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位國小教師行動研究歷程之探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一位國小教師行動研究歷程之探究"

Copied!
15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黃鴻博 博士. 一位國小教師行動研究歷程之探究 Probe by a Primary School Teacher into the Action Research Process. 研究生:鍾慧萍 撰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元月. I.

(2) 中文摘要 研究者經由合作參與過程,描述一位沒有研究經驗的國小教師,於九 十三年二月至十一月期間,經由參與教師行動研究社群,從事行動研究的 歷程,以探討影響教師行動研究相關因素及在研究期間教師與研究者本身 之專業成長。獲得以下重要結果: (一) 個案教師在整個行動研究的歷程中,其初始動機是以興趣和助人 為出發,過程中尋找的研究問題一直在自己的興趣和對研究者需要 的預期間調整,其對研究方法隨著經驗累積而逐漸純熟,撰寫文字 紀錄與報告則是教師比較困擾的部分。 (二) 影響個案教師參與行動研究的重要因素包括:時間不夠、協同合 作伙伴難覓,以及學術理想和實務工作間落差。 (三) 個案教師在行動研究中所獲得之主要專業成長有:獲得成就感、 嘗試使用新的教學媒體,促進教師反思,以及將行動研究的方法融 入於日常教學之中。 (四) 研究者自省在此研究期間的專業成長為對行動研究的再認知與開 啟新的研究動力,並對於問題學生的處理有新的體認。 基於上述研究發現,分別針對教師、學校、以及師資培育等提出建議。 關鍵詞:行動研究、個案研究、教師專業成長. I.

(3) II.

(4) Probe by a Primary School Teacher into the Action Research Process Chung Hui-ping. Abstract In the present case, the researcher—a primary school teacher who was still a green hand in the action research—participated in a school teachers’ action research society during February~November 2004. During the process, she engaged in the hands-on action research process in an effort to probe into the factors which have influence upon the teacher’s performance in action research and to look into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in both the teacher and the researcher. The study yielded quite a few significant findings, including notably the following: (1) In the entire action research process, the teacher in the present case was initially motivated by own interests and by the intent to help others. In the process she constantly adjusted herself amidst the interests and the researcher’s needs. She became increasingly sophisticated in the methodology of study in line with accumulation of experiences. The jobs to write documented records and reports are the parts which significantly perplex the teacher. (2) The key factors which more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teacher in the present case to participate in the action research include: Inadequate time, difficulty in finding teammates as well as the gap between the academic aspiration and practice. (3) The teacher in the present case has reaped expertise in the action research, including mainly excitement of achievement, the attempt to use the new teaching media, stimulus upon the teacher into introspec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ction research methodology into routine teaching activities. (4) The researcher reflects herself that during the period of study, the growth in the expertise would give renewed momentum to go further work on the action research. She, meanwhile, earns the new construct on how to guide problem students. III.

(5) On the grounds of aforementioned key findings yielded in the study, the researcher would like to offer constructive proposals to schoolteachers, schools and regarding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talents. Key words: Action Study, Case Study,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IV.

(6) 目錄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Ⅲ. 目錄…………………………………………………………………........ Ⅴ. 圖次目錄…………………………………………………………………. Ⅶ. 表次目錄…………………………………………………………………. Ⅷ.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 6. 第二節 行動研究…………………………………………………….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3. 第一節 研究情境與實施經過………………………………………. 43. 第二節 教師進行行動研究的情境…………………………………. 48.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進度……………………………………………. 52. 第四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 57. 第五節 研究倫理……………………………………………………. 63.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65. 第一節 教師從事行動研究的歷程…………………………………. 65. 第二節 影響教師從事行動研究的因素……………………………. 81. 第三節 教師從事行動研究過程中的專業成長……………………. 94. 第四節 研究者的專業成長…………………………………………. 106. V.

(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2. 第一節 結論…………………………………………………………. 112. 第二節 建議………………………………………………………….. 116. 參考文獻………………………………………………………................. 119 附錄………………………………………………………………………. 124 附錄一 研究計畫格式……………………........................................... 124 附錄二 個案教師研究日誌書寫格式………………………………... 125 附錄三 教師研究方案一……………………………………………... 126 附錄四 教師研究方案二……………………………………………... 127 附錄五 學習單一…………………………………………………….... 128. 附錄六 「公主的月亮」故事內容…………………………………… 129 附錄七 學習單二…………………………………………………….... 132. 附錄八 訪談大綱逐字稿……………………………………………... 133 附錄九 國小教師行動研究方法與實務研習問卷調查……………... 134 附錄十 研究者的研究日誌實例……………………………………... 140 附錄十一 小堇的研究心得一………………………………………... 141 附錄十二 小堇的研究心得二………………………………………... 142 附錄十三 美美國小校園植物網站…………………………………... 143. VI.

(8) 圖次目錄 圖 2-1 合 作 探 究 模 式 … … … … … … … … … … … … … … …. 30. 圖 2-2 NcNiff 等 人 「 環 中 環 」 的 模 式 … … … … … … … …. 31. 圖 2-3 批 判 行 動 研 究 的 模 式 … … … … … … … … … … … …. 32. 圖 2-4 學 校 本 位 專 業 發 展 行 動 研 究 的 螺 旋 狀 模 式 … … …. 33. 圖 3-1 研 究 流 程 圖 … … … … … … … … … … … … … … … …. 54. VII.

(9) 表次目錄 表 2-1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教 師 的 新 角 色 … … … … … … … … … … … 12 表 2-2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階 段 … … … … … … … … … … … … … … … 17 表 2-3 行 動 研 究 程 序 整 理 表 … … … … … … … … … … … … … … 34 表 2-4 從 事 行 動 研 究 的 成 效 整 理 表 … … … … … … … … … … … 37 表 3-1 國 小 教 師 行 動 研 究 方 法 與 實 務 研 習 課 程 表 … … … … … 48 表 3-2 研 究 進 度 與 資 料 收 集 表 … … … … … … … … … … … … … 52 表 3-3 小 堇 的 研 究 … … … … … … … … … … … … … … … … … … 55 表 3-4 資 料 編 碼 表 … … … … … … … … … … … … … … … … … … 60 表 3-5 主 要 參 與 研 究 人 員 代 號 表 … … … … … … … … … … … … 61 表 4-1 小 堇 一 週 學 校 的 時 間 分 配. VIII. … … … … … … … … … … … 82.

(10) 第一章. 緒論. 本章第一節針對問題的背景與研究動機做簡要的說明,第二節 將介紹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則是名詞解釋。.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 隨著時代的巨輪不斷往前推進,全世界也興起一股教育改革的 浪 潮 , 日 、 英 、 美 國 等 在 1987 年 以 後 陸 陸 續 續 推 出 教 育 改 革 的 措 施 ( 楊 益 風,民 88) ,而 我 國 理 當 不 能 自 外 於 此,民 國 八 十 七 年 九 月 三 十日教育部正式公佈了九年一貫新課程,九十年度起開始分階段實 施,中華民國教育史正式的邁向一個新的紀元。 過去台灣施行一元化的教育,我們以升學為導向的菁英式教學 內容和方法,造成了教學上的層層箝制和困擾,學生被訓練成考試 的工具,卻無法把知識連結於生活,九年一貫課程的出現,其用意 在教學以生活經驗為重心,培養現代國民所需的基本能力。 改革的主要動力在於教師,教育品質的關鍵也在於教師(林素 卿,民 91),課 程 改 革 的 成 敗,繫 於 教 師 能 否 參 與 改 革 過 程、能 否 扮 演 積 極 的 角 色( 歐 用 生,民 88)。過 去 改 革 的 失 敗,肇 因 於 忽 視 教 師 的 知 識 、 信 念 和 態 度 ( Driel , Beijaard ,& Verloop , 2001)。 傳 統 的教育改革一向忽視了教師的重要性,認為教師只是「知識的守門 員 」, 是 新 課 程 方 案 的 接 受 者 、 詮 釋 者 和 實 施 者 , 而 事 實 上 , 教 師 的 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學生,也牽動著整個教育體制的運作,教師亦是. 1.

(11) 理想與實踐之間的媒介,國家頒佈的課程綱要只是一個理想、一個 大方向,落到基層教師的手中就要轉化為實際的課程,從熟悉教材 內 容、準 備 教 具 到 正 式 上 課,這 中 間 都 是 依 靠 老 師 作 為 媒 介,因 此 , 老 師 的 角 色 至 為 重 要 ( 歐 用 生 , 民 83)。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不 但 是 推 行 一 些 新 的 課 程 理 念,也 更 新 教 學 內 容 和 技 術 , 更 重 視 教 師 知 識 觀 與 個 人 理 論 的 重 建( 陳 美 玉 , 91), 教 師 不再只是課程實踐的主體,更應實際參與課程的發展,教師的知識 應受到尊重,不再只是承受「由上而下」的改革壓力(歐用生,民 88)。 九 年 一 貫 強 調 反 集 權 ( 或 權 威 )、 反 學 科 本 位 ( 或 專 業 )、 反 菁 英 導 向 等 精 神( 陳 伯 璋,民 88),期 望 能 把 專 業 自 主 權 還 諸 教 師,教 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能藉由反思與探究產生最實際而有用的知識, 以彌補理論與實際之間的鴻溝。 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對教師來說是莫大的衝擊,雖然擁有更 多的專業自主權,但相對的,也要付出許多精力來建立自己的專業 形象,為因應新時代、新課程,教師勢必要走出象牙塔,擺脫過去 孤獨的形象,積極爭取與人合作,以謀求符合未來教育的知識,許 多研究證明,教師同僚間很少進行有效的互動,以及現在學校文化 充斥的個人主義,都是促使教師經驗快速僵化,專業發展停滯的主 要 原 因 ( 陳 美 玉 , 民 88 年 ), 從 教 育 部 公 佈 的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綱 要 及 其相關配套措施,可發現與過去不同的有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統整 課程、協同教學與教師行動研究的理念,這些牽涉到教師文化的改 變,鼓勵合作的文化,因為教師的教學是無法獨立於他人或文化脈 絡,教師有必要透過與學校社群成員、甚至是社區家長的互動、協 商與合作,釐清自己的看法、改進教學、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楊. 2.

(12) 智 穎 , 民 89), 而 行 動 研 究 就 符 合 這 些 需 求 。 行動研究在今日已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手段了,教師研究自 己的教學實際,建立自己的教學哲學,以改進並提高教學品質,落 實 課 程 與 教 學 革 新( 歐 用 生,民 88) 。行 動 研 究 強 調 在 行 動 當 中 實 施 研 究 , 在 研 究 中 採 取 改 革 行 動 , 極 適 合 教 師 使 用( 歐 用 生 , 民 83), 教師是學校課程的實際運作者,對於課程的相關問題的困難與成效 最 為 清 楚 , 近 年 來 ,「 教 師 即 研 究 者 」的 理 念 在 歐 美 十 分 風 行 , 是 行 動研究的特色之一,為配合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推動,教育部擬定 「 課 程 實 施 行 動 研 究 計 畫 」,鼓 勵 教 師 對 九 年 一 貫 的 基 本 能 力、學 習 領 域、課 程 統 整、協 同 教 學、基 本 能 力 指 標、多 元 評 量 方 法 等 內 容 , 進 行 行 動 研 究 ( 蔡 清 田 , 民 91)。 雖 然 過 去 二 十 餘 年 來 , 行 動 研 究 Stenhouse 所 提 倡 的 教 師 行 動 研 究 運 動,已 獲 得 廣 泛 回 響,尤 其 在 進 修 學 位 的 誘 因 之 下,許 多 英 、 美教師紛紛投入一些大型的行動研究,而我國近幾年來也累積了不 少的研究成果,但在實行的程度仍然不理想,呂錘卿和林生傳(民 90) 以 文 獻 分 析 的 方 式 , 建 立 教 師 專 業 成 長 指 標 , 歸 納 了 十 八 個 層 面,而行動研究就在其中,經編製成問卷抽樣調查,由教師自評, 而行動研究是屬於表現較不足夠的層面,名列倒數第三。 謝 寶 梅 ( 民 92) 針 對 1970-2003.7 間 發 表 的 227 篇 行 動 研 究 期 刊論文分析,發現行動研究運用於教學研究的論文,仍以學位論文 居多,未受過研究所教育的教師則較少從事行動研究。 再者,許多行動研究的論文是關於教學、課程、評量方面的改 進 , 諸 如 翁 秀 玉 、 段 曉 林 ( 民 87); 熊 同 鑫 、 王 振 興 、 陳 淑 麗 ( 民 90); 顏 婉 幸 、 張 惠 博( 民 89); 李 戊 益( 民 91); 席 家 玉( 民 91)。. 3.

(13) 但針對行動研究的歷程所遭遇的困難、影響的因素則較少探究。 由於教師行動研究的表現不佳,一般未受過研究所教育的教師 較少從事行動研究,再加上缺乏行動研究歷程的相關研究,因此本 研究將以一個協助者的角度,嘗試透過合作行動研究的方式,來探 討個案教師初次進行行動研究的歷程。試圖了解一般教師在進行行 動研究的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困難、影響的因素和專業的成長,以供 政府機關、師資培育機構、學校與教師們做為行動研究時的參考。. 4.

(1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擬藉由合作行動研究的方式,探討一位沒有研究經驗的 國 小 老 師,從 事 行 動 研 究 所 面 臨 的 困 難、挑 戰、所 需 的 支 援 和 資 源 , 以 及 在 此 歷 程 中 認 知、情 意 和 能 力 的 轉 變。並 且 經 由 本 項 個 案 研 究 , 促進研究者本身的專業成長,本研究問題如下: (一)個案教師進行行動研究的歷程為何? (二)影響個案教師進行行動研究的因素為何? (三)個案教師從行動研究的歷程中獲得的專業成長為何? ( 四 )研 究 者 在 合 作 行 動 研 究 的 歷 程 中,獲 得 的 專 業 成 長 為 何 ?. 5.

(1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研究中的重要名詞說明如下: (一)行動研究 本 研 究 對 行 動 研 究 的 定 義 是 採 用 歐 用 生( 民 88)所 提 出 的 說 法 : 行動研究是實際工作者採取質疑、研究和批判的態度,在行動中反 省,以改進實際,增進對實際的了解,並改革實際所在的情境。 (二)九年一貫課程 以民國九十年教育部公佈的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綱要所載內容為 主,以 培 養 具 備 人 本 情 懷、統 整 能 力、民 主 素 養、鄉 土 與 國 際 意 識 , 以 及 能 進 行 終 身 學 習 之 健 全 國 民 為 基 本 理 念 ( 教 育 部 , 民 90)。. 6.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探討教師進行行動研究所遭遇的問題與困難、教師專業 知能如何改變以及影響教師進行行動研究的因素等問題。文獻探討 分為兩節,第一節了解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成長的關係;第二 節是行動研究的緣起、特徵、模式、以及行動研究如何促進教師專 業成長做探討,期望透過文獻探討形成本研究的架構、研究方法, 以詮釋研究問題。. 第一節. 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成長.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之公布與實施,無疑是近年來對 教師最嚴峻的挑戰。本節文獻分從九年一貫課程的特徵,教師面對 九年一貫課程所需要的知能,最後是教師的專業成長。. 壹、九年一貫課程的特徵 九年一貫課程更是我國繼九年國民教育之後的國教課程改革里 程 碑 。( 陳 伯 璋 , 民 88), 以 下 就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改 革 的 背 景 與 特 徵 做 一說明。. 一、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背景 近十餘年來,由於科技的發達,連帶促使整個國際社會的價值 急速變遷;冷戰時代的結束,更催化了政治民主化的趨勢,教育也. 7.

(17) 抵 擋 不 住 此 波 改 革 的 洪 流,許 多 先 進 國 家 都 紛 紛 投 入 改 革 的 行 列( 楊 益 風 , 民 88)。 民 國 85 年 , 行 政 院 教 改 會 針 對 學 校 教 育 的 現 況 分 析 , 指 出 我 國 傳統學校各科教學與各項活動分立,各處室實施計畫欠缺協調與統 合,導致學生承受零散的課程內容,學生經驗無法統整,學生人格 發 展 無 法 統 整,全 人 教 育 無 法 實 現 的 弊 端( 陳 伯 璋,民 88;楊 益 風 , 民 88; 蔡 清 田 , 民 92) 為因應國家發展需求與回應社會的期待,近年來政府致力於教 育 改 革 , 教 育 部 依 據 行 政 院 核 定 之「 教 育 改 革 行 動 方 案 」, 進 行 國 民 教 育 階 段 之 課 程 與 教 學 革 新( 教 育 部,民 90)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亦 是 因 應 潮 流 與 變 遷 的 結 果( 張 惠 博,民 92) 。其 中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的 課 程 改 革,更 是 受 到 社 會 變 遷、生 態 危 機、學 術 研 究、與 現 況 檢 討 … … 等 影 響 ,( 教 育 部 , 民 92). 二、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特徵 九年一貫課程到底有什麼特徵呢?許多學者紛紛對此提出他們 的看法: 陳 伯 璋 ( 民 90) 提 到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的 內 涵 無 論 就 目 標 、 學 習 領 域 與 基 本 能 力 或 實 施 原 則,約 略 可 以 看 出 本 次 課 程 改 革 的 理 念:( 1) 學 校 本 位 。( 2) 課 程 統 整 。( 3) 空 白 課 程 。( 4) 能 力 本 位 。( 5) 績 效責任。 吳 清 山 和 林 天 祐 ( 民 88) 認 為 九 年 一 貫 具 備 的 時 代 意 義 是 ( 1) 符 應 教 育 改 革 需 求 。( 2) 重 視 學 生 能 力 的 培 養 。( 3) 反 應 課 程 統 整 的需要。四、強調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 8.

(18) 唐 偉 成 和 林 錦 英( 民 90)直 接 指 出 九 年 一 貫 新 課 程 的 特 徵 :( 1) 強 調 基 本 能 力 的 課 程 設 計 。( 2) 統 整 課 程 。( 3) 具 有 地 方 特 色 的 教 材 設 計 。( 4) 課 程 改 革 中 的 教 學 活 動 與 行 動 研 究 。 而 九 年 一 貫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的 特 色 是 :( 1) 十 大 能 力 的 學 習 。( 2) 七 大 領 域 的 課 程 。( 3) 科 學 素 養 的 擴 增 。( 4) 增 加 生 活 科 技 的 教 材 。( 5) 彈 性 化 的 課 程 。( 6) 社 會 議 題 融 入 教 材 中 。( 7) 多 元 評 量 取 代 紙 筆 測 驗 ( 王 美 芬 , 民 89)。. 綜合以上學者所述,就九年一貫課程的內涵、時代意義、特徵 來分析,研究者認為九年一貫課程中最受重視的特點有基本能力的 培養、課程的統整、以及學校本位與彈性時間,茲分述如下:. (一) 基本能力 林 清 江 先 生 曾 說 :「 培 養 學 生 帶 得 走 的 基 本 能 力 , 而 不 是 背 不 動 的 書 包 」, 總 綱 列 出 的 十 項 課 程 目 標 , 也 是 受 完 九年國民教育後學生至少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 1.瞭 解 自 我 與 發 展 潛 能 2.欣 賞 、 表 現 與 創 新 3.生 涯 規 劃 與 終 身 學 習 4.表 達 、 溝 通 與 分 享 5.尊 重 關 懷 與 團 隊 合 作 6.文 化 學 習 與 國 際 理 解 7.規 劃 、 組 織 與 實 踐 8.運 用 科 技 與 資 訊. 9.

(19) 9.主 動 探 索 與 研 究 10.獨 立 思 考 與 解 決 問 題 (二)課程統整 過去因舊有的教育制度導致學科分立、知識的分化,學生 學 得 太 多 零 碎 的 知 識,課 程 太 多 太 雜、學 生 的 負 擔 太 重,為 此, 新 課 程 中 的 課 程 特 別 注 重 統 整 性,從 尊 重 學 習 者 的 立 場 出 發 , 打 破 學 科 的 界 線,結 合 生 活 經 驗,提 供 完 整 的、主 動 的 學 習 機 會 。 盧 玉 玲 和 連 啟 瑞 ( 民 88) 認 為 可 利 用 批 判 性 思 考 教 學 促 成 各 學 科 間 的 科 際 整 合。統 整 課 程 主 要 有 兩 層 意 涵,一 是 將 過 去 的 學 科 本 位 課 程( 國 中 22 科、國 小 11 科 )統 整 為 七 大 領 域; 第 二 是 指 明 教 師 於 進 行 教 學 設 計 時 應 把 握 統 整 原 則,以 加 強 學 科知識之間的完整性、關聯性。 (三)學校本位與彈性時間 學校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基礎,過去採取由上而下的課程決 定及課程設計模式,強調全國統一而標準化的課程標準,再加 上其他相關法令的要求及規定,造成比中央政府更接近學生學 習現場的地方政府、學校及教師等層級,相對地缺乏發展切合 學生需要之課程與教材的空間,教師因此荒廢了課程設計與研 發 的 「 武 功 」( 陳 伯 璋 , 民 90), 因 此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有 別 於 舊 課 程的是,將各學習領域的教學總節數區分為「基本教學節數」 及「 彈 性 教 學 節 數 」 。其 中,彈 性 教 學 節 數 所 佔 的 比 例 為 百 分 之 二十,並且進一步區分為「學校行事節數」及「班級彈性教學 節 數 」二 種,學 校 及 教 師 可 利 用 此 時 段 設 計 學 生 所 需 要 的 活 動, 以發展學校本位課程,提昇教師專業的能力。. 10.

(20) 教師對此課程大幅的變革應有具體的專業成長,才不致被淘 汰,另外從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理論層面來看,深受人本心理學、 多元智能發展理論、社會批判理論、以及建構知識論的影響,欲使 國民中小學的教育,從封閉到開放、從傳遞到參與、從接受到質疑 的 變 革 局 面( 甄 曉 蘭,民 88)。在 這 開 放 的 年 代,教 師 是 改 革 的 靈 魂 所 在 , 新 課 程 的 時 代 精 神 在 於 反 「 集 權 」( 或 權 威 )、 反 「 知 識 本 位 」 ( 或 專 業 )、 與 反 「 菁 英 」 導 向 ( 陳 伯 璋 , 民 90)。 教 師 不 再 只 是 課 程的執行者,他們必需參與課程的研發;不再是知識的奉行者,他 們 自 己 也 能 產 生 知 識;不 再 只 是 遵 從 專 業,他 們 自 己 也 必 需 是 專 業 。. 貳、九年一貫課程帶給教師的挑戰 課 程 與 教 學 是 教 育 改 革 的 軟 體 工 程,最 近 一 連 串 的 課 程 與 教 學 的 改革活動,似乎為台灣的教育現象中許多陳痾帶來了整治更新的契 機,但一時間推動許多重大變革,卻也為教育實務工作者及社會大 眾 帶 來 不 少 的 困 惑 與 不 安( 甄 曉 蘭,民 88)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帶 給 教 師 的挑戰新課程的實施帶給老師極大的衝擊,由於以往學校課程大多 係依據中央「課程標準」的規定來實施,學校自主空間有限,教師 亦習於全國統一的課程內容、全校齊一的作息步調和教學進度。一 旦大幅「鬆綁」與「開放」後,而面臨自行設計課程、彈性運用教 學 時 間 和 統 整 性 質 的 教 學 … 等 大 變 革 ( 黃 義 良 , 89)。 課程改革是複雜的,必須努力發展教材、合適的教學、持續的 引 入 現 場 實 施 ( Anderson,1992), 因 教 學 文 化 具 有 孤 立 、 保 守 和 懼 變 等 特 性 , 教 師 難 免 抗 拒 改 革( 單 文 經 , 民 89)。 教 學 信 念 、 方 法 、. 11.

(21) 評量若是不變,有的教師可能會採取消極的方式應付(宋佩芬、周 鳳 美 , 民 92)。 黃 義 良 ( 90) 指 出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實 施 之 後 ( 1) 教 師 專 業 知 識 有 待 提 昇 ( 2) 家 長 認 知 不 足 , 常 成 阻 力 。( 3) 教 師 工 作 負 荷 大 , 備 課 時 間 不 足 。( 4) 過 度 製 作 書 面 資 料 , 耗 時 又 浪 費 。( 5) 合 作 教 學 不 足 , 流 於 單 打 獨 鬥 。( 6) 研 習 與 考 評 太 多 , 時 機 與 內 容 有待斟酌,這些都是教師壓力的主要來源。 雖然九年一貫課程帶給老師很大的壓力,但也給了老師很大的 權力。過去課程能讓教師展現專業能力的地方並不多,九年一貫不 但將課程的決定權交給了學校,更直接將一切與教學有關的決策權 交給了老師,於是學校的經營績效與教師的專業表現就被完全的攤 在 陽 光 下 讓 社 會 大 眾 檢 視 ( 唐 偉 成 、 林 錦 英 , 民 90)。 饒 見 維 ( 民 91) 提 到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對 教 師 的 角 色 期 望 有 一 個 根 本 的 變 革 。 教 師 已 經 從 國 家 標 準 的 執 行 者 , 轉 變 成「 課 程 的 決 定 者 」。 教 師 不 但 被 期 望要參與學校課程結構的規劃,教師還必須自己思考如何協助學生 達成課程綱要所揭示的基本能力。 教師擔此重責大任,因應之道為何呢?教師應該要重塑學校專 業文化,以支持教育改革。例如:將孤立的、私人的學校文化轉變 為支持、合作、反省的專業文化,並將消費者,如學生、父母、僱 用者等的經驗和知覺列入考慮,在共同關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的反 思,批判影響實際的課程結構,並發揮能力去影響改革(歐用生, 民 88) 。改 變、支 持、共 同 使 命 感 對 進 行 教 學 實 務 是 很 重 要 的( Dass, 2001)。 甄 曉 蘭 ( 88) 認 為 在 推 動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階 段 , 培 養 老 師 對 新 課 程綱要實質內涵的了解,以及提供教師親身檢視、省思自身的教學. 12.

(22) 信 念 的 機 會 , 都 是 極 為 必 需 的 。 而 高 博 詮 ( 民 91) 則 認 為 : 應 加 強 教育專業知能、體察國際社會脈動、發揮團隊合作精神、善用現代 資訊科技、以及建構終身學習機制等。 這波課程改革中,教師確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方面藉 著「 虛 擬 」( 網 路 )的 力 量 迫 使 老 師 提 升 自 己 的 資 訊 科 技 知 能 , 並 將 其轉化為課程設計的內涵;另一方面,在「現實」的工作環境中, 教 師 必 需 從 過 去 孤 立 的 工 作 形 態 中 試 著 與 他 人 進 行「 連 結 」,透 過 參 與 、 協 作 、 分 享 、 討 論 來 重 新 建 構 課 程 專 業 技 能( 錢 清 泓 , 民 90)。 九 年 一 貫 的 實 施 , 教 師 需 要 調 適 自 己 的 角 色 ( 黃 義 良 , 89), 教 育改革拓展教師的角色—教師必須用新知識來判斷他們在課堂中使 用 的 策 略 和 方 法 ( Kenneth, 1996)。 以 下 有 多 位 學 者 對 教 師 的 新 角 色 分 別 闡 述 如 表 2-1:. 表 2 -1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教 師 的 新 角 色. 學者 周甘逢、 吳明隆. 年代 民 90. 王嘉陵. 民 91. 教師的新角色 ( 1) 課 程 編 輯 者 ( 2) 教 學 革 新 者 ( 3) 行 為 輔 導 者 ( 4) 資 訊 給 予 者 ( 5) 問 題 診 斷 者( 6)活 動 規 劃 者( 7)溝 通 促 進 者( 8) 學 習 導 引 者 ( 9) 事 件 處 理 者 ( 10) 組 織 營 造 者 ( 11) 能 力 培 養 者 ( 12) 行 政 管 理 者( 13)知 識 催 化 者( 14)教 學 策 略 者( 15) 終身學習者。 從 Giroux 的 批 判 教 育 學 理 論 , 思 考 現 今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中,教 師 應 扮 演 的 角 色:( 1) 掃 除 壓 迫 的 社 會 運 動 者 ( 2) 解 放 學 生 思 想 的 啟 迪 者 ( 3) 打 破 文 本 權 威 的 教 學 者 ( 4) 善 於 引 導 溝 通 的 對 話 者 ( 5) 跨 越 邊 界的行動改革者。 (續). 13.

(23) 謝寶梅. 民 92. 田福連. 民 89. ( 1) 參 與 學 校 課 程 發 展 委 員 會 之 組 織,而 要 成 為 參 與 課 程 決 策 的 角 色。 ( 2) 因 為 要 充 份 的 轉 化 課 程 內 涵 及 能 力指標而必須確實研究課程與教 學。 ( 3) 為 了 規 劃 全 校 課 程 而 改 變 傳 統 的 班級獨立教學的工作習慣,而需要 與同仁互動與合作的協同角色 ( 4) 需 要 成 為 理 論 實 踐 者 而 是 一 個 行 動研究之創新角色 ( 5) 因 為 要 評 鑑 課 程 實 施 之 成 效,必 需 從過去學習評量之角色擴大為擔負 起課程實施評鑑者之角色。 ( 1)課 程 設 計 角 色( 2)專 業 自 主 角 色( 3) 終 身 學 習 角 色 ( 4) 統 整 能 力. 研究者根據以上學者的說法分析九年一貫課程的新角色有: (一)課程的設計與實踐者 饒 見 維 ( 民 91) 指 出 一 個 專 業 的 教 師 本 來 就 應 該 以 「 課 程 的設計者」自我期許,教師在課程設計上的專業能力與專業自 信大概是目前最受到質疑的地方。如何提昇教師的專業能力與 專業自信,乃成為這一波課程改革最大的挑戰與課題。教師應 該具有統整課程、編輯教學素材、實施多元評量、學校課程發 展 與 規 劃 彈 性 課 程 的 研 發 能 力 ( 周 甘 逢 、 吳 明 隆 , 民 90)。 (二)溝通協調與合作者 根 據 Vygotsky 的 社 會 心 理 學 理 論,不 同 個 體 在 社 會 文 化 中 互動的重要性,教師的教學是無法獨立於他人或文化脈絡,有 必要透過與學校社群成員的互動、協商與合作,釐清與建構自 己對教學的看法,同時在他人的協助下,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 14.

(24) ( 楊 智 穎 , 民 89)。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的 實 施 , 注 重 教 師 人 際 關 係 與 溝 通 表 達 能 力 ( 饒 見 維 、 民 91), 並 學 會 應 用 協 同 教 學 策 略 ( 周 甘 逢 、 吳 明 隆 , 民 90), 才 能 獲 得 較 佳 的 教 學 效 果 。 歐 用 生( 88)認 為 要 重 塑 學 校 專 業 文 化,以 支 持 教 育 改 革 。 例如:將孤立的、私人的學校文化轉變為支持、合作、反省的 專業文化,並將消費者,如學生、父母、僱用者等的經驗和知 覺列入考慮,在共同關心的基礎上作合作的反思,批判影響實 際 的 課 程 結 構 , 並 發 揮 能 力 去 影 響 改 革 。 陳 永 發 ( 民 90) 也 提 出應建構一個學習型教師合作取向之專業成長學校,以增進教 師彼此之間的情誼、營造有利於專業成長的文化、提供教師專 業成長的管道與機會、以及建構專業成長資源網。 (三)行動研究者 Elliott( 1991) 認 為 行 動 研 究 中 特 別 帶 有 一 種 反 學 術 本 位 、 反 權 威 、 反 固 定 作 業 程 序 的 意 味 , 這 和 陳 伯 璋 ( 民 88) 所 提 九 年 一 貫 強 調 反 集 權 ( 或 權 威 )、 反 學 科 本 位 ( 或 專 業 )、 反 菁英導向等精神相符合。而為因應時代的變遷,教師進修研習 的理念,應該轉換成「學習者」和「研究者」兩個觀念而成的 「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 李 錫 津 , 民 90)。 教 師 應 具 備 行 動 研 究 知 能 與 實 踐 能 力 ( 周 甘 逢 、 吳 明 隆 , 民 90); 蕭 英 勵 ( 民 91) 指 出 教師社群不僅要時時進行九年一貫的相關知能研習,如能更以 謙卑的態度與其他社群進行互動與分享彼此的專業知能,以補 足其它知能的不足,可行的方法是透過一個教育專案的行動研 究,將教學與教師發展、課程發展和評鑑、研究和哲學反省, 結 合 入 一 個 「 反 省 性 的 教 育 實 踐 」 的 統 整 概 念 中 ( Elliott,. 15.

(25) 1991)。 唐 偉 成 、 林 錦 英 ( 民 90) 指 出 教 師 進 行 教 學 改 變 策 略 時,也必需伴隨著行動研究的進行,再好的教學策略都必須能 夠隨著學生的回饋隨時進行動態的修正,絕非一成不變,對教 學進行行動研究是絕對必要的,只有透過實踐過程而得到的真 實經驗記錄才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最佳證明。 (四)資訊科技的運用與教學者 科技時代的來臨,生活中充滿了數位化的儀器,這些資訊 的產品可以幫助教師進行教學的工作,所以九年一貫的實施, 希望教師擁有科技融入領域的教學能力、資訊科技素養的應用 與 能 力 ( 周 甘 逢 、 吳 明 隆 , 民 90) 能 夠 運 用 電 腦 尋 找 、 分 析 、 組 織 及 呈 現 資 訊 ( 饒 見 維 、 民 91)。. 為 因 應 教 育 的 改 革,教 師 要 提 升 教 學 品 質 與 自 己 的 專 業 素 養( 陳 慧 芬 、林 生 傳 ,民 91),教 師 勢 必 調 適 角 色 ,( 1)做 一 個 課 程 的 設 計 與 實 踐 者 、( 2) 溝 通 協 調 與 合 作 者 、( 3) 行 動 研 究 者 、( 4) 資 訊 科 技的運用與教學者。. 叁、 教師專業成長 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讓社會大眾對教師期望更深,促進教師 專業的成長是時之所趨,以下就教師專業的內涵、教師專業發展的 時期、學校本位的教師專業發展模式以及促進專業發展的條件作說 明。. 一、教師專業的內涵. 16.

(26) 教師工作是一種專業工作,且教師是持續發展的個體,可以透 過持續的學習與探究的歷程,以提升專業水準與專業表現。而教師 專業的終極理想,是要能激發出教師的自我控制、自我導引與自我 成長,經自我抉擇所進行的各項活動與學習的歷程,以促進專業成 長改進教學效果。並透過互動的型態,使教師們彼此互相激發各方 面 的 專 業 成 長( 饒 見 維 ,民 91)。而 自 然 教 師 的 專 業 包 括 :( 1)學 科 知 識 、( 2) 教 學 技 巧 、( 3) 對 教 學 環 境 的 認 知 和 情 意 ( 王 美 芬 , 民 87)。 教師專業成長的主要內容包括:教師通用知能、學科知能、教 育專業知能、教育專業精神。教師在專業工作場所與期間,經由主 動、積極參加各種提昇專業的學習活動和反省思考過程;以期在專 業知識、技能及態度上達到符合教師專業的標準;而表現有效率的 教 學 行 為,做 出 合 理 的 專 業 判 斷。 ( 顏 慶 祥,民 89;呂 錘 卿、林 生 傳 , 90) 呂 錘 卿 和 林 生 傳 ( 90) 經 由 文 獻 探 討 的 方 式 , 把 教 師 專 業 成 長 指 標 分 為 18 個 層 面 89 個 指 標 項 目 : A.能 建 構 自 己 的 教 育 理 念 B.能 了 解 教 育 改 革 的 趨 勢 C.能 了 解 學 生 的 發 展 與 學 習 心 理 D.能 了 解 課 程 設 計 原 理 與 發 展 趨 勢 E.能 正 確 掌 握 教 學 目 標 F.能 精 通 所 教 學 科 的 教 材 G.能 有 效 進 行 教 學 活 動 H.能 活 用 適 當 的 教 學 方 法 I.能 善 用 進 步 的 教 學 媒 體 以 輔 助 教 學 J.能 充 分 利 用 教 學 資 源 K.能 有 效 進 行 教 學 評 量 L.能 做 好 學 生 輔 導 工 作 M.能 有 效 經 營 班 級 N.具 有 良 好 的 表 達 與 溝 通 能 力 O.能 熟 悉 並 參 與 學 校 經 營 P.能 從 事 行 動 研 究 Q.具 有 良 好 的 教 育 專 業 態 度 R.能 做 好 生 涯 規 劃 。 綜合上述,教師專業成長的內涵應該包括教師專業所必備「認. 17.

(27) 知 」、「 能 力 」、「 信 念 」 三 方 面 。. 二、教師專業發展的時期 許多學者依不同的標準,紛紛把教師專業發展時期分成許多階 段,如下:. 表 2-2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階 段 學者. 年代. 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 職前. 顏慶祥. 民 89. 在職. ( 1) 師 資 培 育 階 段. ( 3) 合 格 教 師 發 展 階. ( 2) 實 習 導 入 階 段 袁志晃. 民 90. ( 1) 預 備 階 段. ( 2) 專 家 階 段 、 ( 3) 退 縮 階 段 、 ( 4) 更 新 階 段 ( 5) 離 開 階 段. 張景媛、 呂玉琴、 何縕琪、 吳青蓉和 林奕宏. 民 91. ( 1) 想 像 期. ( 2) 挫 折 期 、 ( 3) 習 慣 期 、 ( 4) 激 發 期 到 ( 5) 思 考 期 、 ( 6) 試 驗 期 、 ( 7) 修 正 期 及 ( 8) 推 廣 期 八 階 段 。. 由上表可知,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並不因為師資培育階段的結 束而結束,相反的,這些學者都認為在職的階段更是專業發展的重 頭戲,而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首當其衝的就是在職教師,他們被 要求立刻起而行,投入課程改革的行列,追求自己的專業成長。. 三、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 Loucks-Horsley 和 Matsumoto(1999)指 出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的 本 質 18.

(28) 由 四 個 成 分 組 成 : 內 容 (content)、 過 程 (process)、 策 略 和 結 構 (strategies and structures)、 脈 絡 (context)。 學 校 組 織 團 隊 , 會 影 響 學 校 教 學 革 新 的 成 效 與 教 師 專 業 成 長( 王 靜 如,民 89) 。美 國 國 家 科 學 教 育 標 準 ( 1996) 中 也 提 到 : 教 師 的 專 業 成 長 不 只 是 單 方 面的自我成長而已,必須在學校組織中才能加以實現。學校組織是 否能給與支持,組織的學習氣氛、環境、教師同儕、學校行政的軟 硬體之配合等,都會影響到教師專業成長的情形。另有學者(鍾添 騰 , 民 91; 張 德 銳 , 民 90 ) 認 為 教 師 專 業 的 成 長 , 必 須 透 過 學 校 團隊組織與同儕的視導,來提升教師專業的成長。 張 德 銳 、 李 俊 達 ( 民 88) 綜 合 學 者 的 意 見 , 認 為 學 校 中 心 的 教 師專業成長可定義為「以學校經營及教師需求為基礎,設計一系列 有組織有系統的活動,其目的在推動教師的專業成長,進而促進學 生 的 學 習 。 」 此 一 定 義 有 以 下 特 徵 :( 1) 活 動 是 以 學 校 經 營 及 教 師 成 長 的 需 求 為 基 礎 ;( 2) 活 動 目 的 兼 顧 組 織 目 標 的 達 成 及 教 師 個 人 需 求 的 滿 足 ;( 3) 活 動 內 容 包 括 教 師 專 業 成 長 和 興 趣 ;( 4) 教 師 在 整 個 活 動 及 課 程 設 計 上 扮 演 更 積 極 的 角 色 ;( 5) 活 動 場 地 可 以 在 校 內或校外。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的 特 徵 之 一 是 學 校 本 位 , 張 德 銳 ( 民 88) 的 學 校 本位課程之專業成長模式為先營造一個有利成長的學校文化、界定 需求之後,擬定專業成長計畫、實施專業成長活動,最後對成果進 行評鑑。 吳 政 憲 ( 民 90) 綜 攬 國 內 學 者 的 研 究 , 歸 納 較 適 合 我 國 中 小 學 教育實施的學校本位專業發展實施途徑有教學觀摩或示範教學、協 同成長團體、協同行動研究和自我導向式的學習與研究等。. 19.

(29) 四、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之可能途徑 許 素 梅( 民 89)指 出 為 因 應 九 年 一 貫,教 師 專 業 發 展 策 略 有( 1) 教 學 研 討 會 致 力 於 專 業 學 習 。( 2)讀 書 會 追 求 成 長( 3)主 題 研 究 提 昇系統化知識。 在整體社會朝向知識經濟社會邁進的同時,教師追求專業成長 是 相 當 重 要 的 事,教 師 專 業 成 長 就 是 教 師 有 關 教 學 知 能( 教 育 理 論 、 教學實務理論與相關技能)的提升。所以,運用知識管理的相關理 念 與 技 術 , 將 可 有 效 促 進 教 師 專 業 成 長 。( 陳 永 發 , 91)。 在 九 年 一 貫的實施過程中,確有必要強化個人對於自身知識系統化管理、創 新、累積、與他人分享的能力,促進實踐新課程的成效與學校組織 的教育發展,極大化教師個人知識再創新的空間與使用的價值。 饒 見 維( 民 91)提 出「 知 行 思 交 融 模 式 」, 知 是 已 知 和 新 知 ; 行 是具體行動;思則是從行動中對於經驗所進行的反思、綜合、評鑑 等認知活動,並應注意專業理論、專業實務與省思活動的配合,並 符合六項原則:已備、預備、經驗、省思、建構以及協同等原則。 顏 慶 祥( 民 89)歸 納 文 獻,認 為 想 要 暢 通 教 師 專 業 成 長 的 途 徑 , 首先要培養教師具有好學的精神和開放的胸襟,並能運用各種反 省、觀摩、討論、對話和互相評鑑的策略,使自己在課程、教學、 學生問題處理等方面,不斷修正、改進與創新。此外,也應從多元 的 角 度 改 善 教 師 的 工 作 環 境 , 他 歸 納 出 幾 個 方 向 :( 1) 建 立 教 師 證 照 制 度 , 確 立 生 涯 進 階 劃 分 , 暢 通 教 師 晉 昇 管 道 、( 2) 建 立 教 師 專 業 組 織 , 維 護 教 師 專 業 尊 嚴 與 專 業 自 主 、( 3) 強 化 教 師 在 職 進 修 , 兼 重 教 學 和 研 究 能 力 的 養 成,肯 定 教 師 建 構 知 識 和 理 論 的 能 力、( 4) 發展學校中心的專業成長模式,倡導合作的學校文化。. 20.

(30) 林 進 材 ( 民 88) 提 出 教 師 教 學 專 業 成 長 的 途 逕 :( 1) 教 學 反 省 批 判 ;( 2) 有 效 監 控 教 學 行 為 ;( 3) 教 學 科 學 與 藝 術 的 涵 養 ;( 4) 建 立 有 效 教 學 的 知 識 庫 ;( 5) 發 展 教 學 的 專 業 知 識 。 Driel et al.( 2001) 也 提 出 要 使 教 師 實 際 發 生 改 變 , 必 需 有 一長期的專業發展計劃,其中有效的策略是:在網絡中學習、同儕 教練、合作行動研究等。. 研究者歸納文獻中增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與策略如下: (一)省思札記 陳 美 玉 ( 民 88) 指 出 : 透 過 經 驗 的 反 省 , 能 促 成 教 師 專 業 的成長。即教師透過自我認知以及專業省思,藉由札記以文字 紀錄事件與感覺,描述教師動態的成長歷程,經過討論、分享 與交流,可以激發教師成長、增進信心與自我認知,提昇教師 專業知能、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二)教師教學檔案 施 惠( 民 89)的 研 究 中 也 肯 定 檔 案 評 量 方 法 能 改 進 教 與 學, 並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因此,教學檔案的內容包括教學工作的 內 容 和 學 生 的 學 習 結 果,例 如 報 告、相 片 或 錄 音、錄 影 的 形 式 、 教 案、省 思 札 記 ..等 等。教 學 檔 案 的 製 作,協 助 教 師 更 有 目 的 、 更有方向的邁向專業之成長,也為自己的努力留下成長的軌 跡。教學檔案可能幫助學生學習、提供教師了解個人的教學哲 學觀,以及教師知識的發展。 ( 三 ) 同 儕 教 練 式 的 教 學 視 導 ( peer coaching) Driel et al.( 2001) 從 發 展 教 師 實 務 知 識 的 觀 點 , 討 論. 21.

(31) 近代科學教育改革中教師的專業發展,認為教師可以透過同儕 教練,促進教師的實務知識。同儕教練式的教學視導是指教師 同 輩 間,構 成 夥 伴 關 係,形 成 合 作 的 團 隊,共 同 擬 定 教 學 計 劃 , 相 互 觀 察 、 共 同 討 論 彼 此 回 饋 ( 鍾 添 騰 , 民 91)。 而 同 儕 教 練 式的教學視導是指教師與同儕間形成工作夥伴,互相觀察、分 析 、 評 鑑 , 以 增 進 教 師 的 專 業 成 長 , Joyce 和 Showers 指 出 同 儕 教 練 模 式 實 施 步 驟 如 下 ( 引 自 張 德 銳 , 民 90): 1.研 習 : 教 師 以 三 至 六 人 為 一 組 , 共 同 閱 讀 、 討 論 特 定 的 教學模式或教學方法,以熟悉教學模式與理論。 2.示 範 教 學 : 由 某 一 位 教 師 擔 任 教 練 進 行 示 範 教 學 , 讓 其 他教師觀察教學要領和技術。 3.指 導 式 練 習 與 回 饋 : 小 組 教 師 輪 流 進 行 教 學 , 熟 悉 教 學 技術後,再找班級進行教學方案與教學模式的試驗。 4.獨 立 練 習 與 回 饋 : 教 師 回 到 任 教 班 級 , 實 施 新 教 學 方 法 與教學模式,小組成員持續觀察並提供回饋。 (四)行動研究 Driel et al.( 2001) 從 發 展 教 師 實 務 知 識 的 觀 點 , 討 論 近 代 科 學 教 育 改 革 中 教 師 的 專 業 發 展,認 為 教 師 可 以 透 過 合 作 的 行 動 研 究,以 促 進 教 師 的 實 務 知 識。行 動 研 究 強 調 教 師 實 際 教 學 的 探 究,藉 由 行 動 研 究,教 師 才 能 從 被 動 化 為 主 動。所 以 行 動 研 究 不 僅 能 解 決 問 題、驗 證 理 論 與 實 際,透 過 有 系 統 的 研 究、合 作 的 機 制 與 批 判 性 的 反 省,更 能 增 強 教 師 的 專 業 能 力 , 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22.

(32) (五)網路學習 Driel et al.( 2001) 從 發 展 教 師 實 務 知 識 的 觀 點 , 討 論 近 代 科 學 教 育 改 革 中 教 師 的 專 業 發 展,認 為 網 路 學 習 可 以 促 進 教 師 的 實 務 知 識。而 電 腦 網 路 的 技 術 一 日 千 里,若 能 將 之 結 合 研 究 與 教 學 於 一 體,則 透 過 網 路,教 師 和 師 資 培 育 機 構 可 進 行 教 學 輔 導 及 教 學 資 源 交 換,其 利 益 不 可 限 量,並 且,透 過 電 腦 網 路 的 遠 距 教 育,讓 國 小 自 然 教 師 可 上 網 查 詢 大 量 資 料,亦 可 進行彼此互動、交談和回饋,以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23.

(33) 第二節 行動研究 本節就行動研究與教師專業成長的關係、行動研究的內涵、行 動研究的方法、與教師進行行動研究的現況做說明。. 壹、行動研究與教師專業成長 如前所述,若要落實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教師勢必要追求專 業的成長,而行動研究應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在教育領域中行 動研究有逐漸重新被重視的趨勢,有越來越多的研究在探討如何透 過行動研究作為培育師資、發展教師專業的能力,促進學校的教育 革 新 並 拉 近 理 論 與 實 踐 之 間 的 差 距( 黃 鴻 博,民 88) 。Elliott( 1992) 就 鼓 勵 教 師 以 行 動 研 究 ( action research) 探 究 自 己 的 教 學 , 建 構 屬於教師個人的專業實踐理論,行動研究已被學術社群視為是提昇 教師專業能力、維護教學自主與落實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徑。 Noffke & Brennan( 1991) 提 到 行 動 研 究 是 改 進 課 程 和 教 學 , 落 實 教 育 革 新 的 手 段 ,其 主 要 理 由 有 三 : 第 一 ,行 動 研 究 的 知 識 論 是 民 主 的,使 教 師 成 為 教 育 知 識 的 生 產 者,每 一 個 人 都 能 生 產 知 識 , 能決定研究的主題和過程,使研究的過程透明化,每個參與的人員 都 有 貢 獻 ;第 二 , 行 動 研 究 是 合 作 的 ,重 視 每 個 人 自 己 的 實 踐 及 影 響實踐的整體情境,使教師思考教師之間及其與教學專業之間的關 係,打破個人主義和孤立的障礙,進一步澄清理論與實際之間的關 聯;使課程和教學問題成為日常工作統整的一部分,從研究自己的. 24.

(34) 實踐中獲得理念,並將自己的知識列為分析的對象;第三,行動研 究具有暫時性、繼續性和循環性,是建構和解構的過程,並未在研 究過程中強加人工的範疇,永久保持彈性,解決一些問題,但帶來 更 多 的 問 題 , 發 現 研 究 和 實 際 間 的 辨 證 關 係 ( 引 自 歐 用 生 , 83)。 蕭 英 勵 ( 民 91) 認 為 , 行 動 研 究 對 於 師 生 、 家 長 和 行 政 人 員 的 互動,教學法的省思,有正面的影響,更能提升教師專業的角色。 因此,行動研究可協助實務工作者在遭遇到問題或困難的實際情境 中,透過研究與行動,嘗試解決問題。在研究過程中,經由不斷地 與相關人員相互交流,在研究告一段落,某一問題獲得解決之後, 實務工作人員也同時獲得了研究與解決實務問題的經驗累積,增進 本 身 的 專 業 理 解。謝 寶 梅( 民 92)認 為 自 從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實 施 以 來 , 由於部份學科合併為領域,並強調課程統整和學校本位的精神,教 師原有的專業能力不足,需要教師協同教學或一起研究教學。為了 動員學校教師共同規劃全校整體課程和設計本位課程,和改變傳統 教學,教師若能以行動研究的理念實施課程和教學,將能發揮教師 研究發展與實施並且不斷檢討改進的專業精神。 Elliot( 1991) 也 鼓 勵 教 師 以 行 動 研 究 探 究 自 己 的 教 學 , 建 構 屬於教師個人的專業實踐理論蔚為風潮,並且被學術社群視為是提 昇教師專業能力、維護教學自主與落實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徑。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的取得有兩種途徑:一為 向 外 蒐 集 ( 即 輸 入 型 ), 一 是 自 我 研 發 ( 即 自 創 型 ), 後 者 能 創 造 更 高 的 利 潤( 張 玉 成,民 90),教 師 進 行 行 動 研 究 即 為 自 創 知 識,符 合 時代潮流。. 25.

(35) 貳、行動研究的內涵 以下從行動研究的歷史沿革、定義、目的與特徵來分述行動研 究的內涵:. 一、行動研究的歷史沿革 根 據 許 多 學 者 的 看 法( 吳 清 山、林 天 祐,民 88;吳 明 隆,民 90; 林 素 卿 , 民 91), 行 動 研 究 的 產 生 , 根 據 柯 恩 等 人 (Cohen & Manion) 的 看 法 , 1920 年 代 左 右 , 就 有 美 國 教 師 開 始 應 用 科 學 方 法 來 解 決 教 育 問 題 。 而 當 時 學 術 界 對 團 體 互 動 和 團 體 歷 程 (group process)的 興 趣 , 以 及 進 步 主 義 教 育 (progressive education)的 出 現 , 對 於 後 來 行 動 研 究 的 發 展,均 有 很 大 的 影 響。1946 年,社 會 心 理 學 家 Lewin, 鼓 勵 人 們 透 過 對 自 身 的 探 究 以 增 進 人 際 關 係。Lewin 發 展 出 的 研 究 模 式,後 來 成 為 Kemmis、Elliot 與 Ebbutt 等 人 行 動 研 究 的 理 論 基 礎 。 1953 年 Corey 發 表 "以 行 動 研 究 增 進 學 校 實 務 "。 隨 後 行 動 研 究 即 逐 漸 被 傳 統 的 教 育 研 究 取 代 。 這 種 由 上 而 下 的 研 究 趨 勢 直 至 1970~ 1980 間 才 逐 漸 改 觀 。 1970 年 代 和 1980 年 代 教 育 界 再 度 興 起 行 動 研 究 改 革 的 熱 潮,英 國 學 者 Adelman 和 Elliott 認 為 如 果 教 育 改 革 要 持 續 , 教 師 必 須 參 與教育探究的過程與理論的發展,在此同時「教師及研究者」的運 動 也 同 時 風 行 於 美 國 和 澳 洲 ( 林 素 卿 , 民 91)。 1990 年 代 , 行 動 研 究 則 有 增 加 的 趨 勢 ( 吳 清 山 、 林 天 祐 , 88)。. 26.

(36) 二、行動研究的定義 社 會 心 理 學 家 勒 溫 (Lewin)將 action 與 research 結 合 在 一 起 而 成 為 「 行 動 研 究 」 一 詞 ( Elliot,1991; 秦 麗 花 , 民 90)。 由 實 際 工 作 者 研 究 自 己 的 實 際 , 加 以 改 進( 歐 用 生 , 83), 或 是 結 合 學 者 專 家 的力量,針對實務問題進行研究,研擬解決問題的途徑策略方法, 並 透 過 實 際 行 動 付 諸 實 施 執 行 力 進 而 加 以 評 鑑、反 省、回 饋、修 正 , 以 解 決 實 際 問 題,以 謀 求 解 決 實 際 所 遭 遇 的 問 題( 吳 清 山、林 天 祐 , 88; 蔡 清 田 , 民 88)。 McNiff 等 人 認 為 行 動 研 究 是 實 務 工 作 者 研 究 ( practitioner research) 的 一 種 型 態 , 即 經 由 研 究 者 個 人 進 入 自 己 的 實 務 工 作 單 位 來 完 成 研 究 ( 吳 美 枝 、 何 禮 恩 譯 , 民 91)。 Kenneth( 1996) 定 義 行動研究為教師參與以理解和促進教學實務的探究。 行 動 研 究 意 義 可 以 歸 納 如 下 :「 行 動 研 究 , 就 是 實 務 工 作 者 在 真 實際工作情境中,為了改進實務行動的品質,所採取的研究行動。 行動研究者往往是實務工作者,他們根據實務活動上所遭遇的實際 問題進行研究,並於研究後根據研究結果擬訂解決辦法,進而採取 行動解決問題。教育行動研究,則是教育實務工作者對於實際教育 問 題 所 進 行 的 研 究( 吳 明 隆,民 90) ,他 們 一 方 面 研 擬 解 決 教 育 問 題 的途徑、策略與方法,並透過實際行動訴諸實施執行,最後加以評 鑑、反省、回饋、修正,以解決實際的教育問題,提昇教育實務工 作者的專業素養與實踐智慧。」. 27.

(37) 三、行動研究的目的與特徵 進 行 行 動 研 究 的 主 要 目 的 為 何 呢 ? 歐 用 生 ( 民 83) 認 為 它 可 以 是一種手段、在職訓練的方式與一種工具。可以治療在特定情境中 診 斷 出 的 問 題,或 改 善 某 一 特 定 的 環 境;提 供 教 師 新 的 技 術 和 方 法 , 增強其分析的能力,提高其自覺;並將變通的、革新的方法介入現 行制度中,試圖加以改革;實際工作的教師和學術研究者間的溝通 一向很少,行動研究法是改善這種關係的工具,並矯正傳統研究不 能提出明確之治療處方的缺點;行動研究雖缺少真正科學研究的活 力,但能提供與傳統的主觀的、印象主義的問題解決法不同的其他 方法。 吳 清 山 和 林 天 祐 ( 民 88) 行 動 研 究 在 教 育 上 的 優 點 是 : 能 廣 泛 運用之教育各層次和各領域;它能夠幫助實務工作者確定問題及其 解決之道;增進實務工作者專業成長,使其更具能力;提供教育合 作研究的空間,增進同事間良好關係。 另 外 從 理 論 基 礎 來 看 合 作 行 動 研 究 的 特 色 , 甄 曉 蘭 ( 民 84) 提 出有行動化理論、批判性觀點、詮釋性理解、對話試探究、多元化 認 知 等 觀 點 。 Cohen. Manion( 1989)指 出 行 動 研 究 有 下 列 特 質 : 1.. 行 動 研 究 隨 情 境 而 異 , 旨 在 特 定 的 情 境 中 診 斷 並 解 決 問 題 ; 2.是 集 體 合 作 的 , 研 究 小 組 和 實 際 工 作 人 員 共 同 進 行 研 究 ; 3.是 參 與 的 , 是 研 究 成 員 在 進 行 研 究 時,直 接 的 或 間 接 的 參 與;4.是 自 我 評 鑑 的 , 修 正 方 案 在 進 行 過 程 中 不 斷 地 被 評 鑑,最 後 目 的 在 改 進 實 際 問 題( 引 自 歐 用 生 , 83)。 歐 用 生 ( 88) 認 為 行 動 研 究 的 特 徵 如 下 列 :( 1) 它 是 一 種 社 會 過 程 ( 2) 它 是 參 與 的 ( 3) 它 是 合 作 的 ( 4) 具 解 放 性 的 ( 5) 是 批. 28.

(38) 判 的 、 是 反 省 -辯 論 的 。 吳 明 隆 ( 民 90) 則 由 教 師 角 色 、 研 究 目 的 、 研 究 場 所 、 研 究 過 程、研究推論、研究內涵、研究方法等方面,加以說明教育行動研 究 的 特 徵,教 師 是 研 究 參 與 者、觀 察 者、問 題 診 斷 者、資 料 分 析 者 、 研究結果之應用者,行動研究的目的是在解決目前教育實務的問 題,行動研究中,教師本身即為研究者,學校或班級即成為一個實 驗室,課程、教學、評量、行政工作、輔導、行為管理等都是教師 研究的內容;研究的對象可能是個體、群體或事件。行動研究重視 的是研究成員間的協同研究歷程,行動研究方法叫偏向質化研究 法,研究情境有其特定限制,不宜過度推論。 綜合以上所述,教育行動研究作為一種教育的研究方法,其在 實際的運用上具有下列的特徵: (一 ) 在 教 育 情 境 中 , 行 動 研 究 通 常 由 教 師 發 起 , 但 一 些 時 間 較 長的行動研究則需要許多人共同合作以維持研究動力。 (二 ) 教 育 行 動 研 究 源 於 日 常 教 育 工 作 中 所 產 生 的 實 際 問 題 , 特 別強調解決問題的即時性,行動研究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 的。 (三 ) 行 動 研 究 的 環 境 最 好 就 是 真 實 的 工 作 環 境 。 (四 ) 行 動 研 究 應 該 提 供 實 務 工 作 者 從 事 研 究 與 發 展 實 務 的 一 些簡要策略與方法。研究者應該就是應用研究結果的人。 (五 ) 行 動 研 究 的 目 的 在 協 助 教 師 能 夠 不 斷 地 進 行 反 省 性 行 動,期許教師能發展出屬於個人的知識,進而獲得專業的 成長。 (六 ) 行 動 研 究 中 學 術 研 究 者 的 角 色 應 該 是 在 旁 協 助 、 指 導 角. 29.

(39) 色,實地的操作與研究者主要仍是實務工作者。 (七 ) 行 動 研 究 的 過 程 特 別 強 調 協 同 工 作 。 (八 ) 行 動 研 究 對 象 具 有 「 個 殊 性 」, 至 於 研 究 對 象 的 「 代 表 性 」 則非其選擇研究對象時的重點。 (九 ) 行 動 研 究 不 作 理 論 上 一 般 性 的 推 論 , 其 結 論 往 往 只 適 用 於 該實務工作情境。 (十 ) 行 動 研 究 常 發 展 出 具 有 彈 性 、 反 省 性 的 行 動 計 畫 , 惟 在 進 行行動研究時,仍有其基本的研究步驟與程序。 (十 一 ) 行 動 研 究 者 不 只 是 執 行 既 定 研 究 程 序 的 技 術 專 家 , 在 研 究過程中,他更是不斷反省、進行回饋修正的「反省性實 務 工 作 者 」。. 參、行動研究的方法 行 動 研 究 要 比 一 般 研 究 更 為 彈 性 與 多 樣 化( 歐 用 生 , 民 88), 它 並 無 特 定 程 序 和 方 法,完 全 依 參 與 者 共 同 關 心 的 問 題 而 定( 甄 曉 蘭 , 民 84)。 但 既 為 研 究 , 也 有 許 多 學 者 提 出 一 些 可 以 依 循 的 模 式 和 步 驟,試分述如下:. 一、行動研究的模式 ( 一 ) 甄 曉 蘭 〈 民 84〉 根 據 國 外 學 者 Grundy(1987)、 Kemmis & McTaggart(1988)之 行 動 研 究 螺 旋 , 以 及 參 考 Kolb(1983)的 學 習 過 程 模 式 , 重 新 架 構 了「 行 動 探 究 流 程 」及「 合 作 行 動 探 究 循 環 」,作 為 探 究「 合 作 行 動 研 究 為 實 踐 藝 術 」(Co-operative. 30.

(40) inquiry as practical art)的 藍 本 , 並 將 合 作 探 究 流 程 分 為 六 個 步 驟:〈 1〉分 析 現 狀、〈 2〉發 現 問 題、〈 3〉擬 定 方 案、〈 4〉 綜 合 情 況 、〈 5〉 採 取 行 動 、 及 〈 6〉 評 估 成 效 :. 圖 2-1 合 作 探 究 模 式 資 料 來 源 : 甄 曉 蘭 ( 民 84). 31.

(41) ( 二 )葉 連 琪( 民 89)參 考 NcNiff 等 人「 環 中 環 」的 模 式 , 建 構 行 動研究的一般模式. 圖2-2 NcNiff等人「環中環」的模式 資 料 來 源 : , 葉 連 琪 ( 民 89). 32.

(42) ( 三 )、 批 判 行 動 研 究 的 模 式 ( 引 自 熊 同 鑫 、 王 振 興 , 民 88):. 圖 2-3. 批判行動研究的模式. 資 料 來 源 : 熊 同 鑫 、 王 振 興 ( 民 88). 此 模 式 提 供 了 教 師 在 實 踐 上 的 原 則 , 包 括 :( 1) 教 師 行 動 研 究 是 教 師 計 劃 、 行 動 、 觀 察 和 反 省 不 斷 循 環 ;( 2) 教 師 行 動 研 究 以 實 務 為 導 向 ;( 3) 教 師 行 動 的 過 程 是 參 與 合 作 的 ;( 4) 教 師 行 動 研 究 必 須 考 慮 社 會 脈 絡; ( 5)教 師 行 動 研 究 是 不 斷 建 構 與 再 建 構 的 過 程 。 批判的行動研究本身即行動的過程,教師在自我反省的探究過程中 是研究者,同時也在實現教師自主、負責的角色。. (四) 、蔡 清 田( 民 91)提 到 學 校 本 位 專 業 發 展 行 動 研 究 的 螺 旋 狀 模 式:. 33.

(43) 圖 2-4. 學校本位專業發展行動研究的螺旋狀模式 資 料 來 源 : 蔡 清 田 ( 民 91). 34.

(44) 二、行動研究的步驟 行 動 研 究 可 以 分 為 「 個 人 行 動 研 究 」 和 「 協 同 行 動 研 究 」, 其 中 「協同行動研究」對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更有助益,因為透過團體互 動的歷程,能擴大教師的經驗範疇,刺激教師發展多重的觀點,此 協同行動研究的基本精神在建立學習型的社會,以及合作策略的應 用 , 參 與 者 互 為 對 方 的「 協 同 研 究 者 」, 增 進 彼 此 的 溝 通 , 縮 短 理 論 和 實 際 的 差 異,激 發 出 行 動 策 略 以 改 進 教 學 實 務( 王 靜 如,民 89)。 甄 曉 蘭 ( 民 84) 也 提 到 合 作 行 動 研 究 以 實 務 為 研 究 探 索 中 心 , 以 實 用性為推展研究取向,並以批判性為拓展研究層面的原動力,因此 合作行動研究較傳統教育研究方式更能了解教育實況、改善教育問 題功能,更能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理想。. 以下是許多學者針對行動研究的程序所提出的看法,茲整理如 下表:. 表 2-3 行 動 研 究 程 序 整 理 表 年代. 作者. 行動研究的程序. 民 90. 蔡清田. 行動研究的程序 1. 陳述所關注的問題 2. 規劃上述問題的可能解決方案 3. 尋求可能的合作對象 4. 採取行動實施方案 5. 評鑑與回饋 6. 發表與呈現教師專業成長之行動研究證據 (續). 35.

(45) 民 88. 吳清山、 林天祐. 主要研究過程 1. 確定研究問題及其重點 2. 與相關人士討論初步研究計畫 3. 參考相關文獻 4. 決定研究方式(問題調查、觀察記錄、文件分析、訪 談等) 5. 進行資料收集 6. 進行資料結果分析與解釋 7. 提出改進建議研究報告. 民 83. 歐用生. 行動研究的步驟 1. 確定、評鑑並形成問題。 2. 參與團體-教師、研究者、諮商者和支持者間的初步 討論和磋商。 3. 文獻探討。 4. 修正或再定義問題,形成可驗證的假設,或形成一組 引導的目標,使存在於方案中的假定更為明顯。 5. 確定研究程序。 6. 選擇評量程序,使評量能繼續實施。 7. 進行研究。 8. 資料的解釋、推論和整體的評量。. 民 84. 甄曉蘭. 合作行動研究的設計和實施原則有六步驟: (1)分析現狀(2)發現問題(3)擬定方案(4)綜合情 況(5)採取行動(6)評估成效. 從前面的兩個模式可以看到,行動研究必須不斷地根據實施的 成效檢視原先的概念、計畫,並視實際狀況予以修正。所以行動研 究的過程其實是相當有彈性的。根據前述,我們可以再將教師行動 研究的程序及步驟敘述如下: (一 ) 在 實 務 工 作 中 尋 找 一 個 研 究 的 起 始 點 ─ 研 究 者 根 據 個 人 興趣、能力或欲解決的問題對象,來界定研究問題。並且 針對問題的焦點,分條陳述其研究意圖或研究目的。 (二 ) 研 擬 解 決 問 題 的 可 能 行 動 方 案 ─ 在 找 到 並 釐 清 問 題 後 , 研 36.

(46) 究者應該研擬出解決問題的可能行動方案,這些方案應該 包括了下列的考慮: 1.提 出 可 能 解 決 問 題 的 假 設 性 策 略 。 2.尋 求 可 能 的 合 作 夥 伴 ─ 學 校 同 仁 、 學 者 專 家 , 甚 至 學 生 與 家長。 3.資 料 蒐 集 ─ 包 括 觀 察 、 訪 談 、 書 面 調 查 (如 問 卷 )、 研 究 日 誌及其他資料。 4.資 料 分 析 ─ 於 蒐 集 資 料 後 , 進 行 初 步 的 資 料 分 析 與 整 理 。 5.規 劃 行 動 方 案 , 其 中 包 括 能 夠 維 持 繼 續 討 論 反 省 的 相 關 程 序,與時間的安排。 6.釐 清 實 施 行 動 程 序 的 先 後 順 序 。 (三 ) 採 取 行 動 策 略 並 予 以 實 踐 ─ 並 根 據 實 踐 的 結 果 進 行 方 案 的修訂,故與第二階段常是相互循環的。這也是行動研究 的一個重要特色。 (四 ) 公 開 教 師 的 知 識 ─ 老 師 的 行 動 研 究 和 科 學 家 一 樣 , 如 果 沒 有寫成報告與人分享,就會降低這些成果的可看性(陳佩 正,民 90) ,隨 著 社 會 的 進 步 與 資 訊 科 技 的 發 達,教 師 可 以 透過出版、網路等多元化的方式展現自己的研究成果,成 為 一 個 知 識 的 生 產 與 創 作 者。公 開 研 究 成 果 有 下 列 的 好 處: 1.紀 錄 研 究 成 果 , 以 免 遺 忘 。 2.撰 寫 的 過 程 可 以 增 進 反 省 。 3.發 揮 實 際 的 影 響 力 量 , 提 昇 教 師 的 專 業 地 位 與 自 信 。. 37.

(47) 肆、教師從事行動研究者的成效與困境 一、行動研究的成效 從事行動研究有許多的成效,茲將學者的看法整理如下: 表 2-4 作者. 從事行動研究的成效整理表 年代. 從事行動研究的成效. 鄭章華、 邱守榕、 王夕堯. 民 91. 以合作協助者之立場作為有助於個案教師在教學上正向 轉變 1. 教師學習且願意向學生學習 2. 教師在教學情境與學習社群中學習 3. 協助者應選擇恰當的題材切入 4. 協助教師識別其教學問題 5. 情意上的支持. 黃鴻博、 郭重吉. 民 87. 研究小組的運作朝向建立一個學習型組織的形態,在實 際運作的過程獲得下面的經驗 1. 建立參與人員的主體性 2. 共同參與知識建構的過程 3. 建構取向的學習 4. 自然的情境、多元的途徑 5. 平等合作的互動關係 6. 反思、分享、批判的互動關係. 歐用生. 民 88. 鼓舞教師實施動力 1. 行動研究比其他研究更能發展關於教育事業的深層 智慧,更敏銳於教育實際。 2. 教師參與行動研究,不再只是權威設計的政策、課程 和教學的實施者,而是自己專業領域中的專家。 3. 教師實際行動研究能驗證一般研究不感興趣的教與 學的許多問題。 4. 教師們實施合作的行動研究,在專業社區中,相互學 習、共享價值,共創意義,深層的分析和批判,塑造 共同的目標和願景。 (續). 38.

(48) McNiff, Lomax, and Whitehead.. 民 91. 實施一個良好的行動研究可以獲致如下結果: 1. 改善自己的專業發展 2. 使專業實務更加卓越 3. 改善工作情境 4. 因努力而締造更好的社會秩序(引自吳美枝、何禮恩 譯,民 91). 葉興華. 民 90. 行動研究推動的必要性 1. 有助於解決教育的實際問題 2. 能促進教育與學校的革新 3. 能增進學校教育人員的專業成長 4. 能幫助教師將內隱之事的公開化 5. 能促進教師的合作 6. 能促進教育學術的進展. 由以上各學者所提出的論點,我們可以看出從事行動研究可獲 得下列的益處: 一、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 二、在工作情境中建立合作互助的關係 三、可以參與重新驗證知識或建構知識 四、學習反思與批判的技巧。. 二、行動研究的困難 雖然教師從事行動研究有許多成效,但大多數老師認為教師研 究 者 的 角 色 無 法 持 久 ( Bennett, 1993), 事 實 上 教 師 進 行 行 動 研 究 會面臨許多的困難,針對這點,研究者整理學者的說法如下: (一)缺乏研究的自發意願 傳統上,研究被認為是大學教授、學者或專家的工作,與 教師無關,教師只接受別人生產的知識,不必也沒有能力作研. 39.

(49) 究 ( 歐 用 生 , 民 83)。 也 認 為 研 究 不 是 教 師 職 責 所 在 , 而 教 師 的 保 守、孤 立、冷 默 心 態,產 生 對 行 動 研 究 的 無 奈 感( 吳 遠 山 , 民 91) ,除 此 之 外,欠 缺 信 心 是 不 敢 從 事 行 動 研 究 的 原 因 之 一 , 因 此 教 師 期 待 外 在 誘 因 , 缺 乏 自 發 意 願 ( 吳 明 隆 , 民 90)。 大部分的行動研究都不是教師動作的,而是外力支持或要 求的,教師做行動研究,也只是實施行政官員或政策決定者設 計的改革而已,如果支持教師研究的資源並非來自於他的專業 生活,而研究往往無法繼續,教師在決定主題、選擇方法上也 沒有扮演重要的角色,也只是再協助實施而已,教師沒有成就 感 和 信 心 , 很 快 就 會 失 去 研 究 動 機 ( 歐 用 生 , 民 88)。 (二)教師負荷太大 教 師 沒 有 時 間 做 研 究( 吳 明 隆,民 90)是 一 個 很 大 的 問 題 , 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本來就扮演著多樣化的角色,現在又加上了 研究者的角色,同時又要和研究伙伴相互協調,使工作負荷雪 上加霜,不僅容易造成教師身心的疲憊,時間的調配更是最實 際 面 臨 的 問 題 ( 葉 興 華 , 民 90)。 (三)方法論的不明確 Small( 1995) 提 到 偏 向 實 證 主 義 的 量 化 研 究 可 以 按 圖 索 驥,照著固定的研究程序依樣畫葫蘆,但行動研究本身沒有所 屬的方法論,對於深處不同的教育情境的研究者而言,只有觀 念的提示作用,無法作為實際操作的參考(引自王嘉陵,民 93) 。學 者 也 認 為 行 動 研 究 只 是 教 師 心 中 存 在 的 一 種 假 設,效 度 的問題是首要的挑戰,希望經由實踐與經驗理性的歸納,尋求 具 體 而 完 整 的 系 統 化 模 式 ( 吳 遠 山 , 民 91)。. 4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helps teachers collect learning evidence to provide timely feedback & refine teaching strategies.. AaL • engages students in reflecting on & monitoring their progress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Strategy 3: Offer descriptive feedback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enabling strategy). Where the

How does drama help to develop English language skills.. In Forms 2-6, students develop their self-expression by participating in a wide range of activities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Then, it is easy to see that there are 9 problems for which the iterative numbers of the algorithm using ψ α,θ,p in the case of θ = 1 and p = 3 are less than the one of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