抗 力 處 。 而 且 , 他 利 用 數 學 和 符 號 簡 化 問 題 , 經 過 精 密 的 計 算 , 發 現 了 簡 單 機 械 運 作 的 基 本 原 理 — 槓 桿 原 理 。 藉 著 槓 桿 原 理 的 運 算 , 他 才 敢 大 膽 地 預 測 他 需 要 多 少 人 力 抬 起 大 船 。 此 事 例 可 傳 達 科 學 具有「可預測性」。另外,阿基米德也將槓 桿 原 理 運 用 於 滑 輪 上 , 改 進 了 滑 輪 組 (周 啟文譯,1999)。這些都是科學知識的發現 / 發 明 促 進 科 技 進 步 的 例 子 , 可 傳 達 科 學 與科技常常是交互影響著彼此的演進。 簡 單 機 械 除 了 槓 桿 和 滑 輪 之 外 , 輪 軸 也 在 古 代 生 活 佔 有 關 鍵 的 地 位 , 從 車 輪 的 發 展 史 ( 袁 淑 娟 譯 , 2004 ; 劉 京 勝 等 譯 , 2003),可 以 發 現 輪 軸 除 了 運 用 在 交 通 工 具 上 , 它 還 有 許 多 其 他 用 途 , 包 括 製 作 手 拉 坯 的 轉 輪 , 船 上 起 錨 的 絞 盤 , 甚 至 磨 坊 等 (袁 淑 娟 譯 , 2004)。 然 而 , 輪 軸 也 是 槓 桿 原 理 的 應 用 , 符 合 第 一 類 型 的 槓 桿 , 甚 至 可 引 導 學 生 探 討 絞 盤 上 船 員 施 力 的 柄 , 做 得 那 麼 長 的 原 因 , 增 進 槓 桿 原 理 運 用 於 輪 軸 上 的 理 解 。 另 外 , 運 用 水 力 推 動 輪 軸 的 例 子 (特 雷 弗 I. 威 廉 斯 , 1991), 可 說 明 驅 動 輪 軸 轉 動 的 水 流 與 輪 軸 轉 動 方 向 雖 不 盡 相 同 , 但 是 , 驅 動 輪 軸 轉 動 均 是 施 力 於 輪 軸 頁 面 上 的 水 流 , 轉 動 的 方 向 是 由 水 流 施 於 輪 軸 頁 面 的 垂 直 分 力 方 向 所 決 定 , 轉 動 的 速 度 則 由 輪 轉 頁 面 單 位 面 積 上 的 垂 直 分 力 大 小 成 正 比 。 這 也 說 明 了 各 種 現 象 所 呈 現 出 的「 一 致 性 」。另 外,公 元 四 世 紀 早 期 在 羅 馬 巴 伯 格 爾 小 山 坡 上 所 建 造 的 磨 麵 粉 工 廠 , 利 用 兩 套 各 八 個 水 輪 的 設 計 。 八 個 水 輪 源 泉 相 同 的 設 計 , 使 其 運 轉 完 全 一 致 , 可 用 於 傳 達 科 學 本 質 的 「 一 致 性 」 與 「 可 複 製 性 」(特 雷 弗 I. 威 廉 斯,1991)。 其 中 , 每 一 具 水 輪 的 軸 連 接 著 兩 個 互 相 垂 直 的 齒 輪 , 驅 動 上 方 的 研 磨 石 , 磨 碎 穀 物 製 成 麵 粉 。 古 代 齒 輪 組 常 用 於 改 變 轉 軸 的 運 動 方 向 , 大 小 齒 輪 不 同 的 搭 配 , 亦 可 影 響 齒 輪 的 轉 動 速 度 。 水 運 儀 象 台 便 是 中 國 古 代 科 技 中 運 用 水 力 驅 動 各 種 轉 輪 、 齒 輪 的 偉 大 發 明 。 水 運 儀 象 台 (圖 六 )由 上 而 下 分 為 渾 儀 、 渾 象 和 晝 夜 機 輪 三 部 分 , 分 別 具 有 天 象 觀 測、天 象 運 行、和 報 時 裝 置。其 中 , 報 時 裝 置 是 五 層 樓 的 報 時 木 閣 , 每 一 層 樓 分 別 有 人 偶 執 牌 報 時 , 甚 至 利 用 人 偶 搖 鈴 、 扣 鐘 、 擊 鼓 不 同 的 聲 響 代 表 不 同 的 時 刻 (圖 七 )。 另 外 , 渾 象 是 古 代 中 國 人 根 據 天 文 觀 測 的 結 果 所 製 造 出 模 擬 天 體 運 行 的 儀 器 , 它 將 太 陽 、 月 亮 、 二 十 八 宿 等 天 體 以 及 赤 道 、 黃 道 都 繪 製 在 一 個 圓 球 面 上 , 讓 人 們 不 受 日 夜 時 間 的 限 制 , 可 隨 時 瞭 解 當 時 的 天 象 。 所 以 , 即 使 是 白 天 也 可 知 道 星 星 和 月 球 所 處 的 方 位 。 渾 象 一 天 運 轉 一 週 的 速 度 演 示 著 天 象 的 運 行 。 最 上 層 的 渾 儀 是 中 國 古 代 用 來 測 量 天 體 位 置 的 儀 器 , 它 是 水 運 儀 象 台 中 唯 一 不 受 中 央 轉 軸 控 制 的 部 分。教 師 運 用 水 運 儀 象 台 的 構 造 圖 (國 立 自 然 科 學 博 物 館,2001),可 作 為 本 單 元 的 總 結 或 評 量 活 動 , 提 供 學 生 辨 識 水 輪 、 輪 軸 、 和 齒 輪 的 機 械 構 造 , 也 可 說 明 科 學 知 識 (槓 桿 原 理 )的 特 性 。

(13)

圖 六 : 水 運 儀 象 台

(14)

本 範 例 乃 是 針 對 國 小 高 年 級 課 程 做 說 明 。 對 於 中 學 課 程 , 教 師 們 可 參 考 Irwin(2000)有 關 週 期 表 與 原 子 論 的 範 例 。

陸 、 運 用 科 學 史 傳 達 科 學 本 質 的 教

學與一般科學教學的差異

一 些 教 學 經 驗 豐 富 且 具 有 探 究 教 學 能 力 的 教 師 , 在 進 行 國 小 自 然 科 教 學 時 , 常 認 為 利 用 日 常 生 活 的 器 具 便 能 將 三 種 類 型 的 槓 桿 介 紹 清 楚 , 再 配 合 實 驗 活 動 , 便 能 理 解 簡 單 機 械 的 概 念 。 為 何 教 師 需 要 費 心 思 將 科 學 史 融 入 教 學 呢 ? 持 這 種 想 法 的 教 師 大 多 數 存 著 促 進 學 生 概 念 理 解 為 主 要 教 學 目 標 , 卻 常 常 忽 略 將 科 學 本 質 融 入 教 學 中 也 是 重 要 的 教 學 目 標 (Abd-El-Khalick & Lederman, 2000)。 另 外 , 若 教 師 能 理 解 科 學 本 質 的 內 涵 , 亦 具 備 傳 達 科 學 本 質 的 教 學 知 能 , 運 用 探 究 教 學 應 可 傳 達 大 部 分 科 學 本 質 的 關 鍵 概 念 。 唯 獨 科 學 知 識 的 暫 時 性 、 科 學 知 識 受 社 會 、 文 化 影 響 , 以 及 科 學 知 識 需 要 科 學 家 的 想 像 力 與 創 造 力 , 甚 至 毅 力 與 專 注 力 等 , 需 透 過 科 學 史 融 入 教 學 , 較 能 有 效 地 傳 達 。 教 師 花 些 心 思 營 造 科 學 家 當 時 的 社 會 情 境 , 提 供 學 生 想 像 、 甚 至 模 擬 科 學 家 解 決 問 題 、 發 現 或 創 造 知 識 的 歷 程 , 不 正 是 體 會 科 學 家 如 何 思 考 的 一 種 學 習 方 式 嗎 ? 或 許 您 所 營 造 的 科 學 家 故 事 正 一 點 一 滴 地 啟 發 著 好 幾 位 未 來 的 科 學 家 。

參考文獻

巫 俊 明 (2002): 運 用 科 學 史 增 進 學 生 對 於 科 學 本 質 的 了 解。國 教 世 紀,199, 61-68。 周 啟 文 譯 (1999): 站 在 巨 人 肩 膀 上 —史 上 最 偉 大 的 12 位 科 學 家 。 台 北 : 先 覺 。 邱 明 富 和 高 慧 蓮 (2006): 科 學 史 融 入 教 學 對 國 小 學 童 科 學 本 質 觀 影 響 之 探 究 。 科 學 教 育 學 刊 , 14(2) , 163-187。 邱 美 虹 (2003):TIMSS 2003 臺 灣 國 中 二 年 級 學 生 的 科 學 成 就 及 其 相 關 因 素 之 探 討 。 載 於 張 秋 男 主 編 : 國 際 數 學 與 科 學 教 育 成 就 趨 勢 調 查 2003 (pp. 7-54)。 台 北 市: 國 立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科 學 教 育 中 心 。 洪 振 方 (1998): 在 科 學 教 學 的 另 類 選 擇 : 融 入 科 學 史 教 學 。 屏 師 科 學 教 育 月 刊 , 7, 2-10。 特 雷 弗 I. 威 廉 斯 (1991):科 技 發 明 史:從 石 器 時 代 到 電 腦 時 代 。 臺 北 : 風 雲 時 代 。 袁 淑 娟 譯 (2004): 力 學 與 動 能 。 載 於 宋 靖 遠 主 編 , 資 優 生 科 學 百 科 (pp. 300-303)。 臺 北 : 閣 林 國 際 圖 書 。 高 慧 蓮 (2006):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提 升 學 生 科 學 本 質 能 力 指 標 表 現 可 行 教 學 模 組 之 開 發 研 究 。 科 學 教 育 學 刊 , 14(4), 401-425。 國 立 自 然 科 學 博 物 館 (2001): 水 運 儀 象 臺 簡 介 。 台 中 市 : 國 立 自 然 科 學 博 物 館 。 許 良 榮 和 李 英 田 (1995): 科 學 史 在 科 學 教 學 的 角 色 與 功 能 。 科 學 教 育 月 刊 , 179, 15-27。 郭 博 嵐 (2005): 國 小 在 職 教 師 對 九 年 一 貫 科 學 本 質 能 力 指 標 了 解 之 詮 釋 性 研 究 。國 立 花 蓮 師 範 學 院科 學 教 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未 出 版 ) 郭 博 嵐 和 劉 聖 忠 (2005): 從 國 內 外 文 獻 及 焦 點 論 壇 看 國 內 科 學 本 質 能 力 指 標 之 定 位 。 中 華 民 國 第 二 十 一 屆 科 學 教 育 學 術 研 討 會 (2005) 。 彰 化 市 : 國 立 彰 化 師 範 大 學 科 學 教 育 研 究 所 。 劉 京 勝 等 譯 (2003): 探 索 力 與 能 。 載 於 21 世 紀 探 索 科 學 大 百 科 (pp. 36-41)。

(15)

臺 北 : 閣 林 國 際 圖 書 。 劉 聖 忠 (2007): 國 小 科 學 本 質 能 力 指 標 之 詮 釋 。 第 1973期 「 科 學 探 究 暨 科 學 本 質 能 力 指 標 教 學 」 研 習 資 料 。 台 北 縣 : 國 家 教 育 研 究 院 籌 備 處 。 Abd-El-Khalick, F. (2005). Developing

deeper understandings of nature of science: The impact of a philosophy of science course on preservice science teachers’ views’ and instructional plan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7(1),

15-42.

Abd-El-Khalick, F., & Lederman, N. G. (2000). Improving science teachers' conceptions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2(7), 665-701.

Abd-El-Khalick, F., Bell, R. L., &

Lederman, N. G. (1998). The nature of science and instructional practice: Making the unnatural natural.

Science Education, 82(4), 417-436.

Akerson, V. L., Abd-El-Khalick, F., & Lederman, N. G. (2000). Influence of a reflective explicit

activity-based approach on

elementary teachers’ conceptions of nature of sci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7(4),

295-317.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1993).

Benchmarks for Science Literacy.

Washington, D. C.: AAAS.

Carey, S. (1985). Conceptual change in

childhood. Cambridge: MIT Press.

Clement, J. (1983). A conceptual model discussed by Galileo and used intuitively by physics students. In D. Gentner & A. Stevens (Eds.), Mental

models (pp.325-340).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Clough, M. P. (2006). Learners’ responses to the demands of conceptual change: Considerations for effective nature of science instruction. Science &

Education, 15, 463-494.

Council of Ministers of Education (1996).

Common framework of science

learning outcomes K-12 (Draft).

Victoria, BC: Ministry of Education, Skills and Training.

Curriculum Corporation (1994). A

statement of science for Australian schools: A joint project of the states, territories and the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initiated by the Australian Education Council.

Victoria: Carlton.

Dusch1, R. A. (1990). Restructuring

science education: The importance of theories and their development.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Press. Hakim, J. (2004). Story of science Aristotle

leads the way. Smithsonian, U.S.A.

Irwin, A. R. (2000). Historical case studies: Teaching the nature of science in context. Science Education, 84, 5-26.

Johnson, R. T., & Johnson, D. W. (1994). An overview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J. Thousand, A. Villa, & N. A. (Eds.), Creativity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pp. 31-44). Baltimore:

Brookes Publishing Co.

Khishfe, R., & Abd-El-Khalick, F. (2002). The influence of explicit and reflective versus implicit inquiry-oriented instruction on sixth graders’ views of nature of sci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9(7), 551-578.

Lederman, N. G. (1992). Students’ and teachers’ conceptions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9(4), 331-359.

Lederman, N. G. (2007). Nature of scienc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p. 831–880. In S. K. Abell and N. G. Lederman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cience educati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Mahwah, NJ.

Lederman, N. G., Abd-El Khalick, F., Bell, R. L., & Schwartz, R. (2002). Views of nature of science questionnaire: Toward valid and meaningful assessment of learner’s conceptions of nature of science. Journal of

(16)

497-552.

Matthews, M. R. (1992). History, philosophy, and science teaching: The present rapprochement. Science

and Education, 1(1), 11-47.

McCloskey, M. (1983). Naive theories of motion. In D. Gentner & A. Stevens (Eds.), Mental models (pp. 299-324).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McComas, W. F., & Olson, J. K. (1998).

The nature of science in inter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documents. In W. F. McComas (Ed.), The nature of

science in science education: Rationales and strategies (pp.

41-52). Dordrecht: Kluwer.

Monk, M., & Osborne, J. (1998). Placing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on the curriculum: A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edagogy.

Science Education, 81(4), 405-424.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6).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Osborne, J., Collins, S., Ratcliffe, M., Millar, R., & Duschl, R. (2003). What “ideas-about-science” should be taught in school science? A Delphi study of the expert

communit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40(7), 692-720.

Sanchez, L. (1989). On the implicit use of history in science education. In D. E. Herget (Ed.),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science teaching.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p. 306-312).

Wandersee, J. W., & Roach, L. M. (1998). Interactive historical vignettes. In J. J. Mintzes, J. H. Wandersee, & J. D. Novak (Eds.), Teaching science for

understanding: A human constructivist view (pp. 218-306).

San Diego, CA : Academic Press 註 1: 此 處 的 科 學 迷 思 不 是 一 般 所 謂 科 學 概 念 研 究 中 的 迷 思 概 念 。 註 2: 由 於 部 分 科 學 史 料 的 圖 片 採 自 翻 譯 的 百 科 全 書 , 為 尊 重 智 慧 財 產 權 , 無 法 於 本 文 中 提 供 讀 者 參 閱 。 投 稿 日 期 : 97 年 03 月 19 日 接 受 日 期 : 97 年 11 月 22 日

(17)

Teaching the Nature of Science through History: A

Discussion of History Episodes in Simple Machine

Shu-Fen Lin

1

, Sang-Chong Lieu

2

, Mao-Tsai Huang

3

,

Su-Fen Chen

4

and Wen-Hua Chang

5

1

Institute of Education & Center for Teacher Education,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2

Graduate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 N a t i o n a l Dong Hwa U n i v e r s i t y

3

N a t i o n a l A c a d e m y o f E d u c a t i o n a l R e s e a r c h Preparatory Office

4

Graduate School of Technolog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

Graduate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was to discuss practical issues of teaching nature of science (NOS) through history. Firstly, we examined students’ misconceptions about science and the trend of curriculum reform tha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 NOS. And then, what aspects of NOS should be taught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were discussed. A model of using history of science to convey NOS was presented. Finally, we drew on the Simple Machine unit as an example of depicting NOS through history episodes.

數據

圖 五 : 現 代 工 程 師 想 像 阿 基 米 德 的 實 驗           此 範 例 欲 營 造 阿 基 米 德 如 何 從 生 活 器 具 的 使 用,發 展 出 槓 桿 原 理 的 過 程。因 此,從 科 學 類 與 科 技 類 百 科 全 書 ( 袁 淑 娟 譯 ,2004; 劉 京 勝 等 譯 , 2003; 特 雷 弗  I
圖 七 : 水 運 儀 象 台 之 報 時 裝 置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refined generic skills, values educ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 (

The five separate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Guides for the subjects of Biology, Chemistry, Physics, Integrated Science and Combined Science are prepared for the reference of school

Five separate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Guides for the subjects of Biology, Chemistry, Physics, Integrated Science and Combined Science are prepared for the reference of school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形成 形成 形成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形成問題 形成問題 形成問題 形成問題 的步驟及 的步驟及 的步驟及 的步驟及 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