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英國與中東路事件:以英國駐華外交人員報告為中心的探討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英國與中東路事件:以英國駐華外交人員報告為中心的探討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7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部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唐啟華 博士. 政 治 大. 立. ‧ 國. 學. 英國與中東路事件:以英國駐華外 ‧. n. al. er. io. sit. y. Nat. 交人員報告為中心的探討 C. i n U. v. h e atn g The Role of Great Britain thec Crisis h i of Chinese Eastern Railway, 1929: based on the report of Britain diplomatic agent in China.. 研究生: 蘇大偉 撰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七月.

(2) 前言........................................................................................................... -1前言 一、研究動機................................................................................... -1研究動機 二、文獻回顧................................................................................... -7文獻回顧 三、研究方法與預期成果............................................................. - 12 研究方法與預期成果 第一章英國眼中的中東路問題............................................................. - 14 第一章英國眼中的中東路問題 第一節南京外交與英國對華政策................................................. - 14 第一節南京外交與英國對華政策. 政 治 大 第二章英國對中東路事件的觀察......................................................... - 25 第二章英國對中東路事件的觀察 立. 第二節英國對中東路問題的理解................................................. - 19 第二節英國對中東路問題的理解. 第一節中東路事件爆發................................................................. - 25 第一節中東路事件爆發. ‧ 國. 學. 第二節中蘇交涉............................................................................. - 29 第二節中蘇交涉. ‧. 第三節中蘇交涉僵局與列強提出聯合調停................................. - 32 第三節中蘇交涉僵局與列強提出聯合調停. sit. y. Nat. 第四節蘇聯軍事行動與德國居中斡旋......................................... - 36 第四節蘇聯軍事行動與德國居中斡旋. io. er. 第五節中東路事件結束................................................................. - 42 第五節中東路事件結束 第三章英國對中東路事件的評論......................................................... - 49 第三章英國對中東路事件的評論. al. n. v i n Ch 第一節事件途中的英國評論......................................................... - 49 第一節事件途中的英國評論 engchi U 第二節藍浦生的總結討論............................................................. - 54 第二節藍浦生的總結討論. 結論......................................................................................................... - 57 結論 徵引書目................................................................................................. - 64 徵引書目.

(3) 英國與中東路事件:以英國駐華外交人員報告為中心的探討. -1-. 前言 一、研究動機 中東鐵路(以下稱中東路),1897 年興工,1903 年全線通車,為中俄 合辦,由俄國承修。東起綏芬河,西至滿州里,中間經過哈爾濱與長春, 全長 1707 公里。甲午戰爭後,日本在中國東北的勢力大增,清廷為求 「以夷制夷」,而有 1896 年的《中俄密約》,由此產生中東路的興築。. 政 治 大. 中東路連接俄國西伯利亞鐵路,增強俄國在遠東的支配,其鐵路機構不. 立. 斷擴張權力,在東北擁有極大勢力。1919 年,由於俄國革命與一次大. ‧ 國. 學. 戰的緣故,中東路交由中立的國際託管委員會管理。蘇聯原先在 1919、 1920 兩次宣言將交還帝俄時期一切利權,然而並未實現。經過中蘇之. ‧. 間會議折衝,1924 年簽署《中俄協定》 ,並訂有《暫行管理中東鐵路協. y. Nat. sit. 定大綱》,規定中東路僅具商業性質。隨後由於張作霖退出北京政府,. n. al. er. io. 與蘇聯簽署《奉俄協定》,內容與《中俄協定》無重大不同。在中東路. i n U. v. 事件之前,中東路的運作,基本是按照《暫行管理中東鐵路協定大綱》,. Ch. engchi. 若有爭執,則由中蘇雙方或奉俄雙方協議解決。. 中東路事件,以 1929 年 5 月 27 日的東北當局搜索蘇聯哈爾濱領事 館案為起頭。東北當局認為第三國際成員在蘇聯駐哈總領事館秘密集 會,是為了宣傳共產主義,對中國進行顛覆行動。而中東路蘇聯籍職員 與蘇聯駐東北各領事館成員牽涉其中,是違反《奉俄協定》 。29 日,蘇 聯向南京國民政府提出抗議,並警告將不予中國在蘇聯領事館豁免權。 及 7 月 10 日,東北當局驅逐中東路蘇聯籍局長副局長,將鐵路機構內.

(4)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研究部碩士論文. -2-. 的蘇聯籍職員解雇,代之以中國籍與白俄人士,完全掌控中東路。13 日蘇聯照會南京國民政府,聲明願意有條件地和平談判中東路問題,但 限定南京政府三天答復。在南京政府拒絕後,17 日蘇聯便宣布撤回所 有在中國的外交人員,中蘇關係實際已經斷交。 自 7 月下旬開始,蘇聯軍隊便在中蘇邊境挑釁。此時東北內部有主 戰與妥協兩派,由妥協派取得上風。張學良遂派哈爾濱交涉員蔡運升在. 政 治 大 民政府阻攔,希望將事件交涉統一由中央辦理,中央且派新任駐芬蘭公 立. 滿州里與蘇聯代表梅里可夫(Melnikoff)談判,眼見要達成協議,但被國. 使朱紹陽前往代表交涉,卻被梅里可夫拒絕會面。此時蘇聯在 8 月的軍. ‧ 國. 學. 事會議決定出兵,組成極東特別軍向東北進軍,中旬時連陷中蘇邊境數. ‧. 地,並深入東北,但未做佔領。在滿州里談判中止與蘇聯進軍東北之後,. sit. y. Nat. 中國改派駐德公使蔣作賓透過德國政府,與蘇聯駐德代表在柏林交換意. io. er. 見。但雙方仍然在恢復談判的前提條件,無法就中東路正副局長任命上 取得共識,德國的斡旋遂告失敗。交涉停頓後,蘇聯軍事行動再起,9. al. n. v i n C h 11 月底東北軍完全潰敗。張學良再派蔡 月末到 10 月初連敗東北軍,至 engchi U. 運升和蘇聯代表談判,簽有類似城下之盟的草約。國民政府眼見大勢已. 去,只得承認張學良進行之交涉,惟對草約內容有所意見,藉口不符條 件而拒絕承認,並以蔡運升逾越職權為由,另派莫德惠為代表,與蘇聯 再次交涉,最終簽署《伯力協定》。 就整起事件交涉過程中,蔣介石、王正廷與張學良三者之間,各有 其所持外交政策。中東路事件不單是中央與地方外交之間的互動,中央.

(5) 英國與中東路事件:以英國駐華外交人員報告為中心的探討. -3-. 本身關於外交政策就有歧見。由於蔣與王對於中蘇交涉意見的不同,蔣 曾電張,稱王的外交政策過於理想,中東路事件交涉會由他主持,請張 放心云云。1張學良本身外交政策搖擺不定,但終歸仍以東北利益為主 要考量。筆者認為,蔣王之間的歧見,是軍人與文人在政策上的不同。 蔣張之間的,則是中央與地方關注的利益不同。至於王張之間,則是職 業官僚與地方軍閥有其各自的考量。. 政 治 大 美國國務卿史汀生(Henry Lewis Stimson)召集中英法日四國駐美的代 立 事件一開始,國民政府就有要求列強出面調停的想法。7 月 18 日. 表,會商中東路事件引起的中蘇衝突,中國駐美公使伍朝樞便代表國民. ‧ 國. 學. 政府,向美國提出調停的請求。然而史汀生表示,唯有中蘇雙方都做出. ‧. 調停的請求,美國才會出面。2伍朝樞轉而詢問法國的意願,法國駐美. sit. y. Nat. 大使克勞德(Paul Claudel)表示,儘管不能接受中國發動中東路事件的理. io. er. 由,法國總理兼外交部長白里安(Aristide Briand)將非常樂意擔任中蘇之 間的調停工作。3然而法國的善意很快地被蘇聯拒絕。421 日,駐德公使. al. n. v i n Ch 蔣作賓電告外交部,蘇聯駐德大使向其表示中蘇直接交涉的希望。到 8 engchi U 月中旬,蘇聯進軍深入東北,南京當局便同意由德國居間調停,在柏林. 交換意見。由於中蘇對於中東路新任正副局長任命問題,無法取得共. 1. 〈蔣介石致何成濬電〉(1929 年 8 月 25 日)、 〈蔣介石致閻總司令電〉(1929 年 8 月 26 日),國史館藏,《蔣介石總統檔案‧革命文獻(統一時期)》第 5 冊,頁 99-100。 2 The Secretary of State(Stimson) to MacMurry, July 19, 1929, United States Dep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FRUS), Vol. II, 1929, pp.215-7. 3 The Secretary of State to MacMurry, July 22, 1929, FRUS, Vol. II, 1929, pp.224. 4 Statement by the Soviet Commissariat for Foreign Affairs, undated, FRUS, Vol. II, 1929, pp.231-2..

(6)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研究部碩士論文. -4-. 識,9 月下旬,柏林交涉終止。5中國極力想要爭取提交國際聯盟與非戰 公約仲裁。然而由於蘇聯並非國際聯盟的會員國,史汀生建議中國打消 念頭。史汀生本人積極想要組成一個類似協調委員會的組織,由列強聯 合調查中蘇之間一切爭端。但由於蘇聯堅決反對第三國介入,且英國在 內的其他列強也認為中國不先恢復中東路原狀,則列強的調停不但沒有 好結果,反而給蘇聯對中國用兵的口實,主張靜觀其變。6國際調停遂. 政 治 大 而在華列強,早在國民政府北伐初始,便相當關注其行動。他們關 立. 無結果。. 注中國的民族主義,是否會對其在華利益造成損害。而中東路事件交. ‧ 國. 學. 涉,作為中國收回外國在華利權的行動,自然會引起相當程度的注意。. ‧. 因此,其在事件期間所扮演的角色,值得注意。當時日本在南滿擁有極. y. Nat. 大權益,是最關注事件交涉最後結果的國家。日本在奉天的總領事就曾. er. io. sit. 力勸張學良,要與蘇聯直接交涉。7即使蘇聯能夠從國民政府手上保住 中東路,但或許無法維持,可能就是要轉賣給日本。事實上,中東路事. al. n. v i n Ch 件之前,蘇聯轉賣中東路給日本的傳聞,一直沒有斷過。中東路事件結 engchi U. 束,蘇聯就在日本扶植滿州國之後,1935 年 3 月 23 日簽訂《蘇滿關於 中東鐵路轉讓協定》 ,將中東路賣給滿州國。8再者,當時東北仇日的情. 5. 〈蔣介石致張司令長官電〉(1929 年 8 月 18 日),國史館藏,《蔣中正總統檔案‧革 命文獻(統一時期)》第 5 冊,頁 92-3。 6 The British Ambassador (Howard)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Aug 30, 1929, FRUS, Vol. II, 1929, pp.308. 7 《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台北:國史館,2003)第七冊,1929 年.11 月 8 日, 頁 60。 8 段永富, 〈試論「蘇滿關於中東鐵路轉讓協定」的簽訂〉 , 《世紀橋》2010 年第 1 期(長 春: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2010),頁 53-54。.

(7) 英國與中東路事件:以英國駐華外交人員報告為中心的探討. -5-. 緒是高於反蘇的。東北之所以佔領中東路,是認為蘇聯不足為懼。若東 北當局取得中東路,則可能會有實力向日本挑戰。日本以外的列強,一 方面憂心國民政府會以中東路事件為例,收回利權,一方面則不樂見日 本完全佔有滿蒙利益。對他們來說,恢復原狀會是最好的結果。如此, 藉由國際安全體系進行仲裁或調解的聲音就出現了。 就南京外交性質而言,中東路事件做為南京國民政府完成北伐之後. 政 治 大 去關於九一八事件之前的南京外交,多以「革命外交」一詞概括。台灣 立 第一個重大涉外事件,會是一個觀察南京當局外交政策的極佳案例。過. 學界認為南京外交根源自廣州、武漢政府的「革命外交」,但捨棄易放. ‧ 國. 學. 難收的群眾運動,改採溫和談判的手段進行,這樣的觀點以李恩涵〈王. ‧. 正廷的「革命外交」與九一八事變〉一文可為代表。9大陸學界以李氏. y. Nat. 的觀點出發,則認為南京外交,是將保個人權位與蔣介石想要拉攏列強. er. io. sit. 的目的相結合,披「革命外交」之名和列強妥協,並出賣國權。10「革 命外交」一詞詮釋為:以革命的方法與手段,來解決與列強條約之間不. al. n. v i n 平等關係中的外交問題。C然而有學者認為南京國民政府的外交,在精 hengchi U 11. 神、策略甚至於人事,都與北京政府外交部淵源較深;而王正廷的外交, 只是在執行其在北京外交總長任內,所確立的「到期修約」方針。而南 9. 李恩涵, 〈王正廷的「革命外交」與九一八事變〉 , 《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學術討論集》 第二冊(台北:出版者不詳,1991),頁 246-269。 10 申曉雲, 〈南京國民政府「撤廢不平等條約」交涉述評——兼評王正廷「革命外交」〉 , 《民國檔案》(南京,2000.02),頁 271-285。 11 李氏: 「『革命外交』一詞,顧名思義,就是想以革命的方法與手段,來解決中外間 不平等條約關係中的外交問題。」李恩涵,〈王正廷的「革命外交」與九一八事變〉, 頁 246。申氏: 「 『革命外交』 ,顧名思義即以革命的方法與手段,來解決中外條約不平 等關係中的外交問題。」申曉雲,〈南京國民政府「撤廢不平等條約」交涉述評—— 兼評王正廷「革命外交」〉 ,2 頁 81。.

(8)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研究部碩士論文. -6-. 京外交部在國民政府以黨領政下,外交部不再是訂定外交政策的組織, 只是執行單位,在獨立自主與專業程度上不如北京外交部。12因此筆者 認為南京外交需要再次考察,通過中東路事件做為案例,可由此討論是 否符合「革命外交」,或者另有解釋。 然而自鴉片戰爭以來在中國擁有條約特權的列強,於甲午戰爭後美 國推行「門戶開放」政策,背後便是有英國的鼓舞,因為其政策與英國. 政 治 大 的關連:若是有勢力在中國某地區擁有獨佔權益,將會影響英國在華商 立. 一貫的對華態度相符合。英國已經注意到在華商業利益與列強關係之間. 業利益。13而南方廣州武漢國民政府開始北伐前後,所進行的「革命外. ‧ 國. 學. 交」 ,便是以五卅慘案為開端,挑起反對英國的「省港大罷工」 ,使英國. ‧. 開始調整對華政策。國民政府北伐途中,收回漢口與九江英租界,就是. sit. y. Nat. 英國對中國民族主義退讓的開端。14這是英國基於保障自身在華商業利. io. 權,同時兼顧英國的利益。15. al. er. 益的考量,一方面迎合中國民族主義的要求,漸進地放棄英國在華利. n. v i n Ch 中東路事件可說是中國民族主義嘗試挑戰蘇聯在東北的利權,不論 engchi U. 成敗,列強在中國的勢力版圖必然有所變動。追求列強在華勢力均等的 英國,按理不會任由事態發展而不插手。而其自身面對中國民族主義挑 戰的經驗,英國縱使不向當時非盟友的蘇聯傳授心得,也必定會與其他 12. 唐啟華,〈一九二零年代中國外交的重估〉 《一九二零年代的中國》(台北:中華民 國史料研究中心,2002),頁 33-59。 13 王曾才, 〈英國對華外交與門戶開放政策〉 , 《中英外交史論集》(台北:聯經,1979), 頁 220-226。 14 李恩涵,〈陳友仁與二零年代的「革命外交」〉 ,《近代中國外交史事新研》(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頁 245-251。 15 李仕德,《英國與中國的外交關係(1929-1937)》(台北:國史館,1999),頁 17。.

(9) 英國與中東路事件:以英國駐華外交人員報告為中心的探討. -7-. 列強相聯絡。過往研究沒有看到英國的任何明顯行動,也沒有見到為何 英國沒有任何行動的解釋,更沒有見到使用英國檔案為主的視角。本篇 論文以這疑問出發,嘗試使用英國外交部檔案,來考察英國在中東路事 件當中,究竟採取什麼態度,是否有什麼政策,進行什麼活動。並藉由 英國對中東路事件的考察視角,關照南京外交在中東路事件的行動,從 中得到一些與過去中東路事件研究不同的成果。 二、文獻回顧. 立. 政 治 大. 台灣方面討論中東路事件的專文,有孫子和〈中東路事件經緯〉16,. ‧ 國. 學. 與林孝庭〈從美國國務院檔案看中東路事件時國府在美之交涉〉17。孫 氏一文,是整理當時中東路相關研究,全面地介紹中東路相關問題。以. ‧. 鐵路的建造與經營為主,旁及到 1929 年的中東路事件,唯使用外交檔. y. Nat. sit. 案不多,論點也較具傳統黨派特色。林氏一文則使用美國國務院檔案,. n. al. er. io. 敘述當時駐美公使伍朝樞在中東路事件,與美國國務院往來的經過。文. i n U. v. 中大致闡述美國對中東路事件的態度,認為中蘇雙方不會走上軍事衝突. Ch. engchi. 的局面,但國民政府對軍事衝突毫無準備,以致萬一發生之時,美國的 觀察跟評價都不利於國民政府。美國無法理解南京當局對中東路事件的 過激反應,也對當時中國急於使用強制手段廢除不平等條約的作法,表 示反感。此事件與領事裁判交涉相關連,美國認為列強不可偏袒國民政 府,以免造成列強在華利益的損害。除上述兩篇文章之外,台灣學界關 16. 孫子和, 〈中東路事件經緯〉 , 《抗戰前十年國家建設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 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頁 311-353。 17 林孝庭,〈從美國國務院檔案看中東路事件時國府在美之交涉〉 ,頁 187-202。.

(10)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研究部碩士論文. -8-. 於中東路事件的研究,多與九一八事變的研究相結合18,未有其他專論。 大陸方面關於中東路事件的研究,成果很多,惟質與量不成比例, 使用外交檔案與政府檔案者很少,大多使用地方文史資料與個人回憶 錄。楊奎松〈蔣介石、張學良與中東路事件之交涉〉19,大量使用收藏 於國史館的《蔣中正總統檔案》,在蔣張決策過程有很深刻的討論。首 先針對張學良發動中東路事件是出自於蔣介石指使一事,認為並未有充. 政 治 大 的。而在交涉過程中,蔣張的主張並非始終是一致的。因為蔣主要考慮 立 分證據顯示蔣是主謀。由此帶出,中東路事件是由東北當局自主策動. 的是整個中央的形勢,與張主要考慮東北的利益,在某些關節會是衝突. ‧ 國. 學. 的。最後在蘇聯軍隊的強力進攻之下,張只能訂立城下之盟,蔣也無法. ‧. 在國際上使列強調停與介入,整起事件就以失敗告終。楊氏綜合整起事. sit. y. Nat. 件,東北方面準備不足,軍隊戰力也與預期不同之外,南京當局高估蘇. io. er. 聯與列強之間的意識型態分歧,也未考慮蘇聯獨自行動下使用武力的可 能性,不瞭解當時國際外交的準則與利益關係。再者,當時中國尚未實. al. n. v i n Ch 質統一,南京當局對地方的控制力不足,除了無法動員全國一致對蘇, engchi U 途中也可能遭遇其他地方實力派的挑戰,只能默許張學良獨斷與蘇交. 涉。而楊氏特別點出中國內部未實質統一,才是外交失敗的最重要原因。 左雙文《困境中的突圍:重大突發事件與國民政府的對策當中》一. 18. 像是李君山, 〈「九.一八」前後「不抵抗」政策的再思考〉,51《國立臺灣大學文 史哲學報》(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9.12),頁 165-196。李氏將中東路 事件視作為「不抵抗政策」演進的一環。另外可再延伸至同氏著, 《全面抗戰前的中 日關係(1931-1936)》(台北:文津,2010)。 19 楊奎松,〈蔣介石、張學良與中東路事件之交涉〉 《近代史研究》2005 年第 1 期(北 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5),頁 137-187。.

(11) 英國與中東路事件:以英國駐華外交人員報告為中心的探討. -9-. 書中,將中東路事件置於第二章專章討論,整理過往大陸學界研究,並 嘗試重新詮釋。左氏認為國民政府的外交帶有濃厚投機色彩,企圖在蘇 聯建國初期未穩之際,聯絡西方列強收回中東路;與西方列強及日本交 涉時,都能夠忍讓吃虧,唯獨對蘇聯採取強硬,表示國民政府外交帶有 強烈的意識型態色彩;對於國際聯盟與非戰公約過分相信,及對國內局 勢變化缺乏把握,都顯現國民政府外交帶有很大的盲目性與隨意性;最. 政 治 大. 後,認為國民政府的外交作為,是損人不利己,對東北當局與本身的權 益都未能妥善維護。20. 立. 上述大陸學界的研究成果,楊奎松與左雙文的文章,將中東路事件. ‧ 國. 學. 的中文檔案史料整理出來,完成基本史實的建立與釐清。楊氏認為,當. ‧. 時南京當局對內無法貫徹統治,外交做為內政的延伸,中東路事件的失. y. Nat. 敗,自然是可以預期的。左氏則是對南京當局的外交政策進行論述。. er. io. sit. 劉顯忠〈中東路事件研究中的幾個問題〉一文21,則是從截自 2009 年為止有關中東路事件研究的研究整理開始,就事件研究中幾個問題提. al. n. v i n Ch 出看法。劉氏將大陸學界過去研究考察重點分為三類,一是肇事者,一 engchi U 是性質,一是後果。接著他提出四個面向的問題:關於事件起因,並非 路權問題,而是中蘇雙方在經營管理的歧見,導致雙方不和;中東路特 殊戰略位置,也讓雙方動輒得咎;而當時中國領導人的決策,是引發事 件爆發的最後一根稻草。關於蘇聯應變,則認為蘇聯是以和談為優先, 20. 左雙文, 《困境中的突圍:重大突發事件與國民政府的對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社,2006),頁 71-135。 21 劉顯忠, 〈中東路事件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 《歷史研究》2009 年第 6 期(北京:中國 社會科學院,2009),頁 79-100。.

(12)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研究部碩士論文. - 10 -. 從原本以和為主到以戰促和,最後達到蘇聯預期的結果。至於白俄問 題,中國反而顯得小心翼翼,避免使蘇聯以此侵入東北。事件期間,大 國反應更是中蘇雙方都很注意的問題,然而各國之間意見紛歧,南京政 府期待的聲援並未出現,也沒有形成蘇聯政府害怕的抵制。劉氏在討論 大國反應之時,主要討論當時國際體系的仲裁維護者美國、嘗試在地緣 政治中斡旋的德國,與在東北擁有極大利權的日本。在其論述中,英國. 政 治 大 日本學者方面,臼井勝美在日中關係上討論日本在此事件的對應手 立. 是隨著美國一同行動,未見有任何主體行動與反應。. 段,使用日本外務省檔案,論述當時日本外相幣原,努力勸告雙方維持. ‧ 國. 學. 和平的作為,並給予積極的評價。22服部龍二則是討論當時東亞國際局. ‧. 勢,美國的「理念外交」 、蘇聯的「意識型態」外交與中國「革命外交」,. sit. y. Nat. 藉由中東路事件交織錯綜在一起。蘇聯在中國東北的軍事勝利,使得國. io. er. 民政府的「革命外交」遭受極大挫折。另外,各國對中東路事件的對應, 特別是日本跟美國的政策,主要就是對雙方進行和平調停。由於美國內. n. al. Ch. 23. 部有許多問題,使調停最終失敗。. engchi. i n U. v. 土田哲夫則不只一篇文章討論中東路事件,認為中東路事件是「地 方外交」現象,並討論與日本的關係。〈1929 年の中ソ紛争と「地方外. 22. 臼井勝美, 〈昭和期の日中関係(1928-1945)〉 ,15《外交史料館報》(東京:外務省 外交史料館,2001.6),pp.44-62,另有專書《日中外交史研究─昭和前期─》(東京: 吉川弘文館,1998.12),中東路事件作為第二章,前接濟南事件,後續九一八事變, 重要性可見一斑。 23 服部龍二, 《東アジア国際環境の変動と日本外交 1918-1931》(東京:有斐閣, 2001.10),pp.255-263。.

(13) 英國與中東路事件:以英國駐華外交人員報告為中心的探討. - 11 -. 交」〉24一文則指出,在易幟過後東北當局服從南京國民政府,但保有相 當的自主性,並有自身的對外活動(土田氏稱之為「地方外交」)。中東 路事件作為「地方外交」的顯著例子,中央(南京)與地方(東北)的外交 活動相互競合交錯,用在處理對外事務上,就有些衝突與牽制的情形發 生。 土田氏另一篇文章〈中東路事件與日本的反應〉25,則以解析日本. 政 治 大 干涉與對外協調的方針,對中東路事件標榜「絕對中立」。接著,蘇聯 立. 在中東路事件的反應為主旨。首先,由於當時日本濱口內閣推行對華不. 在東北的軍事勝利,讓日本清楚認識到蘇聯的實力,並且觀察到東北防. ‧ 國. 學. 務的弱點。再來,中國在中東路事件交涉的失敗,凸顯中國在國際上的. ‧. 孤立,與蘇聯重新恢復過去大國地位。而中蘇關係在此次事件惡化,致. 植滿州國的成立。. io. er. sit. y. Nat. 使九一八事變之後,中國無法進行聯俄制日的戰略,使日本得以順利扶. 上述日本學界的研究,有其嚴謹的檔案徵引對照,論點也很多元,. al. n. v i n Ch 且無黨派偏見。唯多以日本的角度觀察中東路事件,關注其在東亞國際 engchi U. 所造成的影響。或是將焦點放在事件發生的地點:中國東北,敘述東北 當局在事件交涉中扮演的角色與地位。對於南京外交的性質,日本學界 直接徵引中文學界的研究成果,先入為主地以「革命外交」定義敘述之, 而沒有依據實際情形而加以評價。 24. 土田哲夫, 〈1929 年の中ソ紛争と「地方外交」 〉,48《東京学芸大学紀要:第 3 部 門社会科学》(東京:東京学芸大学,1997),pp.173-207。 25 土田氏發表於 1999.8 的張學良國際學術研討會,後收錄進張德良、周毅編《張學 良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同澤出版社,2000.5),頁 248-263。.

(14)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研究部碩士論文. - 12 -. 整體來說,關於中東路事件的研究,中文與日文學界都有相當數量 的成果。唯中文學界的成果,在論點上多侷限在黨派意見,或是傳統革 命史觀的解釋。或是在視角上有所狹隘,未能從南京外交出發,延伸到 整個東亞來論述。更有些在研究方法上,僅以文史資料為主的引用,而 無官方檔案的徵引對照。日文學界的成果,則多以日本角度出發,有著 重在日本對此事件的反應或認識,有放眼到東亞政局,但是對此事件在. 政 治 大 勢力也遍及中國精華地區,沒有見到學界以其視角出發的論述,此處有 立. 中國的地位,未有突破性的研究。英國當時在華擁有極大的商業利益,. 待本文考察。. ‧ 國. 學. 三、研究方法與預期成果. ‧. 本篇論文嘗試以英國外交部檔案為主,搭配中美等國外交檔案,觀. y. Nat. sit. 察英國是如何看待中東路事件,敘述其觀點的演變,以致影響英國在中. n. al. er. io. 東路事件中的反應與行動。英國外交部檔案是使用 Kenneth Bourne 與. i n U. v. Donald Cameron Watt 合力編輯的 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 Ch. engchi. reports and papers from 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Print(BDFA) Part II Series E Volume 37-38.,蒐羅自 1929 年 2 月到 1930 年 12 月,英國外交 部與駐中國公使館暨各地領事館的收發電報。本文使用其中英國對中東 路事件的考察與評論。 中國外交部檔案,主要使用國史館所藏《中東路事件》案卷,其將 與中東路相關所有檔案,舉凡對外交涉與意見討論,都有所收集羅列, 並依照項目如搜索蘇聯駐哈爾濱領事館案、提報國聯行政院、與非戰公.

(15) 英國與中東路事件:以英國駐華外交人員報告為中心的探討. - 13 -. 約國交涉等分類。其他檔案、檔案彙編與報紙社論,作為前面所述中英 日檔案的補充與旁證,藉以充實本文的論述與內容。 美國國務院檔案,則是使用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Papers relating to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FRUS) 1929 Volume II (1929),此卷有收錄關於美國對中東路事件交涉的看法與行動。美國是 當時中國極力爭取的與國,藉由美國的檔案,可以瞭解中國當時如何解. 政 治 大 本篇論文整理英國外交部檔案,嘗試呈現英國作為旁觀者的角色, 立. 釋事件交涉,並由此爭取中國期待得到的援助。. 對中東路事件的詳細觀察,並由此決定自身保持中立,不過分涉入。除. ‧ 國. 學. 了保證在華利益,更顯現其對世界和平的關照。.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6)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研究部碩士論文. - 14 -. 第一章英國眼中的中東路問題 第一章英國眼中的中東路問題. 第一節南京外交與 第一節南京外交與英國對華政策 英國對華政策 南京國民政府在法理上承繼廣州、武漢國民政府,原先高舉革命的 旗幟,對外政策亦是以「革命外交」為名。然而其內部左右派的爭執, 經歷清黨(或稱四一二政變)之後,改由溫和派上台。原本內部左派倚靠. 政 治 大 革命」的目標服務,對外政策也趨於緩和。原先利用群眾運動,抵制所 立. 的是蘇聯的支持,清黨過後,黨內親蘇勢力遭到排除,不再為其「世界. 謂帝國主義的革命外交,雖然名稱與追求民族獨立與國際地位平等的目. ‧ 國. 學. 標並未改變,南京政府的實際執行,已經與之前廣州、武漢政府有所不. sit. y. Nat. 作。也因此對列強不再抱持強烈敵對的態度。27. ‧. 同。26由於與蘇聯斷絕往來,南京政府亟需西方列強的支持,並與之合. io. er. 1928 年 6 月,王正廷就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長,接受記者訪問時, 對於所謂不平等條約,改以到期修改的方式28,與先前「革命外交」要. al. n. v i n C月h 7 日時,南京政府在通過國民黨中央執行 求廢除的態度有所不同。7 engchi U. 委員會政治會議與國民政府聯席會議後,發表正式外交方針宣言,要點 為:滿期舊約,應做無效,另訂新約,未滿期之舊約,以正式手續提出 修改,已滿期而尚未訂定新約者,用一臨時辦法。29而其臨時辦法共有. 26. 李恩涵,〈一九三一年九月前南京國民政府撤廢不平等條約的成就〉, 《近代中國外 交史事新研》,265 頁。 27 Edmund S. K. Fung, The diplomacy of imperial retreat: Britain's South China Policy,1924-1931,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pp.155-8. 28 《申報》1928 年 6 月 16 日第四版〈王外長之外交方針〉 29 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 《外交部公報》第 1 卷第 3 號,轉引自彭明, 《中國現代史資.

(17) 英國與中東路事件:以英國駐華外交人員報告為中心的探討. - 15 -. 七條,要點為:僑居中國之外人,與中國人民,同受法律上之平等待遇, 關稅事宜,在國定稅則未頒布以前,暫照現在稅則辦理。30這表明南京 政府對外溫和理性的態度。31 王正廷本身留美出身,畢業於常春藤名校耶魯大學。返國後,曾在 武昌起義時,擔任武昌軍政府外交司長,負責與各國駐漢口領事談判, 討論承認革命政府等問題。他在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中,為總排名第二. 政 治 大 月 26 日,列強在北京召開關稅特別會議,他擔任大會主席。他也三度 立. 位的代表。之後代表北京政府,曾與日本、蘇聯進行談判。1925 年 10. 出任北京政府的外交總長。大體來說,王正廷對美國的態度算是親善;. ‧ 國. 學. 對日則較少信任,迂迴行事爭取國權,造成中日關係緊張;而對英國的. sit. y. Nat. 善待英國,就能夠立即獲得回報。32. ‧. 態度,起先非常消極,但在 1928 年之後,整個改變態度。他認為只要. io. er. 王正廷出任外交部長後,首項實質成就是收回關稅自主權。在北伐 軍收回北京後,南京政府的國際威望大增,加以美國想要盡早獲取南京. n. al. 政府的好感,1928 年. v i n 7C月 25 日,美國駐華公使馬慕瑞(John hengchi U. V. A.. MacMurray)與財政部長宋子文簽訂《中美關稅新約》,原則同意中國關 稅自主,這標立著中國與列強相處的新模式。王正廷便以此約為基礎, 分別照會挪威、瑞典、荷、英、法等十餘國,談判稍後隨之進行。在 1929 年 1 月 1 日預定實施 1925 年北京關稅會議列強所答允的關稅自主 料選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99 頁。 30 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 《外交部公報》第 1 卷第 3 號,轉引自彭明, 《中國現代史資 料選輯》 ,100 頁。 31 Edmund S. K. Fung, The diplomacy of imperial retreat, pp.159. 32 Edmund S. K. Fung, The diplomacy of imperial retreat, pp.162-4..

(18)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研究部碩士論文. - 16 -. 前,只剩與日本之間尚未達成新的協議,其餘十一國都已經簽署新的關 稅新約。33 但南京政府與王正廷的外交政策,仍有些動作引起外人對中國的疑 慮。像是國際聯盟官員認為王正廷錯將國聯大會視為中國宣傳的場所。 34. 又如外交部取消各地交涉署,涉外事務統歸中央辦理,由於南京政府. 對地方的統治並不穩固,列強認為仍有與地方勢力進行交涉的需要。整. 政 治 大 外交政策是有所不同的,雖然名稱都是「革命外交」,在實際行動上有 立 體而言,南京政府較為溫和的外交政策,與過去廣州、武漢政府激進的. 其不同之處。南京外交部對外交涉,力求符合國際慣例,不強求遂行民. ‧ 國. 學. 族主義。它對列強的態度,也從原本對抗改為合作。. ‧. 1928 年年底東北易幟,南京政府北伐大致完成。35而英國經過寧案. sit. y. Nat. 交涉,也決定與其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英國對華政策的一貫原則,在. io. er. 於維持英國在中國的貿易地位,並無領土或帝國主義的野心。在這前提 下,為維持中國門戶開放與機會均等,英國盡力與各國合作。36當時英. n. al. 國駐華公使藍浦生(Sir. v i n C h Lampson)認為南京政府已經不若之前廣 Miles engchi U. 州、武漢政府那樣敵視英國。37他對中國抱持同情的態度,在一定程度. 內迎合中國民族情緒,但同時反對中國片面毀約行動,保護英國利益。 他知道南京政府最大的不安因素,是在不知道其何時才能夠完全終止內. 33. 李恩涵,〈一九三一年九月前南京國民政府撤廢不平等條約的成就〉, 《近代中國外 交史事新研》,267-8 頁。 34 李仕德,《英國與中國的外交關係(1929-1937)》,22 頁。 35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台北:東華書局,2001),196 頁。 36 王曾才,《中英外交史論集》,220-226 頁。 37 李仕德,《英國與中國的外交關係(1929-1937)》,17 頁。.

(19) 英國與中東路事件:以英國駐華外交人員報告為中心的探討. - 17 -. 戰,最大的弱點在於無法完全控制各地的軍事勢力。面對當時中國多變 的國內政局,他建議英國上上策是做為旁觀者,伺機而動,並在明確的 原則下應付。他舉日本為例,其對華政策過於僵硬頑固,不會因時制宜 作調整,以致在中國不時遭遇難題。38 以南京政府收回威海衛的中英交涉為例。原本英國在 1898 年強迫 租借威海衛,起因於俄國在 1897 年強租旅順、大連,是基於維持東亞. 政 治 大 租期比照俄國租借旅順。英國在威海衛只是想要設立一個海軍基地,它 立. 國際政治的平衡。中英雙方在 7 月 1 日簽訂《租借威海衛專約》,規定. 向德國保證,此舉不會侵害其在山東的利權。1905 年日俄戰爭結束,. ‧ 國. 學. 俄國將旅順大連轉交與日本,中英雙方曾有返還威海衛之議,隨即因旅. ‧. 順大連只是由俄佔轉成日佔,英國認為仍須維持勢力平衡而作罷。到巴. sit. y. Nat. 黎和會時,中國提出包含返還租借地等「希望條件」 ,但和會拒絕討論。. io. er. 及華盛頓會議,中國再度要求列強交還租借地,英國繼法國之後,表達 願意歸還威海衛,但仍須由中英雙方指派代表,就歸還方式與細節達成. al. n. v i n C h年 10 月開始,中英雙方在威海衛進行談判, 協議後再履行。因此在 1922 engchi U 一時無法達成結論。1923 年 3 月,改到北京進行談判,議定《接收威. 海衛協商意見書》二十四條與附件四件。意見書條件苛刻,如歸還之期 須經英國同意等,遭受民眾反對,而日本也援用此條件與中國談判歸還 青島。在英國不願讓步的情形,北京政府在 1924 年 6 月重啟談判,議 定中英交收威海衛《專約草案》二十九條,將原本「歸還之期須經英國. 38. 李仕德,《英國與中國的外交關係(1929-1937)》,28 頁。.

(20)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研究部碩士論文. - 18 -. 同意」 ,改為「期滿經兩國同意,可續借」 ,其餘皆與上述《意見書》類 同。此草案經北京國務會議通過,英國政府也准許簽約,原訂在 1924 年 11 月 28 日簽約。但 10 月 23 日發生馮玉祥首都政變,北京政府陷入 不穩狀態,使英國改採拖延態度,並未經雙方正式簽約。39 1929 年 5 月,王正廷希望藍浦生盡快重開威海衛收回談判,但英 國態度不甚積極。主要是當時山東情勢不甚明朗,英國對南京政府是否. 政 治 大 趁勢向藍浦生表示,中國將建立現代化海軍艦隊,並選定威海衛為基 立. 有效控制山東有所疑慮。及同年 6 月 20 日中英海軍合同簽字,王正廷. 地,因此要求早日談判收回威海衛,並表示中國不同意以 1924 年專條. ‧ 國. 學. 做為基礎來談判。藍浦生對於中國不以 1924 年專條做為基礎談判,感. ‧. 到不解,便以庚款交涉做為要脅,使得中英威海衛交涉再度回到以 1924. sit. y. Nat. 年專條為基礎,但也因此陷入停頓。等到中國國內情勢較為穩定後,且. io. er. 藍浦生瞭解到王正廷先前不以 1924 年專條為基礎進行談判,有其政治 上的考量,須顧及南京政府內部民族主義的聲浪。1930 年 1 月 11 日中. al. n. v i n Ch 英重開談判。王正廷首先建議將原本專條分割為兩部份,一是歸還威海 engchi U. 衛的條文,一是規範借用海軍設施的條文。由於中英海軍合作的可行性 高,借用海軍設施的期限不得少於十年,且在雙方同意下可續租。及中. 原大戰爆發,英國要求威海衛交還時,若中國無力控制山東,英國可延 遲交還。後因情勢變化,南京政府在中原大戰獲得勝利,確保原有地位,. 39. 李恩涵, 〈中英收交威海衛租借地的交涉(1921-1930)〉 , 《近代中國外交史事新研》, 289-296 頁。.

(21) 英國與中東路事件:以英國駐華外交人員報告為中心的探討. - 19 -. 使威海衛交還能夠順利完成。40 整體而言,英國對華政策以保護自身貿易利益為主,在合法的範圍 內迎合容忍中國民族主義,隨時因地制宜改變作法。某些議題在南京政 府未確定控制的部分,就先擱置不與其討論談判。做為旁觀者,盡量不 捲入中國內戰與對列強交涉事務。 第二節英國對中東路問題的理解 第二節英國對中東路問題的理解. 政 治 大. 駐華公使藍浦生認為,若是要理解中東路事件的發生,須從 1919. 立. 年談起。41中東路在 1897 年興工,至 1903 年全線通車,作為華俄道勝. ‧ 國. 學. 銀行在中國東北的產業,由於俄國政府作為華俄道勝銀行的擔保人,中 東路實際上近似於俄國政府的產業。由於歐戰與俄國革命接連發生,俄. ‧. 國無暇顧及遠東,在 1919 年由美國與日本的提議,成立託管委員會對. y. Nat. sit. 中東路進行管理。託管委員會持續到 1922 年 10 月,允許中國接管中東. n. al. er. io. 路名義上的擁有者華亞銀行(由華俄道勝銀行所改組)。到 1924 年《中俄. i n U. v. 協定》簽訂之前,東北當局對中東路執行蠶食政策,表現出想要完全掌 控它的根本意向。. Ch. engchi. 蘇聯在 1919 年 7 月 25 日與 1920 年 10 月 2 日的兩次宣言,聲稱蘇 聯將不繼續帝俄時期的政策,並放棄其所有的特權。藍浦生指出,蘇聯 憤恨北洋政府對其宣言的無視,自認已經慷慨放棄條約權利,卻沒有得 到積極的回應。1922 年 4 月,史達林出任蘇聯共產黨總書記,國內政 40. 李仕德,《英國與中國的外交關係(1929-1937)》,38-44 頁。 F 5146/106/10 No.930 Sir M. Lampson to Mr. A. Henderson, Peking, July 2 1930, BDFA part. II serious E Asia Vol.38 Doc.304 pp.291。此節敘述大部引自此文件。 41.

(22)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研究部碩士論文. - 20 -. 局趨於穩定,對華態度也趨於強硬。藍浦生發現,是年 11 月 3 日蘇聯 給中國外交部的照會中,已經聲明中東路是用俄國的錢蓋的,在他們決 定放棄並轉移其權利給某人之前,是屬於他們的財產。6 日蘇聯進一步 陳述,在中蘇簽署新的協定之前,1919 與 1920 年兩次宣言,並不能理 解為蘇聯聲明放棄帝俄既有的權利,特別是他們在中東路的權利。 經過會議談判之後,中蘇在 1924 年 5 月 31 日簽署《中俄協定》,. 政 治 大 協定》,條款與《中俄協定》類似。藍浦生認為這兩個協定的簽署,使 立. 恢復中蘇之間的正常關係。同年 9 月 9 日,蘇聯與東北當局簽訂《奉俄. 中東路的地位處在一定規範底下,也對中東路事件的發生造成影響。. ‧ 國. 學. 《中俄協定》第 6 條內容為:兩締約國互相擔任,在各該國境內不. ‧. 許有為圖謀以權力反對對方政府而成立之各種機關、或團體之存在及舉. sit. y. Nat. 動。並允諾彼此不為對方國公共秩序、社會組織和反對之宣傳。42第 9. io. er. 條則規定:(一)兩締約國聲明:中東鐵路純係商業性質。並聲明除該路 本身營業事務直轄於該路外,所有關係中國國家及地方主權之各項事. al. n. v i n Ch 務,如司法、民政、軍務、警務、市政、稅務、地畝(除鐵路自用地皮 engchi U 外)等,概由中國官府辦理;(二)蘇聯政府允諾中國以中國資本贖回中東. 路,及該路所屬一切財產。並允諾將該路一切股票債票,移歸中國;(三) 兩締約國政府允在本協定第二條所定會議中,解決贖路之欵項,暨移交 中東路之手續;(四)蘇聯政府擔任對於中東鐵路在一千九百一十七年三 月九日革命以前所有股東持債票者及債權人,負一切完全責任;(五)締. 42. 內文採條約中文本,轉引自雷殷,《中東路問題》(台北:文海,1989),84 頁。.

(23) 英國與中東路事件:以英國駐華外交人員報告為中心的探討. - 21 -. 約國承認對於中東鐵路之前途,只能由中俄兩國取決,不許第三者干 涉;(六)兩締約國允在本條第三項所規定事項未經解決以前,特行規定, 暫行管理中東鐵路辦法;(七)在本協定第二條所規定之會議,未將中東 鐵路各項事宜解決以前,兩國政府根據俄曆一千八百九十六年八月廿七 日,西曆九月八日,所訂中俄合辦東省鐵路合同所有之權利,與本協定 及暫行管理中東鐵路協定,暨中國主權不相抵觸者,仍為有效。43. 政 治 大 理事長由中國委派,另外 5 個包含副理事長由蘇聯委派。理事會的決 立 暫行管理條例附屬在協定之中,預設一個 10 人理事會,5 個包含. 定,要有 6 名成員的同意。且設有監事會 5 人,包含 3 個蘇聯人與 2 個. ‧ 國. 學. 中國人。鐵路局長則由蘇聯人擔當,經過理事會的聘任與其政府的認. ‧. 可。另有 2 個副局長,中蘇各 1 名,與局長經由同樣管道來聘任與認可。. sit. y. Nat. 理事會的成員也被聘任為鐵路各處科的負責人與副手,中蘇人員正副相. io. er. 搭配。除估價與預算經由理事會與監事會開會決定外,其他事務將雙方 政府協調解決。 《奉俄協定》的條款,大體上類似《中俄協定》 ,也包含. al. n. v i n Ch 鐵路的經營管理,與上述的暫行管理條例非常類似。最大不同是中國贖 engchi U. 回鐵路的年限從 80 年縮短為 60 年,或者是經由雙方同意的更早時刻。 藍浦生指出,協定締結到中東路事件發生之前,蘇聯利用鐵路局長 與管理階層的權限之便,與中國薄弱的技術能力,成功地重新建立對中 東路的控制,藉以擴展蘇聯在東北的影響力。然而東北當局在張作霖主 政之下,決定開始挑戰蘇聯的控制範圍。1926 年間,它開始對鐵路的. 43. 內文採條約中文本,轉引自雷殷,《中東路問題》,84-5 頁。.

(24)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研究部碩士論文. - 22 -. 附屬單位進行接收管理,包括松花江船隊的碼頭、倉庫跟機器,並在鐵 路範圍內建立中國直轄地政機關,奪取鐵路地畝處大部分的職權。接著 在 1927 年間,東北當局成功迫使鐵路公司,得將所得盈餘的一半存進 中國銀行。即便如此,那些年間蘇聯在東北的勢力仍然相當強大,就算 遭遇張作霖搜索蘇聯駐北京大使館,與 1928 年底東北當局名義上歸順 南京國民政府,其地位都不見動搖。蘇聯在哈爾濱跟奉天的總領事館,. 政 治 大 1928 年大部分時刻,由於張作霖在華北的失敗與死亡,收回中東 立. 仍保有接近原本駐北京大使的權力。. 路控制權的行動暫時停頓。但是年 12 月,東北當局攻勢再起,強力接. ‧ 國. 學. 管電報業務,建立起必需的聯絡途徑。1929 年春天,取得鐵路有效控. ‧. 制權的想法,開始在中國凝聚。報刊與中國官方公開或私下言論,都指. sit. y. Nat. 出蘇聯鐵路局長濫用權力,也向蘇聯提出關於局長跟蘇聯管理階層的層. io. er. 級問題,要求須有中方副手的副署。藍浦生發現,蘇聯政府也對這樣的 情況感到焦慮不安。2 月 2 日蘇聯給奉天的照會,提議針對所有懸案進. al. n. v i n Ch 行討論與解決。3、4 兩個月份,梅里可夫在蘇聯駐哈爾濱總領事館, engchi U 兩次與東北當局會見,據傳是與鐵路公司的地位問題有關,而提議仍然. 沒有獲得回覆。藍浦生認為,這表示蘇聯並未從張學良那裡獲得任何滿 意的結果。 以上是 1929 年 5 月 27 日時,東北當局搜索蘇聯駐哈爾濱總領事館 時的所處情勢。中國宣稱搜索總領事館,起因於第三國際成員在此舉行.

(25) 英國與中東路事件:以英國駐華外交人員報告為中心的探討. - 23 -. 秘密會議,討論未來對中國進行共產宣傳與顛覆行動。44這令藍浦生感 到驚訝,中國軍警的行動,將使中蘇關係更加緊張。蘇聯也確實向中國 提出強烈的抗議,警告中國政府不可再採更激烈的行動。之後雙方未再 有進一步明確行動,而藍浦生也認為,中國所公布的有關證據文件,並 沒有顯露任何驚人的事實。45 端納(W.H. Donald)作為東北當局政治顧問,6 月 4 日知會英國瀋陽. 政 治 大 端納建議東北當局盡可能走和平途徑,根據華會協定 立. 總領事陶爾史(B. G. Tours)說,從蘇聯手上奪回鐵路控制權,是在體現東 北當局的意圖。46. 的條款要求將鐵路託管給中國。此舉能確保中東路能夠妥善營運,而這. ‧ 國. 學. 也是蘇聯能夠容許的最大限度。他告訴陶爾史,這作法較能夠引起東北. ‧. 當局的興趣,非常希望能夠實踐它,將在東北的議會中進行討論。然而. sit. y. Nat. 5 月 27 日東北各軍事將領因華北情勢不穩,未能按時返回開會,也使. io. er. 東北當局的領袖張學良陷入孤立。陶爾史因此認為,關於中東路的問 題,必須考量到蘇聯強硬態度的可能性,而日本肯定也會對任何可能的. al. n. v i n Ch 結果,感到熱切的興趣。日本是否會對中國提出託管的建議,認為是合 engchi U 乎其他列強擁有的相關利益,似乎是很有疑問的。. 整體而言,英國對中東路問題的認識,在事件發生前,就已獲知東 44. Acting Consul-General Lamb to Sir M. Lampson, Harbin, May 30 1929, BDFA part. II serious E Asia Vol.37 Doc.23 pp.31, enclosure in F3431/302/10 No.834 Sir M. Lampson to Sir Austen Chamberlain, June 6 1929 45 F 5146/106/10 No.930 Sir M. Lampson to Mr. A. Henderson, Peking, July 2 1930, BDFA part. II serious E Asia Vol.38 Doc.304 pp.291。 46 Consul-General Tours to Sir M. Lampson, Mukden, June 4 1929, BDAF part. II serious E Asia Vol.37 Doc.42 pp.48, enclosure in F 3622/70/10 No.858 Sir M. Lampson to Mr. A. Henderson, Peking, June 12 1929;F 5146/106/10 Sir M. Lampson to Mr. A. Henderson, Peking, July 2 1930, BDFA part. II serious E Asia Vol.38 Doc.304 pp.291。.

(26)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研究部碩士論文. - 24 -. 北當局準備從蘇聯手中奪取控制權。財政方面的考量是一個,然而主要 在於中國國內政局,佔有較大因素。共產主義宣傳問題,與從蘇聯手上 收回中東路,是當時中國國內政治圈關注的焦點,自然也是中蘇交涉 時,中國積極爭取的部分。這在下面的事件考察中,更能夠清楚觀察到。.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27) 英國與中東路事件:以英國駐華外交人員報告為中心的探討. - 25 -. 第二章英國對中東路事件的觀 第二章英國對中東路事件的觀察 英國對中東路事件的觀察. 第一節中東路 第一節中東路事件 中東路事件爆發 事件爆發 5 月 27 日發生蘇聯駐哈爾濱總領事館搜索事件,當時,英國署理 哈爾濱總領事藍伯(L. H. Lamb)認為,如果蘇聯所控制的鐵路勞工團結 聯盟及其組織,沒有針對搜索事件進行反應,那麼中國將可透過一系列. 政 治 大 學良與蔣介石會面時,說到蘇聯駐哈爾濱總領事館搜索事件,是在削弱 立. 的措施,增強對中東路的控制權。47日本使館武官則對藍浦生透露,張. 能改變中東路原有情勢。49. 學. ‧ 國. 蘇聯對中東路控制權的行動。48然而隨著時間進行到 6 月結束,中國沒. ‧. 儘管中蘇對中東路的管理狀況,有很多爭執與衝突,但 1929 年 7. sit. y. Nat. 月 10 日東北當局接管鐵路的行為,並無明顯徵兆。在行動的前一天,. io. er. 英國才剛得到報告顯示,中國當局將接管計畫公布在蘇聯籍鐵路雇員的 公佈欄,為維持中東路交通量預作準備,以防罷工的產生。事件一年後,. al. n. v i n Ch 藍浦生進行檢討後認為,東北當局渴望終止俄國對鐵路的控制,並考慮 engchi U. 如何切實達到目標。但是在他們嘗試以協調的途徑,提出重組計畫之. 47. Acting Consul-General Lamb to Sir M. Lampson, Harbin, May 30 1929, BDFA part. II serious E Asia Vol.37 Doc.23 pp.31, enclosure in F 3431/302/10 No.834 Sir M. Lampson to Sir Austen Chamberlain, Peking, June 6 1929;Harbin Political Report for June Quarter,1929, BDFA part. II serious E Asia Vol.37 Doc.27 pp.34, enclosure in F 3474/7/10 No.14 Vice-Consul Lamb to Mr. A. Henderson, Harbin, June 29 1929. 48 F 3542/302/10 No.554 Sir M. Lampson to Mr. A. Henderson, Peking, July 11 1929, BDFA part. II serious E Asia Vol.37 Doc.29 pp.35 49 Harbin Political Report for June Quarter,1929, BDFA part. II serious E Asia Vol.37 Doc.27 pp.34, enclosure in F 3474/7/10 No.14 Vice-Consul Lamb to Mr. A. Henderson, Harbin, June 29 1929..

(28)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研究部碩士論文. - 26 -. 前,沒有顯示出將採取激烈的手段。50 藍浦生在 23 日作例行中國政局報告時,敘述張學良、蔣介石與王 正廷三人先後到達北京,10 日三人分別前往各自的目的地。同一天, 中國哈爾濱當局藉由解雇與驅逐蘇聯共產黨籍中東路職員,奪取了鐵路 的控制權。藍浦生認為蔣張王三人先後到達北京,與這事件是有關係 的。他回想起蔣在南京與他會面時,曾詢問他與其他列強對蘇聯的態. 政 治 大 全被中蘇衝突所造成中國接管中東路給掩蓋,英國之後將會把中東路事 立 度。而此時中國內部除了強盜活動外,各省暫時和平,此時內部情況完. 件單獨看待。蔣檔則有記載當天三人的會談,具體討論中東路問題。蔣. ‧ 國. 學. 明確表示收回中東路,防止蘇聯赤化東北,並強調中蘇已經實質斷交,. ‧. 以蘇聯當時的國際地位,中國亦不必害怕開戰;縱使雙方開戰,中央也. sit. y. Nat. 能夠出手相助。由於蔣極力推動,張學良最終同意行動。51. io. er. 蘇聯 13 日照會中國,聲明願意和平談判解決中東路問題,並提出 三項建議:一、立即召集會議處理與中東路有關的一切問題;二、中國. al. n. v i n Ch 方面應立即取消對中東路的一切斷然命令;三、立即釋放一切被拘捕之 engchi U. 蘇聯人員,停止一切針對蘇聯人民與蘇聯機關的行動。照會同時警告, 蘇聯政府將在三日內等候中國回應,若無滿意答覆,則蘇聯不得不採用 其他方法以保護蘇聯權利。南京政府收到照會,認為內容純屬恫嚇,蔣 介石原本想採非正式回覆,最終仍同意外交部覆文作答。覆文宣稱,搜 索事件與中東路事件,皆因蘇聯違反《中俄協定》,使中國不得不作此 50. F 5146/106/10 No.930 Sir M. Lampson to Mr. A. Henderson, Peking, July 2 1930, BDFA part. II serious E Asia Vol.38 Doc.304 pp.291。 51 《困勉記》卷 12,1929 年 7 月 10 日條,國史館藏, 《蔣中正總統檔案‧文物圖書》。.

(29) 英國與中東路事件:以英國駐華外交人員報告為中心的探討. - 27 -. 處置,認為責任在蘇聯。中國將派代表前往莫斯科與蘇聯商榷,共謀合 法合理的解決方法。52 17 日蘇聯發表聲明,非常不滿意南京政府對其 13 日照會回覆的內 容。蘇聯決定召回在華官方代表,斷絕與中國所有的外交關係,聲明保 留 1924 年《中俄協定》與《奉俄協定》中一切權利。53南京政府也在 19 日宣布,斷絕與蘇聯的外交關係,召回在蘇官方代表。雙方都將僑. 政 治 大 生小衝突,中蘇邊境也有開火的跡象,但仍然無法確定說,雙方已經開 立. 務與當地財產委託德國處理。54而白俄軍隊已經在綏芬河與蘇聯軍隊發. 戰。55. ‧ 國. 學. 在東北當局進行接管鐵路時,藍浦生指出,考慮到駐紮在赤塔到滿. ‧. 州里之間的蘇聯軍隊,哈爾濱各界輿論都憂懼蘇聯的軍事行動。在中國. y. Nat. 領事圈內,都傳說蘇聯政府已經將庫頁島領土作為補償,換取日本對事. er. io. sit. 件保持中立。56在哈爾濱的藍伯也指出,蘇聯在 17 日的最後通牒,並非 空穴來風;蘇聯的外交圈盛傳,若是中國沒有及時滿足蘇聯的要求,蘇. n. al. 52. Ch. engchi. i n U. v. 〈發駐德美日使館電(去電字 6903-05 號)〉(1929 年 7 月 17 日),國史館藏,《國民 政府外交部檔案》 ,0624.20/5050.02-03,1805-1807 頁。 53 F 3657/3568/10 No. 577 Mr. Bennett to Sir M. Lampson, Peking, July 19 1929, BDFA part. II serious E Asia Vol.37 Doc.50 pp.52;F 3659/3568/10 No.580 Sir M. Lampson to Mr. A. Henderson, Peking, July 20 1929, BDFA part. II serious E Asia Vol.37 Doc.51 pp.52-3。 〈發駐德美日使館電(去電字 6972-74 號)〉(1929 年 7 月 18 日),國史館藏,《國民政 府外交部檔案》 ,0624.20/5050.02-03,1809-1810 頁。 54 F3663/3568/10 No.586 Sir M. Lampson to Mr. A. Henderson, Peking, July 22 1929, BDFA part. II serious E Asia Vol.37 Doc.54 pp.54 55 F 3660/3568/10 No.581 Sir M. Lampson to Mr. A. Henderson, Peking, July 20 1929, BDFA part. II serious E Asia Vol.37 Doc.52 pp.53;F 3792/3568/10 No.8 Acting Consul-General, Harbin, to Sir M. Lampson, Harbin, July 25 1929, BDFA part. II serious E Asia Vol.37 Doc.64 pp.64 56 F 3523/ 302/10 No.561 Sir M. Lampson to Mr. A. Henderson, Peking July 12 1929, BDFA part. II serious E Asia Vol.37 Doc.32 pp.37.

(30)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研究部碩士論文. - 28 -. 聯軍隊將佔領滿州里車站與綏芬河。鑑於外蒙軍隊也會進入東北,藍伯 因此勸匯豐銀行不要前往海拉爾,以免捲入爭端中。57日本使館武官則 向藍浦生陳述他對中東路事件的觀點。他指出,日本在蘇聯軍事佔領中 東路之時,並不會有任何動作,除非影響到南滿鐵路沿線,而東北軍完 全無法擋住裝備精良的蘇聯軍隊。這巨變背後的危險性,曾讓蘇聯遲 疑,但稍晚的資訊讓他有相反的看法。58這表示日本外交人員原本認為,. 政 治 大 7 月 22 日藍浦生從他駐上海的個人代表艾偉林(E. M. B. Aveling) 立. 蘇聯對中國用兵是有所遲疑的,實際上蘇聯早有計畫訴諸武力。. 那,獲得南京政府的說法。南京政府對蘇聯抱持善意而不是敵意,然而. ‧ 國. 學. 蘇聯在中國推行共產主義宣傳,迫使他們進行預防的措施,但這不是表. ‧. 示南京政府已經放棄以和平的手段解決的希望。至於中東路被蘇聯使用. sit. y. Nat. 作為推行共產主義宣傳的工具,給予他們有正當的理由去接管中東路以. io. er. 及附屬機構。如果國際認為這是中國取消蘇聯對這鐵路的利權,這看法 是完全錯誤的,這不是蘇聯與其他列強在華利權被中國以不適當的方式. al. n. v i n Ch 奪取。他們秉持使用適當外交手段,藉由國際法與列強在重大議題上達 engchi U 成友善與滿意的協議。59. 藍浦生聽取東北當局與南京政府的說法後摘要如下:中國根據《中 俄協定》第六條與《奉俄協定》第五條,認為蘇聯利用中東鐵路支持共. 57. F 3560/3568/10 No.576 Sir M. Lampson to Mr. A. Henderson, Peking, July 19 1929, BDFA part. II serious E Asia Vol.37 Doc.49 pp.52 58 F 3693/3568/10 No.570 Sir M. Lampson to Mr. A. Henderson, Peking, July 19 1929, BDFA part. II serious E Asia Vol.37 Doc.46 pp.51 59 F 3679/3568/10 No.586 Sir M. Lampson to Mr. A. Henderson, Peking, July 22 1929, BDFA part. II serious E Asia Vol.37 Doc.55 pp.54.

(31) 英國與中東路事件:以英國駐華外交人員報告為中心的探討. - 29 -. 產主義宣傳,是違反協定的,與 1927 年 4 月北京政府搜索蘇聯駐北京 大使館,所持理由相同。若是蘇聯願意道歉且保證未來絕不再犯,中國 願意與蘇聯保持友好關係。但蘇聯抗議中國的行動,且暗示那些搜索時 起出的文件是偽造的。中國瞭解到唯有採取嚴厲的措施以自保,而有接 管中東路之舉。60 大體而言,東北當局原本就想將從蘇聯手中,奪取中東路的完整控. 政 治 大 面,有其關連存在。但這突然的行動造成蘇聯強烈的抗議,隨著南京政 立. 制權。然而事件的突然發動,跟張學良與蔣介石等南京政府要人的會. 府強硬的回應,中蘇雙方先後斷絕外交關係,和平交涉也就破局。. ‧ 國. 學. 第二節中蘇交涉 第二節中蘇交涉. ‧. 7 月 24 日藍浦生收到日本寄出的備忘錄,內容敘述中國與蘇聯駐. y. Nat. sit. 日代表,皆要求與日本商討中東路事件。61日本外相幣原在 19 日會見蘇. n. al. er. io. 聯代表,蘇聯代表力陳中國接管中東路是違反非戰公約,但幣原認為中. i n U. v. 國以逮捕與驅趕為主的接管行為,並非戰爭行為。蘇聯代表話頭一轉,. Ch. engchi. 反而是警告日本,南滿鐵路可能會遭致同樣的行為。幣原則提醒蘇聯代 表,日本有權部署軍隊保護南滿鐵路,而蘇聯在《奉俄協定》放棄這個 權利,使得這兩條鐵路的情形,並不相同。最後幣原告訴蘇聯代表,由 於中蘇關係與遠東和平息息相關,日本願意作為中介促使雙方和解。 幣原在同一天與中國駐日公使汪榮寶會談。汪榮寶向幣原表示,因 60. F 3802/3568/10 No.599 Sir M. Lampson to Mr. A. Henderson, Peking, July 25 1929, BDFA part. II serious E Asia Vol.37 Doc.65 pp.65 61 F 3718/3568/10 Aide-mémoire communicated by Japanese Ambassador, July 24, 1929, BDFA part. II serious E Asia Vol.37 Doc.57 pp.55-7.

(32)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研究部碩士論文. - 30 -. 為蘇聯使用中東路進行共產主義宣傳,違反《奉俄協定》,中國被迫採 取現在的措施。中國無意開戰,希望達成和平協議。若是之後蘇聯向中 國挑釁,責任是在蘇聯身上。幣原則回答,雖然他無法決定,但希望中 國能夠將從事共產宣傳的證據準備好,與蘇聯進行協商,討論彼此的底 線。中國必須注意接管行為的限度,以免形成戰爭行為。如此則無須第 三者,雙方即可進入協商階段。幣原說,日本並不打算作為仲裁者,但. 政 治 大 英國駐日大使提利(Sir J. Tilley)在 8 月 1 日給外相韓德生的報告 立. 很願意做為雙方溝通的渠道。62. 中,也提到幣原與中蘇代表的上述會談內容。提利注意到,媒體對中東. ‧ 國. 學. 路事件遲早會發生在南滿鐵路上的說法,日本也必須注意這可能性。他. ‧. 觀察到中蘇雙方提出回復原狀或維持現狀都難以適用,因為涉及雙方顏. sit. y. Nat. 面的損失,中蘇都不會接受。而當提利詢問關於國際聯盟調停的問題,. io. er. 幣原確信蘇聯將會因為厭惡而拒絕國際聯盟的調解,而且雖然是當事者 雙方只有一方是會員國的情況,但現在還不到國際聯盟是否介入的層. n. al. Ch. 63. 面,因為目前戰爭根本沒有發生。. engchi. i n U. v. 7 月 26 日,美國駐華官員知會藍浦生,南京政府鐵道部長孫科表 示,蘇聯駐德大使在 10 日已與中國駐德公使聯絡,不願意中蘇以外第 三者進行干預。蘇聯駐德大使建議雙方直接面對面討論。64此件中方外. 62. 〈收駐日汪使電(來電字八七九零號)〉(1929 年 7 月 20 日),國史館藏, 《國民政府 外交部檔案》,0624.20/5050.02-03,1821-1822 頁。 63 F 4510/3568/10 No.324 Sir J. Tilley to Mr. A. Henderson, Chusenji, August 1 1929, BDFA part. II serious E Asia Vol.37 Doc.127 pp.132-133 64 F 8791/3568/10 No.602 Sir M. Lampson to Mr. A. Henderson, Peking, July 26 1929, BDFA part. II serious E Asia Vol.37 Doc.66 pp.65.

(33) 英國與中東路事件:以英國駐華外交人員報告為中心的探討. - 31 -. 交檔案也有記載,主要是不願意列強用擁護非戰公約為由出面干涉,故 希望中蘇直接交涉。65 29 日,艾偉林與王正廷會談,談及有關中東路事件交涉的最新發 展。王正廷說,蘇聯總領事在離開哈爾濱之前,曾提出談判的要求,前 提是要中東路恢復原狀,並重新聘用蘇聯籍局長與職員。王說中國不可 能接受這樣的條件,這等同於默許共產主義的宣傳,與默認中國的行為. 政 治 大 仍會展開。王則回答說,中國只能耐心等待了。根據艾偉林觀察,雖然 立 是不正當。艾偉林詢問王正廷,若雙方堅持現在的態度,是否認為協商. 王正廷說,還沒決定要怎樣回覆蘇聯,但從他的動作與言談可以看出,. ‧ 國. 學. 對於目前能夠自由管理中東路與懲罰蘇聯的行為,他感到相當滿意。66而. ‧. 就中方檔案來看,蔣介石跟王正廷皆力主中東路不可恢復原狀,並要東. sit. y. Nat. 北當局勿輕舉妄動,南京政府將派代表前往談判。張學良放棄原本與蘇. io. 回覆,但實際上其實已經有所決定。67. al. v i n Ch 日,英國哈爾濱署理總領事向藍浦生報告,蘇聯與東北當局的 engchi U n. 31. er. 聯協調好的部分,改採中央的意見。雖然此時王正廷表示尚未決定如何. 代表,正在滿州里進行會議,會議的結果將會決定是採取武力還是和平 解決事件。68同日,英國外相韓德生則跟藍浦生說,中國駐英代表陳維. 65. 〈柏林蔣作賓致南京外交部電〉(1929 年 7 月 21 日),國史館藏, 《蔣中正總統檔案‧ 革命文獻(統一時期)》第 5 冊,39 頁。轉引自楊奎松〈蔣介石、張學良與中東路事件 之交涉〉 ,153-4 頁。 66 F 3896/ 3568/10 No.610 Sir M. Lampson to Mr. A. Henderson, Peking, July 30 1929, BDFA part. II serious E Asia Vol.37 Doc.73 pp.70-1 67 楊奎松,〈蔣介石、張學良與中東路事件之交涉〉 ,156-160 頁。 68 F 3913/3568/10 No.10 Acting Consul-General, Harbin, to Sir M. Lampson, Harbin, July 31 1929, BDFA part. II serious E Asia Vol.37 Doc.74 pp.71.

(34)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研究部碩士論文. - 32 -. 城傳達南京政府的信息,非常希望目前中蘇之間的問題,能夠有一個和 平的結果。他們絕對不會在邊境採取挑釁行為,並且將尋求與蘇聯的代 表進行協商會議,討論解決的方法。為此他們曾派代表到莫斯科去,而 蘇聯的回答是要斷絕外交關係。若是沒能有協商會議,且蘇聯訴諸武 力、侵略中國領土,南京政府將向國際聯盟訴請裁決。陳接著以個人身 份表示,中國面臨難題,是將蘇聯官員與代表驅逐出境呢,或者看著東. 政 治 大 並非是奪取鐵路。雖然現在已經趕走多數的官員,接管許多部門,但若 立 北政府被反抗組織所推翻,只能選擇兩者其中之一。他確信現在的行動. 是能夠使蘇聯保證鐵路與附屬機構不被共產主義宣傳所用,中國會對這. ‧ 國. 學. 樣的協議感到滿意。69而艾偉林也對藍浦生報告,王正廷告訴他仍然希. ‧. 望蘇聯願意協商,但至今仍未收到來自蘇聯任何表示。萬一蘇聯完全拒. sit. y. Nat. 絕協商,那麼中國將會訴請國際聯盟裁決。70. io. er. 到目前為止,英國得知,雖然中蘇之間斷絕正式外交關係,但並未 停止交換意見,仍在尋找雙方都能接受的條件。但雙方各自有其堅持的. n. al. Ch. 部分,終使談判陷入僵局。. engchi. i n U. v. 第三節中蘇交涉 第三節中蘇交涉僵局與列強 中蘇交涉僵局與列強提出 僵局與列強提出聯合調停 提出聯合調停 8 月 2 日,德國駐華公使卜爾熙(H. von Borch)探詢藍浦生關於列強 調解的意見,藍浦生認為這顯然與美國有所關連。在雙方都提出邀請之 前,他是反對的,而且這是現在最不可能的解決方法,列強必須要先確 69. F 3915/3/10 Sir M. Lampson to Sir Austen Chamberlain, Nanking, June 6 1929, BDFA part. II serious E Asia Vol.37 Doc.77 pp.72-3 70 F3924/3568/10 No.611 Sir M. Lampson to Mr. A. Henderson, Peking, July 31 1929, BDFA part. II serious E Asia Vol.37 Doc.80 pp.79.

(35) 英國與中東路事件:以英國駐華外交人員報告為中心的探討. - 33 -. 保置身事外,不被糾紛捲入。他認為,蘇聯與中國都是東方國家,都各 自有不同於西方的行事方式。他堅信兩國之間已經有某些形式的聯絡, 如果這聯絡是存在的,他們就更有理由反對外來干涉。卜爾熙則表示, 目前調解是以恢復原狀為前提的情形下,中國將反對到底。同樣的理 由,蘇聯在某些情形下歡迎列強調解;但那些情形底下,勢必會因為沒 有掌握確實事態,而偏向蘇聯一方。藍浦生也同意,並補充說明,如果. 政 治 大 要求維持現狀。這可能容易反應外國在中國的地位,並且會讓原本中國 立 要中國同意接受調解這樣的非中立行為,除非是它自己要求的,尤其是. 受害於帝國主義的呼聲火上加油。卜爾熙則證實,中蘇之間的討論有在. ‧ 國. 學. 進行中。藍浦生則猜測已經提出一些調解的方案,像是中立的局長之類. ‧. 的。他認為必須要指出,這是不智之舉,將不會被任一方所接受;即便. sit. y. Nat. 它被接受,過去聯合委員會與技術委員會的例子,將警示此舉會徒勞無. io. er. 功。藍浦生堅信,這次事件與英國沒有直接相關,也沒有直接利益,若 是捲入這個最棘手的國際問題,之後將會感到後悔。因此,最好盡可能. al. n. v i n Ch 讓中蘇自行協議;若是不行,日本將是主導因素,但要以何種形式,目 engchi U. 前仍不明朗。最後藍浦生作一總結:一、持旁觀態度將是最英明的政策, 相信中蘇終將直接達成協議;二、唯有雙方都提出邀請,列強才需要提 供或建議調解的方案;三、唯有戰爭確實威脅中國,它才會同意外來的 調解;四、如果中國真的感到威脅,調解成為現實問題,它將不會是此 事件在海牙國際法庭辯論這更為恰當的動作,與鐵路中立化這個更好的 想法;前者因為與其職責相反而無法實踐,而後者則只會激怒雙方。71 71. F 3996/3586/10 No.618 Sir M. Lampson to Mr. A. Henderson, Peking, August 2 1929,.

(36)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研究部碩士論文. - 34 -. 4 日,美國駐華公使馬慕瑞(J. V. A. MacMuray)將調解與中立化中東 路的計畫給藍浦生,他私下秘密地告訴藍浦生,他無法掩飾這計畫所帶 給他的尷尬,因為國務院沒有諮詢過他相關意見,他感到相當不受尊 重。7210 日,法國駐華公使瑪德(M. D. Comte de Martel)跟藍浦生說,法 國政府指示他詢問列強,關於是否準備參加對中國的警告。預想中的答 案是,列強無意干涉中國因中東路事件對中東路所做的任何安排。他們. 政 治 大 瑪德秘密地告訴藍浦生,無論其他列強是否配合,法國都會將上述內容 立. 必須要對中國的責任給予注意,使其按照上述決議對債券持有人負責。. 付諸行動。藍浦生除詢問英國外交部如何回答外,強烈反對捲入這樣與. ‧ 國. 學. 財務利益有關的爭議,特別法國佔有其中很大部分的利益。73英國外交. ‧. 部在 16 日回答藍浦生,無須採取任何行動支持法國代表。法國駐英大. sit. y. Nat. 使在 7 月 20 日告訴英國外交部,這與美國調停的計畫有關,邀請英國. io. er. 政府參與,提醒中蘇雙方中東路所牽涉的國際利益。法國的照會參考華 盛頓會議的決議,情形已有進展,在採取行動之前,值得等待更進一步. al. n. 74. 的發展。. Ch. engchi. i n U. v. 10 日,艾偉林與王正廷進行正式會談,討論到中東路事件的發展。 王正廷承認目前陷入僵局,毫無討論進行。他說中國準備且希望協商, 但堅決地拒絕同意回復原狀為協商的條件。現階段中國不歡迎列強任何 BDFA part. II serious E Asia Vol.37 Doc.87 pp.83-4 72 F 3998/3568/10 No.621 Sir M. Lampson to Mr. A. Henderson, Peking, August 4 1929, BDFA part. II serious E Asia Vol.37 Doc.88 pp.84 73 F 4110/3568/10 No.647 Sir M. Lampson to Mr. A. Henderson, Peking, August 10 1929, BDFA part. II serious E Asia Vol.37 Doc.91 pp.88 74 F 4110/3568/10 No.285 Sir R. Lindsay to Sir M. Lampson, Foreign Office, August 16 1929, BDFA part. II serious E Asia Vol.37 Doc.104 pp.110.

(37) 英國與中東路事件:以英國駐華外交人員報告為中心的探討. - 35 -. 的調解,因為他們相信唯有直接談判,才能夠達成滿意且持久的解決辦 法。萬一戰事即將爆發,中國將通知國際聯盟。王正廷接著補充說,目 前的僵局,是蘇聯紅軍與舊俄羅斯的白軍在東北製造騷亂的好機會,他 充分意識到白俄羅斯人的活動將形成中國的威脅。艾偉林認為這次王正 廷顯得較為謹慎,且根據艾偉林的印象,這是事件發生以來,王正廷首 次傾向悲觀的態度,雖然他依舊聲稱排除戰爭的可能性。除了國際層面. 政 治 大. 的問題,他憂慮南京政府未能實現談判,將使東北當局的行動趨於膽怯 懦弱。75. 立. 11 日,英國駐北京使館代辦殷格蘭(E. M. Ingram)傳來消息,日本. ‧ 國. 學. 外相在 8 日與蘇聯駐日大使會面,並在隔天與中國駐日公使汪榮寶會. ‧. 面。幣原為求謹慎,避免其提供的意見造成影響,表達一個兩全的辦法:. sit. y. Nat. 蘇聯政府放棄堅持中東路原任局長復職,且中國同意聘用新的且更可能. io. er. 接受的局長人選。這會是保有雙方面子的作法,因為中國反對作為布爾 什維克宣傳者的前任局長,並尊重蘇聯在《中俄協定》所保有的權利。. al. v i n Ch 而在 9 日,艾偉林在與王正廷非正式的討論中,就將日本的想法做為 engchi U n. 76. 純粹嘗試與個人意見,提出供南京政府參考。王馬上駁回,認為這等同 於回復原狀,中東路將再次成為第三國際的宣傳工具。77. 75. F 4112/3568/10 No.650 Sir M. Lampson to Mr. A. Henderson, Peking, August 11 1929, BDFA part. II serious E Asia Vol.37 Doc.93 pp.89-90 76 F 4146/3568/10 No.651 Sir M. Lampson to Mr. A. Henderson, Peking, August 12 1929, BDFA part. II serious E Asia Vol.37 Doc.94 pp.90; 〈收駐日汪使電(來電字九四一四號)〉 (1929 年 8 月 9 日),國史館藏, 《國民政府外交部檔案》 ,0624.20/5050.02-03,1879 頁。 77 F 4278/3568/10 No.675 Sir M. Lampson to Mr. A. Henderson, Peking, August 19 1929, BDFA part. II serious E Asia Vol.37 Doc.109 pp.11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利用 Microsoft Access 資料庫管理軟體,在 PC Windows 作業系統環境下,將給與的紙本或電子檔(如 excel

請開啟 CSD03.csproj 專案的 Program.cs

上傳證明文件檔 (PDF、JPG、PNG)

• 系統此時除了檢查您的檔案與資料夾權限正確與否,並且也 檢查您的SERVER PHP版本、是否安裝了GD LIB與GD的版

利用 Microsoft Access 資料庫管理軟體,在 PC Windows 作業系 統環境下,將給與的紙本或電子檔(如 excel

利用 Microsoft Access 資料庫管理軟體,在 PC Windows 作業系統環境 下,將給與的紙本或電子檔(如 excel

print –dtiff my_image.tif: 將目前指定的圖形,產生 TIFF 格式的影像檔,並以my_image.tif 的檔名儲存。.

利用 Microsoft Access 資料庫管理軟體,在 PC Windows 作業系 統環境下,將給與的紙本或電子檔(如 ex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