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近期澳洲臺灣移民之生活現況分析及僑務政策上的涵意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近期澳洲臺灣移民之生活現況分析及僑務政策上的涵意"

Copied!
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近期澳洲臺灣移民之生活現況分

析及僑務政策上的涵意

徐榮崇

*

、姜蘭虹

**

摘 要

過去卅年,國際移民已成為全球化研究議題中重大的項目之一。移民的多樣 性也導致了新的研究議題與人口政策考量。本研究調查由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委 託完成,目的在建立旅居澳洲臺灣僑民之重要基礎數據,以提高僑民在澳洲被重 視的程度,並做為政府僑民服務、相關政策制定及學術界研究之重要參考。 在方法上,首先採用澳洲2001 年普查資料,以了解一、有關臺灣移民之人口 統計及其特徵。再經過實地調查及問卷,共蒐集居住在澳洲雪梨、布理斯本、墨 爾本及伯斯等四大都市之臺灣移民家庭計319 戶,1,028 人以了解二、臺灣移民當 初移民之動機與過程、生活現況與適應情形,以及回流之情況;並蒐集三、澳洲 臺灣移民對政府僑務工作之了解程度與服務需求。最後,將依據調查結果對我國 僑民政策提出:一、政府應加強與整合國人移民前的諮詢管道與資訊服務,二、 增加海外僑務服務面向,以加強僑胞之向心力,三、積極建構海外華語文教育教 材資源通路,四、協助編撰適合當地之華語文教材以及五、擴大回流移民協助與 優惠措施,吸引僑胞返鄉投資等,五點政策上的涵意。 本研究獲得的調查統計資料補足了過去的普查資料研究與質性研究間的斷 層,其結果與先前的質性資料亦有相當程度的呼應與相互驗證。對澳洲臺灣僑民 研究而言具有相當的重要性。

關鍵字:臺灣移民、調查研究、移民政策、澳洲

*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副教授 **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2)

近期澳洲臺灣移民之生活現況分

析及僑務政策上的涵意

徐榮崇、姜蘭虹

壹、前言

過去卅年,國際移民已成為全球化研究議題中重大的項目之一。移民的多樣 性也導致了新的研究議題與政策考量。從2001 年澳洲普查得知,該國共吸納了約 185 個國家與地區的移民,海外出生的人口占全國人口五分之一強(21.9%),是 一個主要由移民所組成的國家。澳洲當代(contemporary)華人移民的來源地主 要是中國大陸、香港、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及澳門,這些亞洲國家與澳洲的 全球貿易有相當密切的關係(Coughlan, 1998)。2001 年澳洲的人口普查顯示:澳 洲人口中約有0.75%(142,780 人)出生在中國大陸,0.35%(67,121 人)出生在 香港,而 0.12%(22,418 人)出生在臺灣,0.42%(78,858 人)出生在馬來西亞 以及0.18%(33,485 人)出生在新加坡。大部分在這些國家出生的移民都說華語, 因此可稱為澳洲華裔。澳洲移民在家中說華語的居民高居除英語以外語言的第一 位,占全澳洲人口2.1%,其次為說義大利語的人口(1.9%)。要了解澳洲的華人

移 民 , 除 了 可 以 從 普 查 的 資 料 中 得 知 以 外 ,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 and Multicultural and Indigenous Affairs of Australia ( 簡 稱 DIMIA ), 及 其 前 身 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 and Multicultural Affairs of Australia(簡稱 DIMA)和 Bureau of Immigration, Multicultural and Population Research of Australia(簡稱 BIMPR),每年所發行的統計出版品,也是資料蒐集的主要來源。此二項資料各 有優缺點,在資料使用上具有互補的功能。

由於臺灣移民至澳洲的時間較晚而且人數也少,在人口普查蒐集資料時雖然 有登錄臺灣出生(Taiwan-born)的類別,但在其普查後所公佈的資料及出版品中, 1986 年開始才陸續有臺灣出生的人口分析,但多數均將臺灣出生人口列為「其他」

(3)

類別,使得無法從該資料中獲得詳盡的報導。若要針對臺灣移民做詳細的了解, 唯有向澳洲統計局(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簡稱 ABS)申請購買個別項目 資料。可是,對於臺灣移民當初移民之動機與過程、生活現況與適應情形、未來 之規劃與回流臺灣發展之可能性等等較為深入之研究議題,是無法單從普查資料 上獲得。針對澳洲臺灣移民之研究,國內學者姜蘭虹暨徐榮崇,曾多次前往澳洲 進行實地的調查與研究,多年來對於澳洲臺灣移民的移入地偏好、移民過程、居 住地選擇和決策、就業情形、社會適應等議題做過深入探討,並於六年來在國內 外各相關學術期刊發表多篇論文(姜蘭虹、徐榮崇,民89;姜蘭虹、宋郁玲,民 90;姜蘭虹、徐榮崇,民 90;徐榮崇、姜蘭虹,民 90;徐榮崇,民 91a、民 91b、 民91c;徐榮崇、姜蘭虹,民 92;徐榮崇、姜蘭虹,民 93;Chiang, 2001;Chiang, 2004a, 2004b 及 Chiang & Kuo, 2000),其研究多偏向使用深入訪談之質性研究方 法,也因此在澳洲臺灣僑界建立了不錯的社會網絡。 過去礙於有限的經費與人力,無法建立臺灣移民之基本資料。本研究為一政 策性調查研究(Survey research),為補足澳洲普查資料與深度質化研究之間之斷 層。本研究首先採用2001 年普查資料,以了解一、2001 年澳洲普查中有關臺灣 移民之人口統計。經過實地調查以了解;二、臺灣移民當初移民之動機與過程、 生活現況與適應情形,以及回流之情況,及三、蒐集澳洲臺灣移民對政府僑務工 作之了解程度與服務需求。最後,本研究將依據調查結果對我國僑民政策提出一 些見解。

貳、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主要針對澳洲雪梨、布里斯本、墨爾本和伯斯四大都 市,取得公民(Citizen)、永久居留權(PR)、暫時居留權(TR)及留學生之臺灣 移民進行問卷調查。抽樣上是以家庭為單位,調查主要採取分層抽樣方式。根據 2001 年普查資料顯示,澳洲臺灣移民主要分布在澳洲東部的雪梨、布里斯本和墨 爾本三大都市及西岸的伯斯。故而取樣上,以雪梨的北(S1)、東南區(S2)、中 西(S3)及市區(S4),墨爾本的東南區(M1)、中(M2)、布里斯本的南(B1)、 北區(B2)以及伯斯全市等居住地分布比例為第一取樣依據(圖一、圖二、圖三)。 再則,除了考量居住地分佈外,亦考量他們的移民參加的團體、移居時間、性別、

(4)

圖一 雪梨台灣出生移民居住地分布暨樣本分區圖(2001) 資料來源:2001 澳洲普查未出版資料

(5)

圖二 墨爾本台灣出生移民分布暨樣本分區圖(2001) 資料來源:2001 澳洲普查未出版資料

(6)

圖三 布里斯本台灣出生移民分布暨樣本分區圖(2001) 資料來源:2001 澳洲普查未出版資料

(7)

年齡及職業等特質,以達到樣本的代表性。 由於本研究為一項移地研究,未能預知母群體之分布情形,如果用隨機抽樣 是有其困難性的。礙於研究的人力、經費與時間,本研究僅由二位作者於民國92 年6 至 7 月實地至澳洲進行樣本的取得與調查工作。樣本主要以僑委會提供之樣 本名冊為抽樣依據(其中,樣本分為正取樣本、增補樣本及備取樣本戶三類型), 然而實際進行研究時發現,樣本名冊上提供之電話多數無法接通或為錯誤號碼, 能取得聯繫且願意配合者人數不多,故須透過朋友相互介紹的滾雪球抽樣方式作 為取得樣本的輔助方法進行問卷調查。也由於澳洲都市幅員廣闊,訪問樣本戶之 間的距離甚為遙遠,從訪問,或留置問卷到回收問卷,在經費及人力有限和時間 壓迫下,其工作是相當困難的。 本研究之問卷設計,主要包括個人問項及家庭問項二部分,其內容包括基本 資料、移民動機、就業、華語文教育、社團參與、僑社服務和適應與回流等七大 面向,共計58 題。經過樣本資料統計及分析後發現,實地調查的樣本內容分析與 澳洲普查局的普查資料在年齡分布與性別比例上有出入現象,故針對不一致部分 予以權數調整。其調整以五歲年齡組距為單位,七十歲以上各組樣本數皆相當少 故予併組,未填答部份則依該份問卷內之相關訊息,如:與主受訪者關係、抵澳 時間、現在就業狀況等,再交叉比對全戶家庭成員間之關係,儘量補正有缺漏的 問卷,若實在無法辨認,則將該份樣本之權數設定為 1。因此,本文調查結果即 為調整後之數據透過 SPSS 工具換算後的結果。因為移民動機部分是以家庭為單 位進行調查,故不做加權數處理。

參、研究結果

一、普查資料分析

根據澳洲普查資料得知,澳洲在2001 年共有 22,418 位臺灣出生的移民。比 前一次1996 年普查的 19,547 人數增加了 14.7%。過去廿年移民澳洲的高峰期在 1990 至 1991 年間,第二高峰期在 2000-2001 年間(圖四),主要分布在昆士蘭、 新南威爾斯、維多利亞和西澳洲四個省(圖五)。同時,有明顯的向雪梨、墨爾本 及布里斯本三個城市集中的趨勢。2001 年約有 88.5%的臺灣出生移民集中在四大

(8)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1985– 86 1986– 87 1987 – 88 1988– 89 1989– 90 1990– 91 1991– 92 1992– 93 1993– 94 1994– 95 1995– 96 1996– 97 1997– 98 1998– 99 1999– 00 2000– 01 2001– 02 2002– 03 2003– 04 西元 人數 圖四 歷年澳洲臺灣出生移民居留人數趨勢圖,1985-2002 資料整理自:DIMIA, Settler Arrivals, various issues

圖五 臺灣出生移民在澳洲居住地分布圖

(9)

都市中。其所占比率以雪梨的33.5%比率為最高,布里斯本 32.1%次之(表一)。 相較於澳洲所有人口中有 20.8%集中於雪梨和 17.6%集中於墨爾本(ABS, 2001),他們集中於都市的比率是偏高的。移民的途徑主要是透過家庭依親 (Family)和技術移民(Skill)身份申請到澳洲的。年齡結構上,2001 年的臺灣 出生移民以15-24 歲者最多,而 25-44 歲者居次,年齡中位數為 25 歲,性比例是 82.8(女性=100),主要是丈夫移民後成為「太空人」而導致了女性戶長的家庭 增加(圖六)。他們在家使用的語言以國語、閩南語和客家話為主。其英文能力有

半數以上表示不錯(Speaks English very well/well),也有著相當高的教育水準。 但是語言的障礙(英文能力不足)還是臺灣移民在澳洲求職上最大的困擾。2001 年臺灣出生移民的失業率為15.9%,已較 1996 年的 26.9%降低許多。多數臺灣出 生的移民從事零售、房地產與商業服務及批發(Retail trade, property and business services, wholesale trade),其次為住宿與餐飲業、製造、健康與社區服務、教育、 金融與保險(Accommodation and restaurants, manufacturing, health and community services, education, finance and insurance)。並普遍集中在專業技術人員、中階文 書、銷售員與服務工作者等層次的職業。一般而言,臺灣出生移民在經理階層所 占的比率較高,多在私人公司上班,工作時數上約為每週38 小時,平均每週每人 收入253 澳元(AUD $1=NTD $24)。2001 年臺灣住屋擁有率約五成左右,較上 一次普查的七成五下降了許多。獨棟獨戶是他們主要的住屋型態,其次為公寓和 雙併連棟住宅(表二)。平均成員以4 人居多,住屋房間數則為 3.6 房。對房子的 負擔,平均每月負擔貸款1,126 澳幣或租金 240 澳幣。 我們可以透過普查資料的年齡、性別、宗教信仰、語言程度、以及在澳洲的 居住分布等資料,瞭解移民的基本特質。並且從就業情形、職業類別與部門之瞭 解,分析臺灣移民的職業型態與就業結構。遺憾的是澳洲統計以出生地作為資料 的分析是有其困難與不完整性的。同時,華人在海外的再遷移情形頻繁,單以出 生地統計,可能會錯估各國華人的人數。雖然自2001 年起澳洲普查統計局便開始 有族裔(ancestry)的問項來進行普查統計,但族裔的認定是以個人認同為主要考 量,故而在某方面仍會存在一些資料不完備性的問題。其實,統計資料僅可作為 背景參考用,仍須透過田野調查來瞭解實際情形。

(10)

表一 臺灣出生移民在澳洲主要都市中的分佈情形,1991-2001 年 1991 1996 2001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雪 梨 4,921 38.0 6,729 34.4 7,502 33.5 墨 爾 本 2,413 18.6 3,432 17.6 4,248 18.9 布 里 斯 本 3,600 27.8 6,038 30.9 7,205 32.1 伯 斯 * 892 4.0 小 計 10,934 84.4 16,199 82.9 19,847 88.5 其 他 2,024 15.6 3,348 17.1 2,571 11.5 總 人 數 12,958 100.0 19,547 100.0 22,418 100.0 *由於經費預算關係,僅購買 2001 年伯斯臺灣出生人口資料。 資料整理自:澳洲普查統計局1991, 1996, 2001 年未出版統計資料。 圖六 澳洲臺灣出生人口年齡結構圖

(11)

表二 2001 年澳洲臺灣出生移民住屋擁有情形

住 屋 型 態 已擁有 購置中 租 借 其 他 未填答 總 計 獨棟獨戶(Separate house) 4,306 782 668 176 114 6,046 雙拼、連棟住宅(Semi-detached,

row or terrace, townhouse etc.) 354 132 768 33 26 1,313 公寓(Flat, unit or apartment) 528 166 1,943 56 60 2,753 其他(Other dwellings) 19 0 19 4 - 42 未填答(Not stated) 38 7 34 3 4 86 總計 5,245 1,087 3,432 272 204 10,240 百分比(%) 51.2 10.6 33.5 2.7 2.0 100.0 資料整理自:澳洲普查統計局2001 年未出版統計資料。

二、實地訪查結果

本研究由二位作者實地調查訪問319 戶,家戶總人數達 1,028 位,其中男性 占 45.3%,女性占 54.7%。抽樣年齡以 15-24 歲間者(37.8%)最高,此族群表 示了從就學轉進就業市場的年輕一代。其次為25-44 歲間者(30.1%),再其次為 45-64 歲間者(20.9%),65 歲以上者最少。這些不同的年齡層區分,和不同時期 移入澳洲的移民是有相關的,如,年輕的年齡層(15-24 歲)是和 1975 年以後抵 達的亞洲移民的小孩有關,而較年長的年齡層(25 歲以上)則和戰後 50 和 60 年 代,抵達澳洲的歐洲移民小孩有關(Khoo et al., 2002, p.12)。抽樣分布上,雪梨 抽樣121 戶(377 人,36.7%),布里斯本 85 戶(312 人,30.4%),墨爾本 78 戶 (250 人,24.3%),伯斯 35 戶(89 人,8.7%)。受訪者以具有大專(包括五專) 以上程度者最多,占所有受訪者的65.9%,其次為高中程度者(18.7%),小學程 度者(6.9%)及國中程度者(6.1%)。可見臺灣移民之教育水平很高,與亞洲新 移民之高教育特徵符合。受訪者多以商業移民(45.8%)的身分移民澳洲,其移 民身分則多為澳洲公民身分(79.7%)。出生地多在臺灣(89.4%),其次為澳洲 出生(5.6%),其移居澳洲的時間多在廿年以內,占樣本中的 96.8%。 在移民原因方面,調查結果驗證了過去質性研究的發現,生活環境惡化、小 孩就學壓力以及政治不安是臺灣移民離開臺灣的主要原因。而選擇澳洲的主要原 因是較好的生活環境和較好的子女教育。 受訪戶在選擇移居都市時的主要考量因素為天氣因素(25.2%)、親人 單位:人

(12)

(13.7%)、朋友(13.7%)和子女就學(13.2%)。從都市角度來看,受訪戶選擇 雪梨是以工作機會和子女就學為主要考量;選擇墨爾本是親友及子女教育為主要 考量;選擇布里斯本是以天氣因素為最大考量;選擇伯斯的主要因素則是朋友及 讀書關係。 研究結果顯示,受訪者在澳洲有工作的比率為35.4%(其中自營工作者占有 工作者的36.9%,而受雇者占有工作者的 59.3%)。無工作者比率占61.2%(其中 正在找工作者占6.7%,學生和未就學者占 46.3%,家管占 17.2%,退休占 6.5%)。 有工作者主要的職業別還是以專技人員(30.4%)和主管及專業經理人(32.6%) 為重,而行業仍是以商業(42.4%)和服務業(40.7%)為主。這和臺灣移民的高 教育和技術背景是相呼應的。而移民前後的就業比較結果指出,移民到澳洲後多 數成為無工作者。而移民前後的職業比較顯示,除了無工作以外,主要都還是從 事在臺原來的職業與行業。雖然這數據似乎表示受訪者抵澳前後的社會流動情形 不變,事實上當他們在面對現實的生活問題時,多多少少也會找些小生意做做, 亦即所謂的自營事業(Self-employment)或族裔事業(Ethnic business),這使得 他們在收入及創業的經濟規模上已經比在臺時縮小了很多。在就業與創業上,英 文能力不足讓受訪者感到非常的困擾。另外對當地生活及文化適應的經驗不足、 不瞭解當地的法令規章、無法打入澳洲社會等因素,亦是他們在就、創業上所面 臨的困擾。在經濟來源上,不同年齡層的受訪者有不同的主要的經濟來源。低年 齡層(0-24 歲)的受訪者經濟來源主要是來自家人,而 25-44 歲的壯年齡層則來 自澳洲的工作,45-64 歲的高年齡層則主要來自儲蓄和臺灣的工作。 研究發現,70.8%的受訪者在近一年內並沒有學習華語文,尤其是 25-44 歲 之間的人認為他們華語文程度已足夠。而有29.2%的受訪者有學習華語文,主要 是在0-24 歲之間的小孩及年青人到華語文學校學華語。其中 0-9 歲的小孩對華語 文能力的讀和寫的能力較為薄弱,0-9 以及 10-19 歲的小孩則在寫的部分較弱,其 他年齡層的受訪者則聽、說、讀、寫皆可。由此可知,海外的華語文教育是必須 持續注重且加強的。有89.6%的受訪者未曾瀏覽過華語文教育網站,僅有相當少 的受訪者,會利用華語文教育網站為主要學習華語文途徑,而網站內容則以華語 教室和「僑教雙週刊」最為瀏覽者青睞。受訪者希望僑委會對海外華語文教育最 需加強的部分是教材的提供和協助當地中文學校課程設計。 在社團參與上,研究結果顯示有參與和沒參與的受訪者約各占一半。其中參 加華人社團中以年長者為多,而參加非華人社團中則以年輕人為多。而未參與僑

(13)

團的主要原因在於沒有時間。他們參加的社團多集中在宗教團體、公益慈善團體 和宗親會及同鄉會,其中以宗教團體的投入時間最多。其實他們投入社團活動的 頻率是蠻高的,參與的主要活動次數依序為節慶活動、聯誼活動、講座及座談會。 然而他們參加華人社團的主要動機是因有認同感及為了結交朋友的因素。 在僑社服務方面,有50.8%的受訪者知道僑委會在澳洲設有華僑文教服務中 心,他們主要透過親朋好友和報紙的管道得知華僑文教服務中心的設立。也由於 雪梨與墨爾本均設有中心,因此雪梨知道的受訪者明顯的較高。在中心的利用上, 近半數知道文教中心的受訪者未曾利用過文教中心,而且造訪文教中心的頻率似 乎也不高。他們主要利用的服務項目主要是視聽圖書的服務,其次為僑務服務諮 詢。另外,最為受訪者所知道的海外活動有海外青年回國觀摩研習,海華文藝、 體育系列活動和海外綜藝訪問團等。 由於澳洲宏觀電視衛星收視角度的關係,似乎宏觀電視及網路直撥部分的收 視情形並不是太好,至於「宏觀週報」及「宏觀電子報」情形也不理想。 研究結果顯示受訪者在適應中面臨的最大困擾依序為語言障礙及和家人分居 兩地。當他們遇到困難時第一位想求助的對象是家人,其次是親戚,再來是臺灣 鄉親。很遺憾的是,政府派駐機構是受訪者最不會考慮的。有超過七成的受訪者 最近一年內居住在澳洲時間超過半年,可能表示「空中飛人」情形已減緩。另外 有9.5%的受訪者居住澳洲時間每年少於六個月,他們大多因工作不在澳洲,故居 住地大多在臺灣。研究發現,其實受訪者每年回臺灣的次數是不多的,他們回臺 灣的主要目的是返臺探親。 在回流意向,不考慮回流者是多於有意願回流者,表示想回流的原因以就業 和落葉歸根兩因素占多數。以15-44 歲年組的人表達想返臺就業,而 45 歲以上年 齡組的人表達想返臺「落葉歸根」為多。另外,表示不回流者則以習慣澳洲為主 要原因,其中以45 歲以上年齡組次數最多。有 61.1%的受訪者表示若回流臺灣時 需要政府在就業及創業上的輔導。

肆、僑務政策上的涵義

本研究調查由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委託完成,目的在建立旅居澳洲臺灣僑民 之移民原因人口特徵、生活現況、適應情形、回流動向等重要基礎數據,以提高

(14)

僑民在澳洲的能見度,並做為政府僑民服務、相關政策制定及學術界研究之重要 參考。過去僑委會多次進行政策性的研究,計有各國華人人口專輯(僑委會, 2003)、臺灣及兩岸三地華人人口推估方法—理論構建與實證討論(僑委會,2002) 及臺灣地區移居美國僑民長期追蹤調查制度與方法(僑委會,2004)等。本次調 查研究的政策涵義如下列: 一、政府應加強與整合國人移民前的諮詢管道與資訊服務:其實政府對於國 人移民回流後的服務是比移民前的服務來的好。根據研究,我國僑民在澳洲的就 業及創業情形不佳,似乎在實際訪談中隱約感覺到受訪者多表達政府對於移出國 人採取較放任的態度,且也似乎沒有受到輔導或服務的機會,同時他們也認為專 責機構(如經濟部、僑委會、教育部、外交部)過於分散,常使得他們在移民前 充滿徬徨與疑惑。一般而言,國人在移居前所需的資訊應可包括:1)就業資訊、 2)資產管理、3)稅務、4)房地產、5)教育或訓練、6)資格認證、7)英語學 習、8)口譯、文件翻譯與書寫、9)法律諮詢、10)社會保險、11)醫療服務、 12)幼兒托育、13)養老、14)移民心理輔導、15)生活交通購物、16)當地臺 灣社群、17)當地人文風俗、18)當地自然環境、19)其他等項目。因此,建議 政府可於未來政策規劃時,可設立單一窗口或與民間組織合作,統一受理上述要 項之諮詢服務與心理輔導。一則可讓即將移民者於受惠後抵達移居地後能宣揚國 家美意,再則能減低移民在海外的風險及適應困難。 二、增加海外僑務服務面向,以加強與僑胞之向心:絕大多數的僑胞在扺埠 後,由於資訊之不足加上對環境之陌生,通常需要有人給予協助與輔導。根據研 究結果顯示,多數移民會找家人與親友提供協助,或委由安家公司協助。極少人 會想到請臺灣政府的幫助,甚至在排序上還排在澳洲政府之後。同時,利用華僑 文教服務中心的受訪僑胞顯然少了一點,頻率也低了一點。其實,在我國僑民在 到達移居地後最迫切需要的僑務服務按排序為:(一)就業服務、(二)資產管理、 (三)房地產資訊、(四)子女教育、(五)英語學習、(六)口譯、(七)文件翻 譯與書寫、(八)法律諮詢、(九)移民心理輔導、(十)僑生返國就學資訊、(十 一)臺灣經濟現況資訊服務、(十二)回流協助、(十三)其他,如能依實際需求 提供具體服務,相信將提高僑民與政府的信心與向心力。另外,由於雪梨有設辦 事處,明顯的比沒有設辦事處的地方較有知名度,因此對於臺灣僑民聚集的重要 都市-布里斯本-沒有設立辦事處或服務中心,許多布市僑民均感不解。雖然政 府每年投入宏觀電視的委外製播費用所費不貲,但調查宏觀電視在澳洲的收視情

(15)

形卻不盡人意。建議政府可考慮評選合適的臺灣電視頻道,將該經費轉為購買僑 居地的有線或無線臺灣的電視頻道轉播權,免費提供僑民觀看,以增進在外華僑 對臺的向心力。 三、積極建構海外華語文教育教材資源通路:一般而言,澳洲的華語教育教 材、教具資源仍處缺乏與老舊。反觀國內教育資源充足、新穎且汰舊性高。如能 建構國內各級學校汰舊教材、教具回收通路,有效利用統一調配資源,不僅可解 決海外教材缺乏之窘境,亦可宣揚國威,展現效率與實力。 四、協助編撰適合當地之華語文教材:澳洲華語文教材多來自臺灣,有些教 材在程度上並不見得適合當地學習學生。因此,現有遴派華語文巡迴教師每年短 暫巡迴教學是不足夠的,建議可增加較長時間(如暑假一個月)的課程編撰輔導 教師,到各海外華語學校輔導編撰合適當地教材。如此能使海外華語文教材在在 地性與適當性上獲得加強。 五、擴大回流移民協助與優惠措施,吸引僑胞返鄉投資:在全球化的趨勢下, 移民的觀念已有所改變,往返於移居地與原居地之間的頻率將會增加。同時,這 些在國外經商,受教育甚至從政的海外僑胞,在資金、經驗及拓展第二外交上, 不啻是政府的重要資金與人力資源。因此政府加強對於回流移民的關注,對於國 家整體經濟而言是有助益的。 本研究獲得的調查統計資料補足了過去的普查資料研究與質性研究間的斷 層,其結果與先前的質性資料亦有相當程度的呼應與相互驗證。對澳洲臺灣僑民 研究而言具有相當的重要性。經過多年來對澳洲臺灣移民的了解,發現尚有許多 議題仍值得繼續研究。其實澳洲有著豐富的普查資料,再加上從事巨觀量化的調 查研究與微觀質性研究的深入探索,這將使澳洲臺灣移民的真實情形獲得更深入 的了解。由於過去鮮少有學者從事移地研究的情形看來,臺灣國際移民的議題, 在未來的移地研究領域中,必然具有相當的開創性以及延續性的特質。在全球化 的人口變遷議題中,有深度的見解及政策上的涵義是很重要的。

致 謝

本文承二位審查委員的精闢建言及指正,以及前雪梨華僑文教服務中心主任 汪樹華、張先鐘中醫師、董大山先生、李臺桃中醫師、張守煌先生、武永禮校長、

(16)

邱建義校長、Michael Chen 夫婦;布里斯本 Jeff Lee、廖明秀女士、汪士能夫婦、 郭太太、Henry Lee、林進寬先生;墨爾本鄭佳卿女士、賈立勛夫婦、鄭美靜女士、 徐天輝先生,伯斯曾春梅校長、傅媽媽等人,以及助理廖珮君同學之鼎力協助, 僅此表示謝意。

註 釋

1.雖人數較少,但其都市在澳洲西部應仍具代表性。 2.1986 年,墨爾本曾經是臺灣移民聚集人數第二多的城市,到了 1991 年統計時,布里斯 本已取代其地位。

參考文獻

姜蘭虹、徐榮崇(民89)。區位決策與就業適應-以雪梨的臺灣移民為例。地理學報,27, 1-20。 姜蘭虹、宋郁玲(民90)。移民就業與適應-以澳洲臺灣移民為例。地理學報,29,1-26。 姜蘭虹、徐榮崇(民90)。澳洲臺灣移民居住地選擇的初探。南方人口,中山大學(廣州), 3(16),6-15。 姜蘭虹、徐榮崇(民92)。澳洲臺灣僑民現況之研究。臺北市: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 徐榮崇、姜蘭虹(民90)。澳洲臺灣移民居住地選擇因子與遷徙過程-以雪梨和布里斯本 為例。中國地理學會會刊,29,39-71。 徐榮崇(民 91a)。澳洲臺灣移民的居住地選擇與決策過程-以雪梨,布里斯本及墨爾本 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徐榮崇(民 91b)。當代澳洲的臺灣移民-兼論香港與大陸移民。地理研究報告,15, 135-155。 徐榮崇(民91c)。澳洲移民政策的變遷與臺灣移民。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3,379-388。 徐榮崇(民92)。澳洲墨爾本地區臺灣移民的居住地分布與偏好。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 34,91-116。 徐榮崇、姜蘭虹(民93)。澳洲臺灣移民的空間性與地方性-以居住地的選擇與決策思考。

(17)

人口學刊,28,81-107。 僑委會(民91)。各國華人人口專輯。臺北: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 僑委會(民 91)。臺灣及兩岸三地華人人口推估方法-理論構建與實證討論(以美國為 例)。臺北: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 僑委會(民93)。臺灣地區移居美國僑民長期追蹤調查制度與方法(含2003 年調查結果)。 臺北: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ABS) (2001). Census, Unpublished data.

Chiang, N. (2001). Taiwanese. In James Jupp (Ed.). The Australian People--An Encyclopedia of the Nation, Its People and Their Origins (pp. 700-701). Melbourne, Austral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iang, N. (2004a). Dynamics of self-employment and ethnic business among Taiwanese in Australia.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42(2), 153-173.

Chiang, N. (2004b). Middle-class Taiwanese immigrant women adapt to life in Australasia: Case studies from transnational households. Asian Journal of Women Studies, 10(4), 31-57. Chiang, N. and W. Kuo (2000). An examination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of Taiwanese

immigrants in Australia. Asian Pacific and Migration Journal, 9 (4), 459-481.

Coughlan, James E. (1998). The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igrants to Australia during the 1980s and early 1990s. In E. Sinn. (Ed.). The Last Half Century of Chinese Overseas (pp. 299-345).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DIMIA (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 and Multicultural and Indigenous Affairs of Australia) (1996). Settler Arrivals, various issues.

DIMIA (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 and Multicultural and Indigenous Affairs of Australia) (1996). Community Information Summary, http://www.immi.gov.au/statistics/infosummary/ summary.htm.

Khoo, S. E., McDonald P., Giorgas D., & Birrell B. (2002). Second Generation Australians. 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 and Multicultural and Indigenous Affairs.

(18)

An Analysis of Recent Taiwanese

Immigrants in Australia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Jung-Chung Richard Hsu

*

、Lan-Hung Nora Chiang

**

ABSTRACT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has been one of the important global issues in the last thirty years. The d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patterns occurring in Taiwan leads to new research interests and hav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population policies. This paper is based on a large survey supported by the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Commission (OCAC) to build a data base on the various aspects of the Taiwanese community in Australia.It is hoped that greater attention would be given to Taiwanese immigrants abroad by scholars and policy makers, and better services would be provided by the OCAC in future.

The two types of data used in this research are the Australian Census, and a survey of 319 households which includes 1,028 persons living in Sydney, Brisbane, Melbourne and Perth.Apart from understanding the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reasons for migration, living conditions, adaptations and intentions to return to Taiwan, the survey focuses on the knowledge and needs of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OCAC.The policy implications of this research are discussed so that the Taiwanese immigrants have better assess to pre-departure information, and services to help immigrants establish themselves in the host society.Chinese text books, teachers and schools teaching their children Chinese, services to recruit returnees to the job market, trade and investment information are in great need.

After years of research in Australia, the authors find that the Census, occasional surveys and previous in-depth interviews together provide a full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aiwanese community in Australia than previous quantitative or qualitative research.

Key words:

Taiwanese immigrants, survey research, immigration policy,

Australia

*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Taipei Municipal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Taiwan National University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The aims of this study are: (1) to provide a repository for collecting ECG files, (2) to decode SCP-ECG files and store the results in a database for data management and further

The research data are collected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analysed in electors’ opinion with political party of candidat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edia,

This research proposes a Model Us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Innovative Construction Alternatives (MUGICA) for innovation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ies, which contains two models:

The research outcome is to systemize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tourism factory into 4 dimensions and 5 types, which are: “typical tourism factory” (includes extended and

Methodologies used in this study comprise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questionnaires, which investigate customers’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and satisfaction of service

Two types of experiments, one for single fault injection, and the other for two fault’s injection in each simulation campaign, are conducted to characterize the effect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use data mining method in semiconductor production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of engineering data and wafer accept test.. In this paper, we use tw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