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權力的濫用:對臺灣媒體與生活現象批判之創作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權力的濫用:對臺灣媒體與生活現象批判之創作探討"

Copied!
6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美術學系 碩士論文 權力的濫用:對臺灣媒體與生活現象批判之創作探 討 Abuse of authority:The creative ideas of Criticism the media and the phenomenon of daily life in Taiwan 研 究 生 :呂英宗撰 指導教授:莊連東教授 . 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六月 June 2012.  .

(2)  .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Abuse of authority:The creative ideas of Criticism the media and the phenomenon of daily life in Taiwan 權力的濫用:對臺灣媒體與生活現象批判之創作探 討 Student :Ying-Tsung Lu Advisor : Professor Lien-Tung Chuang . June 2012  .

(3)  . 權力的濫用:對臺灣媒體與生活現象批判之創作探 討 Abuse of authority:The creative ideas of Criticism the media and the phenomenon of daily life in Taiwan by Ying-Tsung Lu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美術學系 碩士論文 .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Fine Arts of The College of Humanity and Arts The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 June 2012 Thesis Supervisor:Professor Lien-Tung Chuang. 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六月.  .

(4)  . 權力的濫用:對臺灣媒體與生活現象批判之創作探 討 研究生:呂英宗. 指導教授:莊連東教授.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 摘要 「何謂權力」?「權力的本質與作用為何」?不管是在東方或在西方世界裡,權力 都是一種主體對客體的控制,而這種控制的範圍不僅包括了政策擬定、意見傳達,還 充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諸如閱讀、求學、政令宣達等。在臺灣,各種對於權力的問 題也隨著解嚴後慢慢的浮現檯面。我們常聽到一句「納稅是國民應盡的義務」,但卻都 忽略了國民所享有的權力為何?隨著開放媒體的建構,臺灣有線電視的播放頻道居世 界之冠,新聞台一天二十四小時不斷的放送重複的「舊聞」;購物台洗腦式的話術讓你 覺得黑是一種恥辱;你必須使用它們的美白產品才能夠擠身於時尚名流之列。影片台 不停重播的諧星對白都已經讓小學生可以倒背如流;財經台裡口沫橫飛的財經專家正 辛苦的在說服你該買那隻股票;但是自己卻還是坐在攝影棚為你分析走勢圖。本研究 將從相關文獻、書籍閱讀以及自身的經驗裡試圖來說明在當今臺灣媒體對於人民思想 的影響以及政治力利用媒體來達到影響人民的現象,當中包含了對臺灣媒體種類的敘 述、媒體權力如何為了利益而像政治力和經濟力靠攏等。最後再探討如何以傳統的東 方水墨素材來當成批判社會現象的載體以及如何以未曾在水墨圖像中所出現的元素來 完成以一位藝術創作者用藝術來批判社會現象的任務。 關鍵詞:權力、媒體、思想箝制、社會批判。.  . I  .

(5)  . Abuse of authority:The creative ideas of Criticism the media and the phenomenon of daily life in Taiwan Student : Ying-Tsung Lu. . Advisor : Professor Lien-Tung Chuang.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ABSTRACT What is “Authority”? What are its characters and functions? “Authority” generally means a power wherever that a superior dominates inferiors, however, it contains not only in aspects of policy drafting and opinions expressing, but also in aspects of our daily lives such as reading, schooling, or promoting. There has been emerging variety of problems of authority after Martial Law Declaring in Taiwan. There a saying goes “It is the obligation of a citizen to pay taxes!”, nevertheless; it should be deliberated that what citizens can obtain from performing the obligations. Under the construction of free mass media, there are more broadcasting programs of CATV in Taiwan than the other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Therefore, the “olds” are repeated 24 hours. For instances, you may consider that it is ashamed to have dark skin from persuading of the host or hostess on TV shopping channels, you would buy a lot of whitening cosmetics to be a part of celebrities. Or, young children can memorize well the scripts of repeated comedies on Movie channels. Moreover, some socalled economic experts have been trying to convince you of which stocks more potential, even if they are still in the studio on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annels. By analyzing the relevant references, and self-experiences, this essay is aimed at the phenomena of mass media affecting the thoughts of people and how politics making use of media to convince its people in Taiwan. It also includes the types and powers of mass media. The ideas will be presented by traditional oriental ink and wash paintings to reveal how controversial nowadays society is in Taiwan. Keyword: authority、media、thought control、social criticism. .  . II  .

(6)  . 目 錄 頁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目 錄…⋯…⋯…⋯…⋯…⋯…⋯…⋯…⋯…⋯…⋯…⋯…⋯…⋯…⋯…⋯…⋯…⋯…⋯…⋯…⋯…⋯…⋯…⋯…⋯…⋯…⋯…⋯…⋯…⋯…⋯ III 第一章. 續論…⋯…⋯…⋯…⋯…⋯…⋯…⋯…⋯…⋯…⋯…⋯…⋯…⋯…⋯…⋯…⋯…⋯…⋯…⋯…⋯…⋯…⋯…⋯…⋯…⋯…⋯…⋯1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二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研究範圍與限制…⋯…⋯…⋯…⋯…⋯…⋯…⋯…⋯…⋯…⋯…⋯…⋯…⋯…⋯…⋯…⋯…⋯…⋯…⋯2 研究方法與步驟…⋯…⋯…⋯…⋯…⋯…⋯…⋯…⋯…⋯…⋯…⋯…⋯…⋯…⋯…⋯…⋯…⋯…⋯…⋯3 名詞解釋…⋯…⋯…⋯…⋯…⋯…⋯…⋯…⋯…⋯…⋯…⋯…⋯…⋯…⋯…⋯…⋯…⋯…⋯…⋯…⋯…⋯…⋯4. 媒體操控下的人民意識…⋯…⋯…⋯…⋯…⋯…⋯…⋯…⋯…⋯…⋯…⋯…⋯…⋯…⋯…⋯…⋯…⋯…⋯6 第一節 臺灣媒體的操控型態…⋯…⋯…⋯…⋯…⋯…⋯…⋯…⋯…⋯…⋯…⋯…⋯…⋯…⋯…⋯…⋯…⋯6 第二節 二十四小時無間斷灌食…⋯…⋯…⋯…⋯…⋯…⋯…⋯…⋯…⋯…⋯…⋯…⋯…⋯…⋯…⋯…⋯9 第三節 廉價的操控工具…⋯…⋯…⋯…⋯…⋯…⋯…⋯…⋯…⋯…⋯…⋯…⋯…⋯…⋯…⋯…⋯…⋯…⋯…⋯13. 第三章. 單向度集合體裡的雙向度思考…⋯…⋯…⋯…⋯…⋯…⋯…⋯…⋯…⋯…⋯…⋯…⋯…⋯…⋯ 16 第一節 藝術創作的價值與意義…⋯…⋯…⋯…⋯…⋯…⋯…⋯…⋯…⋯…⋯…⋯…⋯…⋯…⋯…⋯…⋯16 第二節 藝術創作與社會批判…⋯…⋯…⋯…⋯…⋯…⋯…⋯…⋯…⋯…⋯…⋯…⋯…⋯…⋯…⋯…⋯…⋯17 第三節 藝術顛覆的實踐力量…⋯…⋯…⋯…⋯…⋯…⋯…⋯…⋯…⋯…⋯…⋯…⋯…⋯…⋯…⋯…⋯…⋯20. 第四章. 創作理念與材料技法…⋯…⋯…⋯…⋯…⋯…⋯…⋯…⋯…⋯…⋯…⋯…⋯…⋯…⋯…⋯…⋯…⋯…⋯…⋯24 第一節 第二節. 創作理念…⋯…⋯…⋯…⋯…⋯…⋯…⋯…⋯…⋯…⋯…⋯…⋯…⋯…⋯…⋯…⋯…⋯…⋯…⋯…⋯…⋯ 24 材料與技法…⋯…⋯…⋯…⋯…⋯…⋯…⋯…⋯…⋯…⋯…⋯…⋯…⋯…⋯…⋯…⋯…⋯…⋯…⋯…⋯ 26. 第五章 創作實踐與作品分析…⋯…⋯…⋯…⋯…⋯…⋯…⋯…⋯…⋯…⋯…⋯…⋯…⋯…⋯…⋯…⋯…⋯…⋯…⋯28 第六章 結論…⋯…⋯…⋯…⋯…⋯…⋯…⋯…⋯…⋯…⋯…⋯…⋯…⋯…⋯…⋯…⋯…⋯…⋯…⋯…⋯…⋯…⋯…⋯…⋯…⋯…⋯…⋯ 53 參考資料 …⋯…⋯…⋯…⋯…⋯…⋯…⋯…⋯…⋯…⋯…⋯…⋯…⋯…⋯…⋯…⋯…⋯…⋯…⋯…⋯…⋯…⋯…⋯…⋯…⋯…⋯…⋯…⋯…⋯…⋯55.  . III  .

(7)  . 第一章 緒論 有關「權力」的相關文獻或研究在坊間如過江之鯽。而當臺灣出現第一位民選總 統時;權力的議題也不斷的被政治操弄者拿來當成延續其政治生命的工具。而「媒 體」—這個會被政治力用來操控與愚弄人民的工具正藉由圖像與文字的力量慢慢的在 侵蝕我們。因此研究者想藉由創作來批判對於臺灣媒體權力濫用並期望能有拋磚引玉 之效來引發更多藝術創作者以其藝術創作做為一種對社會責任感的表述型式。.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從國民政府遷徙臺灣至今,歷經兩蔣時期、李登輝時期、陳水扁時期到今天的馬 英九時期,解嚴前被鑲嵌在政治結構裡的臺灣媒體從最早的三台到解嚴後百家爭鳴的 有線電視。迄今每個百姓家裡的電視或是小吃攤、速食店等等商家所播送的幾乎都是 廿四小時重複的新聞報導,或者是播到欲罷不能的本土連續劇。媒體正以各種不同方 式在對大眾進行全方位的洗腦;它告訴你「黑」是不好的要「白」才好看;它跟你說 什麼才是流行趨勢;甚至要你贊同或反對某種政治形態的活動。 假設大家的記憶力還不錯的話,日前有一位補習班的老師突然之間變成了媒體寵 兒,不是因為他的專業或教學極具特色,而是因為他和另一位同事的婚外情引人側目。 而最令人訝異的是,整個事件後來竟發展成「新聞連續劇」的型式在當時天天播放, 頗類似西方傳播學者所歸類的「戲劇風格新聞學」(melodramatic journalism)在不斷的 上映。從被抓姦、兩造談判、離婚、贍養費甚至到其元配的生涯規劃都成了鎂光燈的 焦點,連去補習班補習的學生都有「我來補習班是為了看戲,不是補習」1這種扭曲的 觀念。不光如此,當下的演藝界都想讓當事人由補教業轉往戲劇發展,像名主持人于 美人便已主動與其簽約當經記人。另外無遠弗界的網路更拿當時火紅的連續劇「夜市 人生」來改編變成「補教人生」的影音檔並放到網路上博君一笑。除了當事人因為這 樣而名聲大噪之外;連立法院的立委都在討論是不是該訂定一套規範來篩選補習班老 師的道德標準。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周刊總編輯詹姆斯法羅斯(James Fallows)在他所著的 Breaking The News 一書中直接指出,「今天許多媒體打從心底認為公共生活絲毫不關緊 要。這種漠然態度造成許多記者認為專業精神就是如此冷漠。」、「我們日常的公共事 務之進行,大體上受到現代媒體習慣所影響。全國新聞記者照理說藉由其集體之努力, 要使我們易於應付問題,但事實上在許多案例上,媒體反而阻擋我們處理重要議題。」、 「新聞報導原本應該讓我們更加務實地看清世界,使我們在公私生活上都能更加明智 地做決定。但是從外交事務到美國各城市自治事項上,其效果都經常適得其反。報導 不實使得讀者難以對所接收的資訊採取明智決定,甚至根本無從做決定」2 民國七十六年解嚴前,臺灣的媒體基本上是受到「政治力」的操控。除了政府發 照允許之外不得另外設立報紙、電視台以及廣播電台等。但在解嚴後媒體是以百花怒 放之姿開始與人民接觸,而為了生存,報紙每天販賣的份數或是收視率高低卻成了媒                                                                                                                 1 2.  .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aug/12/today-show2.htm(2011 年五月檢索) James Fallows 著、林添貴譯<解讀媒體迷思(Breaking the News)> 正中書局 1999。 1  .

(8)  . 體唯一所需要關注的重點;甚至出現了所謂的「置入性行銷3」的廣告;藉由既存媒體 的曝光率來達成其想要傳播的行銷效果。相較於解嚴前,政治力只不過是用迂迴的方 式以利潤讓媒體稱臣;而媒體為了其巨大的利益不惜曲意迎合政府、財團而成為腐化 人民的工具。 二OO四年十一月廿六號的聯合報 A11 版裡呂前副總統秀蓮女士提到「媒體是 第四權4,有權力也要能自我反省」,這是由於當時正值總統選舉前因為出現一片「非 常報導」光碟5而引起的一陣媒體風暴。本項研究擬以目前臺灣媒體亂象6為主來探討媒 體權力對人民洗腦式的霸凌所引發的各種社會現象,並以圖像來表達對於媒體霸權現 象的一種嘲諷。.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論文研究的範圍主要是蒐集臺灣媒體對於臺灣人民所造成影響的資料文本等, 因此所研究的方法與資料主要是以研究者個人的直覺判斷與選擇,而這種主觀的個人 行為活動難免會出現研究資料收集不全或相關資料的缺失等,但因為範圍僅侷限在 「臺灣媒體」,所以在參酌其他國家資料的同時還是會以研究者本身的經驗加上相關文 獻資料的匯整來進行相關的圖像創作。 本研究創作的限制有二。一是在於圖像創作的材料「水墨」上面。一般對於水墨 圖像的瞭解往往都停留在所謂的氣韻生動等傳統的印象上,也因為如此,要以水墨素 材來當成批判的圖像除了在材料以及技法上的突破之外,如何將水墨圖像給予當代化 的意涵是本創作裡最大的限制與挑戰。再者就是研究者對於研究對象與主題的表述會 受制於個人的價值觀而有所偏頗,但藝術創作原本就是創作者進行表述的一種主觀敘 述,如何在客觀與個人價值觀中取得平衡也是本研究的另一個挑戰。. 第三節. 圖像創作的方法與步驟. 一、參與觀察 學生並非一位專業的媒體從業者,但卻有幸目睹到從解嚴、組織政黨解禁、開放 報禁、第一任民選總統至今臺灣民主化等的過程。而其中對於媒體的解禁更是從以前 違法的第四台到現在一百多個頻道的有線電視,媒體不斷的對人民在放送洗腦般的內                                                                                                                 3. http://zh.wikipedia.org/wiki/置入性行銷(2011 年五月檢索) http://zh.wikipedia.org/wiki/第四權(2011 年五月檢索) 5 非常光碟是指曾在臺灣政壇和社會上引起很大爭論的光碟(VCD 或 DVD)。其內容主要批評 中國國民黨、泛藍陣營及其政治人物,另外還有一些毫無事實根據的言論,藉由演員以閒談的 方式加以批露。非常光碟曾在 2004 年總統大選及 2005 年三合一選舉中發行,用以醜化泛藍陣 營。2007 年 4 月 24 日,非常光碟意圖打擊的對象擴及民主進步黨部分政治人物。 http://zh.wikipedia.org/wiki/非常光碟 (2011 年六月檢索) 6 2007 年 3 月 29 日 TVBS 記者為了造假新聞所自拍的「黑道分子周政保擁槍恐嚇」新聞畫面。 4.  . 2  .

(9)  . 容;二十四小時的「新聞」以及節目、廣告、宗教佈道等。除了這近幾年的變化學生 幾乎都經歷過,也曾因為電視政論節目的內容目睹不少朋友反目的爭辯,或是因為與 女性友人討論所謂的「美白」而引起的小爭執。從以前的白色恐怖7到今天在企業以及 政治力的支持下,媒體不但進行「選擇性的認知」而且是「馴化」大眾的武器8。. 二、文本與檔案的研究 本論文探討的主題從解嚴前後、開放報禁、黨禁到現在與國際接軌、外資介入等, 而這些又會受國內政治、經濟的變動影響,因此在自我的參與觀察之外還必須研究包 括政府機關文獻、專家學者論述、各種媒體出版品、討論專書等,並透過網路與紙本 專書的查詢來做整個脈絡的分析來瞭解在不同的政經背景下媒體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 如何影響人民的運作。. 三、創作內容探討 藝術是一種人類文化活動,而最早的藝術是為了歌頌神祇而產生的,也是最早傳 遞「神的訊息」與「人民」的媒介。因此不管在任何時代,藝術往往是為統治階級的 意識形態利益服務9。在文藝復興時代裡,歐洲藝術家的繪畫技巧或許是一種知識的工 具,但卻也是擁有財富的手段。因為當時那些有錢的義大利商人把畫家當成是自己的 代理人,透過畫家的手藝,在一般人舉目可及的範圍內,以最逼真的形式,重新創造 出現實世界裡的一切面貌10。也因此可以說在十六世紀到廿世紀的歐洲藝術是為成功的 統治階段服務,所有的作品都各以不同的方式建立在新的資本權力上。而這種架構一 樣出現在現代。每天出現在我們家中電視機的螢光幕裡的保養品廣告,正不斷的在告 訴你「黑是錯誤的」、「黑是醜的」、「黑是不好看的」、「白才是正確的漂亮」、「白看起 來比較高雅」,然後你要變白、變漂亮、變正確的好看就必須去購買它們的美白保養品。 而這些廣告的時段通通都集中在其所謂的黃金檔時間;這些買廣告的廣告主在投入那 麼多金錢後所要的就是成功的銷售產品,製播廣告的媒體拿到廣告費得以生存;而廣 告主也成功的行銷保養品的品牌。 研究者所要研究及表現的是想探討台灣媒體,除了以創作的圖像來諷刺嚴重受到 政治力與商業力所扭曲窄化的公共空間外;也期待能夠在觀看之餘可以對於每天所面 對的訊息產生批判的價值觀。. 四、創作步驟的實踐與建構 除了前述的參與觀察以及將個人的思維注入創作中之外,還必須從創作圖像與材 料表現技法來思考要如何依據所收集、閱讀到的資料轉化成自我的創作主題,並以作 品的內容、形式、表現手法來和學理互相呼應,再與指導教授討論,透過思考與分析 逐漸修改最後完成創作論文並舉辦個人展覽。.                                                                                                                 7. http://zh.wikipedia.org/wiki/白色恐怖(2011 年五月檢索) Noam Chomsky 著、江美麗譯、<媒體操控>、麥田出版社、2003、頁 10。 9 John Berger 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麥田出版、2005、頁 104。 10 同註 8、頁 103。   8.  . 3  .

(10)  .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意識型態(ideologies) 十九世紀以來,思想家使用「意識型態」一詞,大多依賴兩種路徑:一是將「意 識形態」當成是指「思想系統」和「信仰系統」的描述性名詞;二是從批判的角度, 將「意識形態」等同於「社會宰制」的維繫過程,從而使有關「意識行態」的分析與 社會批判產生直接聯繫。. (二)本土化(localization) 源自拉丁文Locus,字面上是只本地、位置,含有較熟悉與較接近的本地實體之 意。本土化意指在限定的空間內較據特殊性的文化形式與生活經驗,可說是與隱含普 遍性的全球化在一定意義上相反的概念。. (三)戒嚴(Martial law) 戒嚴是指國家在處於對外戰爭、內部叛亂、天災瘟疫或者財政經濟危機的等嚴重 危害社會安全與政治穩定的特殊時期採取的一種緊急措施。戒嚴實施時司法及行政權 會部分或全部由軍隊接管。在有的國家又稱之為緊急狀態。而臺灣在1949年5月19日由 當時的臺灣省政府主席兼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陳誠頒佈戒嚴令。一直到1987年7月15日由 蔣經國總統宣布解嚴為止,共持續了卅八年的戒嚴時期。11. (四)媒體(或媒介 media) 最早是指使雙方發生關係的聯繫人或事物;現代的基本含義是使事物之間發生關 係的物質,但在一些專業領域具有特定含義12。. (五)第四權(Fourth estate) 一般認知係指在「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之外的第四種政治權力。第四權是 約定成俗(en:de facto)、自然而然形成的,第四權所指的即是媒體、公眾視聽。源於 西方「國民等級」(estates of the realm)的概念。傳統三個等級分別是神職人員(上議院中 的神職人員)、世俗議員(上議院中的其他人員)和下議院議員。該詞的產生彙集多位思 想家和作家的貢獻,包括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理察·•克萊爾(Richard Carlyle) 和 19 世紀《泰晤士報》的領導人亨利·•里夫(Henry Reeve)。里夫在 1855 年 10 月的 《愛丁堡評論》(Edinburgh Review)上撰文寫道:「今天新聞界已經真正成為了一個國民 等級;甚至比其他任何的等級都更為強大」。第四權的觀點認為,新聞界在憲法里擔負 著一個非官方但卻是中心的角色。他有助於公眾了解問題、發表公共見解,因此可以.                                                                                                                 11 12.  . http://zh.wikipedia.org/wiki/台灣省戒嚴令(2011 年五月檢索) http://zh.wikipedia.org/wiki/媒体_(消歧义) (2011 年五月檢索) 4  .

(11)  . 領導和成為對政府的一種制衡。但是要達到這種功能,新聞界就必須獨立和免於受到 審查。13. (六)廣告(Advertising) 可以泛指一切不針對特定對象的公告,包括公益廣告、旅遊廣告、商業廣告等等。.                                                                                                                 13.  . http://zh.wikipedia.org/wiki/第四權(2011 年五月檢索) 5  .

(12)  . 第二章 媒體操控下的人民意識 隨著臺灣的民主化過程,外國人稱臺灣的政黨輪替是一場「寧靜革命」。可是在這 革命的背後是否包含了媒體權力的操弄呢?第一節將會以臺灣目前無線以及有線電視 節目的種類來說明無論媒體的型式為何,其影響的方式是無孔不入的。第二節則會以 研究者對於目前的媒體現象提出看法。第三節則會從權力的角度與作用來瞭解臺灣媒 體以及為什麼它會成為一種廉價的操控工具。最後由於研究者本身並非專業的社會學 者,因此沒辦法在一個章節裡將議題做精闢的描述,而希望透過文獻的探討與分析來 進行歸納與統整後再於第三章針對研究者個人的創作理念表達有效實質的運用。. 第一節. 臺灣媒體的操控型態. 一、東西南北的訊息流 操控型態的第一種就是新聞。新聞記者是目前時下年輕學子所嚮往的工作之一,以 前歐美國家暱稱新聞記者為「無冕王」以表尊崇,後來這個尊稱也被亞洲國家所引用。 而透過媒體的傳達,新聞記者應該要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為職責來為大眾揭露更多社 會真相。但是螢光幕上出現的卻是記者一到達災難現場就會不經大腦的問罹難者家屬: 「請問你現在的心情如何」這種讓人啼笑皆非的問題。或是遇到選舉開票時,具陣營 色彩的媒體所開出的票也一定不一樣;有些記者為了獨家,可以違背與消息來源的承 諾,踐踏提供消息者的人權與隱私;甚至為了提高收視率可以連同攝影記者一起「製 造新聞」來引起話題。新聞媒體成員所完成的報導在臺灣正以每天二十四小時連續播 放的方式在影響你我。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我們已經活在一個由新聞傳播媒 體所建構與形塑的世界裡頭。正如被世人封為「媒體先知」的 McLuhan 所說的:「We don’t know discovered water, but we can be certain it wasn’t a fish.14」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 所獲知的各種訊息絕大多數都是直接或間接的來自於新聞報導。.                                                                                                                 14. 麥克魯漢的全名是赫伯特.馬歇爾.麥克魯漢(Herbert Marshall McLuhan),1911 年 7 月 21 日生於加拿大亞薄塔省愛德蒙頓市;在 1960 和 70 年代,因他對媒體在思想和社會上之效應的 研究而聞名全世界。他的著作《谷騰堡星雲》(1962)和第三本著作《了解媒介》(1964)出版 後,《舊金山記事報》稱為「最為炙手可熱的學術財富」;《紐約先驅論壇報》更宣告麥克魯漢 是「繼牛頓、達爾文、佛洛依德、愛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後的最重要思想家」。 1980 年,麥氏去世。其盛名有如泡沫一般消失,逐漸被世人所遺忘。直到 90 年代,網際網路 的蓬勃發展,麥克魯漢才重新被喚起。    . 6  .

(13)  . 在以前新聞所報導的對象不外乎是王公貴族或是宮廷活動、 議會選舉等,諸如中國漢代的《邸報》或西方羅馬帝國的《每 日紀聞》。到了今天,新聞所報導的除了政府重大政策的宣導、 民生訊息之外最多的就是犯罪、災難、緋聞等的「黃色新聞15」, 而這些也是收視率最高的新聞類別,例如研究者在緒論裡提到 提到的「補教人生」即為一例。那為什麼我們要去接受這些新 聞訊息的灌輸?當我們在接受這些訊息時有沒有去想過或驗證 它的真實性?還是只變成大家在吃飯閒聊所談論話題的起始點? 或者是當權者刻意控制人民的工具? 圖 1-1:黃色新聞得名 的黃孩子. 二、妳可以再靠近一點 第二種型態就是廣告。在日常生活中所說的「廣告」往往特指商業廣告,即用於 推廣貨品、服務、或理念的付費公告。其中對我們影響最大的就是商業廣告;無論是 平面或影音廣告。因此,廣告的目標在於勸說或告知大眾,以引發購買、增加品牌認 知、或增進產品的區別性16。例如近期常在電視廣告中出現許多倒立走動高抬雙腿的女 性,其特異的廣告手法的確會吸引觀眾的注意。美國行銷協會(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將「廣告」界定為:經由可辨識的資助者,以付費形式,從事觀念、產品 和服務的非親身展現與推廣17。而廣告收入畢竟是媒體利潤的大宗,雖然很討厭每次在 看棒球轉播時所出現的「某某製藥」廣告,但沒有廣告的收入大概也看不到精彩的球 賽轉播。那廣告到底在賣什麼?是商品?還是一種意識型態? 想要一家大小在假日安全的出遊享受親子時間,那你就必須要買一部五 門三千西西的休旅車。想要瞭解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境界那你就必須買這座 落在依山傍水好地點的豪宅。想要身材窈窕多姿,出門享受別人羨慕的眼光, 那你就得買這燃脂效果百分之百的瘦身膏。 在《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一書中提到,『廣告如同疲勞轟炸的手淫式操弄18』。廣告藉 由一種集體催眠的形式來教導民眾什麼才是最好的生活型態,廣告將消費轉化成民主                                                                                                                 15. 黃色新聞,或黃色新聞學,是新聞報導和媒體編輯的一種取向。得名源於 19-20 世紀之交紐 約漫畫專欄《霍根小巷》中的主人公「黃孩子」所引發的漫畫專欄爭奪戰(普利茲與赫斯特之 爭)。這裡的「黃色」,並不等於色情。而且最初的黃色新聞並沒有色情成分,主要以聳人聽聞 著稱。後來的黃色新聞則不僅限於色情一隅。在理論上,以煽情主義(sensationalism)新聞為基 礎;在操作層面上,注重犯罪、醜聞、流言蜚語、災異、性等問題的報導,採取種種手段以達 到迅速吸引讀者注意,同時策動社會運動。 16 http://zh.wikipedia.org/wiki/廣告 http://zh.wikipedia.org/wiki/第四權(2011 年五月檢索) 17 成露茜、羅曉南主編、<媒體的批判與識讀>、正中書局、2005、頁 104。 18 John Storey 著,張君玫譯,《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巨流出版,2009,頁 34。  . 7  .

(14)  . 的替代品,它有助於掩飾和補償社會中的不民主現象。同時也掩蓋了世界上其它地方 正在發生的事件19。. 三、送你一筒汽油跟一隻番仔火 戲劇就是媒體操控的第三種型態,它是人類最古老的表演藝術,當這項藝術進入 了現代媒體後,它的感染力變的更無遠弗屆且魅力有增無減,而且它的播送型態一直 是大眾最喜愛的節目類型,在臺灣我們常聽到所謂的「八點檔連續劇」;例如前一陣子 才剛播完的「犀利人妻」影集,不僅在臺灣締造了高收視率,還因為裡面家庭與介入 夫妻間第三者的關係而成為大家討論的熱烈話題;不僅當時所有的談話性節目都在討 論「小三20」,甚至還成為立法院質詢時的焦點21。戲劇所帶來的影響已經不光是單純 的通俗娛樂那麼簡單。在臺灣,它播出的時間是在所謂的八點檔「黃金時段」(prime time),因此戲劇裡所呈現的社會價值以及意識形態對社會大眾的影響是相當大的。就 有觀眾因為入戲過深反而懷疑老公在外面金屋藏嬌而引發的社會事件,而且在劇裡越 來越多的贊助商將商品以置入式手法放到電視劇中,再藉由戲劇情節的鋪陳與觀眾對 於劇中角色的認同來帶動其商品的銷售,無形當中強化了消費文化的價值觀與物質主 義的傾向。. 四、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最後一種就是「綜藝節目」(Variety Show),這是很多人都喜歡看的節目型態,先 前在華視星期日所播出的「超級星期天」裡面藝人卜學亮因為擔任所謂的尋人大使, 他的一句:「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到現在還是大家很熟悉的口頭禪。什麼是綜藝節目呢? 顧名思義是一種娛樂性的節目形式,通常包含了許多性質的演出,例如音樂與搞笑等 類型,而且通常只在電視上播出。大部分的綜藝節目會邀請現場觀眾參加錄影,但也 有現場實況播出的節目22。 當我們在看討論主題以台灣目前的大學生為主的節目時,裡頭所請來當特別來賓的 「大學生」在發表相關的言論時可能也代表著一種媒體操控的「文化洗腦」的。諸如 「大學男女朋友該不該同居」、「大學生該不該打工賺錢」、「大學生該不該追求名牌」 等。但事實上大學生活所追求的並不應該侷限於少數的討論話題內,只是節目不斷的 以一些辛辣、聳動的話題來當成其每集的討論內容時也許該思考其節目的真正目的為 何。以及當我們在收看以女性為主要內容的節目時,當中所介紹的各種保養品、美容 塑身健身中心、服飾、包包等是否為廠商另類的「置入性行銷」而要透過節目來跟觀 眾傳達消費的訊息?或許這只是另一種美麗的且包裝好的思想操控。                                                                                                                 19. John Berger 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麥田出版、2005、頁 178。 意指介入夫妻間第三者的簡稱。 21 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50206254/132011050500918.html 2011/5(2011 年五月檢索) 22 http://zh.wikipedia.org/wiki/綜藝節目(2011 年五月檢索) 20.  . 8  .

(15)  . 五、眾人皆醉我獨醒 最後則是與前幾項相反的公共電視。公共廣播又稱公共播送服務或公共媒體,指 的是由政府編列預算或公共基金提供資金,所成立、運作的非營利性電子媒體,這類 媒體多半以製作和播放公共政策的討論、文教藝術或知識性節目為主,目的是提升國 民知識水平、促進民眾參與政治決策23。在臺灣當然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公共電視」, 也就是目前的「臺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Taiwan Broadcasting System)」。但從二OO四 年迄今,當中由於政府干預,其原本寓意良善的性質已然改變。但公共電視的確是眾 多媒體中的一股清流,其他的如除了公視之外,尚有原住民族電視臺(行政院原住民 族委員會所屬)、客家電視臺(客家委員會所屬)、宏觀電視(僑務委員會所屬)等要 將其冠上「操控工具」確實不妥因此並不在研究者討論的範圍內。. 第二節. 二十四小時無間斷灌食. 一、全天候的播放 臺灣自從解嚴後,各種媒體有如雨後春筍般的成立,並且已經漸漸成為現在臺灣 人生活的重心之一。從小朋友到成人,只要有空大家總是盯著電視螢光幕看;看那不 斷重覆的「新聞」或者是已經重播到可以將對白倒背如流的影集。連著名的速食業者 也都在各個營業點裝上大型液晶電視讓用餐或等待購餐的民眾可以盯著螢光幕繼續關 心時事。 根據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在民國 101 年第 1 季(101 年 3 月底)有線廣播電視訂戶 數的統計資料裡全國目前共有 8081433 戶安裝有線電視;普及率達 62.38%。在臺灣, 有線電視頻道的收費應該是全世界最便宜的,在美國只有經濟收入小康的民眾才能夠 在家中安裝有線電視,因為研究者一位長年旅居美國的親戚在一次回臺灣時對於臺灣 那麼多的電視頻道感到相當訝異,跟我說:『臺灣有錢人真多,在美國這麼多頻道的 Cable TV 要很多錢,一般人都是用天線收看免費的無線電視台』。可是臺灣一個月不到 六百元的有線電視月費卻讓很多人不知道其實在這麼多頻道裡真正的幕後老闆就是少 數的那幾位,也就是少數幾位的企業主;每位都擁有旗下至少五到十個頻道24。每天在 頻道裡所播放訊息的動作就像是對一位無法自行進食的病人進行的灌食的動作;而唯 一不同的是灌食是為了維持病人生命所需的基本營養量,而媒體訊息的灌食卻是強迫 觀眾一定得接受,無論裡面所包括的的訊息是否為你所需要。在不斷接受訊息的情況 下,民眾所面臨的已經不再是「想看或不想看」還是「信或不信」的選擇;在廿四小 時無間斷的媒體放送下,一般人已經漸漸喪失「挑」的權利,因為當你看電視節目時 (無論是新聞、影集、綜藝節目等);一遇到廣告接下來動作一定就是按搖控器上面的                                                                                                                 23 24.  . http://zh.wikipedia.org/wiki/公共廣播 (2012 年七月檢索) 成露茜、羅曉南主編、<媒體的批判與識讀>、正中書局、2005、頁 48。 9  .

(16)  . 頻道選擇鈕來換到沒在播廣告的頻道,等到時間差不多了再按一次記憶鈕來跳回剛剛 所觀看的頻道。或是電視機一打開就開始把頻道從頭到尾花個十分鐘都瀏覽過一遍後 又回到上述的動作:看、廣告、換台、回去看。也許有人會反駁他還是會挑節目看的, 但當你在看你所「挑」的節目時不也是在重覆「看、廣告、換台、回去看」的動作嗎? 也許你是在看你所「挑」的節目,可是一但廣告時間時在你轉換頻道的瞬間不過是讓 媒體用另一個頻道在向你「灌食」,而這種「灌食」的動作源自於在市場供需自由的情 況下,媒體企業其追求最大利潤的商業企圖心,而在臺灣的媒體業者(非第四台的有 線電視業者)由於沒有向觀眾收費,因此它們的利潤幾乎來自於節目收視率所販賣的 廣告時段,而這種特性讓其所製播的廣告極易受廣告主的影響。當今臺灣媒體產業的 行銷手法千變萬化,在研究者眼裡似乎是那些上流社會的政商交易活動,我們只是當 個被動的旁觀者。只不過媒體每天給我們植入那近乎洗腦式的訊息,不僅僅會慢慢影 響我們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還影響我們的言行思想。不斷的播送影音節目、廣告就好 像癱瘓者需接受護理人員的灌食以維持生命一樣。也許,我們的選擇權不在於頻道的 多寡或者是內容的變化,而是在你手中的搖控器。. 二、閱讀動作被遲緩化 自從民國七十七年報禁開放之後,那一瞬間臺灣的報紙開始有個變革;不但張數 變多在內容上也更富多樣性。除此之外,報紙的種類也陸續產生許多變化。各個不同 種類報紙出現(如晚報、經濟日報等)。雖說報紙也是媒體的一種類型,但它卻逐漸的 被電視媒體、網路媒體給侵蝕。現在的電視新聞已經開始會引用報紙的頭版新聞來當 成一種播出方式,網路的電子報只要你用電腦滑鼠游標點選就可以用最快速的方式來 得知最新發生的事。往往當人們在閱讀報紙的時候,是必須花時間逐字閱讀,沒有會 動的影像以及可以聽到聲音;純粹文字與靜態影像的組合。比起電視或是網路的影音 新聞當然遜色不少;加上需要「閱讀」(也就是人類大腦將所閱讀的文本內容內化的能 力)時間,因此普遍大家一拿到報紙都只會拿自己感興趣的版面然後看一下斗大的標 題跟精彩畫面後就擱著等如廁或休息時再繼續閱讀。而報業本身(如中國時報)也已 經在利用電子媒體來提供電子資訊,讓他們的新聞可以變成廿四小時的即時新聞25。 在這裡所指的閱讀習慣已經從「看」文字、圖像轉變成為「接受」影音刺激。而 媒體所做的就是這項工作;它讓人們的「閱讀」愈來愈方便,你甚至不需要有翻頁的 動作;只要按一按搖控器上的選台鈕馬上為你換上不同口味的「料」來對你進行資訊 灌食,而不是你自己去選擇你想要閱讀的資料,因為那要花費相當多的時候來咀嚼你 所閱讀的文字資料,而看電視就不需要;因為你只要坐在電視機面前然後打開它就可 以得到你要的訊息了。根據行政院的統計,國內民眾每天看電視的時間超過兩個小時, 而閱讀報紙的時候卻只有三十八分鐘,另外遠見雜誌於 96 年針對國內超過 18 歲以上 的成年人進行閱讀大調查結果發現,我國每位民眾平均每週看電視的時間為 16.94 小時, 上網時間達 7.41 小時,而閱讀時間僅 2.72 小時,平均每人每天閱讀時間不到 25 分鐘。 在閱讀量愈來愈少的情況下,人們會更容易去接受不需花時間閱讀文字的資訊,而為                                                                                                                 25.  . 蘇蘅等十位、<新聞、媒體、面面觀>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出版、1996、頁 12。   10  .

(17)  . 了追求快速往往會忽略掉自我的選擇權而去習慣大量影音媒體的刺激,慢慢喪失文字 閱讀能力而逐漸成為媒體操控的奴隸。. 三、遮羞布下的真相 在解嚴前,臺灣的言論自由是受到限制的。你不能談論批評任何跟政府政策有關 的事,因為那時最大、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反攻大陸。因此政府為了要箝制人民什麼該 想什麼不該想因此出現了許多不合理的做法。例如由李臨秋、王雲峰創作的「補破網」, 完成於「二二八事件」第二年,歌詞反映百姓的無助與困頓,當時被有關單位關切, 所以歌詞硬是被要求增加一段「比較好的」內容。廣播電台主持人王明山說,和「補 破網」類似的還有「賣肉粽」,被認定歌詞影射「政府無能,百姓疾苦」,被迫改歌名 為「燒肉粽」26。如果以當時的標準現在時下所播放的所有流行歌取完完全全都不合格; 是要被禁的。只不過當時由於政治環境的不同,政府為了想要「方便行事」最好的方 法就是去創造「必要的假象」來讓這些天真簡單的人民能夠依循軌道前進。除了前面 所提到的輿論操控外,還必須造假歷史。例如在解嚴前的禁語「二二八事件」裡: 在 1988 年擔任行政院院長的俞國華曾表示二二八事件乃:「中共利用偶 發事件來擴大事端」,又說「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紛爭自古便有。當年滿洲人入關 殺了很多漢人,滿洲皇帝也未向漢人道歉。」;1989 年擔任國防部長的鄭為元認 為二二八事件是謝雪紅等臺灣共產黨分子「幕後策劃」。直到解嚴後,才開始有 較為明顯的檢討與大規模公開研究。1990 年 2 月,立法院首次為二二八事件受 難者起立默哀一分鐘,新版高中歷史科教科書第三冊首度列入二二八事件。包 括出版官方版本的《二二八事件調查報告》,於 1995 年將台北市的新公園改為 二二八紀念公園,並建立「二二八紀念碑」,時任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親臨落成 典禮並公開正式向受難家屬道歉,同年公佈《228 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行政 院並成立「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受理二二八事件補償申請、核發 補償金,1996 年中華民國行政院通過訂定 2 月 28 日為和平紀念日,並為國定假 日。除了政府之外,中國國民黨前任主席連戰曾在 2003 年與 2005 年,就此事 件而向台灣人民公開道歉。其中,中華民國現任總統馬英九則於 2006 年將此事 件解釋為「官逼民反」,並代表國民黨道歉認錯。他表示將二二八紀念日降半旗, 甚至將二二八視為國殤也不為過。27 一起原是查緝私煙的事件所引發的大屠殺事件如果不是因為解嚴,恐怕到現在人民都 還被矇在鼓裡。另一個就是發生在民國九十四年的「腳尾飯」事件,一個為了彰顯自 己是個勇於揭弊的好議員而造假的一則新聞: 該新聞事件是發生於 2005 年 6 月間,台北市議員王育誠利用錄影帶拍攝 殯葬業者在告別式結束後,將腳尾飯送至民間自助餐店內,用菜餚製作成豆腐 乳的片段,該片段於 2005 年 6 月 2 日於 TVBS-N 新聞台播出。腳尾飯現象經王                                                                                                                 26. http://www.epochtimes.com/b5/7/7/14/n1773325.htm(2011 年五月檢索). 27. http://zh.wikipedia.org/wiki/二二八事件 (2011 年五月檢索).  . 11  .

(18)  . 育誠議員提出後引起台灣社會的普遍關注,但疑點也逐漸浮現。經媒體追查, 該卷錄影帶被證實是王育誠的議員助理們聯同一位曾於東森新聞 S 台任職的攝 影組副組長及一位臨時演員所共同參與製作,被輿論譴責:「一場自編、自導、 自演的造假揭弊案」。 除王育誠以外的上述人員已向檢調單位承認錄影帶造假,但其拍攝成員 均向媒體否認王議員事先知情。台灣輿論則普遍不信任這個說法,咸認為這是 由議會助理出面承擔責任的政治手法,因為錄影帶的內容有明顯拍出王育誠助 理的清楚面容,說不知道內容是助理所假造的說法有違常識。此事被認為是 2005 年台灣電視頻道換照爭議中新聞局撤銷東森新聞 S 台執照的一個原因。東 森新聞 S 台曾經在自己的頻道當中提出自行統計的數據,說明該台是全台灣各 家新聞頻道中播報「腳尾飯」新聞總時間長度的倒數幾名,更沒有現役的工作 人員參與其錄影帶的拍攝,以替自己辯護28。 在 1980 年《華盛頓郵報》的女記者珍尼庫克(Janet Cooke),因一篇關於城市少年的人 物特寫獲得了「普利茲新聞獎」。但後來被查出這篇報導是編造的,不僅獎被追回,人 也被報社開除,從此在新聞界銷聲匿跡。「腳尾飯」以及「珍尼庫克」事件都是利用媒 體造假,而在事後得知被騙的民眾可能會怒罵媒體「八卦」、「沒有善盡調查之實」或 「拒看某某頻道」等情況,因為在接收訊息的當下絕對沒有人會去質疑事件的真實性 如何,加上日新月異的科技幫助,連你所看到的一草一木都只是電腦所運算出來的動 畫效果,但這卻是「收視率」的保證。. 第三節. 廉價的操控工具. 一、POWER 「權力」(power)?在英語中一般最常的用法是能力(capacity)、技能(skill)或 才能(talent)的同義詞。但如果按照國內外政治社會學者比較公認的看法,我們可將 其界定為「對他人(包括他集團、他階級)的行為產生預期的影響的能力,其中包括 制服他人的抵抗而使他人做自己希望他人做的事情」。簡單的說就是使用力量去使別人 做你要他做的事,就好像你開車違規紅燈右轉被抓到的話必須處以一千六百元到三千 二百元的罰鍰一樣;這就是公權力為了要確保其他的用路人的安全所設下的交通規則, 因為一切的活動;也就是人類的活動都是具有社會性、自覺自主性以及創造性。但是 這三者之間是無法相互滿足的,也就是說我們沒辦法隨心所欲的在社會上生活,而實 際上在一個社會裡也無法容忍一個隨心所欲人,所以就一定會產生「自己(個人、集 團或階段)」和「社會」的分別,也因為如此會有一種「社會性制約」來對自覺自主性                                                                                                                 28.  . http://zh.wikipedia.org/wiki/腳尾飯事件(2011 年五月檢索)  . 12  .

(19)  . 和創造性做約束,進而帶來由權力和地位關係來決定的利益問題:也就是所謂的「權 利」,而這也是受廣大社會成員所關注的原因。但以本研究內容來說的話則較偏向兩位 英國哲學家,一是 Thomas Hobbes 所說的:「權力就是人為追求一切顯而易見的未來的 利益而採用的一切現實手段」以及另一位 Bertrand Russell 所說的:「權力是產生預期的 影響」。 當我們去定義並賦予媒體「第四權」的同時也宣告了現代媒體其實跟以前是一樣 的,都是為統治階段的意識形態與利益服務。而這種權力是被掌控在少數人手裡。在 《批判的媒體識讀》一書提到: 媒體產業結構不過是一種短暫的市場現象,而這結構裡有四個主要驅動力, 一、在市場供需自由的情況下,媒體企業追求最大利潤的商業企圖心(此即市 場力);二、在某一時期主宰當時的媒體科技(此即科技力):三、人們社會經 濟條件的改變;四、改變媒體環境的政治力與政策目標(此即政治力)。在這四 個驅動力裡,以追求最大經濟利益之市場力是最穩定有最可預期的因素,因為 利潤永遠是私人企業所追求的最重要目標。 因為追求最大利潤是最穩定並最可預期,所以媒體產業極易向經濟勢力與政治勢力靠 攏,而也因為如此,媒體在播送相關訊息時愈來愈難做到所謂的「公正」或「客觀」。 尤其以臺灣目前屬於公共性質的媒體只剩下「公共電視臺」,其他都是屬於私人。在這 種情況之下媒體產業將愈來愈集中在私人手裡,而其所播送的內容將愈來愈反映出出 資人的利益。也就是說我們每天所接觸的訊息都是「被決定的」;也因此人們有如溫水 煮青蛙一樣慢慢的被催眠而喪失自主、批判的能力。. 二、「操控輿論」 在說到要操作輿論之前,我們必須先提到「公共關係」(Public Relations)。「公共關 係」一詞的首次出現是在 1807 年美國總統湯瑪斯·•傑佛遜的國會演說。它所指的是一 個組織運用各種傳播手段,在組織與社會公眾之間建立相互了解和依賴的關係,並通 過雙向的信息交流。在社會公眾中樹立起良好的形像與聲譽,以取得理解、支持的合 作,從而有利於促進組織自身目標的實現。也因此公關行業的性質使其不可避免地與 媒體之間具有密切聯繫29。 公共關係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 18 世紀初,但公共關係學踏入真正的迅速發展則 是由廿世紀開始。最早的一個公共關係的例子,是英國貴族喬治亞娜卡文迪什,德文 郡公爵夫人,她在 1784 年 3 月的英國大選中為緋聞情夫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協助競選, 喬治亞娜夫人運用媒體關係進行廣泛宣傳,並發動遊說團體、她的朋友以及社會名流 為福克斯助選,而福克斯最後也在選舉中險勝。作為公共關係學的發源地的美國,實                                                                                                                 29.  . http://zh.wikipedia.org/wiki/公共關係(2011 年五月檢索) 13  .

(20)  . 際上早期的公關手段是由鐵路公司著手發展及廣泛運用。也有學者認為「公共關係」 一詞最早出現於「1897 年鐵路文學年鑒」(1897 Year Book of Railway Literature)。 美國應該算是公共關係的先驅者。而它們所做的事情就是「控制大眾心智30」,我 們先看個例子:一九七三年在美國賓州西部有個鎮 Johnstown 裡所有的鋼鐵業要霸工。 而企業主當然無法承受這種損失,但是也不能要求鎮暴部隊或國民兵團來逼這些工人 去上班,最後它們靠著宣傳手法;讓民眾轉而反對這些霸工者,讓這些罷工者看起來 像是一群對大眾有害、有損公共利益的破壞份子,而他們所破壞的正是和諧的美國精 神(Americanism)。 因為這些罷工的出現讓我們的經濟出現危機,工廠沒辦法及時出 貨,而下游公司也因此而停擺,然後造成家庭問題、社會糾紛。而這些源頭就是因為 罷工者不肯與企業主協調而造成。這方法非常有效的在短時間內就結束掉這場罷工。 後來他們將這種作法稱為「摩霍克山谷公式」(Mohawk Valley Formula),是一種破壞 罷工的科學方法,它所靠的是動員社群輿論來支持一些乏味空洞的概念,便可以運作 的非常有效。這邏輯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想想看,生長在臺灣的人可以去反對「臺 灣精神」嗎?會去質疑「支持臺灣人」的口號嗎?「臺灣精神」與「支持臺灣人」這 些東西並沒有任何意義,但只要你支持就行了。如果有人問你「你支不支持愛臺灣的 人」這種問法的重點就是沒有重點,因為它只不過是一句公關用語,它背後的真正意 義在於你是不是支持我們所推出的政治參選人,但它不要你這麼想,它不要你去思考 候選人的好壞,它只要你支持候選人就好了,這就是輿論操控!美國當初攻打伊拉克 之時也因為必須師出有據,因此對外宣稱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不僅對於世 界其他各國造成威脅,還會成為恐怖份子的搖籃。但是當聯合國武器安檢小組多次進 入伊拉克後都無法找到美國口中所謂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但是當時的美國總統小 布希還是下令攻擊,以短短兩個星期就將伊拉克海珊政權推翻。事後美國才改口說可 能接獲錯誤的情資讓他們在出兵的政策上誤判。但卻已經造成許多無辜的伊拉克百姓 的傷亡。 媒體所做的就是將民眾的注意力從「有意義的問題」上轉移開來;也就是民眾不 需要去瞭解他到底需不需要;到底合不合適,只要打電話進來反應不滿就可以了,其 它的民眾都不必費心去關注。以臺灣目前的媒體,每天所播送的內容都相當聳動,而 這些手段就是要你乖乖的坐在電視機前面,讓這些訊息給「灌」到你的腦袋裡,它跟 你說要流行就是要去買一部智慧型手機,要漂亮就是要使用跟明星一樣的護膚精華液, 要擠身在社會名流之列就是要入住千萬豪宅,要像明星一樣享受眾人目光就是要擁有 一張白晰無瑕的臉龐。或許有人會想我為什麼要跟著電視裡頭所說的做,難道沒別的 生活方式了嗎?我可是擁有獨立自主思考的個體啊!可是當你一出門所看到的都是人 手一機的在談論他的智慧型手機有多好用時你就可能會聯想到電視上所播過的手機廣 告,擁有能夠讓大部份的人相信他們都該去買一隻智慧型手機能力的正是那些掌握著 龐大社會資源的人,也就是企業主;那些賣這些東西的人。再強調一次操控輿論最關 鍵的價值在於,將你的注意力從確實有意義的問題上轉移開來。社會上的每個人幾乎 都被媒體給上了身;無論這件事是不是發生在你身邊,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人人都 成了參與者或見證人,因為透過這種虛擬的方式,你等於從無數個不同的角度去親臨 現場般,就好像每個人都有好幾個分身一樣:可以一下子在總統府,接下來再跑到歐 洲看到因為債務而引發的群眾示威,緊接著又有可能出現在深海三千公尺深的地方為                                                                                                                 30.  . Noam Chomsky 著、江美麗譯、<媒體操控>、麥田出版社、2003、頁 41。   14  .

(21)  . 觀眾介紹少見的魚類。「你擁有了上帝的視野,這是一種榮寵…⋯…⋯因為不斷受到矚目的 榮寵對我們來說是難以抗拒的」31。.                                                                                                                 31.  . Thomas de Zengotita 著,席玉蘋譯,《媒體上身》,貓頭鷹圖書,2011,頁 15~16。 15  .

(22)  . 第三章 單向度集合體裡的雙向度思考 批判臺灣媒體與生活現象是本研究裡重要的創作意念。因此在第三章研究者會以 以藝術創作的角度來探討藝術創作以及其所包含的社會意義。在第一節裡會先以創作 者的角度來探討藝術創作的價值與意義。第二節將會針對藝術創作之於社會批判的相 關性來做討論。第三節將以本創作為主來探討如何在過程當中以顛覆題材或是圖像的 創作下來達到批判的意義。. 第一節. 藝術創作的意義與價值. 「 藝術」至今依舊沒有公認的定義,廣義的藝術乃是人類透過各種形式及工具以 表達其情感與意識,因而產生的結果。我們可以將藝術視為人類精神的昇華,也是生 命內涵的養分。「藝術」從以前原本是為階級服務的性質演變至今成為人人都可以去接 觸、討論甚至自行以各種媒材來進行創作。因此「藝術」一詞已經不僅僅是挶限在圖 像或藝術作品上,而是可以經由各種不同的主觀型式來進行對於其主題的詮釋;並透 過哲學的詮釋;讓藝術可以帶給人們精神層面上的飽足感並讓它從以前高築的階級城 牆當中;破牆而出走入人群裡。而這也正是研究者對於藝術的看法;藝術是必須能夠 接近人,反映出最基層生活的面貌,而不是非得具備人為的美學基礎才可接觸的。. 一、社會生活與藝術的關係 藝術是人類起源的文化之一,與人類生活、社會文化的關係自然是密切的。在人 類文化發展的過程裡,藝術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重要角色;從人類最原始的漁獵時 期起,迄今的科技時代,人類的生活日益改善,而對於藝術的需求卻始終如一,在追 求物質生活之餘同時也希望獲得精神上的滿足。當然,人類無論在食、衣、住、行、 育、樂等都與藝術活動有關,也因此從整體的社會文化上來看,藝術活動不應該只限 於個人情感的表現,藝術是人所創造及獨有的,也是為人而存在的。德國美學家席勒 (Friedrich Schiller 1759-1805)曾表示:「論勤奮你不及蜜蜂,論敏捷你更像一條蠕蟲, 論智慧你又低於高等動物,可是人啊!你卻獨佔藝術! 」。從藝術創造與藝術欣賞角度 言,藝術均可視為人對世界的一種把握與肯定。. 二、創作與社會生活 由於藝術蘊含有美的本質,會誘發人潛在的審美慾望與需求、激發人潛在的審美 能力,以實現人的審美慾望與需求,造就包括創作與欣賞的審美經驗。在人的審美活 動過程中,首先受審美需求的驅動後,人的審美感知能力便對客體對象之形式作整體 把握、選擇客體對象並進一步將其形式中的某一部分抽取,為審美想像及審美理解提 供感性基礎,為新意象的創造提供表象素材。接著審美想像在審美理解、審美情感的 伴隨下,相互交融滲透,將審美感知所提供之素材自由創造,賦予新的生命力與意義, 形成審美經驗。再藉由喚起觀者的審美觀念進而能使之產生對文化現象的批判意識。.  . 16  .

(23)  . 「人為什麼要創造藝術?」尼采在他的著作《悲劇的誕生》裡提到:“藝術是生 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來的形而上活動”,“祇有作為一種審美現象,人生和世界才 顯得是有充分理由的”。這裡包括了兩個要點,即「藝術為人生」和「人生藝術化」 的思想。例如古希臘人早已認知到人生痛苦的真理以及死亡的必然,但為了不被痛苦 壓倒而陷入悲觀主義,才創作了奧林帕斯山上的諸神,藉由眾神的快樂秩序顯示人生, 為人生辯護。或許我們不需要透過日神與酒神32其夢境與醉境的關係來表現或是肯定人 生。杜威在曾經提到過「藝術是接觸另一個文化的最佳方式」33,而藝術既然與人類文 明的關係如此密切,希望藉由藝術的表現能夠讓人們可以有另一種不同於受宰制下的 思考模式,並期盼藉由作品的展示以及觀者的解讀後能夠重新找回批判的態度,這種 態度說穿了只不過是為了要讓人們能夠更清楚的去選擇他所想要的,尤其是在這樣一 個由媒體去刻意塑造的世界裡,看似每個人都有選擇權,但事實上盲從成了在眾多選 擇裡唯一大家所挑選的方法。因此喚起人們「解構」媒體的能力,並藉著在這些選項 中的抉擇來建構出一個自己來34,而不是盲從於媒體的淫威之下。. 第二節. 藝術創作與社會批判. 一、單向度的集合體 「批判臺灣媒體與生活現象」是研究者透過個人的體驗觀察以及參考相關文本後 所提出的創作主題。一提到「媒體」我們就必須提到「文化工業」,「文化工業」一詞 是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學者狄奧多阿多諾及馬庫色霍克海默等人所提出的概念,是用 來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下大眾文化之商品化及標準化。這個概念是阿多諾的哲學理論的 中心,它首次出現於阿多諾的《啟蒙的辯證》35(1948 年)。在這部著作中阿多諾稱文 化工業是從上向下「有意識地結合其消費者」。後來阿多諾用文化工業這個詞來描述文 化事件和產品對社會的影響。他指出「文化工業」是統治和結合的工具。也就是說文 化的工業化,除了是資本主義、商人的利益導致之外,掌權者和政治的利用也是一個 重要的因素。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黃聖哲副教授在《啟蒙的辯證》一書的導讀裡提 到: 文化工業是資本主義文化生產的標準化模式,它生產出文化消費者個體 性與幸福的幻覺。按照阿多諾的看法,文化工業實際生產出的是「虛假的個體 性」。「自我的獨特性是受社會制約的專賣品,卻被偽裝為自然的東西。」文化 工業並不能輕易地與「大眾文化」劃上等號。文化工業乃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作用在文化領域的一種行動的結構。因此,它是啟蒙的文化後果,被修辭為 「大眾欺騙」。必須注意的是,這種特殊的行動結構不只作用在文化生產的組織,.                                                                                                                 32. http://zh.wikipedia.org/wiki/酒神-日神精神(2011 年五月檢索) Cynthia Freeland、劉依綺譯、《別鬧了這是藝術嗎》、左岸文化、頁 64 34 Thomas de Zengotita 著,席玉蘋譯,《媒體上身》,貓頭鷹圖書,2011,頁 43~44。 35 Max Horkheimer、Theodor W. Adorno、林宏濤譯、《啟蒙的辯證》、商周出版、2009 33.  . 17  .

(24)  . 同時也在個別的行動者身上轉化為一種行動的範式,使得個別行動者的文化實 踐活動(如看電影、聽演唱會)打上同一性的烙印36。 馬庫色(Herbert Marcuse)在一九六四年所發表的《單向度的人》著作中認為現代的資 本社會已經成為一個「單向度」: 在發達的工業社會,生產和分配的技術裝備由於日益增加的自動化因素, 不是做為脫離其社會影響和政治影響的單純工具的總和,而是做為一個系統來 發揮作用的。這個系統不僅先驗地決定著裝備的產品,而且決定著為產品服務 和擴大產品的實施過程。在住一社會中,生產裝備趨向於變成極權性的,它不 僅決定著社會需要的職業、技能和態度,而且還決定著個人的需要和願望。因 此,它消除了私人與公眾之間、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之間的對立。對現存的制 度來說,技術成了社會控制和社會團結新的、更有效的、更令人愉快的形式。37 也就是社會裡已經不存在「對立面」以及「否定面」,而這是現代工業進步相對應的統 治制度、統治方式完美化的結果。因為一個發達的工業社會已經成為一個具有強大的 同化和整合能力的系統,它讓一切對立面和否定因素都消解,而社會也因此失去了否 定面,變成了「單向度社會」。生活在社會裡的人也因為屈從於技術與社會的統治而喪 失了合理的批判社會現實的能力,形成單一化的意識與行為模式。慢慢的整個社會文 化,包括科學、藝術、哲學、日常思維、政治體制、經濟等各方面全都變成單向度。 而那種「令人愉快的形式」就是一種結合了現在技術以及極權主義的控制形式。也就 是或許你認為你擁有自主權,當你正愉快的準備在臉上擦廣告提到有最佳美白的隔離 霜時;當你正高興的握著這部有著五樣歐洲規格認證章的房車時;當你手中正拿著強 調擁有最佳處理器的智慧型手機時…⋯等等,你正慢慢的被這控制力給型塑成它們所想 要的人卻不自覺,這就是馬庫色所提到的「壓抑性非昇華」現象,就是文化工業去離 間了藝術與現實的關係。也就是說批判的距離被取消了,它絕不賦予人超越現實的愛 欲解放,相反的,它和現實同化並合謀起來,把在虛假滿足的境域裡的人的欲望給鏟 剷除掉。阿多諾還用精神分析學的術語「象徵的去勢」來描述文化工業的的這種功能。 這種「鏟平」,在最終意義上就是禁止具有突出的個體,個體只能在群體中淪為屈從於 「父體」─即權威象徵的犧牲品。「娛樂使人飛離無忍受的現實」38,文化工業就是生 產人工夢境;它創造了對人有價值的但並不存在的社會的幻覺,它所生產的任何東西, 例如一則動人的美白產品廣告,它不但掩蓋了幻象與現實的差別;更巧妙的安排了一 場沒有任何矛盾的現實,讓每位女性都把自己想像為是美麗的劉嘉玲。而這種觀眾與 角色的虛幻的同化,正是文化工業操控者所要取得的效果39。 文化工業有著掌控人類情感的優勢,而這種無形的控制更令人有如溫水煮青蛙般 讓人毫無知覺。不過到底是文化工業掌握人心,趨從人心之所嚮順水推舟的作為,還 是它為創造人心之所嚮的產品?也許不該如此以二元論法來批評,但在這一股強大的                                                                                                                 36. Max Horkheimer、Theodor W. Adorno、林宏濤譯、《啟蒙的辯證》、商周出版、2009、導讀頁 Herbert Marcuse,《單向度的人》,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頁 6、7。 38 楊小濱,《否定的美學》,麥田出版,2010,頁 64 39 同註 34,頁 122 37.  . 18  .

(25)  . 文化工業控制力下,人們的批判意識已隨著那種「令人愉快的形式」而逐漸消失,而 成為被宰制在文化工業極權統治之下的奴隸。. 二、藝術的技術理性 要怎麼樣才能讓人群擁有批判的革命意識?馬庫色認為,應當充份發揮哲學對現 實不合理性的批判作用,在向現實壓抑人性消極因素做鬥爭的過程中,啟發人們認識 現實的黑暗與罪惡,在極權專制下醒悟過來,形成一種雙向度的思想原則和價值評價 原則,即建立一種能夠代替單向度的技術理性,把科學、藝術、哲學中的積極因素都 集於一身的新理性。40也許在以前藝術是淪為為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所服務,至今新極 權統治仍舊以將藝術的商品化來消除藝術中的憂患意識藉以鞏固其統治地位的穩定。 異化作品被納入了這個社會,並做為對占優勢的事進行粉飾和心理分析的 部份知識而流傳。這樣它們就成了商品性的東西被出售,並給人安慰或興奮。41 馬庫色在他的著作《愛慾與文明》中也提到: 藝術的規律就是為了反抗實在的規律,只有藝術服從自己的規律,它才 能保存自己的真理。42. 一位藝術創作者和社會的互動其實是一種相當複雜的過程,當創作者擺脫社會規範的 框架時所表現的是否只剩下一個單純的圖像?又或是成為另一種重啟人性批判意識的 載體?研究者選擇以水墨除了嘗試著表現對媒體文化的批判與嘲諷之外,再者是因為 水墨媒材其特有的偶然效果,例如暈染、滲透或是一些撕、剝等一些非預期的效果之 外並表現研究者所探討的批判意題。.                                                                                                                 40 41. 劉少杰著、《馬庫色:批判與重建》、唐山出版社、1993、頁 184。 劉少杰著、《馬庫色:批判與重建》、唐山出版社、1993、頁 164。  . 42. Marcuse, H.(1978), The Aesthetic Dimension─Toward a Critique of Marxist Aesthetics. Boston: Beacon Press.P32.    . 19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推理論證 批判思辨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4-3 分析文本、數據等資料以解決問題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4-4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 少年人自願或同意 與他人進行性活動 亦有可能 是有人利 用本身與少年人之間 權力差異 的特殊地位而對少年人在

批判性思考 + 創造力 創造力示例二 創造力 創造力 示例二 示例二: 示例二 : :環境調查 : 環境調查 環境調查 環境調查..

z z 發展學生解難及 發展學生解難及 溝通能力 溝通能力 ,鼓勵學生運用 ,鼓勵學生運用 批判性思考 批判性思考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