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贓物所有權歸屬之賽局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贓物所有權歸屬之賽局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4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 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王智賢 博士. 政 治 大 立 贓物所有權歸屬之賽局分析. ‧ 國. 學 ‧. A game theoretic analysis of property rights by theft.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林宛萱 撰. 中華民國一O二年六月.

(2) 謝辭 在政大整整七年,這次真的要離開了,這個總是綿綿細雨、依山傍水的校 園,自高中畢業後來到這裡,從菜鳥變成識途老馬,政大的每一個地方都是 那麼熟悉,漫步後山時微微的涼風、下過雨後青草的味道、山上球場熾熱的 陽光,都是屬於政大的回憶,我會想念這裡的一切。回首過去,大學五年、 研究所兩年都是疾步行走的記憶,大學時為了取得雙學位,五年都過得忙忙 碌碌,不過也在摸索之後決定進入財政所,研究所兩年之間修課、撰寫論文 也不得閒,在政大的生活總是充實的。回顧這七年的生活,不像有些人目標. 政 治 大 選擇正確,但我相信所有的過程都是成長的養分,人生沒有白走的路,相信 立 明確,我總是在探索的過程中前行,可能繞了一點路、也無法確信自己是否. ‧ 國. 學. 自己做著的是有意義的挑戰。. 論文的完成首先感謝我的父母,謝謝他們總是支持我的每個決定,感謝指. ‧. 導教授王智賢老師的幫助,從數學推導到論文撰寫上都不吝伸出援手,讓我. sit. y. Nat. 的論文可以順利完成,並感謝兩位口試委員翁堃嵐老師及黃亮洲老師對此篇. al. er. io. 論文提出精闢扼要的見解,使論文可以更臻完善,最後感謝所有真心關懷我. v. n. 的家人朋友,希望未來彼此在各自的道路上都能走得順遂。在這兩年時間,. Ch. engchi. i n U. 飽受病痛煎熬、在口試前夕去了天堂的外婆,我相信她已經在很美好的地 方,再多的成就都抵不過家人陪伴的時刻,身體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誠心祈 禱我的家人健康、快樂地度過每一天,謝謝他們還在我身邊。 畢業不過是人生旅途的開始,感謝在政大的這幾年,讓我學習、儲備能量, 期許將來能擇己所愛、愛己所選,以積極的心境面對任何困難,敢於嘗試、 不怕失敗,即便是岔路也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希望能永保初心,迎接未來 新的挑戰。 最後,謹以此篇論文,獻給所有我愛及愛我的人。. 宛萱謹誌       2013.06 于台北. ii   .

(3) 國立政治大學101學年度碩士論文摘要 論文名稱:贓物所有權歸屬之賽局分析 學校所別: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 指導教授:王智賢 博士 研究生:林宛萱. 政 治 大. 在贓物所有權歸屬問題之下,本文承繼 Rose (2010) 的設定,使用賽局. 立. 模型分析贓物不適用善意取得 (即無條件歸還原持有者) 及適用善意取. ‧ 國. 學. 得的法律規定,並討論我國實際贓物所有權的制度,並比較三種制度下的 參賽者的聯合效用大小。透過本研究可發現,原持有者擁有物品所有權的. ‧. 效用相對較高時,社會上應偏向贓物不適用善意取得較有效率;當潛在買. y. Nat. sit. 方擁有物品所有權的效用相對較高時,社會上應偏向贓物適用善意取得較. n. al. er. io. 有效率。而我國現有制度不管在何種情況之下,皆不是最有效率的,故我. i n U. v. 國對贓物所有權歸屬的法律從效率面而言有重新檢討之必要。. Ch. engchi. 關鍵字:贓物、善意取得、子賽局完全均衡. iii   .

(4) A game theoretic analysis of property rights by theft. Abstract. This paper which continues the study from Rose (2010) focuses on the question whether a buyer of a stolen good should obtain title to the good if he/she has purchased it in good faith. We use game model to analyze three different regulations - a rule of law where good faith is irrelevant, a rule where good faith may protect an innocent buyer, and the real regulation in Taiwan. Finally, in discussing social utility, we compare efficiency among the three regulations, and reach our conclusion that when the potential buyer’s utilities of having the ownership are higher than the owner’s, a rule of law where good faith is irrelevant is the most efficient. On the contrary, when the potential buyer’s utilities of having the ownership are lower than the original owner’s, a rule where good faith may protect an innocent buyer is the most efficient. Considering efficiency, the regulation in Taiwan is not the best to the society so the government may amend the regulation..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Keywords: Stolen goods, Good faith, Subgame perfect equilibrium. iv   .

(5) . 目錄. 第一章 前言.................................................................................................................. 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4  第三章 模型設定.......................................................................................................... 7  第一節 制度一:物品所有權屬於原有者.......................................................... 7  第二節 制度二:物品所有權屬於善意買方.................................................... 11  第三節 制度三:原有者付出價金才可從善意買方處買回物權.................... 19  第四章 制度比較........................................................................................................ 28 . 政 治 大 參考文獻...................................................................................................................... 34  立 第五章 結論................................................................................................................ 32 . ‧. ‧ 國. 學. 附錄一.......................................................................................................................... 35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   . i n U. v.

(6) 圖目錄 圖 1:模型 1 的賽局樹................................................................................................ 8 圖 2:模型 1 參賽者 2 預期效用數線...................................................................... 10 圖 3:模型 2 的賽局樹.............................................................................................. 12 圖 4:模型 2 參賽者 2 預期效用數線...................................................................... 15 圖 5:模型 3 的賽局樹.............................................................................................. 19 圖 6:模型 3 參賽者 2 預期效用數線...................................................................... 2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 i n U. v.

(7) 表目錄 表 1:制度一的子賽局完全均衡結果...................................................................... 11 表 2a:當    22 ,制度二的子賽局完全均衡結果 ............................................. 18 表 2b:當    21 ,制度二的子賽局完全均衡結果 ............................................. 18 表 3a:當    32 ,制度三的子賽局完全均衡結果 ............................................. 26 表 3b:當    31 ,制度三的子賽局完全均衡結果 ............................................. 2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i   . i n U. v.

(8) 第一章 前言 設想若在市場上千挑萬選,購買了一個理想的物品後卻發現它是贓物,被要 求返還覺得自己權益受損,但若身為贓物的遺失人,被偷走的物品找著後卻不再 擁有所有權,又有失公允,如此矛盾無法兩全的情況說明了贓物財產權的問題。 善意取得是民法上一項非常重要的財產制度,此制度表示財產所有權的安全 應為法律保護,而所謂善意取得,指無權處分他人動產的占有人在不法將其占有 之他人動產讓與第三人後,如果受讓人在取得該動產時是出於善意,則可取得該 動產的所有權,原動產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讓人返還的法律制度。而贓物是否適用. 政 治 大. 於此項制度,在社會上仍存有爭論。善意取得制度設立之目的是為保護交易安全. 立. 和交易者的利益,對於取得贓物的善意買受人,在正常的場所環境裡交易,沒有. ‧ 國. 學. 必要去了解對方所出售的物品是否有處分權,又在現今社會交易範圍越來越大的 情況下,根本不可能去對商家做全面的了解與調查。況且一般物品跟贓物於外觀. ‧. 上並無差別,無法對善意買受人有更高的要求以及忽略他們的權益;但從另一角. y. Nat. sit. 度,該如何保護動產原所有權人?若只為市場上交易之安全,法律就不保障一般. al. n. 眼之處。. er. io. 人的財產權,則不符合法之公平正義,如何在這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是立法者應著. Ch. engchi. i n U. v. 另外,如何判別所謂善意呢?法律上「善意」與「惡意」,是一個相對的狀 況,所謂「惡意」 ,就是對事情的發生為「明知或可得而知」 ,法律條文通常會使 用「故意」或「明知或可得而知」等名詞;相反的,「善意」就是對事情的發生 為「不知情」 , 常在法律條文上看到「善意第三人」這個名詞,就是指不知情的 第三人(法律關係當事人以外之他人)。 對於贓物能不能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各國立法有不同的規定,歸納起來主要 有三種:適用善意取得、不適用善意取得、限制性善意取得。贓物適用善意取得 規定之國家以英美法系為代表,1979 年英國貨物買賣法之規定,若貨物是公開 1   .

(9) 販賣的,根據市場慣例,只要買方是善意,沒有注意到賣方的權利瑕疵,即可獲 得貨物完全之權利,而美國商法第 2–403 條規定,所購貨物是以買賣交易的形 式交付時,購貨人有權取得其所有權,此項規定與美國發展經濟迅速的時代背景 有關,最大限度保護交易安全與交易者的利益。而與其截然相反的是完全不適用 善意取得之制度,俄羅斯聯邦民法之規定,善意占有贓物之人不能取得物之所有 權,且在物之所有人請求返還時應無償返還該物,即贓物絕對不適用善意取得, 德國民法典第 935 條也規定,所有人因為被盜、遺失或其他原因而喪失動產時, 受讓人不能取得所有權。1. 治 政 大 保護原所有人以及善意買受人雙方,有許多國家皆採此折衷的法律制度,日本民 立. 然而,法律規定不一定如此極端,限制性善意取得,便是在有限制的條件下. 法第 193 條、194 條規定,若盜贓物或遺失物為占有人由拍賣出貨公共場所或. ‧ 國. 學. 出賣同種類的商人處以善意購買,被害人或遺失人除非向占有人清償其支付代. ‧. 價,不得回復此物,法國民法第 2280 條也規定,贓物所有人僅在償還善意占有. y. Nat. 人所支付的價金時,使得請求回復其物,瑞士民法典第 934 條規定亦有類似的. er. io. sit. 規定。但請求返還的時限,日本要求在兩年內請求、法國要求在三年內請求、瑞 士則要求在喪失的五年內請求,法律並無絕對化的長期保護原所有者的回復請求. al. n. v i n 權,而是給予了一定年限的限制,平衡贓物原所有者和善意買受人的利益衝突。 Ch engchi U. 而我國關於贓物善意取得之規定於民法第 949 條: 「占有物如係盜贓或遺失物, 其被害人或遺失人,自被盜或遺失之時起,兩年之內,得向占有人,請求回復其 物」 ,第 950 條「盜贓或遺失物,如占有人由拍賣或公共市場,或由販賣與其物 權同種之物之商人,以善意買得者,非償還其支出之價金,不得回復其物。」是 遵循限制性善意取得之規定,對於原持有者和善意買受人皆有限制性保障的制 度。 由上述可知,贓物是否適用於善意取得,各國採行的制度皆不盡相同,本文 1.   此處關於各國贓物歸屬權之法律規定,參考馬莉  (2011) 一文整理。  2 .  .

(10) 即是在贓物所有權分屬於原持有、善意買方以及較接近我國制度三種情況下,以 賽局模型分別討論原所有者、買方雙方的相關互動決策,並特別著重在原持有者 在不同制度下,避免所有物被偷所付出代價的大小比較,以提供未來贓物所有權 制度設計的理論參考。.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   . i n U. v.

(1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法律經濟學中,對於贓物歸屬問題甚少討論,Levmore (1987) 首開先例,此 項法規的源頭可追溯到古代,過去的法律中敘述了贓物原有者及買方之間產生的 衝突。最早出現相關的規定在漢摩拉比法典之中,其中對買賣奴隸的規定,買方 在進行買賣時必須小心提防,因為發生糾紛時,法律不保障其權益,誤買有主之 奴隸必須無償釋放。此外,在蒙古部落之中對於遺失的牛隻處置也有類似的記 載,即使買方在不知情下不慎買到有主的牛隻,此牛隻仍屬於原主所有。Levmore 認為不同法規對於善意買方的保障程度會影響其行為。. 政 治 大. Cooter and Ulen (2000) 討論歐洲及美國法對於贓物所有權界定之不同,在分. 立. 析效率性的問題時,採用比較雙方最低成本的方式,比較原有者為保護其所有物. ‧ 國. 學. 的成本及買方為確保能擁有購買之物的成本,視較低者為有效率應該保障的對 象。然此項分析忽略了互動,事實上一方之決策實會影響另一方的決策。. ‧. Ben-Snahar and Harel (1995) 則認為政府對受害者的保護會使均衡偏離效率,若. y. Nat. n. al. er. io. 為不保護善意第三者對社會而言較有效率。. sit. 原有者或買方選擇付出更多來保護自己的權益反而會使政府的保護無效,所以認. i n U. v. Landes and Posner (1996) 討論了藝術品被盜的相關情形,首先做善意買方的. Ch. engchi. 定義,表示若買方付出努力企圖得取藝術品的資訊,便認為其為善意買者。原有 者有更大的能力去抵制購買贓物之買方時,贓物於市場上的價格就越低,即法律 規定保障原有者時,贓物市場價格就較低,此特性可保護藝術品免於被盜。但相 反的,原有者花費心力保護所有物的誘因也會降低,偷竊成本亦會隨之減少,此 其涉及互相決策的影響,使用賽局能更詳盡的分析互動。 另一方面,代理人制度所產生的問題與贓物所有權的討論有相似之處,代理 人主要代理本人之行為,可代表本人與第三者訂定契約,Rasmusen (2004) 分析 了在本人否認代理人以其名義所簽之契約的情況下,法律應不應該保障不知情的 4   .

(12) 善意第三者,抑或是承認本人否認之行為,怎樣的規定才是最有效率的。結果顯 示法律主要保障善意第三者時較有效率,在第三者為不知情之下,代理人可以代 表本人,簽訂的契約成立。 Rose (2010) 則考慮了原有者及買方的策略互動,分析了買方是否能有贓物 所有權的問題,在法律保障善意買方及不保障之下,對雙方互動的影響,在傳統 文獻中,原有者及買方為保護自己所花費的成本有互相抵換的關係。法律不保障 善意買方會比保障善意買方更有效率,在不保護善意買方下,買方會避免浪費資 源在檢視物品是否為贓物上;在保護善意買方下,買方會付出努力去得知物品的. 治 政 大 善意買方時,社會的整體效益會較高。 立. 資訊,原有者亦會付出努力去保護自己的物品。所以在此設定之下,法律不保護. 從以上的文獻可知,在社會效率面來說,一般認為不保護善意第三者較有效. ‧ 國. 學. 率。本文依據 Rose (2010) 所設定的理論模型為基礎,該文運用策略性賽局. ‧. (strategic game)模型分析法律對於贓物歸屬權規定的兩個極端,即完全保護原. y. Nat. 有者或完全保護善意買方,本文以此基礎再進一步分析,現在很多國家法律規定. er. io. sit. 並不那麼極端,而是採取雙方都部分保障之下的法規,我國便是採用這樣規定的 國家之一。陳榮隆 (2004) 分析盜贓物之所有權歸屬在學說上有四種不同的意. al. n. v i n 見:原所有人歸屬說、占有人所有說、 折衷說, 我國基於善意取 C h 溯及消滅說、 engchi U 2. 3. 4. 得旨在保護交易安全,盜贓物之善意受讓人依民法第 948 條取得盜贓物之所有. 權,僅被害人可依第 949 條之規定可請求回復其物,並於第 950 條設置回復請求 權之限制。然不同於我國動產所有權善意取得的其他討論,多集中在法律繼受、 文字考證或現有體系的整合解釋,張永健 (2001) 則提出用法律經濟分析方法, 2.   盜贓物所有權應歸屬善意受讓人所有。 . 3.   盜贓物所有權應歸屬善意受讓人所有,但權利人請求回復時,則其所有權之取得,溯及於取得. 之時消滅。  4.   善意受讓人除對被害人仍處於未取得所有權之地位外,對其他任何人均處於已取得所有權之地. 位。  5   .

(13) 以減少「交易成本」和「增加效率」為判斷標準,分析現制的缺失後認為所有權 歸屬應該傾向「原所有人歸屬說」 。又胡馨勻 (2006) 針對民法第 950 條提出其 見解,因民法第 950 條規定原有者付出價金才可取回物品所有權,所以善意買 得者為了保有其所有權,可能會故意失其蹤影或拒不表明其買受該物所支出之價 金,使原有者即使有資力有意願亦無法提出價金償還,兩年期限屆滿後該物便屬 於善意買得者,為避免此種情形,他認為原有者如於二年期間內請求回復其物之 所有權,不應以償還價金為必要,即可知其贊同「原所有人歸屬說」。 本文將採用的是原有者和買者兩方參賽者,在三種不同法規之下,即原有者. 治 政 大 之價格予善意買者可取回所有物此三種情形,分析其策略性互動的結果並比較不 立. 可以無條件取回所有物、善意買方可以擁有所買贓物的所有權、原有者付出贓物. 同制度之間的效率性,以做為未來贓物所有權法律制定進一步的修改建議。本文. ‧ 國. 學. 討論架構依序如下:第一章為前言、第二章為文獻回顧、第三章為基本模型設定、. ‧. 第四章為前一章均衡結果之效率性的探討,第五章為結論。.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6   . i n U. v.

(14) 第三章 模型設定 本文模型設定以 Rose (2010) 所設定的理論模型為參考基礎,作為本研究的 第一、二種制度,再加入第三種制度討論台灣民法之規定。5第一個模型設定不 管買方善意與否,皆把物品的所有權判給原有者;第二個模型則是設定若買方是 善意即可擁有物品所有權、若為惡意則物品必須還給原有者;第三個模型台灣民 法規定當買方是善意時,原有者必須付出該物品之價金才可把物品買回,我們將 以賽局模型探討,比較三種制度下物品原持有人與可能的買方雙方策略互動的分 析。以下開始由於制度的不同,分為三小節討論,第一小節討論第一種制度、第. 政 治 大. 二小節討論第二種制度、第三小節則為第三種制度之分析。. 立. 第一節 制度一:物品所有權屬於原有者. ‧ 國. 學. 假設社會中存在一物品 A ,令物品 A 原持有者為賽局內的參賽者 1;此. ‧. 物品被偷後在市場上販賣,某潛在買方付出價金 T 購買此物,令買方為參賽者. y. Nat. 2。首先物品 A 可能遭到偷竊,參賽者 1 可做出兩種決策:付出努力 C 防止. er. io. sit. 所有物被偷的決策或不付出任何努力,接下來,參賽者 2 的決策便是於市場中 買還是不買,參賽者 2 買到的物品有可能是物品 A 。然而此處討論的是若參賽. al. n. v i n 是在不知此物為贓物之下或是明知其為贓物還是買下的不同 Ch engchi U. 者 2 買到物品 A. 情形,所以要定義參賽者 2 是否為善意買得者,承襲 Rose (2010) 文章中的設 定,我們視其在買賣之前是否付出代價企圖得知資訊而定,若參賽者 2 付出 eH 企圖得知資訊,我們定義其為善意買得者;反之若參賽者 2 付出 eL ( 0) 有意 不過濾贓物資訊,我們認為其為惡意。在制度一情況下,不論買方是否為善意或 惡意,我們假設法院皆把物品的所有權判給原持有者。 為了使模型表達更完整,我們將所有符號作出明確定義如下:. 5.   除了加入我國贓物所有權的法律討論做為制度三的分析之外,本文也為了確實比較三制度. 的效用高低,而將物品遭到失竊以及法院判決善意第三人的機率,加以顯函數的方式設定。 7   .

(15) 1:物品 A 原持有者,參賽者 1。 2 :買方,參賽者 2。. S :物品 A 被偷; NS 則為物品不被偷。.  :物品 A 被偷之機率;因此不被偷機率為 1   。 eH :參賽者 2 付出企圖得知物品是否為贓物的資訊成本;若無付出 eL ( 0) 。 B :參賽者 2 買下在市場上的物品; NB 則為不買物品。 D :警方發現被參賽者 2 買下的物品 A 為贓物; ND 為警方並未發現。.  :警方尋獲 A 物是贓物的機率;因此警方未尋獲之機率為 1   。 N :機率選擇點。 V :若參賽者 1 保有物品 A. 立. 治 政 大 的所有權所擁有的效用。. C :參賽者 1 為防止所有物被偷走付出的努力。. ‧ 國. 學. T :物品的價金。. ‧. U :參賽者 2 若能保有所買物品的所有權,其擁有的效用。. 綜合上述的設定,模型 1 的賽局如圖 1 所示。. N D  (V  C , T  eH ) 1 B ND (C ,U  T  eH ) . n. al. er. io. sit. y. Nat. eH. S. N . C. 1. engchi. N D  (V  C , T ) 1 eL 2 B ( C , U  T ) ND. NB (C , 0) . eL. B. (V  C , U  T ) . (V  C , 0) NB . 圖 1:模型 1 的賽局樹 8 .  . v. (V  C , U  T  eH ) B 1 2 eH NS. NB (V  C , eH ) . Ch. i n U. ( C , eH ) . NB . .

(16) 本賽局為一個三階段賽局,第一階段參賽者 1 決定 C 的投入大小,第二 階段參賽者 2 決定是否付出 eH ,第三階段則是參賽者 2 決定是否買與不買的 決 策 。 為 求 分 析 的 合 理 性 , 我 們 做 了 以 下 的 假 設 :. T  ((eHV ) /(eH  V ), min[U  eH ,V ]) , C  [0,V ] ,   1  (C / V ) 。其中,失竊率.  大小與原持有者防衛投入相對原物品效用的大小有關;而假設 T 有上下界 的限制,其中下界主要是讓往後的制度三,參賽者 1 的防衛投入 C 為正值, 而上界的設定則是合理的界定贓物的最高價值範圍。底下我們開始進行子賽局完 全均衡的求解,根據逆向求解法 (backward induction) 先分析參賽者 2 的決策。 1. 參賽者 2 為善意. 立. 政 治 大. 參賽者 2 付出 eH 企圖得到資訊,若採取買的策略,其預期效用為. ‧ 國. 學. U (1   )  eH  T ;採取不買的策略,其效用為 eH 。若使參賽者 2 不管採取. ‧. 買或不買的策略皆無差別,則兩策略的預期效用應相等,可得. y. sit. n. al. er. 2 為 善 意 的 前 提 下 , U  T (1   ) 時 將 買 , 其 預 期 效 用 為. io. 賽者. Nat. U (1   )  eH  T  eH ,而經移項整理可得此時的 U 為 T (1   )。因此在參. v. U (1   )  eH  T ; U  T (1   ) 時將不買,其效用為 eH 。6. 2. 參賽者 2 為惡意. Ch. engchi. i n U. 參賽者 2 付出 eL   之下,若採取買的策略,其預期效用為 U (1   )  T ; 參賽者 2 採取不買的策略,其效用為 0 。使參賽者 2 不管採取買或不買的策略 皆無差別,則兩策略的預期效用應相等,可得 U (1   )  T  0   而經移項整理 可 得 此 時 的 U   亦 為 T (1   ) 。 因 此 在 參 賽 者 2 為 惡 意 的 前 提 下 , U  T (1   ) 時將買,其預期效用為 U (1   )  T ; U  T (1   ) 時將不. 買,其效用為 0 。 6.   為簡化分析,本文底下均假設參賽者 2 在買不買均可時,均假設採取買的決策。 9 .  .

(17) 比 較 參賽者 2 善 意 與 惡 意 在 各 U 值 下 的 預 期 效 用 , 我 們 可 知 : 當 U  T (1   ) 下,參賽者 2 為惡意付出 eL、選擇買之決策;當 U  T (1   ) . 下,參賽者 2 付出 eL 、選擇不買之決策,以數線呈現於圖 2。. U. eL. T 1  . NB. eL. B. 圖 2:模型 1 參賽者 2 預期效用數線. 治 政 大 2 惡意且買下,極大 這兩種情況下,討論參賽者 1 的預期效用。首先,參賽者 立. 由前述可知此賽局可能產生的結果為參賽者 2 惡意且買或惡意且不買,在. 化參賽者 1 的預期效用:. ‧ 國. 學. max  [ (V  C )  (1   )(C )]  (1   )(V  C )   (V  C ) c. ‧. 上式對 C 一階微分為  ,而二階微分為 0 ,因此可求解得 C  0 ,   1 。. sit. y. Nat. 將 C , P,  值代入臨界值  T (1   )   中,得知實際臨界值將為  T (1   ) 。其. al. n. max  ( C )  (1   )(V  C ). er. io. 次,當參賽者 2 惡意且不買下,極大化參賽者 1 的預期效用: c. Ch. engchi. i n U. v. 求解得 C  [0, V ] 均可。為了配合實際決策的臨界值 T (1   ) ,我們將要求此時 均衡的防衛投入 C  0 。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整理出結果如下表 1 所示。. 10   .

(18) 表 1 :制度一的子賽局完全均衡結果. 參賽者 1. 參賽者 2. C  0. (eL , B) . U. T. 1. C 0. (eL , NB) . U. T 1. V . U (1   )  T . U. T. 1. 0. 0. U. T 1. 成立要求條件. 決策. 預期 效用. 政 治 大 表 1 的經濟直觀解釋,主要是因為在制度一之下,一旦警察尋獲贓物後 立. ‧ 國. 學. 法院將所有權判給原有者,因此原有者將無額外的誘因投入防衛成本、潛在的 買方也將無付出資訊成本的意願,當此物品價值不夠高 ( U  T (1   ) ),潛在. ‧. 買方考量須付出的價金與被尋獲率等因素下選擇不購買;而當此物品的價值較. y. sit. n. al. er. io. 命題 1:. Nat. 大之下 ( U  T (1   ) ),潛在買方將因付出的價金相對較小而選擇購買。此即. i n U. v. 【命題 1】物品所有權歸屬於原有者之下,物品原有者將不投入防衛成本、潛. Ch. engchi. 在的買方將不付出資訊成本;其次,當物品的價值 U 低於 T (1   ) 時,潛 在的買方將不購買該物品;當物品的價值 U 不低於 T (1   ) 時,潛在的買 方將會購買該物品。 第二節 制度二:物品所有權屬於善意買方 制度二和制度一最大的不同,在於法院對於買方是否為善意買得者的設定以 及法院的判決歸屬部分。制度二中,若買方不付出任何成本取得物品資訊 (即. eL  0 ) 時,我們假設法院必判決買方為惡意,即判決買方為善意的機率 P  0 ; 而 買 方付出取得物品資訊時, 法院則判決買方為善意的機率為 P , 假 設 11   .

(19) P  eH (C  eH ) ,也就是說,法院判定為善意的機率與原持有者與買方雙方投入 物品的相對成本而定。最後,在制度二之下,法院判決物品所有權屬於善意的買 方 (即 G 事件發生),但如果買方非善意時,法院則判決所有權屬於原持有者. (即 NG 事件)。綜合上述的設定,模型 2 的賽局如圖 3 所示。 N     G P. D B. eH. 立 e 2 B . S. N . C. ‧ 國. ‧. y. al. B. NB . Ch. sit. eL. n. ( C , U  T ) . (V  C ,U  T  eH ) B 1 2 eH NS. NB (V  C , eH ) . io. 1. ND. NB (C , 0) . Nat. L. . 學. 1. (C , eH ). 治 政 N D 大 (V  C , T ) . NB . (V  C , U  T ) . engchi. er. 1  P (V  C , T  e ) NG H  . 1 . ND ( C , U  T  eH ) . N. ( C , U  T  eH ) . v. (V  C , 0) . i n U. 圖 3:模型 2 的賽局樹 在上述假設下,我們同樣依據逆向求解法進行子賽局完全均衡的求解。 1.參賽者 2 付出 eH 在參賽者 2 付出 eH   企圖得到資訊之下,若採取買的策略,其預期效用為. U [1   (1  P)]  eH  T ;採取不買的策略,其效用為 eH 。若使參賽者 2 不管 採取買或不買的策略皆無差別,則兩策略的預期效用應相等,可得. U [1   (1  P )]  eH  T  eH , 而 經 移 項 整 理 可 得 此 時 的 U   為 12   .

(20) T [1   (1  P)] 。因此在參賽者 2 為善意的前提下, U  T [1   (1  P )] 時將. 買,其預期效用為 U [1   (1  P)]  eH  T ;U  T [1   (1  P )] 時將不買,其 效用為 eH 。 2.參賽者 2 無付出 參賽者 2 沒有付出之下,若採取買的策略,其預期效用為 U (1   )  T ; 參賽者 2 採取不買的策略,其效用為 0 。使參賽者 2 不管採取買或不買的策 略皆無差別,則兩策略的預期效用應相等,可得 U (1   )  T  0 而經移項整 理 可 得 此 時 的 U 亦 為 T (1   ) 。 因 此 在 參 賽 者 2 為 惡 意 的 前 提 下 ,. 政 治 大. U  T (1   ) 時將買,其預期效用為 U (1   )  T ; U  T (1   ) 時將不. 立. 買,其效用為 0 。. ‧ 國. 學. 比較參賽者 2 善意與惡意在各 U 值下的預期效用,我們分開三段來討論: U  T [1   (1  P )] 、 U  [T [1   (1  P )], T (1   )) 、 U  T (1   ) 。. ‧. 1. U  T (1   ). sit. y. Nat. 在此範圍中,比較參賽者 2 選擇 eH 且買的預期效用 U [1   (1  P)]  eH  T. er. io. 以及 eL 且買的預期效用 U (1   )  T ;可知當   [V (C  eH )]/[U (V  C )] 參. al. n. v i n Ch 且買,反之則選擇 e n ge c且買。給定參賽者 hi U. 賽者 2 將選擇 eH. L. 2 選擇 eL 且買. 的情況下,參賽者 1 的預期效用為: max  [ (V  C )  (1   )(C )]  (1   )(V  C ) c. 求解得 C  0 ,   1 。代入可知參賽者 2 效用 U (1   )  T 為 U (1   )  T 。 由 於 此 時 必 須 滿 足.   [V (C  eH )]/[U (V  C )]. 的 限 制 , 因 此.   (eH / U )(   21 ) 。此外給定 eH 且買的情況下,討論參賽者 1 的效用。並將.   1  (C / V ) 代入: max(1  c. C C )  [ P ( C )  (1  P )(V  C )]  (1   )( C )  (V  C ) V V 13 .  .

(21) 化簡得 max  (1  P )(V  C ) c. 求解得 C  eHV ,  (V  eHV ) V , P  eH (eH  eHV ) 。代入可知參賽者 2 效. U [1   (1  P)]  eH  T. 用. U [e. H. 為. . (1   )  eH V ( 1   )] (eH  eH V )  eH  T 。 由 於 此 時 必 須 滿 足.   [V (C  eH )]/[U (V  C )]. 的. 限. 制. ,. 因. 此.   [V (eH  eHV )]/[U (V  eHV )](   22 ) 。 由 上 面 的 分 析 , 我 們 可 知 當. 政 治 大.    21 ,參賽者 2 採取 eL 且買,此時參賽者 1 效用為  V 、參賽者 2 效. 立. (1   )  eH V ( 1   )] (eH  eH V )  eH  T. io. T (1   ) 為 (TV ) [V (1   )   eH V ]( U 2 ) 。. al. 2. 效. 用. 為. , 將 C, P,  值 代 入 臨 界 值. v i n Ch ) ,我們將說明此時參賽者 e n g c h i U2 在均衡時不存在單純策略. n. 另外當   [ 21 ,  22. 者. y. 賽. sit. 參. . Nat. H. 、. ‧. ( eH V  eH )V (eH  eH V ). U [e. eH   且 買 , 此 時 參 賽 者 1 效 用 為. 2 採取. er.    22 , 參 賽 者. 學. ‧ 國. 用為 U (1   )  T 將 C, P,  值代入臨界值 T (1   ) 為 T (1   ) 。而當 ,. 的情況。首先,若均衡時參賽者 2 選擇 eH 且買之下,參賽者 1 的最適均衡 策略將為 C  0 ,但在參賽者 1 選擇 C  0 時,由於   [ 21 ,  22 ) ,參賽者 2 將選擇 eL 且買,而發生了與前提不相符合的情況 (給定參賽者 2 選擇 eL 且 買亦有相同的問題);給定   [V (C  eH )] /[U (V  C )] 之下,參賽者 2 採取. eH. 且買與 eL 且買的效用相等,因此願意採取兩者的混合策略,假定 eH 且買的 機率為  、採取 eL 且買的機率為 1   ,此時參賽者 1 的決策問題為: 14   .

(22) max  [  (1  P )(V  C )  (1   )(V  C )]   (V  C )[  ( C. 求 解 得. C )  (1   )] C  eH. C  eH  (eH  V )  eH ( 另 一 根 為 負 值 不 合 ) 。 配 合.   [V (C  eH )] /[U (V  C )] 移 項 後 所 得 的 C  [V (U  eH )]/(V  U ) , 得 到.   [ 2U 2 (eH  V )]/[eH (V  U )2 ] ,由於混合策略的均衡討論較為複雜,且對我 們往後關注的制度比較部分並無實質助益,因此往下並無討論   [ 21 ,  22 ) 的 情況。. 2. U  [T [1   (1  P )], T (1   )). 政 治 大  T ,可知使參賽者 2 不管採何者策略皆無差別的 U 立. 在此範圍中,比較參賽者 2 選擇 eL 且不買的效用 0 和 eH 且買的預期效用. U [1   (1  P)]  eH. 值為. ‧ 國. 學. (T  eH ) [1   (1  P )] 。因此我們討論時,需比較 (T  eH ) [1   (1  P )] 與. T [1   (1  P)] 及 T (1   ) 的大小,如下圖 4,① 表示. ‧. (T  eH ) [1   (1  P)]  T (1   ) 、② 表示. sit. y. Nat. io. al. er. (T  eH ) [1   (1  P)]  T (1   ) 、③ 表示. v. n. (T  eH ) [1   (1  P)]  T (1   ) ,底下就不同情況討論:. Ch. e n g c h②i. ①. a. i n U. ③. b U. T 1   (1  P ). T 1  . 圖 4:模型 2 參賽者 2 預期效用數線. (1) (T  eH ) [1   (1  P)]  T (1   ) 即 (T  eH ) [1   (1  P )] 可能在圖 4 數線上之 ② 或 ③,此時參賽者 2 選擇 eL. 15   .

(23) 且不買,因. eL  0. 使 得 條 件 (T  eH ) [1   (1  P)]  T (1   ). 等於. (T  eH ) [1   ]  T (1   ) ,此時與我們要討論的參賽者 2 的效用區間將不符 合。. (2) (T  eH ) [1   (1  P)]  T (1   ) 即 (T  eH ) [1   (1  P )] 在圖 4 數線上之 ①,以此分界成 a 、 b 兩區塊. U  [T [1   (1  P )], (T  eH ) [1   (1  P )]). a 區域. 參 賽 者. eL. 2 將 選 擇. eL  0. 且 不 買 , 因. 使 得 此 區 間. U  [T [1   (1  P )], T (1   )) 等於 U  [T /(1   ), T /(1   )) ,因此不會產. 生此討論的效用區間。. 立. 政 治 大. 參 賽 者 2 將 選 擇 eH. 學. ‧ 國. b 區域 U  [(T  eH ) [1   (1  P)], T (1   )). 且買,此時極大化參賽者 1 的預期效用,並將. y. sit. io. 化簡可得:. n. al. er. c. C C )  [ P ( C )  (1  P )(V  C )]  (1   )( C )  (V  C ) V V. Nat. max(1 . ‧.   1  (C / V ) 代入:. max  (1  P )(V  C ) c. Ch. engchi. i n U. v. 求解得 C  eHV ,   (V  eHV ) V , P  eH (eH  eHV ) 。將 C, P,  值代入 臨. 界. 值. (T  eH ) [1   (1  P )]. ( eH  T )(eH  eHV ) [ eHV (1   )  eH (1   )]. 及. T (1   ). 與 U2 , 故. U  [(eH  T )(eH  eH V ) [ eH V (1   )  eH (1   )], U 2 ). b ,. 中. 得. 區域範圍為 但. 因. 與. U  T [1   (1  P )]   的區域可利用相同的防衛投入 C  eHV ,使該區域與此. 處討論的 b 區域完全重疊,故往下將以 U  T [1   (1  P )] 的區域決策討論 為主。 16   .

(24) 3. U  T [1   (1  P )] 在此範圍中,比較參賽者 2 選擇 eL 且不買和 eH 且不買的預期效用,由於. eH  0 ,所以參賽者 2 會選擇 eL 且不買,討論此情況參賽者 1 的效用。與 制度一相同,首先,參賽者 2 不付出且不購買下,極大化參賽者 1 的預期效用: max  ( C )  (1   )(V  C ) c. 求解得 C  [0,V ] 均可。 為了配合實際決策的臨界值,    22 時臨界值為. U 2 、    21 時臨界值為 T (1   ) ,我們可以要求    22 時均衡的防衛投入. 政 治 大. C  eHV 、    21 時均衡的防衛投入 C  0 ,此時兩參賽者的預期效用皆為. 立. 0。. ‧ 國. 學.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整理出結果,   22 時如下表 2a 所示、   21 時 則如下表 2b 所示,範圍標示同圖 4。表 2a 與表 2b 的經濟直觀解釋,主要. ‧. 是因為在制度二之下,一旦警方尋獲贓物後法院將所有權判給善意的買方,當. sit. y. Nat. 警方尋獲贓物的可能性較低時,相當於賽局進行到法院判定買方是否為善意的. al. er. io. 機率較小,因此雙方決策的情形如同制度一情況;而警方尋獲贓物的可能性較. v. n. 高時,賽局進行到法院判定買方是否為善意的機率較大,因此雙方都有較大的. Ch. engchi. i n U. 誘因投入對於自身的防衛,此時原有者將投入正數的防衛投入,同時潛在的買 方也將在物品較高時 ( U  U 2 ) 即願意投入 eH 的資訊成本,以增加獲得法院 判決為善意的機率。此即命題 2: 【命題 2 】物品所有權歸屬於善意買方之下,當警方尋獲贓物的機率較低. (    21 ) 時,原有者與潛在買方的決策將如同制度一情形;當警方尋獲贓物 的機率較高 (    22 ) 時,物品原有者的投入防衛成本為. eH V 、潛在的買方. 將在物品較高時 ( U  U 2 ), 投入 eH 的資訊成本並購買此物品,而在物品較 低時 ( U  U 2 ),不付出資訊成本且不購買該物品。 17   .

(25) 表 2a :當    22 ,制度二的子賽局完全均衡結果 參賽者 1. 參賽者 2. 成立要求條件. C  eHV. (eH , B). U  U2. C  eHV. (eL , B). U  U2. 預. ( eH V  eH )V. U [ eH V (1   )  eH (1   )]. 期. eH  eH V. eH  eH V. 決 策. 效. 政 治 大. 0 立. 0. U  U2. 學. ‧ 國. 用. U  U2.  eH  T. Nat. C 0. 預期 效用. al. n. 決策. (eL , B). n U i e (e , NB)n g c h. Ch L. T. U i v 1. U. T 1. V. U (1   )  T. U. T 1. 0. 0. U. T 1. 18   . 成立要求條件. sit. io. C 0. 參賽者 2. er. 參賽者 1. y. ‧. 表 2b :當    21 ,制度二的子賽局完全均衡結果.

(26) 第三節 制度三:原有者付出價金才可從善意買方處買回物權 制度三和制度二在法院對於買方是否為善意買得者的設定是相同的,即若買 方不付出任何成本取得物品資訊時,法院必判決買方為惡意,即判決買方為善意 的機率 P  0 ;而買方付出取得物品資訊時,法院則判決買方為善意的機率為 P ,同樣假設 P  eH (C  eH ) ,也就是說,法院判定為善意的機率與原持有者. 與買方投入物品的相對成本而定。制度二、三最大的不同,在於法院的判決歸屬 部分。制度三之下,若原持有者願意付出善意買方購買物品的價金 (即 T ) 時, 法院判決原持有者可以重新擁有物品的所有權 (即 G 事件發生)。但如果買方. 政 治 大. 非善意時,法院判決所有權屬於原持有者 (即 NG 事件)。7綜合上述的設定,. 立. 模型 2 的賽局如圖 5 所示。. N . C. 7. (V  C , T  eH ) . al. y. er. N D  (V  C , T ) 1 eL 2 B ( C , U  T ) ND. Ch. i n U. e n g c h(iC , 0) NB . v. . (V  C ,U  T  eH ) 1 2 B eH NS. NB (V  C , eH ) . eL. ( C , eH ) . NB . . 1   (  C , U  T  eH ) ND . n. S. eH. 1 P. sit. ‧ 國 io. Nat. 1.  NG . B. D N G P (V  C  T , eH ) N. ‧. 學. B. (V  C , U  T ) . (V  C , 0) NB . 圖 5:模型 3 的賽局樹.   台灣實際法律規定,若買方非善意時,除了法院判決所有權屬於原持有者外,另有懲罰機制。. 但於此為著重於物品財產權歸屬與其他制度之比較,故暫不討論懲罰部分。  19   .

(27) 在上述假設下,我們同樣依據逆向求解法進行子賽局完全均衡的求解。 1.參賽者 2 付出 eH 在參賽者 2 付出 eH   企圖得到資訊之下,若採取買的策略,其預期效用為 U (1   )  T (1   P )  eH ;採取不買的策略,其效用為 eH 。若使參賽者 2 不. 管 採 取 買 或 不 買 的 策 略 皆 無 差 別 , 則 兩 策 略 的 預 期 效 用 應 相 等 , 可 得 U (1   )  T (1   P )  eH  eH , 而 經 移 項 整 理 可 得 此 時 的 U   為 [T (1   P )] (1   )。因此在參賽者 2 為善意的前提下,U  [T (1   P )] (1   ) . 時將買,其預期效用為 U (1   )  T (1   P )  eH ;U  [T (1   P )] (1   ) 時. 政 治 大. 將不買,其效用為 eH 。 . 立. ‧ 國. 學. 2.參賽者 2 無付出. 參賽者 2 沒有付出之下,若採取買的策略,其預期效用為 U (1   )  T ;. ‧. 參賽者 2 採取不買的策略,其效用為 0 。使參賽者 2 不管採取買或不買的策略. y. sit. al. n. U  T (1   ) 時將買,其預期效用為. 買,其效用為 0 。. Ch. er. 亦 為 T (1   ) 。 因 此 在 參 賽 者 2 為 惡 意 的 前 提 下 ,. io. 可得此時的 U. Nat. 皆無差別,則兩策略的預期效用應相等,可得 U (1   )  T  0 而經移項整理. U (1   )  T ; U  T (1   ) 時將不. engchi. i n U. v. 比較參賽者 2 善意與惡意在各 U 值下的預期效用,我們分開三段來討論: U  [T (1   P )] (1   ). 、. U  [[T (1   P )] (1   ) , T (1   )). 、. U  T (1   ) 。. 1. U  T (1   ) 在 此 範 圍 中 , 比 較 參 賽 者. 2 選 擇. eH. 且 買 的 預 期 效 用. U (1   )  T (1   P )  eH 以及 eL 且買的預期效用 U (1   )  T ;可知當.   [V (C  eH )]/[T (V  C )] 參賽者 2 將選擇 eH 且買,反之則選擇 eL 且買。 20   .

(28) 給定參賽者 2 選擇 eL 且買的情況下,參賽者 1 的預期效用為: max  [ (V  C )  (1   )(C )]  (1   )(V  C ) c. C  0 ,  1 。 代 入 可 知 參 賽 者. 求解得. U (1   )  T. 2 效用. 為. U (1   )  T 。 由 於 此 時 必 須 滿 足   [V (C  eH )] /[T (V  C )] 的 限 制 , 因 此.   ( eH / T )(   31 ) 。此外給定 eH 且買的情況下,討論參賽者 1 的效用。並將.   1  (C / V ) 代入: max(1  c. C C )  [ P (V  C  T )  (1  P )(V  C )]  (1   )( C )  (V  C ) V V. 化簡得:. 立.  (V  PT )(V  C ) V. c. 學. ‧ 國. max. 政 治 大. 2. 求 解 得 C  [ eH TV (eH  V )  eHV ] V , 8   [V (eH  V )  eH TV (eH  V )] V ,. eH TV (eH  V ) 。代入可知參賽者 2 效用 U (1   )  T (1   P )  eH. . ‧. P  (eHV ). . 2. 制. ,. 足. y.   [V (C  eH )]/[T (V  C )]. 的. sit. 滿. 限. er. 須. io. 必. Nat. 2 為  eH TV (eH  V )(U  V )  V [eH (T  U )  UV ]  V (eH  T  U ) V 。由於此時. n. a. 因. 此. v.   [V ( eH  eHV )] /[T (V  l eHC V )](   32 ) 。 由 上 面n的i 分 析 , 我 們 可 知 當. hengchi U.    31 ,參賽者 2 採取 eL 且買,此時參賽者 1 效用為 V 、參賽者 2 效 用為 U (1   )  T ,將 C , P,  值代入臨界值 T (1    ) 為 T (1   ) 。而當.    32 ,參賽者 2 採取 eH 且買,此時參賽者 1 效用為. [V  8. 2. .  2 eH TV (eH  V )  eH (T  V )] V. 、. 賽. 2. 者. . eH TV (eH  V )(U  V )  V [eH (T  U )  UV ]  V 2 (eH  T  U ) V.   由先前對於 . 效 2. 用. 為. , 將 C , P, . T   的設定,我們可知  C  [ eH TV (eH  V )  eHV ] V  0 。  21 .  . 參.

(29) 值. 代. 入. 臨. 界. T (1    ). 值. . . (TV 2 ) V 2   [ eH TV (eH  V )  V (eH  V )] ( U 3 ). 為. 。. 另 外 當   [ 31 ,  32 ) , 我 們 也 可 以 解 出 參 賽 者 1 投 入 的 防 衛 成 本. C  [V ( T  eH )]/(V   T ) ,以及參賽者 2 採取 [ 2TV (eH  V )]/[eH (V   T ) 2 ] 的機率 eH 且買、1  [ 2TV ( eH  V )]/[eH (V   T )2 ] 的機率 eL 且買的子賽局完 全均衡結果,但因無法解出參賽者 2 單純策略的均衡情況,往下我們也如同制 度二,並不討論屬於此狀況下的均衡情況。. 2. U  [[T (1   P )] (1   ) , T (1   )). 政 治 大 在此範圍中,比較參賽者 2 選擇 e 且不買和 e 且買的預期效用; e 立 L. H. H. 且買. ‧ 國. 學. 效用為 U (1   )  T (1   P )  eH 、 eL 且不買效用為 0 ,使參賽者 2 不管採 何者策略皆無差別,則兩策略的預期效用應相等,可得. ‧. U (1   )  T (1   P )  eH  0 ,經移項整理可得 U 為. y. Nat. er. io. sit. [T (1   P )  eH ] (1   ) 。所以討論時,需比較 [T (1   P )  eH ] (1   ) 與 [T (1   P )] (1   ) 及 T (1   ) 的大小,分成三種情況討論,如下圖 6:. n. al. C h① e n g c h②i a. i n U. v. ③. b U. T (1   P ) 1  . T 1  . 圖 6:模型 3 參賽者 2 預期數線. (1) [T (1   P )  eH ] (1   )  T (1   ) 即 [T (1   P )  eH ] (1   ) 可能在圖 6 數線上之 ② 或 ③,此時參賽者選擇. eL 且不買,因 eL  0 使得條件 [T (1   P)  eH ] (1   )  T (1   ) 等於 22   .

(30) [T  eH ] (1   )  T (1   ). 。即此處討論的區域與 U  T (1   ) 的區域完全重. 疊,故將以 U  T (1   ) 的區域決策討論為主。. (2) [T (1   P )  eH ] (1   )  T (1   ) 即 [T (1   P )  eH ] (1   ) 在圖 6 數線上之 ①,以此分界成 a 、 b 兩區塊。 U  [[T (1   P )] (1   ) ,[T (1   P )  eH ] (1   )). a 區域. eL. 參 賽 者 選 擇. eL  0. 且 不 買 , 因. 使 得 條 件. U  [[T (1   P )] (1   ) ,[T (1   P )  eH ] (1   )). 等. 於. U  [T (1   ) , (T  eH ) (1   )) ,但此範圍與原本 a 區域小於 T (1   ) 的. 政 治 大. 設定不符合,故不討論。. 立. b 區域 U  [[T (1   P )  eH ] (1   ) , T (1   )). ‧ 國. 學. 參賽者選擇 eH 且買,討論此情況參賽者 1 的效用。此時極大化參賽者 1 的. C C )  [ P (V  C  T )  (1  P )(V  C )]  (1   )( C )  (V  C ) V V.  (V  PT )(V  C ) V. c. y. sit. al. n. max. io. 化簡可得:. er. c. Nat. max(1 . ‧. 預期效用,並將   1  (C / V ) 代入:. Ch. engchi. i n U. v. 2. C  [ eH TV (eH  V )  eHV ] V ,   [V (eH  V )  eH TV (eH  V )] V ,. 求解得. P  (eHV ) 及. eH TV (eH  V ) 。將 C , P,  值代入臨界值 [T (1   P)  eH ] (1   ) 中. T (1   ). 得. V [V (e.  T )   eH T   eH TV (eH  V )] [V 2 (1   )   eHV   eH TV (eH  V )] 與. U3. ,. H. . 故. 區. b. 域. 2 V [V (eH  T )  [V (1   )   eHV U  [ ,U 3 )   eH T   eH TV (eH  V )]  eH TV (eH  V )]. 23   . 範. ,. 圍. 但. 為. 因. 與.

(31) U  [T (1   P )] (1   ). 的 區 域 可 利 用 相 同 的 防 衛 投 入. C  [ eH TV (eH  V )  eHV ] V ,使該區域與此處討論的 b 區域完全重疊,故往 下將以 U  [T (1   P )] (1   ) 的區域決策討論為主。. 3. U  [T (1   P )] (1   ) 在此範圍中,比較參賽者 2 選擇 eL 且不買和  eH   且不買的預期效用,可知. eH  0 ,所以參賽者 2  會選擇  eL   且不買,討論此情況參賽者  1  的效用。比 較參賽者 2 選擇 eL 且不買和 eH 且不買的預期效用,可知 eH  0 ,所以參. 政 治 大. 賽者 2 會選擇 eL 且不買,因 eL  0 使得條件 U  [T (1   P )] (1   ) 等於. 立. U  T (1   ) ,此時極大化參賽者 1 的預期效用:  . ‧ 國. 學. max  ( C )  (1   )(V  C ) c. ‧. 求解得 C  [0, V ] 均可。為了配合實際決策的臨界值,當    32 參賽者 2 選. sit. y. Nat. 擇 (eH , B) 時臨界值為 U 3 、當    31 參賽者 2 選擇 (eL , B) 時臨界值為. n. al. er. io. T (1   ) ,我們將要求    32 參賽者 2 選擇 (eH , B) 時均衡的防衛投入. i n U. v. C  [ eH TV (eH  V )  eHV ] V 、當    31 參賽者 2 選擇 (eL , B) 時均衡的防衛. Ch. engchi. 投入 C  0 ,參賽者 1 及參賽者 2 的預期效用皆為 0 。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整理出結果,如下表 3a、表 3b 所示,範圍標示同 圖 6。制度三與制度二相比,兩者不同之處在於前者若法院判決買方為善意 時,原持有人仍可以付出價金取回物品所有權,因此在原持有人預防物品失竊 無法取回的風險降低,而傾向投入較低的防衛成本投入. (即. [ eH TV (eH  V )  eHV ] V  eHV ),9除此之外,兩制度的經濟直觀相近,故. 9.   推導過程請詳見附錄一。  24 .  .

(32) 不再贅述。 【命題 3】 若法院判決買方為善意且原持有人須付出價金才能取得所有權之 下,當警方尋獲贓物的機率較低 (    31 ) 時,原有者與潛在買方的決策將如同 制度一情形;當警方尋獲贓物的機率較高 (    32 ) 時,物品原有者的投入防衛 成本為 [ eH TV (eH  V )  eHV ] V 、潛在的買方將在物品較高時 ( U  U 3 ), 投入. eH 的資訊成本並購買此物品,而在物品較低時 ( U  U 3 ),不付出資訊成本且不 購買該物品。.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5   . i n U. v.

(33) 表 3a:當    32 ,制度三的子賽局完全均衡結果 成 立 參賽者 1. 政 治 大. 參賽者 2.  [V 2  2 eH TV (eH  V )  eH (T  V )]. 期. V. io. 預. 0. al. V2. 0. Ch. engchi. 26   . U  U3. U  U3. y  eH TV (eH  V )(U  V )  V [eH (T  U )  UV ]  V 2 (eH  T  U ). n. 效 用. (eL , NB). sit. eH TV (eH  V )  eHV V. er. C. 策. (eH , B). ‧. eH TV (eH  V )  eHV V. Nat. C. 條件. 學. 決. ‧ 國. 立. 要 求. i n U. U  U3. v. U  U3.

(34) 表 3b :當    31 , 制度三的子賽局完全均衡結果 參賽者 1. 參賽者 2. C 0. (eL , B). U. T 1. C 0. (eL , NB). U. T 1. V. U (1   )  T. U. T 1. 0. 0. U. T 1. 成立要求條件. 決策. 預期 效用.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7   . i n U. v.

(35) 第四章 制度比較 本節裡我們將比較三種制度之下的參賽者 1 的防衛投入大小、兩參賽者效 用的大小以及聯合效用的大小,以做為未來贓物所有權制度設計的參考。首先, 由前一節中表 1、表 2b、表 3b 的歸納,我們將可以得到,當   min[ 21 ,  31 ] , 三種制度下參賽者的決策與效用均相同,這主要是因為在警方尋獲贓物的比例過 低之下,預期走到法院判決贓物所有權的機率非常低,因此三種制度將無實質上 的不同。此即以下的推論 1: 【推論 1】 當   min[ 21 ,  31 ] 時,三種制度下參賽者的決策與效用均相同。 為了讓我們在不同制度之間的比較更有意義,底下我們的分析,將建構在. 政 治 大.   max[ 22 ,  32 ] 以及 U  max[U 2 ,U 3 ] 之下,也就是比較表 1、表 2a、表 3a. 立. 中,兩參賽者的決策與效用間的大小比較。. ‧ 國. 如下:. 學. 在參賽者 1 的防衛投入 C 方面,由表 1 與附錄 1,我們可以得到推論 2. ‧. 【推論 2】 當   max[ 22 ,  32 ] 以及 U  max[U 2 ,U 3 ] 時,贓物原持有者 (參. io. sit. 入為零。. y. Nat. 賽者 1) 制度二的防衛投入最高,其次為制度三的防衛投入,而制度一的防衛投. n. al. er. 推論 2 的經濟直觀,已經在命題 3 的前一段中提及。底下我們比較不同制. i n U. v. 度下,參賽者的效用大小。首先,參賽者 1 方面,制度一的效用減掉制度二的. Ch. engchi. 效用可以得到 (2 eHV ) (eH  eHV ) ,同時制度一的效用減掉制度三的效用可 得:.  [(2 eH TV ( eH  V )  eH (T  V )] V. .  (2 eH TV ( eH  V )  2eHV ] V.  2 C. (1). 式 (1) 中的 C 為制度三的防衛投入由先前的附註 8 中,可知式 (1) 將大 於零,亦即對參賽者 1 來說,制度一是最偏好的制度。而制度二與制度三的比 較方面,將參賽者 1 的制度二效用減掉制度三效用,可以得到:  [( V  eH )( V ( eH  V )  eH T ) 2  V 2 ( V  eH )] V ( V  eH ). (2). (2) 式中,當 T 愈小時,(2) 式傾向小於零,此時參賽者 1 較偏好制度三; 28   .

(36) 由於 (2) 式對 T 微分可得:[ ( eH TV ( eH  V )  eH T )] /(TV )  0,即隨著 T 愈 大,參賽者 1 愈偏好制度二。上述有關參賽者 1 制度比較的分析結果,我們可 以整理出命題 4。 【命題 4】當   max[ 22 ,  32 ] 以及 U  max[U 2 ,U 3 ] 之下,原持有者最偏好 制度一;而在制度二與制度三的比較中,當制度三所須付出買回所有權的價金 T 值夠大 (或者夠小) 時,原物品持有人將偏好制度二 (三)。 命題 4 的經濟直觀,主要是因為制度一只要警方尋獲贓物,即歸還原持有 人,因此對原持有人最有利,而在制度二與制度三的比較方面,由於制度三即使 法院判決潛在買方為善意,原持有人仍可付出潛在買方的價金而取回物品,因此 只要價金不高下,原持有人將偏好制度三,而在價金較高之下,制度三相對於原 持有人就不必然具有優勢了。. 立. 政 治 大. 其次,在參賽者 2 方面,當   max[ 22 ,  32 ] 以及 U  max[U 2 ,U 3 ] 之. ‧ 國. 學. 下,制度一的效用將比其他兩制度的效用更低,因此制度一是參賽者 2 最不偏 好的制度。10而制度二與制度三的比較方面,將參賽者 2 的制度二效用減掉制. ‧. 度三效用,可以得到:. y. V 2 ( e H  eH V ). (3). io. sit. Nat.  {[eHV (T  U )  eH TV ( eH  V )(U  V )]( eH  eHV )  2UeHV 2 }. n. al. er. (3) 式中,當 T 愈小時,(3) 式傾向小於零,此時參賽者 2 較偏好制度二;. i n U. v. 由於 (3) 式對 T 微分可得:{ eH [2 eH TV  eH  V (U  V )]}/(2V TV )  0 ,. Ch. engchi. 即隨著 T 愈大,參賽者 2 愈偏好制度三。統合有關參賽者 2 制度比較的分析 結果,我們可以整理出命題 5。 【命題 5】當   max[ 22 ,  32 ] 以及 U  max[U 2 ,U 3 ] 之下,潛在買方最不偏 好制度一;而在制度二與制度三的比較中,當制度三所須付出買回所有權的價金 T 值夠大 (或者夠小) 時,潛在買方將偏好制度三 (二)。. 命題 5 的經濟直觀,主要是因為制度一是對原持有人最有利的制度,而在 制度二與制度三的比較方面,由於制度二只要法院判決潛在買方為善意,物品即. 10.   這即是 .  22   與   32   求算的條件。  29 .  .

(37) 歸屬於潛在買方,因此先驗上較偏好制度二,但若制度三原持有人所必須付出潛 在買方的價金愈高時,潛在買方在制度三可拿回的金額較高,潛藏損失相對較 少,因此制度二相對於潛在買方的優勢就相對較不明顯了。 最後在社會制度之間的比較部分 (即兩參賽者的聯合效用相加之比較),制 度一與制度二的聯合效用相減為: eH [eH  eHV  2 (V  U )]. (4). e H  eH V. 先前已經說明:參賽者 1 最偏好的是制度一,而當    22 ,參賽者 2 在 制度一與制度二的效用均相同,同時對 (4) 式  微分,可以知道當參賽者 1 對原物的效用 V 高於參賽者 2 物品的效用 U 時,警方尋獲率  愈高,社. 政 治 大. 會愈偏好制度一;而當 U  V 時,隨著  愈高,社會愈偏好制度二,因此我. 立. 們可以得到下面的推論 3。. ‧ 國. 學. 【推論 3】 當    22 以及 U  U 2 之下, U  ()V  ( eH  eHV ) /(2 ) 時, 社會偏好制度二 (一) 優於制度一 (二)。.    32. 當. 以 及. U  U3. 之 下 ,. y. 4 】. Nat. 【 推 論. ‧. 同樣的推導方法,制度一和制度三的比較,我們可以推得下面的推論 4。. er. io. 一 (三)。. sit. U  ()V  ( eHV ) 2 /{ [eHV  eH TV ( eH  V ]} 時,社會偏好制度三 (一) 優於制度. al. H. n. v i n 另一方面,由制度二的聯合效用減掉制度三的聯合效用,我們可以得到: Ch engchi U (U V )e V  e V ( V (e V )  Te )  V [ V ( e  V )  T e V ] (5) H. H. H. H. H. V (eH  eHV ) 2. 由於先前假設 T  ((eHV ) /(eH  V ), min[U  eH ,V ]) ,因此當 U  ()V ,(5) 式將大 (小) 於零,也就是社會較偏好制度二 (三);結合此結果與推論 3、推論. 4,我們可以得到下列的命題。 【命題 6】當   max[ 22 ,  32 ] 以及 U  max[U 2 ,U 3 ] 之下,潛在買方的效用. U 相對原有者的效用 V 夠大時,社會愈偏好制度二;其他情況下,社會偏好 制度一。 命題 6 的結果,顯示當原有者的效用相對較高時,制度一效率較高,此時 30   .

(38) 與文獻上 Ben-Snahar and Harel (1995)、Rose (2010)、張永健 (2001)、胡馨勻. (2006) 等的結論一致,而當潛在買方的效用相對較高時,制度二效率較高,此 時與文獻上 Rasmusen (2004) 的結論一致。而命題 6 的經濟直觀,主要是因為 制度一之下,只要物品尋獲所有權即歸屬原持有者,因此當原持有者的效用相對 潛在買方的效用較高時,社會上應偏向制度一較有效率;而當原持有者的效用相 對潛在買方的效用較低時,由於制度二物品的所有權將歸屬善意買方,但在制度 三之下,原持有者卻可以付出價金從善意買方手中取回所有權,因此物品的歸屬 又落回此時效用較低的原持有者,故此時制度三的效率較制度二更低,因此社會 將偏好制度二。而命題 4 的結果也建議我們,目前我國對於贓物所有權的規範 可以考慮進一步修改,因為不論是社會上較重視物品原持有者或是潛在買方時,. 政 治 大. 制度三都不是社會上最有效率的制度。.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1   . i n U. v.

(39) 第五章 結論 關於贓物財產權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問題,歸納各國不同法律規定,可 知主要分成三種:不適用善意取得 (無條件歸還原持有者)、適用善意取得、限 制性善意取得,即文中的制度一、制度二、制度三,分別為原持有者擁有所有權、 善意買方擁有所有權、原持有者付出價金予善意買方可取回所有權,而我國屬於 限制性善意取得制度。立法者應該如何訂定贓物財產權相關之法律?法律規定應 該多保障哪方對於社會較有利?本文於這三種制度下,使用賽局模型分別討論原 持有者及買方之相關互動決策,分析雙方為護衛自己的權利所付出的代價,並比 較何種制度對雙方、社會最有效率。. 治 政 況,即我們的分析建構在   max[ ,  ] 以及 大 U  max[U ,U ] 之下,在這 立 樣的假設下比較法律規定方有意義。買方因獲得物品得到之效用高才會進入市 首先,本文主要討論社會情況為警察查獲率高、買方獲得物品之效用高的情 22. 32. 2. 3. ‧ 國. 學. 場、而警察尋獲率高時法律對於雙方保障程度的不同才有討論必要,若尋獲率不 高,則法律無須保障善意買方,因為不管善意或惡意買者皆有高機率能擁有所有. ‧. 權,所以最後我們主要討論此種情況下對社會最有利的法律規定。經過分析可. sit. y. Nat. 知,若原持有者獲得物品效用較高時,制度一對於社會最有利;若潛在買方獲得. io. er. 所有權效用較高時,制度二對於社會最有利。以此兩種情況最有效率的制度分別 跟我國現行制度三做比較,當原持有者獲得所有權效用較高時,因為制度一法律. al. n. v i n 無條件將物品所有權判給原持有者,但於制度三中,原持有者尚須付出物品的價 Ch engchi U 金才能取回所有權,所以在此情況下制度一仍為最有效率的制度;當潛在買方獲 得所有權效用較高時,因為制度二法律將所有權判給善意買方,但於制度三中, 若原持有者付出物品的價金,所有權反會從買方手中交還給效用較低的原持有 者,故在此情況下制度二為依舊是最有效率的制度。由此可知,不管社會上較重 視物品原持有者或是潛在買方時,我國現有之制度都不是對社會最有效率的制 度,所以我國對於贓物所有權的規範可以考慮進一步修改。 然而,本文尚有未盡之處,文章主要以效用作為分析制度的出發點,事實上, 善意取得制度目的在於保障交易安全及交易者的權利,而不以善意取得制度則著 重避免社會因防止竊盜投入所造成的資源浪費,各有其建立意義,我國折衷制度 32   .

(40) 就是希望可以擷取此兩種制度的優點,希望在有限降低社會資源之下仍可保障交 易安全,全然以效用分析制度好壞可能有失偏頗。此外模型其他仍待改善之點, 在於界定買方是否為善意的標準,本文以買賣之前是否付出代價企圖得知資訊而 定,若買方付出 eH 企圖得知資訊,我們定義其為善意買得者,但此處的 eH 設 定為固定的,即其值大小不會因為法律規定及雙方策略不同而有所調整,若其值 大小可以選擇調整而非固定時,可能會增加潛在買方的策略工具,進而提高法院 判決善意買方的機率(即 P ),此部分可待未來進一步研究。.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3   . i n U. v.

(41) 參考文獻 張永健 (2001),「論『動產所有權善意取得』之若干問題」,《台灣本土法學》,. 27 期, 105-20。 陳榮隆 (2004),〈盜贓物之善意取得與時效取得〉,《台灣本土法學》,58 期,. 146-153。 胡馨勻 (2006),「占有人對盜贓遺失物之民事救濟─以民法第 949 條及第 962 條為中心」,私立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莉 (2011),「論贓物的善意取得」,中國大陸西北大學法學系碩士論文。. Ben-Shahar, O. and Harel, A. (1995), “ Blaming the victim: Optimal incentives for private precautions against crime,”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11, 434–455.. 立. 政 治 大. Cooter, R. and Ulen, T. (2000), Law and economics, Addison-Wesley Educational. ‧ 國. 學. Publishers Inc... Landes, W. M. and Posner, R. A. (1996), “The economics of legal disputes over the. ‧. ownership of works of arts and other collectibles,” in V. A. Ginsburgh and P.-M., Menger (Eds.), The economics of arts in selected essays, 177-219, Elsevier.. sit. y. Nat. Levmore, S. (1987), “Variety and uniformity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good faith purchaser,”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16, 43–65.. io. n. al. er. Rasmusen, E. (2004), “The economics of agency law and contract formation,”. i n U. American Law and Economics Review, 6, 369–409.. Ch. engchi. v. Rose, C. (2010), “The transfer of property rights by theft: an economic analysis,” European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30, 247-266.. 34   .

(42) 附錄一 當兩制度參賽者 1 的防衛投入皆屬正值時,制度三的防衛投入. C  [ eH TV (eH  V )  eHV ] V 與制度二的防衛投入 C  eHV 相減得到: eH TV (eH  V )  eHV  eHV V . 1 ( eH TV (eH  V )  eHV  eHVV ) V. . 1 ( eH TV eH  V  eHV  eHVV ) V. . 1 [ eH TV ( eH  V )  eHV  eHVV ] V. . eH. V. V. 立. H. ‧ 國. eH. [ T ( eH  V ) . [ T ( eH  V )  V ( eH  V )]. ‧. . V. 政 治 大 e V V ]. 學. . eH. ( eH  V )( T  V ). y. Nat. sit. 由於我們先前假設 T  ((eHV ) /(eH  V ), min[U  eH ,V ]) ,因此在兩制度參賽. n. al. er. io. 者 1 的防衛投入皆屬正值時,制度三的防衛投入低於制度二的防衛投入。. Ch. engchi. 35   . i n U. v.

(4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hould an employer find it necessary to continue the employment of the Class A Foreign Worker(s), the employer shall, within four (4) months prior to the expiration of the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Finally, we want to point out that the global uniqueness of determining the Hartree po- tential (Theorem 2.5)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nonlinear potential in the

Among Lewis structures having similar distributions of formal charges, the most plausible structure is the one in which negative formal charges are placed on the more

The temperature angular power spectrum of the primary CMB from Planck, showing a precise measurement of seven acoustic peaks, that are well fit by a simple six-parameter

The case where all the ρ s are equal to identity shows that this is not true in general (in this case the irreducible representations are lines, and we have an infinity of ways

The research purposes of this paper are discussing the special connotation of the śūraṃgama-samādhi, and based on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and treatises discussing the

Light rays start from pixels B(s, t) in the background image, interact with the foreground object and finally reach pixel C(x, y) in the recorded image plane. The goal of enviro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