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產業後備軍的變遷及理論探討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灣產業後備軍的變遷及理論探討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7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 National Cheng Chi University Institute for Labour Research. 治. Master’s Thesis. 學 ‧. ‧ 國. 立. 政 碩士論文 大. 台灣產業後備軍的變遷及理論探討 y. Nat. n. al. er. io. sit. The theory and changes of Taiwan’s Reserve Army of Labour.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劉梅君 博士 研究生:王淳芳 撰. 中華民國 104 年 7 月 .

(2) 謝詞 . 在論文即將完成之際,思緒翻騰,謝詞遲遲捨不得開始下筆-­‐-­‐-­‐為論文拼上最後一塊 拼圖。首先謝謝我的父母,在我氣餒時鼓勵我繼續前進、在我迷惘時指引我方向。 有你們的支持,我才會進入政大勞工所,才有機會認識這麼棒的老師和朋友,並 且習得可貴的知識和無可替代的。    . 立. 政 治 大. 特別感謝我的導師暨論文指導老師-­‐-­‐-­‐劉梅君老師。劉老師為人謙和、待人溫暖,不. ‧ 國. 學. 僅在知識上啟發我,更教導我為人處事及對社會的關懷。更謝謝劉老師對我能力 的肯定,成就了我這三年的成長中極大的部分;謝謝我的論文口試委員,黃德北. sit. y. Nat.  . ‧. 老師和徐文路老師,有你們的建議使我的論文更加完整。  . n. al. er. io. 謝謝政大學生勞動權益促進會和政大種子社的夥伴,你們精彩了這三年,能和你. i n U. v. 們一起討論、關心校園議題、行動,我感到無比的喜悅與滿足;謝謝研究所的同. Ch. engchi. 學們,有你們的幫助和關心研究所的生活才能這麼愉快;謝謝林奕志和欣儒,你 們的陪伴是不可或缺的。     寫給我,至今仍不敢相信在一口氣馬不停蹄地考過英文門檻、申請學校後,繼續 完成論文。很快的,8/8 就要進入下一個階段了,有點害怕、有點緊張。但接下來, 我仍然會很努力地完成人生中每一階段的目標,並且享受其中。    .  .  . 1  .

(3)     最後,謹以艾青的《光的贊歌》獻給所有關心、幫助我的朋友,謝謝你們。  . 只是因為有了光 我們的大千世界 才顯得絢麗多彩 人間也顯得可愛 . 立. 政 治 大. 光給我們以智慧 . ‧ 國. 學. 光給我們以想像 光給我們以熱情 . ‧. 光幫助我們創造出不朽的形象 . Nat. n. al. engchi. sit. i n U. 那些感人肺腑的詩篇 . Ch. er. io. 裏面更是金碧輝煌 . y. 那些殿堂多麼雄偉 . v. 誰讀了能不熱淚盈眶 . 2015/08/03  . .  . . 2  .

(4) 台灣產業後備軍的變遷及理論探討 摘要 自 1980 年代起新自由主義的崛起,主張自由市場、自由貿易、和不受限制的 資本流動,認為這樣將能創造出最大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利益,並以全球化 來運用全世界的資源,但卻反而使失業成為全球性的普遍趨勢。在歷經了幾次的. 政 治 大. 全球性金融危機,尤其是近年 2008 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金融海嘯,更是. 立. 令各國的失業率皆明顯上升。隨著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擴張,主流經濟學對於日. ‧ 國. 學. 漸嚴重的失業問題顯然已不足以提供充分的解釋,因而社會上開始對失業現象尋. ‧. 求另一種解釋。. 本研究希望對於現今的失業現象,找出一個較為合理的解釋。首先分別闡述. y. Nat. io. sit. 了主流經濟學和馬克思《資本論》中對於失業問題的解釋,再就馬克思在《資本. n. al. er. 論》中對相對過剩人口的定義,將台灣產業後備軍分為四種類型,並以時間序列. Ch. i n U. v. 對台灣勞動力市場中,產業後備軍的定量及流動量做分析,觀察其整體走勢及在. engchi. 景氣衰退期的變化。由第三章中的統計表以及趨勢圖,我們觀察出數種現象,有 力的直接支持了《資本論》中所指出的,資本主義的內在規律對勞動階級影響的 看法。 從本篇研究和 Deepankar  Basu(2013)在“The  Reserve  Army  of  Labor  in  the   Postwar  U.  S.  Economy”文中對美國失業現象作的分析,均得出一致性的結論,即 馬克思對於失業的解釋是較為科學且周全的,認為《資本論》對於資本主義中的 失業現象的觀點,是相較於主流經濟學學說,更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的論述。   關鍵字:失業、經濟危機、產業後備軍、相對過剩人口    . 3  .

(5)  . The theory and changes of Taiwan’s Reserve Army of Labour Neoliberalism,  which  claims  that  free  markets  and  trad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resources,  and  unrestricted  capital  flow  will  maximally  benefit  the  interests  of  society,   politics,  and  the  economy,  rose  to  prominence  in  the  1980s.  However,  the  outcome   was  far  from  the  perceived  ideal,  resulting  in  an  increase  in  worldwide  unemployment.   After  several  global  financial  crises,  in  particular  the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in  2008,   the  unemployment  rate  dramatically  increased  in  every  country.  With  the  expansion  of  . 政 治 大 increasingly  unmanageable  with  mainstream  economic  policies,  prompting  economists   立 neoliberal  globalization,  the  worldwide  unemployment  problem  has  become  . ‧ 國. 學. everywhere  to  seek  alternative  solutions  to  this  issue.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find  a  more  accurate  explanation  of  the  current  . ‧. worldwide  unemployment  problem.  First,  we  will  frame  the  unemployment  problem  . sit. y. N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instream  economics  and  contrast  it  with  that  of  “Das  . io. er. Kapital”.  Next,  we  will  classify  Taiwan’s  reserve  army  of  labor  into  four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the  definition  provided  in  “Das  Kapital”.  Thirdly,  we  will  analyze  the  stocks  . al. n. v i n C hof  labor  via  time  series,   and  flows  of  Taiwan’s  reserve  army   e n g c h i U and  observe  the  trends   and  changes  during  economic  recessions.     Finally,  after  analysis  of  the  statistical  . tables  and  run  charts  in  chapter  3,  we  validate  the  perspective  taken  by  “Das  Kapital”  -­‐   that  the  inherent  law  of  capitalism  has  negatively  influenced  the  working  class.   From  the  analysis  of  unemployment  in  America  performed  by  Deepankar  Basu (2013)along  with  this  study,  we  can  conclude  “Das  Kapital”  explains  the   unemployment  problem  of  capitalism  in  a  more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manner   when  compared  to  the  explanations  provided  by  mainstream  economic  theory.   Keywords:  unemployment  problem,  economic  crisis,  reserve  army  of  labour,  relative   surplus  population    . 4  .

(6)  .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8   ㄧ 、 前 言  .........................................................................................................................  8   二 、 研 究 動 機  ...............................................................................................................  10   三 、 研 究 目 的  ...............................................................................................................  11   四 、 研 究 方 法 與 限 制  ...................................................................................................  12  . 第二章     主流經濟學及《資本論》對於失業的理論及觀點  ..........................  14  . 治 政 一 、 主 流 經 濟 學 對 於 失 業 的 理 論 及 觀 點  ...................................................................   15   大 立 (ㄧ)概述  ........................................................................................................................  15   ‧ 國. 學. (二)失業理論-­‐-­‐-­‐不存在非自願性失業  .........................................................................  17  . ‧. 1.   古典經濟學與新古典經濟學的充分就業理論  ....................................................................  17   2.   貨幣主義的自然失業率假說    ...............................................................................................  19  . y. Nat. io. sit. 3.   理性預期下的失業均衡理論  ................................................................................................  20  . n. al. er. (三)失業理論-­‐-­‐-­‐存在非自願性失業  .............................................................................  20  . Ch. i n U. v. 1.   經濟危機理論    .......................................................................................................................  21  . engchi. 2.   凱恩斯主義的失業均衡理論  ................................................................................................  21   3.   新古典綜合派的結構主義失業理論  ....................................................................................  22   4.二元勞動力市場失業理論    .....................................................................................................  23   5.   新凱恩斯主義工資剛性學說    ...............................................................................................  24  . 二 、《 資 本 論 》 對 於 失 業 的 理 論 及 觀 點  .....................................................................  27   (一)失業人口是資本積累的必然產物  ........................................................................  27   1.   提高資本有機構成的傾向  ....................................................................................................  28   2.   週期性發生經濟危機  ............................................................................................................  32  . (二)失業人口是資本積累的必要條件  ........................................................................  33    . 5  .

(7) 1.   補充景氣繁榮所需的勞動人力  ............................................................................................  33   2.   資本藉由失業人口來威脅與馴服勞工階級  ........................................................................  34   3.   延緩經濟危機的發生  ............................................................................................................  36  . (三)相對過剩人口的三種形式  ....................................................................................  37   1.   流動的相對過剩人口  ............................................................................................................  37   2.   潛在的相對過剩人口  ............................................................................................................  38   3.   停滯的相對過剩人口  ............................................................................................................  39  . 三 、 主 流 經 濟 學 與 《 資 本 論 》 對 於 失 業 問 題 理 論 的 比 較  ......................................  40  . 政 治 大. 第三章、台灣產業後備軍的實證分析  ...............................................................  43  . 立. 一 、 資 本 主 義 的 勞 動 市 場  ...........................................................................................  44  . ‧ 國. 學. 二 、 台 灣 產 業 後 備 軍 分 類  ...........................................................................................  46   三 、 台 灣 產 業 後 備 軍 數 量 分 析  ...................................................................................  50  . ‧. (一)台灣產業後備軍絕對量的比較  ............................................................................  54  . y. Nat. sit. (二)台灣產業後備軍佔率的比較  ................................................................................  57  . n. al. er. io. (三)台灣產業後備軍曲線的趨勢比較  ........................................................................  58  . i n U. v. 三 、 台 灣 產 業 後 備 軍 之 流 動 量 分 析  ...........................................................................  60  . Ch. engchi. (一)台灣產業後備軍流動量之絕對量的比較  .............................................................  63   (二)台灣產業後備軍流動量之佔率的比較  ................................................................  63   四 、 台 灣 產 業 後 備 軍 變 遷 分 析 之 結 論  .......................................................................  65  . 第四章   結論  .........................................................................................................  70   1.   課徵資本利得稅  ....................................................................................................................  71   2.   限制資本自由  ........................................................................................................................  72   3.   國家創造就業機會  ................................................................................................................  72   4.   縮短工時、減輕勞動強度  ....................................................................................................  73  . 《參考文獻》  .......................................................................................................  75    . 6  .

(8) 《表目錄》 表   一:台灣產業後備軍分類表  ..................................................................  49   表   二:台灣產業後備軍絕對量統計表  ......................................................  50   表   三:台灣國內生產毛額 GDP 的年增率  .................................................  51  . 政 治 大 表   五:台灣產業後備軍佔率統計表   ..........................................................  56   立. 表   四:台灣產業後備軍統計分析表  ..........................................................  54  . ‧ 國. 學. 表   六:景氣循環統計表  ..............................................................................  61   表   七:產業後備軍流動量統計表  ..............................................................  63  . y. sit. io. n. al.  . 《圖目錄》 . Ch. engchi. er.  . Nat.  . ‧.  . i n U. v. 圖   一:勞動力人口流動圖  ..........................................................................  44   圖   二:台灣產業後備軍的絕對量趨勢圖  ..................................................  52   圖   三:台灣產業後備軍的佔率趨勢圖  ......................................................  53   圖   四:國內生產毛額年增率與 RAL3 趨勢圖  ............................................  59   圖   五:台灣產業後備軍流動量之絕對量趨勢圖  ......................................  62   圖   六:台灣產業後備軍流動量之佔率趨勢圖  ..........................................  62    .    . 7  .

(9) 第一章   緒論  . ㄧ、前言   今日科技對明日就業的衝擊是巨大無比,沒有一個政府做好準備。   科技的衝擊就像龍捲風,先橫掃富有先進國家,最終連貧窮落後國家亦不能悻免。 以往的科技創新,長期來看帶來更多的就業,不是減少就業。不過,事情會改變。   (The  Economist,Jan  18th  2014,  cover  story1)    . 立. 政 治 大. 2013 年 10 月 03 日蘋果日報報導了兩則台積電的新聞,兩則似乎矛盾的標題:. ‧ 國. 學. 「台積朝無人化工廠發展, 「台積南科廠未來 5 年再砸 5 千億,增 7 千名員工」2、. ‧. 年底人機比 1 比 75」3,一則是台積電要增聘員工,另一則卻是台積電要朝無人化 工廠發展!到底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與科技創新是促進就業呢?還是減少就業呢?. y. Nat. io. sit. 歷史悠久、鼓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優越性不餘遺力的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n. al. er. 對此問題的答案已不似已往那麼斬釘截鐵: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促進就業、市場經                                                                                                             1. Ch. engchi. i n U. v. The Economist(2014) ,Technology and Jobs Coming to an office near you,The Economist:Jan 18th 2014,. 最後瀏覽日期:2015/6/17。網址: http://www.economist.com/news/leaders/21594298-effect-todays-technology-tomorrows-jobs-will-be-immensea nd-no-country-ready 。 2. 蕭文康(2013/10/03),台積南科廠未來 5 年再砸 5 千億. 增 7 千名員工,頻果日報。網址:.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finance/20131003/269008/applesearch/%E5%8F%B0%E7% A9%8D%E5%8D%97%E7%A7%91%E5%BB%A0%E6%9C%AA%E4%BE%865%E5%B9%B4%E5%86%8 D%E7%A0%B85%E5%8D%83%E5%84%84%E3%80%80%E5%A2%9E7%E5%8D%83%E5%90%8D%E5% 93%A1%E5%B7%A5 3. 蕭文康(2013/10/03),台積朝無人化工廠發展. 年底人機比 1 比 75,頻果日報。網址:.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finance/20131003/268931/applesearch/%E5%8F%B0%E7% A9%8D%E6%9C%9D%E7%84%A1%E4%BA%BA%E5%8C%96%E5%B7%A5%E5%BB%A0%E7%99%B C%E5%B1%95%E3%80%80%E5%B9%B4%E5%BA%95%E4%BA%BA%E6%A9%9F%E6%AF%941%E6 %AF%9475  . 8  .

(10) 濟配置人力等生產要素最有效率。  經濟學人 2014/1/18 的封面圖片觸目驚心:數位 科技進步所刮起的龍捲風,將白領階級的辦公室的辦公桌吹垮了,象徵許多擁有 專業技術職員的職位將被智慧機器取代。是資本主義發展起了變化呢?還是認知 有誤呢?. 2008 年由美國次級房貸所引發的金融危機,造成全球經濟、政治動盪,抗議 崇尚市場自由競爭與個人理性的新自由主義政策風起雲湧,同時波及主流經濟學. 政 治 大. 的威信,執世界經濟牛耳美國聯準會前主席 Alan  Greenspan(1926-­‐)承認主流理. 立. 論有缺陷。每次的經濟危機來臨,都再次宣告主流經濟學理論破產。相反地, 《資. ‧ 國. 學. 本論》在歐洲、日本則成了暢銷書, 《資本論》的理論引起矚目,法國經濟學者皮 凱提(Thomas Piketty,2014)的暢銷書-­‐-­‐《21 世紀資本論》 ,不僅書名借用《資本. ‧. 論》,其關鍵論述亦傾向《資本論》:如果政府放任市場自由運作,或是採用像現. Nat. sit. y. 在許多國家的「小政府」施政,那麼三、四十年後社會上將近九成的資本都會集. al. n. 不公,而產生動亂。4  . er. io. 中在最富有的百分之十富豪手中。長此以往,社會終將因為財富與所得分配太過. Ch. engchi. i n U. v. 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財富與所得分配不公等客觀存在的現象, 《資本論》的 銓釋比較科學與正確,因此,失業問題的探討、分析、實證與對策, 《資本論》的 理論值得借重。. 4. 朱敬一(2014),朱敬一專欄:《21 世紀資本論》導讀與對照(2):資本的動態演變,風傳媒,. 最後瀏覽日期:2015/06/17。網址:http://www.storm.mg/article/23029 9  .

(11) 二、研究動機    . 自 1980 年代起新自由主義的崛起,主張自由市場、自由貿易、和不受限制的. 資本流動,認為這樣將能創造出最大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利益,並以全球化 來運用全世界的資源,但卻反而使失業成為全球性的普遍趨勢。在歷經了幾次的 全球性金融危機,尤其是近年 2008 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金融海嘯,更是 令各國的失業率皆明顯上升。2009 年美國的失業率甚至高達 9.3%,德國 8.2%、英 國 7.5%,而我國 2009 年的失業率更是增至 5.85%。      . 立. 政 治 大. 而西方主流經濟學(mainstream  economics)5對於現失業現象的解釋,普遍以. ‧ 國. 學. 充分就業作為前提,認為透過市場內部自動調節勞動力供需的機制或是透過政府 政策調節勞動市場,即能達成充分就業。例如,著名的薩伊定律(Say’s  Law)認為,. ‧. 資本主義制度可以通過市場機制自動的調整並解決各種矛盾,因此經濟社會中不. Nat. sit. y. 會出現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也不存在失業,充分就業是一個始終存在的傾向;在. n. al. er. io. 現代西方經濟學中佔統治地位的凱恩斯(John  M.  Keynes,1883-­‐1946) ,對失業現象. i n U. v. 則以有效需求理論為基礎,用有效需求不足理論來說明失業,並在此基礎上提出. Ch. engchi. 解決失業問題的方法,以達到社會的充分就業。      . 然而隨著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擴張,主流經濟學對於日漸嚴重的失業問題顯. 然已不足以提供充分的解釋,因而社會上開始對失業現象尋求另一種解釋。馬克 思(Karl  Heinrich  Marx,  1867)於《資本論》中對於失業,提出了相較於主流經濟                                                                                                             5. 主流經濟學(orthodox economics; mainstream economics),是指一定時期和地理範圍內,在各. 種相互競爭的經濟學說中居於主導和支配地位的某種理論或學說。其主導地位或者表現為它在經濟 學術界得到大多數經濟學家認可和贊同,或者是作為官方做出經濟決策和制定經濟政策的理論基石, 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又或者是,相較於異端經濟學在主要大學裡所教授、廣泛被學術界所接受的。 主要以新古典經濟學以及新古典綜合學派為主,其中結合了新古典主義和凱恩斯的總體經濟方法。    . 10  .

(12) 學的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看法。馬克思認為失業人口,也就是產業後備軍(Reserve   Army  of  Labour),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必然產物。資本積累時需要有一批產業 後備軍隨時準備著,以利資本擴大再生產時隨時補充人力。因此,相對過剩人口 正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得以運作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然而伴隨資本積累,生產力 與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工資部份佔資本比例相對減少,造成相對失業人口增 加,資本家藉此內在的勞動力調節機制馴服勞工。使經常處於失業、半失業狀態 的過剩勞動力,只能聽從資本的擺佈,按照資本的需要進入或退出資本主義經濟 體系的生產過程,從而形成流動的勞動力蓄水池。且產業後備軍的週期性變動是. 政 治 大. 資本主義得以調節勞動力供需的機制,並且得以確保實質薪資維持在對資本積累. 立. 有利的水平之下。另外資本主義社會現實存在的週期性經濟危機,也是造成失業. ‧ 國. 學. 的重大因素,主流經濟學認為經濟危機是外在與偶然的因素;然《資本論》中認 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存在著內在矛盾,導致資本過剩、資本投機,於是不可避. ‧. 免爆發經濟危機的異常現象。  . sit. n. al. er. 近幾年台灣產業結構變遷、資本外移至中國對失業的影響,也將是本研究所. io.  . y. Nat.  . i n U. v. 欲探討的重點。為此本研究欲從《資本論》的角度,從台灣失業情況切入探討台. Ch. engchi. 灣產業後備軍之形成與變遷,以進一步驗證哪種理論對失業的解釋較為科學且符 合現況。  . 三、研究目的    . 由於西方經濟學家普遍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是完善的不存在失業問題,或者認. 為非自願性失業是心理規律作用的結果6,且也不存在經濟危機。但對照現實情況 來看,從 1857 年的世界性普遍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1929~1933 年由於資本有機                                                                                                             6. 凱恩斯認為,非自願失業存在的根本原因在於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主要與三個基本心. 理規律(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和靈活偏好)有關。    . 11  .

(13) 構成提高且大量炒作股票、證券等造成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1973~1975 年的 石油危機、1987 年股市經濟泡沫化的黑色星期一,乃至近期 2008 年的次貸危機… 等,在在使資本主義制度備受質疑,因而對於失業尋求其他解釋,是否真如主流 經濟學所認定的失業乃歸咎於個人因素,亦或是失業及產業後備軍是資本主義制 度下資本得以積累及擴大再生產的內部調節機制呢?      . 根據上述之動機,本研究首先分別介紹主流經濟學對於失業的理論及發展,. 以及《資本論》中對於失業及產業後備軍的理論。其次,由於台灣現有文獻大多. 政 治 大. 是以主流經濟學為基礎去檢視失業現象,甚少以《資本論》中產業後備軍的觀點. 立. 去解釋,因此本研究將從前述探討產業後備軍之定義重新定義台灣的失業人口,. ‧ 國. 學. 並根據此定義進一步整理台灣的失業數據,並就該數據的變化分析台灣產業後備 軍之變遷及其可能原因,以做進一步探討與解釋。最後,就前述對於台灣產業後. ‧. 備軍變遷之探討,驗證前述哪種理論對於失業的解釋較為科學且符合現況,作出. Nat. sit. n. al. er. io.  . y. 結論,並對於如何改善台灣勞動階級的現況給予建議。  . 四、研究方法與限制  . Ch. engchi. i n U. v. 根據本文撰述之目的,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以理論探討和實證資料分析為 主。理論探討的部份將分別就主流經濟學及《資本論》中對於失業的解釋作整理 及闡述,並以 Deepankar  Basu   於 2013 年在 Science  &  Society   所發表的文章 The   Reserve  Army  of  Labor  in  the  Postwar  U.  S.  Economy7,探討美國產業後備軍的變遷為 研究之參考。Deepankar  Basu 在其文中,以 Sweezy(1942)8提出的圖表為架構,依                                                                                                             7.   Deepankar  Basu,2013,The  Reserve  Army  of  Labor  in  the  Postwar  U.  S.  Economy,Science  &  Society:  . Vol.  77,  No.  2.   8.  . Paul M. Sweezy(1942), The Theory of Capitalist Development,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12  .

(14) 據《資本論》中的分類,將產業後備軍人口分為流動的、潛在的及停滯的產業後 備軍。以美國勞動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stics,BLS)所統計的人口現況調查 (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  CPS),該調查每月進行一次,以家戶為調查單位。 Deepankar  Basu 以 BLS 的統計資料做分析,分析自 1948 年至 2011 年的產業後備軍 人數變遷。再以 Sweezy(1942)   的勞動力人口流動圖為藍圖,分析美國的勞動力市 場,並將自 1948 年至 2011 年的統計資料依據新自由主義盛行前後劃分為兩個時 期:受管制時期(1948-­‐1980)和新自由主義時期(1980-­‐2011)。搭配美國全國經 濟研究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發佈的景氣指標,觀察與比較兩. 政 治 大. 時期,美國產業後備軍人數在絕對量及相對量上的變化,以及其在產業現役軍和. 立. 產業後備軍間流動的人數變化。  . ‧ 國. 學.  . 本研究以 Deepankar  Basu(2013)的文章為藍圖,佐以台灣失業的實證資料,. ‧. 並以台灣的情勢將產業後備軍人口的分類做調整,對台灣產業後備軍之變遷作分. y. sit er. al. n.  . io.  . Nat. 析及檢驗。  . i n U. v. 由於本文主要就《資本論》中關於產業後備軍的理論分析台灣的失業現象,. Ch. engchi. 希望以相關統計資料對台灣的失業即產業後備軍人數變遷做更科學的闡述。然而 《資本論》的經濟範疇、規律與主流經濟學體系有差異:例如,在主流經濟學中 所指涉之經濟人─假定人思考和行為都是目標理性的,唯一試圖獲得的經濟好處 就是物質性補償的最大化;相較於《資本論》所涉及的人只是經濟範疇的人格化, 是一定的階級關係和利益的承擔者,是執行資本、勞動的職能。因此在官方失業 數據均是以主流經濟學中的定義去做統計的情況下,統計資料蒐集方面會較為困 難且不足,僅能儘量以最貼近《資本論》中對於產業後備軍的定義去做概括性的 整理。      . 13  .

(15)  .    . 第二章     主流經濟學及《資本論》對於失業的理論及觀點   自從 1867 年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問世後,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經 濟學理論從此一分為二,《資本論》的理論是獨一無二的,是與所有其他經濟學理論 對立的。 《資本論》的副標題──政治經濟學批判,是批判主流的政治經濟學理論, 《資 本論》的很多章節都是以古典政治經濟學為對象加以批判的論點,而且,針鋒相對。 9.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馬克思批判地證明出科學的勞動價值理論,且勞動價值理論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 樞紐。10馬克思依據是否研究資產階級生產關係的內部聯係來區分古典政治經濟學與. ‧. 庸俗政治經濟學,古典政治經濟學有研究了內部聯係,庸俗政治經濟學則相反,只是. sit. y. Nat. 在表面的聯係內兜圈子。11勞動價值是居資產階級生產關係內部聯係的樞紐位置。李. io. al. er. 嘉圖學派是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集大成者,當代亦有所謂的新李嘉圖學派、新古典學. n. 派、劍橋學派、新劍橋學派、芝加哥貨幣學派、凱恩斯與新凱恩斯學派等等,是屬庸 俗政治經濟學。. Ch. engchi. i n U. v. 雖然李嘉圖有研究內部聯係,堅持勞動價值理論這個根本原理去建構他的經濟學 理論,但是卻在表象上似乎違背勞動價值理論的關鍵問題上陷入困境,例如:等量資 本僱佣不等量勞動,卻得到相等的利潤,對於這個違背勞動價值理論的現象,李嘉圖 不能夠說明,而不得不在勞動價值理論上撤退,李嘉圖偉大的嚐試,是以失敗來告終。 且李嘉圖的理論體系的經濟範疇,如價值、商品、貨幣、資本、工資等等,與《資本.                                                                                                             9. 何青(2007),現代辯證法──《資本論》新說,台北:台灣《資本論》研究會,p151。. 10. 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北京: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譯,2004 年,第 2 版,p54。. 11. 同註 9,p99,註 32。.  . 14  .

(16) 論》的經濟範疇完全不同。例如,資本這個經濟範疇,李嘉圖認為是一筆貨幣、一些 生產設備,資本是物,《資本論》的資本概念則是生產關係,不是物,因為資本是能 夠增殖的貨幣,資本是要吸取利潤,而增殖、利潤從哪裡來?只能是剝削工人的勞動, 因此沒有雇佣工人的存在,資本就沒有利潤,貨幣就不會增殖,資本就沒有生命,所 以資本是一種對立的生產關係。. 《資本論》論證出只有工人階級的勞動才創造價值(勞動價值理論),即工人的 工資、資本家的利潤、地主的地租都是工人的勞動生產出來的,因此,資本家的利潤. 政 治 大. 與地主的地租都是無償佔有工人勞動的果實,資本主義社會是階級剝削與對抗的社會,. 立. 隨著資本不斷吸取利潤不斷的膨脹,會造成失業與週期性經濟危機。主流經濟學理論. ‧ 國. 學. 則認為工人的勞動創造工資、資本家的資本創造利潤、地主的土地創造地租,因此, 資本主義社會是不存在階級剝削,隨著資本不斷吸取利潤不斷的膨脹,資本會雇佣更. ‧. Nat. er. io. sit. 不應該會有失業與週期性經濟危機的發生。. y. 多的工人,工資會增加,資本會承租更多的土地,地租會增加,是和諧共榮的社會,. al. 所以,《資本論》與主流經濟學是兩套截然不同的理論體系。《資本論》的觀點:. n. v i n Ch 資本主義是階級剝削與對立、失業和經濟危機是內部與必然的;主流經濟學的觀點: engchi U 資本主義社會是共榮和諧的、失業和經濟危機是外部與偶然的。. 一、主流經濟學對於失業的理論及觀點  . (ㄧ)概述   按照主流經濟學界的一般解釋,失業即「處於非受僱狀態」,是指有勞動能 力的人沒有處於工作狀態。而失業理論即是研究失業問題的理論,包括對失業的 界定、計量、產生的原因,以及失業與其他一些經濟變量的關係等等進行探討和 分析,從而得出治理失業問題的經濟政策。 一般來說,在生產力低下的前資本主  . 15  .

(17) 義社會形態裡,對於那些與生產資料自然結合的小農或小生產者來說,失業問題 是不存在的,因此在亞當斯密(Adam Smith)之前的經濟理論中,都沒有論及失業問 題。而是只有在資本主義經濟形態下,才會有失業問題出現的可能,如此也就開 始有了研究失業問題的理論出現。. 凱恩斯以前的西方傳統失業理論是以薩伊定律「供給自動創造需求」為基石, 奠定了薩伊的古典學派和以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在勞動市場上極力奉行 自由放任的政策,提出了資本主義能自動實現充分就業均衡的理論,即在完全競. 政 治 大. 爭的條件下,如果工資可以隨勞動力供需變化而自由調整,那麼通過市場價格機. 立. 制的自發調節作用,可使一切可供使用的勞動力資源都被用於生產,實現充分就. ‧. ‧ 國. 學. 業。. 然而古典學派的就業自動均衡論,無法解釋 1929-1933 年這場世界性的經濟大. Nat. sit. y. 危機所導致大量失業的現實。此時,凱恩斯應時而出,對傳統失業理論做出重大. n. al. er. io. 「非自願性失業」存 修正,凱恩斯失業理論的基礎是有效需求原理。凱恩斯認為,. i n U. v. 在的根源在於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主要與「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 Ch. engchi. 率」和「靈活偏好」三個基本心理規律有關,並論證了非自願失業長期存在的可 能性。. 縱觀西方失業理論的發展,可以用是否承認社會中存在非自願性失業這兩條 主線將整個發展脈絡貫穿起來。以下本文將以「不存在非自願性失業」及「存在 非自願性失業」的理論做各別闡述。一般來說,自由主義傾向的經濟學家總是認 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下的失業除了摩擦性失業以外,都是一種自願性失業,工 人沒有工作並不是因為找不到工作,而是因為他們不願意降低自己的工資水平, 或者不願意在相同的工資水平下提供更多的勞動時間。而具有政府干預傾向的經 16  .

(18) 濟學家則認為,由於有效需求不足、貨幣工資剛性、部門失衡等原因,儘管一些 工人願意在現有工資水平下或以更低的工資提供勞動,但在當前的市場條件下卻 仍然找不到工作。(袁東明,2003:5). (二)失業理論-­‐-­‐-­‐不存在非自願性失業   古典經濟學包括供給學派、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學派都不承認社會中存在非 自願性失業,它們認為所有可能的失業,除了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等因外部. 政 治 大. 因素的失業外,都是勞動者自願的。而對於不存在非自願性失業的解釋,它們的. 立. 學. ‧ 國. 立論又各不相同。. 1.   古典經濟學與新古典經濟學的充分就業理論  . ‧. 自由主義與市場機能(liberalism and market function)一直是多數學者在經濟學中. Nat. sit. y. 堅持的兩個重要信念,而自十八世紀始,這兩個理念也一直支配著經濟學理論的. n. al. er. io. 發展。古典理論和新古典理論便是在自由主義和市場機能的理念下發展的。古典. i n U. v. 與新古典理論的提出對自由放任(laissez-faire)與資本主義(capitalism)顯示強烈的支. Ch. engchi. 持,這些理論極力地試圖探討自由市場經濟體系是如何有效運作,以及市場體系 12. 如何將經濟利潤極大化。. 自由主義是古典經濟學與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前提---人有選擇的自由和追求 自身利益的權利,並且主張人是自我且理性的動物,最終目標為追求自我最大利 益。同時,自由主義學派也強烈主張自由貿易並免除政府干預,即唯有確保私有 財產、尊重個人之自由、追求自由運作市場,社會資源才能達到最大效用的分配 與運作。透過自由市場和價格機能,形成市場經濟形態;再透過市場經濟的運作,                                                                                                             12.  . 宋鎮照,2011,發展政治經濟學 : 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p29。 17  .

(19) 使資源有效率地使用與配置,達到最大效益與經濟成長。市場機能(market mechanism)成為經濟自由主義的中心理念,排斥國家機關的過度干預。正如同亞當 斯密(Adam Smith,1776)在國富論中所提認為的,「干預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 政府」,國家機關的存在只是在維繫市場順利運作,及減少外力對市場經營與秩 序的威脅。. 基於在完全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中,工資具有完全彈性,且勞動市場又總是 能迅速出清的假設下,古典經濟學認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總是能夠達到充分就業. 政 治 大. 狀態,因此,不可能存在大規模的失業現象。古典經濟學的充分就業理論主要有. 立. 兩個依據薩伊定律(Say’s Law)及庇古(Arthur Cecil Pigou)的兩大前提。薩伊認為由於. ‧ 國. 學. 供給能夠創造自己的需求,因此無論生產如何擴大、產量如何增加,產品總是能 夠銷售出去,這就保證了充分就業的實現。庇古指出,就業量的決定有兩個構成. ‧. 勞動市場局部均衡的前提:第一,工資等於勞動的邊際生產力(決定了就業的需. Nat. sit. y. 求);第二,當就業量不變時,工資的效用恰好等於該就業量的邊際負效用(決. n. al. er. io. 定了就業的供給)。在這兩個前提下,只要工人願意接受現行的工資水平就能充. i n U. v. 分就業,勞動市場上的供給和需求是不會脫節的。當然經濟中也可能存在局部失. Ch. engchi. 業,但那也僅僅是暫時的自願性失業和摩擦性失業,而不可能是非自願性失業。13. 新古典經濟學派有幾點基本假設:1. 薩伊法則「商品的供給會為自己創造出 需求,總供給與總需求必定是相等的」,一切的買都是為了賣,貨幣不過是交換                                                                                                             13. 所謂自願性失業,庇古認為是由於工資有剛性或缺乏必要的彈性引起的,即工人所要求的工資不. 能隨著供求的變化而造成的。如果工人要求的工資超過了勞動的邊際生產力,那麼資本家就不會增 加雇工,或者由於其他原因(最低工資立法、 失業救濟等等) ,工人不願意接受現行的工資,那麼 就會出現“自願失業”;至於“摩擦性失業”,庇古則認為是指因季節性或技術性原因引起的失 業。    . 18  .

(20) 的媒介,因此供給有多少,需求就有多大,且兩者總量相等;2. 資本的供給(即 儲蓄)和資本的需求(即投資)之間的關係決定均衡的利息率,且在這一利率水 平上,儲蓄必然等於投資;3. 勞動的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相互作用決定均衡的工資 水平,讓一切願意在此工資水平上工作的勞動力都能達到就業。以上這些假設, 使貨幣數量對於商品的生產和銷售、利息率的高低和就業量的大小也就不會產生 實質性的影響,而是僅會決定物價水平的高低。一般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主張新古 典經濟學派的主要論點是由個體(Micro Foundation)出發,以追求極大效用或利潤為 目標。在勞動供給方面,假設勞動是由追求效用極大的家計單位所提供,勞動供. 政 治 大. 給的多寡取決於其最大效用,而勞動者的效用則是由實質所得與休閒所構成。由. 立. 於工作與休閒必須在有限的時間下做取捨,因此決定出一組最大效用的最適工資. ‧ 國. 學. 與休閒組合。再將所有個人的最適工時平行加總,便成為勞動市場中的勞動供給, 這個勞動供給是工資的正函數。在勞動需求方面,則是透過廠商在為求得最大利. ‧. 潤的情況下所得出的產量,再配合生產函數來決定勞動需求。因為工資是廠商支. Nat. sit. y. 付成本的一部份,因此工資越低將使成本越低,收益也會隨之改變而有利於勞動.  . al. n. 得最大利潤的條件。. er. io. 需求。因此勞動需求為工資的負函數,當工資等於勞動的邊際產值時,是企業求. Ch. engchi. i n U. v. 2.   貨幣主義的自然失業率假說   弗里德曼(Friedman,B.M)於 1968 年提出了自然失業率的概念,以回應凱恩斯提 出的非自願性失業。弗里德曼認為在資本主義經濟中存在的並不是非自願性失業, 而只是與自然失業率有關的失業。他指出自然失業率是在沒有貨幣因素干擾時, 勞動者在市場結構特徵和信息不完全流通情況下,供需處於均衡狀態時的失業率; 而實際失業率則是由一系列週期性因素所引起的失業。在資本主義經濟下,實際 工資率富有彈性,較高的失業水平將迫使實際工資率上升;反之,較低的失業水  . 19  .

(21) 平將使它下降,但是不管失業水平和實際工資率如何變化,自然失業率始終是存 在的,這是由於市場競爭的不完全、市場信息的不充分、勞動力缺乏流動性等原 因所產生的。由此可見,貨幣主義所謂的自然失業率其實是古典經濟學定義的自 願性失業和摩擦性失業的加總。   3.   理性預期下的失業均衡理論   理性預期概念的提出,極大地改變了西方經濟學家對勞動市場的看法。 一旦. 政 治 大. 引入理性預期,那麼勞動市場的均衡就不再依靠工資率來調整,而是通過勞動者. 立. 提供的勞動量來調整。 因為根據理性預期,勞動者總是會要求保證一定的實際工. ‧ 國. 學. 資率,並且只有在符合自己的預期收入時才願意提供特定數量的勞動。由於勞動 者總是能夠正確地預期到經濟的週期波動,從而勞動需求的周期波動,因此勞動. ‧. 者就可以據此提供勞動量,這樣工人的失業總是出於自願的。14. (三)失業理論-­‐-­‐-­‐存在非自願性失業  . n. al. Ch. engchi. er. io. sit. y. Nat.  . i n U. v. 非自願性失業的概念最早由凱恩斯提出,「設定工資品之價格—相對於貨幣 工資而言—上漲少許時,現行貨幣工資下之勞力總需求量與總供給量,皆形增大, 15 則稱之為有不自願失業之存在」 ,意即勞動者在願意接受現行貨幣工資的情況下,. 仍然找不到工作。而凱恩斯之前,西斯蒙第(Sismondi,J.C.S.)、馬爾薩斯                                                                                                             14. 對於自願性失業為甚麼會是持久的這一問題,理性預期學派認為有兩個原因 工資剛性和預期收. 入。 由於勞動市場存在工資剛性,因此,工資率的變動不能起到影響就業率變動的作用 另一方面, 工人對勞動數量的提供不僅受工資率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受預期收入的支配,因此工人不可能不顧 自己的預期收入而變動勞動供給量。從這兩方面出發,理性預期學派認為經濟中存在“自願性失業” 的持久性失業率不會有較大的波動。 15.  . 凱恩斯,2002,《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商務出版社,p11。 20  .

(22) (Malthus,T.R.),在談及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時也明確指出由於消費或需求不足的 原因,資本主義經濟存在大規模非自願性失業的可能。凱恩斯主義之後,新古典 綜合派、非均衡學派、二元經濟論、以及當前的新凱恩斯主義者都承認經濟中既 存在自願性失業,同時也存在非自願性失業。   1.   經濟危機理論   西斯蒙第從收入決定生產的觀點出發,指出如果生產超過消費,那麼必然會. 政 治 大. 導致經濟危機,而消費不足又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特有的一個現象:大機器生產. 立. 代替手工生產,使得小生產者收入不足,造成消費減少;資本家在利潤驅動下,. ‧ 國. 學. 不斷使用大機器而減少工人工資,使得工人收入下降;資本主義不合理的再分配 制度,使得財富分配不均、佔總人口大多數的勞動者收入不足,且經濟危機的產. ‧. 生必然會造成大規模非自願性失業者的出現。馬爾薩斯從商品的實現出發,認為. Nat. sit. y. 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著商品一般過剩的可能性,從而導致大規模的非自願性失業,. n. al. er. io. 其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李嘉圖(Ricardo,D.)、 詹姆斯穆勒(James,M.)、薩伊. i n U. v. (Say,J.B.)等都認為只存在局部過剩,即某些特殊商品的過剩。然而馬爾薩斯認. Ch. engchi. 為其關鍵問題是有效消需求或有效消費不足,原因是資本家出於資本積累的需要, 不會把全部收入用於消費,而勞動者的消費又只限於工資,如果工資減少或勞動 者失業,有效消費就會減少。   2.   凱恩斯主義的失業均衡理論   凱恩斯認為,古典經濟學的充分就業理論只是資本主義經濟的一個特例,非 充分就業均衡即失業均衡才是常態。他否認了庇古關於就業量決定的第二個前提, 認為在現實生活中,貨幣工資不變但由於物價上漲而導致實際工資略微下降時,  . 21  .

(23) 仍有很多工人願意按照現行的貨幣工資接受工作,這說明工資的效用是大於勞動 的邊際負效應的。因此在資本主義經濟中,不僅存在自願性失業和摩擦性失業, 而且還存在非自願性失業。至於非自願性失業,凱恩斯認為這是有效需求不足所 造成的,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總供給價格和總需求價格達到均衡時的社會總需求, 該需求包括兩個部份:對消費品的需求即消費需求和對生產資料的需求即投資需 求。凱恩斯認為與潛在的充分就業供給量相比,有效需求總是不足的。如果有效 需求遠離潛在的供給量,則非自願性失業就會增加,而反之亦然,如果有效需求 接近潛在供給,那麼非自願性失業就會下降,因此凱恩斯認為非自願性失業其本 質是一種週期性失業。16.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3.   新古典綜合派的結構主義失業理論    . ‧. 新古典綜合派並不否認經濟中非自願性失業均衡的存在,同時又把非自願性. Nat. sit. y. 失業均衡歸因於凱恩斯剛性貨幣工資的假定,如此便否認了充分就業均衡的必然. n. al. er. io. 趨勢。他們認為由於工資和價格的剛性妨礙了市場的自我調節機制,所以經濟就. i n U. v. 17 難於在短期內回到充分就業。到了 70 年代滯脹(stagflation) 的出現,使得新古典. Ch. engchi. 綜合派無法運用凱恩斯主義的失業均衡理論對此作出解釋,於是托賓(Tobin,J.)、 杜生貝(Duesenberry,J.S.)和希克斯(Hicks,J.R.)等人,分別從技術結構和部門結 構的角度考察了失業問題。托賓認為,由於勞動市場上勞動需求方所要求的技術 人員與勞動供給方所提供的技術人員不完全符合需要,因此造成了勞動市場中失                                                                                                             16. 顯然凱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而造就的非自願性失業,來自於馬爾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論,不過. 兩者有著本質性的區別。馬爾薩斯所謂的有效需求不足僅僅是有效消費的不足,而有效消費的不足 又被歸結於非生產性消費者的消費不足,最終是由資本主義制度所造成的;而凱恩斯則把有效需求 不足直接歸咎於三大基本心理規律的作用,即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和流動性偏好。 17. 在經濟學,特指經濟停滯(Stagnation)與高通貨膨脹(Inflation),失業以及不景氣同時存在的經濟現. 象。即指物價上漲,但經濟停滯不前,是通貨膨脹長期發展的結果。  . 22  .

(24) 業與職位空缺並存的局面;而希克斯主要從部門發展不平衡來分析失業問題,按 照部門的經濟狀況或勞動生產率增長狀況劃分,經濟部門可以歸納為擴張狀態的 部門和衰退狀態的部門,而由於技術等原因使這兩類部門之間的工人不能自由流 動。因此前者往往出現過度的勞動需求,而後者則是過度的勞動供給。一般來說, 在擴張狀態的部門中貨幣工資率總是比較高的,但由於工會所倡導的「公平性原 則」和「工資黏性」,以及企業從經濟效益出發,必須使工人在企業裡能持久工 作,如此企業就需要工資保持某種穩定性等原因,衰退狀態部門的工人就會要求 與其它部門一樣的工資,因而引起通貨膨脹,造成失業和通貨膨脹並存。. 立. 政 治 大. 19 世紀 70 年代,費爾普斯(Phelps,E.S.)、Mortensen、Diamond、哈里(Harry. ‧ 國. 學. Markowitz)等人,則從勞動市場信息不完全的角度出發,提出了勞動者的工作搜 尋模型。在承認經濟中存在自願性失業和非自願性失業等兩大類失業的前提下,. ‧. 討論了失業勞動者不斷並持續尋找工作的必要性。由於不能充分意識到勞動市場. Nat. sit. y. 的信息狀況,因此工人要獲得高報酬的工作必須不斷地在勞動市場尋找。由於搜. n. al. er. io. 尋性失業是尋找高報酬率的一種投資,因此搜尋性失業是一種自願性失業。   4.二元勞動力市場失業理論  . Ch. engchi. i n U. v. 20 世紀 50 年代以後,隨著開發中國家的工業化過程的開展,許多西方經濟學 家將注意力轉向了開發中國家,有關開發中國家的就業問題也越來越受重視。在 發展中國家存在二元的勞動市場,其特性是兩市場是相互分割且流動較困難的, 既使有流動也僅僅是單向的。技術勞動者可以自由進入非技能勞動市場(第二市 場),且可以較為容易地找到工作;而非技能勞動者則永遠也不能進入技能勞動 者市場(第一市場)。這兩個市場的運行狀態是不相同的,第一市場的運行受制 度約束較多,如工會力量、勞動就業保障等,工資具有較大剛性;而第二市場的 運行幾乎是自由放任、完全競爭的,工資能迅速調整。因此在第二市場中只存在  . 23  .

(25) 古典失業,而不存在非自願性失業;而第一市場在有效需求不足時,週期性失業 人口就會增多,但失業者有兩個選擇:其一,繼續留在第一市場失業以等待下一 次就業機會;其二,進入第二市場獲得就業。失業者的決策直接取決於這兩種選 擇帶來的效用,也就是間接取決於這兩個市場的工資水平。當第二市場的工資水 平高於第一市場的某個比例時,第一市場的失業者就會湧入第二市場;當第二市 場的工資水平低於第一市場的某個比例時,失業者就情願繼續失業。從這樣一個 單向流動的二元勞動力市場模型中可以看出,這裡所存在的凱恩斯失業不僅具有 非自願性的性質,同時還具有自願性的性質。失業者就第一市場來說,是一種非. 政 治 大. 自願性失業;但就第二市場來說,由於是不願意接受低工資而失業的,因此這種. 立. 學. ‧ 國. 失業具有自願性的性質。. 5.   新凱恩斯主義工資剛性學說  . ‧. 新凱恩斯主義有關失業理論的提出和發展,皆是源自於為凱恩斯主義失業理. Nat. sit. y. 論尋找微觀基礎。前面已經指出,凱恩斯失業是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非自願性失. n. al. er. io. 業,而有效需求之所以造成失業,是由於工資剛性所導致的。但凱恩斯對此並沒. i n U. v. 有具體的解釋,在遭到新古典經濟學認為缺乏無微觀基礎,以及不能解釋滯脹現. Ch. engchi. 象的攻擊下,新凱恩斯主義就開始為名義工資剛性和實際工資剛性尋找微觀基礎, 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 名義工資剛性理論:面對新古點經濟學的質疑,早期凱恩斯主義企圖就. 名義工資剛性來加強其理論結構。關於名義工資剛性的代表性理論主要有長 期勞動合同論和交錯調整工資論兩種。費希爾(Fischer, S.)在 1976 年、泰勒 (Taylor, J.)在 1980 年分別以長期勞動合同的形式引入了名義工資剛性,他 們認為在資本主義經濟中,工資不是在勞動市場上決定的,而是傾向於就某 一時期以明確的合同確定的。在與勞動合同的長期性相比之下,貨幣當局調  . 24  .

(26) 整貨幣供給就相對更為頻繁,因此名義工資表現為較長時期內的工資剛性。 另外,戈登(Gordon, R.J.),在 1982 年的研究中指出,在整個經濟社會中, 勞資雙方調整工資合同往往不是同步而是交替進行的。. (2). 隱性合同理論:認為工人與廠商之間的結合是他們達成的某種默契所決. 定的,而工人與廠商之所以能達成默契,則是由於他們各白對風險的態度不 同所決定的。 由於工人一般是風險厭惡者,不希望工資變動;而廠商則是風 險中性者。因此在確定工資時,兩者會達成共識,即實際工資被相對固定下. 政 治 大. 來,並不隨經濟的衝擊而波動。如此,實際工資就等於勞動的實際報酬減去. 立. 穩定工資的保費,因而低於市場出清水平。. 效率工資理論:在企業內部信息不對稱,以及實際工資與工人的努力程. ‧ 國. 學. (3). 度相互依賴這兩個假定條件下,現代效率工資理論認為,廠商利潤最大化條. ‧. 件下的效率工資水平,總是大於市場出清水平。薩洛普(Salop, S.C) ,在 1979. Nat. sit. y. 年提出了勞動力流失模型,認為廠商之所以提供高於市場出清的效率工資可. n. al. er. io. 能是為了減少勞動力流失的成本,由於監督工人偷懶的成本很高,因此高於. i n U. v. 均衡工資的效率工資可能是對防止工人偷懶的負激勵;從社會學思路(即公. Ch. engchi. 正、忠誠、信任、地位等等)的思路出發,阿克洛夫(Akerlof, G.A.)於 1982 年、1984 年分別提出了公平模型,認為工人總是希望按酬付勞,而團隊精神、 工人對企業的感情等因素,又總是使得工人提供的工作會大於企業的工作標 準,工人同樣也希望有所回報;對企業來說,為了鼓舞工人的士氣也樂於支 付這部份報酬,這樣該工資水平就會高於勞動市場的出清水平 。. (4). 內部人---外部人模型:在效率工資理論中,企業的決策使得工資高於市. 場出清水平,而內部人---外部人模型則從內部人,即在職工人的角度說明這 個問題。對於內部人而言,他們所關心的僅僅是如何維護自己的工作,而不  . 25  .

(27) 是保證外部人的就業。由於企業用失業的外部人替代內部人的成本很大,包 括招募、辭退、培訓成本,以及內部人不合作成本等等。因此,內部人就有 一種權力以抽取一部份由工人變動成本所產生的經濟租金,即企業為避免由 工人變動所帶來的高成本而付出的代價,使內部人所決定的工資水平就總是 高於市場出清水平。. 縱觀以上,主流經濟學對於失業問題的看法,或者假定不存在非自願性失業, 或者認為非自願性事心理規律作用的結果;又或者將非自願性失業的解釋為:為. 政 治 大. 什麼在存在非自願性失業的時候,工資不能下降以實現勞動市場出清,而在勞動. 立. 市場無法順利出清的探討上,多認為是由於剛性工資的假設前提,例如:勞動契. ‧ 國. 學. 約往往俱有較長的期限、效率工資、訊息不流通⋯等原因,阻礙自由經濟市場自 我調節機制;又或者歸因於工會力量、企業決策、工人自我心態⋯等所導致的,. ‧. 這些歸因於個別、主觀、外部的因素,較缺乏從整體、結構、內在的角度,對失. Nat. 18. n. al. er. io. sit. y. 業人口的波動有一個完整的解釋。. Ch. engchi. i n U. v.                                                                                                             18.   參考袁東明,2003:6-22;吳易風等,2009:1419-1455;高煦照,2014:106。  .  . 26  .

(28) 二、《資本論》對於失業的理論及觀點     馬克思關於失業問題的理論,主要集中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十三章「資 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可以概括為下列這段話:    . 過剩的工人人口是積累或資本主義基礎上的財富發展的必然產物,但是這種過剩 人口反過來又成為資本主義積累的槓桿,甚至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的一個. 政 治 大. 條件。過剩的工人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產業後備軍,它絕對地從屬於資本,. 立. 就好像它是由資本出錢養大的一樣。(馬克思,2004:728)    . ‧ 國. 學.  . 就業人口是產業現役軍,而失業人口則是過剩的工人人口,是可供資本支配. ‧. 的產業後備軍,隨時準備資本的徵召。雖然失業人口不被資本僱傭使用,不能執. Nat. sit. y. 行勞動的職能,屬多餘的工人人口,但是它不僅是資本積累的必然產物,而且是. n. al. er. io. 資本積累的必要條件。可見,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必然存在失業問題,失業問題 是資本主義不能解決的內在矛盾。    . Ch. engchi. i n U. v. (一)失業人口是資本積累的必然產物   為什麼失業人口是資本積累的必然產物呢?馬克思的論述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個是資本積累有提高資本有機構成的傾向,另一個是資本主義會週期性發生經 濟危機。      .  . 27  .

(29) 1.   提高資本有機構成的傾向   馬克思論證出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內在規律,即商品的交換是根據價 值做等價交換,價值的實體是凝結在商品上的勞動,價值量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生產這些產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作為起調節作用的自然規律強制地為自己開 闢道路,就像房屋倒在人的頭上時重力定律強制地為自己開闢道路一樣。」(馬 克思,2004:92)價值規律就像重力定律一樣是自然規律,強制地作用在資本主義 的生產方式上,馬克思的資本積累的規律亦是在遵守價值規律的基礎上發展出來 的。. 立. 政 治 大.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 ‧ 國. 學. 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例如,在英國採用蒸汽織. ‧. 布機以後,把一定量的紗織成布所需要的勞動可能比過去少一半。實際上,英國. y. Nat. 的手工織布工人把紗織成布仍舊要用以前那樣多的勞動時間,但這時他一小時的. n. al. er. io. 克思,2004:52). sit. 個人勞動的產品只代表半小時的社會勞動,因此價值也降到了它以前的一半。(馬. Ch. engchi. i n U. v.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作為起調節作用決定商品的價值量,從而影響商品的市場 價格,因而影響生產商品資本的利潤,也就是資本積累。當社會生產普遍採用技 術先進的蒸汽織布機以後,生產布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減少一半,沿用舊技術的 手工織布工人,雖然耗費一樣多的他個人的勞動時間,但是起調節作用決定商品 價值量的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不是個別的勞動時間,由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隨 著生產力提昇而下降,手工織布工人一小時的個人勞動的產品只能代表半小時的 社會勞動,因此價值也降到了它以前的一半。可見,落後社會平均生產力的商品 生產,在價值規律的強制作用下會受到懲罰。相反地,超前社會平均生產力的商 品生產,在價值規律的強制作用下會受到獎賞——可獲得超額利潤。「生產力特別  . 28  .

(30) 高的勞動起了自乘的勞動的作用,或者說,在同樣的時間內,它所創造的價值比 同種社會平均勞動要多。」(馬克思,2004:370)例如,當社會生產普遍採用手工 織布技術,某個資本生產採用先進的蒸汽織布機,超前社會平均生產力一倍,比 生產布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減少一半,雖然耗費較少的勞動時間,但是起調節作 用決定商品價值量的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個先進生產的資本個別的生產勞動 時間是以兩倍乘數在市場來做交換,耗費半小時的勞動產品,其價值量是一小時, 獲得半小時的超額利潤。    . 政 治 大. 資本生產的動機與目的是獲取利潤,追逐更多的利潤,賺取超額利潤,不僅. 立. 是資本的本性,也是資本的生存之道。  . ‧ 國. 學. 採用改良的生產方式的資本家,比同行業的其餘資本家在一個工作日中佔有更大 的部份作為剩餘勞動。他個別地所做的,就是資本全體在生產相對剩餘價值的場. ‧. 合所做的。但是另一方面,當新的生產方式被普遍採用,因而比較便宜地生產出. Nat. sit. y. 來的商品的個別價值和它的社會價值之間的差額消失的時候,這個超額剩餘價值. n. al. er. io. 也就消失。價值由勞動時間決定這同一規律,既會使採用新方法的資本家感覺到,. i n U. v. 他必須低於商品的社會價值來出售自己的商品,又會作為競爭的強制規律,迫使. Ch. engchi. 他的競爭者也採用新的生產方式。(馬克思,2004:370)       在價值規律的強制作用下,資本的生產力如果落後社會平均生產力將受到懲 罰,有可能會被淘汰,資本的生產力如果超前社會平均生產力將受到獎賞,有機 會可以壯大,因此,迫使資本家要不斷提高生產力。生產力指得是什麼?如何提 高生產力呢?「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 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 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馬克思,2004:53)從這五項影響勞動生產力  . 29  .

(31) 的主要因素考察,馬克思認為資本有機構成與生產力有密切的關係。馬克思將資 本區分成兩部份,一部份是由不變資本(即生產資料,例如機器、廠房、原料) 和可變資本(勞動力)所組成的。 「資本的這兩個組成部份,從勞動過程的角度看, 是作為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作為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相區別的;從價值增殖的過 程的角度看,則是作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相區別的。」(馬克思,2004:243)這 個區分很特別,完全不同於右派經濟學,是遵守價值規律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 因為只有活勞動才創造價值。資本有機構成則是指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比率, 即死勞動和活勞動的比率。 「資本的構成是由資本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比率,. 政 治 大. 或者說,分為生產資料的價值和勞動力的價值即工資總額的比率來決定的…..我把. 立. 資本技術構成決定並且反應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叫做資本的有機構成。」. ‧. ‧ 國.  . 學. (馬克思,2004:707)    . 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水平就表現為一個工人在一定時間內,以同樣的勞動力強度使. Nat. sit. y. 之轉化為產品的生產資料的相對量。工人用來進行勞動的生產資料的量,隨著工. n. al. er. io. 人的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而增長。在這裡,這些生產資料起著雙重作用。一些生產. i n U. v. 資料的增長是勞動生產率增長的結果,另一些生產資料的增長是勞動生產率增長. Ch. engchi. 的條件。…不管是條件還是結果,只要生產資料的量比併入生產資料的勞動力相 對增長,這就表示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因而,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表現為勞動的 量比它所推動的生產資料的量相對減少,或者說,表現為勞動過程的主觀因素的 量比它的客觀因素的量相對減少。(馬克思,2004:718)     資本的生產力是與它的有機構成是成正比例的關係,在價值規律的強制作用 下,迫使資本家要不斷提高生產力,因此資本積累有提高資本有機構成的傾向。     資本積累就是資本的擴大再生產,隨著資本積累,如果資本有機構成不變的  . 30  .

(32) 話,隨著資本不斷積累不斷的膨脹,假定有 100 萬的資本量,不變資本與可變資 本的比例為 3:1,即不變資本占 75 萬,可變資本占 25 萬。當資本膨脹到 1,000 萬 時資本有機構成不變,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比例仍為 3:1,不變資本增加為 750 萬,可變資本增加至 250 萬。對工人而言增加了僱用的相對量不變,但是絕對量 增加了,具體表現為工資的增加或失業率的下降。資本主義如果是這樣運作的話 對兩大階級(資本家和勞工)皆有利,資本家有利潤,使資本家有利潤增加投資 來擴大再生產,資本積累促進工人的工資和就業率的增加。那麼資本主義制度可 以說是完善的,可以完全就業不會發生經濟危機,資本主義將會創造一個共榮、. 政 治 大. 和諧的社會。但是資本積累的一般規律是提高資本有機構成, 「它是通過資本構成. 立. 不斷發生質的變化,通過減少資本的可變部份來不斷增加資本的不變部份而實現. ‧. ‧ 國.  . 學. 的。」(馬克思,2004:725)  . 資本構成不斷發生質的變化,不斷提高的傾向,對工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Nat. sit. y. 對勞動的需求,同總資本量相比相對地減少,並且隨著總資本量的增長以遞增的. n. al. er. io. 速度減少。…總資本的可變組成部份的相對減少隨著總資本的增長而加快,而且. i n U. v. 比總資本本身的增長還要快這一事實,在另一方面卻相反地表現為,好象工人人. Ch. engchi. 口的絕對增長總是比可變資本即工人人口的就業手段增長得快。事實是,資本主 義積累不斷地並且同它的能力和規模成比例地生產出相對的,即超過資本增殖的 平均需要的,因而是過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馬克思,2004:726)  .   相對失業人口,即產業後備軍,就是資本積累的產物,資本主義必然存在失業問 題!    .  . 31  .

(33) 2.   週期性發生經濟危機   當爆發經濟危機時社會生產不正常,一方面是大量“失業”的資本(工廠倒閉、 閒置、減產) ,另一方面則是大量的失業工人。失業工人的形成,經濟危機是重要 因素。馬克思論證出資本主義會週期性發生經濟危機。    . 商品內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對立,私人勞動同時必須表現為直接社會勞動的對 立,特殊的具體的勞動同時只是當作抽象的一般的勞動的對立,物的人格化和人. 政 治 大. 格的物化的對立,——這種內在的矛盾在商品形態變化的對立中取得了發展的運. 立. 動形式。因此,這些形式包含著危機的可能性…(馬克思,2004:135)  . ‧ 國. 學.  . 經濟危機的可能性源自於資本主義體系的內在矛盾,隨著資本積累,經濟危. ‧. 機的可能性就發展為必然性,這個論證是完全不同於主流經濟學的見解——資本. Nat. sit. n. al. er. io.  . y. 主義體系本身不會有經濟危機,經濟危機是源自於外部因素與偶然性。  . i n U. v. 由於資本積累的一般規律是提高資本有機構成,而且只有活勞動才創造價值,. Ch. engchi. 死勞動的機器、廠房、原料不創造價值, 「不變資本同可變資本相比的這種逐漸增 加,就必然會有這樣的結果:在剩餘價值率不變或資本對勞動的剝削程度不變的 情況下,一般利潤率會逐漸下降。」 (馬克思,2004:第三卷 236)資本生產的動 機與目的是獲取利潤,資本積累規律卻是利潤率會趨於下降,這是資本的自我否 定,資本愈生產愈積累,卻愈達不到目的,這個內在矛盾以週期性地經濟危機的 形式來暫時解決﹕ 「各種互相對抗的因素之間的衝突週期性地在危機中表現出來。 危機永遠只是現有矛盾的暫時的暴力的解決,永遠只是使已經破壞的平衡得到瞬 間恢復的暴力的爆發。」(馬克思,2004:第三卷 277)      . 32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 factorization method for reconstructing an impenetrable obstacle in a homogeneous medium (Helmholtz equation) using the spectral data of the far-field operator was developed

A factorization method for reconstructing an impenetrable obstacle in a homogeneous medium (Helmholtz equation) using the spectral data of the far-eld operator was developed

We conclude this section with the following theorem concern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Galois extension, normal extension and splitting fields..

Optim. Humes, The symmetric eigenvalue complementarity problem, Math. Rohn, An algorithm for solving the absolute value equation, Eletron. Seeger and Torki, On eigenvalues induced by

Due to the important role played by σ -term in the analysis of second-order cone, before developing the sufficient conditions for the existence of local saddle points, we shall

This study intends to bridge this gap by developing models that can demonstrate and describe the mechanism of knowledge creation activ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PA’s hypothesis conditions had a conflict with Kano’s two-dimension quality theory; in this regard,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propose an analysis model that can

In this study, we took some elementary schools located in Taichung city as samples to analyze the quality properties of academic administration serv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