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小企業之企業資源規劃系統導入方法論的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小企業之企業資源規劃系統導入方法論的研究"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

中小企業之企業資源規劃系統導入方法論的研究

※※※※※※※※※※※※※※※※※※※※※※※※

The Research on the ERP Systems Implementation Methodologies for the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 Taiwan

計畫類別:□個別型計畫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 89-2416-H-002-108

執行期間: 89 年 8 月 1 日 至 90 年 7 月 31 日

計畫主持人:謝清佳

Ching-Cha, Hsieh

本成果報告包括以下應繳交之附件: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及發表之論文各一份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書一份

執行單位: 台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中 華 民 國 九十 年

九 月

三十一 日

V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中小企業之企業資源規劃系統導入方法論的研究

計畫編號:NSC 89-2415-H-002-108

執行期限:89 年 8 月 1 日至 90 年 7 月 31 日

主持人:謝清佳 台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計畫參與人員:陳宇芬﹐郭建良﹐范書銘

一、 中文摘要

台灣的中小企業素以彈性與效率著 稱﹐為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之一。然 而近年來由於遭受其他新興國家的強力競 爭﹐而面臨了許多的挑戰。為了改善中小 企業的競爭力﹐適當的資訊基礎建設實為 不可或缺。有鑑於中小企業的資訊預算與 專業人才有限﹐可以迅速導入的套裝 ERP 系統﹐是中小企業外包或自行開發資訊系 統以外的另一可能考量。 本研究引入組織學習的理論﹐並考量 中小企業﹐特別是其中之製造業的特性﹐ 試圖對現有的 ERP 導入方法論進行檢討﹐ 並提出一些建議﹐希望能降低中小企業導 入 ERP 之風險與成本﹐並充分發揮 ERP 系統所能為中小企業帶來的效益。 關鍵詞:企業資源規劃、中小企業、 資訊系統導入方法論、組織學習 Abstr act

The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 Taiwan are marked in its flexibility and efficiency. They are the core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aiwan. However, due to the fierce competition from other new developing country, they are now facing serious challenges. To improve their competence, it is necessary for them to

acquire proper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Nevertheless, the small or medium enterprise has only constrained IT budget or staff. Hence, the ERP system package, which can be implemented rapidly, becomes an alternative to self-developing or outsourcing of customized IS.

In this research, while drawing on the theories from the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field, we intended to inspect the status quo of ERP systems implementation methodologies under the context of the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SME). Finally, we provided some suggestions both for the ERP systems implementation in SME and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Keywor d: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formation Systems Implementation Methodology,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二、 計畫緣由及目的

「 企 業 資 源 規 劃 」 軟 體 ( 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是整合採 購、生產管理、物流、銷售、會計等企業 所有活動的企業資訊系統軟體﹐它的目的

(3)

是希望支援對企業整體經營資源有計畫、 有效率的運用。由於它整合了企業中所有 日常營運的相關資料﹐因此對企業的決 策、營運分析、績效追蹤等管理工作﹐提 供相當好的支援。尤其是它以流程為主體 的 設 計 方 式 ﹐ 加 上 「 最 佳 實 務 」( best practice)的概念﹐使得它不僅成為許多企 業解決「資訊孤島」問題的簡便途徑﹐更 成為許多企業進行組織變革的有利助手 (enabler)。對於素來資訊化程度較低、且 標準作業流程往往未嚴格實施的許多台灣 中小企業而言﹐ERP 套裝軟體不啻在極短 時間內﹐同時處理這兩大問題﹐以提高企 業競爭優勢與進行產業升級的一條快捷道 路。 然而﹐現階段 ERP 系統的導入方法論 多半針對大型企業設計﹐不僅成本十分高 昂﹐且需要大量人力。以台灣的中小企業 而言﹐不僅在資訊人力與相關預算的配置 上﹐與大型企業差距極大﹐且對作業流程 彈性上的需求﹐可能遠甚於大型企業。此 外﹐中小型企業對供應商與客戶的議價能 力較弱﹐加上特殊的非正式產業網絡運作 方式﹐使得中小企業導入 ERP 的目標及重 點可能與大型企業也不逕相同。例如大型 企業由於層級較多﹐因此導入 ERP 的目的 之一可能是希望藉此刪減不必要的作業步 驟﹐以追求流程的最佳化。但對於中小企 業而言﹐由於中小企業目前電腦化的程度 仍普遍不足﹐對營運資訊的掌握十分困 難。因此﹐導入的重要目的之一可能只是 整合企業內的資訊系統﹐以獲得營運相關 資訊﹐以及對人員資訊技能的訓練等。此 外﹐台灣許多中小企業在大陸、東南亞等 地皆有設廠﹐因此﹐希望藉由集中式的資 訊管理與通訊支援﹐以建立公司與外地工 廠間作業流程的合理化與銜接﹐並加強總 部的監控能力﹐也可能是中小企業引入 ERP 的另一個目標。因此﹐針對大型企業 所設計的導入方法論﹐不僅在人力需求與 時程開發上可能無法與中小企業的需求相 配合﹐同時在導入目標上的差距可能也相 當大。 此外﹐目前對於 ERP 之類大規模的 企業套裝軟體導入方法論﹐多半是由實務 經驗累積而成。雖然具有實用價值﹐但缺 乏理論基礎﹐難免會有瑣碎與不足之處。 因此﹐本研究希望能借用管理學域中的適 當理論﹐進一步豐富 ERP 導入方法論的 內涵。 簡而言之﹐本計畫的研究動機與目的 如下:有鑑於 ERP 對企業的競爭力日益重 要﹐但相關的導入方法論研究仍相當匱 乏﹐再加之以國內中小企業的規模特性與 國外大型企業的差異極大﹐且導入的目標 也不盡相同。因此﹐本研究希望藉由檢討 現有的 ERP 導入方法論﹐及國內、外的導 入實例﹐並參考適當的理論基礎﹐對國內 中小企業之 ERP 導入方法論提出建議。是 故﹐本研究的主要目標﹐是希望:1.指出 現有 ERP 導入方法論在中小企業系絡下 運作不足或應該調適之處;2.就這些部份 提出建議;以及 3.納入適當的理論以豐富 ERP 導入方法論的內涵。

三、 結果與討論

3-1 資訊系統的導入 在資訊科技發展的初期﹐資訊系統導 入被單純的界定為軟、硬體在組織中的建 置﹐是資訊系統開發生命週期最後面的一 個階段﹐而且沒有受到太多的注意。但隨 著資訊系統專案失敗的案例越來越多﹐資 訊系統導入的重要性開始慢慢受到重視﹐ Lucas Jr. (1981)便是率先指出導入重要性 的其中一位學者。相對於大多數學者將導 入定義為系統生命週期的最後階段﹐他卻

(4)

將資訊系統的導入定義為包含整個系統開 發的持續性過程﹐並且指出在其中可能發 生組織變革﹐所以必須將組織及個人的行 為納入考量。隨著企業套裝軟體觀念﹐如 ERP、SCM(供應鏈管理)等系統的興起﹐ 將系統設計的部份移到幕後完成﹐降低了 技術上失誤的比例﹐而使得資訊系統專案 的成敗更仰賴組織與系統間的相互調適之 後﹐他在 80 年代即已提出的界定方式與觀 點顯得益發具有先見。

Cooper and Zmud (1990) 將資訊科技 的導入過程﹐界定為六個階段﹐包括初始 ( Initiation )、 採 用 ( Adoption )、 調 適 (Adaptation)、接受(Acceptance)、常規 化(Routinization)、及融入(Infusion)。 他們從技術擴散觀點出發﹐將資訊科技的 導入﹐定義為組織針對適當資訊科技擴散 所作的努力﹐以支援在特定工作系絡下的 特定任務。衡諸今日 ERP 等企業系統的導 入過程﹐相當符合這樣的階段定義。由於 前兩階段涉及企業對資訊科技投資與資訊 科技策略的複雜決策活動﹐本身即有許多 相 關 的 研 究 ( 如 Henderson and Venkatraman, 1999; Erickson et al., 1990 等)﹐因此在本研究中暫不討論。本研究的 重點在於導入過程中的調適與接受階段﹐ 也就是一般商業顧問在協助 ERP 系統導 入時﹐所專注的部份。 3-2 ERP 的特性與導入方法論 1. ERP 系統特性 ERP 是由諸如 SAP 等軟體廠商事先 開發好的一組整合式套裝軟體﹐用來將企 業的核心活動自動化。它可以將企業內原 本分散或不相容的資訊系統﹐取代為單一 的整合式系統。由於許多組織在諸如製 造、人力資源、財務、與供應鏈管理等方 面有共通的資訊需求﹐因此﹐ERP 系統通 常是事先由軟體廠商完成開發﹐提供大約 能涵蓋組織業務流程 80%的共通資訊藍 圖﹐以及內建之「最佳實務」的經營模式。 ERP 的優點包括解決組織中的資訊分散 (fragementation)及資訊系統間無法互通 的問題﹐並協助企業流程的合理化。 除此之外﹐近年來企業紛紛轉型成為 電子商業(e-business)﹐對整合的後勤作 業系統需求﹐更將 ERP 的導入﹐推上新的 高峰。不過﹐ERP 在電子商業上所提供的 功能﹐已遠超過原本製造導向的企業資訊 整合功能﹐還納入了企業協力運作的供應 鏈管理功能﹐以及顧客導向的顧客關係管 理功能﹐並且加上一些服務業相關的模組 設計。因此﹐也有人將現在新一代的企業 資 源 規 劃 軟 體 稱 為 「 延 伸 式 ERP 」 (extended ERP)或是「第二代 ERP」(ERP II)(Harreld, 2001)其目標是要取得企業 之特殊領域、內外協同、營運、及財務等 關鍵流程的整合。當然﹐由於這些功能涉 及到組織以外的其他企業﹐它的導入也就 更為複雜。由於跨組織資訊系統本身即是 相當複雜的一個研究主題﹐在本研究中﹐ 我們將先把焦點放在組織內的導入﹐而暫 時不涉及跨組織導入的相關問題。 由於 ERP 系統所涉及的功能領域非 常龐大﹐系統本身的設計與設定也很複雜﹐ 因此﹐在實際應用上未必能如企業原本的 預期﹐甚至於因為與企業現況的差距太大﹐ 而造成導入失敗的個案亦時有所聞。以下 將簡單討論 ERP 在導入時幾項重要的相 關議題。 Ø 最佳實務 vs.專屬需求 ERP 經常被引述的優點之一﹐就是它 提供產業間的最佳實務﹐可以用來改進導 入企業的作業流程。有許多企業導入 ERP 的目的之一﹐也是希望藉此達成企業流程 再造﹐乃至於組織變革的目的。 然而﹐上述觀點基本上是採取技術決

(5)

定論的立場﹐忽略了組織面的不同需求 (Orlikowski & Baroudi, 1991)。此外﹐它 是由廠商、而非顧客來定義什麼叫做「最 好」。在許多情況下﹐系統可以讓公司比以 前運作的更有效率。但在某些情況下﹐系 統的假設也可能會與公司的最佳利益相抵 觸。 因此﹐也有不少學者主張﹐ERP 系統 的一大缺點﹐就是將自己的邏輯和企業流 程﹐強加於企業之上(Davenport, 1998; Swan et al., 1999)。它會將公司推向一般化 的流程﹐而不論企業中原有的某些特殊流 程﹐可能是競爭優勢的來源。如果公司在 趕著導入 ERP 時沒有先清楚理解組織本 身的經營特性﹐系統的邏輯可能會與經營 的邏輯抵觸﹐而導致導入失敗﹐造成大量 金錢的損失及破壞。這也意味著企業在導 入 ERP 系統的時候﹐必須在調整系統與調 整作業流程中﹐做謹慎的權衡﹐而非一昧 地依照 ERP 之最佳實務流程去做。 Ø 集中化 vs.分權化 對營運分散在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公 司﹐例如台灣許多的中小企業而言﹐ERP 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不同地區的營運方 式應該要多一致?這還取決於企業內各事 業單位間的關係。企業可以透過 ERP 採取 更一致的作業方式﹐但如果各地區的差異 極大或自主性極高時﹐則可能必須採取「分 權式」的作業模式。當企業同時希望藉由 ERP 的導入﹐改變目前的組織模型時﹐導 入 的 工 作 會 更 為 複 雜 ( Markus et al., 2000)。 Ø 整合性 vs.元件化

Lycett & Paul(1999)指出﹐資訊系 統必須隨時間演進﹐才能保持足夠的技術 複雜性(technical complexity)﹐以應付社 會複雜性(social complexity)的演進。ERP 系統龐大而整合的特性與設計﹐固然有助 於建立企業內一致的資料庫﹐但也使得所 有的設定牽一髮而動全身。不僅難以隨著 企業流程的變化而調整﹐也很難與企業內 其他的系統整合。 從這個特性牽引出來的另一個導入相 關問題﹐就是在選擇軟體的時候﹐應該為 所有功能領域選擇相同廠商提供的軟體﹐ 以取得子系統間最佳的整合性﹐或是應該 選擇每個領域中表現 最佳的軟體(best breed approach)﹐以求得在單獨領域中的 最佳功能性(Mullin, 1998)。 為了解決這種問題﹐現在有些企業資 源規劃軟體開始走向元件式的設計﹐也就 是提供可以獨立導入的功能模組﹐以及能 夠與其他系統整合的開放界面(Fan et al., 2000)。這樣的設計理論上會比較適合經營 環境變化快速的產業。但也由於調整的彈 性較高﹐它在導入時的模組選擇與關連設 定上要更為謹慎。 2. 現有的 ERP 導入方法論 目前 ERP 導入所使用的主要方法論﹐ 通常是為特定的 ERP 產品而設計。例如 ERP 大廠 SAP 的 ASAP 導入方法論中﹐包 含 了 專 案 準 備 、 企 業 藍 圖 、 實 作 (realization)、上線準備、上線與支援等 五個階段;而另一家 ERP 大廠 Oracle 的 AIM 導入方法論﹐則可分為以下六個階 段:定義、作業分析、解決方案設計、解 決方案建構、上線準備、及正式上線。這 些由實務需要所衍生而來的方法論﹐其實 在執行步驟上都非常類似﹐主要包括專案 規劃、分析、建置、上線準備、及正式上 線與支援等階段(參見圖 1)。 3-3 中小企業的資訊科技運用特性 1. 中小企業特徵: Ø 彈性高、複雜度高、人力密集 台灣中小企業一直以代工生產為主﹐ 長於製造及運籌﹐其特徵是應變能力高﹐ 冒險性高﹐常見許多中小企業主連外國的

(6)

語言及環境都還不太熟﹐便跑去設廠。相 對於世界其他地方的中小企業﹐多半以當 地作為發展基礎﹐這其實是台灣中小企業 非常特殊的一個地方。尤其是受到兩岸關 係的影響﹐及國際經貿的要求﹐台灣許多 中小企業的規模或許不大﹐但多半是以「分 工」的方式﹐在兩岸三地都設有基地﹐以 台灣接單、大陸生產、香港出口的方式運 作。因此﹐在經營管理上﹐必須涉及不同 地理區的稅制、法律等等不同的規定﹐而 有相當高的複雜度。在這樣的分工情況下﹐ 支援公司整體運作或貫穿某些作業流程的 資訊系統(如企業資源規劃系統)﹐也必須 要能因應這樣的複雜度。 雖然如此﹐透過台灣高素質的人力資 源﹐中小企業往往可以在如此複雜的環境 下﹐保持相當大的彈性﹐以相當精密的方 式調整製造與運籌的進行。以某製造廠為 例﹐該廠雖然本身在台灣沒有倉庫﹐卻可 以透過協調各零件廠的出貨日期﹐將所有 要運往大陸的同一批原料﹐直接裝櫃運走﹐ 以避免倉庫租金的負擔。然而﹐這種運作 方式由於太過彈性﹐往往涉及密集的人工 作業﹐才能確保所有零件同時無誤的抵達 港口。當營業規模成長的時候﹐協調的複 雜度往往也呈指數成長﹐到某個程度之後﹐ 人工作業便不堪負荷﹐此時﹐便會出現各 種失誤﹐或是無法達成績效的最佳化。例 如當該製造廠的製造複雜度升高時﹐有些 少量零件可能會遺漏﹐而必須透過航空快 遞緊急遞送﹐反而更增加其成本。因此﹐ 在某種規模或複雜度之後﹐便必須透過資 訊科技(如 ERP 系統)的協助﹐以降低人 工作業的複雜度﹐並提供更好的管理。然 而受限於資訊科技本身的彈性﹐企業相對 的作業流程通常也需要再加以標準化﹐以 避免過多例外現象的出現。事實上﹐發展 到此階段的中小企業﹐往往同時需要資訊 系統的輔助﹐與作業流程的變革﹐當兩者 同時發生又相互影響的時候﹐導入資訊系 統的複雜度及風險都同時升高。有些中小 企業就是因為忽略或低估了如 ERP 軟體 導入所帶來的流程變革衝擊程度﹐而使得 導入工作失敗。 Ø 高度人情網絡 台灣中小企業高度彈性的另一個來 源﹐是來自企業間人情網絡的高度發達。 同一產業之中的許多相關企業﹐即使沒有 親戚關係﹐也可能有多年的合作關係。因 此﹐一家中小企業可以先接下超出自己生 產能力的單子﹐再找同業合作生產﹐而一 旦趕工缺料時﹐也可以透過關係拜託供應 商先供料給自己。這樣的彈性運作﹐固然 提供因應各種情況的高度能力﹐但也使得 如生產排程、供應鏈管理之類需要精確預 測及前置作業時間的工作﹐變得非常困難。 2. 中小企業的資訊科技運用特性 Ø 資源的高度缺乏(技術、人才、資金) 雖然中小企業面臨變革的壓力越來越 大﹐但這些組織所擁有的資源並沒有根本 上的改變。它們本質上所擁有的資源就比 大型組織有限得多。在人力資源方面﹐中 小企業不可能讓大量人員以全職的形式投 入 ERP 的導入工作﹐否則將會阻礙目前的 運作。此外﹐中小企業的管理團隊規模有 限﹐通常也很難指派專責的主管來全職監 督導入工作的進行。雪上加霜的是﹐台灣 許多中小企業的資訊科技人才非常不足﹐ 甚至未必設有資訊部門。而資金方面的限 制﹐不僅使得 ERP 相關軟硬體的採購捉襟 見肘﹐更無法負擔 ERP 顧問全程參與的費 用。然而﹐中小企業因為電腦化的經驗深 度有限﹐可能比大型企業更需要顧問的協 助。 Ø 權變式的簡單結構化導入 中小企業因為資源的限制﹐所以導入 方法論的選擇就非常重要。然而﹐這方面

(7)

的研究相當缺乏﹐比較可資借鏡的則是針 對中小企業流程再造的相關研究﹐因為同 樣涉及組織作業方式的大幅變動﹐並且是 以中小企業為主﹐因此仍有相當的參考價 值。這方面的研究指出﹐中小企業並不適 合大型的結構變革﹐而比較適合以權變方 式進行的簡單結構化導入方法(McAdam, 2000)。 此外﹐由於中小企業普遍較為缺乏資 源及對方法論中「as-is」部份深入的專業 知識(如顧問)﹐因此﹐一方面可以透過與 大專院校相關科技的師生合作﹐以學習專 業知識﹐並降低所需顧問費用;另一方面 可以考慮將導入方法論中「as-is」流程的 分析大幅簡化﹐以快速建立「to-be」部份 為主。根據 McAdam 的實證研究顯示﹐中 小企業的導入工作應該由高階主管率領跨 功能團隊來推動。此外﹐主管及導入團隊 的初始訓練也很重要。基本上﹐中小企業 偏愛直接而實用的導入方法。因為中小企 業的結構較簡單﹐必須改變的業務顯得十 分明顯。此外﹐受限於資源有限的壓力﹐ 對中小企業而言﹐導入的績效也非常重要。 3. 中小企業導入資訊系統的優勢 Ø 跨部門溝通及人員交流較頻繁 相對於大型企業﹐中小企業具有較不 正式、較扁平、及高度集中的結構。因此﹐ 在中階主管抗拒及各部門劃地為王的問題 嚴重程度方面﹐也應該不如大企業那麼嚴 重。此外﹐它們不正式的風格﹐及自然的 跨功能工作風格﹐都是中小企業導入 ERP 的優勢。 Ø 市場敏感度高﹐接近顧客 中小企業對市場環境的控制極為薄 弱﹐因此受到的影響也很大。但中小企業 對市場的敏感度比大型企業高﹐而且動態 回應的能力也高﹐所以策略調整速度也很 快﹐這是中小企業的重要優勢之一。因此﹐ 中小企業在導入 ERP 時﹐應該把握它們接 近顧客的特性﹐做為導入分析的一項重點。 3-4 組織學習與 ERP 系統的導入 在面對高度競爭與變動的環境中﹐與 顧客建立堅實的關係﹐是確保企業生存的 一種重要方式。對中小企業而言﹐尤其如 此。過去的研究指出﹐組織學習與市場導 向及創新的關係都非常密切。由於組織成 員的學習﹐使得員工能以更創新的方式與 顧客更密切的合作﹐對於資源不足的中小 企業而言﹐尤其重要(Chaston, 2001)。 基本上﹐資訊系統導入過程往往會涉 及相當程度的組織學習﹐包括組織成員對 資訊科技技能的學習﹐組織本身對於資訊 科技管理能力的學習﹐以及組織對於企業 流程重新反思及重新調整的學習。對於會 影響企業關鍵流程的 ERP 系統而言﹐這些 方面的組織學習尤為重要。 另一方面﹐資訊系統導入的經驗﹐不 論成敗﹐都可以透過學習﹐做為下次系統 導入的借鏡(Irani, 2001)。因此﹐即使系 統本身的導入失敗﹐並不代表對企業就只 有造成損失。企業在組織學習上的收穫﹐ 可能會對未來的導入有相當正面的影響。 這也是在資訊系統導入中討論組織學習的 一個重要原因。

Argyris and Schon(1978)是最早從事 組織學習相關研究的學者﹐發展出「使用 理 論 」( theory-in-use ) 與 「 口 說 理 論 」 (espoused theory)的區別﹐以及單迴路/ 雙迴路學習等重要的觀念。單迴路學習涉 及在給定的一組變項之下﹐對於錯誤的偵 測及修正;雙迴路學習則涉及這些變項本 身的改變。由於這種觀念可以很容易對應 到組織變革的觀念﹐因此在管理者與組織 學習的學者之間都被廣泛的應用。

Swieringa and Wierdsma(1992)進一 步加以衍生﹐提出三種層次的組織學習﹐ 其中的單迴路學習重點是組織現有規則的

(8)

學習與改變﹐主要發生在程式層次﹐通常 是目前程序的加強及改善;雙迴路學習的 重點則是放在組織的洞察力(insight)上﹐ 強調根據做事的原因﹐重新思考現有的規 則﹐涉及瞭解目前規則的原因﹐並且提出 質疑;至於三迴路學習的重點則是企業存 在的原則﹐質疑組織整體的存在原因﹐特 別是混合了內在的需要及認同﹐以及與外 在環境的關係。根據這個模型﹐學習發生 的層次越高﹐對企業的衝擊就越大。基本 上﹐雙迴路學習傾向於影響企業的組織架 構﹐包括運作模式及組織結構等﹐而三迴 路學習則會衝擊到組織的價值系統﹐包括 集體心智模式與經營模式等(陳貞夙﹐民 90)。 因此﹐本研究認為﹐在 ERP 的導入過 程中﹐會因為在組織學習層面投注心力的 不同﹐造成學習發生的層次也有所不同﹐ 而可能對企業帶來不同程度的效益(參見 圖 2)。另一方面﹐由於 ERP 會帶來企業 流程上的改變﹐所以至少應該發生雙迴路 層次的學習﹐才有可能真正將此系統落實 於企業之中﹐發揮其流程合理化的功能。 對於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而言﹐透過 ERP 導入培養資訊科技運用能力﹐以增加企業 競爭力﹐更是非常重要的。 3-5 結果與討論 1. ERP 導入方法論的調整 Pualson(2001)主張﹐由於每個企業 都有獨特的需求﹐所以每個企業所使用的 開發方法論都應該經過調整。導入方法論 也是如此﹐針對不同產業、乃至於不同企 業﹐都需要或多或少的調整。從此觀點來 看﹐以台灣中小企業為一族群來討論 ERP 的導入方法論﹐雖然仍不能完全符合其中 所有成員的需求﹐但相對於過去以歐美大 型企業為主體的方法論設計而言﹐確實有 其意義。 根據前面的討論﹐中小企業的導入方 法論應該強調後面 to-be 流程的分析階段﹐ 利用中小企業員工之間比較密切的跨部門 關係﹐及對客戶市場的敏感度﹐將組織學 習的目標(技術、流程、策略)﹐同時納入 導入過程中一併考量﹐這也是現有 ERP 導 入方法論中﹐最薄弱的一環。如果能在導 入過程中﹐明白地訂定組織的學習目標﹐ 一方面可以培養員工操作與使用系統的能 力﹐另一方面更能藉此塑造企業的標準作 業程序﹐同時提供員工更深入、而全面了 解企業作業流程與經營策略的機會。這也 提供了企業重新檢核企業策略與資訊科技 策略的機會。 此外﹐由於中小企業主導市場變化的 能力較小﹐經常需要隨市場的變化而進行 動態調整﹐因此﹐ERP 系統的導入最好能 以採元件式設計者為主﹐並且盡量避免自 訂功能的開發﹐以便簡化後續的整合與升 級工作。對於事業單位分布於多個地區的 中小企業而言﹐雖然在稅制、法律等方面 會有所差異﹐但考量本身的技術人力資源 及維護成本﹐仍應儘可能維持不同地區版 本的一致性﹐也就是說以集中式的導入與 管理為主﹐僅對必要處進行更動。 2. 未來研究方向 Ø 社會學及管理學在導入方法論的應用 Beynon-Davies 等人(1999)曾指出﹐資 訊系統開發的方法論相關的文獻整理﹐往 往流於理論觀念的比較﹐對於實務上應用 情況的研究則相當不足。而資訊系統導入 方法論的研究則恰好相反﹐面臨理論性研 究不足的窘境。實務上的導入方法論雖然 不少﹐但多半是根據經驗法則制定﹐缺乏 理論基礎。因此﹐如何借用社會學與管理 學域中現有的理論﹐以豐富現有的導入方 法論﹐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 Ø 組織系絡的考量 套裝企業軟體如企業資源規劃軟體、 供應鏈管理軟體等等﹐雖然是基於「最佳

(9)

實務」的特性所設計﹐但受限於組織的特 性﹐未必能提供所有組織最佳的績效。在 此情況下﹐單獨討論導入的方法論﹐實有 不足之處。如何建立組織系絡與導入過程 的權變關係﹐乃至於如何進一步在導入方 法論中納入這些組織因素﹐都是未來相當 值得探討的部份。 Ø 文化差異的考量 根據 Giddens 的結構行動理論﹐一項 技術在建立的時候﹐本身會內嵌入設計者 當時所處系絡的一些制度特性(Orlikowski, 1992)﹐也就是說﹐一項技術不可能是全然

的價值中立。Walsham and Sahay (1999)在 解釋 GIS 系統在印度的應用時﹐也指出內 含於 GIS 系統中的設計哲學﹐是西方社會 的地圖文化與空間觀念﹐與印度目前的文 化及觀念間存在有相當的差異。以 ERP 系 統而言﹐它背後的設計理念﹐是承襲西方﹐ 尤其是美國的科學管理精神和大型企業的 運作方式﹐對於多為中小企業且強調彈性 與人情網絡的台灣而言﹐是否能夠相合﹐ 或是需要如何的調整﹐也是未來相當值得 研究的課題。

四、 計畫成果自評

本計畫的主要目的有三:1.指出現有 ERP 導入方法論在台灣中小企業系絡下運 作不足或應該調適之處;2.就這些部份提 出建議;以及 3.納入適當的理論以豐富 ERP 導入方法論的內涵。感謝國科會的經 費補助﹐經過一年的研究與努力﹐針對此 三項目標已有初步的成果呈現。 本研究之可實用化的成果可分為兩部 份來說明:(1)提出組織學習理論﹐以充實 ERP 系統導入方法論的內涵;(2)提供中小 企業的 ERP 導入建議。 本研究同時兼顧理論與實務﹐將整理 投稿至學術研討會或期刊﹐並作為後續研 究的基礎﹐希望能對學界研究及業界應用 有所助益。

五、 重要參考文獻

[1] Beynon-Davies et al. (1999) “Rapi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RAD): An Empirical Review,” 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8, 211-223

[2] Chaston, I., Badger, B., Mangles, T. and Sadler-Smith, E. (2001) "The Internet and e-commerce: An

opportunity to examine organisational learning in progress in small

manufacturing firms?"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 19(2), 13-30

[3] Cooper, R. B. & Zmud, R. W. (1990)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Research: A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Approach,"

Management Science, 36(2), 123-139

[4] Davenport, T. H. (1998) "Putting the Enterprise into the Enterprise System,"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l/Aug,

121-131

[5] Davenport, T.H. (1993) Process Innovation: Reengineering Work 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6] Erickson, T. J., Magee, J. F., Roussel, P.

A. & Saad, K. N. (1990) "Managing Technology as a Business Strategy,"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Spring,

73-83

[7] Fan, M., Stallaert, J. & Whinston, A. B. (2000) "The Adoption and Design Methodologies of Component-based Enterprise Systems," 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9, 25-35

[8] Harreld, H. (2001) "Extended ERP Reborn in b-to-b," InfoWorld,

(10)

08.27.01/09.08.01

[9] Henderson, J. C. and Venkatraman, H. (1999) "Strategic Alignment:

Leverag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Transforming Organizations," IBM System Journal, , 472-484

[10] Irani, Z, Sharif, A. M. and Love, P. E. D. (2001) "Transforming Failure into Success through Organisational Learning: an Analysis of a

Manufacturing Information System,"

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10, 55-66

[11] Lucas, Jr. H. C. (1981) Implementation: The Key to Successful Information System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2] Lycett, M. and Paul, R. J. (1999) "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ment: A Perspective on the Challenge of

Evolutionary Complexity," 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8,

127-135

[13] Markus, M. L., Tanis, C. and Van Fenema, P. C. (2000) "Multisite ERP Implementations," Commun. ACM,

43(4), 42-46

[14] McAdam, R. (2000)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engineering in SMEs: A Grounded Study",

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

18(4), 29-45

[15] Mullin, R. (1998) "Choosing an IT Architecture," Chemical Week, 15-Apr,

40-48

[16] Orlikowski, W. J. & Baroudi, J. J. (1991) "Study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Organizations: Research Approaches and Assumptions,"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1),

1-28

[17] Orlikowski, W. J. & Robey, D. (1991) “Inforamtion Technology and the Structuring of Organizations,”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2),

143-169

[18] Orlikowski, W. J. (1992) “The Duality of Technology: Rethinking the Concept of technology in Organizations,”

Organization Science, 3(3), 398-427

[19] Paulson, L. D. (2001) "Adapting Methodologies for Doing Software Right," IT Professional, July/Aug,

13-15

[20] Sambamurthy, V. and Kirsch, L. J. (2000)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of the Information Systems Deelopment Process,” Decision Sciences, 31(2),

391-411

[21] Swan, J., Newell, S. and Robertson, M. (1999) "The Illusion of 'Best Practice' in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Operations Manage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8, 284-293

[22] Swieringa, J. and Wierdsma, A. (1992)

Becom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Beyond the Learning Curve,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23] 陳貞夙﹐「以資訊時代組織轉型觀點

建構企業資訊基礎建設的理論模

型﹐」台灣大學資管所博士論文﹐民

(11)

圖 1 ERP 系統的導入階段 圖 2 組織資訊系統導入的學習模型 專案規劃 企業流程分析 系統建置 上線準備 正式上線與支援 三迴 路學習 雙迴路學習 單迴路學習 學習發生的層 集體心智模式 運作模式 運作結構 經營模式 對組織的衝擊 價 值 系 統 組 織 架 構 P2 P1 P3 組織運作 .策略面 .營運面 組織的溝通機制 技術技能 資訊系統導入過程的學習 (As-Is à To-Be)

數據

圖 1    ERP 系統的導入階段 圖 2    組織資訊系統導入的學習模型                                                                                                                                                                                       專案規劃企業流程分析系統建置上線準備正式上線與支援三迴路學習雙迴路學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圖4 1 整合資訊系統風險 圖4.1 整合資訊系統風險..

包含外系學 分、課規劃 中未有之本 系課程、超 修的專業選 修或校訂必 修學分. 四、企管系 (四日) 畢業資格審查項目:..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

DVDs, Podcasts, language teaching software, video games, and even foreign- language music and music videos can provide positive and fun associations with the language for

So, we develop a tool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this research, utilize the structure of server / client, and combine the functions of text and voice communication via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find the factors of raising pets and to study whether the gender, age, identity, marital status, children status, educational level and

This thesis will focus on the research for the affection of trading trend to internationalization, globlization and the Acting role and influence on high tech field, the change

由於醫療業導入 ISO 9000 品保系統的「資歷」相當資淺,僅有 三年多的年資 11 ,因此,對於 ISO 9000 品保系統應用於醫療業之相關 研究實在少之又少,本研究嘗試以通過