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萬能小工匠學校和孩子們的對話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萬能小工匠學校和孩子們的對話 "

Copied!
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40

萬能小工匠學校和孩子們的對話

*張智翔、**朱益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系 研究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系 副教授 壹. 緒論 「沒有永遠的教室,只有無盡的學習」,這透露了人們只透過正式課程的學習是不 足的,也詮釋了學習必須藉由學校內的正式課程與學校外的非正式學習來進行的,相互 結合才能建構完整的知識與技能。此外,有幾個和學習相關的概念值得讓我們深思:(1) The best regulations are not written (真正好的制度還沒有制訂)」、(2) The best learning receives no credits (最好的學習是沒有學分的) 以及(3) The best teacher does nothing (最好

的老師是無為而治的)(王俊秀,2001),這些概念會產生出來,是因為正式課程受到了許 多現實環境的限制與規範,經常讓老師與學校無法盡情發揮,使得原先規劃好的理想教 育目標無法達成,而這個遺憾讓學校外的非正式課程有了可以揮灑的空間。 我國的科技教育近幾年來的發展並沒有達成原先設定的目標,反而因為受到升學主 義的影響,在理想與現實中形成很大的落差。因此,要落實科技教育的理想,依靠教育 體系內的改革有其困難,可藉由學校外非正式學習活動的推動,促發體制內的科技教育 產生改進的動力,也促使社會各界重新正視科技教育。本文擬借鏡美國的「萬能小工匠 學校 (Tinkering School)」--以營隊活動模式來經營的科技教育,介紹及整理該校的教育 目標、內容、現況及未來發展,提供我國科技教育領域工作者參酌與省思。 貳. 我國科技教育的現況 我國的科技教育在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合併進入「自然與生活科技」之後,所面臨的 挑戰更為嚴峻。本節將先針對我國科技教育的教學目標、課程內容與教學實施來探討科 技教育的現況與困境。

(2)

41 一、科技教育之教學目標 在李隆盛(2005)的《生活科技概論》一書中提到,科技教育的學習,旨在協助學生 習得與科技世界互動所需知能的學門或領域,其所學習的對象是全民化、普遍化的,透 過科技教育的學習教學目標有以下二點: (一)幫助學生了解科技的起源、內涵、發展、和對人類所產生的衝擊與影響; (二)幫助學生學習適應現代的生活環境,並培養對未來科技發展可能帶給人類和社 會的衝擊能力的應變和創造能力。 科技教育課程目標旨在鼓勵學生把握學習「科技」的機會,培養如何運用創意思維 來解決問題,透過心智與雙手交互作用的歷程,讓科技知識與技能在生活中運用的更加 自如,最後並能將科技知識與技能內化成科技素養,在面對未來科技社會挑戰時,能有 良好的自我調適及社會適應、勝任當前的工作和生活,以及追求自我實現之理想,這乃 是一個身心健全的公民所應具備的能力,也是各行各業所需要的能力。 二、科技教育之課程內容 知識與技術會隨著時代的演進更新替換,其所涵蓋的內容範圍越來越廣。學者 Bendery 認為科技教育是:一項行動本位教育課程,涵蓋各種科技方法、進化、應用和 意義;也涵蓋工業的組織、成員、系統、技巧、資源和產品;以及他們對社會 文化的 衝擊(李大偉譯,1988;引自李博宏,2003)。 科技教育的課程內容並不複雜,但其所包涵的課程與活動內容,卻都是和人們切身 有關的,如:手工具的操作、材料的認識、DIY 的組裝家具、電器用品故障的排除、提 昇工作效能的輔助工具設計與製作、手機傳播概念的理解…等都是日常生活中所運用到 的科技知識、技能及方法。科技教育除了強調科技的知識與技能外,亦注重科技「應用」 能力的培養與建立,最後更要學習如何將所學的科技知識與技能透過統整後運用在正確 的方向,努力朝提升人類的生活品質、減少社會影響與環境破壞的理想邁進。 三、科技教育之實施情形 我國科技教育的制度及內涵,大體移植自美國,但由於政治、經濟、社會等各種不 同因素的作用下,使得我國的科技教育腳步一直跟不上美國(李博宏,2004)。美國科技

(3)

42 教育之發展與推動是由 NASA 及科學社群資助,反觀我國科技教育之發展僅由二所師範 大學之科技教育相關科系撐起,在推動時又面臨到其他「科學」社群的敵意及漠視,因 此在科技教育的實行上有一大段落差。目前實施的問題如下: 1. 整體教育改革腳步太快,而科技教育的師資、課程標準、設備標準、教材內容 未能跟上腳步,尚未有配套措施。 2. 科技教育政策變動,使得師資培育機構課程難以規劃,專業師資無法配合新課 程需求。 3. 受到升學主義的影響,被許多學校視為配課科目,授課時間縮減甚至沒有進行 正常教學 (李隆盛,2005)。 4. 教師進修管道狹小或部分教師以不變應萬變的惰性,導致科技教育專業素養不 足。 5. 科技教育部分課程理念不易實施、課程範圍不易掌握且容易與生活應用脫節。 6. 科技教育課程需要資源(如研究與發展、設施與設備,以及材料與配件等經費) 以確保其效能,因教育經費縮編使教師得不到足夠的經費支持 (李隆盛,2005)。 7. 國人對科技(technology)與科學(science)的概念混淆,阻礙家長師生的認同。 四、科技教育之發展契機 在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後,科技教育在發展上遭遇到不少困境,但還是未來的發展其 契機仍在,針對科技教育的發展契機分述如下: (一) 科技社會問題叢生,培養國人科技素養獲得重視 科技教育的學習,是讓學生學習「應用」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未來人類與科技 的關係只會日益緊密,唯有透過科技素養培養才能建立科技知識與技能、善用科技解決 問題、了解科技與社會的發展…等,掌握住科技社會的脈動及發展,而不會濫用科技。 (二)「帶著走的能力」成為教育的核心理念 近年來由於資訊科技爆炸性的發展,使得人們獲取知識十分快速,而忽略了學習應 該要如何去學習。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中,「帶著走的能力」成為教育的核心理念。科技 教育有其他科目所不及的課程特色,便是科際與領域之間知識理論的整合和實踐功能,

(4)

43 藉由科技教育的學習歷程將所學的知識理論加以實踐,以解決各種生活實務問題為目 標,進而提昇生活水準。 (三)開發學生前與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科技教育學習日常生活中的科技如何去運作,也學設計程序及運用材料創造事物… 等科技相關內容,課程中也應用了很多數理知能,和家庭、學校、社區及企業系統做關 連,並鼓勵學生多元和發散思考以及手腦並用地行動。這種學科講求的實用推理能力是 無處不需和終身受用的(李隆盛,2000)。因此,如果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在未來能有 競爭力、勇於冒險挑戰的自信心、創意解決問題的思維及良好的適應能力的話,那就要 靠科技教育的落實才能達成。 參. 美國的萬能小工匠學校 (Tinkering School)

「I love this way of learning」,這是孩子們進入萬能小工匠學校後常說的一句話,為 何這裡的孩子們會說這一句話呢?在看了以下的介紹之後,相信大家就能明白。 一、學校設立的背景 科技教育的學習歷程應是以先學習科技的主要知識,再輔以動手實作來累積經驗。 而科技教育目標即在培養獨立思考、具有前瞻性眼光、以及正確判斷的未來公民。因此, 美國在中、小學國定課程中規定所有的學生都應接受科技教育基本知識和基礎技能,透 過科技教育可以協助學生:(1)認知和體會科技的重要性;(2)安全又有效地運用工具、材 料、程序和技術概念;(3)運用問題解決技術;(4)運用其它的學科知識;(5)運用創造思考 能力;(6)能面對未來衝擊;(7)適應變遷中的環境;(8)發現和發展個人天賦;(9)成為明 智的消費者;(10)做出理性的生涯選擇 (李隆盛,1996)。但是美國科技教育在發展過程 中雖然比我國順利蓬勃,但也因為受到科技教師的養成不足、科技教師師資短缺、科技 教育的基礎培養不足、科技教育的教師抗拒變革、科技教育的財務支援不夠…等種種現 實因素的影響,使得科技教育在現實中開始與理想出現差距,由於學校內的科技教育還 是無法真正落實教學目標。有鑑於此,Gever Tulley 在 2005 年創辦設立萬能小工匠學 校,該校透過各種營隊活動的方式,將其目標融入學生的課程內容與學習過程,以促進

(5)

44 及提升孩子們在科技上的學習興趣、適應能力、跨越直觀的想像力…等,而這些能力都 對於孩子們在面對未來科技社會時是有相當大的幫助。 二、學校背景簡介 萬能小工匠學校創立於 2005 年,總部設在美國加州舊金山南部的 Montana,在 2009 年由於原有營地設施無法提供更完善的服務,便把學校遷移設在 Elkus 牧場附近的 Half Moon Bay。該學校是一個為期七天六夜的夏令營渡假學習計劃,提供來到這裡的孩子們 一個建造大型設施與體驗生活環境的學習課程。在學習的過程中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大型 建設活動和體驗週遭生活環境,利用所提供的工具及材料,將頭腦中瘋狂的想法及概念 經由模型測試審慎評估後,運用一些基礎或先進的建築技術和原則,在真實的生活環境 中創造出來(參見表 1)。 表 1. 萬能小工匠學校基本資料 項目名稱 內 容 補 充 說 明 規模 1. 擁有多種不同的教學環境,設施 完善。 2. 教學區、工作區、活動區明顯區 隔,不易互相干擾。 班級數 8 人的小班制教學/班 提供二種為期一週(七天六夜)的小 班制團體合作學習課程。 教學空間 1. 教學區 1 棟 2. 工作區 2 棟 1. 教學區為民宅。 2. 工作區為穀倉。 硬體設備 具備農場、海邊、森林…等有利的 教學環境。 學生年齡 8 至 17 歲 2005 年原為招收(7-12 歲)的學生, 且只有一種班級類型。從 2006 年開 始,分為兒童(8-12 歲)及青少年(12 -17 歲),二種班級類型。 輔導員編制 3 人/班 課程特色 1. 課程完整且具有連貫性。 2. 強調設計與實作的能力。 3. 採用開放式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4. 探索環境與冒險挑戰的精神。

(6)

45 資料來源:整理自 Tinkering School(2005-2009, 9)。 三、學校教學目標與課程特色 萬能小工匠學校首重動手實作並以科技為導向的學習課程,整合各科學習成果,讓 學生在實作活動進行中,培養科技素養能力並提昇其他學科的學習動機。因此,該學校 科技教育課程以寓教於樂的方式,從親自動手做的實踐中,逐步建立自信,並且進一步 去鼓勵、激發創意,進而開展無限潛能為主要宗旨,其具體目標包括以下: 1. 設計和創造科技系統。 2. 思考方法與科技用途的方法。 3. 探索如何創造、使用和控制科技。 4. 利用材料與工具,探索自身對科技的興趣。 5. 科技在社會與環境中的用途。 萬能小工匠學校依據教學目標,所發展出來的教學內容具有以下特色: 1. 打破傳統教學的舊有型態,強調知識活用與動手實作;而非偏重知識的記憶或背 誦(如圖 1)。 2. 使孩子學會如何建造事物、遇到問題如何解決、如何運用創意將新材料創造成新 事物。 3. 培養孩子們發揮無窮地想像力(如圖 2)、探索力、思考力、冒險精神,在過程中 將所遇到問題視為挑戰,並用創意的方法去解決問題,以達成目標。 4. 從親自動手實作的過程中,逐步去建立自信;並進一步開展孩子們無限的創造潛 能。 5. 鼓勵孩子們分析失敗的原因,創造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學習環境,使孩子們藉由 活動的進行,將知識彙集統整而活用。

(7)

46

圖 1 強調知識與技能的學習 圖 2 培養孩子的想像力

四、學校課程活動內容

萬能小工匠學校所規劃的活動,並非以在學校內的書面報告或模型為主,而是去製 作出可以運作的實際作品出來,以下就 2005 年到 2009 年各年度開設的課程來做介紹, 呼應前一節中所提到的活動特色 (Tinkering School Highlights, 2005-2009, 9)。

(一) 2005 年課程:(1)椅子建設(如圖 3、4);(2)即興塔棧搭建;(3)對椼結構-橋梁; (4)賽車設計製造;(5)過山車-雲霄飛車(如圖 5、6)。

圖 3. 學習基本工具的操作及使用 圖 4. 與夥伴討論椅子建設過程

(8)

47 2006 年課程:(1)建造及測試模型船(如圖 7);(2)新風行動船/潛艇測試(如圖 8);(3) 建 造機動船;(4)自行車(如圖 9、圖 10)。 圖 7. 建造及試驗模型船 圖 8. 船艇在港灣中載人進行測試 圖 9. 討論解決電動自行車問題發生 圖 10. 自行車完成並測試 (二) 2007 年課程:1. 椅子建造;2. 大型彈弓發射器;3. 參觀垃圾堆填場;4. 聯結 車-車體與車體聯結(如圖 11、12);5. 跨越鴻溝-繩索橋(如圖 13、14);6. 搭建樹屋。 圖 11. 聯結車-車體與車體聯結 圖 12. 聯結車進行結果測試

(9)

48 圖 13. 使用垃圾袋(塑膠)編織扭轉成繩索 圖 14. 跨越鴻溝-繩索橋 (三) 2008 年課程:(1)豬鬃毛機器車(如圖 15);(2)年終彈球機;(3)行人天橋(如圖 16);(4)船工程-船(如圖 17、18)。 圖 15. 豬鬃毛機器車 圖 16. 行人天橋 圖 17. 船工程-船身設計 圖 18. 船工程實際在港灣中測試 (四) 2009 年課程:(1) 機動戰車(如圖 19-22);(2) 模型滑翔機;(3)風景的房間-帳 篷搭建;(4) 發光二極體壁飾。

(10)

49 圖 19. 機動戰車-工作過程 圖 20. 討論如何讓車輛運作 圖 21. 車輛製作-測試過程 圖 22. 使用 C 型夾工作過程 綜合上述,萬能小工匠學校提供孩子們在自然環境中,透過探索的歷程,讓孩子們 自主選擇本身最需要的課程教材與學習資源,並在自然環境中進行學習活動。在活動的 歷程中,透過與真實環境的互動讓孩子們更易於理解學習的意義與本質,並學會將自身 所具備的知識、技能和真實生活有所連結。教育要給孩子的不只是知識,更要孩子們在 真實的生活中體認生命、探索環境、解決問題、學以致用、學會生活,最終以回饋社會 為最高理想。 肆. 科技教育與萬能小工匠學校 萬能小工匠學校有哪些值得我國科技教育借鏡之處,分述如下: 一、萬能小工匠學校的科技教育課程特色 針對萬能小工匠學校科技教育課程的整理與分析,可以歸納出以下四點特色: (一)重視科技教育課程的完整與連貫性 萬能小工匠學校的實作課程內容,以三至五個不定的學習單元進行連結及串連,使 整體課程的規劃具有完整性及連貫性。各個單元活動都有明確的科技概念需要學習,透

(11)

50 過指引及循序漸進的方式將科技知能、技能與態度,組成一個完整的科技學習歷程,達 成目標後將所有學習活動的內容,統整內化成一個完整連貫的科技教育系統。 (二)強調設計與實作能力 在課程中,強調以設計與建造為課程核心,對於能力的培養則著重在設計和實作二 方面。讓學生從動手實作的經驗中,加深對於科技素養的認同感,例如:親手搭建樹屋、 椅子建設、行人天橋、雲霄飛車…等,從動手實作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探究原因後,透 過解決問題的歷程中,除了促進科技知識與技能的增長外,更能培養工作習慣的養成及 創造力的激發,進而達成目標;並完整地將所有活動內容組織統整後,形成一個完整連 貫的科技教育學習歷程。設計的核心在於問題解決,與科技教育所強調的解決問題的學 習歷程極為相似;在該學校以「設計」、「策劃」、「製造」、「測試」、「評估」、「回饋」等 六項作為學習歷程中的「過程要素」,即表示實作與問題解決能力在科技教育中仍是所 欲培養的主要目的。 (三)運用多種開放式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萬能小工匠學校的教育方式是比較開放式的,在學習過程中鼓勵學生挑戰冒險、主 動探索、而非強調背誦、記憶、命令與被動的教學方法。活動課程中安排綜合性、實踐 性、社會性...等不同的學習課題,以培養學生問題解決、創新思維與創造能力,使提昇 學習動機與自信心。 (四)探索環境與冒險挑戰的精神 科技教育在該學校是以「冒險挑戰、體驗環境、建造事物」為核心,課程實施以團 體活動的方式進行,其目的便是培養該學校學生科技素養的能力(如:解決問題的能力、 動手實作、手工具的運用、材料的認識、設計能力、團體合作、人際溝通…等),並且 能獨立自主去探索或體驗、覺察科技就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二、我國科技教育與萬能小工匠學校之科技教育比較 接著針對我國的科技教育和萬能小工匠學校的科技教育,整理出下面的比較表,讓 讀者更能清楚看出兩者之異同。

(12)

51 表 2. 我國科技教育和萬能小工匠學校教育比較 我國科技教育 萬能小工匠學校 科目名稱 (實施年 月) 生活科技 (2001 年迄今) 萬能小工匠學校 (2005 年迄今) 課程結構 正式課程。 亦即是學校實際進行的活動,且依循課 目-單元-大綱-科目-日課表等而進行 的,並且環環相扣。 非正式課程。 學習內容中有一些是未經計劃組織,也 非教育工作人員所意識到的潛在課程。 課程內涵 生活科技學習目標依其不同年級,在解 決問題能力、使用工具、材料和科技與 社會的分配上比重不同,但都以培養全 民科技素養為最終目的。 設計和創造科技系統。 思考方法與科技用途的方法。 探索如何創造、使用和控制科技。 在解決科技相關問題時,應用數學、語 文、社會、科學、健康、美術等知識。 利用材料與工具,探索自身對科技的興 趣。 科技在社會與環境中的用途。 體認到使用科技的結果。 課程目標 (1)幫助學生了解科技的起源、發展、和 對人類所產生的衝擊與影響;(2)幫助學 生學習適應現代的生活環境,並培養對 未來科技發展可能帶給人類和社會的 衝擊能力的應變和創造能力。 透過寓教於樂、從親自動手做的實踐 中,逐步去建立自信,並且進一步去鼓 勵、激發創意進而開展無限潛能。 教學類別 科技與生活、資訊與傳播、營建與製 造、能源與運輸等四大領域。 建造為主,科技與生活環境,營建與製 造、能源與運輸為輔。 教學要點 課程內涵規劃於「科技素養教育」及「科 技專業教育」兩大類型並延伸期四大領 域。教學以單元主題、解決問題之活動 導向。 課程內涵規劃於「建造」及「生活環境」 兩大課題中並延伸各種不同類型的主 題如:船、橋梁、雲霄飛車…等。教學 以單元主題、挑戰冒險、解決問題、建 造活動導向。 教科用書 教科書、教師手冊、學生習作。 尚未編寫相關教學用書。 科技教育 的定位 培養全民科技素養為最終目的。 特別注重設計和創造科技系統及探索 如何創造、使用和控制科技的學習內 容。 資料來源:整理自李隆盛、賴春金(2000:30);Tinkering School(2005, 5-2009, 9)。

(13)

52 綜合上述,由於兩者在科技教育課程內容發展上具有相同脈絡,萬能小工匠學校是 以設計、動手實作、解決問題能力、開展創造潛能…等能力為科技教育目標,重視高度 動手實作的技能建立與科技素養能力的培養,我國則強調全民科技素養能力的培養;由 此可知,萬能小工匠學校的科技教育整體學習歷程較我國更為具體實際。 三、萬能小工匠學校科技教育可供我國借鏡之處 經由比較之後,發現在萬能小工匠學校科技教育課程規劃上,可提供我國科技教育 參考之處,有以下四點,分述如下: (一)倡導自主學習,促進思考能力並創造快樂的學習環境 科技教育課程目標為動手實作,從動手實作的經驗中,提昇科技知識、技能與思考 能力的訓練,以提供培養自我成長與團隊合作的學習機會。然而在東方文化和升學主義 的束縛之下,我國科技教育課程教學的發展仍不健全,學生被動接受命令,導致缺乏問 題思考的能力;相關教學資源缺乏,致使課程無法有效進行。而萬能小工匠學校給予學 生自主學習與思考訓練的機會,學生透過自主性的學習,決策自身所要學習的內容,透 過設計、問題解決、製造、評估測試、競賽…等學習過程,營造快樂的學習環境,鼓勵 學生面對挑戰獲得成就感,增加學習動機進而提升自信心。當自主學習的動機與能力越 來越強,往後面對每次挑戰時,適應的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越來越強,這是值得 我們借鏡之處。 (二)各行各業皆需要學習科技教育 科技教育是培養學生具有動手實作、邏輯思考及問題解決的能力,而這是未來在各 行各業中都需要有的能力,例如:有一集的「MIT 臺灣誌」節目中,訪問到一位動物園 的獸醫,主持人問醫生說:「您下班後的休閒娛樂是什麼活動」,醫生的回答竟然是:「去 DIY 賣場逛逛」,原來他們在替大型動物治療時,需要一些輔助工具的協助,才能有效 完成治療,但礙於一般的醫療輔助工具不適用於動物身上,向國外採購又貴又慢,不符 合經濟原則,只好多逛逛 DIY 的賣場,透過一些簡單材料取得和手工具操作,便能製作 相關輔具並達到相同效果的功能。其實這也呼應了 Gever Tulley 創設萬能小工匠學校的

(14)

53 初衷,我國也應在這方面來重新看待科技教育的正式課程與非正式教育活動,讓兩者相 互配合提高全民的科技素養。 (三)降低班級人數,採取小班制教學並爭取連續排課 萬能小工匠學校只成立二個班級,分為兒童班及青少年班,每班是編製 8 人的小班 教學,用意即為減低潛在危險發生所造成的影響。科技教育課程是強調動手做的實作課 程,有別於其他課程進行方式,為了有效管理班上秩序及確保操作機具的安全,應降低 班級人數,或是採取由兩位教師協同教學共同管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萬能小工匠學校雖然是七天六夜的夏令營學習計畫,但是因為 小班制教學,班上成員少,課程時數密集且教學活動連貫,所以輔導員對於每位學生的 個性、學習能力、人格特質、思考能力、技術能力、個人擅長…等都瞭若指掌。反觀我 國受到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改革後,課程編制上不僅授課時數少、學生人數多、硬體設 備缺乏、教學資源貧乏…等種種因素的影響,使得生活科技教師不管在管理上或是教學 上都無法兼顧。因此,借鏡萬能小工匠學校的課程編制方式,降低班級學生人數並連續 排課使得教學及課程活動得以統整連貫,以利於增進科技教育課程活動的教學效益,進 而提升學生學習的學習動機與自信心。 (四)教學活動單元應具體明確並有結構性及連貫性 萬能小工匠學校是以建造為教育宗旨,相關建造教學活動單元主題明確,在教學與 活動歷程中以學生為主,輔導員為輔,透過科技系統的理論讓學生能在每一個建造環節 都能學到科技領域的相關內容,如:解決問題、設計、製造、營建、能源與動力、測試 評估、科技與環境…等知識或概念,透過一貫性的規劃,由淺至深、由大至小,循序漸 進的課程安排,使學生有組織、有系統、有結構的獲得科技知識與技能,並提昇學生對 於科技相關領域深入學習興趣。 伍. 結論 本文主要是以萬能小工匠學校之科技教育目標、課程內容、實施現況及活動單元, 進行概括性的整理及介紹,歸納出科技教育融合冒險精神及多元能力發展的活動與教學

(15)

54

意涵。透過介紹在傳統教學外的生活科技教育活動,希望能提供在生活科技教育遇到的 困境與艱難時,能夠有突破性的想法;另外也期許在升學體制下的生活科技課程,能提 供更多元的學習面向,來開展學生的多元潛能,最終更希望能培養學生在具有「科技素 養的公民」。

(16)

55 參考文獻 王俊秀 (2001)。非正式課程的設計:開眼器與自我博物館。通識教育,8(4),頁 135-146。 朱益賢 (2006)。從科技素養到科技創造力。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9(8),頁 1-2。 朱耀明 (2004)。科技教育與教育科技之關係。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6),頁 2-8。 余鑑 (2004)。台灣科技教育發展的反思。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7),頁 1-2。 林麗生 (2002)。夢想起飛-一個臺灣劍橋“遊學團”的個案。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TTC576017。 李隆盛 (1996)。科技與職業教育的課題。臺北:師大書苑。 李隆盛、賴春金 (2000)。科技與人力教育的進展。臺北:師大書苑。 李隆盛、蔡錫濤、葉俊偉…等 (2005)。生活科技概論。臺北:心理出版社。 李彩綾 (2004)。中德中等學校科技教育課程內涵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KNU0036046。 李博宏 (2004)。我國科技教育思潮之演變-以生活科技教育月刊專論之內容分析。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092NKNU0036076。 徐啟源 (2002)。中英美澳四國小學科技教育課程之比較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TCT576061。 陳双美 (2006)。國小教師推展科技教育意願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KNU0036015。 陳佩琪 (2007)。Foucault 規訓權力關在潛在課程與教育議題上的闡釋。國立新竹教育大 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6NHCT5212001。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課技學習領域 (2003)。 蔡勝安 (2008)。面對劇變的世界∼探討科技教育存在的必要性。生活科技教育月刊, 41(4),頁 18-30。

Tinkering School Highlights (2005-2009)。2009 年 12 月 01 日取自 http://www.flickr.com/photos/gevertulley/sets/72157615957959436/

數據

圖 1  強調知識與技能的學習  圖 2  培養孩子的想像力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數學是科學研究的基本工具,科技發展是臺灣保持國際競爭力的命脈。因此 當今年 2 月,教育部公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倍思科學」教育系統,是由國內長期推動科學教育的專家學者和優秀的中小學教師共同規

學校是推動工藝體驗教育最重要的平台,在 12 年國教的學習階 段,校園是工藝 Maker 孵育的最佳場域,學校教師則扮演著工藝

「111學年度科技校院四年制及專科學校二年制甄選入學」、「111學年度科技校院四

本校為一科技大學,學生之來源大多屬技職體系之職業高中及專科學

J28 廣亞學校財團法人育達科技大學 幼兒保育系系學會 J29 美和學校財團法人美和科技大學 觀光系系學會 J30 環球學校財團法人環球科技大學 餐飲廚藝系學會 J31

自 111 學年度開始,「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數學考科」將依據 108 學年度 實施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領域」

價值觀教育須結合學校和家庭教育,學校與家長必須緊密合作,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