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育訓練對工作績效影響-以消防特考班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教育訓練對工作績效影響-以消防特考班為例"

Copied!
1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高雄大學亞太工商管理學系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教育訓練對工作績效影響-以消防特考班為例

The Effect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n Job

Performance–Taking the Special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for General Police Officers as an Example

研究生:王于慎撰

指導教授:李亭林

(2)
(3)

誌謝

從事消防公職已十二年,會選擇在職進修除了增進未來升遷的競爭 力,另一方面希望藉由進修能得到更多分析研究的不同面向、觀點及方 法。回想這一路進修的過程中經歷了生子及工作外派而休學 2 年,於是讓 這求學路比同期冗長了許多。能順利的完成碩士論文,首先要很感謝我的 指導老師李亭林教授,這一路上有老師的費心指導及給予許多對於課程及 論文上的建議,實在是受益匪淺,也對於我未來公務生涯的規劃給了很多 不同的見解及看法。也很感謝口試委員何柏正老師及蕭乃沂老師的指導, 給予我在論文中許多修正建議,也讓整個論文的方向及細節更加完整。 再來要感謝協助過我完成這論文過程上的許多人,首先是台南市政府 消防局邱士榮股長,在我論文前三章上給了許多建議及方向,並提供寫作 上的經驗分享。也很感謝我的同事施心章,協助我在論文中有關統計工具 及分析方式上貢獻許多建議及分享,並耐心的幫助我評估取樣後選擇有利 的分析方式,讓數據能有更具意義的解釋。最後要感謝我的朋友姜駿煇, 在我對於論文英文摘要中給了很大的幫忙,不僅對於文意表達上給予協 助,在專有名詞的陳述也提供給我很多方向及解答。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家人們,要當一個消防員的老婆已經很不容易,因 為工作關係上就鮮少能陪伴著老婆跟小孩,於是要在休假期間再挪出時間 進修,更是割捨掉僅剩的陪伴時間。特別是最後論文口試階段,更讓家人 們也一起陪著我犧牲出去遊玩的時間,讓我更心無旁騖面對最後階段,老 婆及女兒們,妳們辛苦了。 王于慎謹誌於 國立高雄大學碩士在職專班 中華民國一零七年六月

(4)

教育訓練對工作績效影響-以消防特考班為例

指導教授:李亭林 博士 國立高雄大學亞太工商管理學系 學生:王于慎 國立高雄大學亞太工商管理學系研究所

摘要

內政部消防署訓練中心為政府培育準消防人員之搖籃,更是未來為投 入職場前的訓練前哨站,主要目的是消防人員未來在面對嚴峻的環境下, 都能發揮所學,在自身安全無慮下盡責保護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因此,為 瞭解消防署訓練中心現行教育訓練制度對於未來投入職場的評價表現之 關聯性,本研究將針對接受完整教育訓練的消防特考班學員,探討學員對 於中心教育訓練課程所學知識與技能,在分發前與投入職場後,能否合乎 原先課程目標,並充分發揮。本研究除針對消防特考班學員探討外,為求 得到實際投入職場表現評價,問卷發放對象也向外勤單位主管做資料彙整 及分析。透過三階段的問卷調查方式及實地訪談法,共分別回收消防特考 班有效問卷共 249 份及 170 份、外勤單位主管有效問卷 79 份及實地訪談 10 位外勤主管,研究結果如下所示: 1. 透過教育訓練後,主管對學員實際執勤後的評價明顯都略低於學員對於 自我的評價,訓練成效有突顯,但仍需要再加強指導。 2. 消防特考班學員在對於課程學習認知重要度上,對於分發前與下單位執 勤後有明顯落差,有此推測關於教育訓練課程仍有修正的空間。 3. 對於消防特考班學員在訓練中心所學的多項技能,由於外勤勤務種類的 分配不均,於是學員並沒有能有效運用發揮在實際勤務上。

(5)

4. 透過訪談外勤主管了解到養成教育訓練是有其必要性,減少了許多剛下 單位的磨合期時間,但也突顯出廣泛的訓練項目並不一定是真正符合外 勤所期待。 根據上述結果,本研究提出幾點建議,訓練中心課程設計專業化、實 施實習制度、推動下單位後複訓考核制度等建議,做為相關單位之參考依 據。 關鍵字:消防特考班、教育訓練、工作績效、評價表現、訪談法

(6)

The Effect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n Job

Performance–Taking the Special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for General Police Officers as an Example

Advisor: Lee, Ting-Lin, Ph.D

Department of Asia-Pacific Industrial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Kaohsiung

Student: Wang, Yu-Shen

Department of Asia-Pacific Industrial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Kaohsiung

ABSTRACT

The National Fire Training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is the cradle for the government to cultivate qualified firefighters.It is also the training outpost for the future before dedicated into the workplace. The main purpose is that the firefighters can make use of their skills they learned facing with the harsh environment in the future, and to protect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under the responsibility without any concerned.Therefor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elevance of the curren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of the fire department training center for future evaluation of the workplace, this study will focus on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learnt by the trainees in the special training classes for fire education students who have received complet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Before the distribution and after the dedicated into the workplace, whether it can meet the original curriculum objectives and give full play to it.In addition to the discussion of fire-exam students, in order to obtain an actual assessment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 workplace, the study also included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by the head of the outbound unit. Through the three-stag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field interviews, a total of 249 valid questionnaires for fire-examination exams and 170 questionnaires for active

(7)

fire-fighting examinations, 79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for field-service units, and 10 field supervisors for on-site interviews were collected.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The supervisor's assessment of the actual duty of the trainees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e trainees' self-evaluation after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raining has been highlighted, but it is still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2. There is an apparently gap in the degree of cognitive importance for the course study among fire-exam students, and there is a significant gap between the pre-distribution and the next unit after the assignment. It is inferred that there is still room for revision of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urriculum.

3. For the fire exam students have learned many skills at the training center, because of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field service types, the trainees have not been able to effectively use and practice on the actual service.

4.Through the interviews with field supervisors to cultivate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s necessary, and to reduce the period of running-in period for many newly-disposed units, it also highlights a wide range of training programs doesn’t necessarily meet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field office.

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this research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such as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the training center curriculum desig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nship system,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post-reclamation training assessment system, as a reference for relevant units.

Key words: fire examination clas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job performance, evaluation performance, interview method

(8)

目錄

表目錄 ... 6

圖目錄 ... 8

第一章 緒論 ... 9

1.1 研究背景 ... 9 1.2 研究動機 ... 10 1.3 研究目的 ... 11 1.4 研究問題 ... 11 1.5 研究流程及範圍 ...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5

2.1 教育訓練學理 ... 15 2.1.1 訓練理論 ... 17 2.1.2 訓練的模式 ... 20 2.1.3 教育訓練理論選擇 ... 23 2.2 訓練績效評估 ... 23 2.2.1 訓練評估的定義 ... 23 2.2.2 訓練評估的目的與功能 ... 25 2.2.3 訓練評估的模式 ... 26 2.2.4 訓練評估的方法 ... 27 2.3 消防訓練的演進 ... 30

第三章 研究設計 ... 37

3.1 研究架構 ... 37 3.2 研究設計 ... 38 3.2.1 第一階段 ... 38

(9)

3.2.2 第二階段 ... 44 3.2.3 第三階段 ... 45 3.3 訪談法 ... 49 3.4 信度分析 ... 50 3.5 量測工具 ... 51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結果 ... 54

4.1 特考班學員訓練成效分析(第一階段) ... 54 4.1.1 基本資料分析 ... 54 4.1.2 獨立樣本 T 檢定-學員 ... 56 4.1.3 小結 ... 61 4.2 特考班學員訓練成效及自我評價分析(第二階段) ... 66 4.2.1 基本資料分析 ... 66 4.2.2 獨立樣本 T 檢定-學員 ... 67 4.2.3 小結 ... 69 4.3 特考班學員及單位主管評價表現分析(第三階段) ... 69 4.3.1 基本資料分析 ... 69 4.3.2 獨立樣本 T 檢定-學員及主管 ... 70 4.3.3 小結 ... 72 4.4 主管訪談調查 ... 73 4.4.1 訪談問題 ... 73 4.4.2 訪談結果 ... 73 4.5 敘述性統計-次數分析 ... 75 4.5.1 消防署訓練中心訓練成效評估課程前後統計 ... 75 4.5.2 特考班學員下單位後出勤次數統計分析 ... 81 4.6 背景變項對於課程認知重要性分析 ... 83 4.6.1 性別比較 ... 83

(10)

4.6.2 年齡比較 ... 85 4.6.3 婚姻狀況比較 ... 87 4.6.5 居住地 ... 90 4.6.6 分發單位 ... 9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96

5.1 結論 ... 96 5.2 管理意涵與建議 ... 97 5.2.1 訓練中心 ... 97 5.2.2 實際外勤 ... 98 5.3 後續研究方向 ... 98 5.4 研究限制 ... 99

參考文獻 ... 100

附錄一 正式問卷 ... 106

附錄二 正式問卷 ... 110

(11)

表目錄

表 2-1 各學者訓練成效評估理論 ... 24 表 2-2 各學者訓練評估功能理論 ... 25 表 2-3 各學者訓練評估模式理論 ... 26 表 2-4 警大及警專學生任用訓練資格表 ... 31 表 2-5 大專院校畢業生任用訓練資格表 ... 32 表 2-6 106 年度外勤消防工作專業訓練課程班次表 ... 32 表 2-7 特考班學員養成教育訓練內容 ... 34 表 2-8 特考班學員養成教育訓練科目 ... 34 表 3-1 各階段問卷發放情形 ... 38 表 3-2 訓練中心訓練重要性評估問卷題項表 ... 39 表 3-3 消防署訓練中心訓練重要性評估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 42 表 3-4 消防署訓練中心 105 年特班個人、主管評價職技能表 ... 46 表 3-5 消防署訓練中心 105 年特班個人、主管評價職技能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 47 表 3-6 受訪者基本資料一覽表 ... 49 表 3-7 消防署訓練中心訓練成效評估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 51 表 3-8 消防署訓練中心 105 年特班個人、主管評價職技能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 51 表 4-1 特考班學員訓練成效問卷(分發前)受訪者資本資料 ... 54 表 4-2 特考班學員訓練成效問卷(分發後)受訪者資本資料 ... 56 表 4-3 消防署訓練中心訓練成效評估表 ... 58 表 4-4 火災搶救類顯著性分析統計表 ... 62 表 4-5 緊急救護類顯著性分析統計表 ... 62 表 4-6 救助訓練類顯著性分析統計表 ... 63 表 4-7 急流救生類顯著性分析統計表 ... 64 表 4-8 山難搜救類顯著性分析統計表 ... 65 表 4-9 化災搶救類顯著性分析統計表 ... 66 表 4-10 消防署訓練中心 105 年特班個人評價職技能表問卷資本資料 ... 67 表 4-11 消防署訓練中心訓練成效評估與實際評價 ... 67 表 4-12 消防署訓練中心 105 年特班主管評價職技能表問卷資本資料 ... 70 表 4-13 消防署訓練中心 105 年特班學員、主管評價職技能表 ... 70 表 4-14 特考班學員與主管評價表現分析統計表 ... 72 表 4-15 消防署訓練中心訓練成效評估課程分發前重要度排序 ... 76 表 4-16 消防署訓練中心訓練成效評估課程分發後重要度排序 ... 77 表 4-17 學員分發前與分發後課程重要性比較 ... 79 表 4-18 出勤次數統計分配方式 ... 81

(12)

表 4-19 出勤次數統計得分 ... 81 表 4-20 出勤次數分析統計表 ... 82 表 4-21 不同性別對於課程認知重要性差異分析表(分發前)... 83 表 4-22 不同性別對於課程認知重要性差異分析表(分發後)... 84 表 4-23 不同年齡對於課程認知重要性差異分析表(分發前)... 85 表 4-24 不同年齡對於課程認知重要性差異分析表(分發後)... 86 表 4-25 不同婚姻狀況對於課程認知重要性差異分析表(分發前)... 87 表 4-26 不同婚姻狀況對於課程認知重要性差異分析表(分發後)... 87 表 4-27 不同教育程度對於課程認知重要性差異分析表(分發前)... 89 表 4-28 不同教育程度對於課程認知重要性差異分析表(分發後)... 90 表 4-29 不同居住地對於課程認知重要性差異分析表(分發前)... 90 表 4-30 不同居住地對於課程認知重要性差異分析表(分發後)... 91 表 4-31 不同分發單位對於課程認知重要性差異分析表(分發前)... 92 表 4-32 不同分發單位對於課程認知重要性差異分析表(分發後)... 94

(13)

圖目錄

圖 1- 1 研究流程圖 ... 14

圖 2- 1 特考班學員訓練總成績分佈圖 ... 36

圖 3- 1 研究架構概念圖 ... 37

(14)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台灣消防工作環境自民國 84 年 3 月 1 日消、警分立後,獨立出內政部 消防署,從此開啟我國消防新紀元。主要辦理火災預防、人為與天然災害 搶救、緊急救護三項消防業務,自 90 年起依災害防救法另辦理災害管理業 務,執行消防及災害防救任務為職掌事項。迄今已逾 30 年載,均可見災害 已從單一事件蛻變成複合型災害,如近幾年大型災害如民國 103 年高雄氣 爆、民國 104 年桃園六警消殉職及民國 105 年台南地震等。早期消防人員 受傷殉職比例始終居高不下,除了對於專業消防知識不足外,更加上救災 技術多是以師徒傳承所培育,導致每每救災出勤便是依以戰養戰心情來增 加經驗,缺乏科學化知識及制定相關災害作業標準程序所執行。有鑑於此, 本國消防領域漸漸向國外先進體制取經,亞洲國家如新加坡、日本、韓國 及香港等,歐美國家如美國、瑞典、加拿大及瑞士等國家。藉由學習及模 仿並將其先進觀念導進、修正早期對於消防搶救上之迷思,並培養優秀種 子教官於直屬中央訓練中心單位推廣及教學現今在職消防員及未來養成教 育學員。隨著訓練體制逐漸建立,使得消防人員不再以經驗法則處理各種 災害,受傷及殉職人數也逐年下降。 因消防擁有其特殊性,災害並不會僅僅在特定時刻才發生,於是不確 定性的可能造就消防工作是 24 小時制的衍生,也等於所要付諸的人力成本 相對要高昂有別於朝九晚五的產業。根據 2016 年內政部消防署統計資料顯 示,截至 106 年 6 月底,全國各縣市消防局員額 16,080 人 , 實 際 員 額 14,419 人,消 防 人 力 配 置 比 率 以 實 際 員 額 計 為 1:1,633;其 中 臺 北 市 1:1,578、新 北 市 1:1,860、桃 園 市 1:1,712、臺 中 市 1:2,075、 臺 南 市 1: 1,814、 高 雄 市 1: 1,896。 比 較 鄰 近 先 進 國 家 , 日 本 1: 731、新 加 坡 1:925、香 港 1:735、美 國 1:519、英 國 1:1107( 內 政 部 消 防 署, 2017),在 在 顯 示 台 灣 消 防 人 力 面 臨 迫 緊 的 問 題。中 央 針 對 消 防 人 力 的 補 充 以 往 管 道 皆 以 每 年 警 察 專 科 學 校 招 考 新 生 來 漸 漸 縮 小 人 力 不 足 的 缺 口,但 往 往 加 上 退 休 人 員 的 離 職,一 來 一 往 便 相 形 更 是 對 這 缺 口 雪 上 加 霜 。 於 是 自 民 國 99 年 開 始 推 動 年 度

(15)

消 防 特 考 班 的 管 道 , 透 過 雙 管 道 下 再 以 年 特 班 專 業 養 成 教 育 12 個 月 至 18 個 月 相 較 警 專 生 需 要 2 年 養 成 教 育 來 的 時 間 更 少 , 以 期 能 在 最 短 時 間 下 儘 快 補 足 人 力 缺 口,並 透 過 消 防 署 訓 練 中 心 給 予 紮 實 訓 練 來 能 給 予 線 上 即 時 戰 力 。

1.2 研究動機

內政部消防署訓練中心為亞洲第一大專為消防人員所設置訓練場 所,主要訓練對象為現職外勤消防人員、警專班及年特班學生、民力運 用團體、國軍及民間組織,又以學生養成教育為現今訓練主軸。消防特 考班學生需在訓練中心一年內接受七張訓練證照之洗禮加上學科成 績,總和成績皆需通過公務人員保障會之標準,才能正式任命為消防 員。其訓練包括火災搶救、緊急救護、化學災害處理、急流救生、消防 救助、山域搜救等。 鑑於外勤人力始終匱乏的情況,消防年特班無疑是對現今窘迫情況 的最速特效藥,但投入了大量時間與金錢的訓練及人力是否有發揮滿足 實際外勤所期望的能力。再者,其中訓練的種類相當多元,也因為如此 體能無法達到標準或是身心無法接受嚴格訓練便會選擇退訓。但過去研 究始終未有探討如願撐完訓練的這批生力軍下放外勤後,是否能將所學 給回饋到職場,而這訓練時效的比例是否有平衡。現今消防救災環境相 當多元化,社會大眾對於公務員的要求標準也一直提高,意味著能力提 昇不再僅能呼口號便能含混過關,唯有紮實的訓練體制才能面對嚴峻的 考驗。 於是對於消防年特班1畢業後投入職場的績效評估便是一項重要的 指標來對現今及未來訓練的風向指導球,唯有探討及追蹤成效,才能有 更有效度的發揮。如今,各縣市政府消防體制上往往面對現實需求及金 錢考量,盼能以中央財政的助力來訓練未來能快速填補外勤的即戰力, 於是便無形中加諸許多壓力於這些準消防人員。然而經濟大環境趨弱下 所促成公務員鐵飯碗報考暴增情形,是否就能得到真正適合從事消防工 作的人員。或許透過訓練能拉近跟彌平一些差距,但值得研究的是太過 多元的訓練所塑造出的消防員是否就是全能及樣樣精通,或是會演變成 1本文內敘述年特班,實際名稱為年度消防特考班。

(16)

為了保住鐵飯碗下硬牙撐著各項訓練的心態去面對各項挑戰,但最後卻 是樣樣通、樣樣鬆,這應該不是外勤實際所希望的模樣。

1.3 研究目的

根據前述研究動機,消防年特班學生於一年養成教育當中所經歷各 項證照訓練不僅僅是基礎養成,有些更是專業進階訓練,許多已在外勤 服務多年擁有豐富救災經驗的消防員都未必能順利通過,舉凡像是救助 隊養成教育、山難搜救訓練等。現今一名合格消防員所要面對的救災複 雜類型已不同早期單一,於是消防員養成教育應更要走向專業分工化, 而不是期望各項通才卻樣樣不精。如今消防工作已漸漸將部分業務工作 給專業分工化,如消防安檢、特種搜救、緊急救護等,然而反觀培育新 進消防人員搖籃的訓練中心,持續給予短期訓練卻要七項全能的期望, 如此訓練出的消防員是否能全盤吸收並發揮出能力,畢竟擁有證照就等 同代表具備能力。迄今僅有部分研究探討文獻針對(魏盈凱,2017)、 (張順原,2015)訓練中心培育消防員專業證照拿取績效,尚未實際深 入了解當消防年特班學生成為正式消防員後,實際投入職場的工作表現 是否符合當初考取各項專業證照的標準。唯有實際追蹤探討後,才能對 現今消防養成教育提供明確的修正方針,訓練模式不能亙古不變,尤其 對基礎養成教育更是重要。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了解新進消防人員投入職場的工作表現。 二、比較新進人員自我貢獻認知與外勤單位主管的評價差異。 三、分析新進人員分發下單位前/後對於教育訓練的課程評價差異。 四、修正未來訓練中心訓練方向,給予實際外勤需求的意見。

1.4 研究問題

本研究將探討現今內政部消防署訓練中心所給予年度消防特考班在 一年集中生活管理及密集訓練下,是否能發揮並達成比例原則下,給予外 勤消防體制勤務繁重及人員短缺困況中,注入強而有力的強心針。迄今所 規劃之訓練課程,其中包含火災搶救、緊急救護、化學災害搶救、山域搜 救、救助隊訓練及急流水域救生等訓練課程皆是現階段外勤會面對到各種 災害類別。消防署的本意建立在盼一年培訓後的特考班學生,下放單位後

(17)

皆能秉持著有這些訓練經驗及證照,實際發揮變成即戰力投入職場。但實 際面上來看證照考訓擁有的制度是不是真能有效發揮,尤其又是在僅僅受 訓一年且並無任何實戰經驗的學員身上,這確實是個耐人尋味的問題發 想。本研究便要透過實際分發下單位後這些新任消防員的工作職場表現, 來回顧比對當初消防署訓練中心所給予的各項訓練,能否達到外勤所期盼 的結果。 一、 特考班一年的訓練制度是否達到成效且符合外勤救災需求? 二、 特考班學員對於教育訓練體制的滿意度及課程重要性是否與實際執 勤後有所差異? 三、 特考班在校養成教育落實六項訓練並拿取證照後,實際下單位後實 際發揮能各項構面表現的實際狀況?

1.5 研究流程及範圍

本研究根據研究背景及動機,進而產生需探討的目的及問題所在,接 著擬定研究架構流程,接著蒐集相關國內外之文獻及相關理論研究,彙整 後依據理論架構設計問卷及發放問卷,並運用統計分析方法進行修正成正 式問卷,隨後將正式問卷再次發放及回收,並確認有效樣本進行統計分 析,最後根據實證研究結果進行討論及歸納整理。另一方面將針對單位擔 任主管職務進行專家訪談藉以另一層面了解欲追蹤對象實際工作內容表 現,將合併問卷結果及訪談分析後,提出研究結論及建議。 研究對象為內政部消防署訓練中心105年消防特考班受訓學員,學員 組成為通過105年消防警察人員四等國家考試合格的成員,並分發至各縣 市消防局。經由蒐集、分析與參考相關文獻作為本研究發展問卷的理論基 礎;並編製「教育訓練對工作績效之影響—以消防特考班為例」調查問卷, 以利蒐集與分析相關資料。 一、 決定研究主題 面對外勤人力窘迫下,中央單位開闢新管道來補足解決現今問題,並 將各種體技能訓練列為畢業合格標準下所訓練出的新進消防人員是否能 符合比例原則發揮出應有的工作表現,蒐集相關資料並依理論基礎來研究 分析作為本研究主題。

(18)

二、 文獻探討 蒐集國內外文獻,確切瞭解探討領域及問題,研究工作績效評估對照 養成教育學習的差異。 三、 擬定研究步驟 決定研究主題、蒐集相關資料與分析、設計問題與問卷、對主要研究 對象發放問卷、回收問卷、深度訪談進行整理分析、結果與建議。 四、 問卷調查 透過文獻評論所歸納整理出來的問題設計問卷,針對各縣市政府消防 局外勤單位主管,針對新進消防人員工作表現衡量進行問卷調查。 五、 問卷資料分析 根據所發放、回收的問卷,整理分析顯示出來的結果,所蒐集到的資 料,進一步去衡量問卷的效度,是否有精確性、準確性,對於信度的評估 以一致性、穩定性去探討所設計的問卷。 六、 結論與建議: 綜合本研究過程當中所彙集整理的實務與理論資料,分析問卷調查的 實際情形,並歸納出明確方針提供未來教育訓練結論與建議問題,來做為 本研究的結果。

(19)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教育訓練學理

訓練是指企業或某一產業為提高員工在執行某個特定職務所必要之 知識、技能、及態度或培養其解決問題之能力的一切活動。教育則是指個 人一般知識、能力之培養,當然包括專門知識、技能及生活環境的適應能 力之培養,為較長期、廣泛且較客觀之能力發展(黃英忠,1993,9)。 訓練係指為提昇組織績效,對任職前或已在任的特定對象之思維、行 為、知識、技能、等所做的教育或輔導,其目的在強化員工的能力來達成 組織的政策目標或重要任務,因此訓練是一種目的性的活動,是一種有意 圖的行為,同時也是一種系統性的安排,其目的在於透過精心設計的教學 活動,使受訓者能獲得特定的知識、觀念與態度,使其個人(或團體)能以 一定的水準,執行特定的任務,達成組織的期望(宣介慈,2001,12)。 訓練的意義,從員工的角度看,訓練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亦即為增進 個人工作知識、技能、改變工作態度、觀念,以提高工作績效的學習過程; 從組織的角度看, 訓練是一項系統化的安排,其目的在透過許多教學活 動,使成員獲得工作上所需的知識與技能、觀念與態度,以符合組織的要 求,達成組織的期望(吳復新,1997)。 Gary Dessler(1994,238)認為員工訓練係指提供新進或現職員工執行工 作所需的技能。由此可知,訓練的對象是指在職的員工,訓練的內容主要 是執行工作所需的技能。 綜合以上定義,員工訓練可定義為:公、私部門,為組織中現職或新 進員工規劃相關訓練內容,經過有系統式的指引與教導,使受訓的員工增 進工作的知能、培養其工作態度、提高效率,以達成組織特定目標的動態 學習過程。 訓練應被視為核心組織策略的一完整部分,而非專為某項目標設計的 活動。同樣,訓練也不應僅被視為一種手段而已,它可以扮演激勵員工的 角色。根據專家學者的看法,訓練具有下列幾點功能(吳思達,1994,22):

(21)

1. 培養員工執行職務所需的知識技術與態度,提高員工工作能力,幫助員 工更快、更有效地學習工作。 2. 改善員工績效增加生產力,幫助員工趕上日新月異的專業技能。 3. 引導員工承擔更高的工作量,降低錯誤率。 4. 經由重複訓練,降低招募成本與員工離職率。 5. 有助於培養員工對環境變化適應和勇於改革態度,推動組織革新,促進 組織活力。 6. 配合策略性人力資源規劃,培訓有潛力的員工。 產業或企業內員工之在職訓練教育,不僅在於提高員工之知識或技 能,並給予其積極自我發展之動機,進而提高企業組織的效率,謀求企業 的發展。訓練主要目的在於(黃英忠,1993,15-19): 一、累積技術,培育人才 教育訓練就員工方可以提高員工知識、技能及態度之適應,進而提高 業務之效率;另一方則以提高人才素質,達成確保人才為目的。 二、補充能力之不足 企業員工擔任某項職務所必要之知識、技能及態度,其原先被期待之 目標、基準及規範,往往與實際擔任該項職務者的能力有差距,為彌補或 拉近其間的距離,實有賴於良好的在職教育及訓練。 三、溝通流暢,促進合作 組織是一種具有目的之人群組合,透過訓練使組織增進人員間相互瞭 解與合作,加強團體意識,進而提高工作效率。 訓練既有上述目的功能,且組織對訓練的功能與重要性日益重視,但 詢問訓練單位及員工「為何要辦理訓練?」一般的回答大多是:「以前辦 理,所以繼續辦理」、「因為有編列預算,必須執行預算」、「平時工作 繁忙,參加訓練可以休息不用工作」等。 前述的盲從辦理訓練及依據不 妥的訓練論點去規劃施行,使訓練出現以下的盲點:(洪榮昭,1991,6-7) 一、訓而無用

(22)

保持譏諷心態來參加訓練或辦理訓練,因此對訓練的內容、方式、講 師都不在意。把訓練當成苦差事及組織例行性的活動,如此學無所用其 心,當然也無以致用。 二、訓而他用 對訓練持「政治利益導向」意識所造成。主管人員抱持著奢求「現買 現賣」的成果,而員工追求自我利益,對組織無信心,認為訓練是花組織 的錢,來增加其跳槽的本錢而已。 三、訓而少用 對訓練持專業意念,把訓練當作少數人或自己專利,造成組織要用人 時方少的情形,或造就參訓專員,逃避工作,形成組織業務推展相互牽絆, 致組織效率無法成長。 四、訓不及用 主要是持成長導向意念,注重生產行銷成長,忘記於成長途中積極訓 練,致組織擴大時,便發生人才短絀。 2.1.1 訓練理論 林崇志(2002,21)指出訓練遷移(transfer of training)或稱訓練移轉, 係指受訓者將訓練所學應用至工作崗位上的過程。對組織而言是將投資於 員工訓練的成本轉換為提昇組織績效的資源,因此能產生有效遷移的訓練 活動是一種可增值的投資;反之,未能產生遷移的訓練活動,則單純是一 項資源的浪費。 消防人員常年訓練的目的在於能順利圓滿的達成消防救災(護)任 務,消防常年訓練所學的各項戰術、戰技,如每一位消防人員均能將訓練 所學移轉應用到消防工作勤、業務上,對個人而言,可提昇執行勤務的信 心;對整體消防機關而言將能提昇救災(護)效率與品質。 訓練遷移理論是由心理學中的「學習遷移理論」為基礎,有關學習遷 移最具代表性的理論如下(傅肅良,1988,29-31;張春興,1975,261-265; 朱敬先,1986,238 -243;王克先,1987,312-317;林詩音,2001,22-23)):

(23)

一、形式訓練論(Formal discipline) 以官能心理學(faculty psychology)為此理論主要依據,認為人的心理活 動是由推理力、記憶力、判斷力、意志力和注意力等等的官能構成。針對 特定官能加以訓練,可以增進這些官能的強度與功能,而這些官能經過訓 練後,可以隨心所欲的應用到其他事物上。因此該理論認為訓練教材的選 擇,不必重視其實用價值,而應重視其對特定官能訓練所具備的形式,而 訓練的目的既非知識的傳授,也非習慣的養成,只不過是形式的訓練而 已;例如某個教材的學習活動屬於記憶形式,不論教材內容為何,均具有 訓練記憶能力的價值。但經過實證的研究發現(朱敬先,民1986,238-243; 王克先,1987,312-317),學習的遷移是有條件、限制的,經過訓練的官 能無法在所有類型的教材上,均能發揮有效的遷移。

二、共同元素論(Indentical elements theory)

共同元素論認為在新舊的學習中,是否能產生遷移的效果,應視於新 舊學 習中所具備的共同元素多寡。所謂的共同元素包括內容、歷程、方 法、態度、習慣、情緒等(朱敬先,1986,239),當新舊學習活動中具有愈 多相同的內容、目標和步驟,則在新學習中產生促進學習的正遷移效果越 大。因此該理論認為教材內容與實際應用內容應該盡量一致,方能產生較 大的訓練遷移成效。 三、類化論(generalization theory) 類化論反對共同元素論以原子論的觀點分析學習遷移,將學習內容變 成零碎而不完整的個別因素。該理論認為學習遷移的發生,端視學習者能 否將舊經驗所學到的原理原則加以類化,才是形成以後學習遷移的主要原 因。該理論認為一般原則的學習,若運用到適合的情境中,有助於問題解 決而形成正遷移。反之,將以往所學習到的原則,運用在不恰當的情境下, 反而會形成負遷移而對學習新事物造成干擾。該理論與共同元素論相似之 處在於認為:遷移是基於刺激與反應間類化的效果,當前後兩項工作或情 境相似度越高,遷移效果越好。而不同之處在於類化論強調原則的類推與 運用,並認為在舊情境所學的原則運用在新情境下,會因為運用環境的恰 當與否而產生正遷移(助益新學習)或負遷移(干擾新學習)。而共同元 素論則是強調兩個學習中共同元素的客觀存在。然而類化論的先決條件,

(24)

取決於學員在原學習中須能全面瞭解此原則,方能將此原則運用在新的學 習,然而原則的瞭解與學習受到學習材料的性質及學員能力等因素限制。 四、轉換論(Transposition theory) 又稱為關係論,該理論表述假設學習者能在新的情境中,察覺出與舊 的情境中相同的關係型態,則就能在原先情境中的學習經驗,應用到新情 境中。轉換論強調經驗或行為的整體性,認為每一次行為或經驗都是一個 特殊的型態,並都具有不同的特徵。產生遷移的關鍵在於不同型態活動中 所有元素組成的整體關係,而非共同元素論所強調相同的個別元素。為使 學習遷移理論能有效應用在訓練實務上,學者從理論中歸納出幾項實作原 則,提供訓練人員作為理論應用的建議(王克先,1987,316-317): 一、訓練遷移有正有負在訓練活動中所學的原理原則,運用在適當的情境 中,將有助於問題解決,但若運用的情境不恰當,反而會干擾受訓者解決 問題的能力。 二、直接學習較為有效,透過間接遷移達成訓練目標效果有限形式訓練論 認為官能訓練後,能應用在任何地方,但實證結果並不樂觀,針對學習目 標加以訓練的效果,遠較間接的訓練遷移有較佳的成效。因此組織應確實 評估訓練需求,瞭解訓練目標的內容、情境與其中元素的關係,僅單純教 授原理原則,要求受訓者自行判斷情境、轉換應用,效果並不顯著。 三、遷移是基於「相」的原理,因此訓練時的材料、人物、環境越能與實 際工作的狀況相符,則受訓者更容易適應工作環境,應用訓練所學的成效 也將越明顯。 四、課程與教材的編定,應注意經驗的系統性與聯絡性經驗的系統性是指 經驗的難易層次、先後順序、銜接方法,是一種垂直的連貫。經驗的聯絡 性是指不同課程所學經驗的聯繫,是一種水平的聯繫。課程的安排若能注 意到經驗在垂直與水平的聯繫,能有助於受訓者利用舊經驗來解決新問 題。 五、應使受訓者瞭解學習情境中各個因素的整體關係,以培養其解決問題 的能力訓練不應只是學習片段且零碎的知識,應協助受訓者發現原理或重

(25)

組原則,從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透過瞭解不同情境中,各因素間的整 體關係,使受訓者能利用所學適應新環境、解決新問題(王克先,1987, 317)。 六、訓練時應說明原理、舉例應用,以協助受訓者類化其學習經驗因為原 理原則的瞭解與學習,受到學習材料的性質及學生能力等因素限制,因此 講師應提供適當的指導,協助受訓者類化其訓練經驗,以遷移至實際工作 場合上。 小結:本研究主要探討新進消防人員於職前訓練中如何得到最貼近往 後面對職場上情境的訓練,於是對於訓練遷移理論中屬轉換論形式最能發 揮訓練成效。由於消防工作所面對的都屬突發事故,於是在於訓練制度編 排上都朝向能讓學員透過假定情境模擬中得到解決事情的能力及想法。 2.1.2 訓練的模式

Stern & Hiromitsu(1990)提出因為工作內容及職位的差異,所以有著 不同種類的訓練方式,依訓練的時機來區分,企業內的教育訓練執行方式 最常見的是以「工作中訓練」(on-the-job training, OJT)及「工作外訓練」 (off-job-training, Off-JT)兩者來區分。 楊松德(1998)指出工作中訓練為「透過工作對職務上必須的知識、 技能、態度,進行有計畫性、目的性、組織性、持續性地訓練,亦即在於 分配部屬工作時給予指導」。 工作中訓練發生在工作場所,當員工正在 工作的時候以一對一的方式所進行的訓練,不分年紀和職位,所有的員工 都能藉由這樣的方式分享他們的知能,同時也能從其他人身上學習長處 (Stern & Hiromitsu,1990)。這是企業組織中最常出現的一種訓練方式, 這種方式是讓一個人以實際執行工作的方式來學習其工作。從一般職員到 公司經理,在進入公司之前,都可能需要工作中訓練。工作中訓練是亞洲 企業培育人才的主要方式,由導師傳授技能的學徒制度,可說是工作中訓 練的原型。工作中訓練最常使用的方法包括: 一、學徒制訓練 是一種較非正式,但教、學關係極為密切,由導師主導一切學習的內 容和型態,學習時間不定的一種方式。

(26)

二、職務輪調 發展一個使員工經歷不同職位類別的系統,受訓者在有計畫的情況 下,更換其工作,使員工學習到不同單位所需的相關能力,並對於組織其 它部門、單位都有所瞭解。 三、工作示範教學 利用現場的材料進行演練,講師從旁協助受訓者,並從中糾正錯誤, 以確定有效解決問題。 四、實習訓練 包含工作指派、實際操作等。 五、工作代理: 由一個人實際操作一項任務、技能或過程,並且伴隨著一位訓練者來 解說。工作中訓練的優點在於它的成本低廉,受訓者邊做邊學,讓員工能 對於實際工作狀況有所瞭解,並且不需另外準備工作場所以外的設施,因 為受訓者直接在工作場所中學習。由於其能結合工作與學習,因此此種方 法也可以促進學習的效果,並且可以在知識分享的過程中培養良好的工作 關係(Stern & Hiromitsu,1990)。

小結:依目前現行訓練制度中,會於職前訓練中分配二至三個月的實習 訓練,實際讓學員到外勤前線執行勤務,並會搭配學徒制的方法,讓資深 消防人員帶領學員,如此一來更能讓學員貼近工作臨場感。 工作外訓練發生於工作場所之外,可能在工作時間或在工作時間之外 舉行,在特定時間、特定的訓練場所,將學員集中於共同學習的特定的主 題。企業可能會擁有工作場所外的訓練設施,也可能會尋求外界機構提供 訓練。工作外訓練比工作中訓練更為正式,因其具有以下幾項特徵: 一、為團體學習而非一對一的指導 二、有預定的培訓時間 三、使用專業的訓練人員 四、訓練是理論重於實務

(27)

五、大部分使用系統化的評估。

至於工作外訓練的方法包含以下(Stern & Hiromitsu,1990): 一、演講法 針對某議題有深入研究的專家,經充分準備後,以口頭敘述的方式, 有系統的講述該議題。 二、討論法 讓參與的成員針對主題,進行討論、檢討、互相提出意見,以謀求解 決問題的方法。 三、個案研究法 透過某一樣本觀摩個案來描述員工或組織如何處理一個困難的情 況,期望在解決過程中能獲得有關問題分析與診斷的技巧。 四、教學遊戲 經由設計有組織的活動,學員於活動中針對特定目標依遊戲規則互相 競爭,也能引起學員對某一議題的興趣。 五、角色扮演法 受訓者利用扮演某種角色之機會,實際體驗該角色之特性。 六、模擬訓練法 有些類似角色扮演,通常由多個學員組成團隊,經由複製學習訓練中 所需之真實情況,共同謀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一種能呈現出真實情境的 訓練法。 七、多媒體教學法 將視聽科技與電腦同時結合運用,將訓練課程內容以說明之圖文檔或 卡通、影集等方式呈現給所有的受訓者。 八、參觀

(28)

集體參觀工作場所實地瞭解工作內容,利用參觀來學習。 九、視聽教學法 針對特殊議題所設計的自學教材,可能含影片、幻燈片、自學手冊等, 現今多強調應用電腦科技、配合光碟設備以滿足學員個別差異、自學步 調,與雙向溝通的需求。 小結:透過角色扮演法實際模擬往後消防人員會面對的災害情境去操 作,大大貼近及提升學員學習專注度,過多紙本理論的探討都不足實際操 作十分鐘來得更有效果。 2.1.3 教育訓練理論選擇 本研究主要探討消防署訓練中心培訓新進人員養成訓練制度下,未來 下單位分發後對於外勤實際表現能否有效發揮,並能讓單位主管及同事來 評估效益,於是訓練學習理論中針對訓練遷移理論將是合乎本研究中所要 探討的面向。由於消防工作並不像是一般文書業務工作,能給予新進人員 磨合與交接期,即戰力的有效發揮才是面對此工作的最好保護。因此在新 進人員養成訓練裡將模擬各種消防工作環境所面對的搶救,如實地呈現在 學員的訓練中,以期能製造更深的真實感讓訓練更貼切外勤環境,目的都 是要讓往後新進人員下單位後能無縫接軌。

2.2 訓練績效評估

教育訓練在台灣佔各界日益重視人力資源的培育及發展,公務體系亦 不例外,但針對現今大多數的訓練而言,評估的缺乏應可說是最普遍的不 被重視之處,訓練人員經常假定訓練方案有其價值而避免從事評估,或只 著重受訓者對訓練過程之感受與經驗此種反應性評估,對訓練內容本身則 不加以檢視(余品嫻,1997),因此常造成訓練效果不彰的情形。 2.2.1 訓練評估的定義 Hamblin(1974,8)認為訓練評估是指「訓練方案評估資料收集之過 程,並分析 歸納影響訓練之各種因素,並將其回饋到有關部門及人員, 主要目的是要藉由訓練過程成功地達成其目標的發現,再加以改善訓練」。 Goldstein(1993,147)指出訓練評估為:「是有系統地收集訓練資訊, 經由對資訊的描述及判斷,作為訓練是否有效的判斷,並決定各種教學活

(29)

動的選擇、採用及修改。評估是一項資訊收集的技術,將必要的資訊利用 於修改教學方案,達到教學的目標」。有關各學者對於訓練成效評估的定 義,整理如下表。 表 2-1 各學者訓練成效評估理論 學者 時間 定義 Tyler 1953 將學員的表現與行為目標相比較的過程,亦即評量受訓者改 變的情形 Clegg 1987 決定訓練是否值得,指出改進的地方,檢測目標達成的情 形,決定訓練是否應該繼續存在,找出更好訓練方法並建立 未來訓練指導方針 Kelly 1958 可判斷一個人工作貢獻的價值、工作的品質及數量、未來發 展潛能及為達成其所需要的幫助 Stufflebeam 1966 教育訓練方案的確定、獲取及提供資料,作為參考決策的過 程,最重要目的是在於改善現狀 Hamblin 1974 指訓練方案評估資料蒐集之過程,並分析歸納影響訓練之各 種因素,回饋至有關部門及人員 Tracy 1983 指一種系統的方法,用以評估方案的執行與目標的達成,了 解企業方案執行的偏差及可採行的補救措施 戴幼農 1983 訓練過程中或訓練期滿,對於教學活動按一定之標準,做有 系統調查分析與檢討,以經濟效益觀點,判斷訓練價值與組 織績效的衡量程序 Worthen & Sanders 1987 是有規則的判斷方案的品質、成效與價值,並對過程、產出、 目標與環境作一分析,並且藉著蒐集與分析資料提供決策有 用的資訊 Phillips 1991 訓練成效評估是一種系統性的過程,用以決定方案的意義及 價值,且是用來對方案的未來情況作決策之用 許宏明 1995 從訓練執行過程到訓練結束之後,依據一定標準,針對訓練 內容、學員的反應學習情形加以評量,進一步比較是否達成 訓練目標動態過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施銓立(2003),轉引自鍾武中(2010)

(30)

小結:本研究探討成效後是為了讓現行新進消防人員訓練制度有明確 的建議指標來做改善,Clegg (1987)及Phillips (1991)所推行的訓練成效評估 將相當貼切本研究目的。 2.2.2 訓練評估的目的與功能 對於訓練評估的功能,有許多學者提出其看法,大致以其作為判斷培 訓是否達成預期設定的目標、判定培訓成本/效益之比率、檢視培訓程序、 優缺點及適用性、判定培訓參與者受益情形、建立員工與培訓基本資料 庫,協助將來決策制訂等為其主要功能。本研究將學者對於訓練評估功能 的看法整理於下表: 表 2-2 各學者訓練評估功能理論 學者 時間 訓練評估功能 Brandenburg 1982 1.分析活動之成本 2.改進培訓發展方案 3.提供回饋予方案設計 者或管理者 4.瞭解員工的技術水準 5.發掘組織未來的領導者 6. 提供資訊予績效評估 7.安置員工於適當的部門,使之能有所貢獻 8.提供回饋予參與者 9.瞭解員工的效率 10.為培訓單位建立地位 或名聲 Swierczek & Carmichael 1985 1.改進培訓方案
2.提供方案設計者、管理者或學員相關回饋 3. 評定員工技術水準 Clegg 1987 1.判斷培訓方案的價值(Payoff) 2.證明培訓功能的存在 3.衡量培 訓目標的達成情形 4.幫助培訓獲得更多的利益 5.找出培訓需要 改善的地方 6.找出培訓改善的方法 7.當局(Authority)的要求 8. 評估本身是好的 9.幫助培訓方案的推銷 10.讓學員瞭解自己的 成就 11.讓學員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12.判斷培訓行政人員的成 就 Bushnell 1990 1.決定培訓達成目標的情形 2.可暸解方案應採行何種形式的改 變,以改進課程的設計及培訓的方式 3.能告知培訓主管及學員, 是否學員以學到所需的知識及技能 Phillips 1983 1.判斷培訓是否達預期目標 2.判定培訓成本與效益之比率3.檢視 培訓程序及優缺點4.判定培訓參與者受益情形5.建立員工與培訓 基本資料庫,協助將來決策制定

(31)

莊財安 1991 1.幫助講師及學員尋求最有效的學習活動與方式2.幫助學員對其 學習結果做一評估,以便在加強學習與修改課程內容3.衡量有關 資源是否最有效的分配與運用4.衡量學員所學是否對公司有益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林坤茂(1997),邱宏益(1996),傅永均(1994) 2.2.3 訓練評估的模式 訓練成效評估在學術界有許多學者提出相關理論模式,與訓練相關的 評估模式整理如下表: 表 2-3 各學者訓練評估模式理論 模式 提出者 評估標準與構面 四層次模式 Kirkpatrick 1.反應 2.學習 3.行為 4.結果 五層級模式 Hamblin(1974) 1.反應2.學習3.工作行為4.對組織的影響5.最終 價值的變項 六階段模式 Brinkerhoff(1988) 1.設定目標2.設計方案3.實施方案4.立即的結果 5.應用結果6.影響及價值 投入、過程、 產出模式 Bushnell(1990) 1.投入2.過程3.產出 投資報酬率 Philips(1994) 投資報酬率=(一年內訓練收益-訓練相關成本) ÷訓練相關成本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狄家葳(1999) 黃麗鴦 (2007) 提到目前在學生教育訓練理論中最常被運用到『學生 學習績效評估模式』是來自於威斯康辛大學的教授 Kirkpatrick (1994) 提出的評估訓練方案計畫 (Techniques for EvaluationTrainingPrograms) 。 其依照此評估方案的層級結構 (Hierarchical Structure) 的內容依序為反 應、學習、行為與成果四個階層,這四個階層是評估一個訓練是否有成效 的方式,每一個階層都有重要性存在,如下列所述:

(32)

一、反應層次(Reaction Level) 指學習者對教育訓練的課程喜愛程度與滿意的程度,其主要是在測量 學習者對課程各方面的感覺,包括師資、教材、課程安排、教育訓練等項 目,但並未包含所學習的任何知識與技能,此一層級基本上是滿意度之評 量。 二、學習層次(Learning Level) 此一層面是指學習者對教育的內容之吸收程度,其中包含原理、事 實、技能與態度等學習程度,此一層級可評量學習者的學習狀況,以及了 解是否有達到學習效果。 三、行為層次(Behavior Level) 指學習者因為教育學習而改變工作上的行為程度,主要是衡量學習者 是否有將所學運用至該學科之上,利用學習過後的前後差異來決定學習的 成效,通常在所學過後一段時間進行評量。 
 四、成果層次(Result Level) 指教育訓練最後對該組織產生的結果,如生產力提高、品質改善等, 此一層次是在衡量組織成果最後的影響 (黃麗鴦,2007;邱道生、林宗輝, 2009)。 小結:由 Kirkpatrick 所提出的四層次相呼應本研究中對於學員學習訓 練中反應的成效、學習的評估、行為的表現及最後要探討的結果。 2.2.4 訓練評估的方法 訓練績效評估的方法,一般在執行訓練績效評估時常使用的方法有下 列幾種(陳德望,2001,22-24): 一、問卷調查法(Questionnaire Survey)

(33)

將訓練課程評估有關的問題,以封閉式量表或開放式問題列於紙張 上,交由參與訓練的人員或第三者進行回答的方法。若是在時間與資源不 允許用觀察法或是 談法時通常會採用問卷調查法,以便於在短時間內從 多數人手中獲得資料。問卷調查法運用的範圍最為廣泛,包括有課程內容 是否適當、講師授課的方式是否有效、課程的計畫是否適當等都是問卷調 查的項目。此是屬於Kirkpatrick 的反應層次與學習層次。 二、訪談法(Interview) 透過資料蒐集者與資料提供者的對談來蒐集資料,訪談執行可以透過 對談、電話或視訊等進行。訪談法的實施往往是在訓練活動結束後,直接 與學員訪談,過程為一邊談話一邊評估。訪談法的成功關鍵因素有: 1. 了解所欲蒐集的資料性質。 2. 安排合適的人進行訪談。 3. 設法使被訪談者打開心胸。 4. 良好且不受干擾的訪談氣氛。 5. 設計一個好的訪談大綱。 三、觀察法(Observation) 觀察學員在課程進行中的活動狀態對其訓練課程的理解度、上課情形 及態度、各項能力的表現度等進行評估。它是藉由實際的觀察了解學員的 狀況,通常是使用在了解任務與技巧的表現。而執行觀察法者往往是講師 或訓練承辦人員。透過觀察法了解學員與講師的互動情形、學習反應與態 度、學員回答問題、學員彼此之間的互動等表現來了解學習的效果。 四、測驗法(Test) 從訓練課程的內容中選擇重點於課程進行前做成測驗問題,並於課程 結束後測驗學員,以評估其對課程的理解能力及學習的結果是否達成課程 所預定的目標。測驗法能了解學員對特定事務的了解程度以及在執行一項 任務的能力。測驗可用於訓練前、中、後,訓練前的測驗可以了解學員對 訓練內容的了解程度;訓練過程的測驗可以了解學員的學習進展並發掘學 習所遇到的問題;訓練後的測驗可了解學員的學習成效為何。

(34)

五、文件分析法(Documents) 是指於訓練後以學員實際的工作表現,將反映於某些報表文件,因此 可用組織內許多現成的文件做為評估的資訊來源,例如非生產工時的統計 表、生產績效評核表、財務損益表、客戶報怨表、以及意外報告表、改善 提案表等。 六、情境模擬法(Simulations) 是指模擬出近似實際工作的情境進行觀察評估。情境模擬法的使用主 要是因為有些狀況無法隨時在實際工作場所中發生,例如危機事件的處 理、防火逃生、工安意外、急救措施、緊急應變措施等情境時,就有賴於 情境模擬法來評估訓練成效。 七、行動計畫法(Action Plans) 學員在訓練結束後,以書化的方式描述其將如何把訓練所學的運用到 實際的工作職場,再依據學員自己的承諾(計畫書)做事後的追蹤。

陳思均(2001,44)指出Beardwell & Holdem(1997)於國際培訓總 會第二十九屆年會中亦提出了三十項的訓練評估方法供與會人員參考,包 括有工作方案、統計分析各類紀錄表、鑑定檢核、案例研究、成本及效益 分析、成本分析、特殊事件分析、訓練進度日誌、課後意見調查或回饋表、 錄影及錄音、結訓方式、私下或非正式的討論、訪談、技能測量、特定指 標測量、隱性測試或扮裝評估、簡單觀察、正式觀察、同仁間之互評、重 複測試、口頭報告、職能或任務整合、計畫制定、問卷調查、投資回收、 角色演練、自我評估、模擬工作學習、軟硬體評估設備、施訓人員回饋報 告。 八、所羅門法 所羅門法認為訓練前之「前測」可能會對受訓者的態度及行為產生影 響,干擾實際訓練成效,這稱為前測的影響性(Pretest Sensitization)。而 傳統的二組設計的方式,無法適當地衡量及控制「前測的影響性」。因此, 所 羅 門 建 議 以 四 組 設 計 來 控 制 前 測 對 於 訓 練 成 效 的 影 響 ( Wexley & Latham,1991)。此種研究設計是將學員依類似的背景分成四組,全部的 人都接受事後測驗,但只有第一與第二組接受事前測驗,第一與第三組接

(35)

受訓練的安排,透過這樣的研究設計可了解訓練效果是否受前測的影響, 也最具內、外效度。 小結:本研究將採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針對新進消防人員及外勤消防 人員進行探討。問卷將發於新進消防人員,訪談法將針對外勤消防人員擔 任主管職務者。

2.3 消防訓練的演進

我國消防人員從警察教育體制提供消防基礎養成教育,在經警察特考 分 發,由機關提供現職消防人員各種消防專業訓練、在職訓練幹部培訓 等各類訓練課程,訓練情形如下: 一、消防人員養成教育 我國現行消防人員養成教育體制有警察專科學校消防安全科、中央警 察大學學士班消防學系、警察大學學士班二年制消防學系,及消防相關系 所之大專院校為吳鳳科技大學消防學系,內有四技、二技、台北科技大學 土木與防災所、東南科技大學防災科技研究所及中華技術學院土木防災工 程研究所等,上述各校系所為我國消防人力養成教育來源之一,目前現行 消防人力沿用警察教育體制,9 成人力來自警專、警大,如欲擔任警察機 關職務,依警察條例必需接受警大或警專的教育訓練。現行警大、警專或 其他消防系所學校,依現行教育體制均為 2 年制或 4 年制,與其他國家 相比較,我國消防人員的基礎養成教育較完備。 目前基層消防警察特考(消防安全類科)開放大專院校一般科系均得 以報考,一但進入消防單位,因缺乏消防基礎養成教育,現委由警察專科 學校規劃 11 個月消防基礎訓練課程,課程內容有法律課程、消防專業課 程、消防體技課程及一般課程,此與學校消防學系培育(4 年制或 2 年 制)的消防人員互相比較,前者的消防基礎及專業訓練期程不及後者,此 正是各消防機關對僅考試錄取消防人員,期待藉由加強消防專業訓練,來 提升防救災救護能力,以保障民眾生命及財產安全。 現行消防人員來源,其一為警大學及警察專科學校畢業經警察特考 (消防安全類科)錄取、訓練及格任用;另一來源為一般大專院校畢業生 不限科系報考警察特考(消防安全類科)錄取、訓練及格任用等二種,因

(36)

來源不同、訓練期間不同,分發單位服務後無論在任務執行及消防倫理及 對團隊默契的情感及服從性都會有所差異,其優缺點如表2-4及2-5所示: 表 2-4 警大及警專學生任用訓練資格表 類 別 消防人員考試、任用、教育及訓練 優缺點分析 警 大 及 警 專 學 生 教育 警大及警專辦理班期、進修 及警察大學消佐、專業班 優:1、有團隊歸屬感、素質相似、紀 律嚴謹,容易養成革命情感、團隊默 契及高度服從性之組織文化。2、從 事救災救護任務時,特別重視合作協 調,在同一教育體制下所養成之文 化,有利警消合作。 缺: 1、由於警察大學及警察專科學校 硬體設施有限,消防人力短缺,無法 立即迅速因應業務需求而擴增人 力。2、消防環境所面臨各種災害的 專業學識,以現行教育訓練科目,並 不能符合消防業務所需。 考試 公務人員特種考試警察人 員考試規則 訓練及任用 1. 教育訓練五個月 2. 實務訓練一個月 3. 試用期六個月 資料來源: 林秀珠(2009)

(37)

表 2-5 大專院校畢業生任用訓練資格表 類 別 消防人員考試、任用、教育及訓練 優缺點分析 大 專 院 校 畢 業 生 考試 消防警察特考 優點: 1、納入不同專業領域人才, 改變消防原本人力結構,讓更多專 才進入消防系統使環境更為多元 化。2、擴大甄選機制,有助提昇消 防人員素質,因警大、警專硬體設 施有限,對人力補充的時效性有正 面助益。 缺點:1. 從事消防工作除需具備基 本學識外,也應具備專業技能及體 能,非由考試及格就可選拔出合適 人才 2. 考試錄取後訓練期間每人 每月約領2萬元不等之薪資,享有多 項補助,如畢業分發後離職,並不 需要賠償任何費用, 嚴重浪費國家 資源 。 訓練任用 1. 教育訓練11個月 2. 實務訓練1-3個月 3. 試用1年 資料來源: 林秀珠(2009) 二、消防人員專業訓練 消防署每年依照消防勤業務規劃不同類別專業訓練課程,以加強各層 級消防機關人員救災救護、執行各種專業勤務職技能。消防署為提升消防 人員能力,自84 年 3 月成立之初,即加速辦理研訂「消防人力教育訓練 四年中程計畫」,內容包含建立教育體制、充實教育之內涵、辦理專業講 習班期、赴國內、外研習、進修、考察、設立消防教育委員會、落實常年 教育訓練,加強心理輔導職能及辦理消防楷模甄選活動等。本研究整理內 政部消防署訓練中心於106年度辦理外勤消防工作專業訓練課程,如表2-6, 表 2-6 106 年度外勤消防工作專業訓練課程班次表 訓練課程名稱 訓練人數 開班期數 火災搶救初級班 920人 25班次

(38)

特種搜救人道救援班 84人 3班次 火災搶救教官複訓班 60人 2班次 火災調查人員訓練班 65人 1班次 救護教官班 80人 2班次 危險物品管理班 51人 1班次 消防安全設備講習班 60人 1班次 急流救生救援班 132人 4班次 潛水機制研討會 75人 1班次 化災搶救進階班 30人 1班次 急流救生教官複訓班 244人 5班次 化災搶救指揮官班 80人 2班次 日本特別研習訓練班 42人 1班次 公路及隧道搶救訓練 60人 3班次 潛水初訓班 30人 1班次 航空器災害搶救訓練 60人 1班次 日本救助課程訓練 100人 2班次 捷運及鐵道搶救訓練 66人 1班次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內政部消防署訓練中心(106年)辦理班期流入表

(39)

三、特考班學員所受養成教育 (一)訓練內容 表 2-7 特考班學員養成教育訓練內容 訓練課程名稱 訓練內容 正式教育 包含預備教育 3 週、各類消防專業課程教育 46 週(分 3 階段實 施)及職前講習(結訓講習 3 週)。 精神品德教育課程: 包含學生生活檢討會、專題演講、專書選讀、專題討論、論文 比賽、演講比賽、中心德目講述、法紀教育、業務督考評比、 文康活動、消防政策管理與評估、危機管理、災害防救未來展 望、消防人員核心價值(含人權議題)、風紀問題探討、消防 倫理、身心發展及壓力管理、性別主流化(包含 CEDAW﹝消 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性騷擾案件處理、消防人員 權利保障與救濟實務、風紀問題探討、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等 課程,以加強學員之思考、組織、表達及創作能力,由學員自 治管理方式,加強學員團隊精神,養成良好風範。 消防體能訓練課程 運動傷害防止及體適能原理介紹、柔軟操操作方式、體適能訓 練方法介紹、體適能訓練訓練規劃(含腹肌力訓練、臂力練習、 單槓【引體向上】練習、重量訓練)、3,000 公尺跑走(心肺耐力 訓練)等 學科課程(消防專業) 災害防救管理實務、危險物品管理實務、防火宣導、消防安檢 實務、行政法實務及消防法規實務應用等課程 體技課程 繩結基礎訓練與救災器材操作、消防車輛器材介紹、初級救護 技術員課程及實務運用、中級救護技術員課程及實務運用、火 災模擬訓練、化學災害實務訓練、水上救生訓練、急流救生基 礎訓練、救助訓練等課程 職前教育(結業講習) 消防政策及當前工作重點為課程重點,並講授消防警察權利與 義務,做為學員進入實務訓練之準備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內政部消防署訓練中心學員簡章(105年) (二)訓練科目 表 2-8 特考班學員養成教育訓練科目 訓練課程名稱 學分數/時數 教學重點內容

(40)

精神品德教育課程 每週 4 小時 訓育活動:每週實施訓導活動 2 小時, 包含:學生生活檢討會、專題演講、專 書選讀、專題討論、論文比賽、演講比 賽、中心德目講述、全校性法紀教育、 中隊考核業務督考評比、大中隊文康活 動等,每階段訂定訓導活動行事曆實施 消防體適能訓練 每週 4 小時 一、運動傷害防止及體適能原理介紹 二、柔軟操操作方式 三、體適能訓練方法介紹 四、體適能訓練訓練規劃(含腹肌力訓 練、臂力練習、單槓(引體向上)練 習、重量訓練) 五、3000m 跑走:心肺耐力訓練 學科課程 災害防救、危險物品、防火宣導、消防 安檢、行政法、消防法規 體技課程 繩結操作、消防車輛器材介紹、初中及 救護技術、火災模擬、化學災害、水上 救生、急流救生、救助訓練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內政部消防署訓練中心學員簡章(105年) (三)訓練考核 一、 體技成績以 100 分為滿分,60 分為及格,未滿 60 分為不及格,不 及格者依訓練計畫第 19 點規定,由內政部消防署函報公務人員保障 暨培訓委員會(以下簡稱保訓會)廢止受訓資格。 二、 每階段體技成績考核方式如下: (1) 平時考試:由教官隨堂舉行之,占階段成績 30%。 (2) (期中考試:由教官於每階段中,依規定時間及進度舉行之,占 階段成績 30%。 (3) 期末考試:於階段終了,依規定時間及進度舉行,本項成績占 階段成績 40%。 期末考試、期中考試及平時考試成績併計為階段成績。

(41)

(四)訓練成績彙整 彙整消防年特班在校各項學術科成績,以對其作初步的探討。消防年 特班於訓練一年後,將會彙整一整年包括學、術科各項成績,以係數加總 為全校排名,透過排序依內政部消防署提供107年各縣市政府消防局開出 所需消防人員額數,來給予分發選填。其本研究重點在於學生對於術科體 技能訓練後,能否對外勤實務發揮所長及功用,於是文獻中成績特針對6 項訓練、7張證照部分所分析探討。統計結果如圖2-1, 圖 2- 1 特考班學員訓練總成績分佈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內政部消防署訓練中心105年特班畢業成績表(105年)

(42)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1 研究架構

本研究主要以問卷調查法及專家訪談法。先透過蒐集國內、外有關教 育訓練工作及訓練績效探討相關之研究,以對教育訓練需求下有一通盤性 的瞭解,再依研究動機與目的需求及外勤一線主管的意見設計問卷,藉由 問卷發放分析受訪者之看法與意見。最後則綜合上述文獻探討及問卷調查 所得之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第一階段針對探討特考班學員於接觸實務 經驗的前後是否會對於課程所學有重要度上的差異性;第二階段探討學員 已有實務經驗,檢視自己的工作表現與在校教育所給的課程是否有正向影 響及最後第三階段在探討外勤單位主管對於學員工作表現的評價是否有 顯著性的正、負向評價。 圖 3- 1 研究架構概念圖

(43)

3.2 研究設計

本研究將運用問卷調查及實地訪談等方法,藉以彙整組織績效的相關 議題,並提出研究成果及建議。根據各期程實際回收問卷後,分析發放對 象、總數量、有效問卷及無效問卷,請參閱表 3-1。 表 3-1 各階段問卷發放情形 日期 107/01 107/04 107/04 107/04 比較階段 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 對象 學員 學員 學員 主管 發放問卷 500 500 500 回收問卷 250 250 170 79 有效問卷 249 249 170 79 無效問卷 1 1 0 0 問卷內容 表 3-2 表 3-2 表 3-4 表 3-4 本研究各階段之方法及步驟分述如下: 3.2.1 第一階段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將發放問卷針對內政部消防署消防特考班學員。 (二)問卷發放方式及數量統計 本研究問卷設計利用 GOOGLE 表單製作電子問卷,並請特考班學員 在校隊職官管理幹部利用社群 LINE 電子群組做發放,共計特考班學員 500 名,實際回收問卷 250 份,無效問卷 1 份,有效問卷 249 份。 (三)操作目的與方式 本研究將針對消防年特班學員畢業分發前與下單位實務訓練三個月 後,將分別施作問卷調查訓練項目並給予重要度分析評分,進行統計分析 與彙整後,作為對照數值相關內容之依據。目的在於分析準消防員於訓練 後尚未踏入職場前,先行對於整年專業訓練給予課程重要度檢視。再於分 發下單位後歷練三個月實務訓練再次施做問卷調查,比較分析是否在校所

(44)

學專業訓練有確實發揮於職場上。由於問卷發放為統一交予學員在校隊值 官,在統一公布受測問卷填答方式,由於考量作答為求公正及公平性及為 學員還未離校分發所採取作答方式太過籠統,採不特定對象不記名填答。 於是採用獨立樣本 T 檢定適用於兩組獨立的樣本,用以檢測兩組之間平均 數之間的差異情形。本研究在檢定特考班學員對於訓練中心同受一年養成 教育後,課程上的認知重要度在分發單位前後差異分析比較。 (四)問卷設計 編制問卷初稿:本研究經由文獻探討後,歸納出教育訓練需求之重要 項目,再請資深消防人員依其經驗反應之意見加以改善,並據此編定為本 研究問卷初稿,經與指導教授及專家學者討論修改之後,確定問卷。 本設計問卷主要問卷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個人資料,內容有性 別、年齡、婚姻狀況、學歷、居住地及分發縣市,問卷設計請參考附錄 1。 第二部分為各項訓練科目,如表3-2, 表 3-2 訓練中心訓練重要性評估問卷題項表 構面 項目 題目 非常 重要 重要 普通 不重要 非常不 重要 火災搶救 F1 個人防護裝備認知。 F2 空氣呼吸器操作認知。 F3 消防設備運用。 F4 水源供應。 F5 水帶、瞄子及相關器材。 F6 架梯操作。 F7 火場人命救助。 F8 強制破壞之入口。 F9 通風排煙。 F10 殘火處理。 F11 消防人員自救。 緊急救護 E1 緊急救護法相關規範。 E2 人體構造與生理。 E3 基本生命急救術。 E4 止血、包紮與固定。 E5 頸椎固定、脫除頭盔與上頸

(45)

圈 E6 脊椎固定術與上長背板 E7 傷患搬運。 E8 車內脫困。 E9 建立靜脈管路。 E10 氧氣治療與抽吸 E11 常見急症的評估、處置與情 境操作。 E12 常見創傷的評估、處置與情 境操作。 E13 特殊病人及狀況評估、處 置。 E14 醫院、救護車實習。 救助訓練 R1 救助個人防護裝備介紹。 R2 繩索、扁帶及勾環相關元件 介紹。 R3 救助繩結實作。 R4 特多龍繩上登。 R5 繩索下降及轉換操作 R6 過繩結、下降帶人及滯空固 定 R7 固定點選擇及架設。 R8 省力滑輪、系統介紹及低所 救出。 R9 繩索安全確保操作。 R10 橫渡、斜降及橫渡布魯制克 救出 R11 救助擔架固定操作。 R12 繩索及雙結梯組合操作訓 練。 R13 立體救災訓練。 R14 救助器材車及相關器材操 作 急流救生 W1 急流水力學、通訊及安全事 項。 W2 急流徒手、橫渡救生。 W3 船艇、攔截操作救生。 W4 夜間求生。

(46)

W5 繩索、繩結應用操作救生 山難搜救 M1 地圖判讀及定位導航技術。 M2 繩索運用。 M3 簡易擔架操作。 M4 野外求生。 M5 搜尋追蹤技術 M6 救難、指揮系統與救援技 術。 M7 高山醫學及人員拖吊 化災搶救 C1 國內化災防救法法規及體 系。 C2 核生化案例簡介及防護要 領。 C3 災應變偵檢設備介紹。 C4 化災應變個人防護及處置。 C5 特殊化學品火災搶救及應 變管理 C6 化災應變資訊查詢、運用及 處置。 C7 化學槽車結構介紹及搶救 應變管理 C8 化學儲槽、管線介紹及搶救 應變。 C9 化災搶救操作流程訓練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內政部消防署訓練中心特考班訓練簡章(105年) 本研究所執行分析之量表,是採用 Likert 五點計分方法作為計分之標 準,照『非常重要』、『重要』、『普通』、『不重要』、『非常不重要』, 分別 給 5、4、3、2、1 分,分數越高代表學員對該所問事項內容之同意 度越高則較支持該類之訓練內容,反之則較不認同。 (五)問卷項目分析

本量表分別以內部一致性效標分析法(criterion of internal consistency) 及 相 關 分 析 法 (correlation analysis) 進行 分析,以 求得各題 項之決斷 值 (Critical Ratio,CR 值)及相關係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以瞭解各

數據

圖 1- 1 研究流程圖
表 2-5 大專院校畢業生任用訓練資格表  類 別  消防人員考試、任用、教育及訓練  優缺點分析  大 專 院 校 畢 業 生  考試  消防警察特考  優點: 1、納入不同專業領域人才,改變消防原本人力結構,讓更多專才進入消防系統使環境更為多元 化。2、擴大甄選機制,有助提昇消防人員素質,因警大、警專硬體設施有限,對人力補充的時效性有正面助益。    缺點:1
表 3-7 消防署訓練中心訓練成效評估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構面  題目  Crobanch’s α  火災搶救  1-11  .93  緊急救護  12-25  .97  救助訓練  26-39  .94  急流救生  40-44  .92  山難搜救  45-51  .94  化災搶救  52-60  .98  表 3-8 消防署訓練中心 105 年特班個人、主管評價職技能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構面  題目  Crobanch’s α  火災搶救  1.3.4.5  .96  緊急救護  6.8.9.10
表 4-2 特考班學員訓練成效問卷(分發後)受訪者資本資料  項目  人數(人)  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性別  男  216  86.7  86.7  女  33  13.2  100.0  年齡  20-25 歲  51  20.5  20.4  26-30 歲  134  53.8  74.2  31 歲以上  64  25.7  100.0  婚姻  未婚  222  89.2  89.1  已婚  27  10.8  100.0  學歷  高中(職)  23  9.2  9.2  大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Making use of the Learning Progression Framework (LPF) for Reading in the design of post- reading activities to help students develop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that support their

All the elements, including (i) movement of people and goods, are carefully studied and planned in advance to ensure that every visitor is delighted and satisfied with their visit,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f growing cities in Asia and Africa can provide clean, safe housing, the future of the people moving there should be a very good one...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 name common laboratory apparatus (e.g., beaker, test tube, test-tube rack, glass rod, dropper, spatula, measuring cylinder, Bunsen burner, tripod, wire gauze and heat-proof

` Sustainable tourism is tourism attempting to make a low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and local culture, while helping to generate future employment for local peopl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