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工作推廣班成人學生對機構實習督導教學收穫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社會工作推廣班成人學生對機構實習督導教學收穫之研究"

Copied!
3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07

社會工作推廣班成人學生對機構實

習督導教學收穫之研究

(A research on the effects of field work

supervi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cial

work students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陳淑芬

(Chen, Shu-Fen)

摘要

實習教育是社會工作教育的核心。國內外成人加入學習社會工作呈現 增多的趨勢,也視機構督導為學習楷模。本研究以文化大學推廣教育的社 工學分班成人學生為樣本,探討其在實習的學習與影響其實習收穫的主要 因素。於 2011 年一月至五月採用問卷調查研究法,以自編量表為研究工具 與使用 SPSS 18 進行資料分析。得到以下結論:推廣部社工學生學習動機 高,自覺實習有收穫,收穫最多的是專業自主,且投入社會工作意願強。 在督導上對模範性教學反應最好,且在價值倫理學習最多,其中機構督導 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對學習收穫有高度預測力。本研究建議對社工學分 班學生實習督導應掌握成人學習特質,以優勢和引導取向提供督導,採取 模範性教學和反思性的價值倫理之學習。 關鍵字:社會工作實習、實習教學、成人學生

(2)

108

A research on the effects of field work

supervi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cial

work students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Chen, Shu-Fen

Abstract

Field education is the core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As the number of mature students is increasing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schools for social work 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model example at the same time. This research paper is a sample survey based on the mature students in Chinese Culture 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who completed field education from January to May 2011, using questionnaire as the major research tool coupled with self-administered scale chart, data analyzed with SPSS 18. The result shows that mature students who study social work in schools of continuing are highly initiative with strong motivation. Moreover, what they harvest most is professional autonomy, and that they have stronger willingness to engage in social work. The best response for field instruction is modeling teaching, as well as value and ethics. Among them, 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contents from field instructor enjoy high prediction value to the fruitful learning. Thi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field work supervision should mast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dult learning, provide supervision based on advantages and guide orientation; moreover, adopt modeling teaching and reflective learning to value and ethics.

(3)

109

壹、前言

實 習 教 育是 社 會工 作教 育 的 核心 (Homonoff, 2008 ; Savaya, Peleg-Oren, Stange & Geron, 2003;Sherer & Pelog-Oren, 2005;Wayne, Raskin, & Bogo, 2006)。實習教育是學生體驗社會工作實務的重要途徑。在意識上有計畫的一組 經驗,在實務情境中,讓學生從最基本的瞭解、技巧和態度,到有自主能力的社 會工作實務表現( Hamilton & Else, 1983)。機構督導在實習教育扮演關鍵的角色 (Kerson, 1994;Fox, 2004),甚至被學生視為角色楷模(role model)(Barretti, 2007; Fortune, Lee, & Cavazos, 2005;Wayne, et al., 2006)。機構督導主要教導學生實務 經驗、技術與提升社工專業認同(Platt, 1992),其知識與技巧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經 驗(Ghitiu & Mago-Maghiar, 2011),教學方式也會影響學生的實習滿意度 (Miehls, Everett, Segal & du Bois, 2013)。由此可見,機構督導在實習教育的角色與教學對 學生極具影響力。 國內目前是由大學社工相關科系或大學推廣教育社工學分班培育社會工作 者。林萬億、沈詩涵(2008)認為國內社會工作就業市場的工作量負荷大;薪資 待遇對大學畢業生的吸引力不高。近幾年來,許祖維(2007)、丁慈柔(2009) 和湯 雅婷(2012)研究顯示有超過五成以上的大學畢業生願意從事社會工作,雖然比曾 華源 1992 年的研究高很多,但是他們的研究也指出若有其他工作選擇則從事社 工的意願會下降一至三成。 大學推廣教育社工學分班是因應教育與市場而存在,非社工系的成人藉此取 得報名社工師考試與從事社會工作的資格。國外具有工作經驗或社會工作相關背 景或志工經驗的成人投入學習社會工作呈現增多的趨勢(Bogo& Vayda, 1998; Fox, 2004;Garner, 2006)。因此,成人投入大學推廣教育社工學分班學習,與國 外趨勢不謀而合,其透過學分班的學習後可以投入社會工作的就業市場,尤其是 偏遠或薪資待遇稍低之區域。 社會工作實習在社會工作教育中是重要的,也是大學推廣社工學分班學生的 學習重點。在實習制度的要求,學校也是有制訂實習的辦法。Lefevre(2005)認為 實習安置需要考慮學習者的觀點。國內過去針對社會工作實習的研究對象大多以 大學社會工作系(陳圭如,1989;曾華源,1989、1992、1993、1994、1995;胡

(4)

110 慧嫈,1992;朱美珍、曾麗娟,1997;湯雅婷,2012),和社會工作研究所(周 虹君,2003;廖偉迪,2010)為主。由於 Knowles(1990)指出成人學習者的自我 概念是從依賴朝向自我引導、任務導向、角色任務導向。其中 Fox(2004)認為實 習教學者應以成人學生的優勢與豐富的生活經驗為基礎,以提升其發展為專業的 社會工作者;不過,學校或機構的原有教育方案將不適合年紀較長或有經驗者前 來學習。因此,本文針對推廣教育社工學分班的成人學生為研究對象,進一步瞭 解其在社會工作實習的學習是如何?以及探討影響實習收穫的主要的因素為 何?研究問題如下: 一、實習學生個人背景為何?其個人背景不同對機構督導教學方式、教學內容之 認知為何?其間有何差異存在? 二、實習學生的實習收穫為何?其個人背景不同在實習收穫有何差異存在? 三、機構督導是誰?督導背景不同時,其教學方式、教學內容與對實習收穫的影 響有何差異? 四、實習學生對機構督導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之認知與其實習收穫有何關連性 存在?其中哪些因素彼此之間有較強的關係? 五、實習學生個人背景及其對構督導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之認知,與機構督導 背景,在實習收穫上具有預測力的因素有哪些?

貳、 文獻探討

一、社會工作實習在專業教育的重要性 實習教育並非課堂上知識的傳授,亦非不知而行的技術性訓練,而是在機構 實習教學者的引導下,不斷的探索、練習和嘗試使態度、情緒、哲理思考和人格 更成熟,以培養知、覺、行合一的專業人才。所以實習教育在專業教育中是重要 的,也是社會工作教育重視的 (曾華源,1987;Ghitiu & Mago-Maghiar, 2011; Sherer & Pelog-Oren, 2005;Wayne, Raskin, & Bogo, 2010)。美國社會工作協會 (Council on Social work Education;簡稱 CSWE)指出實習教育需被系統性的設 計、指導、協調與以達成方案能力為評估標準,並擬定課程政策審定標準來規範 實習教育(EPAS, 2008)。曾華源(1995)指出社工實習教育讓是學生認識未來事

(5)

111

業的特性,有效的學習運用專業知識,培養科學性分析辯證的能力,以及養成專 業服務人員應有的道德情操。因此,學生在教室學習後,至未來的職場學習運用 其在課堂上的知識與技巧,在機構實習教學者的專業性督導下,透過觀察、參與 及整合理論與實務(Lee & Fortune, 2013),以培養社會工作的核心能力,包括:實 行(practice)能力,即學生使用程序或操作的能力,例如:關係的發展、評估和處 遇,與反思(reflection)能力,即認知、判斷和自我反思的能力或較高的能力 (meta-competencies)(Bogo, Katz, Regehr, Mylopouslos, Logie & Regehr, 2011),以 使自己成為準社會工作者。由於實習教育提供機會給學生應用課堂所學,整合理 論與實務,發展社會工作專業認同(Kerson, 1994;Ghitiu & Mago-Maghiar, 2011)。 因此,實習教育兼具了教育性與目的性,其目標包括專業自主、專業自我、專業 知能、專業認同與專業成長(曾華源,1987)。 二、台灣社會工作推廣教育之社會工作實習主要重點 依據考選部專技高考社會工作師考試資格的規定1,專科以上非社會工作系 畢業者透過大學推廣教育社工學分班的學習,可取得報名社會工作師考試的資 格;也公告社會工作實習的認定標準,明確規定實習項目與實習內容、實習次數 與時數、實習機構資格條件、實習機構督導資格條件及督導學生人數條件。整體 而言,是將課堂上學習的知識轉化為實做,也就是學以致用。在社會工作朝向證 照化的世代,大學推廣教育社工學分班的社會工作實習是以考選部規定來安排。 曾華源(1987)指出實習教育整合社會工作者的知、覺、行,達成專業知能、 專業自主、專業自我、專業認同與專業成長的目標。實習教育的內容應探討個人 因素對助人過程的影響、學習處置問題的態度與技巧,以及社會問題、社會環境 和人類行為的關係(曾華源,1995),也要考慮價值難題與結構(Kerson, 1994)。 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社工學分班的課程規劃大多數是以社會工作師考試 科目為主,實習教育強調從實務中驗證理論,以致社會個案工作、社會團體工作、 社區工作及社會工作管理是第一次實習的重點。另外,參加社工學分班的成人具 有豐富的生活經驗(Fox, 2004),其原有的經驗累積與社會化的結果,透過型塑 1 考選部專技高考社會工作師考試資格, http://wwwc.moex.gov.tw/main/ExamQual/wfrmExamQual.aspx?menu_id=1139&examqual_id=278。

(6)

112 (modeling)、反思的教學過程,則價值倫理也是其實習的重點。 社會工作實習是在所有學科結束之後進行,依據學校自行編製的社會工作實 習手冊進行,學生透過學校提供的歷屆實習機構名單或縣市政府社會局處網站, 選擇合適的實習單位,依照自己的需求於規定期間採併行式或間隔式實習,完成 200 小時的實習時數。學校所聘任之實習教師均為社會工作研究所畢業,具備社 會工作師證照,且有多年的社會工作實務經驗與教學經驗。其指導實習學生的人 數十人以下,透過五次團體督導與三次個別督導,指導實習學生完成實習計畫 書、實習機構簡介、實習週/日誌、讀書心得、實習生與機構督導個別記錄、實 習總報告等,並於實習期間至機構拜訪以實際瞭解學生的實習情況。因此,學校 實習督導的功能兼具教育性、支持性與協調性。 三、社工專業教育中的實習與成人教育 教學者與學習者對社會工作實習的過程與成果皆具有同等影響力。在社會工 作實習的教學方面,督導品質、督導關係會影響學生對實習的滿意度(Kanno & Koeske, 2010),學習活動會影響實習成果 (Lee & Fortune, 2013)。實習教導的方 針,需考量學習者原有的經驗和新的學習經驗之間的交互作用(Hurd, 1998)。

成人是獨特的(Fox, 2004),其學習特質具有自我概念(self-concept)、成人學 習者經驗(adult learner experience) 、學習準備(readiness to learn)、學習方向 (orientation to learning)與內在的學習動機(motivation to learn)(Knowles, 1990)。 因此,針對成人的實習教學應以學生為教學中心,實習教學者應避免單方面講述 內容或長時間的討論,需要結構化教學、因材施教;採用觀察、模仿則可以符合 成人具體、立即的學習特性;教學方式需考量成人的個別差異,不宜一成不變或 固定某種方式教學,宜採用多元、具彈性的教學方式,實際解決成人學習問題, 以滿足成人的學習需求。 由於國內社會工作實習是以從未有職業經驗的大學學生為主要訓練對象所 做的設計,故機構督導與成人學習者互動時,必須考慮學習的決策、學習過程與 學習成果(Memmott & Brennan, 1998),也要掌握成人學習的特質,採取結構性教 學、模範性教學、多元性教學與權變性教學等教學策略,重視課程組織與組織學 習者的經驗,使實習教學產生最大的正向學習遷移。

(7)

113 綜上所述,大學推廣教育社工班學生在社會工作職場中,透過機構實習教學 者的教學以培養準社工者應具備的能力,在實習教育是培育專業人才重要途徑的 前提之下,實習的教學與成果是需要被重視的。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希望瞭解大學推廣教育部社工學分班成人學生在實習教 育中,其對機構督導採用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的認知為何?與影響其實習收穫 的主要因素為何? 故採問卷調查研究法。於 2011 年五月至六月間,針對同年一月至五月期間 在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完成社會工作實習的成人學生進行訪問,以探討在社會 工作實習時對機構督導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的認知與影響實習收穫的主要因素, 以下就研究架構、研究問題、研究對象、研究工具、資料蒐集方式和統計分析方 法分別敘述。 一、研究架構與研究問題 依據問題陳述及相關文獻整理,本研究架構如下:

(8)

114 由於本文期能瞭解影響推廣教育社工學分班成人學生的實習收穫之可能重 要因素,根據研究架構與目的,故本研究之研究問題有: (一)瞭解研究樣本之基本資料,包括學生個人基本資料與實習機構資料。 (二)瞭解研究樣本對機構督導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的認知。 (三)確認影響研究樣本實習收穫之相關因素。 二、變項說明 (一)教學方式 1.多元性教學:採取多種教學方式,例如:指定閱讀書籍、作業、觀賞影片、實 習前訓練、採用團體督導。 2.結構性教學:瞭解學生的實習期待與學習狀況,在考量機構的實習環境中由淺 入深、次序性安排實習內容。 3.權變性教學:實習內容是視實習機構當日的狀況安排,採取講述教學、分享、 個別督導。 4.模範性教學:由督導示範,讓學生觀摩、見習與練習。 (二)教學內容 1.團體工作:團體方案的設計、帶領與評估。 2.個案工作:助人過程的關係建立、個案評估、處遇計畫與個案記錄。 3.社區工作:社區工作的方法、程序、原則,資源開發與運用。 4.組織管理:組織領導、結構與運作模式、志願服務、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 方案設計及評估。 5.價值倫理:社會工作專業價值、倫理守則、倫理兩難。 (三)實習收穫 1.專業自主:提升區辨能力與觀察力,經由批判性思考與省思,並尊重個體差異 性,以增進因應壓力、應變能力、溝通能力。 2.專業知能:熟悉社會福利、社會個案工作、社會工作理論與社會工作專業價值。 3.專業認同:認識社會工作、社會工作者的角色與職責,有意願從事社會工作。 4.專業自我:提升自我效能。

(9)

115 三、研究樣本 本研究以於 2011 年一月至五月以在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社工學分班全體 實習生為對象。在實習督導會議中發出問卷,未及於當場完成者則以電子郵件回 覆。表 1 是發出問卷及收回問卷明細一覽表,回收率 91%。 四、測量工具 (一)問卷編製 為使問卷內容與研究方向能更符合研究目的,在設計問卷時除參考相關文獻 外,並邀請六位有社會工作實習經驗的學生,進行開放式問卷調查,以及參考實 習總報告內容作為問卷設計之參考。初步完成測量工具的設計後,邀請六位實習 生進行施測,以確認問卷題目的用字遣詞是適宜的。 本研究的量表是自編量表,分別為「實習生對機構督導教學方式認知」量表、 「實習生對機構督導教學內容認知」量表以及「實習生自覺實習收穫」量表。問 卷回收後,對各量表的信度與效度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說明如下:在因素分析方 面,採取主成份分析法抽取因素,保留特徵值大於一的因素,並以正交轉軸法進 行轉軸分析。表 2 是各量表得到的因素、各因素的最低負荷量、各因素的累積解 釋總變異量以及信度分析之明細表,其中各因素的最低負荷量,只有專業認同裡 有一題是.498,其餘皆在.510 以上,Cronbach’ 值則為.833 以上。 表 1 問卷發出及收回明細表 地區 宜蘭 台北 新竹 台中 高雄 總 計 份 數 發出問卷 21 份 32 份 20 份 30 份 37 份 140 份 占總計份數% 15% 22.9% 14.3% 21.4% 26.4% 回收問卷 18 份 30 份 20 份 27 份 33 份 128 份 占總計份數% 14.1% 23.4% 15.6% 21.1% 25.8% 有效問卷 17 份 30 份 20 份 26 份 31 份 124 份 占總計份數% 13.7% 24.2% 16.1% 21.0% 25.0%

(10)

116 表 2 實習生對機構督導教學方式認知、教學內容認知與實習收穫之信效度分析 明細表 量表名稱 最低因素負荷量 解釋變異量(%) Cronbach’ 值 多元性教學 .554 19.430 .883 結構性教學 .530 17.525 .950 權變性教學 .510 17.061 .924 模範性教學 .687 14.494 .874 教學方式認知總量表 68.510 .960 團體工作 .774 21.688 .865 個案工作 .537 20.561 .950 社區工作 .546 15.623 .955 組織管理 .589 11.561 .874 價值倫理 .544 10.126 .833 教學內容認知總量表 79.558 .972 專業自主 .565 25.506 .958 專業知能 .587 22.218 .942 專業認同 .498 14.220 .882 專業自我 .550 11.359 .890 實習收穫總量表 73.303 .972 (二)資料分析方法 本研究問卷於回收後,即開始篩選有效問卷,進行編碼,過錄及除錯之資料 整理工作,再採用社會科學統計軟體(SPSS 18)系統分析研究資料。本研究使 用的統計方法有:1.描述性統計:次數分配、百分比。2.推論性統計:t 考驗、單 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es’事後比較、積差相關檢定。3.典型相關分析。4.逐步 多元迴歸分析。

肆、資料分析結果

一、樣本特質描述分析 (一)研究樣本個人特質 本研究樣本為女性(79.7%)遠高於男性(20.3%),未婚者(64.2%)高於已婚者 (35.8%),有志工經驗者(59.3%)比無志工經驗者(40.7%)多一些,而有社工經驗的 人將近一半(48.8%)。在教育程度方面,以大學畢業最多(64.8%),其次是專科以 下畢業(21.3%)及研究所以上畢業(13.9%)。年齡層的分佈,以 31 歲至 40 歲最多 (41.7%),其次是 30 歲以下(37.5%)及 41 歲以上(20.8%),年齡平均為 34.48 歲。

(11)

117 大部分的人有工作經驗,工作年資 5 年以下者最多(41.2%),其次是 11 年以上 (30.7%)及 6 年至 10 年(28.1%),工作年資平均為 9.24 年。 (二)研究樣本之實習狀態: 本研究樣本在非原工作單位實習(65.9%)遠高於在原單位實習(34.1%),尋找 實習機構媒介,以在原單位實習最多(33.6%),其次是學校提供名單(23.0%)、自 己接洽(22.1%)、親友推薦(21.3%)。在實習型式方面,分散實習(77.4%)遠高於密 集 實 習 (22.6%) , 大 多 數 的 人 是 在 平 日 白 天 實 習 (58.4%) , 其 次 是 週 末 白 天 (23.7%)、平日晚上(13.9%)與週末晚上 (4%)。實習機構以兒童福利機構最多 (24.3%),其次是老人福利機構(21.3%)、身心障礙者福利機構(20.7%),而青少年 福利機構(14.8%)和婦女福利機構(14.8%)、醫院(4.1%)則佔的比較少。 (三)研究樣本之知覺感受 本研究樣本的實習動機大多數是強烈的(47.2%)與很強烈(35.8%),有一點強 最少(17.0%)。在實習準備度方面,以有準備的最多(51.3%),其次是有一些準備 (27.6%)與有充分準備(21.1%)。在實習壓力方面,以有一點壓力最多(41.5%),其 次是有壓力(39.8%)、壓力很大(10.6%)和沒有壓力(8.1%)。樣本的家人對其實習 多表示支持(68.0%)與非常支持(29.5%),極少數是未獲支持(2.5%)。樣本任職單 位亦多表示支持(42.1%)與非常支持(33.1%),少數是未得到支持(5.8%),有一些 人是在無工作的狀態下完成實習(19.0%)。大多數的人對實習感到滿意(75%)與非 常滿意(18.5%),少數人感到不滿意(6.5%)。在投入社會工作的態度上,大多 數是有意願(63.5%)與非常有意願的(34.1%),極少數是沒有意願的(2.4%)。 (四)研究樣本之實習機構及機構督導背景資料 本研究樣本的實習單位性質私部門(86.0%)遠高於公部門(14.0%),機構督導 年資以 5 年以下的人數最多(51.7%),其次是 11 年以上(20%)與 6 年至 10 年 (28.3%)。機構督導的職稱以督導最多(38.3%),其次是社工員(31.7%)、主任(19.2%) 與其他(10.8%)。督導帶領實習生的經驗以有三次以上者最多(66.9%),其次是第 一次(17.4%)與第二次(15.7%)。督導每週平均督導時間以一至二小時的人數最多 (43.4%),其次是一小時以下 (23.0%)、二小時至四小時(18.9%)與五小時以上 (14.8%)。

(12)

118 二、實習生對機構督導之教學方式認知、教學內容認知和實習收穫的描述性統計 分析 為瞭解實習生對機構督導之教學方式認知、教學內容認知和實習收穫各層面 的現況,根據研究對象在量表上的得分,採用平均數和標準差兩者,逐一進行分 析,本研究中所使用的量表皆為六點量表,每題最高分為六分,最低分為一分。 每題平均得分愈高,即顯示受試者在該量表分層面的傾向就愈高,結果如表 3 所示。 由表 3 得知,實習生在教學方式認知上的「模範性教學」之平均數最高,其 它依序為「權變性教學」、「結構性教學」和「多元性教學」;而實習生在教學 內容認知五個層面的每題平均得分而言,「價值倫理」高於其他層面,其它依序 為「個案工作」、「團體工作」、「組織管理」、「社區工作」;實習生自覺實 習收穫方面,以「專業自主」之平均分數最高,其它依序為「專業知能」、「專 業自我」、「專業認同」。 表 3 實習生對機構督導教學方式認知、教學內容認知與實習收穫分層面之描 述統計分析摘要表 變項 平均數 標準差 題數 因素平均數 多元性教學 31.63 6.91 7 4.52 結構性教學 34.13 5.53 7 4.88 權變性教學 49.63 8.41 10 4.96 模範性教學 25.27 4.01 5 5.05 團體工作 36.71 10.61 8 4.59 個案工作 58.07 10.82 12 4.84 社區工作 21.50 6.55 5 4.30 組織管理 27.25 5.37 6 4.54 價值倫理 14.76 2.64 3 4.92 專業自主 50.77 7.24 10 5.08 專業知能 45.02 6.87 9 5.00 專業認同 29.80 4.42 6 4.97 專業自我 24.91 3.57 5 4.98 三、實習生個人特質在教學方式認知、教學內容認知與實習收穫的差異分析 實習生個人特質不同是否在教學方式認知、教學內容認知與實習收穫有所不

(13)

119 同?經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其有顯著差異之結果列於表 4。 在教學方式認知中,實習生的實習動機在「模範性教學」呈現顯著差異,經 事後比較得知,在「模範性教學」之知覺上,實習動機很強的反應最好,實習動 機有一點強的反應最差。 在教學內容認知中,實習生的年齡、教育程度在「團體工作」呈現顯著差異, 經事後比較得知,在「團體工作」之知覺中,41 歲以上的反應最好,30 歲以下 的反應最差;教育程度為專科以下的反應最好,研究所以上的反應最差。實習生 是否為原單位實習、年齡在「個案工作」呈現顯著差異,實習生在原單位實習的 反應高於非原單位實習;經事後比較得知,年齡以 41 歲以上的反應最好,31~40 歲的反應最差。實習生的婚姻狀況、是否為原單位實習、年齡、實習準備度在「社 區工作」呈現顯著差異,已婚實習生的反應高於未婚,在原單位實習的反應高於 非原單位實習;經事後比較得知,年齡以 41 歲以上的反應最好,30 歲以下的反 應最差;實習準備度以有充分準備的反應最好,準備一些的反應最差。實習生是 否為原單位實習、年齡在「組織管理」呈現顯著差異,實習生在原單位實習的反 應高於非原單位實習;經事後比較得知,年齡以 41 歲以上的反應最好,30 歲以 下的反應最差。 在實習收穫中,實習生是否為原單位實習、實習壓力在「專業知能」呈現顯 著差異,實習生在原單位實習的反應高於非原單位實習;經事後比較得知,實習 壓力方面,有壓力的反應優於壓力很大。實習生的實習動機在「專業認同」呈現 顯著差異,經事後比較得知,實習動機很強者在專業認同的收穫優於有一點強 者。實習生的實習準備度在「專業自我」呈現顯著差異,經事後比較得知,有充 分準備者在專業自我的收穫優於有一點準備者、有準備者。

(14)

120 四、機構督導特質在教學方式認知、教學內容認知與實習收穫的差異分析 機構督導特質不同是否在教學方式認知、教學內容認知與實習收穫有所不 同?經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其有顯著差異之結果列於表 5。 在教學方式認知中,每週平均督導時間、督導年資在「多元性教學」呈現顯 著差異,經事後比較得知,督導時間為五小時以上的反應最好,一小時以下的反 應最差;督導年資為五年以下反應最好,十年以上反應最差。督導年資在「權變 性教學」呈現顯著差異,經事後比較得知,督導年資為五年以下反應最好,十年 以上反應最差。 在教學內容認知中,每週平均督導時間在「團體工作」呈現顯著差異,經事 後比較得知,督導每週平均督導時間為五小時以上的反應最好,一小時以下的反 應最差。 在實習收穫中,機構督導個人特質在「專業自主」、「專業知能」、「專業 認同」、「專業自我」均未呈現顯著差異。 表 4 實習生對機構督導教學方式認知、教學內容認知與實習收穫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變項 名稱 多 元 性 教 學 結 構 性 教 學 權 變 性 教 學 模 範 性 教 學 團體 工作 個案 工作 社區 工作 組織 管理 價值 倫理 專業 自主 專業 知能 專業 認同 專業 自我 實習 動機 3.675* 4.01 5* 婚姻 狀況 1.99 2* 原單 位實 習 2.54 4* 2.31 0* 2.45 9* 2.67 4** 年齡 4.10 1* 4.42 0* 3.77 8* 3.55 0* 教育 程度 4.04 2* 實習 準備 度 3.60 7* 5.125* * 實習 壓力 3.76 7* *p<.05,** p<.01

(15)

121 表 5 機構督導個人特質與教學方式認知、教學內容認知與實習收穫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變 項 名稱 多 元 性 教 學 結 構 性 教 學 權 變 性 教 學 模 範 性 教 學 團體 工作 個案 工作 社區 工作 組織 管理 價值 倫理 專業 自主 專業 知能 專業 認同 專業 自我 每週 平均 督導 時間 4.05 9* 2.84 8* 督導 年資 3.55 9* 3.66 5* *p<.05 五、實習生對機構督導教學方式認知、教學內容認知與實習收穫的關係分析 (一)實習生對機構督導教學方式認知與實習收穫的關係分析 為瞭解實習生對機構督導教學方式認知與實習收穫之關係,遂先分析表 6 實習生對教學方式認知與實習收穫之積差相關分析,結果發現,實習生對機構督 導教學方式認知類型與實習收穫類型皆有顯著正相關存在。為了進一步探討實習 生對機構督導教學方式認知四種類型和實習收穫四種類型的關係,繼以教學方式 的四個分量表為 X 組之變項,以實習收穫的四個分量表為 Y 組之變項,進行典 型相關分析,探討兩群變項間的結構組型,其典型相關分析摘要如表 7 所示。 由表 7 得知,X 組變項與 Y 組變項中共可抽取出二對值達到.05 顯著水準 的典型因素,其典型相關係數分別為.714 及.342。結果顯示實習生對機構督導教 學方式認知各變項的線性組合分數與實習收穫各變項的線性組合分數間有顯著 相關存在。 第一對典型相關因素1與1之相關係數為.714(p<.001),決定係數為.509, 其中 X 變項中的「權變性教學」透過11與 Y 變項「專業知能」產生較高 的關聯性,其間的關係方向性一致,表示實習生在「權變性教學」認知的反應越 高時,則其在「專業知能」的收穫越高。 第二對典型相關因素2與2之相關係數為.342(p<.01),決定係數為.117, 其中 X 變項中的「模範性教學」透過2與2與 Y 變項「專業認同」產生較高的 關聯性,其間的關係方向性一致,表示實習生在「模範性教學」認知的反應越高 時,則其在「專業認同」的收穫越高。

(16)

122 表 6 實習生對機構督導教學方式認知與實習收穫之相關分析 變項名稱 專業自主 專業知能 專業認同 專業自我 多元性教學 .412** .540** .439** .301** 結構性教學 .582** .592** .467** .415** 權變性教學 .579** .573** .482** .376** 模範性教學 .561** .589** .556** 532** ** p<.01 表 7 實習生對機構督導教學方式認知與實習收穫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X 變項 典 型 因 素 Y 變項 典 型 因 素 1  212 多元性教學 -.785 -.118 專業自主 -.886 .243 結構性教學 -.903 .331 專業知能 -.961 -.147 權變性教學 -.989 .312 專業認同 -.817 -.336 模範性教學 -.901 -.346 專業自我 -.714 -.303 抽出變異數百分 比 .768 .085 抽出變異數百分 比 .722 .071 重疊 .391 .010 重疊 .368 .008 2  .509 .117  .714*** .342** ** p<.01,***p<.001

(17)

123 (二)實習生對機構督導教學內容認知與實習收穫的關係分析 為瞭解實習生對機構督導教學內容認知與實習收穫之關係,遂先分析表 8 實習生對教學內容認知與實習收穫之積差相關分析,結果發現,實習生對機構督 導教學內容認知類型與實習收穫類型皆有顯著正相關存在。為了進一步探討實習 生對機構督導教學內容認知五種類型和實習收穫四種類型的關係,繼以實習生對 機構督導教學內容的五個分量表為 X 組之變項,以實習收穫的四個分量表為 Y 組之變項,進行典型相關分析,探討兩群變項間的結構組型,其典型相關分析摘 要如表 9 所示。 由表 9 得知,X 組變項與 Y 組變項中共可抽取出三對值達到.05 顯著水準 的典型因素,其典型相關係數分別為.752、.432 及.331。結果顯示實習生對機構 督導教學內容認知各變項的線性組合分數與實習收穫各變項的線性組合分數間 有顯著相關存在。 第一對典型相關因素1與1之相關係數為.752(p<.001),決定係數為.566, 其中 X 變項中的「價值倫理」透過11與 Y 變項「專業知能」產生較高的 關聯性,其間的關係方向性一致,表示實習生在「價值倫理」認知的反應越高時, 則其在「專業知能」的收穫越高。 第二對典型相關因素2與2之相關係數為.432(p<.001),決定係數為.187, 其中 X 變項中的「組織管理」透過2與2與 Y 變項「專業認同」產生較高的關 多元性教學 結構性教學 權變性教學 模範性教學 專業自主 專業知能 專業認同 專業自我 2  2  1  1  .714 .342 -.785 -.903 -.989 -.901 -.118 .331 .312 -.346 -.886 -.961 -.714 -.817 .243 -.147 -.336 -.303 圖 2 實習生對機構督導教學方式認知與實習收穫之典型相關結構圖

(18)

124 聯性,其間的關係方向性是相反的,表示實習生在「組織管理」認知的反應越高 時,則其在「專業認同」的收穫越低。 第三對典型相關因素33之相關係數為. 331(p<.05),決定係數為.110, 其中 X 變項中的「團體工作」透過33與 Y 變項「專業自主」產生較高的 關聯性,其間的關係方向性一致,表示實習生在「團體工作」認知的反應越高時, 則其在「專業自主」的收穫越高。 表 8 實習生對機構督導教學內容認知與實習收穫之相關分析 變項名稱 專業自主 專業知能 專業認同 專業自我 團體工作 .493** .418** .336** .431** 個案工作 .505** .631** .482** .415** 社區工作 .445** .458** .326** .392** 組織管理 .587** .618** .443** .475** 價值倫理 .553** .641** .654** .543** **p<.01 表 9 實習生對機構督導教學內容認知與實習收穫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X 變項 典 型 因 素 Y 變項 典 型 因 素 1  2 3 1 2 3 團體工作 -.669 -.063 .611 專業自主 -.846 -.052 .528 個案工作 -.823 -.309 -.216 專業知能 -.971 -.168 -.142 社區工作 -.651 -.254 .273 專業認同 -.842 .473 -.113 組織管理 -.848 -.414 .222 專業自我 -.800 .271 .300 價值倫理 -.918 .356 -.159 抽 出 變 異 數 百 分比 .622 .092 .114 抽出變異數百 分比 .752 .082 .101 重疊 .352 .017 .012 重疊 .426 .015 .011 2  .566 .187 .110  .752*** .432*** .331* *p<.05,***p<.001

(19)

125 六、對實習收穫的聯合預測 (一)對「實習收穫」之預測分析 預測「實習收穫」之逐步迴歸分析結果,列表如表 10。 由表 10 可以得知:對「實習收穫」的預測力有達顯著水準者有五個,依序 為「價值倫理」、「結構性教學」、「團體工作」、「模範性教學」、「每週平 均督導時間為五小時以上」,此五個進入迴歸模式的預測變項可解釋「實習收穫」 64.1%的變異量。從標準化係數來看,「價值倫理」、「結構性教學」、「團體 工作」、「模範性教學」的估計值分別為.300、.158、.273 和.264,且為正值, 表示價值倫理、團體工作學習的越多,結構性教學、模範性教學運用的越多,則 實習收穫越多。「每週平均督導時間為五小時以上」的估計值.161,但為負值, 表示每週平均督導時間超過五小時以上時是不利於實習收穫的學習。 專業自主 專業知能 專業認同 專業自我 2  2  1  1  .752 .432 -.669 -.848 -.823 -.063 -.651 -.254 -.309 -.918 -.846 -.971 -.800 .473 -.842 -.168 -.052 圖 3 實習生對機構督導教學內容認知與實習收穫之典型相關結構圖 團體工作 個案工作 社區工作 組織管理 價值倫理 3  3  .331 -.414 .356 .611 -.159 .222 .273 -.216 .271 .528 .300 -.113 -.142

(20)

126 表 10 實習收穫之逐步迴歸分析結果摘要表 逐步 自變項 原始迴 歸係數 標準化 迴歸係數 t 值 多元相 關係數 R 決定係 數 R2 R2 增加量 F 值 (常數) 49.472 5.634*** 價值倫理 2.167 .300 3.395** .671 .450 .450 74.580** * 結構性教學 .545 .158 1.699 .734 .539 .089 52.702** * 團體工作 .519 .273 3.493** .768 .589 .050 42.57*** 模範性教學 1.268 .264 2.719** .784 .615 .026 35.195** * 每 週 平 均 督 導 時間_5 小時以 上 -9.429 -.161 -2.471* .800 .641 .025 31.012** * *p<.05 **p<.01 ***p<.001 (二)對「專業自主」之預測分析 預測「專業自主」之逐步迴歸分析結果,列表如表 11。 由表 11 可以得知:當團體工作教的越多,常使用權變性教學、模範性教學 時,則會提升專業自主。此三個變項可解釋「專業自主」的變異量為 52.4%。 對「專業自主」的預測力有達顯著水準者有三個,依序為「團體工作」、「權 變性教學」、「模範性教學」,此三個進入迴歸模式的預測變項可解釋「專業自 主」52.4%的變異量。從標準化係數來看,「團體工作」、「權變性教學」、「模 範性教學」的估計值分別為.392、.287 和.212,且為正值,表示團體工作學習 的越多,權變性教學、模範性教學運用的越多,則專業自主的收穫越多。 表 11 專業自主之逐步迴歸分析結果摘要表 逐步 自變項 原始迴 歸係數 標準化迴 歸係數 t 值 多 元 相 關係數 R 決 定 係 數 R2 R2 增加量 F 值 (常數) 18.664 5.336* ** 團體工作 .281 .392 4.899* ** .596 .355 .355 52.383*** 權變性教學 .242 .287 2.838* * .708 .501 .146 47.213*** 模範性教學 .381 .212 2.112* .724 .524 .023 34.122*** *p<.05,**p<.01,***p<.001 (三)對「專業知能」之預測分析 預測「專業知能」之逐步迴歸分析結果,列表如表 12。

(21)

127 由表 12 可以得知:對「專業知能」的預測力有達顯著水準者有四個,依序 為「價值倫理」、「多元性教學」、「模範性教學」、「每週平均督導時間為五 小時以上」,此四個進入迴歸模式的預測變項可解釋「專業知能」57.4%的變異 量。從標準化係數來看,「價值倫理」、「多元性教學」、「模範性教學」的 估計值分別為.399、.268 和.238,且為正值,表示價值倫理學習的越多,多元性 教學、模範性教學運用的越多,則專業知能的收穫越多。「每週平均督導時間為 五小時以上」的估計值.174,但為負值,表示每週平均督導時間超過五小時以 上時是不利於專業知能的學習。 表 12 專業知能之逐步迴歸分析結果摘要表 逐步 自變項 原始迴 歸係數 標準化 迴歸係數 t 值 多 元 相 關係數 R 決 定 係 數 R2 R2 增加量 F 值 (常數) 11.533 3.592* ** 價值倫理 1.033 .399 4.633* ** .652 .426 .426 70.382*** 多元性教學 .262 .268 3.111* * .721 .520 .095 50.995*** 模範性教學 .405 .238 2.532* .738 .544 .024 37.011*** 每 週 平 均 督 導 時間_5 小時以 上 -3.590 -.174 -2.528* .757 .574 .030 30.965*** *p<.05,**p<.01,***p<.001 (四)對「專業認同」之預測分析 預測「專業認同」之逐步迴歸分析結果,列表如表 13。 由表 13 中可得知:對「專業認同」的預測力達顯著水準者共有三個,依序 為「價值倫理」、「模範性教學」、「有一點實習壓力」,此三個進入迴歸模式 的預測變項可解釋「專業認同」51.6%的變異量。從標準化迴歸係數來看,「價 值倫理」、「模範性教學」和「有一點實習壓力」的估計值分別為.458、.340 和.174,且為正值,表示價值倫理學習的越多,模範性教學運用的越多,實習生 有一點實習壓力,則專業認同的收穫越多。

(22)

128 表 13 專業認同之逐步迴歸分析結果摘要表 逐步 自變項 原始迴 歸係數 標準化 迴歸係數 t 值 多 元 相 關係數 R 決定係 數 R2 R2 增加量 F 值 (常數) 8.233 3.668* ** 價值倫理 .758 .458 5. 078*** .657 .431 .431 71.338*** 模範性教學 .373 .340 3.695* ** .698 .487 .056 44.152*** 有一點實習壓力 1.658 .174 2.333* .718 .516 .029 32.655*** *p<.05,***p<.001 (五)對「專業自我」之預測分析 預測「專業自我」之逐步迴歸分析結果,列表如表 14。 對「專業自我」的預測力達顯著水準者共有四個,依序為「價值倫理」、「模 範性教學」、「團體工作」、「每週平均督導時間為五小時以上」,此四個進入 迴歸模式的預測變項可解釋「專業自我」45.8%的變異量。從標準化迴歸係數來 看,「價值倫理」、「模範性教學」、「團體工作」的估計值分別為.255、.324 和.249,且為正值,表示價值倫理、團體工作學習的越多,模範性教學運用的越 多,則專業自我的收穫越多。而「每週平均督導時間為五小時以上」的估計值 為.159,但為負值,表示每週平均督導時間超過五小時,則專業自我的收穫越少。 表 14 專業自我之逐步迴歸分析結果摘要表 逐步 自變項 原始迴 歸係數 標準化 迴歸係數 t 值 多 元 相 關係數 R 決定係 數 R2 R2 增加量 F 值 (常數) 9.644 5.339*** 價值倫理 .336 .255 2.546* .560 .314 .314 45.266*** 模範性教學 .285 .326 3.493** .624 .389 .075 31.195*** 團體工作 .087 .249 2.800** .658 .433 .044 24.714*** 每 週 平 均 督 導 時間_5 小時以 上 -1.671 -.159 -2.092* .677 .458 .025 20.274*** *p<.05,**p<.01,***p<.001

伍、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本研究經問卷資料收集和統計分析之後,對研究主要問題獲得如下的結果。

(23)

129 (一)推廣部社工學生學習動機高,自覺實習有收穫,且投入社會工作意願強 就研究資料顯示,推廣教育社工學分班學生男女比例約為二比八,與湯雅婷 (2012)的研究相似。已婚與未婚比例為四比六,大多數的學生為大學以上畢業, 具有社工經驗、志工經驗各佔了半數。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在原機構實習,經由學 校提供、親友推薦與自行接洽實習機構的比例則差不多。大多數的學生採分散實 習,實習時間以平日白天居多。實習機構的服務對象以兒童最多,其次是老人、 身心障礙者。大多數的學生有強烈的實習動機且有準備實習一事,並取得家人、 服務單位支持其實習,有些學生是在無工作的狀態下完成實習,另有些學生認為 實習是有壓力的。學生安置機構實習的投入越多,學習越多,並肯定實習教學效 果。整體對實習感到滿意且有意願投入社會工作。 (二)推廣部社工學生對模範性教學反應最好,教學內容以價值倫理為最多 學生反應督導的教學方式是偏向採取「學生中心」,對模範性教學的反應最 好,其次是權變性教學、結構性教學與多元性教學,教學內容以價值倫理教的最 多,其次才是個案工作、團體工作、組織管理與社區工作。 學生有強烈的實習動機者,其對模範性的教學反應最好。學生的某些背景不 同對教學內容差異存在,其中年齡不同,在個案工作、團體工作、社區工作和組 織管理上的學習成果有差異存在,顯示年齡越長者在社會關係、互動模式、社會 敏感度越多(林萬億,2009),學習越好。專科以下畢業者對團體工作的反應高 於研究所以上畢業者。已婚者學習社區工作的反應高於未婚者。原單位實習者因 已熟悉自己服務單位的內部及外部環境,使其在個案工作、社區工作、組織管理 的學習的成效比非原單位實習學生高。而有充分準備實習的學生對社區工作的反 應也會比較好。 (三)推廣部社工學生自覺實習收穫最多的是專業自主,尊重個人差異;學習較 少的是社會結構與社會工作議題 學生自覺在機構實習的收穫較偏向專業自主,自我省思、區辨問題、因應壓 力等能力有提升,且能夠多面向看待事情及尊重個體差異性,相對覺得學得較少 的是專業認同,較無法瞭解當前社會工作的結構與議題。另外,當學生有強烈的 實習動機時,則會產生高度的專業認同。原單位實習者與有實習壓力的學生在專

(24)

130 業知能的收穫比較多。有充分準備實習者在專業自我的收穫也較多。 (四)推廣部社工學生認為機構督導以多元教學方法為主,機構督導的年資不同 採取的教學方式亦不同,而每週平均督導時間也會影響教學內容 擔任實習督導者的實務工作資歷、教學內容符合考選部規定,並使用多元教 學方法。機構實習督導有半數的人年資未滿五年,其常使用多元性教學與權變性 教學,超過半數的人帶領實習的經驗有三次以上。每週平均督導的時間稍少,二 小時以下者占了三分之二,其常使用多元性教學。而每週平均督導時間為五小時 以上者則有益於團體工作的教學。機構督導特質在實習收穫則無差異存在。 (五)安置實習機督導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對學習收穫具有高度預測力 對教學方式認知與實習收穫之間有顯著正相關存在,進一步發現權變性教學 與專業知能、模範性教學與專業認同有較強正向關係,而在教學內容認知與實習 收穫之間亦有顯著正相關存在,進一步發現價值倫理與專業知能、團體工作與專 業自我有較強正向關係,組織管理與專業認同則是較強的負向關係。以專業自主 層面而言,具有預測力的變項是團體工作、權變性教學、模範性教學。在專業知 能層面,具有預測力的變項是價值倫理、多元性教學、模範性教學、每週平均督 導時數不超過五小時以上。在專業認同層面,具有預測力的變項是價值倫理、模 範性教學、有一點實習壓力。在專業自我層面,具有預測力的變項是價值倫理、 模範性教學、團體工作、個案工作、每週平均督導時數不超過五小時以上。整體 說來,影響學生實習收穫主要因素為實習教學內容放在價值倫理、團體工作的學 習,教學方式則以結構性教學和模範性教學具有預測力。至於督導時間則以不超 過五小時效果最好。 二、討論與建議 (一)對社工學分班學生實習督導應掌握成人學習特質,以優勢取向提供督導 本研究結果與曾華源(1993)、許祖維(2007)、丁慈柔(2009)、湯雅婷 (2012)研究相較,推廣教育社工學分班學生比社會工作系學生更願意投入社會 工作,且絕大多數學分班學生有強烈的實習動機與準備實習,與 Konwles (1990)、 Wynne(2004)的成人學習觀點一致,學分班學生的學習具有內在動機,學習目標 明確,自我引導(Self-directed)學習的行為較多,且重視自己的學習內容,其內在

(25)

131

動機越高時,對於達成實習目標則有較高的自我效能,對實習滿意度與自評社會 工作技巧也越高(Fortune, et al., 2005),而實習準備度越高時,則會提升實習滿意 度(Kanno & Koeske, 2010)。

Fox(2004)指出成人是獨特的,和多數傳統的學生不一樣,需要特別注意。 學分班學生的成人學習特質與大學生相異,在學分班學生有高度意願投入社會工 作之際,以成人教育取向安置實習顯得更重要。因此,Bogo 與 Vayda (1998)認 為對於擁有相關經驗的成人學生,應從優勢觀點結合他們豐富的生活經驗,讓他 們感受到實習學習的過程是被增權的。實習督導需能夠掌握成人的學習特質,重 視實習安置程序與內容的安排,不能因工作方案增加、學生多樣化忽視機構實習 安置的教學品質 (Wayne, Raskin, & Bogo, 2006)。

(二)社工學分班學生與成人學習相仿,偏好模範性教學和具有反思的價值倫理 的學習

成人偏好動作與實用性的學習活動,是主動的學習者(Wynne, 2004),有 75% 的成人是透過看(seeing)來學習知識(Laird, 1985;Lee & Fortune, 2013),要教學者 能實際做到,才能信服。研究顯示,模範性教學與價值倫理的相關性最高,影響 實習收穫甚鉅。實習教學者的風度與態度在實習教學過程中是重要的 (Fox, 1999),其藉由示範而成為學生的學習楷模,所傳達的態度與價值觀將會影響學 生的專業發展(Kerson, 1994),並提升實習教學的成效(Fox, 1999;Fortune et al, 2005)。另外,若有較多變化與有創意之反覆練習實務技巧的機會,且在考慮脈 絡與加入批判性思考(Fortune, Lee & Cavazos, 2007),則可以增進實習成果。因 此,實習教學者著重模範性教學,除了符合成人學生的學習特性,亦可提升實習 收穫。 至於價值觀源自經驗累積、情感認同與社會化的結果,而倫理是價值的行動 (曾華源、胡慧嫈、李仰慈、郭世豐,2011)。價值經由反思、分析和教師的模 塑 (modeling) 轉 換 成 倫 理 標 準 , 模 塑 則 有 利 於 行 為 或 價 值 的 改 變 (Barretti, 2007)。大部分的社工學分班學生之生活經驗比大學生豐富,Wynne (2004)指出 由於成人是目標導向、關連性導向(relevancy),成人需要知道為什麼要學習這些 (something),因此,成人的學習是傾向問題中心而不是內容中心(content-oriented)

(26)

132

(Kearsley, 2011),學分班學生固有的價值倫理將容易質疑實習教學者和社會工作 的規範標準(Bogo, Regehr, Power & Regehr, 2007)。當機構督導以學生經驗為中心 與運用反思學習(reflective learning)模式教學,有利於其在實習中反思與掌握自己 的反思(Davys & Beddoe, 2009),並重新建構自己原有的知識與經驗,產生學習遷 移(Macaulay & Cree, 1999),以致於其認為在價值倫理的學習較多,且有益於其 發展為專業的社會工作者(Fox, 2004)。

(三)機構可考量成人學習特質,採用引導取向督導社工學分班學生實習 研究顯示機構督導的年資雖然符合考選部規定為二年以上,但年資為五年以 下者卻佔了一半,與曾華源 1995 年的研究相似,顯示社工員資歷仍是年輕化, 但也可能存在社工員的年資越久對督導工作的承諾越少(Laufer, 2003;Peleg-Oren, Macgowan & Even-zahav, 2007)或流動率高。然而,經驗較少的工作者在其專業 的生涯早期擔任督導時容易顯現焦慮(Urdang, 1999),在教學表現較差,也容易 產生不安與負擔(Kanno & Koeske, 2010),其常採用多元性教學與權變性教學, 易無法勝任學生的學習需求(曾華源,1995),尤其是面對的學習者是成人時, 其實習教學容易受到挑戰(Fox, 2004)。

機構督導應依照學生現有的經驗與臨床技巧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與學習評 估 (Everett、Miehls、du Bois & Garran, 2011)。Wayne 等人(2006)建議採用理論 結合實務的模式評估實習重點。因為 Lee & Fortune(2013)的研究顯示,在原單位 實習的學生對實習內容的知覺較高,有較多實務工作的機會,將可以協助他們從 經驗中整合理論與實務經驗,而學到更多新的專業技巧。然而,原單位實習者在 實習期間的角色仍以工作者居多(Wayne et al., 2006),即使學習契約有益於學生 與機構督導確認彼此的期望與實習目標(Knight, 1999;Miehls et al., 2013),但是 仍然需要機構督導和學校教師採用引導取向的實習教學,才能達成實習教育的目 的。

對於學分班學生的實習,機構督導可以採用同儕合作(Peer Collaboration), 讓有豐富人生閱歷的學生成為自己發展與支持的助手(Barlow, Rogers & Coleman, 2003);或可以採用協同督導(Co-supervision),由二位以上的督導組成教學團隊 以分擔實習教學的責任(Coulton &Krimmer, 2005);或建立線上教學分享區以解決

(27)

133

教學難題 (Ghitiu & Mago-Maghiar, 2011)。而在學校與機構是合作夥伴的關係時 (Raskin, Bogo & Wayne, 2008),大學推廣部發揮辦理成人教育的特點,將有益於 成人的學分班學員積極參與,並極大化理論與實務結合的效益(Bennett, 2008), 並提升機構督導教學能力與意願。

(28)

134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考選部(2011)。〈專技高考社會工作師考試資格規定〉。瀏覽日期:2011 年 12 月 11 日。網址 http://wwwc.moex.gov.tw/main/ExamQual/wfrmExamQual.aspx?menu_id=1139& examqual_id=278 丁慈柔(2009)。《社會工作系學生專業社會化、專業認知與專業承諾相關性之 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美珍、曾麗娟(1997)。〈社會工作實習教學之評估研究-以政戰學校社會工 作系為例〉,《社會工作學刊》,4,93-123。 林萬億(2009)。《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林萬億、沈詩涵(2008),〈邁向專精之路:台灣社會工作的下一步〉,《社區 發展季刊》,121,199-233。 周虹君(2003)。《社會工作碩士班學生實習安置與實習滿意度之研究》。台中: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慧嫈(1992)。〈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實習機構安置條件現況調查-以八十學 年度實習機構為例〉。《當代社會工作學刊》,2,126-189。 陳圭如(1989)。《社會工作實習生對實習課程滿意度之研究》。台北:東吳大 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祖維(2007)。《解構「專業」:社工系大學畢業生離開社會工作的歷程》。 南投: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湯雅婷(2012)。《社會工作系學士班學生實習結構、學習投入與專業認同之相 關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華源(1987)。《社會工作實習教學-理論、實務與研究》。台北:五南。 曾華源(1989)。〈社會工作實習教育者教學效能影響因素之研究〉,《東海社 會科學學報》,8,107-130。 曾華源(1992)。〈實習生選擇實習機構考慮因素及需求之研究-以東海大學社

(29)

135 會工作系實習生為例〉,《東海學報》,33,357-391。 曾華源(1993)。〈機構實習教學者之教學需求及對學校教學配合期望之研究, 《東海學報》,34,435-448。 曾華源(1994)。〈社會工作實習教育者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之調查分析〉, 《東海學報》,35,173-193。 曾華源(1995)。《社會工作實習教學-原理及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曾華源(1995)。〈社會工作實習生對實習機構教學內容認知之研究〉,《東海 學報》,36,121-150。 曾華源、胡慧嫈、李仰慈、郭世豐(2011)。《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與倫理概論》。 台北:洪葉。 廖偉迪(2010)。《社會工作碩士班研究生實習內涵之研究--期待與實際之間》。 台北: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 外文部分

Barlow, C., Rogers, G., & Coleman, H. (2003). Peer collaboration: A model for field instructor development and support. The Clinical Supervisor, 22(2), 173-190. Barretti, M. A. (2007). Teachers and field instructors as student role models: A

neglected dimension in social work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ing in social work, 27(3), 215-239.

Bennett, C. S. (2008). Attachment-informed supervision for social work field education. Clinical Social Work Journal, 36, 97-108.

Bogo, M., Katz, E., Regehr, C., Mylopouslos, M., Logie, C., Regehr, G. (2011). Adapting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s to assess social work students’ performance and reflections.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47(1), 5-18.

Bogo, M., Regehr, C., Power, R., & Regehr, G. (2007). When values collide: Field instructors’ experiences of providing feedback and evaluating competence. The

Clinical Supervisor, 26(1), 99-117.

Bogo, M., &Vayda, E.(1998). The practice of field instruction in social work: Theory

and processs (2nd ed.).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Coulton, P., & Krimmer, L. (2005). Co-supervision of social work students: A model for meeting the future needs of the profession. Australian Social Work, 58(2), 154-166.

(30)

136

Council on Social Work Education. (2008). Educational policy and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Retrieved April 20, 2012, from http://www.cswe.org.

Davys, A. M., & Beddoe, L. (2009). The reflective learning model: Supervision of social work students. Social Work Education, 28(8), 919-933.

Everett, J. E., Miehls, D., du Bois, C. & Garran,A. M. (2011).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superviseon as reflected in the experiences of field superviseors and graduate students, Journal of teaching in social work, 31, 250-264.

Fortune, A. E., Lee, M. & Cavazos, A. (2005). Special section: Field education in social work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outcome in social work field education.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41(1), 115-129.

Fortune, A. E., Lee, M. & Cavazos, A. (2007). Does practice make perfect ? practicing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outcomes in social work field education. The

clinical supervisior, 26(1), 239-263.

Fox, R. (1999). An essay on mutuality and parallel processs in field instruction, The

clinical supervisior, 17(2), 59-73.

Fox, R. (2004). Field instruction and mature student. Journal of teaching in social

work, 24(3), 113-129.

Garner, J. (2006). Empowerment in social work field education: Examining triadic aspects of empowerment in the education process of the social work field student,

The Journal of Baccalaureate Social Work, 12(1), 237-260.

Ghitiu, M., & Mago-Maghiar, A. (2011). Field instructors on key issues in social work education: A comparative approach. Revista de Asistenta Sociala, 4, 73-84. Hamilton, N. & Else, J. F.(1983). Designing Field Education: Philosophy, Structure

and Process. Illinois: 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

Hommonoff, E. (2008). The heart of social work : Best practitioners rise to challenges in field instruction, The Clinical Supervisor, 27(2), 135-169.

Hurd, E. P. (1998).Strengths-based teaching in social work. The Journal of

Baccalaureate Social Work, 3(2), 51-65.

Kanno, H. & Koeske, G. F. (2010). Msw students’ satisfyion with their field placements: The role of preparedss and superviseon quality.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46(1), 23-38.

Knight, C. (1999). The processs of field instruction: Bsw and Msw students’ view of effective field supervision,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tion, 37(2), 357-379. Knowles, M. (1990). The adult learner: a neglected species. (4th ed.). Houston: Gulf. Kerson, T. S. (1994). Introduction: Field instruction in social work settings: A

(31)

137

Kearsley, G.(2011). Andragogy (M. Knowles). The theory into practice database. Retrieved July 8, 2013, from http://tip.psychology.org/knowles.html

Laird, D (1985). Approaches to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y.

Laufer, H. (2003). Long-experienced social workers and supervision: Perceptions and implications. The Clinical Supervisor, 22(2), 153-171.

Lee, M. & Fortune, A. E. (2013). Patterns of field learning activeti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learning outcome.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49, 420-438.

Lefevre, M. (2005). Facilitating practice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The influence of relationship. Social Work Education, 24(5), 565-583.

Macaulay, C., & Cree, V. E. (1999). Transfer of learning: concept and process. Social

Work Education, 18(2), 183-194.

Memmott, J. & Brennan, E. M. (1998).Learner-learning environment fit: An adult learning model for social work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ing in social work, 16(1), 75-98.

Miehls, D., Everett, J., Segal, C. & du Bois, C., (2013). Msw student’s view of supervision: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satisfactory field experiences. The Clinical

Supervisor, 32(3), 128-146.

Platt, S. (1992). The processs of learning in clinical social work studen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mith College, Northampton.

Peleg-Oren, N., Macgowan.M.J., & Even-zahav, R. (2007). Field instructors’ commitment to student superviseon: Testing the investment model. Social work

education, 26(7), 684-696.

Raskin, M.S., Bogo, M. & Wayne,J. (2008).Revisiting field education standards.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44(2),173-188.

Savaya, R., Peleg-Oren,N., Stange, D.& Geron, Y. (2003). Congruence of classroom and field instruction in social work: An empirical study, Social work education, 22(3), 297-308.

Sherer, M., Pelog-Oren, N.(2005). Special section: Field education in social work differences of teachers', field instructors', and students' views on job analysis of social work students,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41(2), 315-328.

Urdang, E.(1999). Becoming a field instructor: A key experience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Clinical Supervisor, 18(1), 85-103.

Wayne, J., Raskin, M. & Bogo, M.(2006). Field notes the need for radical change in field education.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42(1), 161-169.

(32)

138

work education.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46(3), 327-339.

Wynne, R (2004). Characteristics of Adult Learners. Retrieved May 25, 2013, from http://www.assetproject.info/learner_methodologies/before/characteristics.htm

(33)

139 附錄一「實習生對機構督導教學方式認知」量表之因素分析結構摘要表 命 名 題 數 題目內容 因 素 一 因 素 二 因 素 三 因 素 四 分量表 Cronbach ’α 多 元 性 教 學 7 28.指定閱讀與實習內容有關的文 獻,並討論。 .808 .883 17.安排操作性學習發表會。 .796 27.參加研討會。 .735 7.安排實習前的訓練。 .693 29.觀賞與實習內容有關的影片,並 討論。 .688 26.指定作業。 .616 15.進行團體督導。 .554 結 構 性 教 學 7 2.先了解我的實習期待來安排實習 內容。 .734 .950 5.視實習日的業務來安排實習內 容。 .673 1.事先安排好實習內容。 .664 6.有次序性的安排實習內容。 .561 12.引導我去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560 11.依照我的學習狀況調整實習進 度。 .532 13.解決我的實習困境。 .530 權 變 性 教 學 10 3.不會事先和我討論實習內容。 .689 .924 10.隨時注意我的實習情況。 .646 20.講述與實習內容有關的知識。 .604 19.叮嚀及提醒實習應注意事項。 .603 30.分享工作經驗。 .589 8.定期和我討論實習得失。 .587 16.給予情緒支持。 .570 14.進行個別督導。 .541 18.讓我閱讀機構內的資料。 .517 9.對我的實習週誌(日誌)會提出具 體的回饋。 .510 模 範 性 教 學 5 22.觀摩。 .786 .874 23.示範。 .735 25.實務操作能力。 .728 24.角色扮演。 .688 21.見習。 .687 特徵值 5.635 5.082 4.948 4.203 分量表解釋變異量% 19.43 0 17.52 5 17.06 1 14.49 4 總解釋變異量%、Cronbach’α 值 .960 附錄二「實習生對機構督導教學內容認知」量表之因素分析結構摘要表

(34)

140 命 名 題 數 題目內容 因 素 一 因 素 二 因 素 三 因 素 四 因 素 五 分量表 Cronba ch’α 團 體 工 作 8 28.掌握團體動力 .893 .865 29.撰寫團體記錄 .880 25.團體互動的技術 .875 30.評估團體方案成效 .828 24.設計及運用團體各單元活動 .814 26.團體催化的技術 .805 23.設計團體方案 .782 27.團體衝突處理的技術 .774 個 案 工 作 12 12.開案評估 .785 .950 18.結案評估 .782 13.訪視技巧 .750 10.個案會談技巧 .729 8.接案評估 .717 17.處遇計畫 .687 19.結案後後續追蹤 .659 15.撰寫個案紀錄 .656 11.同理心運用 .649 14.家庭評估 .648 16.繪製家庭生態圖 .623 9.與案主建立關係的技巧 .537 社 區 工 作 5 33.社區工作方法與程序 .846 .955 31.分析社區環境 .842 32.社區工作原則之應用 .838 34.社區資源之發掘與運用 .818 6.資源開發與運用 .546 組 織 管 理 6 3.人力資源管理 .739 .874 1.組織結構及運作模式 .682 7.組織領導 .649 4.志願服務 .612 2.財務管理與核銷 .609 5.方案設計與評估 .589 價 值 倫 理 3 20.社會工作的專業價值 .836 .833 21 社會工作倫理守則 .798 22.倫理兩難與抉擇 .544 特徵值 7.37 4 6.99 1 5.31 2 3.93 1 3.44 3 分量表解釋變異量% 21.6 20.5 15.6 11.5 10.1

(35)

141 88 61 23 61 26 總解釋變異量%、Cronbach’α 值 79.558% .972 附錄三「實習生自覺實習收穫」量表之因素分析結構摘要表 命 名 題 數 題目內容 因 素 一 因 素 二 因 素 三 因 素 四 分量表 Cronbach’ α 專 業 自 主 10 22.增加判性思考的能力。 .821 .958 24.增加因應壓力的能力。 .814 23 增加自我省思的能力。 .810 27.多面向的看事情。 .801 26.提升應變能力。 .771 25.提升區辨問題的能力。 .770 21.觀察力變敏銳。 .692 28.尊重個體差異性。 .586 20.拓展人際關係網絡。 .577 19.善用溝通技巧 .565 專 業 知 能 9 4.認識社會資源的相關福利措施。 .780 .942 1.認識福利服務輸送流程。 .778 3.認識資源運用與資源連結的知識。 .772 2.認識組織結構、機構政策和行政程 序。 .743 5.瞭解個案工作服務流程。 .704 8.瞭解社會工作專業價值。 .696 12.增進蒐集及分析資料的能力。 .650 11.熟悉建立關係的技巧。 .642 10.理解生態系統模式。 .587 專 業 認 同 6 14.認同社會工作專業。 .799 .882 15.瞭解社會工作專業的歷史與其當 前的結構與議題。 .746 16.對自己的工作有幫助。 .725 13.認識社會工作者的角色與職責。 .614 9.理解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的知識。 .516 18.對自己未來從事社會工作有幫助。 .498 專 業 自 我 5 34.自我肯定。 .699 .890 33.情緒控制。 .649 35.更有耐心。 .646 32.有機會重新回顧自己的生命歷程。 .571 31.具有保持彈性的能力。 .550 特徵值 7.652 6.665 4.266 3.408 分量表解釋變異量% 25.50 6 22.21 8 14.22 0 11.35 9 總解釋變異量%、Cronbach’α 值 .7330 .97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vs Functional grammar (i.e. organising grammar items according to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at the discourse level2. “…a bridge between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 Follow Example 21.5 to calculate the magnitude of the electric field of a single point charge.. Electric-field vector of a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Miroslav Fiedler, Praha, Algebraic connectivity of graphs, Czechoslovak Mathematical Journal 23 (98) 1973,

職業 教師 輔導員 神職人員 社會工作者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