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北醫人第6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北醫人第6期"

Copied!
5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週年校慶

傳承創新

邁向頂尖

• 「走不一樣的路」新書發表會

• 北醫文學季活動

• 「一人一瓣 感情不散」校慶演唱會

• 橄欖球校友友誼賽

103 學年度傑出校友:

杜鴻運教授

/ 杜元坤院長 / 章修綱董事長

2 發行人語 3 封面專題 55 週年校慶系列活動 16 北醫聚焦 醫學系第一屆畢業 邁向50 週年 醫技專到醫技學系 創系50 週年 高屏地區校友會 25 北醫典範 林鎮岱老師 陳俊賢主任 江雪黛護理長 林守田教授 蕭柳青教授 35 北醫亮點 醫科院、人社院 39 北醫榮耀 一校三院榮譽事蹟 41 校友動態 103 學年度傑出校友 國內外校友動態 45 進修推廣處課程 46 生活新知 臺北好文藝 2015 / JUL.

6

(2)
(3)

TMU Alumni 發行人語

封面小故事: 秀逸圓潤的「北醫人」 三字為閻雲校長所題

歡慶建校 55 週年

《傳承創新,邁向頂尖》

今年6 月 1 日,母校歡慶 55 歲生日,以《傳承創新,邁向頂尖》為未來發展主軸與努 力目標,感謝各界貴賓、校友及師生參加校慶典禮暨各項慶祝活動,北醫校園充滿歡愉的氣 氛。6 月 15 日歡送 1,263 名畢業生踏出校園,蛻變成為北醫人、社會新鮮人,也將成為我們 的校友或同事,離情依依,祝福無限。 55 年來,我們秉持「誠樸」校訓與「學好做人方做醫」的理念,在歷屆董事會、歷任 校長、師長、校友、全體教職員工生及社會各界的愛護支持下,北醫培成40,841 名優秀校友, 充分發揮愛校精神,熱情回饋母校,一校四院順利發展,受到國際社會肯定,我謹代表母校 感謝校友們無私的奉獻與付出。 回顧過去這一年來,北醫在教學、研發、產學合作、新藥開發等,成果豐碩。去年我 們以「癌症轉譯研究中心」獲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一億元補助,開創研究新里程碑,躋 身為國內頂尖研究大學之林,足令北醫人引以為榮。今後將更為積極努力,繼續創造傲人的 佳績。 本期北醫人,我們介紹3 位新出爐的傑出校友:分別是公共服務類 杜鴻運校友,學術 成就類 杜元坤校友及企業經營類 章修綱校友,他們長期努力與付出,讓母校北醫共顯榮耀。 今年,醫技系創系50 週年,明年,醫學系第 1 屆學長也將畢業滿 50 週年,我們以回顧難忘 的北醫典範師長、學長,前瞻未來,同時與天下雜誌合作出版《走,不一樣的路》,娓娓道 來北醫校友的另類生命故事。6 月 13 日我榮幸應邀參加高屏地區校友會,時光彷彿倒流,重 溫往日情懷。 55 年來,橄欖球、劍道社、北極星詩社等學生社團盛極一時,引領風騷,豐美北醫人 的生命,傳承北醫人的韌性,也串聯起跨世代北醫人勇往直前不畏艱困的堅毅特質。誠樸與 自由開放的校園文化,在新舊世代齊心耕耘與創新突破中,逐漸建立起北醫的特色與亮點。 且讓我們繼續攜手,提升國際競爭力,邁向頂尖卓越的世界一流大學。 臺北醫學大學校長 謹誌2015/6

(4)

55 年,北醫如同蝴蝶展翅蛻變

6 月 1 日,北醫杏春樓大禮堂熱鬧非凡,這是為慶祝學 校從篳路藍縷走過55 年的慶典,邀請了許多貴賓,共 同見證北醫的蛻變,分享成長的喜悅。現場播放「傳承 創新 邁向頂尖」影片,55 年前,從 3 個學系出發,到 如今擁有7 大學院,醫療領域居世界大學排名前 100 大, 行動醫療遍及全球,在企業及校友的能量支持下,致力 生物3D 列印及藥物研究,可望改寫國內醫療史。 校長閻雲致詞提及,臺北醫學大學「癌症轉譯研究中 心」今年首度通過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躋身為 國內頂尖研究大學之林,「傳承創新,邁向頂尖」是 今後北醫發展的主軸,也是努力的目標。55 年對北醫 來說,是很長的一段時間,在前輩及師生、校友共同 努力下,期許北醫繼續累積優良的傳統與樸實堅毅的

北醫 55 週年校慶「傳承創新 邁向頂尖」

校園文化,並將成果及經驗永續傳承下去,不斷創新, 建立北醫特色與亮點。 多年來,北醫培育40,841 名校友,遍佈全球各地,在 醫學及各個領域都有非常傑出的表現和成就,今年校 慶頒發傑出校友獎項,分別是獲得公共服務類的杜鴻 運,學術成就類的杜元坤,企業經營類的章修綱;3 位傑出校友於校慶當天親自領獎,並發表得獎感言。

三位獲得傑出校友獎

實至名歸

國家衛生研究感染症暨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杜鴻運感 性的說,母校確實變了,從醫學院變成國內重要的醫 學大學,唯一不變的是仍然存在一股濃濃的學術研究 氣息,他認為北醫在歷任校長的努力經營下,已成為 國內最重要的醫學研究殿堂。他以在學校扎實的訓練 蝴蝶,象徵了美麗、優雅與飛翔,將它畫成線條與結點,意味著科學、理性和邏輯性的蛻變,每一個 連節線的點,左右各26 點,加上觸鬚與身體,共 55 節點,代表北醫一步一腳印,美麗轉身優雅蛻變。

「傳承創新,邁向頂尖」北醫

55 週年,生日快樂!

封面專題

(5)

及堅忍的毅力,始終堅持於防疫的領域研究,此次獲 得母校的肯定,至感榮耀,他表示,未來將秉持一貫 堅毅不拔精神,持續為臺灣防疫工作而努力。 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形容這是他生平最大的榮耀。他 特別懷念在北醫唸書時的自由學風,當年在學校打橄 欖球與參與樂團,都獲得學校全力支持,讓他能兼顧 學業與個人興趣,培養成有競爭力的社會領航者。近 年來獲得多項殊榮,都歸功於以前在北醫當學生時所 鍛鍊出來不屈不饒的毅力。 章修綱董事長35 歲白手起家,從傳統 GMP 製藥廠跨 足生技,創立符合GLP 標準的幹細胞實驗室,如今 是瑞安大藥廠、生寶臍帶血銀行、瑞寶、生控、安基 等生技製藥公司創辦人及董事長。畢業將近40 年, 他感謝母校頒贈這個獎項,肯定過去的努力。章修綱 表示,由於母校在他求學時代提供扎實深厚的基礎教 育,以及在校期間與同學們創立的「藥企社」,讓年 輕的自己眼界開闊,具備國際視野,奠定日後創業的 良好基礎。目前他同時接任財團法人醫藥技術發展中 心董事長,致力培養臺灣的製藥技術人才。

師生熱烈參與

校慶系列活動

為慶祝北醫邁向55 週年,學校以蝴蝶展翅為標誌, 在線條與點節間,象徵北醫一步一腳印的蛻變。校慶 期間舉辦多項慶祝活動暨展覽,在「傳承與創新」的 發展主軸中,感受歷屆學生的活力與奔放。 「 傳 承 與 創 新 的 交 點 展 覽 」 主 要 展 出 北 醫 在 人 文 藝 術、體育及服務性學生社團的歷史傳承;「北醫文學 季」活動,包含「北醫文學季展覽」,展出文青校友 詩文作品20 餘篇、北醫人報複印版合訂本、北極星 詩刊複印版、小說編織社、北極星詩社及推理研究社 學生作品;重溫紅極一時的「繆思的夜宴」活動,5 位北極星詩社校友與學弟妹朗詩、座談等。 自由的校風、蓬勃的社團,及不受框架所限的冒險基 因,成為北醫人勇敢跨界的種子,北醫特別在校慶時 為12 位校友出版了《走,不一樣的路》新書並舉辦 發表會,作為畢業生的獻禮,也應證北醫是一所「不 一樣的學校」。 另外,還有「一人一瓣,感情不散」校園演唱會,強 調 跨界合作與分享,師生精彩表演,驚見北醫人臥虎 藏龍的才華;「橄欖球校友友誼賽」看見北醫橄欖球 隊如何走過半世紀,並在全國大專院校橄欖球競賽風 雲榜中,奠定一席之地,球隊校友們在55 週年校慶 此刻,以球賽向母校致敬。 • 北醫 55 年的校慶典禮,校長閻雲與貴賓一起切蛋糕,共同見 證北醫的蛻變。

(6)

自由的校風、蓬勃的社團,不受框架所限的冒險基因, 是北醫人勇敢跨界的種子。北醫55 週年校慶,北醫為 12 位校友出版了《走,不一樣的路》並舉辦新書發表 會,校長閻雲表示,這本書將作為畢業生的獻禮,也 同時應證北醫是一所「不一樣的學校」。

跳出框架

活出精采人生

北醫與天下文化共同出版《走,不一樣的路》,自北 醫40,841 名校友當中,選出 12 位校友,紀錄他們走 出框架的精采人生。這12 位校友分別為,用創作關心 社會的歌手蕭賀碩(醫技31)、奉獻偏鄉 30 年的醫 師楊三(醫17)、顯微鏡版 CSI 病毒神探謝文儒(醫 14)、灑下希望種子的醫師蘇長妹(醫 18)、科學與 佛學的交會傳奇釋惠敏(藥12)、連日本人也敬佩的 校長廣內世英(牙13)、獨創膝關節手術的骨科奇才 王志堅(醫17)、守護原住民健康的衛生所主任莫那. 瓦旦(醫20)、用藥學專業知識種植文旦的果農盧茂、 不一樣的Hello Kitty 醫師蔡宗冀(醫 29)、不像醫師 的醫師蘇俊仁(醫18),及為人生出征的一群老男孩 ─北醫校友橄欖球隊。 閻雲校長指出,當初決定出版這本書時,曾接到家長 抗議的電話,認為唸醫學院就是要穿白袍、當醫生, 「學校怎能把學生『帶壞』」?」他解釋,人生長遠, 需要更多揮灑,行醫並非單一選項,唯有跳出框架、 甚至燒掉框架,才能找到更多機會,展現生命爆發力。

從牛仔褲到穿僧服

確定生命的方向

新書發表會邀請金曲獎創作歌手蕭賀碩、法鼓文理學 院校長釋惠敏、美國疾病管制局資深聯邦醫官謝文儒 以及員林皓生醫院院長蔡宗冀等人,與學弟妹分享他 們的心路歷程。 從領有藥劑師執照到剃光頭、穿僧服,釋惠敏在北醫 期間曾是搖滾樂團披頭四的粉絲、一身牛仔勁裝吊兒 郎當模樣,因緣際會的學佛過程,讓他找出探究生命 之謎的方向,他從佛法體悟,人生不是只有守著「專 業」,跨領域的學習能開闊心胸,但也坦言,當初選 擇出家曾面對掙扎,直到內心的意志告訴他:「縱使 窮途潦倒也甘願」,才確定這條路。 釋惠敏認為,北醫的訓練幫助很大,引起他對生命科 學的研究興趣,他以北醫早年從貧脊的稻田,看不到 一絲希望,如今發展為亞洲頂尖學校為例,期許學弟 妹不要小看任何微不足道的東西,應勇於找出自己的 「礦脈」,傳承北醫生生不息的好基因。

北醫人 《走,不一樣的路》

/ 陳慧瑩

封面專題

(7)

從臨床到無「疫」不與

都在為病人謀福利

謝文儒在北醫期間常拎著一雙球鞋、小提琴和吉他到 學校,還被班上第1 名同學消遣「至少該帶本書或筆 記本來吧」,還被同學取了「北醫第一混混」綽號。7 年下來成績都是低空飛過,直到實習期間接觸到病人, 才真正感受什麼叫「人命關天」,開始認真讀書。 原打算走臨床醫學,沒想到對傳染病領域深感興趣, 開始一輩子與病毒、細菌為伍的歲月,全球各地傳染 病流行疫情,他幾乎無「疫」不與。謝文儒認為,人 生的選擇沒有對錯,但要做唯「利」是圖的事,要以 「病人福利」、「衛生福利」為首要任務。他說,年 輕時多參與廣泛事務,尤其臨床醫師常與人接觸,人 文內涵更是重要。回顧自己過去忘了課業,埋首不同 興趣,「雖然不算正確行為,但也絕不後悔!」

Hello Kitty 醫院 讓醫病會心一笑

蔡宗冀穿著藍袍出現會場,打破醫師等於白袍的想像。 把醫院變「Hello Kitty 之家」,是為了送病人一個「禮 物」,20 多年的婦產科醫師生涯,他發現病人教自己 很多事,許多症狀是書上唸不到的,於是決定找出能 讓病人會心一笑,取代權威式查房的元素,作為行醫 的回饋,因而打造出全球獨一無二的Hello Kitty 醫院。 蔡宗冀坦言,在決定時曾遭到院內醫生反彈,但他清 楚,對開業醫生來說,病人的病痛70%其實來自心理 而不是醫療問題,醫院的出發點絕不是為了譁眾取寵, 何況還能讓同仁、自己在這輕鬆的氛圍中也會心一笑, 何樂不為?除此之外,他謹慎用藥,是臺灣進藥量最 少的開業醫師之一,用同理心與人性化環境建立了良 好的醫病關係。

醫檢師變音樂人

只想誠實做自己

另一位擁有醫檢師執照,來自醫生世家的蕭賀碩,高 中就開始玩音樂,她了解自己無法成為前100 名醫檢 師,「但可以成為前100 名的音樂人」,所以告別穩 定 的36K 收入,決定誠實做自己,曾經領過 15K 低 薪,如今是獨立音樂創作者,寫盡、唱遍她對社會人 文的關懷。2008 年她曾拿到金曲獎最佳新人獎,歷經 13 年。其間她從未曾放棄,「因為在最低潮的時刻, 永遠都是音樂拯救我」。 回想起在北醫的日子,「藝術賞析」是最喜歡的一門 課,對音樂創作是重要啟發,「很懷念以前在綜合大 樓榕樹下自在彈唱,趁著實驗空檔,溜到校外吃烏龍 麵的快意」這些畫面仍烙印心中,並成為創作靈感。 蕭賀碩建議學弟妹要學會「思考」,不計成敗,「我 心理明白,如果未獲得金曲獎,我不會站在這裡,但 我也清楚,得獎,不是做音樂最重要的事!」 1. 新書發表會上,校長閻雲表示,這應證北醫是一所「不一樣的 學校」。 2. 新書發表會上蕭賀碩演唱自己的創作歌曲。 3. 科學與佛學的交會傳奇釋惠敏。 4. 顯微鏡版 CSI 病毒神探謝文儒。 5. 蔡宗冀打造出全球獨一無二的 Hello Kitty 醫院。 6. 從醫檢師到音樂人,蕭賀碩只想誠實做自己。

(8)

「一人一瓣,感情不散」

師生同樂歡慶校慶

「一人一瓣」強調跨界與分享

北醫公共事務處為了籌辦這場音樂會,特別邀請獨立 創作歌手,也是北醫醫技系校友蕭賀碩,參與活動策 畫,大家腦力激盪後,決定以「一人一瓣,感情不散」 為主軸,象徵彼此同行(伴),也能如同片片花瓣, 形成美麗花朵,強調跨界合作與分享。 5 月 29 日晚上,北醫大醫綜前廣場,師生熱情參與, 連週邊的小攤販都忍不住隨音樂起舞,許願樹上掛著學 生滿滿祝福語。副校長邱弘毅於開場時提及,這場「秀」 有藝人與學生社團合作,有醫藥衛生界的老師、前輩們 與新生代同學們同臺演出,跨越音樂、舞蹈、甚至是武 術表演,充分展現跨界合作精神,「一定驚艷全場」。

小狐狸天團

唱出醫學男孩心聲

活動在熱舞社多彩頭飾與電音聲響帶動下開場,來自 醫2、牙 2、牙體 2、高健 2 及保 2 的 8 位同學,與歌 手潘嘉麗合力演出《維多利亞的秘密》等多首曲子, 流暢、快速變化的肢體動作,看得臺下目不轉睛,掌 聲不斷。由醫3 的 5 位學生組成的「小狐狸天團」, 在全國小提琴競賽冠軍得主李振豪主唱下,演出《陽 光宅男》,搞笑、灑脫模樣讓臺下尖叫,李振豪說, 他們平日多待在圖書館K 書,醫 3 課業更為繁重,但 很想證明,醫學系學生其實會唸書也會玩,此次不以 拿手的小提琴表演,是為了展現不一樣的自己。

3 小哈利 唱出音樂劇的壯闊

狂熱音樂之後,緊接著是烏克麗麗社演出,指導老師 邱文輝曾是馬來西亞國際吉他嘉年華烏克麗麗組的冠 軍,他帶著4 位牙醫系、高齡系等系的小美女,一身 輕鬆打扮及《La Da Dee》等樂曲,清脆、明亮的樂 音彷彿讓人置身夏威夷。隨即由「醫3 小哈利」登場, 小哈利王煥瑜以法文演唱音樂劇《鐘樓怪人》開幕曲 《教堂時代》,他以遊唱詩人的架勢,唱出厚實壯闊 的聲音,撼動現場。愛上音樂劇的王煥瑜自國中起天 天聽《教堂時代》,以此自學、背出這首高難度的法 「一人一瓣,感情不散」校慶演唱會,是北醫為慶祝創校55 週年舉辦的活動之一,演唱會表演校內各路英雄傾 巢而出,師生演出令人驚艷。「小狐狸天團」搞笑熱情、醫3「小哈利」深情壯闊、烏克麗麗社友的甜美輕鬆, 「公衛F4」4 位老師的旋轉太極舞、詠春拳等演出,贏得滿堂采,北醫師生臥虎藏龍,在教學與求學之外,還 有傑出多元的才藝表現,讓人刮目相看。 文/ 陳慧瑩

封面專題

(9)

文曲目,即使不懂法文,聽過的同學都會要求他一唱 再唱,也使得長得像「哈利波特」的他,成為北醫風 雲人物,並有「小哈利」之稱。

公衛

F4 教授聯手 轉舞、揮劍默契佳

精彩節目接二連三。在北醫有「公衛F4」稱號的教 師群,由推廣進修處處長韓柏檉打頭陣,當「太極張 三豐」音樂響起,穿著功夫裝的韓老師開始像陀螺般 快速旋轉,甚至手持彩帶邊轉邊舞,看得現場人士目 瞪口呆,此時另一位胡景堯教授則以《刀劍如夢》的 武術表演串場,轉舞、揮劍之間兩人默契極佳。韓教 授是知名的排毒養生專家,他自學轉轉舞,最高紀錄 可以連轉3 小時,讓人嘆為觀止。

謝老大唱作俱佳

攏係為了你啦

在北醫F4 中,有老大之稱的謝明哲教授,身穿長袍 馬掛貢獻他的招牌歌《攏係為了你啦》,並由烏克麗 麗的4 位小美女在一旁伴舞。韓教授說,「F4」其實 也 意 味 著Free、Friend、Friendly、Family。 另 一 位 保健營養系教授林士祥以小提琴演奏《望春風》,為 慎重其事,林教授不惜在大熱天穿著西裝登臺,結束 表演時已滿身大汗,十分敬業。

神秘佳賓吳院長

有偶像架勢喔!

演唱會同時邀請在臺灣的韓國當紅歌手Bii 畢書盡演 唱,他以韓語為北醫高唱生日快樂歌,學生瘋狂搶拿 偶像海報,爆發演唱會的高潮。緊接著,神秘嘉賓為 藥學院院長吳介信與吉他社演出,吳院長一派輕鬆的 唱起《吻別》,結束時還幽默的提醒學生「到藥學院 拿我的『海報』!」製造笑果。被告知獲邀這場演出 時,吳院長原本還猶豫,「但看到同學這麼賣力準備, 還是學校的重要慶典,藥學院不能缺席啦!」所以身 為院長身先士卒破例參加演出。

分食片片橘子

象徵感情不散

演唱會壓軸是由這次活動策劃蕭賀碩校友擔任,曾獲得 金曲獎創作歌手的蕭賀碩帶領「冷笑話樂團」,演奏她 坐捷運時的即興創作曲目《坐地鐵回家》,現場High 到最高點,北醫是蕭賀碩走上音樂之路的重要搖籃, 當年她加入吉他社,帶領社團辦活動、比賽,四處籌 錢辦個人音樂會,與現任職嘉義長庚醫院的陳怡娟及 牙醫師學長姜彥君因為音樂結為好友,她回想當年「姜 學長在音樂上要求嚴格,他常說,醫生是一個人文關 懷的職業,所以我文學、詩琴來者不拒。北醫的校風, 任由我們自由的發展,很榮幸成為北醫的一份子。」 演唱會尾聲時,蕭賀碩現場發送橘子,她帶著大家分 食,象徵北醫的傳承與創新,有「集『桔』合」之意, 表達北醫人「一人一瓣,感情不散」。 1. 校慶演唱會以「一人一瓣,感情不散」 為主軸,特別邀請獨立創作歌手, 也是北醫醫技系校友蕭賀碩,參與策劃及演出。 2. 小狐狸天團以搞笑、灑脫方式演出〈陽光宅男〉,唱出醫學男孩心聲。 3. 醫 3 小哈利王煥瑜,以自學方式唱出音樂劇《鐘樓怪人》的壯闊。 4. 進修推廣處處長韓柏檉代表「公衛 F4」打頭陣,轉轉舞讓人嘆為觀止。 5. 謝明哲教授唱作俱佳,〈攏係為了你啦〉博得滿堂采。 6. 藥學院院長吳介信與吉他社演出,偶像架勢十足。

(10)

5 月 30 日,在北醫足球場上 20 多位橄欖球隊校友全 副武裝,準備與「臺灣無惑橄欖球俱樂部」及高醫校 友隊等開賽。雖然只是表演性質,北 醫校友隊仍以當年刻苦練球的一貫精 神應戰。因為這裡,是北醫橄欖球隊 走過半世紀的重要發源地,同時也在 全國大專院校橄欖球競賽風雲榜中, 奠定一席之地。55 週年校慶此刻,他 們要以球賽向母校致敬。 比賽旁的帳蓬內,52 年前,催生 北醫橄欖球隊的關鍵人物黃德修老師現身 為這群40 到 70 歲的學生們加油。想起當 年為了成軍到處「抓人」,黃老師說, 他專找喜歡運動、有志氣、能接受磨練 的學生,談起組隊第2 年就抱走冠軍, 高齡84 歲的黃老師眼睛亮了起來! 另一位靈魂人物─以魔鬼訓練、特殊 戰法聞名的教練林鎮岱也出現 了,77 歲的他指著當年那群 「小毛頭」說:「每個人的綽 號我都記得,『蜘蛛』、『L』、『老鼠』、『大甲』 ⋯⋯」此時只見「有!」聲音此起彼落。比賽開始, 雙方球員在草地上肉搏、衝撞、擒抱、翻滾,林鎮岱 有如實況轉播,認真解說規則,當一名校友成功搶球 卻在奔跑中不慎掉球時,林鎮岱不改「魔鬼教頭」本 色,脫口一句:「哎呀,這個該打屁股!」

1963 年起,北醫橄欖球隊風光的年代

北醫橄欖球故事是從1963 年開始。當年,正是北醫足 球隊的風光年代,身兼隊長的校友李宏信(醫3)回 憶,北醫在大專盃足球賽所戰皆捷,足球領隊、病理 科主任陳定堯老師與建中黑衫軍(橄欖球隊)出身的 黃德修老師認為,北醫有幾位黑衫軍,加上足球健將, 應有條件成立橄欖球隊。於是以足球隊員為班底,邀 黃博正(醫3)、許書典(醫 3,建中黑衫軍)、林曙 光(藥2,建中黑衫軍)、彭宏治(藥 1)、蔡理里(藥 2)、林宗仁(藥 2)等共 15 名成軍,由黃德修老師 指導球技。 隔年,擁有建中黑衫軍血統、更是全國橄欖球第一把 交椅的葉秀明(醫6)考進北醫,亞青盃足球賽國手

北醫

55 週年校慶

橄欖球隊以比賽向母校致敬

文/陳慧瑩

封面專題

(11)

彭良治(藥5)、淡江中學橄欖球校隊林恩朋(醫技1)陸續到位,神槍手加上飛毛腿,使得北醫橄欖 球隊如虎添翼,一戰成名! 當時,全國大專院校橄欖球隊以臺大實力最強,北醫 與臺大在全國大專盃7 人制 A 賽對決,雙方打到勢均 力敵,擅於足球後衛、有「大腳」之稱的李宏信結合 葉秀明的國腳贏得關鍵一球,然而,醫學系學生體力 畢竟不如臺大不同系所組成的強將,眼看局勢可能逆 轉,氣喘如牛的李宏信決定智取,將球踢飛50 公尺以 拖延時間,讓隊友有喘息機會再重整戰力,就這樣以 一球3 分之差奪冠,氣走臺大,當時,北醫橄欖球隊 才成軍2 年。

輝煌的戰果

讓校友記憶猶新

1966 年,球隊力邀橄欖球界名將林鎮岱指導,為北醫 打了一劑強心針,自此建立不少戰績,林老師的七人制 特殊戰法「MAKE LINE」享譽全國,球隊以醫技專科 為主力,1968 至 1972 年連續 4 年贏得 5 屆五專組冠軍, 當時在校球員大部份都為屆齡役男,出國申請不易,因 此佳績得以專案申請遠赴日本,在日本秩父宮國立橄欖 球場與日本醫學杯冠軍東京齒科大學及殿軍東京藥科大 學進行臺日冠軍隊友誼賽。 李芳裕(醫技專3,綽號「大甲」)回想起剛加入球隊 未正式出場比賽第一次觀戰時,激烈畫面仍然餘悸猶 存,當時北醫與強敵醒吾商專對決,就在雙方飛撲擒抱 的混亂中,綽號「大悲哀」的學長竟然打到滿嘴是血, 另名綽號「老鼠」的隊友頭上也都是血,嚇壞眾人,原 來是在激戰中,「大悲哀」的牙齒撞到自己隊友「老鼠」 頭頂並當場斷掉,牙齒還「留」在隊友頭上,驚險畫面 讓人難忘與恐慌,自忖橄欖球自己能勝任嗎?還是挨過 去了,回顧過去學生時代,一晃40 幾個年頭已過去, 近幾年又加入無惑50~60 歲老人球隊,橄欖球生涯球敘 中過去除腳右脛骨骨折外,目前十個手指頭只剩二個拇 指未斷過。 當年取得出國比賽權,首次遠征日本,也充滿戲劇性。 隨隊的李芳裕回憶,北醫首場以些微比數敗給日本醫學 1. 北醫橄欖球隊走過半世紀,曾在全國大專院校橄欖球賽奠定一 席之地,校慶前夕,以校友友誼賽向母校致敬。 2. 1970 年北醫橄欖球隊當年的球員,有黑衫軍、有國手背景, 神槍手加上飛毛腿,讓北醫橄欖球隊如虎添翼。 3. 北醫校友會總會長李宏信,曾以「大腳」之姿的關鍵一踢逆轉 勝,氣走臺大。 4. 1972 年北醫橄欖球隊與日本醫學杯冠軍東京齒科大學,進行 臺日冠軍隊友誼賽,擊敗冠軍隊獲勝。 5. 1972 年北醫橄欖球隊與日本醫學杯殿軍東京藥科大學,進行 友誼賽。

(12)

盃殿軍的東京藥科 大學,次場與冠軍的 日本東京齒科大學PK, 原以為輸定了,哀兵必勝,將士用命, 幸運的擊敗冠軍隊,記得塵戰中達鎮後 射門時,遇到側吹強風,靈機一動將球 弄成30 度角頂住側風成功射門,讓對 方球員看得目瞪口呆,為北醫的輝 煌賽事再添一樁。前年到日本訪問 時,還與當時一起比賽日本東京藥 科大學當年幾位球員拍下歷史的畫面。 五專部廢除不久,醫學系成為球隊主力。那幾年醫20 屆學生幾乎包辦球隊,最多有13 人加入,吳麥斯、曾 兆麟、杜元坤、江豐任、陳至真、鄭敏雄等人無役不與, 成軍次年即在臺北市聯賽封王。當時陸軍官校、成大及 臺大是全國橄欖球隊三強,1981 年北醫球隊南下參加 全國大會賽,經過10 小時的舟車勞頓、睡通舖,卻在 地主隊成功大學打敗成大,可望問鼎冠軍,奈何比賽隔 天是學校病理學期末考,這群大四生只好熬夜K 書到 半夜4 點,一早 9 點與陸軍官校一決勝負,卻因體力不 支戰成第二。 隔年在臺大球場舉行的中正盃比賽,首度擊敗實力堅強 的臺大隊,讓校友們至今仍津津樂道。被隊友杜元坤 形容是「大專盃得分王」的吳麥斯回憶,當天正逢醫學 節,許多校友在旁觀戰,隊友士氣大振,可能對方過於 輕敵,北醫隊竟大幅領先,迫使臺大隊下半場全部替換 高手出列,結果依然敗陣,顏面掃地,這一幕看得臺大 校友很「光火」,當場懲罰球隊隊員跑操場。

教練魔鬼特訓

全年只休 3 天

「當年我們從教學大樓球場一路被『攆』到這裡!」 想起北醫那段由鐵皮屋轉為大樓時期,橄欖球隊「逐 操場而居」的練球歲月,林鎮岱苦笑一聲。因緊鄰山 區,每搬一次家,就得徒手挖開巨石,以便把地整平, 其間還發現不少被解剖的動物骨骸。原本目前的足球 場中間有3 棵大樹,無法練球,也是師生以拔河繩群 策群力移走,才成為可踢球的地方。 由於學校附近是農地,有人會來放牛吃草,球員撿球 常撈到或踩到牛糞,吳麥斯記得,以前的球場是小花 園,附近石頭很多,為避免受傷,每次練球前必須撿 石頭、除草、種草,有時跪地練習或重摔,稍有不慎

封面專題

(13)

碰到磚頭,膝蓋即受傷流血;李芳裕說,球場遇下雨 即淹水,比賽或練球時會把球員壓在地上,就會聽到 有人大喊:「我快淹死啦!」 橄欖球的訓練非常辛苦,尋人更是不易,除了隊友一個 拉一個,也必須四處「抓人」參加。魔鬼教練林鎮岱規 定嚴苛,挨罵事小,只要不符規定就罰伏地挺身,或把 球踢遠讓隊員氣喘吁吁的長跑接球,風雨無阻、全年只 休3 天假,中午不能吃飯⋯⋯。蔡銘川(醫技專 1)體 格好曾被找去踢球,沒想到撞沙包、球員如鬥牛般的激 烈動作把他嚇壞了,決定落跑,「每次一看到林老師就 躲起來!」李芳裕加入第一天跑步就昏倒,第二天又 昏倒,最後決定與同學黃當議相約假日跑步,沒想到 練出肺活量,測量指數好到連教練林鎮岱都自嘆不如!

跨世代革命情感

傳承精采橄欖球人生

這樣的魔鬼訓練,卻造就隊友的堅強毅力、過人體力、 不惜戰到一兵一卒的團隊精神及革命情感。身經百戰 的李宏信認為這種訓練,也影響他去年參加臺北市長 選舉,抱著毫不畏懼的精神堅持到最後;杜元坤因此 訓練在行醫路上無往不利,即使超過12 小時的顯微手 術也不覺得累,進一步發明許多獨創奇蹟式的開刀法; 吳麥斯與隊友秉著「One for all, all for one.」信念,在 「長大」的過程中互相幫助、提攜,「永遠記得赴英 國留學的林老師,帶回專業雜誌,開啟我們的橄欖球 人生,連上課都興奮到在畫圖、走位,研究戰術!」 幾位從當年一起蹺課練球的小毛頭,到現在白髮斑斑 的北醫校友隊,他們數十年來依然定期於百齡橋下聚 會、切磋球技,每月第3 個週日還訂為「北醫日」。 北醫橄欖球後來一度沈寂,去年李宏信代表校友會, 將橄欖球送給閻雲校長,希望讓北醫重燃橄欖球隊的 希望之光,繼續傳承北醫橄欖球隊「不屈不饒、愈挫 愈勇」的團隊精神。 6. 當年「逐操場而居」全年只休3天的練球歲月,造就北醫的橄 欖球隊傳奇。 7. 吳麥思即使已年過半百,依然活躍球場、健步如飛。 8-9. 北醫橄欖球校友 2014 年 5 月於東京,與日本東京藥科大學 44 年前當時的隊員舉行友誼賽。還與 1972 年當時一起比賽 日本東京藥科大學幾位球員拍下歷史的畫面。 10. 當年滿腔熱血打球,不在乎「逐球場而居」,不在乎衣服黑 了,不在乎皮肉受傷,只在乎「今天打球了沒?」 11. 橄欖球校友隊活力不減當年,希望重新點燃北醫橄欖球隊的 希望之光,傳承團隊精神。

(14)

重啟當年詩饗宴

文藝復「星」賀校慶

/ 陳慧瑩

封面專題

「一眨眼,算不算少年?一輩子,算不算永遠?答案 啊答案 在茫茫的風裡⋯⋯」5 月 21 日晚間,十多位 北醫合唱團學生人手一枝電子蠟燭,在校內醫學綜合 大樓16 樓國際會議廳吟唱出詩歌〈答案〉,望著眼前 這群「黑衣人」,臺下的校友賴仁淙醫師想起當年北 極星詩社「繆思的夜宴」場景,忍不住感動掉淚。 這是北醫慶祝55 週年校慶,舉辦感性的文學季活動, 邀請當年北極星詩社校友蕭棟銓(牙13,筆名舒笛)、 湯 銘 哲( 醫15)、 李 飛 鵬( 醫 15)、 賴 仁 淙( 醫 18)、陳克華(醫 21)與在校生回首詩意的年代。詩 社社員朗誦在場校友的作品,並以微電影〈棋局〉演 繹詩傳遞的生老病死,校友陳克華則搭配自己拍攝充 滿意境圖片朗詩,表現了詩的深遂與想像,同時進行 一場跨世代文青的沙龍座談。 55 週年校慶活動的文學季總召陳俞涵去年在校內舉 辦的文藝社團回顧展中,意外發現北極星詩社沈寂多 年的「繆思的夜宴」活動,對學長姐當年創作詩的執 著 與 熱 忱 深 受 感 動, 於 是 決 定 藉 著 校 慶 進 行 文 藝 復 「星」,重啟睽違30 多年的詩文饗宴。

迷你社團北極星

注入校園詩意境

1964 年,喻麗清、鄭稔、張錦槍等學生發起創立北極 星詩社,成為北醫藝文的指標性社團,草坪、穿堂可 見學生席地吟詩、解詩,發行刊物、辦詩展,成立「詩 牆」,將自己或名詩作品,以美術字體書寫,貼於教 學大樓牆面,後來還以一年一度「繆思的夜宴」活動, 成功帶動校園詩文氣氛,甚至轟動校外,以詩會友。 但誰能料到,北極星詩社竟是北醫最迷你、人數最少 的社團。 賴仁淙記得,以前每次活動聚會都邀請10 位詩人來參 與,「但是聽詩的人,連同我的女朋友,才3 人。」 入社後才發現,詩的豐富多變,可以結合音樂、舞蹈、 戲劇、電影,讓他開始著迷,後來參加當時北醫人報 文藝版編輯李飛鵬舉辦的文藝季情書專號,竟然被刊 登在北醫人報,「那個年代能用鉛字打成文章,很不 容易,讓我受到鼓舞,」最大的收獲是追到班花,當 終生詩友並共結連理。

(15)

1. 有別於北極星詩社的詩意年代,現在的北醫文青在「北醫文學 季」展覽,展現跨世代創意的精采作品。 2. 北醫合唱團學生人手一枝電子蠟燭,重現當年北極星詩社盛況 空前的「繆思的夜宴」場景。 3. 「繆思的夜宴」活動現場,陳克華醫師以自己攝影作品結合 詩,朗頌出詩的深遂與想像。 4-5. 五位北極星詩社校友重返校園,與在校生回首詩意的年代, 重啟睽違 30 多年的詩文饗宴。 已出版20 多本詩集的陳克華醫師提及,當年從花蓮負 笈北上,行李箱裝滿一疊疊詩集,希望告別在花蓮中 學一人埋頭作詩的孤寂,結交北醫詩友,「沒想到社 團招生時,只見成排攤位人聲鼎騰,唯獨北極星社門 可羅雀,當我表明入社時,社長郭東明(醫17)一臉 驚訝!」他還記得為了貼海報,與郭東明半夜跑到教 學大樓2、3 樓,「用錶帶的扣子,硬將牆上的圖釘叩 下來,真是驚險!」但,過去只能仰望名家作品,卻 像星星般遙不可及,北醫同儕如階梯般的切磋,「有 激勵、有刺激,對我幫助很大。」所以在大二那年, 陳克華就已出版詩集。

2104」朗誦會 繆思夜宴人潮湧

社團雖小,在校園中名氣卻很大,「繆思的夜宴」,成 為北極星社以詩會友的共同記憶。發起人溫德生(筆名 林野,夜藥11)希望辦一個有創意的詩歌朗誦會,經 筆名舒笛的前輩支持,以教學大樓2104 教室為會場, 在燭光環繞下朗誦名家名詩,草創時期唯恐室內氣味不 佳,還準備明星花露水四處噴灑,燭臺則以包了紙的空 飲料罐替代,上面印了詩社傳下來一個北極星引領駱駝 旅人圖樣,並寫著:「守著星星,守著夜」,佈置雖然 簡陋,卻吸引詩人、外校詩友前來赴宴,盛況空前。 陳克華與賴仁淙回憶,平常小貓2、3 隻的詩社,夜宴 那一天,校內外朋友以舞蹈、民歌、話劇、鋼琴伴奏 等友情支援,展現詩的精彩,室內擠滿了人甚至還湧 到走廊上,對平均社員5、6 人的詩社來說,「繆思的 夜宴」不僅給了詩友舞臺,搭起交流平臺,更因此培 養校內愛詩人口。社團也曾邀請知名詩人席慕蓉、洛 夫、歌手羅大佑、李泰祥及齊豫等人到校演講及演唱。

醫學成感性詩句

創造力出人意表

詩社每位社員有如文曲星下凡才氣縱橫,風格路線也 各有千秋,經常得獎、受媒體副刊青睞。應邀參加沙 龍座談的賴仁淙擅長抒情及醫學素材,即使角逐耳鼻 喉科學會理事,文宣也帶著濃濃詩意;湯銘哲擅於寫 實、鄉土詩文,在成大教務長任內,將詩詞書畫帶入 大學教育中,讓許多硬調子的儀式,加入了感性,李 飛鵬院長至今每晚睡前,仍會看唐詩、宋詞;蕭棟銓 最令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創作《牙醫詩抄》,以優

(16)

6. 在跨世代文青的沙龍座談中,北極星詩社校友期許學弟妹們傳 承「寫詩,讓你真正做自己」的好傳統。 7. 校慶系列活動舉辦「傳承與創新的交點」及「北醫文學季」展 覽,展現學生社團澎湃發展及飽滿的文學能量。 美的文字,呈現牙醫界百態,令人莞薾;陳克華詩作 產量突破2 千首,是公認北醫最有創意的詩人,從批 判、科幻、死亡到性,挑戰禁忌也獲獎無數;李飛鵬 在詩作的創意訓練下,開刀、論文寫作出人意表,他 把詩融入生活,常提醒兒女,「人文素養是這輩子最 重要的事,平時粗茶淡飯即可。」2005 年,湯銘哲還 集合當年「北極星詩社」詩友,號召大家一起寫詩去, 出版《桂冠與蛇杖──北醫詩人選》詩集。 其他的詩社社員如醫界才子侯文詠、前立委洪奇昌、 前新竹市長蔡仁堅、名政論家楊憲宏、歌手張洪量…… 等,都曾在這塊園地耕耘過,北極星詩社後來也成為 北醫校園內學生運動的搖籃。

傳承詩社好傳統

勇敢真正做自己

「繆思的夜宴」會後舉辦座談,5 位參與的校友談及 詩對他們的影響。例如去年發生鄭捷殺人事件,東海 大學寫了一封「鄭捷是我們的家人」公開信,感動社 會,校方收到如潮水般的鼓勵信件,當時做此決定者 就是東海大學「詩人校長」湯銘哲,他秉持「詩」的 初心「愛與關懷」,化解危難,用最單純的方式表明 「愛與正義」,因為相信,詩是不喧囂的文化,「寫 詩的人有顆純潔的心」。 而身處醫界,陳克華過去刻意隱藏詩人身份,以免專 業受到質疑,「後來我決定在白色巨塔勇敢做自己!」 他把詩的紓緩、安靜與病人分享,把詩人所見都是全 新角度的特質,想出更好的治療方法,意外讓醫病關 係更美好,「詩社不只是才子佳人、浪漫氣息的地方, 還有助醫學專業!」他期許北醫的文藝復興能從夜宴 開始,他願意協助學弟妹,以不同形式詮釋詩文。 座談會最後進行傳承儀式,湯銘哲校友將早期的北極 星詩刊交給文學季總召陳俞涵,希望北醫人傳承「寫 詩,讓你真正做自己」的好傳統。

重現,傳承與創新活力

北醫的文學能量有多大?為慶祝55 週年校慶,北醫除了舉行「繆斯的夜宴」活動,也舉辦「傳承 與創新的交點」及「北醫文學季」展覽,一睹歷屆學生社團澎湃發展,及飽滿的文學能量。想像上 百個社團在校園躍動;5 個藝文社團,曾擠身在小小的鐵皮屋下茁壯。如今,將繼續傳承創新使命。 在教研大樓展覽的「北醫文學季」,看到跨世代創意精采作品。一邊呈現當年北醫人報、北極星社 詩刊及詩友介紹,林野的〈記某精神病院〉、陳克華的〈藥王雨〉、湯銘哲的〈紀念大體老師〉、 〈餛飩伯〉⋯⋯,感性,天真浪漫,有趣味。另一邊的「文字馭」則是當代學生作品,小說織編社 圖文並茂的漫畫、推理研究社自創遊戲請讀者〈找出自己的故事〉,創意也讓人會心一笑。 醫綜前棟一樓則展出學生社團包括人文藝術、體育及服務性社團的歷史傳承, 最熱門的服務社從1971 年「愛幼社」開始,由創辦人徐千田首創先例,帶師 生進入偏鄉義診,至今接棒的「楓杏醫學青年服務團」依然活躍。半世紀以 來,社團有殞落有新生。校史館也在同時間展出珍貴史料,如校 長閻雲當總編輯時的〈北醫人報〉、黨禁解除後創辦 的〈綠杏〉,曾在校園大鳴大放,一窺歷屆學生的活 力與奔放。

封面專題

(17)

1. 醫科第 1 屆同學合影留念。

醫學系第一屆畢業邁向 50 週年

校友李良雄及胡俊弘見證北醫

55 年歷史

文/ 張馨方 2015 年,臺北醫學大學慶祝創校 55 週年,醫學系第 1 屆也即將邁入畢業50 個年頭。回顧幾十年來的路途, 北醫醫學系從早年資源貧乏的年代到現今持續精進的 黃金發展期,已培育出無數兼具人文素養、社會關懷 與國際觀之醫事專業人才,而第1 屆的醫學系學生們 不僅參與其中,更是55 年來的歷史見證者。

北醫醫學系第一屆醫學生

曾任臺北榮總院長李良雄

李良雄總顧問為北醫醫學系第1 屆醫學生,畢業後於 臺北榮民總醫院服務,一路從住院總醫師升至臺北榮 總的院長。2003 年,全臺陷入 SARS 疫情恐懼之中, 時任院長的李良雄醫師帶領北榮團隊成功抗煞,優秀 表現也獲行政院頒發表現優異團隊獎。 「因為有把握,所以開刀從來不會緊張。」當問到李 良雄總顧問當年行醫時,經常面臨開腦等精密手術, 病人的生命就操之在他,不容分毫閃失,李良雄在上 手術檯前其實已先預想過整個流程,並以縝密的心思 事先演練一遍,「有時不是一次就能解決的狀況,就 得明快判斷撤退點,下次再來。」

北醫校歌「學好做人,方做醫」

李良雄行醫理念

李良雄在神經外科領域表現出色,曾為孫運璿、俞國 華等行政院長操刀,也曾是故總統蔣經國與前總統李 登輝的御醫之一。直言不諱的性格,不僅曾讓阿輝伯 對著他說:「你這人有Guts !」李良雄回憶,當年故 總統蔣經國詢問腳麻的病情時,他坦言不會好,還要 蔣故總統調適心態,與「麻」為友,「蔣故總統聞言 後大發脾氣,說這種朋友不要也罷!」但李良雄並不 因此而改變直言的態度,他認為,該說的話與該做的 事,少一分一毫都不行,果然,蔣故總統事後平心靜 氣的讚許李良雄,「與麻為友」這句話說得很好。

北醫聚焦

(18)

李良雄總顧問行醫40 餘載,雖然開過無數大大小小的 刀,見過形形色色的人,但每當看見躺在手術檯上的 患者為「小孩子」時,心裡總是忐忑難安,尤其早年 沒有健保,許多人家沒有錢開刀,曾有父母為了救兒 子的性命,把女兒賣了籌錢開刀,李良雄得知後,心 裡著實難受,「我告訴自己這個手術一定要成功,否 則這一對夫妻恐怕就失去了兩個骨肉。」所幸,手術 順利,孩子的命成功的從李良雄的手中救了回來,如 今這小男孩長大成人,也常心懷感恩,與李醫師保持 聯繫。 「自我學習」為李良雄校務總顧問行醫生涯中時時自 我惕勵的一句話,李良雄說,懂得尊重自己的專業, 別人才會予以尊重,同樣是實習醫師,有人被派去X 光室拿張片子,只會抱怨被大材小用,但有的實習醫 師懂得利用看片子時,發現問題立刻提問,兩者不同 的學習態度,未來發展高下立見。

李良雄總顧問

見證著北醫成長茁壯

年屆75 歲的李良雄,身體硬朗,也有賴於行醫 40 餘 年,每週至少一次的爬山健走自我鍛鍊行程,隨時保 持好的體力,做好健康自我管理,對於每名前來就診 的病人,也是種負責任的態度。李良雄說,北醫校歌 寫得很好,「學好做人,方做醫。」正點明了有志從 醫者應該先從如何做好一個人開始入門,之後才能進 一步當一名好醫生,因為,如果沒有專業,空有仁心, 只是庸醫;而有專業,卻無仁心,則淪為惡醫。 北醫今年慶祝創校55 週年,身為醫學系第 1 屆校友, 李良雄總顧問可說是見證著北醫成長茁壯,回憶當年 的就學環境,不僅學校周遭遍佈田地,學生與老師們 在簡陋的環境中更是克難求學,李良雄苦笑說:「當 年進行大體解剖課程時,幾十具的大體老師就擺在學 校附近的農舍,每次解剖前,都有一名師公誦經唸咒, 儀式結束,才能進行解剖。」也因此,對於現今北醫 青年學子們的求學環境,李良雄不免以過來人的感慨 直說:「已經很好命了。」 同為醫學系第1 屆醫學生,胡俊弘前校長的父親為北 醫兩位創辦人之一胡水旺先生,胡俊弘畢業後即赴美 深造,1990 年,經董事會延攬返臺擔任北醫校長,之 後即以北醫大家長的角色帶領北醫長達12 年,在這樣 的背景之下,胡俊弘與北醫之間似乎比其它人更多了 一份「親」。

胡俊弘校長

自立自強克服資源貧乏

胡 俊 弘 醫 師 從 學 生 時 期 就 展 現 優 秀 的 組 織 與 規 劃 能 力,反應快、點子也多,很多想法也跟同學不太一樣, 尤其在早期學生們擠破頭想搶進內、外、婦、兒四大 科的年代,胡俊弘醫師最後卻進了皮膚科,「當年我 是全班唯一選擇皮膚科的人」,至於為什麼這麼選擇, 胡俊弘話也說得爽利「我就是要跟人家不一樣!」 人生處處都有位置學,胡俊弘醫師笑說,就讀醫學系 時,班上用功的同學爭搶坐一排的位置聽課,當年的

北醫聚焦

(19)

2-3. 當時學校周遭遍佈田地,克難求學。 4. 李良雄院長退休歡送茶會。 5. 胡俊弘擔任校長任內,教育部長吳京(左)蒞校與北醫師生 會談。 6. 醫科第 1 屆校友歡聚於 103.4.16 阮仲州攝影展。 北醫仍是鐵皮屋建築,軟硬體資源貧乏,學生下課衝 進圖書館搶佔位置繼續自習,不過衝的卻是臺大的圖 書館,「當年臺大的學生走進學校圖書館,發現好位 置都被外校生佔走了也不免跳腳,想來也真有趣。」 胡俊弘說,在資源不足的環境背景下,北醫醫學系的 學生自立自強慣了,想要什麼得比別人付出更多體力 與心力去爭取,也因此,大部分的北醫人,似乎都有 著極強的「適應力」與「韌性」,在任何環境下總能 自我調適,並追求、爭取想要的事物。

胡俊弘校長

創立北醫北美校友會

身為北醫醫學系第1 屆學生,同時擔任校長 12 年,胡 俊弘除了有著滿滿的使命感,更有著充沛的行動能量, 1977 年在美國正式成立的北醫北美校友會,胡俊弘醫 師便是創始人之一,「大家出門在外,團結一起很重 要」,胡俊弘心裡這麼想的同時,便著手行動,於海 外創立了北醫校友會組織,將許許多多在北美發展的 優秀北醫人凝聚一起。 「當年我們班畢業後,大致分為3 批,其中兩批人赴 美、日發展,另一批則留在臺灣」。胡俊弘醫師對於 同班同學畢業後的發展情形,仍是相當關注,「李良 雄畢業後留在榮總,一路當上院長;翁仁田到美國哥 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兒童醫院發展,成為世界小兒呼 吸治療權威;王乃弘則是臺中光田綜合醫院院長;阮 仲洲擔任阮綜合醫院院長到現今董事長⋯⋯」,胡俊 弘醫師說,大部分同學都在各自領域發光發熱,除了 開 業 看 診 行 醫 濟 世, 還 有 同 班 傅 堯 喜 同 學 為 前 美 國 UCLA 病理教授,蔡芳洋教授為國際知名的神經放射 科介入治療專家,皆深耕醫學界數十年,同學們個個 在醫學界、學術界貢獻一己之力。

北醫從「篳路藍縷」到「卓越頂尖」

胡俊弘的創新與改革之路臨淵履冰

回想早年求學至被徵召擔任北醫大校長,那段年歲胡 俊弘醫師歷歷在目,每當想起那段時光的點滴,「篳 路藍縷」是胡俊弘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箇中滋味也許 旁人難以體會,但對他而言,無論是在當年在鐵皮屋 的校舍唸書、玩社團、辦學生刊物,乃至於返臺接任 母校的校長,胡俊弘除了用力揮灑屬於自己的黃金璀 璨,也必須以更大的視野與思維辦校;而為了讓北醫 順利起飛,跨出吳興街,他還提出多項創見並大刀闊 斧進行種種改革,公辦民營萬芳醫院只是其中一項。 當然,他也得面對董事會等各方壓力與質疑,胡俊弘 醫師回憶及此,說道:「當時我每一步如履薄冰,做 得戰戰兢兢。」其眉宇間地輕微牽動,除了有成功走 過的自信,似乎也透露著一股五味雜陳的感慨。 北醫大學長當年打下的基石承續至今,在許許多多的北 醫人心中撒下種籽,讓日後來自各地,走向八方發展的 北醫人,在談及母校時,都面露以北醫為豪的神態。

(20)

今年是北醫醫技學系創立50 週年的日子,醫技系特別 規劃「醫技系50 週年系慶暨校友回娘家」活動,在 530 日舉辦醫技系 50 週年系慶演講,並於校園席開 36 桌,邀請 300 多位校友共聚一堂。 系慶當天,同時進行醫學生物科技博士學位學程揭牌典 禮,以及校友會捐贈儀式。特別邀請國家衛生研究院感 染症暨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今年獲得北醫傑出校友的 杜鴻運談「我的醫技人生與TB 研究之路」,林佳霓研 發主任談「LC/MS 在臨床檢驗的運用」,臺灣醫事檢 驗學會謝文祥理事長主講「醫檢教育至臨床訓練」。 精彩的演說,彷彿一場專業的高峰會,打開學弟妹視 野。從當年關鍵的一臺生化自動分析儀開始,醫技走 過不一樣的脫胎換骨階段,而今,將因著北醫精神, 再創學術與社會價值。

從醫技專科到醫技系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1965 年,北醫甫開辦醫學、牙醫系、藥學系第 5 年, 兩位博士創辦人胡水旺與徐千田教授認為,醫療重要 決策往往取決於檢驗醫學的結果,醫檢角色舉足輕重, 當時學界唯臺大設有醫技系,檢驗技術人才普遍缺乏, 一致認為成立「實證醫學」的時間已到,所以催生並 成立北醫醫事技術專修科(簡稱:醫技專科),將醫 學病理權威、原擬擔任臺大醫技系主任的陳定堯教授 「接」到北醫,在設備與空間闕如窘境下,排除萬難 添購第一代生化自動分析儀,開啟北醫「從醫技專科 到醫技系,要做就要做最好」的里程碑。 在母校服務39 年、也是醫技專科第 1 屆校友蔡銘川回 憶,當時醫檢在臺灣還是新名詞,課程籌備不易,有 的科目如免疫學並無專書,即使有書也並非醫技的專 用書,但陳定堯主任聘請臺大名師如陸坤泰教授教微 生物、沈銘鏡醫師教血液學,也從國防醫學院、中興 醫院等邀請學者與專家前來授課,給學生最棒的知識 啟發。然而,當時實驗只能借用其他學科的實驗室, 上實驗課,只見助教及技術員搬運儀器試藥到實驗室, 難免有著寄人籬下的心情。 克難的環境,卻造就學生非凡表現。當時醫檢師檢覈考 試錄取率,北醫為全國五專醫檢生技之冠,堪稱全國第 二強的醫事技術學校。課外活動也表現傑出,如:橄欖 球、東洋與西洋擊劍、柔道等運動皆有輝煌的戰果,「那 真是一個刻苦但美好的年代!」讓蔡銘川難忘。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檢驗暨

生物技術學系 50 週年系慶

文/ 陳慧瑩

北醫聚焦

(21)

階段性蛻變

成為具前瞻性的學系

1975 年,在教育政策下,五專部醫技專科走入歷史, 轉而成立醫事技術學系(簡稱:醫技系),以原圖書 館舊址做為系館,有了專屬的辦公室與實驗室,自此 之後,系上的儀器各得其所,學生從此不必再借用其 他學科的實驗室,實驗的不便獲得充分改善。 1983 年,北醫第 1 屆藥學系校友陳增福教授接任醫技 系系主任,他爭取將原基礎醫學大樓變為醫技系的教 學大樓,使得醫技系也有獨棟大樓,辦公室、教員研 究室、學生實驗室、儀器室、無菌室⋯⋯,連學生會 都有專屬空間,同時創辦醫技會刊,打開醫技系在北 醫的能見度。 陳增福回憶,當時有醫技系校友從事儀器販賣且事業 有成,學生也對醫療儀器充滿興趣,某次他遇到成功 大學的友人,對方建議北醫派人參加醫學工程研討會, 「我當下愣住,當時醫檢專注在生化領域,醫學工程 是沾不上邊的」,於是他建議學校增添儀器,結合電 子、電腦等課程,為學生加開一條路徑,讓醫技成為 具前瞻性的學系。 1991 年,曾擔任實驗診斷科主任的蘇順景醫師擔任系 主任,蘇主任提出改善設備與研究環境,才可能爭取學 有專精的學者來校任教,讓醫技系進入另一個不一樣的 階段。隨即由李宏謨博士(醫技專5)接任,他看到醫 技與分子生物技術關聯性的趨勢演變,適時調整課程, 任內籌設分子生物學研究所碩士班及夜間在職進修班, 讓北醫醫技的發展潛力進入茁壯期。如今,醫技校友早 已不侷限醫檢師一職,不乏產官學醫界等傑出人士。

提前探索產業

與業界無縫接軌

隨著生技產業時代來臨,醫技系除了不斷與國際交流, 今年起更推動「課程分流計畫」,讓大一生提前探索 相關領域,並增加實習生在產業實習時數,以備畢業 後與業界無縫接軌;此外,有鑑於研發的重要,今年 起開辦博士班,也希望藉此加強北醫大3 家附醫的臨 床師資,讓「醫技」這一行在醫界獲得更多機會與尊 重。現任主任梁有志表示,北醫的自由校風、學生不 只專注於讀書、喜歡參加社團的特質,練就他們一身 溝通技巧,使得就業路徑一向多元,如果再擁有生技 技能,如同多了一對翅膀,北醫醫技,競爭力可期。 環顧醫技半世紀的傳承,他們的成就,歸因於厚實的 學習底蘊、老師無私教導及開放自由的校風。當年的 簡陋環境,成為大家刻骨銘心卻也會心一笑的共同記 憶,「神奇桌椅」、「實驗室宿舍」、「手做病毒」、 「30 秒觀寄生蟲」⋯⋯,書堆、友誼、實力,在這裡 滋長⋯⋯。 1. 北醫醫技學系創立 50 週年,進行醫學生物科技博士學位學程 揭牌典禮,以及校友會捐贈儀式。 2. 醫技系舉辦精彩的演說,彷彿一場專業的高峰會,打開學弟妹 視野。 3. 北醫第 1 屆藥學系校友陳增福曾任醫技系系主任。 4. 醫技專科第 1 屆校友,同時擔任了 39 年醫技系老師蔡銘川。 5. 醫技專科第 3 屆校友永信藥品工業董事長李芳裕。 6. 醫技專科第 10 屆校友保吉生化學企業董事長簡承盈。 7. 蔡銘川老師指導的醫技會刊。

(22)

校友開心回母校

回憶往事笑開懷

系慶晚上,學校在口腔醫學院大樓前廣場辦桌,校友 開心回學校共聚一堂,相互寒喧之餘,回憶起在學校 往事,想起教室的「神奇桌椅」,大家忍不住哈哈大 笑。因為桌椅相連,打開就變「躺椅」,有些學生會 一派輕鬆的「躺平」聽課,很是愜意。不過如果遇到 嚴師可慘了!永信藥品董事長李芳裕(醫技專3)憶及, 以前上國文課,大家因為中午練球太累,打完橄欖球, 累到不約而同成排「躺著」,上課「躺」在教室的椅 子上夢周公,沒想到老師一句「點名!」,只見成排 躺平的學生全部毛髮悚然坐正,20 幾個人上課突然變40 幾位,讓老師一頭霧水,那時練就了高效鍛鍊身 體且兼顧學業功力,奠下日後踏入社會職場的基石。 「神奇桌椅」似乎「紅了」快10 年,保吉生化學企業 董事長簡承盈(醫技專10)也記得當年的「躺椅樂」, 還想起在教育資源缺乏的年代,老師就地取材做實驗 且完全手做,如用雞蛋培養病毒,多了冒險與趣味, 令人印象深刻。實驗的等待時間,則溜到校外吃碗蚵 仔麵線或蛋餅,如今想來是有趣的求學經驗。但他自 承,在北醫,蹺課、打牌、撞球也要有本事,有些老 師當得兇,能否順利過關一切要靠自己。

顯微鏡下定「生死」

蟲卵研究頂呱呱

教物理的方錫經老師就是典型的嚴師例子,簡承盈談 起,老師第一天上課即開宗明義:「一學期『只』點 3 次名,但不確定是那一天,只要 3 次沒點到名字, 死當!」所以方老師的每堂課,「我們幾乎全班到齊, 連皮小孩也不敢造次!」 另一位寄生蟲學科老師、人稱「鍾大」的鍾文政也出 名的嚴格。每次考寄生蟲卵觀察,鍾大就擺起十多臺 顯微鏡,每臺觀察時間限30 秒,一次須看完 3、40 種 寄生蟲卵,同學們都非常緊張,「但鍾大讓你補考到 會為止,讓人感動!」簡承盈說,鍾大表面嚴格,但 也有和善一面,看到不認真的同學,會從對方腰際「送 上一拳」請他多努力,亦師亦友。 李芳裕也聊到,當年為了逃避聯考而選擇醫技專科, 沒想到唸出興趣,且成績優異,感謝每位老師諄諄教 誨與指導,其中有幾位老師影響最大,使他重建學習 信心,鍾文政老師的寄生蟲卵教學,奠定他扎實基礎; 教「有機化學」的馬英俊老師,給予很好的邏輯有機 結構化學分析訓練,常找他上臺寫習題,讓他備受鼓 勵,也使得日後插班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時,能以高 分錄取與順利完成而後碩、博士班學程;導師洪清霖 老師給學生許多自由思考空間,還參加班上的畢業旅 行,師生共遊花東縱谷,另人感動記憶猶新。

簡陋「實驗室宿舍」

擋不住學習熱情

南部來的學生多選擇住校,以實驗室改裝的學生宿舍 雖然簡陋,卻不影響埋首書堆的孩子,夜晚經常燈火 通明。笑稱自己是愛玩「醫」族的簡承盈,有一群「死

北醫聚焦

(23)

黨」張志銘、陳定國、葉聰海、林水源、江光榮等10 位同學,至今仍保持連絡,當年為了準備長達1 個月 的考試,輪流到幾位同學家借住K 書,受到同學父母 熱情招待,「真是一段開心的日子!」 在北醫的日子,學長的照顧也讓簡承盈銘記在心,郭 立基(醫技專5)關心學弟住校生起居,會告訴他們 教授的脾氣、提供講義與考古題;簡承盈剛畢業跑業 務時,曾遇任職醫院的林恩朋(醫技專1),雖然不 相識,學長卻不吝提攜,「只因你是我學弟,讓人感 激在心。」

老師穿梭各醫院「探班」

學生實習放寬心

早期,附醫尚無足夠設備、床數以提供實習機會,醫 技系學生必須在不同醫院實習,時任醫技系主任的陳 增福教授(藥1)經常到各醫院「探班」,還邀請相 關醫院主任開會,了解院方與學生需求,「怕對方以 為我們丟了不管,把他們當『放牛班』!」每次出現 醫院,學生的眼神發亮喊著:「老師來了!」印象中 的優秀學生有雷宗憲、李芳裕、李宏謨、陳建和(北 醫首位考上臺大微生物暨免疫學系)等。 蔡銘川從身為醫技專科第1 屆校友到任教醫技系近 40 年,堪稱北醫醫技脫胎換骨的最佳見證人,細數歷屆優 秀學生,「真的是遍地開花,數不完!」他記得學生 許英昌,在學校醫技展活動中,籌設不屬於醫技課程 的放射醫學展,很有北醫人不受框架所限的研究架勢。

醫技領域不設限

校友展現不同格局

走過半世紀,歷屆醫技校友的職涯領域活潑多元,第 1 屆專科 45 位學生,有 10 位在檢驗本科、10 位選擇 儀器買賣、2 位當助教;到第 10 屆(醫技專 10)全班 46 人,有 2 位中醫師、3 位醫師、4 位藥師、5 位位居 政府單位要職(包括系慶的主講者之一杜鴻運)、10 位選擇創業從事醫技相關事業、10 多位擔任醫檢師及 主任職務,成績斐然。其中簡承盈還把醫檢版圖「做 大」,將20 年前不被看好的健檢市場變健康與時尚產 業,個人的事業體橫跨健檢、醫美、病理、醫療器材 及生技製造等,表現傑出。

北醫醫技系

未來無限寬廣

北醫醫技校友的專業能量影響著臺灣生技發展,學校 也試圖以精密儀器、堅強的師資陣容,讓產學無縫接 軌。梁有志主任表示,今年醫技系除了增加博士班學 程,更成立了「食品安全檢驗研發中心」,精密的質 譜分析儀可檢驗農藥殘留、重金屬、微生物、大腸桿 菌⋯⋯等,它不僅是提高北醫醫技系學生專業格局的 秘密武器,更是北醫未來還可接受外界委託,參與食 品、醫療衛生檢驗的重要任務,再創北醫的學術與社 會價值,讓醫技系展現研發與創新的未來。 8-10. 醫技系 50 週年慶舉辦辦桌,校友們開心回學校共聚一堂。 11. 醫技系學生於臨床血液學實驗課中練習靜脈採血。 12-13. 醫技系成立「食品安全檢驗研發中心」,可望再創北醫的 學術與社會價值,讓醫技系展現研發與創新的未來。

(24)

臺南奇美博物館現場,兩個參訪團體比鄰看展,其中 一團成員指著帶團的中華民國基層醫師協會理事長王 欽程,對同團的北醫第1 屆某校友說:「他是北醫的 高屏校友會會長耶…」,雙方當場歡喜相認,讓高屏校 友會再添一員。20 多年來,高屏校友會從勉強「湊出 一張桌子」的聯誼性質,到如今已近100 名校友。

聯誼會變校友會

重要班底響叮噹

現任會長王欽程(王欽程內兒科診所,醫10)回憶, 大約27-28 年前,接到高雄重仁骨科醫院院長梁精修 (醫1)院長的電話,邀請參加北醫高屏校友會,當 時印象中,還有徐謙二(醫4)、羅吉雄(醫 5)、陳 福壽(醫5)、黃錦松(醫 8)、陳團景(醫 8)、王 長和(醫8)、劉景峯(醫 9)、麥格彰(醫 14)等人。 當年,只要梁會長一通電話「大家作伙來吃飯」,所 有酒、食、開銷全部都是梁會長包辦。校友在一天繁 忙的門診後,就聚在一起宵夜、聊天。除了聊大家現 況及醫療有關事情外,還聽前輩們講述醫界形形色色 的故事,場面非常熱鬧。 梁精修是北醫高屏校友會第二任會長。他所開設的重 仁醫院是南臺灣馳名的骨科醫院,他為人非常親和、 熱情好客、照顧學弟們,捐款母校設梁精修獎學金, 有長者之風範。沒想到二年後,他在一次手術中昏倒, 檢查後發現胃癌,鞠躬盡瘁。畢生的付出和奉獻,讓 人不捨與懷念。 而阮綜合醫院董事長阮仲洲(醫1)是高屏校友裡最 資深的學長,也是高屏校友會創會會長,所經營的區 域教學醫院旗下有300 位醫師。阮仲洲是北醫胡俊弘 校長的同窗同學,更是攝影專家,每個月在院內舉辦 員工攝影比賽,提升人文素養。他曾於北醫50 週年校 慶時,慨捐4 千萬回饋母校,並於 2014 年舉辦非洲行 腳攝影展,將作品義賣所得全數捐給北醫人文暨社會 科學院,作為「人文藝術特約講座」之用,義行可風。

高屏地區北醫人

各方人才濟濟

現在高屏的北醫人,不管在醫業經營、醫療行政、醫 界公共事務,各方面都有非常傑出的表現:林淼塘(前 屏東醫師公會理事長,醫4)、李子瑜(高雄長庚副 院長,醫8)、盧榮福(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醫 10)、薛瑞元(屏東縣衛生局局長,醫 15)、梁雲(阮 綜合醫院醫事副院長,醫16)、杜元坤(義大醫院院 長,醫20)、林盟喬(市立民生醫院院長,醫 26), 張朝卿(衛福部疾管署南部主任,醫24)、李炫昇(高 雄長庚醫院副院長,醫22)、沈陳石銘(前長庚廈門

高屏校友會 凝聚南部北醫人的情感

文/ 陳慧瑩

北醫聚焦

(25)

醫院院長,醫13)、郭繼陽(長庚廈門醫院院長,醫 15)、曾孔彥(部立旗山醫院院長,醫 21)、黃建榮(前 恆春基督教醫院院長國家醫療奉獻獎得主,醫18)等。 高雄6 家規模最大的婦產科,北醫校友佔了一半。林 政君(健新醫院院長,醫17)、吳振榮(德謙醫院院 長,醫13)、陳尚仁(柏仁醫院院長,醫 29);還有 各醫學中心部長、主任、教授不勝枚舉。

一群人的熱鬧聚會

它的名字叫「北醫」

接著由腦神經外科專家黃錦松(醫8)接任第 3 屆會 長,大家尊稱「松哥」,他是南臺灣腦神經外科的開 創者,當年手術縱橫南臺灣,做人豪邁,乾杯喝酒及 大嗓門是他的招牌,當了6 年的會長,也全是自掏腰 包,凝聚高屏校友的感情。 劉景峯(醫 9)擔任第 4 屆會長,他的婦產科診所, 高雄堪稱第一,一天病人200 人以上。擔任會長 10 多 年間,所有的聚會活動,全部開銷都由他包辦。任內 還曾辦過大陣仗聚餐,包下整個漢來飯店俱樂部,參 加校友及眷屬達200 人,盛況空前,可惜當時的通訊 錄已輾轉遺失。 北醫南部校友,很多是知名的婦產科醫生,不同屆校 友聊天,總會想起在婦產科被尊稱為「國王」的北醫 第一任校長徐千田博士,及曾任北醫附設醫院第七任 院長的陳庵君教授。健新醫院林政君院長(醫17)提 及,「陳庵君老師是臺灣第一位從美國接受完整訓練 回來的婦產科醫師,幽默風趣的教學,加上臨床經驗 豐富,當時大家都搶著上他的課」,「跟了老師多年, 既幸運且收獲很多,早期想學不孕症治療,對於老師 毫不藏私的傾囊傳授,一直心存感恩。」

打氣、互助兼共遊

原來他是我校友

現任會長王欽程醫師指出,成立校友會的目的是連繫 校友感情,藉由校友會這個平臺,希望高屏北醫人在 南臺灣也有一個家的感覺,也希望北醫校友能夠藉著 彼此的人脈在專業與生活上互相幫助。 王會長最近也在Line 上建立校友群組,已有 30 多人 加入,正繼續邀約中,大家在line 上討論醫學、旅遊 休閒、校友新動態及交換訊息。例如:今年三月林政 君(北醫閰雲校長的同班同學)生日,員工為他在高 雄的哨船頭咖啡店辦唱歌的「快閃活動」,王會長以 群組廣邀校友也前往「快閃」,給壽星一個驚喜。

牙醫、藥學⋯照過來

南部校友大團結

為了讓組織永續、傳承,王會長希望將高屏校友會朝 制度化發展,會長改為一年一任,讓各屆校友都能接 辦校友會會務,讓新會長為校友會注入更多新血輪和 新idea。未來希望納入牙醫、藥學等其他學系的校友, 凝聚北醫在南臺灣的力量,並投入更多公益活動,並 提供獎助學金給清寒的學弟妹,感受南部北醫人團結、 溫暖的一面。

(26)

北醫的

橄欖球教父

林鎮岱老師

熱衷橄欖球的傻瓜

「說實話,會搞橄欖球的,都是些傻瓜。」不論是幾 十年前或是現在,橄欖球在臺灣一直不是主流運動, 不僅經費不多,投入的球員也少。儘管如此,林鎮岱 將幾十年黃金歲月都投入橄欖球教練,從國中、高中 到大學的橄欖球球隊他都教,也如願帶出幾支冠軍隊 伍。即使退休後,仍然擔任中華民國橄欖球協會理事 長,為臺灣橄欖球運動盡心盡力。 林鎮岱從建國中學時期開始接觸橄欖球,原因無他, 只因老師說「跑得快的人就去參加。」林鎮岱回憶, 兒時臺灣經濟條件不好,讀小學時不論晴雨,每天都 在桃園的阡陌之間打著赤腳走路上學,早就習慣踩在 泥土上奔跑,到了建中打橄欖球,高一、高二的隊員 都沒球鞋穿,建中的場地很滑,但「下雨天沒有人抓 得到我。」 林鎮岱也從此一頭栽入橄欖球的世界。高中畢業後, 他考上臺師大體育系,畢業後當完兵,回到建國中學 擔任體育老師。沒過多久,他回臺師大參加游泳比賽 的游泳接力賽,遇到當時在北醫任教的林春生老師、 同時也是臺師大學長,林春生問他:「北醫正在找體 育老師,要不要來?」於是他在1966 年進入北醫,並 在他的帶領下,強化北醫橄欖球隊,成為國內大專乙 組強隊。

加入北醫

帶領球隊成為乙組強隊

1963 年,在當時病理科教授陳定堯(前臺大選手)與 講師黃德修(前建中、臺大選手)鼓勵下,一群畢業 於橄欖球搖籃建國中學校友為主的同學們如李宏信、 黃博正、林曙光、彭宏治、蔡理里等,開始聚集於尚 未整理的運動場上練球。 林鎮岱老師,他是臺灣橄欖球界的傳奇, 在臺灣,中年以上打過橄欖球的球員,有 一半要叫他一聲「教練」或「老師」,還 在球場上奔馳的球員,許多都是他的徒子 徒孫。林鎮岱在臺北醫學大學服務56 載, 2012 年自北醫退休後回到桃園老家,細 心照養一大片玫瑰花田。過去,他把場上 的球員都當自己的孩子,如今,玫瑰花也 成了他的孩子,早晚細心呵護。 文/ 陳幸萱

北醫典範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佳作 台北市    黃馨僾     暖化的怒火     臺北美國學校     Ramses Youssif   佳作 台北市   連敏媗     都是酒後開車的後果   三玉國民小學     李文秀   佳作

倘人員經醫師評估且開立不建議施打 COVID-19 疫苗證明 (即接種疫苗前,經醫師確認對國內所有授權使用的 COVID-

佳作 台北市 蔡佳恩     愛裡的平安     臺北美國學校     Joel Jayamohan   佳作 台北市   鍾念芯     家園     天母國中     廖伯健   佳作 台北市

紐西蘭地處大洋,國土分為北島與南島,兩個島的輪廓均呈南北狹長形,北島緯度介於南 緯 34.5-41.5 度間;南島介於南緯 40.5-46.7

臺北市大理高級中學 第32試場.

中國北方遭遇 10 年來最強沙塵暴,範圍涵蓋 12 個省份,北京大部分區域的能見度 甚至不到

一般 BNT 疫苗在使用前必須注入無菌生理食鹽水進行稀釋,但新北市恩主公醫院 27 日在社區接種站進行 BNT 疫苗接種時,因現場的醫療作業疏忽,造成 25 名民 眾被接種疫苗原液,等於

  諱居簡。字敬叟。潼川王氏子也。以其寓北磵之日久。人不敢名字之。故稱北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