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校長科技領導層面與實施現況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校長科技領導層面與實施現況之研究"

Copied!
14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1.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 2006 年 3 月,29 卷 1 期,頁 1-27. 校長科技領導層面與實施現況之研究. 秦夢群 張奕華 *. **. 摘 要 伴隨近年來校長領導角色的改變,科技在學校的應用成為校長領導不可忽視 的議題。為了提升行政與教學的效能,校長應積極扮演科技領導者的角色。本研究 旨在檢測校長科技領導之相關層面,以及調查臺灣臺中市國小教師對於校長科技領 導現況的知覺。本研究採用結構方程模式,檢測科技領導的五項層面,包括:(1) 評鑑與研究;(2)願景、計畫與管理;(3)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4)科技與基本設施 支持;以及(5)成員發展與訓練。亦透過問卷調查和校長訪談,以了解教師對校長 科技領導的知覺和實施科技領導所面臨的問題。本研究結果發現,目前臺中市國小 校長科技領導的現況大致良好,而上述五項層面可提供校長在科技領導上的參考。. 關鍵詞:科技領導、領導學院、資訊科技. 秦夢群: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張奕華: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電子郵件:mcchin@nccu.edu.tw *. **. 收件日期:94.5.5;修改日期:94.7.25;接受日期:94.9.15.

(2) 2. Journal of Education & Psychology March, 2006, Vol. 29 No. 1, pp. 1-27. The Study of the Dimensions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Joseph M. Chin*. I-Hua Chang**. Abstract The principals’ role as an educational leader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while principals have quickly become leaders who promote and support new educational technologies. The intent of this study is to measure the dimensions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in Taiwan. The SEM was employed for measurement of the five dimensions including: (1)evaluation and research; (2)vis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3)interpersonal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4)technology and infrastructure; and (5)staff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As shown in this study, the five dimensions of technology leadership provide possible alternatives to assist principals in developing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necessary to use technology and enhance their effectiveness as leaders in their schools.. Keywords: technology leadership, leadership academ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Joseph M. Chin: Dean, College of Educatio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Hua Chang: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E-mail: mcchin@nccu.edu.tw **. Manuscript received: 94.5.5; Revised: 94.7.25; Accepted: 94.9.15.

(3) 校長科技領導層面與實施現況之研究. 壹、緒論. 一、研究動機. 近年來,為提升校長科技專業能 力,進而提升學校科技領導效能,美國 各州的相關科技領導學院正蓬勃發展 中。在國內,資訊融入教學的倡導已行 之有年,而各項資訊教育補助計畫與經 費也陸續執行,惟未能有一套適切的評 鑑方式,以了解資訊教育執行的成效。 同時,校長的領導角色應如何適切轉變 為科技領導者,以面對資訊時代,進而 提升學校的辦學效能,也成為極重要的 議題。 Reeves(2004)在其「全美領導評 鑑研究」中針對 21 州的 510 名教育局 長、行政人員和校長調查發現,領導評 鑑面向應包括科技等十項層面。其中在 科技層面的評鑑內容包括: (1)使用科 技以改善教與學; (2)教育人員在電子 溝通上的熟練;以及 (3) 科技資源、科 技人員和資訊的管理,質言之,校長在 領導上必須面對科技方面的評鑑課題。 自1980年代開始,校長所扮演的角色涵 蓋 了 學 校 管 理 者 ( Sharp & Walter, 1994 )、教學與課程領導者(蔡政明, 2003 ; Checkley, 2000; Glatthorn, 2000 )、 僕 人 式 領 導 者 ( 蔡 進 雄 , 2003a , 2003b ),以及科技領導者(張 奕華, 2003 ; Bailey & Lumley, 1994; Chang, 2002; Ford, 2000; Inkster, 1998;. 3. ),其 他角色尚包括願景領導、催化領導(吳 清 山 、 林 天 祐 , 2002 )、 精 神 領 導 ( Thompson, 2004 ) 等 。 在 《 20012002 年 的 美 國 校 長 指 南 》( The Principal’s Handbook 2001-2002)中指 出,現代的校長面臨許多課題與挑戰, 而執行科技已成為科技領導者的必要能 力( ERA, 2001 ;引自廖春文、張奕 華,2002)。根據「美國各州教育協會」 (Educ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s, ECS)的調查,當時已約有二十五個州 設立領導學院、領導聯盟或領導講座, 並由州教育廳贊助課程方案提供校長和 學區教育局長進修,以發展校長、學區 教育局長和教育行政人員的科技專業 (Educ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s, 2001)。 綜上所述,校長作為教育領導者 的角色與功能已有了重大改變,而伴隨 著資訊科技的蓬勃發展及其對學校行政 的衝擊,美國各州的教育廳紛紛設立了 科技領導學院,以提供課程方案給予校 長和學區教育局長進修。而科技領導學 院最重要的目標,在於協助校長和學校 行政人員使用科技工具,以求更有效能 的學校領導,並提升教師的教學效能和 學生的課業績效。 自 1990 年以來,國內外有關科技 融入學校革新和教學之論述陸續提出 (尹玫君,2003;李新民,2000;徐新. Ross & Bailey, 1996; Stegall, 1998.

(4) 4. 教育與心理研究 29 卷 1 期. 逸 , 2003 ; Alexander,. 1997; Bauder,. 1993; CMP Information, 2001; Forrest, 1993;. Mandinach. &. Cline,. 1994;. Marcovitz, 1996; Saye, 1994; Sheppard, Boone, & Stevens, 1999; Suen, 1998;. ),同時,國 外關於科技領導的研究,也受到學術界 重視( Aten, 1996; Battle, 2004; Ford,. Wesley, 1996; White, 1992. 2000; Hudanich, 2002; Inkster, 1998; Kadela, 2002; Matthews, 2002; Mirra, 2004; Nash, 2002; Rogers, 2000; Seay,. )。因此,了解校長科技領導的內 涵層面,不僅將有助於發展該研究領 域,也能讓校長在科技領導角色之扮演 上有所依循,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國內九年一貫課程「基本能力」 中指出,科技與資訊的發展和應用,已 成為衡量國力強弱盛衰的重要指標;因 此,培養學童具備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 力,更是教育的重要目的(教育部國民 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2003)。以臺北 市教育局為例,為能建立優良的資訊教 學環境、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建立 教學資源庫及培養學生現代化的資訊能 力,於1997年6月訂定《臺北市資訊教 育白皮書》(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2002 )。此外,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評 鑑實施計畫項目之一,即是校長與各處 室行政人員參與「訂定與落實完善的資 訊教育發展計畫」;臺中市教育局則自 1989年起,陸續提出市政資訊化政策, 2004. 以推動中小學行政電腦化及推展學校資 訊教育,並於 2004 年 1 月起陸續推廣 「臺中市中小學校長資訊基礎能力教育 訓練」和「資訊種子學校培訓及審查」 (臺中市教育局網路中心,2004);高 雄市政府的「教育局資訊教育中心」於 2001 年運作以來,也分別於 2003 年和 2004年分別舉辦過「各級學校校長資訊 知能及應用研習」和「校長資訊知能及 應用研習」(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2004 )。綜合上述美國科技領導學院的 發展與國內校長資訊能力的提升要求, 皆顯示出校長在科技領導能力、科技專 業能力,以及訂定科技發展計畫上的需 求,已為時勢所趨。由於國內關於校長 科技領導實施現況的研究並不多見,因 此,本研究透過臺中市國小的實證研 究,了解教師對校長科技領導的知覺, 進而提供國內學校領導者參考,希冀能 以更有效的管理模式處理科技相關議 題,成功地執行相關資訊科技的教育政 策,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在眾多角色中,校長在科技領導 的角色逐漸受到重視,係由於近年來電 腦和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電腦、網路 和應用軟體等資訊科技被廣泛引入學 校,對學校行政、教學、課程、人際關 係等方面產生重大的影響。學者觀察到 科技對於學校教育和行政變革的重大影 響和良好成效,乃提出科技領導的概 念,主張校長應該扮演科技領導者的角.

(5) 校長科技領導層面與實施現況之研究. 色;亦即校長不僅需具備科技素養,也 要進行科技方面的領導,使得教師和學 校行政人員能善用資訊科技,增進教學 和行政的成效(葉連祺,2003)。綜上 所述,從美國科技領導學院的發展、國 內校長資訊基礎能力的提升,以及校長 領導角色的改變,可了解到科技領導角 色的重要性,其目的係在提升校長的科 技專業能力,以因應資訊社會的來臨。 同時,伴隨著校長領導角色的改變,科 技的議題是校長在領導上所不可忽視 的,因此,為了提升行政與教學的效 能,校長應積極扮演科技領導者的角 色。然而,實施校長科技領導所面臨到 的實務問題為何,值得進一步探究,此 為研究動機之三。. 二、待答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待答 問題如下: ( 一 ) 校長科技領導的內涵層面為 何? (二)國內國小教師對校長實施科技 領導現況的知覺為何? (三)國內實務上實施校長科技領導 所面臨的問題為何?. 三、國外科技領導的研究現況. 美國有關科技領導之研究,自 1990 年代以來陸續受到重視,如 Ray ( 1992 )在〈教育科技領導的再造時. 代〉( Educational. 5. Technology Leader-. )研究 中指出,優質的教育科技領導需要精鍊 的人際關係、溝通能力及科技能力。 Bailey ( 1997 )在〈科技領導者在科技 整合的二十一世紀所必須了解的十項基 本 概 念 〉( What Technology Leaders shop for the Age of Restructuring. Need to Know: The Essential Top 10 Concepts for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 )之研究中發現,相較 於過去,科技內容正快速的改變,行政 人員需了解他們本身在科技上的領導角 色如下:(1)變革;(2)科技計畫;(3)倫 理;(4)教導與學習;(5)安全與保障; (6) 課程; (7) 成員發展; (8) 基本設施; (9) 科 技 的 支 持 及 (10) 科 技 領 導 。 Anderson 與 Dexter ( 2000 )在〈學校科 技領導:影響與衝擊〉( School Tech-. the 21st Century. nology Leadership: Incidence and Im-. )之研究中提出,科技領導變項為 以下八個指標的總合:(1)預算;(2)學 區支持科技;(3)補助金;(4)智慧財產 權政策; (5)校長奉獻於科技的時間; (6) 校長使用電子郵件; (7) 人員發展政 策及 (8)科技委員會。而科技領導的議 題可區分為五個領域: (1)發展願景; (2) 計畫與評鑑; (3) 確定科技應用於所 有內容領域; (4)確保所有學生群(例 如危機邊緣學生、特殊教育學生)能參 與使用科技及 (5)評量外部因素的衝擊 (例如軟硬體工業的趨勢)( Cory, pact.

(6) 6. 教育與心理研究 29 卷 1 期. 1990. )。. (1996)在其〈加州學校再造 的教育領導本質分析〉(An Analysis of Aten. the Natur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Leadership in California’s SB 1274. )博士論文中發 現,學校中的科技領導本質包括: (1) 共同領導(如合作式決策、不同的人為 不同的工作提供領導);(2)額外補償; (3) 科技整合(如課程整合、支持再 造、支持學校運作、支持教師使用、了 解未來趨勢)及 (4) 人際關係技巧。 Aten進一步發現,教育科技領導者必備 的行為特徵包括: (1) 良好的溝通技 巧;(2)幽默感;(3)根據需要以優先順 位排列工作;(4)良好組織;(5)促進其 他方式的領導; (6) 說明科技如何支持 學校變革; (7) 應用科技解決學校需 求;(8)妥善管理時間;(9)妥善處理模 糊性及(10)追求專業發展。 英國有關科技領導研究的現況, 以Robinson(1994)為代表,Robinson 指出,學校行政人員必須協助教師了解 科技的潛能,辨認出可用的軟硬體設 備;讓學校成員透過工作坊、團隊教學 ( team teaching)、工作學習單和其他 資源等方式,交換使用資訊科技的想 法;行政人員也要確認出需要在職訓練 的學校成員,並審閱所有學校成員在使 用資訊科技上的成效。而在香港方面, 教育統籌局則提供實務訓練給國小校 Restructuring School. 長,例如教育統籌局專為國小校長設立 了資訊科技領導培訓課程,目的是協助 校長建立知識與技能,以及了解使用資 訊科技對於學習與教導的影響。該培訓 課程提供電子領導(e-leadership)網上 學習平臺實作、建立電子信心( econfidence )與願景等工作坊,讓國小 校長在課程結束時,能有以下的學習成 果: (1)會建立一個實踐資訊科技教育 的網絡; (2)對嶄新資訊科技之各重要 層面有更深入的了解; (3)會擬定一個 新學年的資訊科技行動計畫; (4)會探 索應用資訊科技於學習與教導的不同模 式; (5)透過親身觀察和辯論,會認識 如何運用本課程的學習經驗,融合資訊 科技於學校課堂上,藉以達到課程改革 的目標,以及 (6)會了解教育上嶄新的 資訊科技(Center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2005)。 綜上所述,美國的研究現況如同 雨後春筍般地展現,英國則處於起步的 階段,而香港也提供了國小校長資訊科 技領導培訓課程。反觀國內關於科技領 導研究的資料,顯得相當有限,研究者 以 「 科 技 領 導 」( technology leadership )為關鍵字在國內「國家圖書館」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的「遠距圖 書服務系統」搜尋下,共計出現四篇相 關論述;而在國外的「ProQuest數位化 博 士 論 文 資 料 庫 」( UMI 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s )下搜尋,共計出.

(7) 校長科技領導層面與實施現況之研究. 現二十筆相關的博士論文;在「教育資 源資訊中心資料庫」( Education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 Database)下 搜尋,共計出現二百三十四筆相關的論 述。相較於國外備受重視的研究現況, 國內對科技領導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 段,因此該領域仍有相當大的研究空 間。. 四、科技領導的內涵層面. 綜 合 文 獻 探 討 ( Anderson. &. Dexter, 2000; Aten, 1996; Bailey, 1997; Bailey & Lumley, 1994; Chang, 2002; Cory, 1990; Ford, 2000; Inkster, 1998; ISTE, 1998, 2001; Jewell, 1998; Kearsley & Lynch, 1994; Kline, 1993; Moursund,. ),本研究歸納出五項 科技領導的內涵層面,亦即 (1)願景、 計畫與管理;(2)成員發展與訓練;(3) 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 (4) 評鑑與研 究,以及 (5)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茲 就各層面內容分述如下: 1992; Ray, 1992. 一 願景、計畫和管理. ( ). 願景、計畫和管理一直被視為是 科技領導非常重要的層面( Bailey, 1997; Chang, 2002; Cory, 1990; Inkster, 1998; ISTE, 2001; Jewell, 1998; Ray,. ),有效的科技領導者必須具備科 技如何產生學校變革的願景( Cory, 1990 ),而發展上述願景,需要校長了 解新興科技發展的動向和趨勢。Inkster 1992. 7. (1998)指出,開創一個「如何讓教師 與學生使用科技」的願景,在評鑑校長 的科技領導效能上非常重要;校長必須 有一個非常清楚的科技願景,並了解科 技在教室中的功能。學校缺少了科技願 景,教職員將缺少方向與引導(Ross & Bailey, 1996 )。而學校的利益關係人 (stakeholders),如教師、學生、家長 和社區成員等,必須要能參與學校科技 願景的規劃;最重要的是學校和利益關 係人的共識愈大,科技的願景與計畫愈 可能實現(Jewell, 1998)。 Inkster(1998)在其校長科技領導 的研究中指出,校長對分享式決定 (shared decision-making)的承諾,最 重要的是科技管理技巧。國際教育科技 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ISTE, 1998)在推 薦給科技領導者的十一項任務中,「設 備和資源管理」的任務包括各式各樣的 管理技巧和知識,亦即科技領導者要有 能力籌備預算、協助電腦相關設備的計 畫,以及規劃有關科技的設備維護方 案。此外, Kline ( 1993 )認定的資源 管理(resource management)能力,類 似於國際教育科技協會所列舉的任務; 而 Kline所列的其他能力,包括使用行 政軟體程式以維護學生的學習紀錄和設 備的財產目錄(引自 Ford, 2000 )。在 Kline ( 1993 )的研究中,將資源管理 列為十項科技領導技巧之一(引自.

(8) 8. 教育與心理研究 29 卷 1 期. );相同地,Ford(2000)也 將設備和資源管理列為十項科技領導能 力之一。. Ford, 2000. 二 成員發展與訓練. ( ). 成員發展與訓練是科技領導的重 要 層 面 ( Anderson & Dexter, 2000; Aten, 1996; Bailey, 1997; Chang, 2002; Ford, 2000; Inkster, 1998; Kearsley &. ),Ford(2000)之研究發 現,描述和確定成員發展的資源,是科 技領導者最重要的責任。在Ford的調查 問卷中,「成員發展」向度是由下列三 種能力組成,亦即描述和確定成員發展 資源、設計成員發展課程,以及能制訂 不同的成員發展計畫。根據國際教育科 技協會(ISTE, 1998)課程綱要指出, 成員發展活動的計畫與設計是非常重要 的,在成員發展的領導上,維持最新式 的議題與模式,是科技領導者需具備的 角色。同樣地, Moursund ( 1992 )認 為,學校的在職訓練與成員發展計畫應 確認出主要資源,並能提供指導給每個 學科和年級教師,以幫助其完成教學科 技計畫;同時,建立資源中心是促進成 員有效專業發展的關鍵步驟。 Collis (1988)更指出,校長科技領導技巧之 一是提供自由時間(released time)作 為 科 技 訓 練 之 用 ( 引 自 Kearsley & Lynch, 1994)。 Lynch, 1994. 三 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 ( ). 科技的支持(Anderson & Dexter,. 2000; Aten, 1996; Bailey, 1997; Chang, 2002; Ford, 2000; Inkster, 1998; Kearsley & Lynch, 1994; Kline, 1993. 施 ( Aten,. ) 和基本設. 1996; Bailey, 1997; Ford,. 2000; Inkster, 1998; Kearsley & Lynch,. )是科技領導的重要層面,當教師 和職員們需要協助時,科技領導者需提 供技術的支持( Bailey, 1997 )。 Collis (1988)亦指出,確保公平取得科技資 源的機會和適當的科技使用設備,是校 長所應具有的科技領導技巧。在 Aten (1996)的研究中指出,支持各式各樣 的軟體應用程式、維護和修理設備,是 教育科技領導者必備的技巧。在Inkster (1998)的研究中指出,確保科技的取 得與增加科技的支持,是校長必須具備 的作為。同樣地,在Ford(2000)的研 究中發現,科技領導能力亦包括操作系 統、軟硬體選擇、安裝、維護、設備和 資源管理等。 1994. 四 評鑑與研究. ( ). 評鑑與研究是科技領導的另一個 重要層面( Aten, 1996; Chang, 2002; Cory, 1990; Ford, 2000; Inkster, 1998; ISTE,. 1998,. 2001;. Kline,. 1993;. ),有效能的校長會執 行對教師的評鑑程序,此係作為評鑑教 師個人成長,以建立科技標準,並引導 專業發展計畫。有效能的校長會根據教 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科技的效能,作為 評估教師績效的指標;同時,校長要根. Moursund, 1992.

(9) 校長科技領導層面與實施現況之研究. 據學生的學業成績資料加以研究,並鼓 勵師生善用科技,以改善學生的學習效 能( ISTE, 2001 )。而 Cory ( 1990 )指 出,由於教學軟體程式的迅速更新,每 年應針對校內的教學軟體程式進行評 鑑。在Aten(1996)的研究中指出,科 技領導所必須具有的技巧,包括從成本 效益和對教育衝擊的觀點來評鑑科技, 並需評鑑學校中既存的科技;在Inkster (1998)的研究中亦指出,科技領導技 巧包含監督的能力,如評鑑課程和教學 表現。更重要的是科技領導者要能評鑑 學校的科技計畫,並進一步改進計畫。. 五 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 ). 人際關係對於校長的科技領導效 能會產生影響,也是重要的科技領導層 面(Aten, 1996; Bailey & Lumley, 1994; Chang, 2002; Jewell, 1998; Moursund,. )。在 Aten ( 1996 )的研究中發 現,人際關係技巧是重要的科技領導成 分,其重要性更是凌駕於科技專門技 術;Bailey與Lumley(1994)指出,當 校內成員們學習使用新科技時,領導者 必須能提供支持; Moursund ( 1992 ) 的科技領導研究中指出,人際關係技巧 被列為是最重要的;而技術上的技巧則 是被列為最不重要的。在 Moursund 所 列的十四項任務中,計畫、執行及管理 的人際關係技巧,其重要性遠勝於個人 職位上有關技術方面的責任(引自 Ford, 2000)。. 1992. 9. 溝通技巧亦是科技領導的重要層 面( Aten, 1996; Inkster, 1998; Kline, 1993 ),在 Aten ( 1996 )的研究中指 出,好的溝通技巧是教育科技領導者最 首要的行為特徵。在Inkster(1998)的 研究中,校長的溝通技巧與個人的科技 領導技巧緊密相連;Ray(1992)亦指 出,優質的教育科技領導者,需要精鍊 的人際與溝通能力和適度的科技能力。 上述文獻中所整理出來的五項重 要特徵,是科技領導的內涵層面,每一 項特徵有其理論和實證研究上的支持, 而各層面深深影響了學校內師生教學活 動的進行。綜觀以上論述可知,並非要 求學校領導者成為科技的專家,而是要 學校領導者成為科技的規劃者(規劃科 技願景)、提供者(提供發展與在職訓 練)、支持者(支持軟硬體設備的取 得)、評鑑者(評鑑教師科技專業與既 有設備),以及協調者(協調人際關係 與強化溝通技巧)。質言之,學校領導 者要成為校內科技使用的促進者,進而 成為學校的科技領導者,以提升學校的 行政和教學效能。.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檢測校長科技領導之 相關層面,並探討目前校長科技領導之 實施現況。以下就研究對象、研究工 具、實施程序、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等 四方面分別加以敘述。.

(10) 10. 教育與心理研究 29 卷 1 期.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以臺灣臺中市國民小 學教師為施測對象,採取隨機抽樣方 式,共計抽取35所學校之教師。本研究 共計寄出700份問卷,去除無效回收問 卷之後,有效問卷為434份,回收率為 62%。在有效樣本的基本資料分析中, 性別部分男性占 129 位,女性占 296 位 (缺失值為9位);年齡部分以35歲至未 滿45歲居多(占有183位);學校規模部 分以36-62班居多(占267位);服務年 資以11-20年居多(占145位);學歷部 分以師範大學和師範學院居多(占215 位);擔任職務以教師居多(占 205 位)。. 二、研究工具. 為檢測校長科技領導之相關層 面,本研究使用的工具為「國民小學校 長科技領導現況調查問卷」。該問卷係 由研究者修正自「科技領導問卷」 (Technology Leadership Questionnaire) ( Chang, 2002)而來,原英文問卷計 有五個層面,題目數共計有39題,本研 究直接將原問卷翻譯成中文並修正部分 用語之外,題目數仍維持原來的39題, 另外新增一題開放式問題。 原問卷之各分量表的Alpha係數分 別如下:願景、計畫與管理( .94)、 成員發展與訓練( .90)、科技與基本. 設 施 支 持 ( .91 )、 評 鑑 與 研 究 ( .95 )、 人 際 關 係 與 溝 通 技 巧 ( .92)。本研究之「國民小學校長科 技領導現況調查問卷」共計有39題,採 用Likert五點量表,其選項分為「非常 符合」、「大致符合」、「有點符合」、「大 致不符合」、「非常不符合」等五個選 項,問卷依據受試者的察覺與感受加以 填答。計分時,非常符合5分,大致符 合 4 分,有點符合 3 分,大致不符合 2 分,非常不符合1分。另外,在問卷中 最後所提供的開放式問題(校長在促進 科技使用之角色有何建議或看法)係作 為質化資料蒐集的來源,以了解受試者 對校長在校內促進科技使用的看法。. 三、實施程序. 本研究自 2004 年 8 月上旬開始至 2005 年 6 月下旬結束; 2004 年 10 月對臺 中市國小教師進行問卷預試( pilot study ),問卷的正式施測是在 2005 年 3 月實施。預試和正式問卷的施測,係以 限時專送方式寄出,並配以郵寄兩次明 信片催收問卷,以提高回收率;另外, 訪談2位國小校長則是在6月中旬進行, 並根據訪談內容做成逐字稿,透過資料 分析以解釋校長在實施科技領導上所面 臨到的問題。. 四、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預試問卷回收後將資料輸入電.

(11) 校長科技領導層面與實施現況之研究. 腦,以SPSS 12.01 for Windows(以下 簡稱 SPSS )進行信度和效度分析,並 根據因素負荷量的結果,調整問卷中各 因素所屬題目。正式問卷回收後,利用 SPSS 進行校長科技領導實施現況之分 析,所採用的統計方法包括:次數分配 及百分比、平均數與標準差、信度分 析、因素分析,以及變異數分析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為了 檢測校長科技領導之相關層面,以 Mplus 3.11 進 行 結 構 方 程 模 式 分 析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實務上實施校長科技領導所面臨的問 題,則透過開放式編碼(open coding) 等步驟,用以分析訪談逐字稿;教師根 據問卷中開放式問題所提供的意見,也 作為資料分析的來源。. 參、結果與討論. 晚近科技領導之研究,如雨後春 筍般的展現,也強化了校長扮演科技領 導者的角色,進而重視科技與學校教育 和改革的關係。基於此,本研究之主要 目的,乃在檢測科技領導的內涵層面與 實施現況,其主要發現如下。. 一、科技領導的內涵層面. 一 校長科技領導相關層面之檢測. ( ). 信度分析與驗證性因素分析 本研究將回收後的有效問卷,經 過信度分析之後發現,全量表的內部一 1.. 11. 致性係數為 .985,該係數顯示出整體 量表具有相當的同質性。而各分量表的 Alpha係數分別為 .954(願景、計畫與 管理)、.945(成員發展與訓練)、.945 (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955(評鑑 與研究)、 .966 (人際關係與溝通技 巧)。「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現況調查 問卷」的驗證性因素分析發現(經由主 成分分析法),39題測量題目可抽離出 五個因素:第一個因素(評鑑與研究) 可解釋64.652%的變異量;第二個因素 (願景、計畫與管理)可解釋 3.543% 的變異量;第三個因素(人際關係與溝 通技巧)可解釋 3.341% 的變異量;第 四個因素(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可解 釋 2.859% 的變異量;第五個因素(成 員發展與訓練)可解釋 2.637% 的變異 量,合計為77.032%。校長科技領導經 因素分析轉軸後的成分矩陣詳見表1; 校長科技領導各層面解說總變異量詳見 表 2。. 二 結構方程模式之分析. ( ). 結構方程模式能提供一種同時定 義與測量多元向度構念(如校長的科技 領導)的能力,本研究的結構方程模式 適配度可透過下列五種評估指標衡量: 卡方統計值(chi square)、比較適合度 指標(comparative fit index, CFI)、 Tucker-Lewis指標(亦稱為非基準的配 合指標)、標準化假設模型整體殘差 ( standardized root mean squared.

(12) 教育與心理研究 29 卷 1 期. 12. 表 1 校長科技領導經因素分析轉軸後的成分矩陣 層面. 題號. 評鑑與研究. 願景、計畫與管理. 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 成員發展與訓練. 30 27 26 25 31 28 29 24 4 3 7 8 2 5 9 1 6 10 36 35 34 38 37 33 39 32 20 17 21 18 19 22 23 15 14 12 13 16 11. 因素一 .738 .700 .679 .671 .670 .644 .635 .618. 因素二. 因素三. 因素四. 因素五. .720 .670 .661 .650 .638 .631 .624 .594 .587 .545 .728 .719 .706 .702 .694 .661 .624 .542 .677 .671 .658 .658 .651 .643 .440 .757 .739 .701 .692 .677 .474. 表 2 校長科技領導各層面解說總變異量. 初始特徵植 平方和負荷量萃取 轉軸平方和負荷量 成分 總和 變異數的 % 累積% 總和 變異數的% 累積% 總和 變異數的% 累積% 1 2 3 4 5. 25.214 1.382 1.303 1.115 1.028. 64.652 3.543 3.341 2.859 2.637. 萃取法:主成分分析法。. 64.652 68.195 71.536 74.395 77.032. 25.214 1.382 1.303 1.115 1.028. 64.652 3.543 3.341 2.859 2.637. 64.652 68.195 71.536 74.395 77.032. 6.732 6.680 6.406 5.263 4.961. 17.262 17.128 16.427 13.494 12.720. 17.262 34.391 50.818 64.312 77.032.

(13) 校長科技領導層面與實施現況之研究 residual, SRMR. )、平均近似值誤差平方. 根(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 RMSEA )( Heck & Thomas, 2000 )。本研究透過 3.11 版本的 Mplus (Muthén & Muthén, 2004)軟體的最 大概似配置功能(maximum likelihood fitting function )分析資料,以測量單 層面(single level)結構方程模式的效 度,而本研究的模式適配度分析如表3 所示。 表3的適配指標顯示,模式的適配 度大致良好, Heck 與 Thomas ( 2000 ) 認為,如果模式適配度良好,研究者已 有適當的證據支持理論模式關係。在衡 量理論模式之後,需考慮結構方程模式 的標準化參數估計(如表4所示),以了 解各層面對科技領導的貢獻度。除參數 估計之外,表4亦陳列出結構方程模式 的殘差和多元相關平方。其中參數估計 (或觀察變項的負荷量)範圍從 .871 至 .911,其t值皆大於1.96,表示所有 層面皆具有顯著水準(p < .05),亦即 這些觀察變項在反映其所形成的潛在變 項是有效的。而科技領導各層面的解釋 變異(即多元相關平方)介於 .758 與 .830之間,殘差介於 .170與 .242之 間;因此, SEM 模式指出,觀察變項 (五項層面)能成為潛在變項(校長科 技領導)的有效測量指標,換言之,該 五項層面能有效地解釋校長科技領導, 其模式如圖1所示。. 13. 綜上所述,科技領導的內涵層面 經過驗證性因素分析之後,萃取出五個 因素,分別為:(1)評鑑與研究(如執 行教師科技專業成長的評鑑程序;評鑑 在教學計畫上有關科技的使用);(2)願 景、計畫與管理(如清楚地說明學校中 科技使用的願景;發展共同願景和長期 科技計畫;利用科技以有效地管理行政 運作);(3)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係指 有效地與教師、職員、學生等,以及與 社區成員、家長、地方企業人士等人員 溝通的能力);(4)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 (如提倡適當的支持科技;尋求外部的 科技基金資源);以及(5)成員發展與訓 練(如提供在職訓練以獲得特定的科技 技巧;分配資源以作為在科技上的在職 訓練之用)。本研究之因素分析檢測了 原工具(科技領導問卷)所包含的五項 科技領導層面,而各層面可以解釋的變 異量分別為評鑑與研究(64.652%); 願景、計畫與管理(3.543%);人際關 係與溝通技巧(3.341%);科技與基本 設施支持(2.859%);以及成員發展與 訓練(2.637%),合計為77.032%。上 述五項層面也經由結構方程模式加以測 量其效度,五項層面的參數估計分別 為:評鑑與研究(.904);願景、計畫 與管理(.911);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 . 9 0 3 ); 科 技 與 基 本 設 施 支 持 (.906)和成員發展與訓練(.871)。 此發現與美國校長科技領導之相關研究.

(14) 14. 教育與心理研究 29 卷 1 期. 表 3 研究模式的適配度分析. 配適指標 卡方統計值(chi square) 比較適合度指標(comparative fit index) Tucker-Lewis指標 標準化假設模型整體殘差(standardized root mean squared residual) 平均近似值誤差平方根(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 表 4 參數估計、殘差和多元相關平方 科技領導層面 願景、計畫與管理 成員發展與訓練 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 評鑑與研究 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參數估計 .911* .871* .906* .904* .903*. 建議要求標準 不顯著. 10.307. > .90 > .90. 結果 (p > .01) .998 .995. 介於0至 .05之間. .006. < .05. .050. 殘差. 多元相關平方. .170 .242 .179 .182 .185. .830 .758 .821 .818 .815. * p < .05. 評鑑與研究. 0.18. 願景、計畫與管理. 0.17. 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0.19. 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 0.18. 成員發展與訓練. 0.24. 0.90. 科 技 領 導. 0.91. 0.90. 0.91. 0.87. 圖 1 科技領導層面之測量模式. 所分析產生之層面大致符合。. 二、 校長科技領導實施現況 之分析. 一 科技領導各層面現況. ( ). 本研究工具的校長科技領導共分 為五項層面,每項層面及其各題目之平 均數和標準差如表5所示。就各層面來.

(15) 校長科技領導層面與實施現況之研究. 表 5 科技領導現況各層面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願景、計畫與管理 1 清楚地說明學校中科技使用的願景 2 發展共同願景和長期科技計畫 3 授權一個包含不同成員的科技計畫團隊 4 執行科技豐富化的學校改善計畫 5 提倡學校的科技資源 6 運用公平和合理的判斷分配科技資源 7 有效地管理科技上的變革 8 分配資源以提高科技計畫的執行 9 利用科技以有效地管理行政運作 10 有效地管理科技設備和資源 Total 成員發展與訓練 11 鼓勵在科技領域上的在職訓練 12 提供在職訓練以獲得特定的科技技巧 13 分配資源以作為在科技上的在職訓練之用 14 支持設計一個科技上的在職訓練課程 15 支持傳遞科技上的在職訓練 16 提供時間以作為科技訓練之用 Total 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 17 提供適當的科技設備 18 確保科技設備的使用是適當的 19 確保相同的機會取得科技資源 20 當學校人員需要協助時,能確保科技的支持 21 確保設備的即時修理與維護 22 確保各式樣的軟體應用程式給學校人員 23 尋求外部的科技基金資源 Total 評鑑與研究 24 執行教師科技專業成長的評鑑程序 25 考慮有效的使用科技是評量教職員表現的一部分 26 評鑑在教學計畫上有關科技的使用 27 評鑑學校的科技計畫 28 從成本效益的觀點評鑑科技 29 評鑑教室和實驗室中的電腦操作系統 30 利用地區的資料去評鑑教學上使用科技的情形 31 應用科技相關的研究以引導學校中科技的使用 32 鼓勵學校人員利用有關資訊資源作為科技專業的成長 Total 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33 了解教職員和學生在科技上的需求和關心 34 公平與尊敬的對待所有學校人員有關於科技的取得與訓練 35 有關於科技上的事務,能與教職員生維持正面的關係 36 當教職員學習使用科技時,能展現出耐心 37 與學校外的科技支持團體維持正面的關係 38 有效地與教職員和學生溝通有關科技的議題 39 有效地與學校外的支持團體溝通科技的議題 Total. Mean 3.70 3.72 3.63 3.70 3.92 3.78 3.70 3.73 3.86 3.86 3.762 Mean 4.01 3.87 3.73 3.80 3.80 3.78 3.836 Mean 3.91 3.89 3.83 3.92 3.95 3.82 3.63 3.851 Mean 3.76 3.72 3.71 3.68 3.61 3.59 3.48 3.63 3.94 3.680 Mean 3.96 4.00 4.02 4.06 3.95 3.92 3.88 3.977. SD .87 .83 .99 .90 .83 .86 .87 .88 .83 .83 .734 SD .88 .87 .87 .91 .89 .89 .783 SD .87 .86 .86 .83 .86 .88 .93 .755 SD .79 .80 .82 .86 .86 .91 .89 .85 .81 .724 SD .84 .82 .79 .79 .80 .83 .83 .741. 15.

(16) 16. 教育與心理研究 29 卷 1 期. 看,以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的平均數最 高(Mean = 3.977, SD = .741),其次依 序為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 Mean = 3.851, SD = .755 ),成員發展與訓練 (Mean = 3.836, SD = .783),願景、計 畫與管理(Mean = 3.762, SD = .734), 以及評鑑與研究( Mean = 3.680, SD = .724 )。綜合分析結果,臺中市國民 小學教師所知覺到的校長科技領導實施 現況尚稱良好。. 二 變異數分析. ( ). 本研究探討之人口與環境變項包 括年齡、學校規模、服務年資、最高學 歷、擔任職務,經過t考驗與變異數分 析之後,僅「學校規模」變項和「職 務」變項有顯著,其餘皆未達 .05顯著 水準。為節省篇幅,以下僅就顯著部分 加以說明。 「學校規模」變項在「願景、計 畫與管理」、「成員發展與訓練」、「科技 與基本設施支持」、「評鑑與研究」、「人 際關係與溝通技巧」均達顯著水準(p < .05 )。進一步事後比較結果如表 6 、 表7、表8、表9與表10所示。事後比較 顯示出小型學校(17班以下)或中小型 學校(18-35班)在校長科技領導各層 面的看法上,普遍優於中大型學校 (36-62班)或大型學校(63班以上)。 分析其原因,此與小型學校或中小型學 校在溝通的效能上較佳有關,而中大型 或大型學校所需經費較多,因此在科技. 相關的設備或經費上稍顯不足,影響到 科技領導效能。 在Anderson與Dexter(2000)之研 究中指出,相較於小型學校(300名學 生以下),大型學校(600名學生以上) 除了在「學區支持科技的費用」和「成 員在科技上的發展」兩項變項之外,大 型學校較傾向於具備科技領導的指標, 如成立科技委員會、編列科技預算、校 長定期地使用電子郵件與教師、學生和 行政人員溝通、校長奉獻於科技的時 間、獲得電腦專用的補助金、制訂智慧 財產權政策等。而大小型學校在科技領 導上的差異,在於小型學校的校長較大 型學校的校長在每年能支出五天以上時 間於科技議題上,大型學校的校長卻多 半將業務委予下級行政人員。Anderson 與Dexter之發現與本研究大致符合,究 其原因,乃在大型學校的校長較有充足 人力分擔科技領導的執行;而小型學校 校長卻多半必須親自處理。此外,小型 學校規模較小,較有利於校長進行與成 員之溝通。 「職務」變項在「科技與基本設 施支持」層面上達顯著差異(p < .05),進一步事後比較結果如表11所 示。事後比較顯示出在「科技與基本設 施支持」層面上,教師兼主任的看法優 於級任教師的看法。此可能與行政人員 對學校的科技與基本設施現況較一般教 師清楚,且行政人員對於該層面較能抱.

(17) 校長科技領導層面與實施現況之研究. 17. 表 6 「不同學校規模」對「願景、計畫與管理」的看法 願景、計畫與管理. 班以下 班 班 班以上. 1. 17 2. 18-35 3. 36-62 4. 63. 全體. 人數 16 61 259 87 423. 學校規模 平均數 標準差 4.23 3.96 3.67 3.82 3.76. 0.54 0.82 0.72 0.68 0.73. F. 值. 5.37*. 事後比較 1 > 3, 1 > 4 2>3. * p < .05. 表 7 「不同學校規模」對「成員發展與訓練」的看法 成員發展與訓練. 班以下 2. 18-35 班 3. 36-62 班 4. 63 班以上 全體. 1. 17. 人數 16. 學校規模 平均數 標準差 3.99. 0.58. 63. 4.13. 0.77. 266. 3.76. 0.78. 87. 3.83. 0.79. 432. 3.84. 0.78. F. 值. 事後比較. 4.20* 2>3, 2>4. * p < .05. 表 8 「不同學校規模」對「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的看法 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 1. 17 班以下 2. 18-35 班 3. 36-62 班 4. 63 班以上 全體. 人數. 學校規模 平均數 標準差. 16. 4.42. 0.50. 63. 4.14. 0.81. 264. 3.75. 0.73. 87. 3.83. 0.74. 430. 3.85. 0.76. F. 值. 7.81*. 事後比較 1 > 3, 1 > 4 2 > 3, 2 > 4. * p < .05. 表 9 「不同學校規模」對「評鑑與研究」的看法 評鑑與研究. * p < .05. 班以下 2. 18-35 班 3. 36-62 班 4. 63 班以上 全體. 1. 17. 人數. 學校規模 平均數 標準差. 16. 3.94. 0.52. 63. 3.99. 0.80. 265. 3.60. 0.68. 87. 3.67. 0.76. 431. 3.68. 0.72. F. 值. 事後比較. 5.85* 2 > 3, 2 > 4.

(18) 18. 教育與心理研究 29 卷 1 期. 表 10 「不同學校規模」對「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的看法 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1. 17 班以下 2. 18-35 班 3. 36-62 班 4. 63 班以上 全體. 人數. 平均數. 學校規模 標準差. 16 63 264 86 429. 4.45 4.19 3.90 3.97 3.98. 0.47 0.76 0.73 0.76 0.74. 值. F 4.85*. 事後比較 1 > 3, 1 > 4 2>3. * p < .05. 表 11 「不同職務」對「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的看法 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 1.級任教師 2.科任教師 3.教師兼組長 4.教師兼主任 全體. 人數. 平均數. 學校規模 標準差. 203 21 153 46 423. 3.76 3.88 3.89 4.11 3.85. 0.82 0.71 0.70 0.61 0.76. 值. F 2.40*. 事後比較 4>1. * p < .05. 持正面的看法有關。. 三、 實施校長科技領導面臨 問題之分析. 校長在實施科技領導所遭遇之困 難,係由「科技領導問卷」中開放性問 題得知,該問題詢問受試者「對於校長 在促進科技使用之角色有何建議或看 法」。在受試者所提出的建議與看法 中,經過開放式編碼與整理之後,可分 為經費、設備、成員發展和領導等四方 面的看法,茲說明如下。. 一 經費方面. ( ). 校長在促進科技使用的角色上所 面臨到的經費問題,以學校面臨「經費 不足」為主;受試者建議校長爭取(籌. 措)經費(資源),如有填答者反應: 希望爭取經費設立科任教室網路 線及電腦設備;希望能爭取各項 促進科技進步的資源和設備;小 學校經費極缺,巧婦難為無米之 炊;積極經營、有效籌措相關經 費;科技使用融入教學在未來是 時勢所趨,但不知是否因經費不 足,導致周邊設備的缺乏。希望 未來校長能爭取,使能改善教學 品質,並符合時代之需求;多籌 措支持經費,促進電腦升級。 對於上述經費不足的問題,校長 的看法如下: 的確,小學的經費拮据,尤其在 教學設備方面有限。(2005/6/18,.

(19) 校長科技領導層面與實施現況之研究. 甲校長訪談) 本校為新設學校,E化設備完整, 班班有電腦、單槍投影機,又可 以上網,可說資訊融入教學齊備 投入。然一般學校設備尚缺,確 實有補足之必要。(2005/6/20,乙 校長訪談) 受試者也建議校長編列固定預 算、尋求外部科技基金為策略,以提供 適當的設備,如: 應每年編列固定預算;尋求外部 的支援,提供學校人員更方便的 使用電腦等科技設備;期待多尋 求外部的科技基金資源,以提升 並維護校內的科技設備;有多少 經費做多少事,巧婦難為無米之 炊,單有遠大的抱負,沒有資源 也枉然,因此要推行要先給予充 分配套措施,才好推行;在經費 允許上,提供全校師生必要的軟 硬體資源;本校因屬於大型老舊 學校,校舍建築年代較老,設備 老舊,若經費許可,希望每間教 室配置一台電腦。 然而,對於經費預算的問題,校 長卻有不同的看法: 每年編列固定預算,並非學校編 列就可有經費。經費完全掌控在 教育局,所以可以年年提報,等 待吧!(2005/6/18,甲校長訪談) 關於尋求外部支援的做法,校長. 19. 所提出的策略如下: 本校尋求大學、環保署等國立機 構報廢但尚堪用的電腦,充做各 班教室教學用,至少每班尚有一 部可用。而本校請家長會協助學 校網路線設置,現在各班都可在 教室上網搜尋資料。(2005/6/18, 甲校長訪談) 除了尋求外部資源之外,校長也 提出校內資源整合的策略: 每間教室置一台電腦,無單槍之 設備仍嫌不足。何不將每間教室 電腦湊合成成組的E化完整設施專 科教室,或許可發揮部分E化之需 求。(2005/6/20,乙校長訪談). 二 設備方面. ( ). 校長在促進科技使用的角色上所 面臨到的設備問題,係與經費息息相 關。承上所述,經費的問題直接影響學 校設備的豐富與否,而設備的豐富與 否,更直接衝擊到師生的使用問題。受 試者認為,校長在教學設備、軟硬體的 提供、設備的使用上,宜能符合教師與 學生的需要,如: 希望評估教室中配置單槍的需 求;希望全校都能上網;軟硬體 需時時不斷更新;能開放軟硬體 設備供師生自由使用;教學上的 設備不足,很多媒體無法完全發 揮使用,希望能多充實科技資 源;學校設備仍不足,在規劃科.

(20) 20. 教育與心理研究. 29. 卷1期. 技資源上仍須努力;請支援級 任,至少每學年有一套配備完整 的電腦使用(包括可上網、列表 機及教學相關的軟體)。 關於設備的需求問題,校長指出 校內的狀況: 全校都能上網,但尚未每班有單 槍配置及列表機,故在教學上發 揮有限。但是在教師休息室及圖 書室,將多餘電腦安置,讓科任 教室也可運用。(2005/6/18,校甲 長訪談) 至少每學年一套配備完整之設 施,但仍需有完整的使用管理及 教師先備能力之進修。( 2005/6/ 20,乙校長訪談) 受試者亦指出,能夠提供適當設 備的學校,才有助於教與學的進行。 如: 本校因校舍老舊,資訊設備不 足,在一般教室中,較難要求教 師將資訊充分融入。全校教師亦 萬分期待,經由老舊校舍的更 新,能促進全校教師在資訊能力 方面的專業成長,造福學生;本 學期的教師學用品上貼心的多了 兩支投影專用筆、支援列表機、 墨水,讓教師更方便使用視聽媒 體器材;建議能使用液晶螢幕, 以減少螢幕對教師身體健康之傷 害;空有計畫與願景,而無適當. 的設備與完善的教室空間規劃, 教師仍然處處窒礙難行。 對上述的看法,校長也提出類似 的意見如下: 液晶螢幕可供教師較長時間之使 用,也不傷眼力,可促進教師之 使用效率及效果。(2005/6/20,乙 校長訪談) 而對於設備的規劃,校長指出目 前校內校舍改建的重點: 目前在建築師設計中,我強烈要 求建築師編列每班約 10 萬元的視 聽教學設備,以電漿螢幕為主要 重點。另外,全校光纖網路工程 臺幣80萬元。未來新校舍,E化時 代來臨。( 2005/6/18 ,甲校長訪 談). 三 成員發展方面. ( ). 校長在促進科技使用的角色上所 面臨到的成員發展問題,與教師的科技 素養息息相關,而教師科技素養的提升 與學校提供在職進修(研習)有關。受 試者反應指出,學校應舉辦科技研習, 如: 增加教師科技研習,提升教師科 技能力;加強教師科技素養之培 養,協助教師使用科技設備及運 用之能力;校長應扮演更積極倡 導的角色,多舉辦學校本位之促 進科技使用的研習進修。 對於成員發展的問題,校長指出.

(21) 校長科技領導層面與實施現況之研究. 校內的做法: 校長要非常支持資訊組所規劃的 教師資訊研習課程,本校這一年 來,開辦網頁製作、簡報製作、 學籍系統、試卷編製、教學多媒 體製作發表,並請家長會提供獎 金,獎勵教師。(2005/6/18,甲校 長訪談) 不過,校長也提出呼籲: 有設備而無使用之能力,等於是 浪費。必須利用時間舉辦教師資 訊能力研習及學校本位課程融入 資訊之相關進修研習,確實有其 必要性。( 2005/6/20 ,乙校長訪 談) 受試者也指出學校提升教師科技 素養的實例,如: 感謝校長支持資訊組培訓教師, 讓教師有資訊融入教學,製作網 頁,學務處理的能力,提升教師 的專業素養,讓教學更順手,成 效更良好;校長將學校電腦教學 列為學生的課程特色,所以在課 程上運用科技更是完全融入,設 備足夠,師資齊全,而且能完全 了解教職員、學生在科技上的需 求與關心。尊重教師取得科技訓 練,校長的支持百分之百,並鼓 勵教師進修,更精進、更專業, 學校研習提供在職訓練十分充 足。. 21. 有關學校提升教師科技素養的做 法,校長指出自己在校內的實際做法: 最近,本人也帶領有意願參與的 同仁組一團隊參與資訊融入教學 夥伴學校的評選,一週的研習、 上課、發表投入,全市僅 17 所學 校入選,可有約 80 萬的補助設備 經費。以這一團隊為種子,逐年 影響其他同仁,希望有一天,全 校每一位教師都能將資訊融入教 學。(2005/6/18,甲校長訪談) 而校長也指出校內教師的表現情 形: 資訊融入教學培訓教師,對於認 真肯上進之教師,不能成問題, 而有部分資訊落後之教師,必須 有其期程,讓教師循序漸進、漸 入佳境,而用心的教師較容易有 明顯之效果。(2005/6/20,乙校長 訪談). 四 領導方面. ( ). 校長在促進科技使用的角色上所 面臨到的領導問題,在於能否落實領導 的功能和扮演支持者的角色。如受試者 指出: 充實資訊科技之能力,發揮領導 角色功能;校長對師生在促進科 技使用上非常鼓勵與支持;校長 對科技使用的支持有助於科技使 用之推行。 對於扮演支持者角色的問題,校.

(22) 22. 教育與心理研究. 29. 卷1期. 長指出: 校長的支持,可從設備規劃上及 教師能力培養上進行。不斷鼓勵 並安排合適之時間,給予更多的 支持,解決落後教師之問題,可 提升整體成效。(2005/6/20,乙校 長訪談) 受試者認為,校長不必然要成為 專業的科技領導者,如: 校長仍是總理校務之人,而科技 之使用乃屬專業領域,校長只要 能知人善用,落實分層負責,而 不必每一細節如此深入去接觸, 因那不合職權之分掌,校長也不 可能人人對科技能做相當深入的 鑽研,校長只要知人善用、爭取 資源設備、提供資源(資金)、鼓 勵教師使用科技(運用科技),增 加教師學習機會即可,校長是一 校之長,而不必做一位專業科技 人員。 對於上述是否成為專業領導者的 看法,校長認為: 當然校長也有他(她)們自己專 長的領域,不可能每一方面都專 門。校長要能知人善任,爭取資 源,做鼓勵支持的角色。(2005/6/ 18,甲校長訪談) 校長如果是專業科技人員,對領 導科技之使用有加倍的效果。而 校長沒有辦法都有完整的時間,. 投入專業領域的學習,但基本的 科技能力,也應有所了解,將會 有所增益。(2005/6/20,乙校長訪 談) 受試者也認為,若校長能具備基 本科技素養,將有利於師生的互動。 如: 領導者具專業(技能、素養等), 推動方有成效;領導帶領的風 格,帶來科技新氣象;校長有全 方位的科技學養,能正面提升和 影響全校師生共同互動;可能要 注意部分資深教師心態上不易配 合的情況,應多一些包容,使其 能夠接受;校長若大力推行科技 使用,可使教學上及資料來源更 為方便。 對於上述科技素養的問題,校長 也指出自己的具體做法: 校長要求每班設置網頁、校長本 人就率先示範,不要空白。行政 同仁更應以身作則,利用寒暑假 將網頁更正充實。(2005/6/18,甲 校長訪談) 而校長也提出較可行的做法如 下: 靠校長作專業領導,將會有所不 足,校長因處理校務,時間容易 被切割,而最好是將資訊專業理 念帶領資訊專業領域團隊,共同 提供資訊分享,較容易整合力.

(23) 校長科技領導層面與實施現況之研究. 量,發揮加乘效果。(2005/6/20, 乙校長訪談). 肆、結論. 綜合國外文獻得知,科技領導的 五項層面分別為:願景、計畫和管理, 成員發展與訓練,科技與基本設施支 持,評鑑與研究,以及人際關係與溝通 技巧。其具體意涵包括了清楚地說明學 校中科技使用的願景、利用科技有效地 管理行政運作(亦即校務行政電腦 化)、鼓勵在科技領域上的在職訓練、 提供時間以作為科技訓練之用、確保設 備的即時修理與維護、尋求外部的科技 基金資源、評鑑在教學計畫上有關科技 的使用、了解教職員和學生在科技上的 需求和關心、有效與教職員和學生溝通 有關科技的議題(如智慧財產權)等。 本研究透過因素分析檢測原量表工具所 包含的五項科技領導層面,更經結構方 程模式加以測量其效度;研究發現國民 小學校長科技領導可由以下五項層面加 以檢測:(1)評鑑與研究;(2)願景、計 畫與管理; (3) 校長的人際關係與溝通 技巧; (4) 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以及 (5)成員發展與訓練。 臺中市校長在科技領導之實施現 況大致良好(各層面平均數皆在3.6以 上),依序為「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成員發展與 訓練」、「願景、計畫與管理」、「評鑑與. 23. 研究」。在「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層 面上,以「當教職員學習使用科技時, 能展現出耐心」的平均數最高;在「科 技與基本設施支持」層面上,以「確保 設備的即時修理與維護」的平均數最 高;在「成員發展與訓練」層面上,以 「鼓勵在科技領域上的在職訓練」的平 均數最高;在「願景、計畫與管理」層 面上,以「提倡學校的科技資源」的平 均數最高;在「評鑑與研究」層面上, 以「鼓勵學校人員利用有關資訊資源作 為科技專業的成長」的平均數最高。本 研究所探討之人口與環境變項,經做t 考驗與ANOVA之後,「學校規模」變項 在「願景、計畫與管理」、「成員發展與 訓練」、「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評鑑 與研究」及「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均 達顯著水準;「職務」變項在「科技與 基本設施支持」層面上達顯著差異。 然而,臺中市國民小學校長科技 領導實施現況調查結果發現,相較於其 他四項層面,「評鑑與研究」層面是五 項中較低者,因此,臺中市各級學校宜 加強學校內科技使用的評鑑與研究。而 評鑑科技的效用(或衝擊)必須了解科 技在教與學過程中的角色;例如以各中 小學校中大力倡導的資訊融入教學而 言,行政人員或教師需採用行動研究方 法,以了解資訊科技的融入教學,是否 真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成 就,還是配合政令融入科技,為科技而.

(24) 24. 教育與心理研究. 29. 卷1期. 科技。在進行行動研究之後,可提供教 師們採行適當的教學策略。同時,學校 在經費允許的情況下,需適時對教學軟 硬體汰舊換新,以提高教與學的效 能。 經由開放型問題的回應進行分析 發現,校長應積極扮演在促進科技使用 上之角色,此角色包含了經費、設備、 成員發展和領導等四方面;其中在經費 方面,要以爭取經費、編列固定預算和 尋求外部科技基金等為策略,以提供師 生適當的設備。在設備方面,宜提供適 當的教學設備與軟硬體設施,以符合教 師與學生的需要,進而有助於教與學的 進行。在成員發展方面,宜透過舉辦校 內科技研習或提供教師校外的研習時 間,以提升教師的科技素養。在領導方 面,透過校長本身適切的專業素養,支 持和鼓勵教師使用科技,並落實負責的 專業分層工作,以提升教師的科技素 養。 教育行政機關在投入經費於各校 資訊教育的推廣之後,宜適度評鑑校長 的科技領導效能,例如透過校務行政電 腦化、落實資訊融入教學、善用現代資 訊媒體和資訊規劃與實踐的推動,以達 成資訊教育的落實。此外也可透過科技 領導課程的設立,作為校長進修的管 道,以提升校長的科技領導能力;而美 英兩國和香港的經驗,值得作為國內的 借鏡。. 參考文獻. 尹玫君(2003)。自教育科技在教育上的應 用探討資訊融入教學。初等教育學 報,16,1-36。 吳清山、林天祐(2002)。願景領導、催化 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01, 130131。 李新民( 2000 )。科技在教育改革上的應 用。教育研究,8,15-27。 徐新逸(2003)。學校推動資訊融入教學的 實施策略探究。教學科技與媒體, 64,68-84。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2004 )。研習課程中 心。2004年9月17日,取自http://www. kiec.kh.edu.tw/course/. 張奕華(2003)。美國中小學校長領導的新 趨勢:科技領導。教育研究月刊, 114,83-95。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2003)。 基本能力。 2004 年 9 月 18 日,取自 http://teach.eje.edu.tw/9CC/basic/basic8. php. 葉連祺( 2003 )。科技領導。教育研究月 刊,112,151-152。 廖春文、張奕華( 2002 )。 Three critical issues facing principals in contemporary. K-12 educ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初 等教育學報,8,133-193。 臺中市教育局網路中心(2004)。中心大事 紀。2004年9月15日,取自http://www. tceb.edu.tw/WEB/b/center/1/1.htm.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2)。臺北市教育政 策白皮書。 2004 年 9 月 16 日,取自 http://www.edunet.taipei.gov.tw/ 教育政 策白皮書911111.doc 蔡政明(2003)。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與 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25) 校長科技領導層面與實施現況之研究 版,臺中。 蔡進雄(2003a)。走入心靈深處:僕人式 領導的意涵及其對中小學校長領導的 啟示。教育政策論壇,6( 2 ), 6984。 蔡進雄(2003b)。僕人式領導對學校行政 領導的啟示。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 訊,14(3),54-60。. 25. MN. Bauder, D. Y. (1993). Computer integration in K-12 schools: Conditions related to adoption and implementa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Syracuse University, 1993).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4(8), 2991. Center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 Alexander, C. E. G. (1997). Technology inno-. tion (2005). It leadership training course. vation concerns: A case study of selected. for primary school principals. Retrieved. Tennessee. June 10, 2005, from http://eleadership..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high schools (Doctoral dissertation, Pea-. cite.hku.hk/. body College for Teachers of Vanderbilt. Chang, I. (2002). Assessing principals’ leader-. University, 1997). Dissertation Abstracts. ship in implementing educational tech-. International, 58(4), 1252.. nology policies: An application of struc-. Anderson, R. E., & Dexter, S. L. (2000).. tural equation modeling. Unpublished. School technology leadership: Incidence. doctoral. and impact. Teaching, learning, and. Missouri, Columbia.. computing: 1998 national survey, report #6.. (ERIC. Document.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heckley, K. (2000). The contemporary prin-. Reproduction. cipal: New skills for a new age. Educa-. Aten, B. M. (1996). An analysis of the nature. CMP Information (2001). A conversation 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leadership in. technology leadership. Technology &. California’s SB 1274 restructuring schools.. Learning, 21(11), 4-13.. Service No. ED449786).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 Bailey, G. D. (1997). What technology leaders. tion Update, 42(3), 1-8.. Collis, B. (1988). Computers, curriculum, and whole-class instruction. Belmont, CA: Wadsworth.. need to know: The essential top 10. Cory, S. (1990). Can your district become an. concepts for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leader? (ERIC. the 21st century. Learning & Leading.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with Technology, 25(1), 57-62.. EJ403767). Bailey, G. D., & Lumley, D. (1994).. Educ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s (2001).. Technology staff development programs:. Statewide leadership academies: A 50-. A leadership sourcebook for school. state scan. Retrieved July 20, 2004, from. administrators. New York: Scholastic.. http://www.ecs.org/clearinghouse/26/93/. Battle, M. C. (2004). Superintendents’ percep-. 2693.htm. tion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leader-. Ford, J. I. (2000). Identifying technology. ship.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leadership competencies for Nebraska’s.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Mississippi,. K-12 technology leaders. Unpublished.

(26) 26. 教育與心理研究 doctoral. 29. 卷1期.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Forrest, L. A. (1993). Factors affecting the diffusion. of. Kadela, T. (2002). Technology leadership of elementary principals: Standards, com-. Nebraska, Lincol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the school library media. petencies, and integr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eton Hall University.. center: A qualitative study (Doctoral. Kearsley, G., & Lynch, W. (1994). Educational. dissertation, The Florida State Univer-. leadership in the age of technology: The. sity, 1993).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 new skills. In G. Kearsley & W. Lynch. national, 54(11), 3914.. (Ed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Leader-. Glatthorn, A. A. (2000). The principal as. ship perspectives (pp. 5-17). Englewood. curriculum leader: Shaping what is.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aught and tested (2nd ed.). Thousand. Kline, J. J. (1993).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electe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mpe-. Oaks, CA: Corwin Press. Heck, R. H., & Thomas, S. L. (2000). An. tencies regarded as important for the. modeling.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in the public. Lawrence. schools of Pennsylvania. Unpublished. Hudanich, N. V. (2002). Identifying educa-. Mandinach, E. B., & Cline, H. F. (1994).. tional technology leadership competen-. Classroom dynamics: Implementing a. cies for New Jersey’s school superinten-. technology-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 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Seton Hall University.. No. ED365310). introduction techniques.. to. multilevel. Mahwah,. NJ:. doctoral dissertation, Lehigh University.. Erlbaum Associates.. Inkster, C. D. (1998). Technology leadership. Marcovitz, D. M. (1996). Support for technol-. in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A. ogy and innovation in the elementary. comparative case study. Unpublished. school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doctoral.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1996)..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Dissertation. Minnesota, MN. ISTE (1998). 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accreditation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7(8), 3466. Matthews, A. W. (2002). Technology leader-. polio. ship at a junior high school: A qualita-. preparation manual (3rd ed.). Eugene,. tive case study. Unpublished doctoral. OR: The Author..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evada-Las.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A. ISTE (2001). Role-specific technology leader-. Vegas.. ship tasks: Principal DRAFT v4.0. Re-. Mirra, D. R. (2004). The role of the school. trieved July 14, 2004, from http://cnets.. superintendent as a technology leader: A. iste.org/tssa/printaskprofile.html. Delphi stud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 Jewell, M. J. (1998). The art and craft of technology leadership. 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6(4), 46-47.. sertation,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Moursund, D. (1992). The technology coor-.

(27) 校長科技領導層面與實施現況之研究 dinator.. Eugene,. OR:. International. 27. Seay, D. A. (2004). A study of the technology.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leadership of Texas high school princi-. Muthén, L. K., & Muthén, B. O. (2004).. pa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Mplus: The comprehensive modeling program for applied researchers user’s guide,. Version. 3.11..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 Sharp, W., & Walter, J. K. (1994). The principal as school manager. Lancaster, PA: Technomic.. Muthén & Muthén. Nash, G. W. (2002). A case study of the. Sheppard, B., Boone, W., & Stevens, K.. superintendent as technology leader in. (1999).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 an East Texas school district. Unpub-. tion and success in a small rural school.. 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tephen F..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Austin State University.. No. ED450708). Ray, D. (1992).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egall, P. (1998). The principal: Key to. leadership for the age of restructuring.. technology. The Computing Teacher, 19(6), 8-14..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Reeves, D. B. (2004). Evaluating administra-. implementation.. (ERIC. ED424614). tor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1(7), 52-58.. Suen, C. (1998). A study of the impact of a. Robinson, B. (1994). Technology leadership. district computer technology program on. in the English educational system: From. adoption. computer systems to systematic manage-.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Alberta,. ment of computers. In G. Kearsley & W.. Canada, 1998). Masters Abstracts Inter-. Lynch (Ed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national, 37(3), 751.. Leadership perspectives (pp. 137-152)..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hompson, S. (2004). Leading from the eye. Educational. of the storm. Educational Leadership,. Rogers, B. A. (2000).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Wesley, M. T. (1996). Teachers’ concerns and.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principals’ tech-. voluntary adoption activities in educa-. nology leadership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ion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 case. educational. Unpublished. study (Doctoral dissertation, Mississippi. doctoral dissertation, Ball State University.. State University, 1996). Dissert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61(7), 60-63.. Technology.. technology.. Ross, T. W., & Bailey, G. D. (1996). Technol-.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7(11), 4705.. ogy-based learning: A handbook for. White, C. S. (1992). A study of the availabil-. teachers and technology leaders (Rev.. ity and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tech-. ed.). Arlington Heights, IL: IRI/Skylight.. nology in the secondary world geogra-. Saye, J. W. (1994). Teachers, technology, and. phy classrooms of 24 Texas school. the acceptance of innovation (Doctoral. districts.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George, 1994)..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1993).. Dissertation. Dissertation. 55(9), 2704..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Doctoral. 53(8), 2673.. dissertation,. Abstracts. The. International,.

(28) 29.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 2006 年 3 月,29 卷 1 期,頁 29-46. 建構我國高等教育「退場機制」之檢視. 蓋浙生. *. 摘 要 教育部有鑒於我國高等教育量已達飽和,為避免資源稀釋,並去蕪存菁,提 高品質,乃於2005年提出「進退場機制」,對大學校院未來生存與發展產生很大的 衝擊與影響。本文之所以以「退場機制」為論述重點,主要是基於: (一 )歐美各 國,如英、美、加等國大學採取「退場」已行之有年,其做法及經驗,可資我國參 考與借鏡;(二)退場所採取的方法,其中無論是停辦、解散或改制,所涉及的後續 問題甚為複雜與棘手,處置不當,對學校所有當事人及社會均有很大的影響,不可 不慎。基此,本文首先對歐美大學引進「退場機制」的正當性作一分析;其次,陳 述歐美各國大學退場的做法;第三,建構我國高等教育「進退場機制」,從政策、 理念及措施上作一檢視;最後,提出結論及建議,供作參考。. 關鍵詞:高等教育、進退場機制、退場機制. 蓋浙生: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電子郵件:117700@mail.tku.edu.tw *. 收件日期:94.5.25;修改日期:94.8.9;接受日期:94.9.15.

(29) 30. Journal of Education & Psychology March, 2006, Vol. 29 No. 1, pp. 29-46. An Analysis of the “Closer Mechanis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aiwan Che-Sheng Gai*. Abstract Considering the implementa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aiwan has reached to saturation, and in order to prevent from source dilution and maintain the best qualit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sued the “closer mechanism” in 2005, which has great impact and influence on the maintenance and development of various universities in the futur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of “closer mechanism” are: (1)Western countries have adapted “closer mechanism” for many years, such as England,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and their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 could be our reference and examples. (2)The methods deal with dismiss or reformation, adopted by being involved very complicated and difficult follow-up problems, and if it is not well managed, it will result in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all people involved with schools and the societies so it shall be carefully operated. Therefore, the first step of this article is to analyze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closer mechanism” by universities in western countries. Second, we will state the way of “closer mechanism” by universities in western countries. Third, we will to establish the “closer mechanis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aiwan, and have a survey and close study on its policy, concept and measurement. Finally, we will have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references..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entrance-closer mechanism, closer mechanism *. Che-Sheng Gai: Professor,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Leadership E-mail: 117700@mail.tku.edu.tw. Manuscript received: 94.5.25; Revised: 94.8.9; Accepted: 94.9.15.

(30) 建構我國高等教育「退場機制」之檢視. 壹、前言. 年代,全球高等教育急速地擴 充,使得高等教育由「菁英型」( elite type )走向「大眾型」( mass type )甚 或「普及型」(universal type)。這種發 展趨勢,固有助於就學機會的提升,以 及人力素質的改善,但也為國家及個人 帶來一些困擾與問題。就國家而言,首 先面臨的是在80年代始,全球經濟發展 的榮景不再,導致高等教育財源緊縮, 使得高等教育的發展面臨經費不足的困 境;其次,高等教育的擴增,設若不能 嚴格管控學生的學習成效,將降低大學 的品質;其三,導致就業市場供需失 衡,造成畢業生就業的困難。就個人而 言,會造成人力低度運用現象,包括失 業率、大才小用,以及薪資報酬不合理 等問題的產生。為因應上述問題的困 擾,歐美大學適時引進了「市場機制」 ( market mechanism )中「退場機制」 ( closer mechanism)的做法,讓一些 經營不善的學校自行關閉。 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過去在人口 結構未下降及政府對大學增設管控下, 問題尚不突顯,但自1990年代初期始, 高等教育政策由過去的「政府管制」走 向「放寬管制」,所採取的措施是:1. 將符合改制的專科學校升格為技術學 院;2.放寬大學的增設,特別是優先考 量四年制技術學院的申請。此一政策的 60. 31. 改變,使得我國高等教育機構在十年來 快速擴張,特別是四年制私立大學校 院,1990年代初期,僅有20所,至2004 年擴增至91所(教育部,2003),十年 來,成長了三倍有餘。高等教育政策的 轉變,所產生的問題較為嚴重者有三: 其一,高等教育經費之成長趕不上學校 校數的增長。以公立大學而言,學生單 位成本由 86 學年度的 211,580 元下降至 90 學年度的 190,988 元,五年來下降了 9.73% (教育部, 2003 );對私立大學 校院(非技職體系)的補助經費,雖由 同年的 4,897百萬元,增加至 90學年度 的5,672百萬元(教育部,2003),但卻 比不上學校增長的速度,高等教育資 源,受到稀釋。其二,大學招生壓力已 經浮現。教育部核定招生名額已由83學 年度之 56,491 人擴增至 92 學年度之 108,012 人;錄取率則由 83 學年度之 44.35% 大幅提升至 92 學年度之 83.22% (教育部,2003)。根據預測,2007年 以後大學招生名額及錄取率將達到飽 和,部分學校及科系將出現招生不足的 現象,對於學校既有的教育資源造成浪 費。其三,高等教育品質難以管控,大 學量的擴充,讓資質經由一定學習年限 而無法達到標準的學生亦進入大學,各 大學間學生學習成效落差很大,品質難 以管控。近年來畢業生之學習成果,經 業界與以往畢業生就業表現相比較,認 為有滑落現象,確實是值得思考的問.

(31) 32. 教育與心理研究 29 卷 1 期. 題。. 教育部有鑑於我國高等教育量已 達飽和,為去蕪存菁,提高品質,乃於 2003 年 9 月 13 日所召開之第八次全國教 育會議中,提出建立退場機制的考量, 在「進場」方面所採取的實施方案是: (一)暫緩受理與許可私立大學校院之籌 設,並採取從嚴審核的標準;(二)輔導 與協助大學校院調整不合時宜的科系所 及發展新的科系所;(三)加強辦理大學 校院評鑑與功能分類,以建立質量管控 參考標準。至於在「退場」方面,則依 據評鑑結果參考指標,對於辦學績效不 佳,以及招生嚴重不足的學校,透過合 併、停辦、解散或改制為其他類型學校 之方式,讓學校自行考慮其廢存。 本文之所以以「退場機制」為論 述重點,主要是基於:(一)歐美各國, 如英、美、加等國大學採取「退場」已 行之有年,其做法及經驗,可資我國參 考與借鏡;(二)退場所採取的方法,其 中無論是停辦、解散或改制,所涉及的 後續問題甚為複雜與棘手,處置不當, 對學校所有當事人及社會均有很大的影 響,不可不慎。基此,首先對歐美大學 引進「退場機制」的正當性作一分析; 其次,陳述歐美各國大學退場的做法; 第三,建構我國高等教育「退場機 制」,從政策、理念及措施上作一檢 視;最後,提出結論及建議,供作參 考。. 貳、歐美大學引進「退場 機制」的正當性. 綜觀西方各國大學教育之發展, 早期不但具有選擇性的色彩,而且也蘊 含菁英教育的特性。以歐陸國家為例, 其大學教育素以菁英之特色稱著於世, 由於學生數少,政府補助又多,所以經 營並不感到困難。逮至本世紀中期以 後,國民生活水準改善,所得提高,對 教育之需求日增,大學教育在性質上面 臨極大的挑戰,多數國家大學已由過去 菁英教育轉變為大眾化教育,甚至普及 教育,但政府財政有限,已無法支應大 學日益膨脹的需求,在財政壓力下,大 學不得不引進「市場機制」,以「退 場」方式去蕪存菁,以確保大學的品質 與競爭力,其正當性有如下述。. 一、大學與政府關係的調整. 大學與政府的關係,各國因政治 背景之不同而互異,英國早期採取放任 主義,大學享有高度的學術自主,長久 以來得以免除政府之操縱,1963年公布 之《羅賓斯報告》(Robbins Report)是 首次提出將高等教育(大學)納入整體 教育體系建議的嘗試(楊瑩,1998); 德國早期(十八、十九世紀專制時代) 視大學為「國家之機構」受國家指示與 監督(董保城,2000)。但大學與政府 的關係,在教育「市場化」觀念興起、.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providing different modes of support in learning tasks (e.g.. You are a summer intern in the publicity team of Go Green, a non- 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 committed to

• To enhance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major update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under the ongoing renewal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 To

 Literacy Development  Using Storytelling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 A Resource Package for English Teachers 2015  Teaching Phonics at Primary Level 2017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ng language use in English texts (e.g. text structures and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