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據時期臺灣與韓國小說之比較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日據時期臺灣與韓國小說之比較研究"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計畫編號:NSC 88-2411-H-004-023 執行期限:87 年 8 月 1 日至 89 年 1 月 31 日 主 持 人:曾天富 國立政治大學外語學院東方語文學系韓語組 計畫名稱:日據時期臺灣與韓國文學之比較研究─左翼文學論之比較研究 一、中文摘要 本文之研究目的係就日據時期臺灣和 韓國之左翼文學論進行比較與分析,探討在 同處被日本殖民支配的命運下,兩國在強烈 的現實參與意識中產生的普羅文學,是如何 的發展以因應現實。由本文就兩國各個時期 左翼文學論的發展過程與主要論點所做的 分析結果可知,兩國的左翼文學都正確地體 認到殖民資本主義體制下的民族矛盾和階 級矛盾,也分別探討了文學和社會革新、作 為文學主體的無產大眾、有組織的運動的文 學,以及反映現實與提示展望的方法等議 題。 關鍵詞:左翼文學、日據時期文學、臺灣文 學、韓國文學 Abstr 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how the Proletariat literature, that generated from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society, developed to adjust itself to reality through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 Taiwanese and Korean Proletariat literature in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development and assertions of the Proletariat literature of the two countries in every period shows that the Proletariat literature recognized the racial and social contradiction under the colonial capitalism. There are also issues on some other topics: the literal and social reformation,

the proletarian that makes up the protagonist literature, organized literature movement, and methods that reflect reality and promising the future.

Keywor ds:Proletariat literature, Taiwanese

literature, Korean literature, Literature in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二、計畫緣由與目的 臺灣與韓國都同在近代轉換期中淪為日 本的殖民地,自主性的社會變革之路因而受 阻,政治上主權喪失,經濟方面也被迫走上 從屬資本主義的路線。一般來說,日本的殖 民政策不同於西歐列強,他不僅尋求經濟上 的利益,更因其以天皇為中心的絕對主義及 軍國主義特質,在佔領臺灣和朝鮮後,即分 別據以作為侵略南洋及中國大陸的南進與 西向基地。 日本帝國主義對臺灣與朝鮮所採取的經 濟政策,就是將兩國近代殖民地化。因此日 本在殖民初期即開始著手有關農、工、林業 方面的資源現況以及人口、土地和生活習慣 的調查,結果臺灣製糖業在殖民初期就形成 被日本資本獨占的局面,農村被迫走上資本 主義路線。其結果,在殖民統治機制的榨取 下,經濟利益大多歸屬地主階級、資本家甚 或日本政府所有。 這樣的內在環境,加上民眾對民族自決 主義失望、布爾喬亞階級民族主義走向改良 路線,乃至勞工、農民運動相繼展開,又適

(2)

逢一九一七年俄羅斯十月革命成功之後,普 及於世界各國的社會主義思潮擁入,很快地 就結合著民族解放運動,成為臺灣與韓國內 部民族解放運動的主導勢力。因此,兩國的 社會主義運動,搭著民族主義的勢力齊肩並 行,乃扮演起民族解放運動的重要角色來。 在臺灣,二○年代初,文化啟蒙運動展開同 時,知識青年將社會主義引進臺灣,其後經 過一九二七年文化協會左傾,一九二八年臺 灣共產黨在上海成立,緊接著農民組合變成 臺共組織的外緣團體,社會主義思潮快速地 全面波及到政治、社會、農民運動等各個方 面。在韓國,三一運動發生前後的時期開 始,社會主義思想就打入民族解放運動內 部,到了二○年代,更滲入勞農運動和抗日 武裝運動、民族統一戰線運動中,成為民族 解放運動的主要勢力。 社會主義思想的流入與傳播,很快地影 響到文學層面,從初期自然發生的階級文 學,逐漸轉變成有組織的無產者文學。此時 普羅文學的提倡,就如社會主義思想的引入 一般,開始要求對歷史現實能有正確的認 識,並思考文學如何對社會變革做出貢獻。 在這樣的內外情況下發生的左翼文學, 反映了處於殖民資本主義下大多數民眾的 現實,也扮演起謀求變革之路的現實參與角 色,以確保文學的民眾性。不過,韓國對普 羅文學的研究至今已有相當受到肯定的成 果展現,反觀臺灣則尚在起步階段,甚至對 左翼文學論的初步整理都還未見成效。1 因 此,本研究首先將窺探臺灣左翼文學論的整 體面貌,就其析論結果再據以和韓國普羅文 1 以左翼文學為題討論文學論形成及其展開過程的 著作,尚未得見。陳芳明教授所著之《左翼臺灣─殖 民地文學運動史論》(麥田,1998)一書,係以左翼 文學作品為中心,探討了此一問題。黃琪椿的論文 《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與社會主義思潮之關 係研究 1927-1937》(清華大學碩士論文,1994)則闡 述了 1927 年至 1937 年間新文學運動和社會主義的 關係。 學論的先行研究成果,進行比較分析。通過 這樣的對比研究,相信能夠瞭解臺灣與韓國 左翼文學論的內容及其展開過程,更進一步 能找出其異同點。此外,針對強烈帶有國際 主義性質的左翼文學論的比較研究,不僅有 助於瞭解日據時期臺韓兩地文學的樣貌,相 信進一步對探究東亞近代文學的發展情況, 亦將有所助益。 三、結果與討論 臺韓兩國的左翼文學論都同在日本帝國 主義的殖民支配下孕育而成,此是無庸置疑 的。因此,基於文學應參與現實的社會責 任,文學究竟能在社會革新方面做出多少貢 獻,此是其揚帆後的首要課題。而此時內在 環境適逢帝國主義主導下的資本主義矛盾 與弊害擴散彰顯,外在又值世界性的社會主 義思潮盛行,因此左翼文學論的基本前提即 是以無產階級的立場,一方面暴露日帝資本 主義結構下不平等的社會現實,另方面進而 以文學手段來謀求破除不平現象的方法。 不過,兩國國內環境畢竟不同,左翼文學論 的內容和展開過程也呈現了一定程度的差 異。 (一) 臺灣左翼文學論的展開過程 本文分成蘊釀期(1920-26)、形成期 (1927-32)、發展期(1933-36)和衰微期 (1937-44)等四個階段來討論臺灣左翼文學 論的展開過程,如此分期係著眼於左翼文學 論的形成與發展均與社會主義運動息息相 關之故。就社會背景而言,蘊釀期的第一階 段,社會主義思潮隨著留日學生的介紹被引 入臺灣,而在受到日帝殖民經濟榨取下所引 發的農民運動,也已開始轉趨成熟;第二階 段的形成期時,則出現了文化協會左傾、臺

(3)

灣共產黨成立、勞工組織誕生,以及農民組 合大團結等社會主義運動朝向有組織的蓬 勃發展現象,在這樣的風潮下,普羅雜誌等 有左翼性格的雜誌也相繼登場;第三階段的 發展期時,左翼政治運動和社會運動在日帝 的鎮壓下逐漸潰散,參與運動的知識青年只 得轉向文學運動繼續奮鬥;至於最後一個階 段的衰微期,則因戰時體制和皇民化政策的 強力推行,文學運動受到箝制壓抑,終至步 入衰微沉淪的命運。其次,就左翼文學論中 所提出的論題內容而言,主要的包括有:形 成期時發生了文藝大眾化和鄉土文學、臺灣 話文論爭,發展期時集中討論了創作方法問 題,衰微期則有過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論 戰。 各個階段的左翼文學論主要內容可進一 步整理如下:蘊釀期時,社會主義思想乃係 透過《臺灣青年》、《臺灣》、《臺灣民報》流 入,初期由林獻堂等人仰賴土著資本階級主 導的抗日民族解放運動,逐漸轉變成以蔣渭 水、連溫卿等急進派民族主義者和中產階 級、無產青年為主體的運動,他們宣傳無政 府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發動學生運動、勞 農運動,左翼思想因而在政治運動中逐漸佔 有一席之地。這樣的左翼風潮,引發了促使 社會革新和文學搭上關係的一連串討論,影 響所及,文學的對象從傳統的貴族轉向平 民,進而具體的轉向「無產大眾」。1925 年 張維賢、張乞食等人聯合無產青年組織「臺 灣藝術研究會」,發表了主要描寫下層階級 生活的〈七音聯彈〉。2 也就是說,蘊釀期的 左翼文學從要求對現實的認知出發,主張使 用更接近民眾的語言,將描繪對象固定為民 眾的生活,更要以寫實主義的手法,客觀的 把所聽、所看到的,如實的呈現出來。 形成期時,由於「臺灣文化協會」的左 2 參考林瑞明《臺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台北:允晨 文化),1996.7,頁 234 傾與農民組合的急速發展,以無產大眾為主 的左翼思想形成抗日政治、社會運動的主 流,文學界也正式步入左翼文學時代。「納 普」的機關誌《戰旗》輸入臺灣,並計劃成 立臺灣支社,《伍人報》、《臺灣戰線》、《洪 水報》、《赤道》《新臺灣戰線》等普羅雜誌 相繼誕生,提供了文學和社會主義合流的機 會。其後,1931 年日帝當局加強箝制左翼運 動的發展,左翼運動本身也走向分裂,甚而 遭致瓦解。於是知識分子只得將心力傾注於 文藝創作,這反倒提供了左翼文學一個確立 的契機。同年,平山勳、上清哉等日本左派 青年和王詩琅、張維賢、周合源、廖漢臣、 朱點人及賴明弘等人,提倡植基於馬克思主 義的臺灣自主性文學,組織了「臺灣文藝作 家協會」,並發行機關誌《臺灣文學》。但後 來受到日帝當局的鎮壓,協會分裂,雜誌停 刊,左翼文學思想只得透過標榜無黨無派的 一般文藝雜誌發表、傳播,《南音》雜誌即 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不僅成為替無產大眾請 命而引發的「臺灣話文論戰」的實戰場地, 同時也刊載了帶有社會主義思想的廖漢 臣、郭秋生、周定山等人的文藝主張,以及 〈歸家〉、〈惹事〉、〈老成黨〉、〈擦鞋匠〉等 批判性和現實性豐富的左翼小說作品。 此外,就如同《伍人報》、《臺灣戰線》 的發刊詞中,文學應從知識份子的手中移轉 給無產大眾人民的主張所看到的,在明確的 目的意識下,提倡了普羅文學,把思考主體 從知識階層轉向無產大眾。作為實踐把文藝 對象轉向無產大眾的創作方法之一環的「文 藝大眾化」主張,也具體的進入了鄉土文學 論戰、臺灣話文論戰的方法改進議題上。論 戰中點出了問題意識,說明無產大眾若是不 識字、沒文化,再多的普羅文學論爭,也不 過是知識階層的特權而已,解決之道就是創 作勞苦大眾能夠理解的文學作品來教化他 們。總的來說,形成期的左翼文學論主張民

(4)

眾是文學創作與享有的主體,文學必須從無 產大眾的角度思考,並反映與民眾切身相關 的問題。 到了第三階段的發展期,開始出現較有 組織性的文藝運動,如 1933 年在東京成立 的「臺灣藝術研究會」和機關雜誌《福爾摩 沙》、臺北文人組成的「臺灣文藝協會」和 機關雜誌《先發部隊》、《第一線》,以及 1934 年全島性的文藝組織「臺灣文藝聯盟」和機 關誌《臺灣文藝》、1935 年「臺灣新文學社」 和機關雜誌《臺灣新文學》等都是。這些文 藝雜誌持續地刊載左翼文學理論和左翼傾 向的作品,此一時期文學論的重點,從先前 大眾化論的語言改革層次,跨越到創作內容 和創作方法層面,歷經郭秋生、朱點人、郭 天留、雷石榆、呂赫若、楊逵、林克夫等人 重視階級性、社會性,同時強調文學藝術 性,如新寫實主義、社會主義寫實主義、革 命的浪漫主義等文藝主張,都以克服圖式性 的表現方式,以尋求藝術的真實為首要任 務。 進入最後一個階段時,由於日本發動侵 華戰爭,跟著太平洋戰爭爆發,日帝逐漸走 向法西斯化。殖民地政府在臺灣為加緊推動 「皇民化」運動,因而採取思想統治,強化 檢閱制度,禁止使用漢文。影響所及,左翼 文學運動不敢明目張膽的進行活動,但骨子 裡稍具左翼傾向的寫實主義論爭,藉由《文 藝臺灣》和《臺灣文學》的發表園地,還得 以抒發傳播,雖然無法全面宣揚普羅精神, 但不願與皇民化唱相同曲調的作家,基本上 仍然相當擁護前一時期左翼文學論奠下的 寫實主義精神。 (二) 韓國左翼文學論的展開過程 韓國左翼文學論的展開過程,基本上可 分為自然發生期(1920-24)、有組織的發展 期(1925-27)、成熟期(1928-30)及鎮壓期 (1931-35)等四個階段來加以觀照。3 自然 發生期指的是,受到 1919 年三一運動展現 出的民眾力量影響,而如火如荼展開的階級 主義改革運動開始,到「卡普」(KAPF,朝 鮮普羅列塔利亞藝術同盟)成立之前為止的 這段時間。這期間有勞動共濟會、無產者同 志會、新思想研究會等組織的成立,民眾意 識高漲,社會主義思想開始蔓延;文藝界有 焰群社(1922)和巴斯鳩拉(PASKYULA, 1923)等普羅列塔利亞文化團體的成立。此 外,東京留學生金基鎮返國癱瘓了時為文壇 主流的「白潮」派,並與朴英熙展開以「開 闢」同仁誌為中心的文學活動。另外,此一 時期被稱為「新傾向派文學」的主要討論成 果,包括能同時認知了民族和階級的問題, 將朝鮮界定為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批判早期 的藝術至上主義,並奠定了階級文學的基 礎。 第二階段從「卡普」成立到所謂的「第 一次方向轉換」時為止。1925 年 8 月「卡普」 成立,準機關誌《文藝同盟》刊行,左翼文 學論宣告正式展開。主要的爭論點在於所謂 的『內容及形式的論爭』,譬如朴英熙即強 調了文學在宣傳活動上的政治性任務,但相 對的,金基鎮則認為宣傳文學既然也是文 學,就應具備文學的條件。其後,朴英熙更 進一步提出目的意識論,主張文學應在組織 運動層面上考量,因此提示新的方向轉換要 求,並獲得支持,「卡普」的組織運動問題 因而受到重視,而這樣的方向轉換,在東京 所謂「第三戰線派」人物回國加入普羅文學 運動的同時完成。奉「福本主義」為圭臬的 「第三戰線派」人員,主張清算無政府主 義,改造國內的運動組織,並高呼文學應積 極參與全部無產階級的政治戰線。 3 時期的劃分,係參考林奎燦編 《日本普羅文學 韓國文學》(漢城:研究社),1987.04

(5)

到了第三階段的成熟期,成為「卡普」 主流的「第三戰線派」開始正視文藝運動的 實踐性任務,此時藝術大眾化的議題被搬上 檯面討論。他們喊出『往大眾裡去』的口號, 更具體的說,就是『往工廠去、往農村去』、 『往所有受到壓迫的民眾裡去』。接著,藝 術大眾化的主張分為兩派,包括金基鎮的大 眾小說論和金斗鎔、林和、安漠、權煥等人 的布爾什維克論;前者致力於提示作品的創 作方法以吸引讀者大眾,後者則強調教育大 眾遠比藝術的形象化還重要,為此,他們認 為應先教育普羅作家,並考慮將藝術創作範 圍擴及到報告文學、手記、記錄電影等民眾 容易瞭解的非文學性的文類方面,來普及於 大眾。 進入最後一個階段的 1931 年,標榜專屬 勞農大眾而發行的《群旗》雜誌,成了派系 紛爭的溫床。在內部衝突不斷和日帝採取嚴 厲鎮壓的情勢下,「卡普」的文學活動漸趨 停頓,雖然經過組織重整以後,重新以文化 聯盟的形態出發,但此時的活動偏重於文化 方面。而此時又與日本形成共同戰線,「卡 普」持續遭到統治階層的檢肅,終而遭到解 體的命運。儘管如此,文學論爭並未因而完 全停止。此一時期文學的爭論點,主要在適 用於普羅列塔利亞寫實主義和社會主義寫 實主義的創作方法論方面的爭議,以及主張 勞農同盟、重視反帝反封建階層連帶關係的 農民文學論和「同伴者作家」論的爭議。 (三)比較結果和分析 以上概略地探討了日據時期臺灣與韓國 左翼文學論的展開過程及其討論的主要內 容,研究的結果約略整理如下: 第一、韓國的情況,所謂「卡普」的普 羅文學運動團體成立於 1925 年,之後十年 間持續而又有深度的批評討論了普羅文學 論。相反的,臺灣於 1920 年新文學運動開 始的同時即已高漲的社會主義思想,主要呈 現在左翼政治運動方面。到了 1931 年,其 力量雖然凝聚在標榜無產者文學的「臺灣文 藝作家協會」上,但該協會受到日帝的牽制 而短命。文人作家只能透過文藝雜誌零落的 展開文學運動,無法有系統而集中的討論左 翼文學理論和創作方法。也就是說,就其與 政治、社會運動的關係來加以觀照時,韓國 始終能專注於文學運動,而在臺灣,初期投 入的左翼政治運動,在受到總督府的檢視和 壓迫,出路遭到封鎖後,雖然將方向轉往了 文學運動,但彼時已是日本法西斯化、不具 有左翼文學運動成長條件的時候了。 第二、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下,韓國的普 羅文學強烈地帶有政治性,政治運動、組織 運動的實踐層面,始終能成為左翼文學論的 中心議題。相反的,臺灣文壇雖也討論了民 眾性,但卻排斥極左主義或思想的宗派主 義,堅持文學本位的立場,營造了鑽研現實 和文學間關係的契機。韓國左翼文學作品中 呈現的圖式性、公式性,在臺灣的作品裡幾 乎找不到,而韓國排斥的無政府主義,在臺 灣卻佔有一席之地,即可說明此點。 第三、如前所述,韓國的文壇能就內容 形式論、無政府主義論、目的意識論、大眾 化論、農民文學論、同伴者作家論及創作方 法論,在普羅文學的階級意識前提下,由相 當數量的理論家做廣泛而有深度的討論。但 臺灣文壇除大眾化論以外,其他方面的理 論,只是幾篇短文點到為止的抒發意見而 已,未見有充分而深入的討論。 第四、在兩國均佔有一定比重的大眾化 論,就其比較結果可分析如下:首先,大眾 化論在韓國一貫被拿來與政治鬥爭和藝術 鬥爭的相關問題上加以討論,但相較的,在 臺灣主要是就個別作家的創作和態度層面 上討論。究其原因,或許是當時臺灣並未存

(6)

在類似「卡普」這樣有組織的普羅文學團 體,導致個別作家的傾向性不一致,因此, 同一論題的討論上難以凝聚共通的焦點。此 外,臺灣大眾化的熱烈討論,集中在所有社 會主義政治運動幾全潰散之後的一九三一 年,更難能以政治運動形態被提出。其次, 有關創作問題方面,韓國因使用單一語文, 先天具備深入討論普羅文學作品的內容與 形式問題的條件,但是在臺灣提倡大眾化 論,首先就必須解決文藝創作者所使用的白 話文和大眾使用的臺灣話文之間的問題,導 致大眾化論朝向語言問題等的不同方向發 展。不過,兩國的大眾化論仍具有共同的特 徵,即雖然同樣的注意到作家的態度和創作 方法問題,也一樣重視藝術對大眾的宣傳效 果,但對如何讓大眾本身去實踐創作以及欣 賞自己的藝術作品方面,並未加以深入討 論。即便如此,兩國大眾化論的提出,反映 了左翼文學運動將思考主體從以知識份子 為主的小資產階級,轉向無產大眾的事實, 強調並展開了左翼文學運動的實踐層面,大 大提高了藝術的民眾性。 第五、兩國討論到的大眾化論和創作方 法論,都在自國現代文學史上,提供了現實 主義論抬頭的契機。一般認為,左翼文學的 美學原理是以寫實主義來界定,反映客觀現 實,以及摸索解決方法的左翼文學性格,透 過寫實主義的討論,充分地呈現了出來。 像這樣,同處被殖民地位的臺灣與韓 國,在其高舉著文學與社會革新旗幟之時推 動的左翼文學論,一方面確實地掌握了兩國 同處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現實,另方面也以 無產者的立場,暴露了日帝為自身利益強行 主導資本主義體制所帶來的矛盾與禍害,而 以進步的文學,為帶有希望的未來前景發出 吶喊,並提示了歷史的正確方向。 四、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計畫原先提出申請時的題目是 「日據時期臺灣與韓國小說之比較研究」, 但經過兩位評審專家提供卓見,以及筆者率 同助理對兩國小說做相同傾向的作品對照 及全面的整理之後,發覺有必要就此時期的 文學作品做更有系統的研究。例如,依時間 順序來看,兩國日據時期的文學都具有啟蒙 主義、普羅文學、純粹文學、皇民文學的相 同傾向。但由於研究期間的限制,難以一年 期間就此範圍廣泛的領域,做深入而有效果 的分析整理。因此,本年研究首先將限定在 此一時期佔兩國份量最重、且最為重要的左 翼文學方面,進行對比分析研究。截至撰寫 本研究報告之時,筆者已就包括理論和作品 論(含詩和小說)在內的兩國左翼文學的展 開過程,做出研究成果。此研究結果目前撰 寫已超過四百餘頁約三十餘萬字,預定民國 八十九年八月間先於韓國出版,以就教於韓 國學界。至於本研究報告題目則定為「日據 時期臺灣與韓國文學之比較研究─左翼文 學論之比較研究」,此係就其中一部分的左 翼文學論稍做整理撰寫而成,剩餘的其他部 分,將待其他機會再行發表。 如上所述,兩國的日據時期固然具有相 同的時代背景,也呈現了類似的文學傾向, 但國內對左翼文學相關的比較研究卻仍付 之闕如。因此,本研究期望能扮演起拋磚引 玉的奠基者角色,同時也盼能對尚處起步階 段的臺灣左翼文學研究和已達成熟階段的 韓國普羅文學研究,有些許的參考價值。 此外,本研究首次針對臺灣左翼文學論 的整個過程,分成幾個階段,探討其根據與 發展面貌。同時,本報告中雖未提及,但研 究中已對日據時期帶有左翼傾向的文學作 品,就其作品性格及內容,做成初步的整理 與探討,相信不僅對左翼文學,甚而對掌握 日據時期整體的文學,將會有所助益。 另外,在進行臺灣左翼文學的整理作業

(7)

之時,也一併拿來與韓國文學做平行比較研 究,這對研究東亞文學,提供了一個以更為 寬廣的視角加以審視的機會,同時以世界文 學的立場去理解自國文學史時,相信將會有 很大的裨益。 五、主要參考文獻 〈臺灣文學部分〉 1. 《先發部隊、第一線》 1934.7 1935.1 東 方文化書局復刻本 2. 《南音》 1932.1-9 東方文化書局復刻本 3. 《福爾摩沙》 1933.7-1934.6 東方文化書 局復刻本 4. 《臺灣文藝》 1934.11-1936.8 東方文化書 局復刻本 5. 《臺灣民報》 1923 東方文化書局復刻本 6. 《臺灣新文學》 1935.12-1937.6 東方文化 書局復刻本 7. 《臺灣新民報》 1930 東方文化書局復刻本 8. 張恆豪編 《臺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 日據時代》 台北:前衛 1991 9. 鍾肇政、葉石濤編 《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 台北:遠景 1979 10. 矢內原忠雄,周憲文譯 《日本帝國主義下 的臺灣》 台北:帕米爾 1985 11. 古繼堂 《臺灣小說發展史》 台北:文史哲 1992.3 12. 古繼堂 《臺灣新文學理論批評史》 瀋陽: 春風文藝 1993.6 13. 白少帆等著 《現代臺灣文學史》 瀋陽:遼 寧大學出版社 1987.12 14. 艾曉明 《中國左翼文學思潮探源》 長沙: 湖南文藝 1991.7 15. 河原功 〈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 《文學 臺灣》1-3 1978 16. 林倖妃 《日據時代臺灣新文學運動中的臺 灣意識與中國意識》 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4 17. 林瑞明 《臺灣文學的本土觀察》 台北:允 晨文化 1996.7 18. 施學習 〈臺灣藝術研究會成立與福爾摩沙 創刊〉 《新文學雜誌叢刊(2)》 東方文化書 局復刻本 1977 19. 梁明雄《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研究》台 北:文史哲 1996.2 20. 陳芳明 〈先人之血,土地之花-日據時代 臺灣左翼文學運動的發展〉 《臺灣文藝》88 1984.5 21. 陳芳明 《楊逵的文學生涯》 台北:前衛出 版 1988.9 22. 陳芳明 《左翼臺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 台北:麥田出版 1998.10 23. 陳芳明 《殖民地臺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 台北:麥田出版 1998.10 24. 陳昭瑛 《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 台北: 正中書局 1998.4 25. 陳俐甫《日治時期臺灣政治運動之研究》台 北:稻鄉 1996.7 26. 許俊雅 《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研究》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95.02 27. 曾天富 《日據時期臺灣與韓國之文藝大眾 化論及其意義》 台北:第十屆中韓文化關係 國際學術會議發表論文 1999.11.27 28. 葉石濤 《臺灣文學史綱》 高雄:文學界雜 誌社 1993.09 29. 黃 城 〈談談『南音』〉 《新文學雜誌叢 刊(1)》 東方文化書局復刻本 1977 30. 黃得時 〈臺灣新文學運動概觀〉 《新文學 雜誌叢刊(1) 》 東方文化書局復刻本 1977 31. 黃琪椿 《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與社會 主義思潮之關係初探(1927-1937) 》 新竹: 清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 1994.06 32. 劉登翰等著 《臺灣文學史》上卷 福州:海 峽文藝出版社 1991.6 33. 廖祺正 《三十年代臺灣鄉土話文運動》 台

(8)

南:成功大學史語所碩士論文 1990.06 34. 廖毓文 〈臺灣文藝協會的回憶〉 《新文學 雜誌叢刊(2)》 東方文化書局復刻本 1977 35. 賴明弘 〈臺灣文藝聯盟創立的斷片回憶〉 《新文學雜誌叢刊(3)》 東方文化書局復刻本 1977 36. 警察沿革誌出版委員會 《臺灣社會運動史》 台北:創造 1989 〈韓國文學部分〉 1. 林奎燦、韓基亨(音譯)編 《卡普批評資料 叢書Ⅰ-Ⅷ》全八冊 漢城:太學社 1989.06 2. 尹汝卓 《1920-30 年代現實主義詩的現實認 識及形象化方法研究》 漢城:國立漢城大學 博士論文 1990.02 3. 田英泰 《大眾文學論考》 漢城:國立漢 城大學碩士論文 1980.02 4. 白川 豊 《植民地區朝鮮 作家 日本》 日 本岡山:大學教育出版 1995.7 5. 朴成九(音譯) 《日帝下(1920 年代中 1930 年代初)普羅列塔利亞藝術運動之研究》 漢 城:國立漢城大學碩士論文 1988 6. 朴明用 《韓國普羅列塔利亞文學研究》 漢 城:文友社 1992.12 7. 朴憲虎 《解放後的文藝大眾化論研究》 漢 城:成均館大學碩士論文 1991.02 8. 沈惠英 《文藝大眾化論研究》 漢城:國立 漢城大學碩士論文 1988.02 9. 林奎燦編 《日本普羅文學和韓國文學》 漢 城:研究社 1987.04 10. 金允植 《近代韓國文學研究》 漢城:一志 社 1973.02 11. 金載勇(音譯)編《卡普批評的理解》漢城: 草光出版社 1989.05 12. 金載勇、李相京(音譯)等共著 《韓國近代 民族文學史》 漢城:大路社 1993.12 13. 徐慶錫(音譯) 《韓國近代現實主義文學史 研究》 漢城:太學社 1998.04 14. 柳文善(音譯) 《1930 年代創作方法論爭研 究》 漢城:國立漢城大學碩士論文 1988.02 15. 柳東烈 《韓國左翼運動的歷史和現實》 漢 城:多那出版 1996.7 16. 柳潽善 《1920-30 年代藝術大眾化論研究》 漢城:國立漢城大學碩士論文 1987 17. 渡邊直紀 《卡普文學的大眾化論研究 - 與 納普大眾化論的比較 -》 漢城:東國大學碩 士論文 1996.02 18. 趙鎮基《日本普羅列塔利亞文學論》漢城: 太學社 1994.6 19. 歷史問題研究所文學史研究組共著 《卡普 文學運動研究》 漢城:歷史批評社 1989.05 20. 韓國社會史研究會編 《韓國近代農村社會 和日本帝國主義》 漢城:文學與知性社 1986.12 21. 韓國歷史研究會編 《韓國歷史入門 3》 漢 城:草光出版社 1996.02 22. 權寧 《韓國民族文學論研究》 漢城:民 音社 1988.09 23. 權寧 《韓國階級文學運動史》 漢城:文 藝出版社 1998.0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Play the audio track for Activity 6, and have students match the given questions with one of the responses they hear.. These questions and responses are meant to provide

Set a time limit for students to complete the reading and work through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Language Practice activities.. At the end of the allotted time, have students

Set a time limit for students to complete the reading and work through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Language Practice activities.. At the end of the allotted time, have students

A limited section of a reading text (usually a short paragraph) is used for students to practice stress and intonation of a previously read passage.. With limited use, students

Accordingly, the article is to probe into how Taixu and the others formed the new interpretation to reason the analogy between Vaiduryanirbhasa and a pure land in this world, also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a) In your group, discuss what impact the social issues in Learning Activity 1 (and any other socials issues you can think of) have on the world, Hong Kong and you.. Choos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