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地方派系的政黨支持變遷模式之研究---以基隆市為個案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地方派系的政黨支持變遷模式之研究---以基隆市為個案分析"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

地方派系的政黨支持變遷模式之研究

—以基隆市個案為例

※ ※

※※※※※※※※※※※※※※※※※※※※※※※※※※

計畫類別:■個別型計畫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 90-2414-H-004-009-

執行期間: 90 年 08 月 01 日至 91 年 07 月 31 日

計畫主持人:高永光教授

共同主持人:

計畫參與人員:劉佩怡

郭中玲

龔之忻

韓秀珍

陳銘泓

陳偉杰

本成果報告包括以下應繳交之附件: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及發表之論文各一份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書一份

執行單位: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2)

中 華 民 國 91 年 10 月 31 日

地方派系的政黨支持變遷模式之研究—以基隆市個案為例 中文摘要 地方派系與國民黨之間的「侍從主義」關係,在民進黨、新黨、親民黨、台聯的相繼成 立,新的政黨體系逐漸形成後,有了轉變,這種轉變被稱之為地方派系的「政黨移動」。最 明顯的是,因為地方派系對國民黨支持的轉變,國民黨在 1997 年失去大部分的地方執政權, 在 2000 年又失去中央執政權。2000 年總統大選後親民黨成立,地方派系與政黨之間的關係 益形複雜。因此,地方派系在政黨支持上的變遷模式,成為研究台灣地方派系的重要內容。 本研究希望能經由基隆市個案的探討,對於當前新政黨體系下,派系的政黨支持變遷,尋求 在因果關係上的假設。本研究發現,在新政黨體系下,提名仍是政黨影響、操弄地方派系的 中介變項,政黨透過政黨提名,影響了地方派系的政黨支持;而地方派系政黨支持的變遷, 則尚未強大到足以影響政黨體系的形成與變化。基本上,地方派系如果是一個整體,還沒有 產生明顯的所謂「政黨移動」現象。 關鍵字:地方派系、政黨體系、侍從主義、政治支持、政黨認同 英文摘要

The focus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nalyze the chang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political factions and political parties.

Keelung city is the case selected in this research. The reasons to select Keelung city are: 1.Political factions in this city still remain influential;2.City government has experienced two “turn-overs” from KMT to DPP in 1997 and from DPP to KMT in 2001;3.Some political figures of local faction’s are defected from KMT to PFP. According to the above new political situation of this city, the major hypothesis of this research is that the present party system has changed local political factions party support, even party identification in Keelung city. Consequently, the changing party support of local factions will definitely have its impact up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party system.

Through documental analysis and depth interviews with 22 Keelung political figures,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After 2000 Presidential election, in Keelung there are five political parties—KMT, NP, PFP, DPP and TSU;however, all local factions still give their supports to KMT. Even some politicians are mavericks against KMT, who have immediately lost supports and resources from their political factions. This finding can not match the research hypothesis and reveals that even under the new forming party system, typically the local political factions continue to support KMT in Keelung city. It seems that, as a whole, Keelung’s local political factions do not change their party identification.

(3)

NP) and the “pan-green” front (DPP, TSU). Finally, KMT candidate Hsu, Tsai-Li is elected who is believed belonging to Shih(謝)faction. It is paradoxical that in mayor election party coalition waters down the self-interest of any local political faction. It seems that the present party system dominates local faction's political support. However, since Mayor Hsu, Tsai Li(許財利) was nominated by KMT, so that there did not exist any disaccord among local political factions' party identification.

Therefore, party system does have its impact upon local faction's political support but maybe without changing its party identification.

3. In 2002, meanwhile, the City Councilman election was held, all candidates with any local faction sticker are the KMT members, which tells us until now Keelung's local factions do not change their connection with KMT. Moreover, only the KMT nominated faction politicians as a way to tie up them together with it. It seems that under the present party system, except KMT, all other political parties are not able to build up the relations with local political factions. Therefore, the party system does have very limit impact upon local faction's party identification at least right now.

To conclude this research, first, in Keelung city, the case does not show any evidence that the party identification of local political faction is transforming or shifting from KMT to other parties. Second, however, in single- member election as mayor compaign, the effect of party system comes out and the interest of party coalition seems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local political faction's self-interest.

關鍵字:local political faction,party system,clientelism,political support, party identification 壹、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2000 年 3 月之前國民黨長期執政下,地方派系與國民黨之間形成了所謂的「侍從主義」 關係。一方面,國民黨提供地方派系在一些社經組織中獲取具法制基礎的壟斷性利益;另一 方面,地方派系則提供對政權的支持。但這種「禮物─服務」〈gift-service〉的侍從結構,在 1986 年 7 月 15 日解嚴後開始有了轉變。過去十五年間,民進黨、新黨、親民黨、台聯的相 繼成立,新的政黨體系逐漸形成,使得地方派系與政黨之間的侍從結構有了轉變。這種轉變 目前被稱之為地方派系的「政黨移動」。最明顯的是 1997 年的縣市長大選,以及 2000 年的 總統大選,因為地方派系對國民黨支持的轉變,國民黨在 1997 年失去大部分的地方執政權, 在 2000 年又失去中央執政權。2000 年總統大選後親民黨成立,地方派系與政黨之間的關係 益形複雜。地方派系在政黨支持上的變遷模式成為研究台灣地方派系的重要內容,這是進行 本研究的動機。 本研究以基隆市為個案,希望能達成以下目的: 第一,瞭解基隆市地方派系在政黨支持上所發生的變化。借由此一事實,從事描述性的 分析,希望能夠經由基隆市個案的探討,對於當前新政黨體系下,派系的政黨支持變遷,尋 求一些因果關係的假設。

(4)

第二,借由基隆市各地方派系政黨支持的變遷,尋求當前新政黨體系下,派系在政黨支 持上的變遷,是否有比較固定的模式存在。 第三,借由基隆市各地方派系政黨支持的變遷,探索地方派系和政黨之間,在理論上, 究竟如何交互影響〈interaction〉。 貳、研究假設與研究架構 本研究的主要假設是,新政黨體系的出現,促成了地方派系政黨支持的轉變。政黨體系 是自變數〈X〉,地方派系為依變數〈Y〉,新的政黨政治形勢影響了地方派系的政黨支持。 〈Y〉地方派系的政黨支持←--政黨提名←--政黨體系〈X〉 │ ↑ └----------------┘ 根據主要假設,推演出以下的假設: 第一,政黨體系的變遷,透過政黨提名地方派系的中介變數,改變了地方派系的政黨支 持。 第二,地方派系的政黨支持因為新的政黨體系而改變,但是,也因此未來政黨體系的變 遷,會受到影響。 本研究以文獻分析與深度訪談為主要研究方法。其中,文獻分析部分主要集中在蒐集有 關基隆市地方派系、地方耆老、人物誌及報導性之資料,以及歷屆各項選舉之基本資料。經 整理文獻後,確定基隆市仍存在的傳統派系共分為謝派、蘇(張)派與陳(林)派。深度訪 談對象分為七個層次:(一)地方黨部主委;(二)各派系主要政治人物;(三)2001 年立 法委員選舉,地方派系參選人與當選人;(四)2002 年基隆市議員選舉,地方派系參選人與 當選人;(五)2002 年基隆市里長選舉,地方派系參選人與當選人;(六)報社特派記者或 駐基隆市記者;(七)重要社團人士及其他。借由深度訪談以釐清基隆市地方派系成員屬性 與派系的政黨認同,了解派系人士的政治態度,以驗証本研究的假設。本研究共完成二十二 位人士的訪談,訪談對象統計表見附件(一)。 參、研究發現 一、比較 1998 年與 2002 年基隆市議員選舉,參選人數分別為 76 人及 70 人,地方派系 參選的人數分別為 25 人及 23 人,所以參選率分別為 32.89%與 32.86%,二者相差不大。但是, 地方派系的得票率則從 51.97%下降到 38.16%,當選率亦從 88%下降到 60.87%。因此,地方 派系政治參與的比率並未因為政黨輪替而有所消減。但是,地方派系人士的得票率與當選率 則下降幅度頗大,表示選民對地方派系的支持,地方派系對選民的動員,似不如過去般的強。 因此本研究再比較了 1998 年與 2002 年市議員選舉,屬於政黨及不屬於政黨的候選人數,候 選人屬於政黨的比例從 75%上升為 77.14%,他們的總得票率從 85.61%上升到 87.15%,當選 率則從 90.32%上升到 93.75%。似乎顯示出政黨對選舉的作用要比派系來得大。

(5)

二、從 1998 年與 2002 年市議員選舉的地方派系的當選人數與得票率來看,個別派系的 影響力也在消減中。在 2002 年市議員共選出 32 位,地方派系的當選人數 14 位,比例佔 43.75%。其中,謝派推出 13 位候選人,當選人數最多,為 10 人;其次為陳林派推出 6 人, 當選 4 人;蘇張派推出 4 人,但無人當選。派系得票率分別為:謝派 23.83%,陳林派 9.51%, 蘇張派 4.82%。而 1998 年的派系得票率分別為:謝派 24.86%,陳林派 20%,蘇張派 7.11%。 趨勢似乎是,謝派仍能維持舊有勢力,為基隆第一大派系;陳林派勢力大幅消退;蘇張派似 只有殘餘勢力。根據本研究訪談結果,被訪者幾乎一致認為謝派仍有類似派系組織的聚會, 派系領導人謝修平透過在市議會擔任市議員的派下幹部,進行拉攏與政治動員,以爭取黨團 等職務。陳林派則因元老陳正雄已無影響力,目前是以前市長林水木為主要領導人,再加上 其妻徐少萍於 2001 年當選立委,勢力得以存在,所以亦被基隆市民稱為「林派」。蘇張派則 因原領導人張堅華影響力降低,原派系幹部劉文雄擔任省議員後與派系保持距離,更於 2000 年總統大選時支持宋楚瑜,因而與派系漸行漸遠;蘇張派另一政治人物楊思勤則加入台聯, 已脫離蘇張派。因此,蘇張派的瓦解趨勢的出現,即是受到新政黨政治的影響,証明了本研 究的主要假設。 三、基隆市的立委選舉一直是以蘇張派與陳林派為主的派系競爭。其中,劉文雄雖然接 收了部分原蘇張派的地方勢力,但基本上已脫離蘇張派,楊思勤則加入台聯,所以蘇張派的 影響力在 2000 年總統大選後的政黨新形勢中已趨向弱化。陳林派則雖然有何聖隆的出走,代 表無黨籍身份參選,但影響不大,徐少萍仍在國民黨的輔選及林水木的支持下當選。而市長 選舉則由謝派的許財利代表國民黨參選。從訪談結果可以看出,許財利的當選是因為泛藍選 民的整合,政黨之間的合作,多於派系之間的聯盟與合作。相反的,雖然許財利與徐少萍在 國民黨的競選策略中,仍以搭配方式出現,共同拉抬,但畢竟因派系不同,事實上並未出現 「派系整合」。因此,從 2000 年總統大選後迄今,基隆市的政黨政治以國、親及民進黨三黨 為主。國民黨以許財利、徐少萍為代表;民進黨則在李進勇敗選後,以王拓勢力為主;親民 黨出現,並以劉文雄為主要地方領導人。至於地方派系則以謝派與陳林派為主,其中謝派與 國民黨關係仍然密切;陳林派則因林水木的立場似有偏向民進黨,而與國民黨關係不若以往; 蘇張派則在逐漸消解。可見,政黨政治形勢影響了地方派系的政黨支持。 四、就派系候選人的政黨屬性來看,1998 年市議員選舉,具地方派系屬性的候選人共有 25 位,皆為國民黨籍,比例為 100%。2002 年市議員選舉,則有 23 位地方派系參選人,其中 22 位為國民黨籍,比例亦高達 95.65%;無黨籍者 1 位,比例為 4.35%。表示地方派系的政黨 支持在 1998 年時改變不大,仍以國民黨為主。此外,1998 年市議員選舉,國民黨 37 位候選 人,25 位為派系人士,比例為 67.57%,其他政黨則並未提名派系人士。但是,2002 年市議 員選舉,國民黨共推出 33 位候選人,其中有 22 位派系人士,比例仍達 66.67%;其他政黨則 仍未提名派系人士。顯示,雖然在總統大選後,新政黨形勢出現,政黨體系影響了地方派系, 但在 1998 年與 2002 年市議員選舉的比較中可以發現,地方派系的政黨支持相當穩定,變遷 不大,仍以國民黨為主要支持對象。國民黨循往例仍以提名籠絡地方派系。但是其他政黨並 不採取提名方式來拉攏地方派系。事實上,基隆市的個案顯示出政黨與派系之間互為影響的 假定,似乎並不必然互為因果。 再從 1998 年與 2002 年當選的市議員結構來看,國民黨席次率分別為 48.68%及 47.17%; 民進黨為 15.79%及 15.71%;新黨在 1998 年席次率為 10.53%,後來完全瓦解,未推出候選人;

(6)

親民黨取而代之,在 2002 年的市議員中佔 14.29%;無黨籍席次由 25%小幅下降為 22.86。可 見,市議會中新的政黨體系主要呈現的是新黨被親民黨取代,其他政黨席次結構則相當穩定。 因此,初步來看新的政黨體系影響了地方派系的政黨支持,但程度似乎沒有預期中的大。而 地方派系政黨支持的變遷,尚未強大到足以影響政黨體系的形成與變化。 肆、結論 從基隆市個案分析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對於新政黨體系下台灣地方派系研究的一些值得 更進一步檢証的假設: 一、2000 年總統大選後的新政黨體系,確實對於地方派系的政黨支持產生影響。個別的 派系領導人物的政黨屬性,呈現出「政黨移動」。合理的推論是他們會去動員他們的支持者, 改變支持者的政黨支持。因此,派系勢力呈現出消長現象。基隆市甚至於出現某一特定派系 〈蘇張派〉有瓦解趨勢。2000 年總統大選後親民黨成立,劉文雄加入親民黨之後,在立委選 舉的 6 位候選人中獲得最高票,得票率為 30.67%。在市議員選舉時,有 3 人表示是追隨劉文 雄加入親民黨參選。而訪談結果顯示,有五位國民黨籍市議員可能加入親民黨。所以,劉文 雄自蘇張派出走,而蘇張派勢力瓦解後,是否會有基隆「劉派」的出現,值得觀察。 二、單一選舉區,當選人只有一名的市長選舉,政黨之間的合作,甚於派系之間的競合。 基隆市長選舉,呈現此種情形,或可詮釋成政黨支持的力量大於派系的動員。 三、但在多席次的市議員選舉上,地方派系的政黨支持呈現穩定現象,基隆市地方派系 仍支持國民黨;個別派系政治人物,改變政黨屬性,被視為是離開派系,例如劉文雄、楊思 勤、何聖隆等被視為自派系出走,所以整體而言,地方派系如果是一個整體,並沒有產生「政 黨移動」。 四、許財利雖在派系屬性上屬於「謝派」,但除謝派人脈之外,也有三位非地方派系的 市議員明顯與許財利較為接近。台灣地方派系的形成,常常因為政治職務而產生某派,但據 訪談結果顯示,多數不相信基隆會有「許派」的出現。顯然,政黨政治的新情勢,已經對於 地方派系的裂解與新生,產生影響。 五、從基隆市議員選舉,僅國民黨提名派系人物參選,顯見在新政黨體系下,提名仍是 政黨影響、操弄地方派系的中介變項。但新出現的政黨目前並沒有這麼做,未來是否如此, 值得觀察。 六、地方派系政黨支持的變遷,是否反過來會影響政黨體系的發展,以基隆市個案來看, 似乎仍無法提供解釋,也許值得在其他縣市再作比較觀察,才能得到兩者間的因果關係。 附件(一) 編號 姓名 職稱 訪談時間 1 潘家森 國民黨基隆市黨部前主委 91 年 1 月 16 日 PM:12:30-13:10 2 劉文雄 立法委員 91 年 1 月 21 日 AM:9:00-10:00

(7)

3 林水木 前基隆市市長 91 年 2 月 1 日 PM:16:00-17:30 4 徐少萍 立法委員 91 年 2 月 1 日 AM:11:00-12:00 5 楊思勤 立法委員候選人 91 年 2 月 20 日 AM:10:00-11:00 6 謝藩東 基隆區漁會總幹事 91 年 2 月 22 日 AM:9:00-10:00 7 何聖隆 立法委員候選人 91 年 2 月 22 日 PM:14:10-15:30 8 朱清景 信義區仁愛里里長 91 年 2 月 22 日 PM:16:00-16:45 9 闕美玉 仁愛區玉田里里長 91 年 2 月 24 日 PM:14:00-15:30 10 游翔耀 基隆市議員 91 年 2 月 26 日 AM:10:30-12:00 11 韓良圻 基隆市議員 91 年 3 月 1 日 PM:14:30-15:30 12 王翔鍾 基隆市議員 91 年 3 月 15 日 PM:10:0-11:30 13 林明信 基隆市警察局第一分局組長 91 年 3 月 15 日 PM:15:00-15:30 14 黃興隆 中國時報記者 91 年 3 月 15 日 PM:15:00-16:00 15 張通榮 基隆市議會議長 91 年 3 月 22 日 PM:15:00-16:00 16 鄭林清 良 基隆市議員 91 年 3 月 25 日 PM:14:00-15:00 17 張芳麗 基隆市議員 91 年 3 月 25 日 PM:15:00-16:00 18 邢文孝 自由時報記者 91 年 3 月 26 日 PM:15:00-16:00 19 曾水源 基隆市議會副議長 91 年 3 月 29 日 PM:16:00-18:00 20 謝月霞 前基隆市議員 91 年 5 月 24 日 PM:14:00-18:00 21 黃景泰 基隆市議員 91 年 5 月 25 日 PM:11:00-12:00

(8)

22 柯水源 基隆市副市長 91 年 9 月 19 日 PM:10:00-11:0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Then, it is easy to see that there are 9 problems for which the iterative numbers of the algorithm using ψ α,θ,p in the case of θ = 1 and p = 3 are less than the one of the

The main hypothesis that we are most interested in is the research hypothesis, denoted H 1 , that the mean birth weight of Australian babies is greater than 3000g.. The other

To convert a string containing floating-point digits to its floating-point value, use the static parseDouble method of the Double class..

The research data are collected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analysed in electors’ opinion with political party of candidat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edia,

Theory of Project Advancement(TOPA) is one of those theories that consider the above-mentioned decision making processes and is new and continued to develop. For this reason,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cross-strait visitor’s tourist experience.With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motives stated as above, the objectives of this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