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韋塔克《五首希伯來愛之歌》樂曲分析與作品詮釋之探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韋塔克《五首希伯來愛之歌》樂曲分析與作品詮釋之探究"

Copied!
7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中山大學 音樂學系研究所 碩士論文. 韋塔克《五首希伯來愛之歌》樂曲分析與作品詮釋之探究 Whitacre Five Hebrew Love Songs's Music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研究生: 周研妏 撰 指導教授: 翁佳芬. 中華民國 九十七 年 七 月.

(2) 摘 要 艾瑞克‧韋塔克(1970- )是當代美國樂壇新生代作曲家,音樂作品種類豐 富,尤其在合唱領域展現過人的創作天分,巧妙的融合古典音樂與現代音樂的元 素和特色,使他經常受邀為世界各國的音樂活動創作,二00一年更成為美國合 唱指揮協會作曲大獎最年輕的獲獎人。 《五首希伯來愛之歌》為韋塔克少數有伴奏的合唱作品,此作完成於一九九 六年,編制為女高音獨唱、鋼琴與小提琴,二000年受合唱團委託,到目前為 止,已有五種不同編制的版本。《五首希伯來愛之歌》為組曲形式,以韋塔克妻 子席拉‧普麗特曼所寫的五首希伯來文情詩為歌詞。第一首〈印記〉描述內心纖 細微妙的情愫,就如同烙印在心中的印記。第二首〈亮麗的新娘〉描述新婚男子 對愛情的期待,細膩地表達對愛情的渴望。第三首〈通常〉藉著屋頂與天空為主 角,巧妙譬喻戀人心中咫尺天涯的微妙距離。第四首〈雪花〉藉由雪花飄落,聯 想希望綿密降下的美好,如同愛情翩然而至的喜悅。第五首〈溫暖〉描述樸實直 接的愛情,一切盡在不言中。 第一首〈印記〉是一首只寫給女聲二部、小提琴與鋼琴的樂曲,以大三和弦 與小三和弦交替出現的手法,使樂曲充滿明暗變化,並以西西里舞曲的節奏素材 貫穿全曲,表現似吟遊詩歌的氛圍。第二首〈亮麗的新娘〉充滿段落個性與對比, 全曲在速度、和聲、節奏、旋律、織度及力度上展現強烈的變化。第三首〈通常〉 運用音階的上行與下行來製造「音畫」的效果,表現歌詞描繪的畫面,全曲多四 度與五度跳進音程,使音樂更具起伏波動。第四首〈雪花〉使用音堆模仿雪花, 再以即興的自由節奏呈現漫天飄雪的景象。第五首〈溫暖〉以附點節奏基本動機 營造出舞曲的節奏,配合富希伯來民族風格的旋律浪漫的結束全曲。 本解說報告分為五個部分,分別為前言、作曲家艾瑞克˙韋塔克生平、作詞 者席拉˙普麗曼生平、 《五首希伯來愛之歌》創作技法與作品詮釋以及本文結語, 最後另有五則附錄,附錄一為基本希伯來文基本簡介及發音規則,附錄二為《五 首希伯來愛之歌》歌詞原文與翻譯,附錄三為《五首希伯來愛之歌》歌詞發音, 附錄四為普麗特曼回覆之電子郵件全文,附錄五為韋塔克作品一覽表,提供指揮 及歌者研究或演唱時之參考。.

(3) Abstract Eric Whitacre (1970 -. ) is a contemporary American composer. Although he is. still young, he has composed in many different musical genres, especially in choral music, where he shows his remarkable talent. Because Whitacre tactfully mingles classical and modern musical characteristics, he is always invited to compose music for ensembles throughout the world. In 2001, Whitacre became the youngest recipient ever awarded the coveted Raymond C. Brock commission by the American Choral Directors Association (ACDA). Five Hebrew Love Songs is one of the few choral works of Whitacre’s with an accompaniment. Completed in 1996, this work was written for a soprano solo, a pianist, and a violinist. In 2000, it was rearranged for a mixed choir. Up to this point in time, there have been five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the arrangement. Five Hebrew Love Songs are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a suite, the lyrics are five Hebrew love poems written by his wife, Hila Plitmann. The first song, Temuna(A Picture)depicts the refined and subtle love inside a person's heart, just like an imprint left in one’s mind. The second song, Kala Kalla(Light Bride)describes a newly married man's expectation for love, and exquisitely expresses his eagerness for love. The third song, Larov(Mostly)uses roof and sky as the main characters, and tactfully takes the close distance between them as a metaphor for the subtle distance between two lovers, which is both close and far. The fourth song, Eyze Sheleg! (What Snow!)associates the falling snowflakes with the frequently appearing perfect hopes, just like the joy of love approaching trippingly. The fifth song, Rakut(Tenderness)depicts the simple, honest, sincere and direct love that cannot be described by more words. The first song, Temuna is a song especially composed for two-part female voice with violin and the piano, and presented with a C major triad and a C minor triad in an interchanging way. The song is full of alternate changes of brightness and darkness. Besides, the rhythm of a Sicilian dance is employed as the main material all throughout this song, creating a rhapsodic atmosphere. The second song, Kala Kalla is replete with episodic characters and contrasts. The entire song presents intense changes in tempi, harmony, rhythm, melody, texture and dynamics. The third song, Larov makes use of the up and down scale to create the effect of “word- painting” and presents a tableau painted with lyrics. The song is composed of many fourth and fifth intervals, contributing to the music’s feeling of more fluctuations and waves. The fourth song, Eyze Sheleg, is composed of tone clusters intended to imitate snowflakes and to create the beautiful scene of falling snowflakes all around which also accommodates the free rhythm. The fifth song, Rakut, uses a dotted-note motive to create the rhythm of dance music. When matched with the melody of the Hebrew tribal style, the whole song ends in romance..

(4) The master report consists of five parts. The first is an introduction. It is followed by: Biography of the Composer, Eric Whitacre, Biography of the Lyricist, Hila Plitmann, Compositional Techniques of Five Hebrew Love Songs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is work and finally, a Conclusion. There are five appendices added. Appendix 1 is a basic and brief introduction of Hebrew language, and its pronunciation rules. Appendix 2 presents the lyrics in their original language and a translation. Appendix 3 contains an explanation of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lyrics of the Five Hebrew Love Songs. Appendix 4 is the full text of an e-mail reply from Hila Plitmann. Appendix 5 introduces all the choral works of Eric Whitacre..

(5) 目 錄 一、 前言…………………………………………………………………………1 二、作曲家艾瑞克˙韋塔克生平…………………………………………..…………3 三、作詞者席拉˙普麗曼生平…………………………………………………9 四、 《五首希伯來愛之歌》創作技法與作品詮釋……………...…………….………11 1. 〈印記〉 (Temuná)……………………………………………………………..12 (kalá kallá)……………………...…………………………….20 2. 〈亮麗的新娘〉 3. 〈通常〉 (Lárov)……………………………………………………………….30 (Éyze shéleg!)………………………….…………………………….38 4. 〈雪花〉 5. 〈溫暖〉 (Rakút)……………………………………………………………….47 五、結語………………………………………………………………………..……..57 六、附錄一:希伯來文基本簡介及發音規則………………………..……………....61 七、附錄二: 《五首希伯來愛之歌》歌詞原文與翻譯………………….……………64 八、附錄三: 《五首希伯來愛之歌》歌詞發音……………………………..…………67 九、附錄四:普麗特曼回覆之電子郵件全文……………..…………………………69 十、附錄五:韋塔克作品一覽表………………..……………………………………70 十一、參考書目…………………………..…………………………………..………72.

(6) 前言 邁入二十一世紀的同時,科技與交通的進步使得世界各國的音樂活動交流頻 繁,台灣合唱團也致力演唱不同語言的各國現代合唱音樂作品,不論是亞洲、美 洲、南美洲、非洲甚至大洋洲的作品都在其中,這樣的發展趨勢不僅迎合現代合 唱的潮流,也給予台灣合唱音樂界很大的啟示和刺激。 二00三年,師大附中在台灣區學生音樂比賽中演唱美國新秀合唱作曲家韋 塔克作品「豪雨」(Cloudburst)1,新穎的聲響效果和特殊的創作風格立刻使此 作獲得注目,自此,韋塔克的作品便開始廣受歡迎,成為台灣合唱團爭相演唱的 曲目,世界青年合唱團(World Youth Choir)2、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3、台北室 內合唱團4、福爾摩沙合唱團5、高雄室內合唱團6、蔚藍之聲合唱團7 陸續在音樂 會中演出韋塔克的作品,由此顯見他在台灣合唱音樂中不容忽視的實力與地位。 1. 〈豪雨〉 (Cloudburst)是韋塔克 1991 年受到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音樂系教授喬伊 斯琳‧詹森博士(Dr. Jocelyn Kaye Jensen)委託,為埃多拉達高中合唱團(Eldorada High School Choir)所創作,寫給混聲八部(SSAATTBB)合唱團的無伴奏作品,作詞者為奧塔維歐‧佩茲 (Octavio Paz) ,作品編制包含合唱團、手鐘、鋼琴與定音鼓。 2. 世界青年合唱團(World Youth Choir, 簡稱 WYC)為全世界最大合唱組織世界合唱聯盟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Choral Music, 簡稱 IFCM) 下轄組織之一,自 1989 年創立以來每年皆 號召來自世界各地優秀的青年歌手,舉行為期一個月合唱密集訓練與成果演出。以合唱音樂促成 跨國際的文化交流,被譽為「世界音樂親善大使」 。 3. 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為國內文建會扶植音樂團隊之一,由黃進福先生創立於 1972 年,歷 年指揮為李抱忱、戴金泉、包克多,1983 年聘任杜黑為專任指揮至今。1988 年成立台北愛樂文 教基金會,目前除了愛樂合唱團之外,尚有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台北愛樂兒童合唱團、台北愛 樂青年合唱團、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為國內最具規模之民間音樂團體。研究者於 1994 至 2000 年參與台北愛樂合唱團之各項練唱及演出。 4. 台北室內合唱團成立於 1992 年,由深具演唱能力及豐富表演經驗的合唱歌手組成。自創 團以來,台北室內合唱團秉持著「嚴格訓練、追求精緻」精神,並以「精緻音樂藝術的實踐者」 自我期許,在歷任指揮陳雲紅、翁佳芬、梁秀玲的指導下,以絕佳的默契與音色,展現極為優異 的藝術水準,現任指揮為陳雲紅,2008 年 7 月受世界合唱聯盟(IFCM)之邀,參加於丹麥哥本 哈跟舉行之「第八屆世界合唱論壇」 (The 8th World Symposium on Choral Music) ,為世界各地受 邀 24 個合唱團體其中之一。。 5. 福爾摩沙合唱團成立於 1994 年,由旅美合唱指揮家蘇慶俊擔任教授暨音樂總監,以推廣 幽直台灣合唱音樂、追求精緻化合唱藝術為宗旨。近年來,藉由重新編曲及演唱的方式,賦予傳 統旋律新的聲音與生命力,更積極與國際合唱界接軌,使台灣合唱音樂揚名於國際舞台。自 2002 年起,連續五年獲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演藝團隊發展扶植團隊」 。 6. 高雄室內合唱團成立於 2002 年,由一群熱愛精緻藝術音樂的合唱人組成,期待在港都合 唱音樂團體中,注入一股精緻化的新興潮流,並引領高雄的合唱音樂走向專業演出的領域。本團 在音樂總監翁佳芬老師的辛勤指導下,每半年皆舉辦演唱會,並演出各個層面的曲目,包含:本 土音樂家的作品、膾炙人口的本土歌謠、西洋各時期知名音樂家的經典作品、全球各地的優美民 謠等,力求演出曲目的豐富化、多樣化和精緻化。本團團員皆來自社會各界,除了有合唱指揮及 1.

(7) 韋塔克(Eric Whitacre, 1970-)是美國當今傑出的作曲家、指揮家,由於其 獨特的合唱創作風格,受到世界許多合唱團的歡迎,並持續受邀委託創作,也陸 續出版了許多作品。韋塔克作品種類眾多,含括管樂隊、音樂劇與合唱領域,他 總能巧妙的融合古典音樂與現代音樂的元素和特色,使每部作品呈現不同的風 貌,並受到大眾的接受與歡迎。 韋塔克出版的合唱作品共有二十部,包含混聲、女聲、男聲三種類型的編制, 大部分為無伴奏編制,《五首希伯來愛之歌》為少數有伴奏的合唱作品之一,歌 詞取自韋塔克之妻席拉˙普麗特曼(Hila Plitmann, 1973)以自己的方言希伯來文 所寫的情詩,此作共有五個不同編制的版本,適合不同屬性的合唱團演唱。 本解說報告分為五個部分,分別為前言、作曲家艾瑞克˙韋塔克生平、作詞 者席拉˙普麗曼生平、 《五首希伯來愛之歌》創作技法與作品詮釋以及本文結語, 最後另有五則附錄,附錄一為基本希伯來文基本簡介及發音規則,附錄二為《五 首希伯來愛之歌》歌詞原文與翻譯,附錄三為《五首希伯來愛之歌》歌詞發音, 附錄四為普麗特曼回覆之電子郵件全文,附錄五為韋塔克作品一覽表,提供指揮 及歌者之參考。. 音樂教師之外,更有企業界人士、醫師、學生等。 7. 蔚藍之聲合唱團成立於 2005 年,在旅美合唱教育家潘宇文老師的指導下,以男聲、女聲、 混聲的搭配,擦出不同的音樂火花,推廣多元的合唱,無限自由地嘗試著不同語言、民族、多樣 豐富的合唱曲,具體展現合唱無國界的視野,體驗合唱無限的包容性與生命力。進一步散播熱愛 音樂的種子,期望以美好的音樂帶給人們感動與溫暖。 2.

(8) 作曲家艾瑞克‧ 作曲家艾瑞克‧韋塔克生平 艾瑞克‧韋塔克(Eric Whitacre, 1970-)是年輕且傑出的美國作曲家、指揮 家與合唱講師,經常受邀至世界各國巡迴演講或擔任客席指揮,其作品種類豐 富,含括合唱作品、管樂隊作品與電子音樂等。尤其在合唱領域獨特的創作風格, 在美國的高中、大學合唱團甚至專業合唱團都廣受歡迎,近年來更在國際樂壇上 逐漸嶄露頭角,享譽盛名。 韋塔克一九七0年一月二日出生在美國內華達州雷諾市(Reno, Nevada), 從小並未接受正統的音樂訓練,青少年時期的他,夢想要成為一名搖滾明星,因 此熱衷研究電子合成器(synthesizers)8,高中時的音樂經驗並不美好,在鼓號 樂隊中擔任小號手,但因他是位問題學生,因此被樂隊老師給趕出來。十八歲就 讀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University of Nevada, Las Vegas)9,主修音樂教 育,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參加了音樂系的合唱團,並且演出了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安魂曲》 (Requiem) ,這是韋塔克第一次真正接觸 合唱音樂,這次的經驗也改變了韋塔克的一生,根據韋塔克的回憶:「我應該算 是被騙進合唱團的,只因為合唱團女高音聲部有許多可愛的女生,而在入團的第 一天,我們練唱的曲目是莫札特《安魂曲》中〈垂憐經〉 (Kyrie) ,從那天開始, 我的生命就徹底改變了,我成為一個愛上合唱的瘋子。」10 韋塔克在內華達大學時是主修音樂教育,並跟隨烏克蘭籍的前衛 (avant-garde)作曲家維可‧巴雷(Virko Baley, 1938-)11 學習作曲,也向隨大. 8. 電子合成器(synthesizers)是一種製造音樂聲響的電子儀器,源自於希臘(Greek)。它 能藉著電子訊號改變聲音,音樂上它能選擇數種樂器的聲音,亦可增加或選擇想要的音高作組合 和排列。 9. 內華達州立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the University of Nevada, Las Vegas, 簡稱 UNLV)於一 九五七年由 Dr. James Dickinson 所創立,位於內華達州南端,群山環抱,為研究型大學目前,生 人數約二萬七千多人,有二百多種專業學士、碩士及博士學程,全校師生以成為美國頂尖研究學 府為目標,積極從事各領域的學術研究及技術研發。 10. 翻譯自《豪雨:韋塔克合唱作品專輯》(Eric Whitacre Cloudburst and other choral works, 2006)內附之樂曲解說。 11. 維可‧巴雷(Virko Baley, 1938-)是烏克蘭籍的美國作曲家、鋼琴家兼指揮家,受到相 異的音樂與文化的影響,作品具有豐富的色彩,尤以獨奏、室內樂、歌劇與交響樂作品最為突出, 曾任內華達州立大學教授,現任內華達交響樂團(Nevada Symphony Orchestra)的指揮。. 3.

(9) 衛‧懷勒(David Weiller)12 學習合唱指揮,他的第一部合唱音樂作品〈去吧! 甜美的玫瑰〉 (Go, Lovely Rose)就是他一九九0年大學時期獻給大衛‧懷勒的創 作。 一九九三年,韋塔克受到大學樂隊指揮湯瑪士‧雷斯立(Thomas G. Leslie) 的鼓勵,創作了第一部大型器樂作品《鬼魂列車》 (Ghost Train) ,此作品在一九 九五年由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音樂系管樂團首演,此作顯現韋塔克過人的 天賦,至今受邀演出超過千場,巡迴超過五十個國家,並收錄在四十張不同的專 輯裡。 一九九五年,韋塔克一度想放棄未完成的大學學業,但受到音樂系上任教合 唱指揮的教授布魯斯‧梅候爾(Bruce Mayhall)的鼓勵,繼續完成大學學業,為 感謝梅候爾教授,韋塔克創作了合唱作品〈沁水之夜〉 (Water Night)13。隨後, 他順利的進入著名的茱麗亞音樂院(Juilliard School)14,攻讀音樂碩士,主修作 曲,跟隨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15 與奧斯卡金像獎(Oscars)16 得主的作曲 家約翰‧柯瑞良諾(John Corigliano, 1938-)17 與大衛‧戴蒙(David Diamond, 1915-2005)18 學習。 12. 大衛‧懷勒(David Weiller)指導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音樂系合唱團長達二十三 年,曾獲校內所頒發的「威廉‧摩里斯傑出教學講」(William Morris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Teaching) ,以及校友會的「優良教師獎」(Distinguished Faculty Award) 。 13. 〈沁水之夜〉 (Water Night)是受戴爾華倫特歌手合唱團(Dale Warland Singers)委託創 作,維塔克將此作獻給教授梅候爾(Bruce Mayhall)博士,此作成為美國樂壇近十年最受歡迎的 無伴奏合唱作品,並獨佔銷售排行版冠軍近五年的時間。 14. 茱麗亞音樂院(Juilliard School)位於美國紐約市,創立於 1905 年,是世界上極重要的 表演藝術學院,培養優秀的音樂、戲劇、舞蹈的人才。 15. 普立茲獎也稱為普立茲新聞獎(Pulitzer Prize) ,1917 年根據美國報業巨頭、美籍匈牙利 人約瑟夫·普立茲(Joseph Pulitzer)的遺願設立,七、八十年代已經發展成為美國新聞界的一項 最高榮譽獎,現在,不斷完善的評選制度已使普立茲獎被視為全球性的一個獎項。 16. 奧斯卡金像獎或奧斯卡獎(Oscars)或其原名學院獎(Academy Awards) ,是每年由美國 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頒發,旨在鼓勵優秀電影的創作與發展的獎項。奧斯卡獎不僅是美國電影界 最重要的獎項,也備受矚目。 17. 約翰‧柯瑞良諾(John Corigliano, 1938-)義大利裔的美國作曲家及音樂教育家,出生在 美國紐約市,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 ,創作風格多變化,作品種類多與交響 樂團有關,例如交響樂、弦樂合奏作品及管樂隊作品。 18. 大衛‧戴蒙(David Diamond, 1915-2005)為美國作曲家,出生在美國紐約的羅徹斯特 ( Rochester ),畢業於克里夫蘭音樂院(Cleveland Institute of Music)及伊士曼音樂院(Eastman 4.

(10) 韋塔克是當代美國樂壇非常閃亮的新星,他的創作獨特,巧妙的融合古典音 樂與現代音樂的元素和特色,同時成功的擄獲許多古典音樂或現代音樂愛好者的 心。美國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樂評讚揚他的作品「超現實美學與意 向的瑰麗之作,具有令人震驚與恐懼的和聲。」 (electric, chilling harmonies; works of unearthly beauty and imagination.) ;費城探索者(Philadelphia Inquirer)則報導 「他是美國合唱音樂界中最炙手可熱的作曲家。」(The hottest thing in choral music);德國(Sulzbacher, Germany)的樂評則評論他是「美國最有前途的新生 代作曲家」(The most promising of the young generation of U.S. composers)。 從大學之後韋塔克經常接受委託創作,也陸續出版了許多作品,並受邀擔任 亞太合唱團(Pacific Chorale)的常駐作曲家。他的作品獲得許多獎項殊榮,包 含美國作曲家、作家與出版商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Composers, Authors and Publishers, ASCAP)19 、美國合唱指揮協會(American Choral Directors Association, ACDA)20、巴羅國際作曲比賽(Barlow International Composition Competition)、 美國作曲家論壇(American Composers Forum)等。一九九三年,作品〈豪雨〉 (Cloudburst)使他獲得生平第一座由美國合唱指揮協會所頒發的「未來的作曲 之星」 (Composers of the Future)獎項,並在二00七年獲得葛萊美獎(Grammy) 當代古典類組的提名。二00一年,作品〈達文西夢想的飛行器〉(Leonardo Dreams of His Flying Machine)21 使他成為美國合唱指揮協會最年輕的獲獎人, 被授予合唱指揮界最夢寐以求雷蒙布魯克基金會(Raymond C. Brock )的國際大 獎。. School),作品風格多變化,包含調性音樂、具美國音調的作品、半音階和聲等,為西雅圖交響 樂團(Seattle Symphony)的駐團作曲家,1986 年曾獲威廉‧舒曼終生成就獎(William Schumann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 19. 美國作曲家、作家與出版商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Composers, Authors and Publishers, 簡稱 ASCAP)為美國第一個音樂仲介團體,於 1914 年 2 月正式成立。會員分為詞曲作者(Writer) 及音樂出版人(Publisher)兩大類,會員必須與 ASCAP 簽署授權契約,授權 ASCAP 以會員之 名義在法院向侵權者提起訴訟,且同意接受 ASCAP 的權利金分配制度。 20. 美國合唱指揮協會(American Choral Directors Association, 簡稱 ACDA)成立於 1959 年, 是非營利的合唱教育組織。每兩年在美國不同城市舉辦國際性會議,邀請來自世界各地及美國各 地的合唱指揮及合唱團參與,每月並發行《合唱月刊》(Choral Journal) 。 21. 〈達文西夢想的飛行器〉 (Leonardo Dreams of His Flying Machine)是受到美國合唱指揮 協會(ACDA)及雷蒙布魯克基金會所委託創作的混聲八部無伴奏合唱作品。 5.

(11) 韋塔克也是國際 BCM 音樂性聯合組織的創始會員,此組織由韋塔克領導, 與其他三位作曲家史蒂芬‧布里安(Steven Bryant, b.1959)22 、強納森‧紐曼 (Jonathan Newman)23 與詹姆士‧柏尼(James Bonney)24 一起組成,以「擺 脫傳統想法與固定陳腔濫調的音樂創作,豐富木管合奏曲目」25 為宗旨而設立。 韋塔克的音樂驅使了許多地區性與國際性音樂節的產生,二00四年七月, 澳洲雪梨歌劇院(Sydney Opera House)主辦了第一屆年度韋塔克木管交響音樂 節(Eric Whitacre Wind international music festivals) ;二00七年六月義大利的威 尼斯(Venice) 、佛羅倫斯(Florence)也主辦了第一屆威尼斯韋塔克音樂節(Venice Whitacre Festival)。韋塔克的合唱與交響樂作品已經被許多樂團當作常備曲目, 並且常被拿來作為研究生們碩博士論文的研究題目。 韋塔克合唱作品〈沁水之夜〉(Water Night)、〈豪雨〉(Cloudburst)、〈眠〉 (Sleep)、 〈金色光芒〉 (Lux Aurumque)與〈男孩與女孩〉 (A Boy and A Girl)更 是最近十年最常被演出的合唱作品,除此之外,他的器樂作品《鬼魂列車》 (Ghost Train)、〈酷斯拉吃了拉斯維加斯〉(Godzilla Eats Las Vegas)26 以及〈十月〉 (October)27 在管樂界也具有相同的地位,直到今天,韋塔克出版的作品已經 在世界各地成功賣出六十萬份,並且演出超過千場。 在商業音樂方面,韋塔克曾經跟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 1942-)28 22. 史蒂芬‧布里安(Steven Bryant, 1959-)是美國當代作曲家,出生在美國加州洛杉磯市, 畢業於茱麗亞音樂學院,是約翰‧庫理安諾的學生。他是一個創作種類多元的作曲家,含括木管 樂團、管絃樂團、電子音樂等。 23. 強納森‧紐曼(Jonathan Newman)是美國當代作曲家,畢業於茱麗亞音樂學院,是約 翰‧庫理安諾的學生。作品具豐富的節奏感及錯綜複雜的結構,創作種類豐富且色彩多變,融合 藍調、爵士、民謠、流行與 funk 音樂在古典音樂中。 24. 詹姆士‧柏尼(James Bonney)是美國當代作曲家,創作種類豐富,包含前衛的交響樂 作品、傳統爵士、流行、搖滾與電子音樂,更參與電影配樂、廣播、電視等商業演出。 25. "enrich the wind ensemble repertoire with music unbound by traditional thought or idiomatic. cliché." 26. 〈酷斯拉吃了拉斯維加斯〉 (Godzilla Eats Las Vegas)受當年大學樂隊指揮雷斯立之邀為 樂隊所寫的作品,1996 年首演,其創作靈感維塔克說: 「一是花了七年才拿到大學學位,讓他恨 不得想吃掉拉斯維加斯,二是想到自己吃早餐時的狼狽模樣。」 27. 〈十月〉 (October)為高中樂隊而寫的作品,集結了三十個高中樂隊聯合集資委託創作, 2000 年首演。 28. 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 1942-)是美國著名的藝人,60 年代初起步後,短短 十年內就征服了娛樂界的四大舞台-百老匯、音樂、電視、電影,搶下全美最受歡迎的女藝人后 6.

(12) 及馬文‧亨利斯(Marvin Hamlisch, 1944-)29 等傑出音樂人合作,二000年, 他更為電影 Alligator Alley 配樂。他的第一張專輯 " The Music of Eric Whitacre " 登上一九九七年美國唱片指南(American Record Guide)古典專輯類的前十名。 除了創作合唱與管樂隊作品外,韋塔克更嘗試舞台作品的創作。二00三年 夏天,韋塔克在德國柏林發表音樂組曲《遺失的天堂》(Paradise Lost),隔年, 第一部舞台作品《遺失的天堂》即誕生,在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Northridge)首演,此部作品由文學家諾羅納(David Noroña)以英文 編寫,分為兩幕,創新的組合音樂、戲劇與舞台,融合許多不同的音樂創作概念, 包含古典、電子、迷幻、傳統合唱、電影與傳統歌劇音樂。二00七年七、八月 在美國加州巴莎迪那市(Pasadena, California)的波士頓宮廷戲劇院(Boston Court Theatre)首度以全景演出,包含太鼓(taiko drums)30、DJ、動畫與飛行設備(flying rigs) 。他的妻子女高音席拉˙普麗特曼(Hila Plitmann, 1973)同時擔任此部作品 中主要的角色。此外,《遺失的天堂》獲得美國作曲家、作家與出版商協會的哈 洛‧艾倫獎(Harold Arlen)31,更獲得戲劇音樂作曲家至高榮譽的理查‧羅傑斯 獎(Richard Rodgers)32,被譽為「音樂戲劇界最有前途的新聲」 (the most promising new voice in musical theater)。 韋塔克不僅在作曲方面表現傑出,也是一位活躍的指揮家與學者,致力於音 樂的研究與推廣。韋塔克的指揮學習開始於大學時期,最初在學校的小歌劇劇團 (College Light Opera Company)與內華達交響樂團(Nevada Symphony Orchestra). 冠,80 年代開始手執導演筒,還挺身為政治理念與環保公益喉舌。同時,芭芭拉史翠珊以 6700 萬張的銷售數字,獨占全美音樂史上最暢銷女藝人之首。2001 年,更經由美國唱片工會認證, 贏得 20 世紀最暢銷女藝人榮銜。她是第一位以女性身份奪得奧斯卡獎最佳電影歌曲的創作者。 29. 馬文‧亨利斯(Marvin Hamlisch, 1944-)是美國作曲家,獲獎無數,是美國史上難得獲 得普立茲獎、艾美獎、葛萊梅獎、奧斯卡金像獎及象徵戲劇界榮譽的湯尼獎的作曲家之ㄧ。 30 太鼓(taiko drums)是日本雅樂中興盛於平安時代的一種傳統打擊樂器。雅樂樂曲以器 樂曲為多,至今仍是日本的宮廷音樂,是現存於世界最古老的音樂形式。 31. 哈洛‧艾倫(Harold Arlen, 1905-86)美國作曲家,創作超過四百首歌曲,包括〈跨越彩 虹〉 (Over the Rainbow) 〈找到快樂〉 (Get Happy)等。美國作曲家、作家與出版商協會(ASCAP) 為了紀念他的付出與貢獻,便以他的名字為這項表揚傑出創作的作曲家命名。2005 年此獎項更 擴充為三類,包含「音樂戲劇類」 (The Harold Arlen Musical Theater Award) 、 「電視電影類」 (The Harold Arlen Film& TV Award)與「音樂教育類」 (The Harold Arlen Music Education Award) 。 32. 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dgers, 1902-79)美國作曲家,所創作的音樂劇在 40 和 50 年 代風靡美國,其著名音樂劇作品包括《國王與我》 (The King and I, 1951) 、 《真善美》 (The Sound of Music, 1959)等,為了紀念他的貢獻,以他的名字設立一個表揚傑出音樂劇創作的獎項。. 7.

(13) 附屬合唱團擔任助理指揮,畢業後在許多職業或教育性質的樂團擔任客席指揮, 包括舊金山交響合唱團(San Francisco Symphony Chorus)33、葛列格史密斯歌手 (Gregg Smith Singers)34 與坎薩斯城市合唱團(Kansas City Chorale)35 等,他 更受邀擔任日本東京木管交響樂團(Tokyo Wind Symphony)的客席音樂總監、 日本千葉縣習志野市管樂聯盟(Narashino Wind Consortium)的音樂總監,並親 自指揮音樂會的演出。近幾年,他造訪過世界各地超過一百個職業與業餘樂團, 指揮自己的交響樂與合唱作品,除了擔任客席指揮外,韋塔克更至世界各國演 講,遍及日本、澳洲、中國大陸、新加坡與歐洲許多地方,在美國,他例行地與 十二所大專院校青年學子們合作演出與演講。 韋塔克目前與他的妻子普麗特曼和兒子居住在美國加州的洛杉磯(Los Angeles)。. 33. 舊金山交響合唱團(San Francisco Symphony Chorus)附屬在舊金山交響樂團,1972 年 由小澤征爾(Seiji Ozawa, 1935-)創立,由二十六位唱者組成。 34. 葛列格史密斯歌手(Gregg Smith Singers)為美國混聲合唱團,由史密斯(Gregg Smith, 1931-)擔任指揮,1955 年創立於加州洛杉磯的一間都是日本人的教會,後遷移至紐約,由十六 位歌者組成,常與許多知名樂團合作,並曾與作曲家斯特拉溫斯基(Igor Fyodorovich Stravinsky, 1882-1971)合作長達十二年的時間,曾榮獲葛萊梅獎的殊榮。 35. 坎薩斯城市合唱團(Kansas City Chorale)是由二十四名歌者組成的職業合唱團,例行在 坎薩斯及各地舉行音樂會,由布魯菲(Charles Bruffy)指揮。 8.

(14) 作詞家席拉˙ 作詞家席拉˙普麗特曼生平 席拉˙普麗特曼(Hila Plitmann, 1973-)出生在以色列耶路撒冷(Jerusalem, Isarel) ,一九九二年普麗特曼十八歲時才離開耶路撒冷到美國唸書,一九九五年 獲得茱麗亞音樂院的音樂學士,一九九七年獲得茱麗亞音樂院最高榮譽音樂碩 士,主修聲樂,是一位女高音,除了擁有極佳的聲音天分外,語言天分也非常高, 除了英文外,亦能說流利的希伯來文與西班牙文,並具有過人的記憶力,能在一 週之內背熟四十分鐘長度的作品,除此之外,她也擁有很靈敏矯健的身手,是具 有跆拳道黑帶資格的高手。普麗特曼的丈夫是美國當代作曲家韋艾瑞克‧維塔 克,兩人因就讀茱麗亞音樂院而相識相戀,畢業後即步入禮堂。 普麗特曼在國際樂壇是一位極珍貴的女高音,受邀參與許多重要音樂作品的 演出,包含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神劇《伊斯坦》( Esther ) 、 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歌劇《唐喬望尼》 (Don Giovanni) 與《魔笛》 (Die Zauberflote) 、佛瑞(Gabriel Urbain Fauré, 1845-1924)的《安魂 曲》 (Requiem)、卡爾‧奧福(Carl Orff, 1895 –1982)的《布蘭詩歌》 (Carmina Burana) 等。她的職業生涯開始於一九九八年,與紐約愛樂交響樂團(The New York Philharmonic)及指揮庫特.馬舒(Kurt Masur, 1927-)36 合作,首演普立茲獎得 主作曲家特雷帝齊(David Del Tredici, 1937-)37 的作品《蜘蛛和蒼蠅》 (The Spider and the Fly) ,從那時開始,她便成為新作發表的世界頂尖首演人選,也獲得新力 音樂傑出聲音藝術貢獻獎(Sony ES Prize)。她曾與亞特蘭大交響樂團(Atlanta Symphony Orchestra)、布魯克林愛樂交響樂(Brooklyn Philharmonic) 、水牛城 愛樂交響樂團(Buffalo Philharmonic)、芝加哥交響樂團(Chicago Symphony)、 以色列愛樂交響樂團(Israel Philharmonic)、洛杉磯愛樂交響樂團(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明尼蘇達管弦樂團(Minnesota Orchestra) 、新以色列歌劇院(New 36. 馬舒(Kurt Masur, 1927-)是德國著名的指揮家,在布累斯勞的國家音樂學院攻讀鋼琴 和大提琴,並在萊比錫音樂學院攻讀指揮、鋼琴、作曲,擅長詮釋德國浪漫時期的作品,曾任紐 約愛樂交響樂團、倫敦愛樂交響樂團(the London Philharmonic)指揮,現任法國國家交響樂團 (the Orchestra National de France)指揮。 37. 特雷帝齊(David Del Tredici, 1937-)出生在美國加州科洛德,是義大利籍的美國作曲家。 十七歲便與三藩市舊金山交響樂團(San Francisco Symphony)合作鋼琴協奏曲,他是加州柏克 萊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文學學士與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藝術 碩士,作曲風格與形式豐富多變,1980 年作品《夏日回憶》 (In Memory of a Summer Day)獲得 普立茲獎。 9.

(15) Israeli Opera) 、奧菲斯室內管弦樂團(Orpheus Chamber Orchestra) 合作,是一位 演出經驗豐富的演唱家。 普麗特曼亦參與過許多戲劇的演出,她的戲劇首演在二00四年,演出劇作 家麥可納利(Terrence McNally, 1939-)的作品《大師班》 (Master Class)中雪倫 (Sharon)一角;同年,與亞特蘭大交響樂團和指揮希班諾(Robert Spano, 1961-) 合作,首度演出作曲家特雷帝齊的作品《保羅朝聖之旅》(Paul Revere’s Ride); 與洛杉磯交響樂團合作,在迪士尼音樂廳(Disney Hall)演出作曲家沙洛年 (Esa-Pekka Salonen, 1958-)38 的作品《並肩遨翔》(Wing on Wing);擔任韋塔 克的作品《遺失的天堂》中迷幻(Extasis)一角;與布魯克林愛樂交響樂團合作, 演出作曲家約翰‧柯瑞良諾的作品《遊唱人先生》(Mr. Tambourine Man),並參 與錄音出版;與二00一管弦樂團(Orchestra 2001)合作,演出作曲家克莉兒 費德 ( Andrea Clearfield, b.1960 )39 作品《永恆的光明》 (The Long Bright) 。二0 0五年,與美國國家交響樂團(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及指揮史拉金 (Leonard Edward Slatkin, 1944-) 合作特雷帝齊的作品《最後的愛麗斯》(Final Alice) ;與那不勒斯交響樂團合作浦浪克(Francis Poulenc, 1899-1963)的作品《榮 耀頌》(Gloria)。此外,普麗特曼亦參與發表普立茲獎得主柯尼斯(Aaron Jay Kernis, 1960-)40 新的連篇歌曲。 美國洛杉磯時報樂評讚揚她「具有超乎常人的天賦」 (Exceptionally gifted); 美國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讚揚她「具有閃亮頂尖的音域」(Brilliant top register);芝加哥論壇(Chicago Tribune)讚揚她「華麗且具情感與流暢的表現 力」(Superb, with an expressive range and communicative power);耶路撒冷郵報 ( Jerusalem Post ) 讚 揚 她 「 沒 有 比 她 更 令 人 陶 醉 的 」( Nothing less than bewitching)。 38. 沙洛年(Esa-Pekka Salonen, 1958-)是芬蘭管弦樂團的指揮與作曲家,1975 年成為指揮 初次登台,1983 年指揮英國愛樂管弦樂團獲得很大的成功,現任洛杉磯愛樂交響樂團音樂總監。 39. 克莉兒費德(Andrea Clearfield, 1960-)是美國賓州費城出生的作曲家,作品種類包含器 樂曲、聲樂曲、舞蹈、室內樂、管弦樂、電影、合唱等,畢業於加州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 , 主修作曲。 40. 柯尼斯(Aaron Jay Kernis, 1960-)是美國賓州費城出生的作曲家,畢業於曼哈頓音樂院、 耶魯大學,是紐約愛樂交響樂團與舊金山交響樂團(San Francisco Symphony)的作曲家,現擔 任明尼蘇達管弦樂團音樂顧問。 10.

(16) 《五首希伯來愛之歌》 五首希伯來愛之歌》樂曲分析與作品詮釋 《五首希伯來愛之歌》是韋塔克於一九九六年為女高音、鋼琴、小提琴所創 作的作品,那年春天,韋塔克受當時茱麗亞音樂院的同學,現在也是傑出小提琴 家佛萊迪曼‧愛赫荷姆(Friedemann Eichhorn, 1971-)41 的邀請,與當時的女友 席拉˙普麗特曼(Hila Plitmann, 1973-)一同前往愛赫荷姆的故鄉德國西南部斯 派爾(Speyer)舉行音樂會,形影不離的三位好友,有了旅行音樂家的三重奏組 合,在旅行途中,愛赫荷姆便要求韋塔克創作一首如吟遊詩人(troubadour)42 般 的情歌,由耶路撒冷出生的普麗特曼寫歌詞,普麗特曼用希伯來文寫了五首簡短 精巧的情詩,韋塔克則趁此旅行中在瑞士阿爾卑斯山小滑雪村度假時完成樂曲, 一週後,此部作品便在斯派爾首演。 二00一年,韋塔克受到邁阿密大學(University of Miami)43 委託,為慶 祝其七十五週年校慶,將此部作品改編成混聲四部(SATB)合唱與弦樂四重奏 (string quartet)之版本,同年,又受到以色列伊佛尼合唱團(Efroni choir)44 的 委託,將混聲四部合唱曲改編為女聲二部(SA)合唱、小提琴與鋼琴的版本, 迄今,韋塔克共有五種不同編制的版本,分別為女高音、鋼琴與小提琴,混聲四 部合唱與弦樂四重奏,混聲四部合唱、鋼琴與小提琴,女聲二部合唱與弦樂四重 奏,女聲二部合唱、鋼琴與小提琴,基於原創性與聲響效果,本解說報告以混聲 四部合唱、小提琴與鋼琴的版本作研究主題。 《五首希伯來愛之歌》為組曲形式,每一首歌詞透露出不同的情感,運用 精簡卻寓意深遠的文字表現,呈現出細膩的情感,韋塔克透過文字中精鍊的情 感,完成此部作品,依序為〈印記〉 、 〈亮麗的新娘〉 、 〈通常〉 、 〈雪花〉與〈溫暖〉 41. 佛萊迪曼‧愛赫荷姆(Friedemann Eichhorn, 1971-)出生於德國穆恩斯特(Münster), 在斯派爾(Speyer)成長,大學時就讀瑞士格斯達國際曼紐因音樂學院(International Menuhin Music Academy),主修小提琴,而後進入美國紐約茱麗亞音樂院攻讀碩士,現任德國威瑪李斯特音樂 學院(Liszt School of Music Weimar)教授。 42. 吟遊詩人(troubadour)11-13 世紀法國南方的騎士兼詩人作曲家,大多為貴族,創作大量 的單音世俗作品,常以愛情為主題,樂曲為音節式,節奏自由、具裝飾性旋律、樂句較短、常重 覆開始樂句或樂段、多以反覆、變奏、對比的手法創作且有伴奏樂器。 43. 邁阿密大學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Florida)邁阿密鬧區,1925 年創校,目前全校共有九個 學院,一萬五千多名學生,是美國名列前茅的私立大學。 44. 伊佛尼合唱團成立於 1981 年以色列( Emek Hefer )班古里安高中( Ben Gurion ),致力於巴 勒斯坦( Palestinian )與以色列音樂交流。 11.

(17) 五首樂曲。 合唱指揮在排練樂曲前必須分析樂曲創作手法與結構,如此才能精確有效 的設計排練步驟,規劃練習流程,並深入思考作品的詮釋方式,下列針對《五首 希伯來愛之歌》五首樂曲的創作手法作歌詞、曲式、音域、調性與和聲、節奏、 音高素材、織度、力度、合唱與伴奏的關係等分析與討論,並就作品的詮釋方式, 提供指揮技巧與合唱教學上的建議。. 第一曲〈印記〉 第一曲〈印記〉 (Temuná)歌詞描述深刻的感情,就如同烙印在心中的印記, 即使時光流洩、物換星移,但戀人秀美沈靜的臉龐,卻可以抗衡一切,恆久停駐 在最動人的一刻,並永遠刻畫於心中。歌詞如下:. Temuná belibí charutá. 我心中刻印著一幅圖畫. Nodédet beyn ór uveyn ófel. 在光影間流動. Min dmamá shekazó et guféch kach otá. 妳身在寂靜之中. Usaréch al panáich kach nófel. 臉龐秀髮垂蔽. 〈印記〉是一首寫給女聲二部、小提琴與鋼琴的合唱曲,記譜調號為 G 大 調,拍號以六八拍為主,唯在第九小節出現二四拍子。樂曲的速度標示「溫柔且 具彈性速度」(Dolce con rubato)以及八分音符等於九十六的拍節器速度。全曲 共二十個小節,曲式為一段體,可分為兩個樂句(a+a’) ,前樂句為一至十小節, 由三個平行小樂句加上句末擴充所組成,此樂句由鋼琴表現;後樂句為十至二十 小節,是前樂句以變奏手法加入合唱對位式的旋律發展。(表一). 12.

(18) 【表 1】〈印記〉音樂結構表 曲式. 樂句. a. A a’. 樂句細分. 小節. X1. 1-2. X2. 3-4. Y1. 5-8. 句末擴充. 8-10. X3. 力度. 歌詞配置. P. 無. 10-12. mp. 第一句. X4. 12-14. mp. 第二句. Y2. 14-18. mf-mp. 句末擴充. 18-20. p. 第三句、 第四句 無. 織度 / 主旋律呈現. 鋼琴. 主旋律線條由女高音 唱出,女低音唱出對 旋律。 鋼琴. 編制. 鋼琴. 女高音、 女低音、 小提琴、 鋼琴 鋼琴. 就音域而言,女高音音域(d1-a2),最高音(a2)音域偏高,音色表現較困 難,全曲只演唱一次,出現在第十五小節由下往上行大跳四度音程的弱拍上;而 女低音的音域為(g- d2),最低音為(g),亦是利用下行大跳音程呈現,音域的 轉換較為困難(譜例 1)。就鋼琴部分來說,兩樂句旋律幾近相同,但後樂句比 前樂句音域降低了一個八度,幫助人聲的表現;就小提琴方面來說,此曲扮演輔 助音樂進行的角色,因此屬於較低音域(b-e1)的表現。 【譜例 1】〈印記〉各聲部的音域範圍. 就調性與和聲而言, 〈印記〉譜號雖標明為 G 大調,但整體音響除基調外亦 呈現調式的色彩,鋼琴以大三和弦與小三和弦交替出現,使樂曲有明顯的和聲明 暗變化,如同歌詞中所描述戀人永恆停駐的印記,忽明忽暗的時時顯現於心中。 前樂句(a)由鋼琴獨奏表現,共可細分為三個小樂句,前兩個小樂句(X1 與 X2)以下行模進的方式創作,皆由小三和弦開始,經過大三和弦,結束在大三和 弦音響上,第三個小樂句(Y1)音高素材同前者,但和聲由大三和弦開始,經過 不穩定的小三和弦,最後停留在大三和弦音響上,並利用延長記號,製造結束的 錯覺,但立即又連接了二四拍子的擴充尾句(8-10 小節),由小三和弦再一次進 。後樂句(a’)維持前樂句大三和弦與 入大三和弦的音響,結束前樂句(譜例 2). 13.

(19) 小三和弦交替出現的和聲變化,鋼琴以低八度的音域重覆前樂句的主題旋律,再 加入女高音與女低音的旋律線條,以變奏的方式呈現,在和聲變化下以強調主要 和聲音的方式,增加音響效果。 【譜例 2】〈印記〉,第 1-10 小節。. M. m. M. M. m. m. m. M. M. m. M. M. M. M. 就節奏而言, 〈印記〉以西西里舞曲(Siciliana)45 的節奏貫穿全曲(譜例 3), 在節奏的安排與設計上具有兩大特色,第一為節奏的對比,女高音與女低音旋律 的節奏呈現對比的感受:女高音以長短拍,對應女低音的短長拍,使兩者具切分 節奏韻律的對應,清楚呈現兩條旋律線的層次。第二為三對二節奏的呈現,出現 在鋼琴部分左右兩手,此種表現方式賦予舞曲節奏中綿延拉扯的感受,並增加樂 曲浪漫的想像空間。. 45. 西西里舞曲(Siciliana) ,通常是慢板的 6/8 或 12/8 拍,一至兩小節為一個樂句,簡單抒 情的旋律與清晰的和聲加上附點的節奏韻律。14 世紀末至 15 世紀初有歌唱之意,或被當作詩歌 形式的伴奏;16 世紀晚期至 18 世紀為舞曲形式,常為三段體(tenaray form)。 14.

(20) 【譜例 3】西西里舞曲節奏. 就音高素材而言,此曲以旋律為主要創作重點,以鋼琴部分來說,鋼琴旋律 使用不同的變化裝飾技巧,在每小節的主要和弦上使用滑奏來詮釋,加強聲響變 化停留的效果,或是在級進的旋律線條上加入裝飾音(漣音),來增加旋律的變 化。以人聲部分來說,隨著和聲的變化,旋律間的音程關係也隨之改變,時常出 現臨時記號,增加旋律音響的變化與難度,另外,橫向旋律的進行多跳進的四度 或五度音程,旋律起伏大,而縱向旋律多為八度或是五度音程的關係,多出現在 女高音與女低音旋律樂句的結尾,並以較長的音加強樂句結尾音響的停留,印證 歌詞中「刻印」般揮之不去的感受(譜例 4)。 【譜例 4】〈印記〉,第 15-18 小節。. 15.

(21) 就織度而言,〈印記〉利用變奏的手法,在兩次重覆的主題樂句上作不同的 織度變化,前樂句由鋼琴單獨呈現主題旋律,後樂句在相同主題旋律的鋼琴上, 加入女高音與女低音兩聲部的旋律線條,利用織度之增加,累積樂曲能量,最後 鋼琴以不同於前樂句句末擴充的二四拍子,回到六八拍子結束整曲,以改變拍號 的方式綿延旋律,加強樂曲結束的感受。 就力度而言,〈印記〉的音量變化不大,由鋼琴表現的前樂句力度為「弱」 (p),後樂句由於人聲的加入,增加了織度,因此音量由「弱」增強至「中弱」 (mp) ,當樂曲進入第十四小節時,女高音起頭的兩個音標示持音(tenuto)46, 以「中強」(mf)的力度帶領音域往上擴展,而女低音配合歌詞的重音在第十五 小節第四拍的重音記號(>) ,使得力量持續累積,表現印記深刻出現在心中的感 受,第十六小節力度又立即回到「中弱」,利用音量強與弱的對比,表現印記在 心中忽明忽暗的感受,使樂曲更具戲劇性及張力,最後,人聲以漸弱的方式將旋 律銜接至鋼琴,以「弱」的力度安靜的結束全曲。 就合唱與伴奏樂器之間的關係而言,可分為幾個重點討論。首先,鋼琴扮演 非常重要的地位,樂曲一開始即由鋼琴獨奏引導,作曲家並清楚的標示出踏板記 號,他使用持音踏板(sustaining pedal)47 提醒彈奏者留心清楚的和聲變化;當 人聲加入後,鋼琴重覆相同的旋律,合唱團兩聲部與鋼琴的旋律以對位的方式相 互對應,表現歌詞中戀人形象時時刻刻在心中出現的感受;就小提琴來說,由於 此首作品只有女聲兩聲部,因此作曲家賦予低音支撐的角色,在第十一小節合唱 團進入後加入,以級進緩慢的旋律幫助樂曲的流動。 〈印記〉為一首精簡短小的樂曲,合唱部分僅有十小節,如何在極短的時間 內正確的傳達情感與樂思,需要著重於音準的確認、音樂的流動性、節奏的準確 與彈性速度的掌握,下列就歌詞、音準、速度與力度、節奏、伴奏及音樂性與指 揮等數方面加以討論並提供建議:. 46. 持音(tenuto)音樂技巧的一種,將聲音持續或超過正常的音值,亦即放慢速度。. 47. 持音踏板(sustaining pedal)為現代鋼琴的裝置之一,由英人布勞德物(John Broadwood) 於 1783 年發明,設置在踏板的最右邊,目的在維持琴弦的振動,幫助音樂的延續,尤其多使用 在圓滑奏的音樂表現。 16.

(22) 一、 歌詞 作詞家以希伯來文的音譯文字代替希伯來古文,省略了閱讀與咬字的困難, 但仍需教導正確及統一的發音,並讓團員確實了解歌詞的意義,希伯來文音譯文 字的發音,與拉丁文的發音原則相似,必須特別注意的為「ch」 ,念法為氣音「h」 。 在教導正確發音的同時,除了發聲的位置是影響音準與聲音融合度的關鍵原則 外,必須著重在歌詞與音樂的配合,希伯來文與英文同樣有雙音節,因此歌詞的 咬字與輕重必須緊密結合音樂的律動,尤其是雙音節的歌詞,希伯來文若無特別 標示,重音在第一音節上。例如:十三小節的雙音節歌詞「beyn」以兩個音(f1-d1) 共三拍呈現,為符合歌詞重音韻律,建議以「be-」唱足兩拍,最後一拍以「-in」 結束。指揮帶領團員練習時,可先以唸誦的方式,配合節奏與節拍多次反覆的練 習,幫助團員熟悉歌詞與節奏的律動,再配合音樂,達到統一精確的效果。在歌 詞情感的表現方面,建議指揮可先帶領團員將歌詞中關鍵字的字義找出並強調, 例如:第一句歌詞「印記」(Temumá)與「雕刻」(charutá)兩個字,作曲家以上 行音型加上「持音」記號表現樂曲主題「印記」,並以女低音高低起伏跳進的旋 律線加強歌詞「雕刻」中深刻的感受;第二句歌詞「明亮」 (ór)與「暗」 (ófel) 兩個對比字,作曲家以下行的旋律線條將歌詞「暗」停留在低音域,建議團員隨 下行的音樂線條自然的漸弱,並以集中柔和的音色表現尾音歌詞「暗」的感受, 如此才能清楚將歌詞中的色彩變化作對比呈現。由於女高音與女低音兩聲部節奏 的編排呈現切分節奏韻律的對應,因此歌詞與節奏的配合會影響旋律的層次表 現。建議指揮讓團員以唸誦的方式將歌詞與節奏的配合更熟練,將會幫助音樂的 表現。 二、 音準 全曲和聲以鋼琴帶領,呈現大三和弦與小三和弦交織的明暗聲響,人聲線條 在後樂句加入後,重要和聲音的強調使得音樂的明暗效果更為深刻,因此音準的 掌握影響全曲聲響的進行。此曲人聲旋律線條多跳進音程,隨著和聲的變化,人 聲旋律常出現臨時記號來改變音程。以橫向旋律來說,第十小節與第十四小節女 高音樂句開頭的二度音程,分別為小二度(b1-c2)與大二度(b1-c#2)的音程關 係;以縱向旋律來說,第十三小節和聲變化由小三和弦開始,進入大三和弦,因 此女低音旋律隨著和弦性質的變化,第一個音為小三和弦的中音(f1),不同於 17.

(23) 同一小節女高音所表現的音(f#1)。此外,女高音與女低音的旋律線起伏交錯, 因此在練習時,必須特別注意樂句開頭與結尾的音準,尤其在此首樂曲中,人聲 兩聲部經常以同音或是五度音程關係結束樂句。建議團員在練唱前,必須了解樂 曲中橫向旋律或是縱向旋律線條的音程變化,可先以齊唱的方式,讓團員熟悉兩 條旋律線的流動,碰到臨時記號或特別音程轉換時,亦可反覆練習並加強唱者對 音程的感受,準確掌握音高,才能將樂曲聲響的變化清楚的呈現;再者,此曲兩 聲部常以同音結束,當歌詞相同時,融合的音色、整齊的咬字與相同的發聲位置 才能幫助音準的精確與維持。 三、 速度與力度 拍號以六八拍為主,速度標明「溫柔且具彈性速度」 ,前十小節的鋼琴獨奏, 若能引導得宜,對之後音樂的流動性必大有幫助,因此此曲速度的掌握,主要靠 指揮與鋼琴演奏者的音樂性與配合,自然流暢的表現適當的彈性速度。全曲音樂 的力度呈現範圍並不大(p→mf) ,配合歌詞與音域作變化,全曲鋼琴以不同音域 重複兩次相同樂段,分為以力度「弱」與「中弱」呈現,鋼琴獨奏時,以「弱」 來表現「溫柔」,而合唱樂段加入後,織度變厚,鋼琴音域移低一個八度,但音 量卻增加至「中弱」,更強調出鋼琴主題的重要性。指揮應注意全曲力度層次的 變化,尤其在織度最豐富的後樂句,在人聲與器樂同時表現的情況下,音樂的聲 響必須要有清楚的主副關係,建議指揮以合唱團女聲兩部為主要旋律線條,鋼琴 與小提琴在清楚的原則下,不可阻礙人聲旋律的傳遞。另外,在樂曲結束的地方, 力度的銜接需要自然且熟練,指揮必須以持續漸弱的方式結束整曲。 四、 節奏 〈印記〉的節奏表現最為特別,兩個聲部的旋律線呈現節奏對比,長短拍 與短長拍相合之下,產生切分節奏的韻律,指揮必須訓練團員咬字與節奏的熟練 ,才能表現出層次分明的旋律線條,建議使用唸誦的方式,配合歌詞、節奏與力 度,兩聲部由慢的速度開始做反覆練習,再漸次恢復原速,讓團員熟悉節奏感並 增進彼此默契,最後再加上音高,使音樂進行更為流暢。 五、 伴奏 〈印記〉以鋼琴為主軸彈奏優美的旋律貫穿全曲,小提琴則居於烘托和聲的 伴奏角色。在音樂的詮釋方面,指揮要協助鋼琴彈奏者與小提琴清楚了解自己的 18.

(24) 角色,適時調整音量來輔助人聲的表現,並配合指揮的音樂性奏出彈性速度。此 首作品中,鋼琴滑奏與裝飾音的表現風格與速度需要藉由指揮的帶領與幫助,才 能自然且流動,演奏者必須清楚了解樂曲的結構與變化,不管在節拍或是力度 上,都能明確的掌握,表現清楚的對比,另外,彈奏者也必須注意踏板的使用, 清楚且明確的將聲響傳達;而小提琴的基本運弓技巧也必須平穩紮實,換弓時必 須緊密連結,避免切斷圓滑樂句,才能支撐合唱團與鋼琴,幫助旋律的推動。 六、 音樂性及指揮 〈印記〉全曲音樂呈現溫柔、流動但平靜之感受,配合歌詞意涵,女高音以 乾淨但不尖銳的音色配合女低音溫和但飽滿的音色來詮釋,溫暖音色不代表「後 面」的聲音,聲音的穿透力仍然必須發揮,建議使用兩段式的發聲訓練方式,首 先讓唱者感受口腔的空間,如同「打哈欠」的方法,利用呼喊的方式以較圓潤的 母音(u-o-a)作練習,等達到正確位置後,再練習較外放的母音,可配合子音做 練習(ni-ne-na) ,最後,以同音的方式,加入練習,體會並了解正確位置的音色, 在發聲練習過程中,指揮要不斷提醒唱者口腔的空間及位置,亦可加入手勢幫助 練習,而每一次的練習,更可變化不同的子音或旋律進行,增加練習的興趣。(譜 例 5) 【譜例 5】發聲位置練習. 此首作品中,前樂段為鋼琴獨奏的樂段,指揮為速度決定者,帶領著彈奏者, 但也必須信任彈奏者,以最少的動作,給彈奏者發揮的空間。後樂段中女高音與 女低音分別標示一些重音記號,指揮必須清楚掌握,給予歌者適當的提醒與幫 助,使其節奏層次更分明,第十四小節女高音樂句開頭的前兩個音標示持音記 號,指揮要以小拍加重的方式幫助女高音,並要注意此句兩種音量的對比變化(mf. →mp) ,指揮在預備拍的吸氣時,就必須暗示接下來樂句的力度,而樂句的銜接, 指揮必須注意音量的連結,使其順暢與自然。另外,在此曲前後兩樂句的句末擴 充(8-10 小節與 18-20 小節),作曲家以不同的拍子表現相同的旋律,指揮應特. 19.

(25) 別注意拍子的改變,建議指揮以指節奏的方式帶領團員演唱,既能明確的統一團 員的節奏,亦能保持旋律線條的流動。 指揮動作必須輕鬆、柔軟且富彈性,並幫助唱者呼吸,建議指揮依照音樂進 行的需求,以六八拍基本拍型或是大二拍拍型帶領音樂,使音樂流暢的情況下仍 能維持清楚穩定的拍點,此外,樂句起頭與收尾都非常重要,起頭速度的掌握與 力度的呈現和指揮呼吸有極密切的關係,呼吸的速度加上手勢的範圍,能給唱者 立即清楚的提示,尾音的音準與銜接更是音樂連貫的關鍵,指揮手勢一高一低的 位置,除能幫助音準的建立與帶領線條的流動外,更能幫助身體與氣息的支持。 指揮除了手勢能幫助音樂線條的流動、位置的維持與力度的變化外,臉部的表情 與嘴巴更能幫助唱者對於咬字與感情詮釋的不足,亦能幫助指揮的動作更乾淨省 力。. 第二曲〈亮麗的新娘〉 第二曲〈亮麗的新娘〉 (kalá kallá)描述新婚男子對愛情的期待,雖然字辭洗 鍊簡短,卻依然可以感受到甫踏入婚姻生活的男子,對新婚妻子的呵護與疼惜; 欣賞歌詞的同時,彷彿可以看見男子凝視深情款款的眼神,佐以溫柔的撫觸,細 膩地表達對愛情的渴望。歌詞創作動機來自韋塔克對希伯來文的好奇,希伯來文 中「kalá」為亮麗的意思, 「kallá」為新娘的意思,兩個字念法相同,卻有完全不 同的意義,因此普麗特曼便寫了〈亮麗的新娘〉送給韋塔克。48 而韋塔克譜曲 時,靈感來自第一次見到普麗特曼的情景與感受,並隱喻她是他心目中那位亮麗 的新娘。歌詞如下: Kalá kallá Kulá sheli, Kálá kulla sheli. 亮麗的新娘,她完全屬於我. U’vekalút Tishák hi li!. 輕輕地她親吻我. 〈亮麗的新娘〉是一首寫給混聲四部、小提琴、鈴鼓與鋼琴的合唱曲,記譜 調號為 E 小調,拍號以六八拍為主,中段為六八拍與二四拍的混合拍子。全曲共 七十六個小節,曲式為大三段體,分為六小段(ABA1B1CB2)。A 樂段(1-8 小 48. 普麗特曼,回覆筆者之電子郵件,2008 年 4 月 13 日。 20.

(26) 節)樂曲標示「溫柔親切的」(Teneramente)以及八分音符等於九十六的拍節器 速度,此段以兩個平行樂句組成,由男高音、男低音、鋼琴和與小提琴演奏;B 樂段(9-25 小節)樂曲標示「輕巧的」 (Leggero)以及八分音符等於八十六至九 十二的拍節器速度,此段以巴爾形式創作,由三個樂句組成,由女高音、女低音、 小提琴、鋼琴與鈴鼓演奏。A1 樂段(25-33 小節)為 A 樂段的變奏,以相同的編 制與速度改變旋律的線條與伴奏音型創作;B1 樂段(33-50 小節)亦為 B 樂段的 變奏,以相同的編制與速度改變旋律的線條與伴奏音型創作;C 樂段(50-57 小 節)樂曲標示「有表情的慢板」 (Adagio, espressivo)以及八分音符等於八十的拍 節器速度,具有過門的功能,緊接著兩小節如橋樑功能般的樂句,最後進入「熱 情的」 (Con fuoco)的 B2 樂段(60-76 小節) ,合唱聲部由原本 B 及 B1 樂段的女 聲兩部增加至混聲四度,以最飽滿豐富的織度與和聲結束全曲。(表 2) 【表 2】〈亮麗的新娘〉音樂結構表 段落. 樂句 a. A. 力度. 歌詞配置. 1-4. 1. a. b B. 小節. b. mp. 織度 / 主旋律呈現 男高音與男低音齊唱,鋼琴以. 男高音、男低音、. 和弦方式進行. 小提琴、鋼琴. 女高音與女低音齊唱,鋼琴以. 女高音、女低音、. 分解和弦形式彈奏. 小提琴、鋼琴、鈴鼓. 第一句. 4-8 9-12. 1. 無 13-16. c. 17-25. a. 25-29. A1. mp. 男高音與男低音由齊唱變為 mp. a2. 29-33. b2. 33-37. (la). 第一句. 旋律對位,鋼琴以和弦方式進. b3. 38-41. c1. 42-50. 男高音、男低音、 小提琴、鋼琴. 行 女高音與女低音以六度、三度 無. B1. 編制. mp. 女高音、女低音、 旋律齊唱,鋼琴以分解和弦音. (la). 小提琴、鋼琴、鈴鼓 型彈奏 女聲兩聲部齊唱接至混聲四. 女高音、女低音、. 部合唱,鋼琴以和弦進行接至. 男高音、男低音、. 分解和弦形式. 小提琴、鋼琴. 第二句 C. 50-57. pp-mp-p. 第一句 第二句. 橋. 57-59. b B2. 4. 60-63. b5. 64-67. 2. 68-76. c. f. (後句) 無. f-ff. (la). 女高音為主旋律,其餘聲部為 和聲式進行. 女高音、女低音、. 四聲部和聲式齊唱,女聲. 男高音、男低音、. 兩部為三度和聲進行,男. 小提琴、鋼琴、鈴鼓. 聲兩部為五度和聲進行 21.

(27) 就音域而言,合唱分為四個聲部,女高音與女低音音域皆為十二度,女高音 音域(d1- a2),最高音為(a2)以大跳八度的方式呈現,高音都放置在段落的開 始或是結束等需要強調的位置;女低音音域(b- f#2) ,最高音(f#2)音域偏高, 出現在與女高音齊唱樂段的大跳音程上,演唱不易;而男高音則分為兩聲部,音 域適中(B-g#1),最高音(g#1)出現在曲末最後一個和弦,由第一部男高音演 唱,音量與音準的配合具相當的難度;男低音的音域較廣(E-d1) ,最高音為(d1) , 出現在與男高音齊唱樂段的大跳音程中,最低音(E)偏低,由第二部男低音演 唱,聲音傳遞較具挑戰。(譜例 6) 【譜例 6】〈亮麗的新娘〉各聲部音域範圍. 就調性與和聲而言,〈亮麗的新娘〉的調號為 e 小調,全曲調性明確,以 e 小調自然小音階貫穿全曲,和聲部分藉著鋼琴和弦的進行可發現大三和弦與小三 和弦交替出現的特色,A 樂段(VI-i)、B 樂段(iv-VII)與 C 樂段(VI-i)都以 此種模式進行,值得一提的是,樂曲 B 樂段的結尾與終樂段前的橋樑樂句(57-59 小節),出現了連續兩個大三和弦(VI-VII)進行,利用和聲堆疊的方式,增加 音樂的張力(譜例 7),在樂曲結束前更使用連續四個大三和弦將氣勢累積至最 高潮。 【譜例 7】〈亮麗的新娘〉,57-59 小節。. VI. I. VII. i 22.

(28) 就節奏而言, 〈亮麗的新娘〉以西西里舞曲節奏素材創作,不論是 A 樂段的 抒情旋律或是 B 樂段的節奏性旋律,都運用此節奏素材貫穿。B 樂段六八拍子與 二四拍子輪流出現,且每一拍又特別以重音記號強調節奏感,使此樂段具明確的 舞曲精神,此外,在 B 樂段、 (21-24 小節) 、B1 樂段(46-49 小節) 、B2 樂段(72-76 小節)以及橋樑樂句(58-59 小節),出現六八拍子與三四拍子的喜米歐拉 (hemiola)49 手法,形成三對二的節奏錯置,使音樂更具前進與累積氣勢的效 果,並暗示樂段的結束(譜例 8)。 【譜例 8】〈亮麗的新娘〉合唱部分,72-76 小節。. 就音高素材而言,〈亮麗的新娘〉以個性分明的段落成就樂曲的特色,每一 樂段又利用聲部的堆疊來增加織度變化,首先就合唱部分來說,重覆樂段多利用 旋律的改變來豐富段落間的變化,A 樂段兩次的重覆樂段(A 與 A1) ,以變奏手 法改變男高音聲部的旋律,增加音樂的變化;B 樂段三次的重覆樂段亦以變奏手 法改變旋律進行,由齊唱改變為三度、六度和聲旋律的呈現;C 樂段的旋律則是 以花腔式(melisma)50 的手法來增加旋律的變化,強調歌詞所表達「輕輕的, 她親吻我」(U’vekalút Tishák hi li)的感受(譜例 9)。此外,合唱聲部旋律的進 49. 喜米歐拉(hemiola)為希臘文中三比二(3:2)的意思,為節奏變化手法,最早使用於 十五世紀,特別是英國頌歌中經常使用,巴洛克時期法國的庫朗舞曲(courante)也常會出現此 種手法,用來增加舞曲節奏的韻律,並為長樂章結尾製造漸慢又漸強的效果,十九世紀的舒曼、 布拉姆斯亦常使用在維也納圓舞曲中,此外,此種節奏手法亦是民謠舞曲中重要的特色。 50. 花腔式(melisma)為單音節多音的裝飾句,最早出現在儀式聖歌中花彩(colorature) 旋律的設計。 23.

(29) 行,運用許多四度、五度與八度的跳進音程,音程的跳躍增加舞曲的律動與精神, 使音樂更具變化。就鋼琴部分來說,和弦進行則是利用平行移動的方式,出現傳 統和聲不允許的平行五度或八度,強調音響和聲的停留。 【譜例 9】〈亮麗的新娘〉合唱部分,50-54 小節。. 就織度而言,此曲在重複樂段時以改變織度的方式來增加音樂的色彩,A 樂 段使用旋律的變奏手法來呈現兩次不同的效果,第一次(1-8 小節)男高音與男 低音齊唱單旋律,鋼琴以和弦進行為和聲基礎,第二次(25-33 小節)男高音與 男低音以對位手法呈現旋律的變化,而鋼琴也以分解和弦形式增加旋律線條。B 樂段使用變奏手法來呈現三次不同的效果,第一次(9-25 小節)女高音與女低音 齊唱單旋律,配合鋼琴的分解和弦形式、小提琴的撥奏與鈴鼓的加強性節奏;第 二次(33-50 小節)女高音與女低音以六度、三度和聲的旋律線條進行,和聲色 彩改變,小提琴與鈴鼓維持不變;第三次(60-76 小節)合唱團四聲部都加入, 女高音與女低音以三度和聲旋律進行,男高音與男低音為和弦式的進行,配合鋼 琴以和弦敲擊的方式、小提琴雙音拉奏與鈴鼓持續強拍,織度與和聲擴展至最厚 重飽滿的程度,以厚實明亮的聲響效果讓樂曲在最高潮中結束(譜例 10) 。此外, A、B 兩樂段都是以男聲聲部或是女聲聲部交織對應,直到 C 樂段,由女聲聲部 齊唱進入四個聲部的旋律展現,織度擴張,為終樂段熱情激昂的氣勢作預備。. 24.

(30) 【譜例 10】〈亮麗的新娘〉,60-63 小節。. 就力度而言,〈亮麗的新娘〉譜上所標明的力度以「中弱」為主,但隨著音 樂的抑揚頓挫、織度的變化與配器的不同,使得段落之間仍有明顯力度的差別, A 樂段如歌似的旋律線條與 B 樂段節奏感強烈舞曲型態的音樂表現,致使在力 度呈現上,B 樂段自然會較 A 樂段強烈,而配器方面除了小提琴與鋼琴外,B 樂 段使用了鈴鼓加強節奏,聲部增加的情況下,力度的呈現亦自然會增強。值得一 提的是,此曲的 C 樂段,其速度標示為「有表情的慢板」,且表現最富情感的歌 詞「輕輕的,她親吻我」,因此在力度上的變化就顯得豐富許多,由開始女聲聲 部單旋律的齊唱到混聲四部合唱進入,力度由「極弱」 (pp)推至「中弱」 ,最後 音域提高,漸弱以「弱」的力度結束,接著力度突然擴張至「強」,進入終段前 的橋樑段落,預示終段「熱情的」的氣氛與強度,整段以逐漸向上擴展的音域、 厚重飽滿的織度與和弦式的伴奏型態,將力度推至最高點,以「極強」 (ff)結束 此曲。 就合唱與伴奏樂器之間的關係而言,以鋼琴部分來說,此曲的伴奏音型充滿 變化,A 樂段兩次的伴奏音型由簡單的和弦進行轉換為旋律性的分解和弦,幫助 合唱聲部旋律的推動,B 樂段三次的伴奏音型皆以和弦為基礎,前兩次以相同的 和弦分解形式表現,由左手跳躍式的旋律進行配合右手和弦,與合唱聲部級進式 的旋律進行形成對比,而第三次的音型則是以密集重複的方式不斷強調和弦,製 25.

(31) 造如同打擊樂器的音響效果與節奏力度,幫助合唱氣勢的堆疊;除了伴奏音型的 差異外,作曲家更以踏板記號使段落的個性更加分明,在 A 樂段使用持音踏板 來幫助旋律線條的推動與和聲的支撐,B 樂段則沒有使用踏板;以小提琴部分來 說,此曲出現兩種改變音樂色彩的演奏方式,一為弓奏(arco) 51 ,一為撥奏 (pizzicato)52,A 與 C 樂段以弓奏表現旋律性的線條,與合唱聲部平行對應, 而 B 樂段首先以撥奏的方式,配合鋼琴分解和弦型態,表現跳躍式的音程,且 在強拍上使用雙音或是和弦來強調(譜例 11),終段則是與鋼琴相同,以密集重 複的雙音拉奏,製造如同打擊樂的節奏效果(譜例 12) ;以鈴鼓部分來說,它僅 出現在節奏強烈的 B 樂段,具有加強節奏韻律與幫助合唱團氣勢的功能,配合 織度豐富的合唱聲部與激昂的鋼琴,表現熱情的音樂律動。 【譜例 11】〈亮麗的新娘〉小提琴部分,9-16 小節。. 【譜例 12】〈亮麗的新娘〉小提琴部分,68-71 小節。. 〈亮麗的新娘〉是一首充滿段落個性與對比的樂曲,若能掌握全曲速度、織 度、力度、節奏與旋律的對比變化,即能清楚展現此樂曲的特色,下列就歌詞、 音準、速度與力度、節奏、伴奏及音樂性與指揮等數方面加以討論並提供建議: 一、 歌詞 此曲歌詞只有兩句,A 樂段以四個小節為一單位,不斷重覆相同的旋律動機, 韋塔克依照希伯來文的語韻而創作,因此第一句歌詞(Kalá kallá)的旋律的最高 音,即為歌詞的重音所在。而第一句歌詞(Kalá kallá Kulá sheli)中重音為母音 「a」 ,且多在高音位置,需小心母音位置的維持,會幫助音色的融合與音準的統 一,男高音與男低音在演唱此句歌詞之前,可利用發聲練習來幫助母音位置與力 51. 弓奏(arco.)為弦樂器的演奏技巧之一,將弓放於弦樂器的琴弦拉奏,音樂的表現常出 現在撥奏之後。 52. 撥奏(pizzicato)為弦樂器的演奏技巧之一,以手指撥動琴弦發出聲響。 26.

(32) 量的維持(譜例 13) 。B 樂段無歌詞,以「la」貫穿整段,團員需注意「la」的位 置須圓潤且輕巧,配合音樂的力度記號做輕重變化,切勿出現扁平且沈重的音 色。C 樂段包含了兩句的歌詞(第二句+第一句) ,為全曲最具變化的樂段,以「有 表情的慢板」由女聲兩聲部齊唱,運用花腔式的手法,以「極弱」的力度,一字 對多音表現第一個歌詞「輕輕的」 (U’vekalút) ,團員需注意節奏的統一與整齊, 練習時可先以斷奏的方式強調節奏的準確,多利用母音來來連結音節,而後連接 歌詞「親吻」(Tishák),建議指揮在「極弱」的力度下強調第五十二小節音節 「-shák」,增加音樂的抑揚。C 樂段後出現兩小節的橋樑樂句,女高音聲部運用 高音以持續(sostenuto)與重音的技巧再一次強調歌詞「親吻」,使用西西里舞 曲節奏素材連續重覆三次,在快的速度下,歌詞咬字的清晰極為重要,尤其是歌 詞的字頭「T」必須要清楚呈現,強調舌頭與牙齒間的配合,並以清亮乾淨的音 色演唱,建議指揮帶領團員以唸誦的方式由慢的速度開始,配合節奏做多次的練 習,再逐次加快加入音高練習。 【譜例 13】母音練習. 二、 音準 〈亮麗的新娘〉旋律多在級進的線條內,配合音樂的效果加入跳進的音程, 不難發現作曲家多將高音放置在段落的開始、結束或是需要強調的位置,以女高 音來說,需注意 B 樂段出現的大跳音程,B 樂段(16 小節)與 B1 樂段(41 小節) 為八度音程跳進,而 B2 樂段(65 小節)為六度音程跳進,氣的運用影響音高的 準確,建議指揮以斷奏的方式作大跳音程的練習,另外,進入終段前橋樑樂句的 第一個音(g2),此音必須以「強」的力度帶領樂句的進行,音準的掌握必須特 別小心,最後,在結尾的地方以大二度音程上行結束在(g#2) ,此音高對女高音 來說雖不困難,但此音為最後一個和弦的三音,音準必須準確,且又以「極強」 的力度停留三拍半的長度,女高音必須持續漸強來製造最強烈激昂的效果,氣的 。以女低音來說,與女高音齊唱的 B 樂 運用和聲支撐為最重要的關鍵(譜例 14).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main interest in the interpretation and discussion of passages from the sutra is to get a clear picture of how women are portrayed in the sutra and to find out

A good way to lead students into reading poetry is to teach them how to write their own poems.. The boys love the musical quality of

Ss produced the TV programme Strategy and Implementation: MOI Arrangement 2009-2010 Form 2.. T introduced five songs with the

Students are asked to collect information (including materials from books, pamphlet fro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etc.) of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pollution on our

We explicitly saw the dimensional reason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magnetic cat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scaling argument. However, the precise form of gap depends

Miroslav Fiedler, Praha, Algebraic connectivity of graphs, Czechoslovak Mathematical Journal 23 (98) 1973,

The subjects for the present study are 495 first-graded students from five Taiwanese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270 freshmen from the Department of

the composition presented by T101 〉, “ First, the style of writing: by and large, these s ū tras are translated into prose.. Even though there are some verse-like render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