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明清時期德化白瓷觀音造型與裝飾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明清時期德化白瓷觀音造型與裝飾研究"

Copied!
46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 美術學系藝術行政暨管理組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明清時期德化白瓷觀音造型與裝飾研究 Styling and decoration of White Porcelain Guan-Yin of Dehua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指導教授:曾肅良博士 研究生:陳怡安.

(2) 摘要 佛教美術造像伴隨著佛教信仰遠從印度遠繞過絲綢之路輾轉傳進中國,在 這塊土地上開枝散葉,之中不斷的變化,承續佛經典及前人的手法,深入中國化 的民間,發展出一條創新的道路。「德化白瓷觀音」得到了轉化的靈感;「德化」 得天獨厚的潔白瓷土,通過工藝家巧手將佛教信仰裡的觀音形象表現的悲憫莊嚴 ,卻也可以從塑像身上所雕塑的細節中看出「祂」擬人化的微妙微翹,就像個中 國化的端莊女性,無論是從開臉上透露出明代仕女清秀的臉龐;頭髮挽著中國仕 女的髮髻;還是觀音經典描述瓔珞、帔帛穿戴其身與中國式衣著相互搭配;觀音 或站或坐是依據經典呈現出的基本式的坐、立姿態;並且配戴華美珍珠組合而成 的瓔珞首飾,手持有經典依據的持物;髮髻上妝點中國式的髮簪和進行莊嚴儀式 所帶的頭冠;將觀音托高於底座之上,塑有表現觀音出淤泥而不染的形象代表「蓮 花」所變化出豐富的底座,也有站在雲上、海浪上的渡海觀音形象。像這樣的塑 像塑造在「德化」這個小鎮上是由許多個家族代代相傳,亦或以師傳徒的傳承方 式延續其工藝,「德化」雖是「民窯」卻可以得名國際,讓「德化白瓷觀音」不 只是提供信眾做信仰膜拜的觀想,也成為博物館中崇高的藝術品。 本研究主要著重在德化白瓷觀音的造型及隨身裝飾物上,無論是德化工藝家 「何朝宗」 、或是「何朝春」 、還是「林朝景」…只要是「德化」所出品的白瓷觀 音,其風格特質是相當顯著的。沒有顏色妝點的德化白瓷觀音,要表現出祂的獨 特,所仰賴的是工藝家的雕工;俐落簡單的線條勾勒出的是柔和而圓潤飽滿的空 間感,「白瓷」的素淨包容性極強,無論觀音呈現何種姿態皆能表現出觀音不凡 的氣度;德化觀音之開臉,五官講求的是線條柔和的平衡,並要求整體的一致性, 因此延伸至脖子的扭轉、肩膀以致手臂的擺放、手指細長的延伸,到達腿部、圓 潤腳趾,身形比例勻稱;從肩而落的是變化多端搭配豐富的中國式服裝,部分保 有著觀音專有服飾天衣樣,也有著僧人袈裟樣,總體衣紋摺理複雜,層層疊疊的 衣裳,卻刻出空氣流動般的立體,時而展現出飄逸的靈動;服飾搭配的飾品及手 持物精巧細密不馬虎,其中觀音會配戴複雜纏繞串聯起的瓔珞,顆顆白色珍珠包 裹著像是閃著鑽石般的透明釉,更是施展白瓷土所能發揮的最大極限。當白瓷觀 音手持素雅的蓮花、經卷、或是瓶…被裝扮得像似高貴的婦人的同時卻也能巧妙 與自然融合,山石、海浪、雲朵、蓮花、動物神獸結合。每個結合都是遵循佛教 經典而有其深厚的寓意,也有身著比對當時代的背景下所盛行的裝扮的樣貌。 德化白瓷觀音的發展成熟期在明清時期居於高峰,其原因最主要的應該 是德化的工藝家能掌握住德化地區的自然地理特點,並突破性的將塑造題材在既 定的規則中做變化,既保留著佛典裡觀音形象,卻也創造出與中國式裝扮的完美 結合,因此樹立了德化白瓷觀音如此獨特而經典的風格。 關鍵字:觀音、菩薩、何朝宗、德化白瓷. I.

(3) Abstract Statues of Buddhist art along with Buddhist faith from India into China bypass the Silk Road, which is flourishing in China and continuation of previous practices Buddhist classics in China folk, developed into an innovative way. Its unique white clay, by skilled craftsmen will be the image of the Buddhist faith in the Goddess of compassion solemn expression, but it can also be seen from the details of the statue sculpted body in its subtle anthropomorphic as Chinese Ladies. Whether it is revealed from the open face of the Ming Dynasty ladies handsome face; holding Chinese ladies hair bun; or Guanyin classic description wreaths, silk cape to wear their body with Chinese-style clothing with each other; Guanyin stand or sit exhibit is based on a classic the basic style of sitting, standing posture; and wear gorgeous pearl necklace jewelry combination, based on the classic hand hold things there; the decorating style of Bob and China were solemn ceremony brought the hair on the crown of the head; the Goddess of Mercy asked above its base, a plastic representation of Guanyin image represents lightness finds "lotus" by a rich base changes, there stood the cloud, the image of the waves on the sea crossing Guanyin. Those techniques of Dehua Guanyin porcelain is made up of many families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or passed on to the division of the inheritance only way to continue its process. Dehua Guanyin porcelain not just offer the faithful worship visualization faith,and become a museum in the noble ar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Dehua Guanyin porcelain shape and carry decorations, whether Dehua craftsmen "He Chaozong," or "He Zhaochun" or "Lin Chaojing" ... as long as the masters which produced white Guanyin porcelain, which is quite remarkable qualities of style.To demonstrate unique, non-decorating Dehua Guanyin porcelain, which rely on the craftsmen carving, neat, simple lines sketched out its soft and mellow and full of a sense of space, "porcelain" in purer highly inclusive, no matter what kind of attitude presented its extraordinary magnanimity. Dehua Guanyin open face is supposed to be gentle facial balance and overall consistency requirements, and therefore extends to reverse the neck, shoulders arms so placed, slender fingers extended reach legs, rounded toe, stature proportioned; while falling from the shoulder is varied mix of rich Chinese-style clothing, some insurance with a proprietary apparel like Guanyin, also has a monk-like robe, folded drapery overall management complexity, layers of clothes, but to carve like three-dimensional air flow, sometimes showing elegant Smart; dress with exquisite fine jewelry and hand-held object is not sloppy, which will wear the complex wound Guanyin series from the necklace, white pearl collections wrapped like a shining diamond transparent glaze, it is the largest cast porcelain limit soil can play. When Lotus elegant white porcelain hand Guanyin, scriptures, or bottle ... but we can also be dressed up like a clever fusion seems noble woman, while II.

(4) combined with nature, rocks, waves, clouds, lotus flower, and animal images of impression. Each combination is follow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and has a profound meaning, which also dressed than in the context of the times when the prevailing dress appearance. Dehua Guanyin porcelain's development got mature in the Ming and Qing, the reason should be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 masters of Dehua area can grasp the natural geographical features and groundbreaking will shape the themes established rules changes to do, not only to retain the image of the Goddess of Mercy in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but also to create a Chinese-style dress with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thus establishing the Dehua Guanyin porcelain unique and classic style.. Keywords: Guanyin, Bdhisattva ,He Chaozong, Dehua porcelain. III.

(5) 誌謝辭 當觀音論文完成時,並不是結束,而是開始,一個長期修行的開始。隨著研 究觀音塑像,觀音信仰也一天天的植入我心,我心追隨著觀音菩薩,雖然說佛家 解讀這是「業力」的驅使,但在今生能夠有幸接觸到佛學及佛教藝術,要感謝的 人事物有許多,在此特別要感謝開啟契機的,一路帶領如同菩薩般地教導我的指 導教授─曾肅良博士,以及給予我許多重要建議的口試委員─林進忠教授、葉劉 天增教授;感謝好同學黃雅惠在撰寫過程之中與我相互扶持,還有從小對我淺移 默化的觀音菩薩追隨者─我過世父親、以及不斷支持我的家人、朋友;感謝這一 連串的緣分促使著怡安完成研究,有了小小的成果,希望能將此研究的心力、精 力迴向給幫助我、關心我的人,願您們健康、喜樂,南無觀世音菩薩。. IV.

(6) 目錄 摘要…………………………………………………………………………… I 誌謝辭………………………………………………………………………… IV 第一章 緒論……………………………………………………………………6 第一節 研究動機……………………………………………………………6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6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限制……………………………………………………7 第四節 文獻探討……………………………………………………………8 第五節 名詞釋義……………………………………………………………10 第二章 德化白瓷觀音起源……………………………………………………12 第一節 觀音信仰源流………………………………………………………12 第二節 菩薩造像的起源……………………………………………………32 第三節 瓷塑菩薩造像與德化白瓷觀音的起源……………………………49 第四節 明清時期德化白瓷觀音工藝家……………………………………65 第三章 明、清時期德化白瓷觀音風格探討…………………………………80 第一節 開臉…………………………………………………………………80 第二節 髮髻…………………………………………………………………86 第三節 服裝形制………………………………………………………… 103 第四節 身形姿態………………………………………………………… 133 第四章 德化白瓷觀音裝飾與款識………………………………………… 144 第一節 配飾……………………………………………………………… 144 第二節 持物……………………………………………………………… 168 第三節 髮飾物…………………………………………………………… 188 第四節 底座……………………………………………………………… 207 第五節 款識……………………………………………………………… 225 第五章 結論………………………………………………………………… 271 附錄圖錄………………………………………………………………………273 參考文獻………………………………………………………………………462. V.

(7)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和觀音的機緣 為什麼會對觀音的主題做研究,研究者認為這是一個不解之緣。幾年前,隨 著師大教授曾肅良老師到過中國福建省做考古遺址與各地陶瓷博物館觀察,當時 去過漳州、泉州;而其中在泉州市的德化縣地區,造訪當地的德化白瓷窯場、以 及博物館。德化在唐代以來就開始燒製陶器,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其中更以燒製 佛道人物塑像,像是觀音、羅漢、彌勒佛等佛像,一舉奠定中國瓷都的美名,歷 史上與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並稱中國「三大瓷都」,具有相當的藝術性。當研 究者看到溫潤的德化窯所產的白瓷觀音,深深被它的美給吸引住,烙印在心中。 一年半前父親的過世,整理爸爸的物品時,才發現父親生前對觀世音菩薩有著很 深的信仰,因此有了想要探索佛學的想法;經過學習有關佛學的課程,了解到佛 教在傳播佛法,很大一部分是藉由藝術做媒介,因此,更開啟研究者對這方面知 識的探索。此時,幾年前德化白瓷觀音慈悲、祥和的面容不時的出現在腦中,明 確的讓研究者想要對德化白瓷觀音有所研究,深入它技術性探討。.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研究範圍: 一、德化白瓷觀音塑像在中國明朝、清朝的發展最為興盛。尤其以明朝的發展為 最高峰的。它承襲宋代及元代的前期發展,到了清代也有持續穩定的的延續發展。 故本文內容以中國朝代明朝(西元 1368 年~西元 1644 年)到清朝(西元 1636 年~西元 1912 年)為研究的範圍。 二、本文以「觀世音」瓷塑塑像的整體造型藝術為研究主題,內容圍繞在觀世音 文化的發展,及塑像的整身分割處理分析其造型藝術面之研究。 三、以福建德化窯出產的白瓷觀音塑像為研究對象,深入觀察及分析雕塑風格。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是從既有的歷史文獻參以宗教學、工藝學等學科理論進行多角度的 研究,在研究法上採用「質性(qualitative research)」 研究法: 一、文獻學法: (一) 建立明代到清代德化觀音塑像圖檔資料庫,為了避免有真假認知的問題, 公立博物館具備較好的公信力,故本文圖檔均採用海內外公立博物館藏品作為基 準,和少數的私人收藏。 明清時期由於海上貿易的興盛,以及東西方經濟、文化開始交流的因素,以 致今,德化白瓷觀音塑像藏品分散在世界各地,本研究在蒐集藏品上,從世界共 50 個博物館、2 本專門書籍收入、9 位私人收藏家,蒐集到德化觀音塑像共有 233 尊,63 間博物館(附錄 1)。其中來自中國 22 博物館有 54 尊觀音、台灣 1 間博物 6.

(8) 館 2 尊像、日本 1 間博物館 1 尊像、英國 6 間博物館 35 尊像、法國 1 間博物館 5 尊像、荷蘭 3 間博物館 11 尊像、德國 1 間博物館 2 尊像、瑞典 2 間博物館 2 尊 像、美國 13 間博館 33 尊像;另外從兩本專門研究德化白瓷的國外專書收入 74 尊像;在私人收藏家部分,共有 9 位藏家,其中包含研究撰寫德化白瓷專書的兩 位學者英國 P.J.唐納利(P.J.Donnclly)學者和 Robert H.Blumenfield 學者 ,以及從兩 本專書中引用出來其他藏家所藏德化觀音塑像;在蒐集的經過,觀察到研究撰寫 專書《中國白:福建德化瓷》的英國 P.J.唐納利(P.J.Donnclly)學者在他過世後有大 量的德化白瓷觀音遺贈致英國大英博物館的紀錄。 (二) 蒐集文獻古籍資料,以佛教、中國歷史文化方面的書籍,包括佛經典、佛 教辭典、現今研究者的著作、論文、期刊、地方誌及古代文獻翻譯。 二、造型風格分析法: 本文蒐集到的觀音圖檔資料約有兩百件,針對這兩百件圖在塑像風格所產生 的規律,以細部分割方式分析,包括開臉、髮髻、服飾、配飾、姿態、底座、印 章款識等…,根據文獻資料佐證比對,了解觀音塑造代表的意義及緣由。.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限制 研究內容: 根據相關文獻、研究範圍與限制,本文將探討內容主要擬定在以下幾點: 第一章 緒論 提出論文的動機、範圍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德化白瓷觀音起源 從歷史文獻記載追溯觀音信仰的源流,傳入中國的時間點,當傳入中國時產 生了什麼變化;造像在佛教傳播上有很大的作用,而觀世音信仰在中國佛教中最 受推崇,其觀音造像變成為重要的推手。中國是製瓷大國,由於地廣且天然資源 豐厚,故造就許多名窯,位於福建的德化窯變是如此,它是觀世音造像幕後的推 手,並讓它揚名海外。 第三章 明、清時期德化白瓷觀音風格探討 對觀音塑像圖片歸納整理,對觀音塑像上各部位,從臉,到髮梳成的髮髻, 穿著的服飾和身形的姿態作藝術特徵分析,並找出其風格性、共通性、時代性特 徵。 第四章 德化白瓷觀音裝飾與款識 本章節對觀音塑像上所穿戴作為裝飾、塑與塑像為背景或搭配的物和工藝家 落款為證的款式印章來做研究。 第五章 結論 對觀音的風格特色作總結。 研究限制: 一、由於以明代及清代為主要研究斷代,所以明代以前的朝代僅作文獻的參考。 二、德化窯在發展其白瓷當中,除了觀音塑像奠定了其地位,打開知名度外,在 7.

(9) 其它佛教的角色也有傑出塑像產出代表;但因本研究以觀世音為研究對象,所以 對其他瓷塑非本文之研究重點。 三、在中國各地許多地方窯場皆有觀音瓷塑的產出,但經研究,德化白瓷所燒造 出的觀音塑像最為微妙微肖,故以其為研究對象。. 第四節 文獻探討 由於本文屬於「質性(qualitative research) 」研究法,故從大量的歷史文獻中 尋求史料。就本研究主題從筆者搜尋到的文獻中鮮少發現在學術領域有相同的研 究專題,因此儘可能地從佛教典籍、中國歷史研究及中國美術史研究中找到相關 文獻作比對應證。 在研究德化觀音的造型藝術之前,要先了解觀音從何而來,及祂的傳播發展 變化,在進而對德化白瓷觀音整體造型做分割性的研究;故針對這兩個方向進行 相關的文獻的探討,並列舉本研究參照較為重要的文獻專書。 一、關於觀音的源流及德化白瓷觀音的研究 首先由佛學經典方面開始,從《大正藏》中有關於觀音的經典《法華經─ 觀世音普門品》,這是唯一一部以觀音為主的經典,經典中詳細說明觀音如何尋 聲救苦的事跡,以及觀音的悲憫,當然在許多的佛典之中也都會提及「觀音」, 在了解觀音在佛教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慈悲、般若法門後,由印順著《印度大乘 佛教之起源與發展》 、李利安《古代觀音信仰研究》 、韓廷杰的《婆羅門教神話和 佛教神話的比較研究》 、後藤大用《觀世音菩薩本事》 、如常《世界佛教美術圖說 大辭典》的石窟和雕塑篇,來探究觀音起源於印度及其發展過程,文獻列舉出許 多學者及事例試圖找出觀音的出現時間點;于君方的《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 , 于君方學者花了十五年的時間寫出《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這本書,深刻的 探討觀音信仰為何能在那麼多亞洲國家成功扎根,這與佛教這個宗教本身的教旨 特質有關;佛教提供東道國一些必要的象徵和觀念,而在適應亞洲各國不同的宗 教和文化傳統時,佛教發展出創新且互有差異的種種型態。就中、日佛教來說, 天台宗、華嚴宗、淨土宗與禪宗的創立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縱使中國人的主要 教義和宗教實踐,是以譯自某些印度語原典的漢文經典為基礎,但其特有的重點 和思想體系卻反映出本土的思維模式和文化價值,「本土化」過程的觀音,除了 在中國以外,在亞洲國家也經歷許多的轉變,具有不同的身分,呈現不同的藝術 造像,產生不同的宗教實踐和儀式。江村、徐靜波編著《觀音菩薩全書》、顏素 慧《觀音小百科》接著了解到觀音信仰隨著佛教發展的傳播到中國,其媒介除了 經典外,造像就是成就觀音中國化最大的推手。 觀音造像在中國的呈現變化多端,多數從石窟、寺廟顯現,由多種材質製成,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的《中國美術全集》、張小平碩士論文《宋元明時期 陶瓷佛教塑像初步研究》 、王羿云的碩士論文《明清時期德化白瓷瓷塑研究》 、曾 堉《中國雕塑史綱》 、福建德化陶瓷研究論文編委會出刊《德化陶瓷研究論文集》 吳明娣《中國古代陶瓷佛教造像考》等文獻可以探究觀音造像是隨著中國歷史演 8.

(10) 變持續發展,以及瓷塑觀音何時出現和德化窯觀音的源流。 福建德化縣陶瓷志编委辦编《德化陶瓷志》 、陳建中、陳麗華、陳麗芳著《中 國德化瓷史》 、劉幼錚《中國德化白瓷研究》 、英國唐納利(P.J.Donnclly)所著作《中 國白:福建德化瓷》便是對德化窯所產的器物做了詳盡的研究,一生都在收藏、 研究德化白瓷,是國外德化白瓷收集和研究的集大成者。內容涉及德化製瓷歷史、 從現存在世界各地博物館中的德化白瓷研究後獲得第一手資料,並對中國、歐洲 的記載資料比對研究,其中觀音塑像方面收入詳盡,用科學儀器分析的角度和落 款分析做出觀音的年代分期,經由觀音塑像上的雕造表現和時代背景事件做了連 結,得知了當時觀音的外銷影響;此本著作可以說是德化白瓷研究的百科全書。 Robert H.Blumenfield《Blanc de Chine:the great porcelain of Dehua》,Robert H.Blumenfield 是為美國的收藏家、古陶瓷研究家,他於 2002 年撰寫了《Blanc de Chine:the great porcelain of Dehua》一書,Robert 先生以西方人的視角,對德化白 瓷產生的自然條件和窯爐結構進行論證,在器物方面對一批重要的藏品以其胎釉、 裝飾、造型和落款識等信息深入研究,形成他對德化白瓷年代的斷代判定,並運 用科技方法比對器型,這一新方法的運用極具重要意義。黃春准、鄭金勤編著《中 國白:德化白瓷建賞》、德化縣縣志編撰委員會編《德化縣志》則是對德化地區 和德化窯所出產的白瓷觀音有著深入研究的論述記載,從自然地理環境開始探討, 對德化白瓷做實地的考察,進入窯址掌握著第一手資料也參照中外文獻,對破片 做科學儀器分析,是相當的詳盡;還有關於德化白瓷出進口也有進行了解。 二、德化白瓷觀音塑像的造型裝飾分析 要探討德化觀音的造型除了根據觀音佛典還要依據中國歷史文化的走向找 出其關聯性。因此筆者著手從李秀蓮《中國化妝史》了解明、清時期觀音的面相 特徵;管彥波《中國頭飾文化》、陳逸蘭碩士論文《唐與五代十國仕女髮式造型 研究》、周汛、高春明《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 上》,這一部系統介紹中國衣冠服 飾文化的專科辭書,所收瓷木上起先秦,下迄民國初期,內容包括歷代衣冠服飾 的名稱、款式、禮儀、制度、穿著方法及有關習俗,全書分種類,包括冠巾、上 衣、下裳、鞋襪、髮式、化粧、飾物、腰佩、衣料、紋樣等門類。周汛、高春明 《中國歷代婦女服飾》 、周錫保《中國古代服裝史》 、黃輝學者著作的《中國歷代 服制服飾》,從史籍中,以歷代《輿服志》、《禮儀典》為基準,引證古籍史料中 的記載、引錄、散論等,將歷代繪畫、雕塑中的典型服式,及有關出土文物、墓 壁畫做佐證,梳理出較為系統的歷代服制服式,其中,將中國古代傳統服裝的各 類冠式、髮型、服飾、配飾、首飾,有據證的依圖做註解,可作為傳統歷代服裝 的工具書。張植屹碩士論文《觀世音菩薩服飾漢化個案研究》 、吉村怜《古代佛、 菩薩像的衣服及其名稱─2005 年雲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葛英穎博士論文 《漢地佛教服飾文化研究》、姜忠信《觀音尊像圖譜》等文獻分析德化觀音在服 飾型制上的變化;而從南懷瑾《南懷瑾選集》、丁福寶《佛學大辭典》可得知觀 音的身形姿態;李鼎霞、白化文《佛教造像手印》、徐萃碩士論文《唐代寶相花 9.

(11) 紋藝術符號研究》、張道一《中國圖案大系》則是對觀音所穿戴的配飾作分析比 對;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佛教小百科》,共有三十二冊本,以圖文並茂 的形式解說關於佛菩薩圖像、密教曼荼羅、箴言咒語、觀音等各類本尊、手印、 法器、持物、寺院、佛塔、香與香器、動植物、等各方面,可藉由此理解佛教文 化。由阮宗華《印章篆刻藝術欣賞》 、王廷洽《中國古代印章史》 、地球出版社編 輯部編著的《中國篆刻大字典》來對應德化觀音塑像的工藝家落款款識。在研究 之中多數的參照如常《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提供了寶貴精美且完整的圖 像資料作佐證比對,佛光山宗委會《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蒐集世界的佛教 美術現存作品,凡舉建築、雕塑、繪畫、書法、篆刻、人物、工藝,以及各博物 館館藏品等八大類別的佛教藝術作品,區域廣達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非 洲等三十多個國家,重要博物館包括:美國大都會美術館、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 術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德國柏林國立博物館亞洲藝術館、印度新德里國家 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韓國國立慶 洲博物館等;以圖鑑說文的方式,全彩印刷八開版本,為佛教美術首次集結,實 為珍貴。. 第五節 名詞釋義 1.「菩薩」 :梵文 Bodhisattva,音譯菩提薩埵,故稱菩薩。菩提(Bodhi)意指覺悟, 薩埵(sattva)意指本質,兩字合一代表「具有覺悟的本質」,可引申為「覺悟的力 士」。菩薩的最大特徵是慈悲。慈悲為自己追求開悟,還要把別人也引領到開悟 境界。慈悲就是善解人意,見別人受苦難折磨,能感同身受,伸出援手,解決困 厄,滿足願望。任何人只要生起慈悲,都能成菩薩。1 南傳佛教認為,菩薩是在佛法失傳之後,在未來成佛、重新開啟正法之教的 修行者,南傳經典提到的菩薩只有兩位,即成佛前的釋迦牟尼和未來佛彌勒菩薩。 大乘佛教認為,從初發心(初信位的菩薩)直到圓滿成佛,總共有五十二個階位, 即菩薩五十二位。菩薩是佛的脅侍,每位佛有兩位等覺菩薩作為脅侍。2 在佛國裡,菩薩有兩種,一種是修因地菩薩,一種是修果地菩薩。修因地菩 薩是指發下要修得佛果的誓願,並要經過種種(十信、十住、十迴向、十行、四 加行、十地等等)考驗,歷經三大阿僧祇劫3才能成佛。像彌勒菩薩、地藏菩薩, 祂們已經經歷這些考驗,等待未來繼承佛果,所以都是修因地菩薩。 果地菩薩則是早就成佛,因為誓願救渡眾生的關係,所以再來做菩薩。像文 殊菩薩、普賢菩薩、以及觀音菩薩都是果地菩薩。4 1. 顏素慧(2011),《觀音小百科》,台北市:橡樹林文化出版社,頁 39。 「菩薩」維基百科全書。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F%A9%E8%90%A8 3 「阿僧祇劫」梵文 Asaṃkhyeyakalpa,意為無數長時。「三大阿僧祇劫」指菩薩成佛需經過很長 久的時間。 顏素慧(2011),頁 39。 4 顏素慧(2011),頁 39。 10 2.

(12) 2. 「觀世音菩薩」 :梵文 Avalokiteśvara。大乘佛教佛經稱某些菩薩在遠古已成佛, 祂們以大慈悲心,為度眾生示現菩薩形象,重入世間教化救苦。「觀世音菩薩」 即是其中之一,過去佛號是正法明如來。 觀世音菩薩的起源目前已不可考,在大乘佛教的信仰中,稱他是阿彌陀佛西 方淨土中的大菩薩,如《無量壽經》記載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同為西方極樂 淨土中阿彌陀佛的左右脇侍菩薩。 《悲華經》敘述阿彌陀佛於過去生中曾為轉輪王無諍念,他有一千個兒子, 長子名不眴,他出家之後,即號「觀世音」;在久遠的將來,阿彌陀佛涅槃後, 他將候補成佛,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據《悲華經》卷二記載,觀世音本名 不眴,是無量劫前轉輪王無諍念的長子,因為其在寶藏佛前發願:「願我行菩薩 道時,若有眾生遭受種種苦惱恐怖,退失追求正法的信念和力量,墮落到沒有光 明的大黑暗處,身心不安憂愁孤獨貧窮困苦,沒有人可去請求保護,沒有依靠也 沒有屋舍。如果他能夠憶念我,稱念我的名號,那求救的音聲被我天耳所聞,被 我天眼所見,如是一切苦難眾生,若我不能為其免除如此種種痛苦煩惱,則終不 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果。」5. 5. 「觀世音菩薩」維基百科全書。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7%80%E4%B8%96%E9%9F%B3%E8%8F%A9%E8%96%A9 11.

(13) 第二章德化白瓷觀音起源 第一節 觀世音信仰起源 觀世音之原名為梵文Avalokites'vara,原為古代印度高加索雅利安(Aryans)民 族 流傳使用的「聖語」,即梵語稱號,自古以來音譯成「阿縛盧枳低濕伐羅」 或是「阿婆蘆吉低舍婆羅」、「逋盧羯底攝伐羅」等名號。7 在中國佛教史上,菩薩曾被漢譯列舉如下,這類稱呼有的是從印度傳播過來 的,有的則是在中國出現;中國翻譯稱號整理如下的。 6. (表2-1-1)觀音梵語/漢語音譯對照表8 梵語 Avalokites'vara譯 名. 佛經出處. 譯者. 時期. 古譯9 觀音. 成具光明定意經. 後漢支曜譯. 中平二年(西元185年). 闚音. 維摩詰經. 吳支謙譯. 黃武二年至建興二年 (西元223年-253年). 觀世音. 郁伽長者所問經. 曹魏康僧鎧譯. 嘉平四年(西元252年). 無量壽經. 同譯. 同年. 無垢施菩薩應辯經. 西晉聶道真譯. 永嘉末(西元280年 -312年). 光世音. 6. 正法華經(十卷本). 西晉竺法護譯. 太康七年(西元286年). 光世音大勢至經受決. 同譯. 元康九年(西元299年). 雅利安人(aryan) ,在當今的學術界,此術語在大多數情況下被取代為印度-伊朗人或者印歐人,. 即使用印度-伊朗語族或者印歐語系語言的人;雅利安現在幾乎僅用於語言學術語印度-雅利安語 支中,雅利安人就是講這個語支的語言的人。學者研究印度最古老的詩歌總集《梨俱吠陀》和其 他古印度書籍,得出一個說法,在古代,有一個叫「雅利安人」的人群從印度西北部(即旁遮普 五河地帶)向東南進發,到達恆河流域以及閻牟拿河中游地區,逐步佔領了整個印度次大陸,也 就是說雅利安民族,傳說西元前三千年左右居住於中亞細亞某地區,西元前一千五百年左右移居 印度五河地方。 「雅利安人」維基百科全書。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B%85%E5%88%A9%E5%AE%89%E4%BA%BA 後藤大用(1994), 《觀世音菩薩本事》 ,臺北:天華出版社,頁 15。 7. 後藤大用(1994),頁 1。 後藤大用(1994),頁 2~4。 9 鳩摩羅什以前為古譯。 8. 12.

(14) 經 現音聲. 放光般若經. 西晉無羅叉譯. 元康元年(西元219年). 妙法蓮華經(八卷本). 後秦鳩摩羅什 譯. 弘始八年(西元406年). 悲華經(十卷本). 北涼曇無讖譯. 玄武八年(西元419年). 華嚴經(六十卷本). 東晉佛陀跋陀 羅(覺賢)譯. 元熙三年(西元420年). 觀無量壽經. 劉宋畺良耶舍 譯. 元嘉七年(西元430年).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 劉宋曇無竭譯. 元嘉三十年(西元453. 舊譯10 觀世音、觀音. 年). 觀世自在. 添品法華經(七卷二十 七品本). 隋闍那堀多‧ 達磨笈多共譯. 仁壽元年(西元601年). 法華經論. 後魏菩提流支 譯. 正使五年(西元508年).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 唐玄奘譯. 龍朔三年(西元663年). 華嚴經(八十卷本). 唐實叉難陀譯. 證聖元年至聖歷二年 (西元695年-699年).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 唐菩提流志譯. 神龍二年至先天二年. 新譯 觀自在. 會. (西元706-713年). 大乘無量莊嚴經. 宋法賢譯. 太平興國二年(西元 982年). 觀世音、觀音. 首楞嚴經. 唐般刺密帝譯. 神龍元年(西元705年). 觀世自在. 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 加持經. 唐善無畏譯. 開元十二年(西元730 年). 一.印度古代觀世音菩薩信仰 在中國及東南亞倍受極高推崇的佛教菩薩─觀世音,早在印度原始佛教產生 之前,觀世音的雛型已在印度為人所熟知。觀世音菩薩以慈悲、無畏為本體,是 一位能示現眾生面前,拔苦濟世的自在尊者。. 10. 玄奘以前稱舊譯。 13.

(15) (表2-1-2)觀音信仰的源頭 印度吠陀教(吠陀教裡的神是雅利安人從古代伊朗帶到印度來的) ↓. 印度婆羅門教(西元前 10 世紀-西元前 5 世紀) ↓. 印度佛教(西元前 6 世紀-西元前 5 世紀釋迦牟尼創立) ↓. 大乘佛教(西元 1 世紀) ↓. 大乘佛教延伸─觀世音信仰 (筆者製作) 大乘佛教有許多思想都是早期佛教中從未出現的,最重要的觀念之一就是 「菩薩」11。觀音所象徵的正是佛陀的慈悲,要來渡化眾生,因此在大乘思想的 催化下,觀音被視為理想的菩薩形象。當時大乘佛教積極鼓勵信徒製造、供養佛 像,以累積功德、福報,使得印度某些地區開始雕造佛像,菩薩像尤其受喜愛, 其中包括觀音像。12 (一) 觀世音菩薩原型 《吠陀》13經典中的雙馬童(Asvin)與觀世音有相當的相似之處,雙馬童是一對 孿生兄弟,是一對永遠不可分離的美麗的青年天神,乘著三個利普14製造的金色 三輪車,速度比思想還要快,其形象與觀世音幾乎一致。二者的形象相似處在於 雙馬童是一對馬,觀世音也有馬頭觀音、馬頭金剛明王之稱,因此當時的觀世音 還沒有完全擺脫馬的本質特徵;觀世音菩薩形成自西元前3世紀至西元前6世紀的 古印度,佛教在塑造觀世音菩薩的形時,顯然借鑒雙馬童的特徵。15 (二)觀世音菩薩作為阿彌陀佛的脇侍一說 觀世音菩薩作為阿彌陀佛的脇侍與大勢至菩薩稱為「西方三聖」的觀念在許 多佛典及出土造像中出現(圖2-1-1)。觀世音菩薩作為「脇侍」16及「補儲」17的說 11. 菩薩,梵文 Bodhisattva,音譯「菩提薩埵」 ,菩提(Bodhi)譯只覺悟,薩埵(sattva)意旨本質,兩字 合一代表「具有覺悟的本質」 ,引申為「覺悟的力士」 。菩薩最大特徵是慈悲,慈悲是善解人意, 見苦拔苦。 顏素慧(2011),《觀音小百科》 ,台北市:橡樹林文化出版社,頁 39。 12 顏素慧(2011),頁 82。 「吠陀」(梵語:वेद;拉丁轉譯為 Veda,又譯為韋達經、韋陀經、圍陀經等) ,是婆羅門教和現 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經典。 「吠陀」意思是「知識」 、 「啟示」 。廣義的「吠陀」文獻包括 很多種性質不同的經典,即吠陀本集、梵書、森林書和奧義書。 「吠陀」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0%A0%E9%99%80 維基百科全書。 14 利普(Rbhu),為三個一組的群神,《吠陀》主要歌頌他的靈巧手藝,他們為因陀羅造了兩匹馬, 為雙馬童造了車子,把陀濕多造的杯子一分為四等。 15 韓廷杰(1994),《婆羅門教神話和佛教神話的比較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第一期,頁 70。 16 「脇侍」又稱夾侍、脇立,夾著中央本尊侍於左右兩脇,莊嚴本尊威德,遵從其教諭,渡生救 世。 14 13.

(16) 法和獨立存在一說,許多學者研究並各有支持的觀點。日本學者後藤大用學者從 觀世音菩薩的立場、阿彌陀佛的立場,和淨土宗思想之西方極樂世界的角度探討 其關係,認為觀世音菩薩原始本是全然獨立的地位,自從淨土思想旺盛之後,才 進入阿彌陀佛的輔助,作其脇侍,從其教諭。18. (圖2-1-1)一佛二菩薩像 西元8-9世紀. 19. (三)觀音信仰出現的年代 對於觀音菩薩信仰在印度出現的確切年代,藝術史學家和佛教學者看法不一。 (表2-1-3) 學者屈媞望(Nandana Chutiwongs)認為文學作品和圖像資料顯示觀音菩薩最 晚在西元二世紀就出現於北印度和西北印度,到了西元五世紀已在印度廣受信奉。 西元1961年在印度西北部古城塔克希拉(Taxila)發現一見殘缺不全的西方三聖像, 在此造像中,觀音菩薩位於阿彌陀佛的左側,且有一段佉盧體20銘文。學者布羅 (John Brough)根據這段銘文的字體,斷定此三聖像的年代為西元前2世紀,並認為 其中缺損的是大勢至菩薩。如同屈媞望(Nandana Chutiwongs)指出,考古資料提供 有力的證據,顯示早在西元前2世紀前,即大乘佛教崛起與佛像製作初興後不久, 觀音菩薩的創作最早出現地點於犍陀羅地區和秣菟羅地區。21. 17 18 19. 「補儲」(Pratibaddha)一詞是前佛滅後,接續其成道,遞補佛位的意思。 後藤大用(1994),頁 61-64。 高20.6公分,青銅,巴基斯坦開伯爾巴圖克瓦省斯瓦特出土 台灣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如常主編(2013),《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 雕塑 1》,高雄市:佛光山宗委會,頁 73。. 20. 約西元前 500 年通用於印度西北部的文字體系。. 21. 于君方(2009),《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 ,台北市: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 26-27。 15.

(17) 美國東方大學哲學博士聖印法師認為,在龍樹菩薩22所著的《大智度論》中, 已有提及觀音菩薩大慈大悲的胸懷和救苦救難的精神,因此「觀音菩薩」名號的 出現,史學家推斷龍樹菩薩的出生,約在西元150年至西元250年之間,由此可見 觀音菩薩信仰,當早於龍樹菩薩出生之前。23 法國學者馬滿(Marie- Theresede Malman)和紹本(Gregory Schopen)主張觀音信 仰開始於西元5世紀。紹本(Gregory Schopen)研究在印度北部秣菟羅發現的西元5 世紀的某佛教團體碑銘資料,指出觀音菩薩成為信仰對象與若干現象有關,包括 「在家布施者的數量(特別是婦女)明顯下降,出家布施者數量相對上升,並突然 出現一群自稱「釋迦比丘」的特殊僧教團體,以一種極為獨特的特定布施模式有 很大關係。24 學者後藤大用認為要精確標定觀世音菩薩成立的年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 確實的方法可能在於「中國譯經史」。西元172年即後漢靈帝熹平元年,竺朔佛 譯出《道行經》一卷,光和二年(西元179年)和知婁迦讖(Lokaraksa)譯出《道行般 若經十卷》;西元185年即中平二年,知婁迦讖又譯《首楞嚴經》二卷,同年印 度薩迦人支曜譯出《成具光明定意經》 ,學者于君方主張此經典為最早以「觀音」 25 之名提及這位菩薩 ;然而觀音信仰原典在中國翻譯以前早已存在於印度,應可 證明觀音思想於西元一世紀、西元二世紀左右至印度已經很盛行。26 東晉法顯所寫《佛國記》,法顯於西元399年進入印度到西元414年回到建業 中國,期間已有出現觀世音菩薩的記錄;並記述西天竺的摩頭羅(Mathura)國的新 頭河(今INDUS河)附近人民供養摩訶衍人(即般若波羅密)、文殊師利、觀世音等, 當時觀世音菩薩已成為中印度民眾的信仰中心。27 雖然觀音最早出現於印度信仰生活的年代問題無法解決,但可以證實的是, 在西元五世紀以前,當時的記述已充分證明這位菩薩的存在。到了玄奘於西元630 年到西元645年遊歷西北印度時,這種信仰已經確立,菩薩信仰一直盛行於印度, 直到佛教從這塊發源地消失為止。 西元13世紀,佛教在印度消亡,完全的移轉至中國。. 22. 「龍樹菩薩」是佛教僧侶、大乘佛教論師,大約生活在 2 世紀,出生於南印度,於說一切有部 中出家,在佛教史上具崇高地位,許多人認為他是釋迦牟尼之後,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論師,相 傳為證得初地果位之菩薩。其著作甚多,有「千部論主」的稱譽,其中以《中論》及《大智度論》 最為著稱。 維基百科全書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E%8D%E6%A8%B9 23. 聖印(1995),《普門戶戶有觀音—觀音救苦法門》,臺灣:圓明出版社,頁 25。. 24. 于君方(2009),頁 26。. 25. 于君方(2009),頁 53。 後藤大用(1994),頁 254。. 26 27. 後藤大用(1994),頁 253。 16.

(18) (表2-1-3)各方學者論觀音信仰出現記錄 年代. 學者. 觀音信仰出現記錄. 學者論 觀音菩薩最晚在 西元二世紀就出 現於北印度和西 北印度,到了西 元五世紀已在印 度廣受信奉。. 西元二世 紀. 學者布羅(John Brough). 印度西北部古城塔 克希拉(Taxila)發現 一見殘缺不全的西 方三聖像,在此造像 中,觀音菩薩位於阿 彌陀佛的左側,且有 一段佉盧體28銘文. 最晚在西. 學者屈媞望(Nandana. 根據文學作品和圖. 元二世紀. Chutiwongs). 像資料顯示. 早於西元 150年. 美國東方大學哲學博士聖 印法師. 龍樹菩薩所著的《大 龍樹菩薩的出生 智度論》中,已有提 約在西元150年. 西元五世 紀. 法國學者Marie Theresede Malman和Gregory Schopen. 西元172年 學者後藤大用 (後漢靈帝 熹平元年) 光和二年 (西元179 年). 及觀音菩薩. 至西元250年之 間,可見觀音菩 薩信仰應當早於 龍樹菩薩出生之 前. 印度北部秣菟羅發 現某佛教團體碑銘 資料. 觀音信仰開始於 西元5世紀。. 竺朔佛譯出《道行 經》一卷. 觀音信仰原典在 中國翻譯以前早 已存在於印度, 應可證明觀音思 竺朔佛和知婁迦讖 (Lokaraksa)譯出《道 想於西元一世 紀、西元二世紀 行般若經十卷》 左右至印度已經 很盛行。. 西元185年 學者于君方 即中平二. 知婁迦讖又譯《首楞 此經典為最早以 嚴經》二卷 「觀音」之名提. 年. 支曜譯出《成具光明 及這位菩薩。 定意經》. (筆者製作). 28. 約西元前 500 年通用於印度西北部的文字體系。 17.

(19) 二.觀世音菩薩信仰傳至中國的起源與發展 (一)觀音信仰由佛經先傳入中國 中國佛教屬於北傳大乘佛教,觀世音菩薩隨著佛教的傳播進入中國,大乘佛 教的核心是菩薩思想,觀音信仰在中國佛教兩千年的歷史中廣泛的發展成為中國 化最深的菩薩信仰典型。 佛教傳入約在西漢末年(西元1世紀),主要路線有三條:一是由天竺(印度)通 過絲綢之路線經中亞傳入29;二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從西南半島傳入30;三是通過 西南絲綢之路經緬甸傳入31 (圖2-1-2)。 最初是和道教、巫術結合在一起,在貴族士大夫階層中得到崇信。根據文獻, 可推測最早來華翻譯佛教經典的是來自安息國(今伊朗)的安世高,他於東漢桓帝 建和二年(西元148年)到達洛陽,所譯出的經典與觀音的救世思想有很多一致 之處,為觀音信仰的傳入做了重要的思想鋪墊。. 29. 絲綢之路通常是指歐亞北部的商路,與南方的茶馬古道形成對比,西漢時張騫和東漢時班超出 使西域開闢的以洛陽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 條道路也被稱為「陸路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維基網路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8%9D%E7%BB%B8%E4%B9%8B%E8%B7%AF 30 「海上絲綢之路」是陸上絲綢之路的延伸,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位於 中國福建省泉州市。形成主因是因為中國東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內部往來不易,因此自古許多 人便積極向海上發展。又為了解決陸路的不便性,因為陸路受地形引響,前往西域會經過許多較 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區,又中國東岸夏、冬兩季有季風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歐陸的方 便性。在古代中國即有此項交流,尤其是中國東南沿海的居民而言,更是顯著。 「海上絲綢之路」維基網路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5%B7%E4%B8%8A%E4%B8%9D%E7%BB%B8%E4%B9%8B%E8 %B7%AF 31 「南方絲綢之路」也稱蜀身毒道或茶馬古道,是一條起於現今中國四川成都,經雲南,到達印 度的通商孔道。其總長有大約 2000 公里,是中國最古老的國際通道之一。早在距今兩千三百多 年的戰國時期就已開發。它以四川成都為起點,經雅安、蘆山、西昌、攀枝花到雲南的昭通、曲 靖、大理、保山、騰衝,從德宏出境;進入今緬甸,最後到達印度和中亞和西亞。與西北「絲綢 之路」一樣,「南方絲路」對世界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南方絲綢之路」 維基網路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6%96%B9%E4%B8%9D%E7%BB%B8%E4%B9%8B%E8% B7%AF 18.

(20) (圖2-1-2) 佛教傳播分布圖. 32. 稍晚來華傳播佛教的是位於中亞地區的大月氏國的支婁迦讖,他是東漢桓帝 末年(西元167年)來到洛陽的譯師,獨自或和早來的竺朔佛(一稱竺佛朔)合 作翻譯佛教經典,其所傳播的經典中所傳達的大乘佛教思想和觀音信仰已有直接 的關聯,在中國民間開始廣泛的傳播。 魏國譯師康居沙門康僧鎧於嘉平33五年(西元253年)到洛陽,首譯《無量壽經》 兩卷。這本介紹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菩薩的經卷,普遍受到詠誦。34 到了西晉時期,占主流地位的體系完整的觀音救難信仰開始展開龐大的影響 力,這主要表現在竺法護於太康35七年(西元286年)八月十日在長安青門外譯出 《正法華經·光世音菩薩普門品》,為現存最早的譯本。 後秦時代的鳩摩羅什於弘始36八年(西元406年),「於長安大寺集四方義學 沙門二千餘人,更出斯經,與眾詳究。」37再譯《法華經》新譯本名為《妙法蓮 華經》。《法華經》是頌讚觀世音菩薩的核心經典之一,先後六次漢譯,現存三 個譯本,《正法華經》其中卷十的第二十三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系可靠資料 證實的、並一直流傳下來的專觀音信仰的經典。推定《普門品》出現於大乘經典 集結初期,為觀世音菩薩名號及信仰成立以後,借助這次傳譯,觀音以「觀世音」 之名,始得逐漸廣泛流傳於中國各地。 到了隋代,來自印度的高僧闍那崛多和達摩笈多於仁壽元年(西元601年)在長 32. 顏素慧(2011),頁 79。 「嘉平」(西元 249 年四月-254 年十月)是三國時期曹魏的君主魏齊王曹芳的第二個年號,共計 6 年。 「嘉平」維基百科全書。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8%89%E5%B9%B3_(%E6%9B%B9%E9%AD%8F) 34 後藤大用(1994),頁 254。 35 「太康」(西元 280 年四月-289 年)是西晉皇帝晉武帝司馬炎的第三個年號,共計 10 年。 「太康」維基百科全書。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A%E5%BA%B7_(%E8%A5%BF%E6%99%8B) 36 「弘始」 ,或作「洪始」(399 年九月-416 年正月),是十六國時期後秦君主文桓帝姚興的第二個 年號,共計 18 年。 「弘始」維基百科全書。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C%98%E5%A7%8B 維基百科全書。 37 慧觀,《法華經要序》 《出三藏記集》卷 8,《大正藏》第 5 冊,頁 57。 19 33.

(21) 安大興善寺再譯《妙法蓮華經·觀世菩薩普門品》,形成《添品妙法蓮華經》。38 西元四世紀,謝敷集錄中國佛教史上最早的一部觀音靈驗集《觀世音應驗記》, 是當時觀音信仰流傳的明證。39 (二)觀音菩薩的聖容及化身 《法華經》、《首楞嚴經》、及密教經典《大乘莊嚴寶王經》經典中沒有描 述觀音的外貌,但將觀音形象,基本上分為顯教與密教兩類化身。 顯教觀音信仰中關於觀音形象的說明主要體現在淨土系的《觀無量壽經》中; 唐代新譯的《四十華嚴》中也對觀音形象有詳細描繪,略同與淨土信仰中的西方 接引觀音形象。可是,在密教的各種觀音信仰經典中,關於觀音形象的說明隨處 可見,而且同顯教截然不同。 在《觀無量壽佛經》,釋迦牟尼特別講述仰看觀世音的聖容,給了一個意象 40. (圖表2-1-1) :. 38. 于君方(2009),頁 59。 于君方(2009),頁 182-185。 40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電子版,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2, No. 365 ,頁 5。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 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sutra/chi_pdf/sutra6/T12n0365.pdf 顏素慧(2011),頁 58。 20 39.

(22) (圖表2-1-1)《觀無量壽佛經》觀世音的聖容. 那由他由旬41 (筆者製作) 顯教的觀音形象以莊嚴宏偉的相貌為主,同時觀音也可以化現為一般眾生或 非人的各種形式的化身,為救護眾生,示現超凡。密教的觀音形象以怪異為主, 在怪異之中現神奇、威風、兇猛、恐怖、醜陋等不同形象,所以,密教的觀音總 是以多頭、多臂、多手、多眼等奇相出現,手中持有各種象徵的法器,宣說感應 不可思議的神咒。觀音的種類也複雜多樣,除了其本體—聖觀音(或正觀音)之 外,主要還有千手千眼觀音、十一面觀音、準胝觀音、如意輪觀音、不空羂索觀 音、青頸觀音、香王觀音等。各種不同的觀音必然會有不同的儀軌。 根據《法華經普門品》所說觀世音菩薩應化三十三身。此三十三種化身與古 印度人才能理解的宗教宇宙觀有關。其中梵王、帝釋、濕婆都是印度教神祇,毘 41. 由旬:Yojana,印度里程數,指帝王一日行軍的里程。有說每由旬 40 里,或說 30 里。 那由他:Nayuta,又作那由多,印度數目名,相當於「億」 。因此,觀音身高「八十萬億那由他 由旬」=80 萬億×1 億×40 哩,簡直是天文數字。 21.

(23) 沙門、天人與轉輪聖王則是印度宗教和認識論上的宇宙中重要的神祇與理想典範。 非人阿修羅、龍、夜叉等也只有在印度文化環境中生長的讀者才能理解。「三十 三」這個數字只有在《吠陀》和印度教的背景中才有意義,這與三十三天或帝釋 天42(Indra,因陀羅)有關。 所謂三十三天好像有三十三種神格,其實三十三這個數目是沒有意義,也沒 有表示神的定數,因此觀世音菩薩的應現不一定是三十三之數,三十三應化可現 千萬億化身。將《普門品》三十三身,與《首楞嚴經》的三十二應現,西藏經典 《大乘莊嚴寶王經》的三十八應化如下頁對照表(表2-1-4):. (表2-1-4)《普門品》、《首楞嚴經》、西藏經典《大乘莊嚴寶王經》 三十八應化對照表43 編號. 1. 2. 3. 4. 5. 6. 7. 8. 9. 普門品. 佛. 辟支 佛. 聲聞. 梵王. 帝釋. 自在 天. 大自 在天. 天大將 軍. 毘沙門. 首楞嚴 經. 佛. 獨覺. 緣覺. 聲聞. 梵王. 帝釋. 自在 天. 大自在天. 天大將軍. 大乘莊嚴 寶王經. 梵 王. 嚕捺 羅. 帝釋. 自在 天. 大自 在天. 天大 將軍. 毘沙 門. 輪轉聖 王. 小王. 編號.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長者. 居士. 宰官. 優婆塞. 優婆夷. 普門品. 小 王. 婆羅 門. 比丘. 比丘 尼. 首楞嚴 經. 四 天 王. 四天 王太 子. 人王. 長者. 居士. 宰官. 婆羅 門. 比丘. 比丘尼. 大乘莊 嚴寶王 經. 長 者. 居士. 宰官. 婆羅 門. 比丘. 比丘 尼. 優婆 塞. 優婆夷. 長者婦女. 編號.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長 者 婦. 居士 婦女. 宰官 婦女. 婆羅 門婦. 童男. 童女. 天. 龍. 夜叉. 優婆 夷. 非人. 童目 婦女. 童男. 童女. 天. 龍. 普門品. 女 首楞嚴 經 42. 優 婆. 女 婦女. 帝釋天是《吠陀》最具威力的神祇之一。統領三十二位天神。. 43. 後藤大用(1994),頁 154—155。 22.

(24) 塞 大乘莊 嚴寶王 經. 居 士 婦 女. 宰官 婦女. 婆羅 門婦 女. 童男. 童女. 天. 編號. 28. 29. 30. 31. 32. 33. 普門品. 乾 闥 婆. 阿修 羅. 迦樓 羅. 緊那 羅. 摩睺 羅伽. 執金 剛. 首楞嚴 經. 夜 叉. 乾闥 婆. 阿修 羅. 緊那 羅. 摩呼 羅伽. 大乘莊 嚴寶王 經. 阿 修 羅. 迦樓 羅. 緊那 羅. 摩睺 羅伽. 女王. 龍. 夜叉. 乾闥婆. 菩薩. (筆者製作) 而在中國的觀音化身中,帶有《吠陀》信仰和印度教色彩的化身都消失。且 絕大多為女性為主,經常是受到某些中國的歷史事件或中國傳說故事影響,世稱 三十三觀音。其中白衣、青頸、阿耨、阿摩提、多羅尊等不是印度的變化觀音, 大概是中國唐朝以後民間新崛起的信仰。傳至中國後的世俗化,《佛像圖繪》的 觀音三十三應化身44如下頁的對照表:. (表2-1-5)觀音三十三應化身對照表45 編號. 1. 2. 3. 4. 5. 6. 7. 8. 9. 化身. 楊柳. 龍頭. 持經. 圓光. 遊戲. 白衣. 蓮臥. 瀧見. 施樂. 編號.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化身. 魚籃. 德王. 水月. 一葉. 青頸. 威德. 延命. 眾寶. 岩戶. 編號.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化身. 能靜. 阿耨. 阿摩提. 葉衣. 瑠璃. 多羅尊. 蛤蜊. 六時. 普悲. 編號. 28. 29. 30. 31. 32. 33. 化身. 馬郎婦. 合掌. 一如. 不二. 持蓮. 灑水. (筆者製作) 1.楊柳觀音:又稱藥王觀音。右手持楊柳是其特徵,拔濟人人疾病是其本誓。《千 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中記載:「若欲消除身上眾病,應當修習楊柳藥法。 此藥王觀自在像相好莊嚴,右手執楊柳枝,左手當左乳上合掌。」以忍辱柔和的. 44. 辜寶明(民 73),《觀音慈顏百像》,台北:長春樹書坊,頁 26-85。 後藤大用(1994),頁 156—166。 45 後藤大用(1994),頁 156。 23.

(25) 觀音德相配合上柔軟的楊柳,自古佛畫、造像皆以此為題,世間流行的觀音菩薩 像為右手執楊柳枝,或插在座位右側瓶中,端坐水邊岩石上。 2.龍頭觀音:乘坐龍頭之上的觀音。在《法華經第七觀世音普門品》中記載:「以 天龍夜叉身得渡,現身為眾生說佛法」。龍為獸中之王,譬喻觀音威力,自古以 來印度特別尊敬龍,世間流傳的龍頭觀音像結跏趺坐在雲端龍身之上或立於龍 身。 3.持經觀音:乃聲聞觀音。聲聞是聞佛音聲教導開悟出家,持經卷為其特色。在 《法華經第七觀世音普門品》中記載:「以聲聞身而得到渡化,是因聲聞身獻說 佛法」,其像坐岩石上,手持經卷,左手安置膝上,這是聞身聽了如來佛法得道 的形象,這也是祂手持經卷的原因。 4.圓光觀音:乃觀世音菩薩的慈愛圓滿,光明赫赫的表徵。在《法華經第七觀世 音普門品》中記載:「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闇,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所繪像背上有火焰光明,端坐岩石之上。 5.遊戲觀音:在《法華經第七觀世音普門品》中記載:「其被壞人追趕,自金剛 山中翻落,因其發揮觀音的神力,絲毫未受損傷,仍在高處自在遊戲。」觀世音 菩薩教化的圓通無礙,不拘時處,顯現遊戲自在。其像坐於雲上,左膝直立,右 手支持身軀。 6.白衣觀音:又稱白衣觀自在母、大白衣觀音,是「胎藏界曼荼羅」的蓮花部母, 密號離垢金剛。白色意旨清淨,表菩提心。大體身為白黃色,著白衣,結跏趺坐 白蓮華上,頭戴髮髻冠,左手持白色已開蓮華,又手掌向外,五指伸直,結與願 印。在《大日經疏》第十首中記載:「白即菩提心。住菩提心故稱白住處。此菩 提心由佛境界生,常住此處能生諸佛。此觀音母即蓮華部之主」。 7.蓮臥觀音:在蓮華葉上坐臥應現的菩薩。所繪形像,坐蓮華葉上雙手合掌。 8.瀧見觀音:又名瀑布觀音。坐於岩上觀望瀑布。在《法華經第七觀世音普門品》 中記載:「如果有人被陷害而被推入火坑中,此時只要念瀧見觀音的經文,就可 以將火坑變成池塘。」此觀音像是歷代文人最喜歡談論或畫畫的主題之一,因而 流傳於市面上的圖像非常多。 9.施樂觀音:施與良樂,除治眾生身心兩面病苦的觀音。《普門品》偈云:「觀 世音淨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其像坐於水旁岩石上,右手托頰部,左 手叉腰,凝視蓮華。 10.魚籃觀音:手持魚籃的觀音。宋學士《全集補遣》第三卷所載:「唐元和十 二年,金沙灘上有一美艷女子,執籃鬻魚,人競相娶」,夜能授經,黎明數十人 競和女辭,一身豈容眾夫,請諸生背誦金剛經,能誦者居半。女請易法華經,三 日以文。為馬氏之子能誦,便成婚,門入女死,死後糜爛升天,葬之,為存黃金 銷子骨。僧曰,乃觀音示現,感化眾生,言畢生空飛去。 11.德王觀音:在《法華經第七觀世音普門品》中記載:「應以梵王之身得到渡 化者是因梵王獻說佛說而得道」。梵王是色界之王,其德優越,故名德王。世間 流傳之像,跌坐岩上,右手持楊柳,左手至於膝上。 24.

(26) 12.水月觀音:即「胎藏界曼荼羅」的水吉祥觀世音菩薩,密教單稱為水吉祥菩 薩。密號潤生金剛,一心觀水相,入水定的觀音;因他的形像趺坐浮於大海中石 頭山上蓮華座,如水中觀月而稱之,臉稍向上仰,呈思索狀,又好像觀看月亮般。 左持為開蓮華,右手結施無畏印,掌中有水流出,是最基本的姿態。有些專家在 敦煌千佛洞中發現多種水月觀音像,如今最古老的收藏於法國羅浮宮中,為唐朝 中期作品,菩薩盤坐於大海中的石頭上,四周名花雲集。 13.一葉觀音:乘一蓮葉浮於水上的觀音。在法華經第七觀世音普門品中記載: 「若遭逢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所繪形像,坐葉上,左膝立,左手 至膝上,右手垂下支撐其身,眺望水上,作深思冥想相。 14.青頸觀音:稱青頂觀音。青頸一名屬於濕婆神之一,有關濕婆神的神話,記 有諸神攪動乳海欲求甘露,在海中發現毒壺,惟恐害眾生,濕婆發大悲心吞下毒 壺,因而頸像變為青色。有關其形象,諸經軌均不一致,可看到有一面兩臂、三 面六臂等,一面兩臂向左手持蓮華,又手掌心向上,結跏趺坐。 15.威德觀音:折伏之威和攝取愛護之德兼備的觀音。在《法華經第七觀世音普 門品》中記載:「應以天大將軍身德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而為說法」。天大將軍 威德全備,故名威德觀音。其像左手執金剛杵,現折伏之威,右手執蓮華,作岩 石上。 16.延命觀音:有延長壽命理想之觀音。在《法華經第七觀世音普門品》中記載: 「咒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能除咒詛即毒藥之害 而延命。形象頂上戴大寶冠,相好慈悲柔和,蓮華月輪徧住圓光,身著瓔珞、妙 鬘及天衣莊嚴,引接救護眾生的二十臂是其特色。 17.眾寶觀音:《普門品》「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 珊瑚、琥珀、珍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墜羅剎軌國,其中若 有一人,稱念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乃其由來。形像為坐 岩石上,右足身展,左膝立起,右手著地,現安穩之相。 18.岩戶觀音:端坐岩窟內的觀音。在《法華經第七觀世音普門品》中記載:「蚖 蛇及蝮蠍,氣毒煙火燃;念彼觀音力,尋生自回去」。蝮蛇等毒蛇多住岩窟,故 傳說觀音端坐危險岩窟,救護眾生。 19.能靜觀音:救濟守護遭難者使能得安穩的觀音。在《法華經第七觀世音普門 品》中記載:「或漂流巨海,龍魚諸海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為海路 守護神的觀音。其像趺坐海邊岩石上,兩手放置於石上,現靜寂之相。 20.阿耨觀音:坐岩石上觀望大海姿勢的觀音。在《法華經第七觀世音普門品》 中記載:「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阿耨乃阿耨 達池的略語,又稱阿耨大泉,譯作「無熱池」,此池已神格化,有說此是太古阿 利安人由高加索山脈北方遷移,本來住在帕米爾高原時的傳說。也有一說是喜馬 拉雅山中殑伽何水源或為西藏的瑪娜薩羅哇湖,結合自古以來熱帶地方印度崇拜 河川的思想,這個池在觀世音菩薩應現時已存在。阿褥之名,就是在距海之中, 打敗龍魚及諸鬼,而有阿褥達池盛名。 25.

(27) 21.阿摩提觀音:無畏觀音、寬廣觀音。在儀軌中有「即使犯五無間重罪,兩日 兩夜精進,勤念誦,即得見菩薩尊相,何況本清淨者,乃至諸願滿足,眾人愛敬, 得宿命智,證十地,三昧現前」,因而信仰他會進入地獄,救渡眾生,解脫苦惱, 故知本尊威神力。其相白肉色,有三目四臂,成白獅子,戴寶冠,持白蓮華,相 好莊嚴。左右兩手持三鳳頭的箜篌,左第二手執魔羯,右第二手執白色吉祥鳥, 又屈左足置獅子頂上,右足下垂,遍身有光焰,天衣纏有瓔珞,面貌充滿慈悲。 22.葉衣觀音:配於胎藏界曼荼羅東端,密號異形金剛。其形像依「葉衣觀自在 菩薩經」為天女形,戴寶冠,冠中安置無量壽佛。是有瓔珞及環釧,火焰環繞, 通身圓光。共有四臂,右第一手當胸,持吉祥菓,第二首結施願印;左第一手執 鉞斧,第二手握羂索,坐蓮華上。自古以來以此菩薩為本尊,消除疫病、畜疫、 劫賊、苗稼、蟲等,且修習祈禱無病長壽,稱葉衣觀音法。 23.瑠璃觀音:又叫「高王觀音」。依《高王觀音經》,此菩薩救眾生諸苦厄, 臨難危急時,若頌此經一千遍,死者復活。觀音兩手併持瑠璃壺,立蓮瓣上,遊 化水上之姿。定州孫敬德造觀音像膜拜,後被入罪待死,夜夢一僧教誦高王觀世 音經,醒來時已誦百遍。臨刑刀斧臨身自斷,三次都如此,孫敬德毫髮無傷,監 斬官深覺奇怪而釋之,孫敬德返家拜觀音,觀音頸上赫然有三道刀痕,因此琉璃 觀音之名流傳於世。 24.多羅觀音:一名「多羅尊」。譯作救度,又稱救度母觀音。安置在胎藏界曼 荼羅西方,密號行願金剛或悲生金剛。如密號悲生金剛獲行願金剛在《大日經》 第四密印中有所記載: 「以智慧的手,將五輪像內形成拳狀,舉二風輪猶如針峯, 加之於二虛空輪中,此為多羅觀音尊印。」「多羅」是抵達彼岸的意思,且此菩 薩來自觀自在菩薩眼裡,尊名自然別有含意。「多」為「如如」之意,法實相義, 「羅」代表「塵垢」,是希望能安然將眾引過生死大海,到彼岸樂土。形象青白 色,如女人狀,微笑,著鮮白衣,合掌時掌中持青蓮;通身圓光,首有髮髻,作 天髻形。多羅菩薩本身就是觀世音菩薩應化身,可說是從本來的聖觀音復應現的 觀音。 25.蛤蜊觀音:坐在蛤蜊內的觀音。中世紀源於中國的信仰;唐文宗時,掌御膳 者烹煮蛤蜊,文鼎中蛤蜊乎觀世音菩薩。於是焚香祈禱,觀音顯現為大士形相。 乃命天下立觀音像。 26.六時觀音:從白天到晚上,晝夜哀憫守護眾生的菩薩。據《大唐西遊記》第 二:從前北印度「何六時為一日一夜」,從晝至夜一日分為六時,一年分漸熱時、 甚熱時、爾時、茂時、漸寒時、盛寒時,一年稱為六時;因此「六時觀音」也解 釋作「常視眾生觀音」 。世間通行形像維持梵筴立姿,此梵筴是六字章句陀羅尼; 訟此陀羅尼則得脫六道苦果,得六妙門,正六根相應。 27.普悲觀音:慈悲愛憫普及一切眾生的觀音,慈悲廣遍三千大千世界。在《法 華經第七觀世音普門品》中記載:「應以大自在天身得渡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 為說法」。其像為兩手牽法衣垂於前方,立於山上。大自在天創造三界萬象,威 德特盛,普照一切,具有觀音慈悲為懷的胸襟而得名。 26.

(28) 28.馬郎婦觀音:意「馬郎夫人的觀音」,中世紀起於中國的信仰。唐朝元和十 二年陝西金沙灘上住著一為容貌稀世美麗的姑娘,當地年輕人見其美貌,竟欲娶 其為妻。但他的條件是能一夜背誦普門品者則嫁。到了黎明,能徹誦者有二十人。 故又再出條件為一夜背誦金剛經者則嫁。第三次條件為三日內能背誦《法華經》 者則與締連理。結果只有一位馬姓青年能背誦經文,並依約定舉行婚禮,但在舉 行婚禮時彼女突然病死,且屍體立即朽爛。數日後一名老僧來訪,打開墳墓,殘 存黃金鎖骨。老僧云:「此乃聖者,為引導而應現,說完飛空消失而去。」從此 陝西地方觀音信仰大盛。馬郎婦觀音形像右手持法華經,左手執頭骸骨,女人形。 29.合掌觀音:恭敬合掌的觀音。在《法華經第七觀世音普門品》中記載:「「若 有眾生,多於淫欲,長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有瞋恚,常念恭敬觀世 音菩薩,便得離瞋。若有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經文告訴我 們虛心無念合掌,觀世音菩薩便會顯現三昧境界裡。 30.一如觀音:成雲飛翔空中,征服雷電姿態的觀音。在《法華經第七觀世音普 門品》中記載:「雲雷鼓擊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一如 的「一」是不二之義,「如」是不異之義,不二不異即謂「真如」。真如乃事事 無礙,遍滿法界。 31.不二觀音:《法華經第七觀世音普門品》中記載:「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 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所謂的金剛神(Vajira-pānin-deva),《入楞嚴經》第八 中也有「金剛密跡常侍隨衛」,觀音是佛的的守護者,應化身,非二,故稱不二 觀音。 32.持蓮觀音:手持蓮華的觀音。觀世音菩薩都以蓮華為本誓象徵,以未開蓮華 或已開蓮華為持物,亦稱蓮華手。又以蓮華為台,與蓮華有特殊因緣。持蓮觀音 形像立於荷葉上,雙手捧持一莖蓮華。 33.灑水觀音:左手持灑水器,右手執散杖,立於地上灑水之菩薩。在《法華經 第七觀世音普門品》中記載:「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如甘露法雨,滅除煩 惱燄」。灑水是一種灑著香水,念誦印詞,加持靜化的修法。如此以灑水開發一 切眾生佛性,乃灑水觀音之誓願。 特殊相多屬密教觀音,重要代表如下: 1.十一面觀音:祂是為一切眾生而來,為人間消除一切災難、橫禍、病痛、使人 心像善,洗卻罪惡之心,維護一個祥和的世界。 一般都以白旃檀製造觀音像,雕刻木材皆為上品。十一面為:前三面為菩薩 面,右三面為僧面,左三面須露齒成大笑狀,頂上兩面為佛面,所有臉都必須向 前,看,據了解,十一面觀音與婆羅門教的十一荒神有密切關係,十一荒神在西 元五、六世紀時,也被引進佛教。十一面當中,前三面為寂靜相,右三面為威怒, 左三面為露牙相,頂上二面各為笑面相及如來相。 2.毘俱胝觀音:梵語英譯Bh-rkuti。譯義又稱「岔怒明妃觀自在」。現放於圖胎藏 界曼荼羅觀音院內,密號「降伏金剛」。此觀音在菩薩的額皺中出現,現大岔怒 像。形象為戴髮冠,冠中有化佛,面有三目,身有四臂,左第一手持蓮華,第二 27.

(29) 手持軍持;右第一手持數珠,第二手結施願印,坐赤蓮華上。 3.不空羂索觀音:持大空智慧鉤,攝取救護眾生的菩薩而得名。其形像根據《密 藏記》為四面四手,肉色,左右兩面青色,左上手蓮華上有鉤,下手持羂索;右 上手捧鉤,下手持三股跋折羅。 4.馬頭觀音:是六大觀音,和八大明王之一。此觀音顯現岔怒的形象,能摧毀各 種魔障,照破眾生之暗明,成為大威日輪,以及毀惡趣苦惱為本願。其所行吞飲 大馬口的濁水,單食雜草,無其他雜念,故稱馬頭觀音。形像為一面二臂,覺禪 鈔引用《不空羂索經》,馬頭觀世音菩薩為左手持鉞斧,右手持蓮華,結跏趺坐。 5.忿怒鉤觀音:安葬在胎藏屆曼荼羅虛空願下列,北方第二位,密號「持鉤金剛」。 形像為三面四臂,正面肉身,左面青色,右面綠色,各面有三目,面上安置有化 佛。左手持蓮華,下握羂索,下手結與願印契,作赤蓮華上。 (三)觀音救難信仰與淨土觀音信仰 東晉南北朝,印度大乘佛教觀音信仰經典的傳譯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主要系 統:一是淨土往生系統;二是受記系統;三是華嚴系統;四是般若系統;五是救 難系統;六是菩薩行系統;七是雜密系統。此外還有其他一些系統,如禪觀系統、 瑜伽系統等,在當時影響甚小。 南北朝時(西元420年~西元589年),中國政局雜亂,戰爭頻繁,百姓顛沛流離, 在這種狀況下,信徒只好將希望寄託於具有救濟神力的觀世音菩薩,希望能解除 現世的痛苦和災難。從《普門品》早期傳播的途徑,還是從中國傳統宗教文化的 缺失來看,特別是從當時中國社會現實的角度來做考察,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普 門品》所傳揚的觀音救難信仰在當時的中國具有非常廣闊而深厚的社會基礎。 竺法護所譯《光世音普門品》已形成一個相當完整的觀音救難信仰體系,可 以說此經的翻譯基本上完成了觀音救難信仰的經典輸入。此後其他經典中的有關 救難說教以及後秦和隋代對該經的重譯,都只是對這部最主要的觀音救難信仰經 典的進一步完善。 隨著觀音信仰流行,觀音偽經也應運而生,南北朝至少出現七部的觀音偽經, 皆出於中國人之手,是觀音信仰中國化的現象。 淨土觀音信仰46在西晉時期已經出現。儘管早在東漢三國時期,印度淨土系 經典即有向中國輸入的歷史,但那時凈土觀音信仰尚未流傳開來。可知的是西晉 居士聶道真在他所譯的一部佛經《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裡提到淨土觀音,在 經中觀音的西方極樂世界身份得到顯揚。直至東晉時期以後,印度淨土系經典大 量輸入,並開始獲得中國人的認同。 (四)般若智慧觀音信仰與密教觀音信仰. 46. 祈求往生阿彌陀佛淨土(西方極樂世界)的思想,這種思想廣為流,形成中國歷史上早期佛教. 宗派—淨土宗。 28.

參考文獻

Outline

相關文件

First Taiwan Geometry Symposium, NCTS South () The Isoperimetric Problem in the Heisenberg group Hn November 20, 2010 13 / 44.. The Euclidean Isoperimetric Problem... The proof

NÚMERO DE UTENTES DAS INSTALAÇÕES DESPORTIVAS DEPENDENTES DO GOVERNO DA REGIÃO ADMINISTRATIVA ESPECIAL DE MACAU. USERS OF SPORTS FACILITIES OF THE GOVERNMENT OF

NÚMERO DE UTENTES DAS INSTALAÇÕES DESPORTIVAS DEPENDENTES DO GOVERNO DA REGIÃO ADMINISTRATIVA ESPECIAL DE MACAU. USERS OF SPORTS FACILITIES OF THE GOVERNMENT OF

A entrada líquida de investimento directo desceu de 40,1 mil milhões de patacas em 2007 para 28,0 mil milhões de patacas em 2008, devido à fraca procura de investimentos

Analisando a conta financeira por tipos de investimentos, o sector bancário totalizou uma saída líquida de 14,2 mil milhões de patacas em 2010, em comparação com a saída líquida

工程數目 Número de projectos de construção Number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工程數目 Número de projectos de construção Number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公共工程 Projectos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statistical methods, regression, survival data analysis, categorical data analysis,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methods, experimental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