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園師資應具備之素養能力—從生手至專家的觀點出發/ 2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幼兒園師資應具備之素養能力—從生手至專家的觀點出發/ 21"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8,7(3),頁 21-24

幼兒園師資培育 主題評論 第 21 頁

幼兒園師資應具備之素養能力—從生手至專家的觀點

出發

黃佩岑 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邱珮滋 私立弘光科技大學附設臺中市平等幼兒園研企組長

一、前言

如火如荼的「108 課綱」教育話 題,引出以「素養」或「能力」作為 課程與教學的主軸(陳雅慧,2017)。 話題延燒至 12 年國教總綱:「為落實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的理念與目 標,茲以『核心素養』做為課程發展 之主軸,以裨益各教育階段間的連貫 以及各領域/科目間的統整。」這些 都是逐漸聚焦關切到素養能力。 探究「素養能力」的分類大致有 二:二十一世紀關鍵核心能力或經濟 合作暨發展組織(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以下簡稱 OECD)提出 2030 的核心素養能力等連帶影響著教 育的未來架構與啟發。第一,二十一 世紀關鍵能力(5C),包括溝通協調能 力(communication)、團隊合作能力 (collaboration)、複雜問題解決能力 (complex problem solving)、獨立思辨 能 力 ( critical thinking ) 和 創 造 力 (creativity)。第二,OECD2030 核心 素養能力的知識、技能、特質和後設 學習。知識包括學科知識、跨學科知 識和實用知識;技能包括創造力、批 判思考、溝通能力和合作能力;特質 包括正念、好奇心、勇氣、適應力、 倫理和領導能力;後設學習注重後設 認知、成長心態。

二、幼兒園師資的專業核心指標

大眾逐漸重視公民素養能力,反觀 幼兒園師資也該關切應具備的專業素 養能力。以臺灣的時空脈絡下,臺灣幼 兒教育經歷幼托整合後,幼兒園師資分 為教保員與教師,但是專業人員的核心 素養能力迄今仍需正視。本文試圖結合 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能力談論當今幼 兒園師資應具備的能力評論。 現今臺灣建構出幼兒園師資的專 業核心素養指標,但較缺乏對於該情 境脈絡下的真實參與議題做出評論。 幼兒園 師資 專業能力 指標的 相 關研 究,像是林清章(2012)提出幼兒園 教師專業能力指標之建構,歸納出幼 兒園教 師專業能力 指 標 有輔導 、專 業、教學和服務等四個層面,十二向 度(行為輔導、班級經營、教室管理; 專業倫理、專業素養、專業成長;教 學準備、教學實施、教學態度、教學 評量;人際互動、園務參與)、五十四 個指標。陳盈詩(2015)在幼兒園教 師專業 核心素養指 標 建構之 研究提 到,三個構念(教保的工作職場的認 識、專業能力和專業知識)、十一個向 度(教保專業倫理、教保專業態度、 教學能力、保育能力、溝通能力、課 室管理能力、輔導能力、行政能力、 專業成長能力、教育專業知識與保育 專業知識)和六十個指標。

(2)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8,7(3),頁 21-24

幼兒園師資培育 主題評論 第 22 頁 專 業 素 養 核 心 能 力 可 作 不 同 分 類,但所處的工作情境卻交織棉密。 上述研究不管是以層面、向度、構念 切割專業素養核心能力,但是成為一 位幼兒園師資時,所處的「教與學」 情境較不容易切割成各個層面、向度 或構念,每一個事件都可能交錯著周 邊的人事物,形成個體座落在該情境 下求生存。

三、幼兒園師資應具備的素養能

幼兒園師資應具備的素養能力, 猶如幼師求生存的關鍵能力,並且從 生手走到專家的歷程。當擁有幼兒園 師資的「身份」時,同時賦予該具備 的素養能力,能力不單只受限於認知 上的展現而已,更為重視的是實際「參 與」現場情境下「帶著走的能力」和 「即興(應變)能力」,參與投入的程 度引發出學習機會,牽引出生手逐漸 邁向專家的進程。 以能力來界說生手與專家。本文 的觀點是持 Lave 與 Wenger(1991)合 法 邊 際 參 與 (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以下簡稱 LPP)、Wenger ( 1998 ) 實 踐 社 群 (community of practice, 以 下 簡 稱 CoP) 和 Brown (1993)課堂中各有所長的角度看待 師資生手與專家的能力。以筆者所待 的園所和社群的核心事業,目前我們 認為最為關切的能力有三: (一) 人際互動與溝通能力 溝通、協調/協商的能力。這裡指 出言談(discourse)的重要性,談話之 中帶出認同與歸屬感的關係。談話的 對象,包括:同儕/同事、幼兒和家長 等。同儕間像幼兒園一班內有二位教 師(暫且細分教保員或教師)搭班, 教師間的同儕互動就是最基本溝通互 動的起始點。接續是班際間師資們, 接續逐漸到園內其他同儕間的互動, 甚至到教師的社群。為何特別提出班 內搭班教師的互動格外重要,雖然過 去的文獻仍提過,但迄今仍是挑戰著 行政端如何配班、班內兩位教師的互 動狀況直接影響到孩子,孩子的敏感 度、感受度極高,對於孩子的對談就 不贅述。成為溝通協商專家的過程, 不管是適時回應、運用行話或是採取 證據「說服」的歷程,都是成為身為 幼兒園師資為首所要栽培的能力。 (二) 課程統整與評量連結的能力 跨領域能力的展現,由於筆者所 任教學校朝向主題課程、學習區和方 案課程等,非採用簿本教學。幼兒園 師資進行課程時,需要採取跨領域、 跨學科的統整是必要的。但是,有些 領域對於幼兒園師資的能力來說,卻 是「生手」。 學習區舉隅:科學角、木工角。 這兩個角落迄今仍是一大挑戰,科學 角常走向種植、飼養為主,種植就是 綠豆、白菜等等;飼養就是小動物等, 這類應屬「專家」。然而實踐運作過程 時,有些教師卻對於特殊昆蟲就有點

(3)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8,7(3),頁 21-24

幼兒園師資培育 主題評論 第 23 頁 膽怯,像是蟑螂、毛毛蟲類;甚至蟑 螂、蜘蛛是不是昆蟲、蜻蜓和豆娘如 何區別、空氣的組成份子、力氣如何 展現等。對於幼兒園師資能力來說, 這些概念生疏的生手者不用帶著畏懼 的心,反而要秉持正念願意嘗試參與 和不斷投入的實踐歷程,師與生的能 力就徐徐地成長中。 木工角,這是蠻特別的角落,對 於孩子來說卻是一種特別的體驗,一 般園所較少涉獵這活動,雖說安全問 題要多顧及費心,但是不能說較危險 就角落就不敢嘗試。學習材料中的鐵 鎚、鐵釘、鋸子等等,也許師與生也 都是生手,但是園方願意營造該學習 情境,何嘗不是一種成為專家的特殊 課程際遇。 (三) 問題解決、批判思考的能力 幼兒園師資成為專家的過程,不 僅增長教師個體的能力外,還帶動集 體教師的能力形成學習共同體的實踐 社群。由 Lave 與 Wenger(1991)的 LPP 理論關切個體師資秉持著正向心 理學的正念(mindfulness)特質,對事 不對人地待人處事。採取參與在結構 性資源(structuring resources)下不斷 的轉化中取得能力。意味著每位教師 座落的情境脈絡不同,場域中充斥著 新人、老手還有其他同儕,這些都可 以成為資源的人物;另外面臨到的事 件和工具等,思考為基本的素養,接 著仰 賴 問題解決 和 批 判思考 的 能力 外,可適時展現既定的解法,亦可能 發展出新的解法。兩者解法都可滋補 能力。 由 Wenger(1998)的 CoP 關切集 體師資具備三概念形成社群。當幼教 社群具備著共同事業、共同約定和資 源共享,成為一個社群。以課程紀實 的能力為舉偶,須具廣度和深度。但 現今的課程紀實較多流於廣度的鉅細 彌遺下的事件活動等;欠缺具有深度 的紀實,幼兒園師資需更投身在學習 經驗上具有意義的紀錄,意義本質瀰 漫著認同、擁有感(ownership)和歸 屬感,這些層面都影響著課程紀實的 品質。 座落在該社群追求著共同願景, 同儕間的互動與回饋就格外重要。例 如:課程分享、課程紀實內容具有協 商的機會,讓意義進行流通、彼此交 流,能力才可能調整。這種經由大家 一起適切地省思、提問、表達想法和 切磋討論時,運用合作學習下培養的 能力,可為社群做出更有意義的貢獻。

四、結論

從生手至專家成為幼兒園師資的 歷程,評論師資應具備的能力時,應 注重有三:一、幼兒園師資培育與幼 教職場生態互相呼應該具有的能力。 二、幼托整合之後應更關注整合師資 能力,理論與實務的能力都該兼具。 三、協助師資從周邊到中心的情境參 與,可以更認同、投入和參與於學前 教育的學習社群。

(4)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8,7(3),頁 21-24

幼兒園師資培育 主題評論 第 24 頁 參考文獻  林清章(2012)。幼兒園教師專業 能力指標之建構。幼兒教保研究期 刊,8,53-79。  陳盈詩(2015)。幼兒園教師專業 核心素養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 博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 陳雅慧(2017年)。什麼是核心素 養?跨越科目疆界、把知識用出來。 翻轉教育-親子天下網站。取自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3 285

 Brown, L. A., Ash, D., Rutherford, M., Nakagawa, K., Gordon, A., & Campione, C. J., (1993). Distributed Expertise in the Classroom. In G.

Salomon (Eds.), Distributed Cognitions: 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Considerations (pp. 188-228).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 Lave, J., & Wenger, E. (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Wenger, E. (1998).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 Meaning, and Ident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抽籤及結果公布地點:幼兒園公布欄。(另可於本市公立幼兒園及非營利幼兒園 招生 E 化作業系統上查詢).

抽籤及結果公布地點:。公布於本校網頁及教育局網站,並張貼於學校穿堂布告 欄。(另可於本市公立幼兒園及非營利幼兒園招生

抽籤及結果公布地點:公佈於學校網頁及教育局網站,並張貼於幼兒園辦公室 前佈告欄。.

• 從家庭與學校教育與發展危機的關係看,適應的教

請各園於家長提出離園 時落實離園申請手續 (以 書面 方式為宜)及程 序並於當日至全國幼兒 園幼生系統登載,避免

二、本案中等師資類科學生(特教系以外之學生)修習之「教育專業課程版本」應為106年11月17日教育部臺教師(二)字第

4.6 現時日間育嬰園及日間幼兒園的幼兒工作員與兒童的法定比例,分 別是 1:8 及

給予幼稚園彈性,讓其聘請有經驗的在職合格幼稚園教師、持有非幼兒教育學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